第一篇:读《全球化的悖论》有感
读《全球化的悖论》有感
原创: Chivalry
某次听时事解读的网络课程时听老师提起了《全球化的悖论》这本书,似乎有助于理解目前的贸易战,于是找了一本慢慢读。书是2011年出版的,才200多页,囫囵吞枣有点晕,毕竟国际贸易是门学科啊!
长篇大论功力不够,简单谈下感受。
作为生长在改革开放春天里的一代,又赶上了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很多朋友一样,我倾向于相信世界经济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即使现在还不完美,我们也在朝那个方向努力。
任何翻过经济学基础教材的人都会看到,比较优势对于交换和贸易的好处阐述得如此的简洁,任何理性的人应该都没有理由拒绝他。大家只要做自己最擅长、成本最低的事情,然后去交换其他东西就好了,多么完美。政府似乎只会给经济活动增加成本,降低整个市场的福祉。回到现实,我们又成天在讨论监管、税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分析市场的人一大半精力都花在分析政府会怎么做上面。
《全球化的悖论》针对上述精神分裂的现象提供了一个视角——首先,比较优势原则对于“供给——需求”曲线及其他经济背景的假设过于简单,部分原因是由于经济学家们觉得对公众说不清楚那些细枝末节,又特别想布道自由贸易的信仰,于是找了这么个直白的方式;其次,在贸易的过程中,不同业者受到的影响大相庭径,对此书中借经济学教授的口进行了调侃——“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向得益的一方征税来补偿受损的一方,自由贸易还是有潜力使每个人的境遇都得到改善的”,但是这个“简单”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很多假设基础上的,感受一下:
进口必须对所有商品、所有贸易伙伴完全开放,要不降低进口关税时,就要考虑到受限制的商品之间复杂的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所以,和一个或几个贸易伙伴签订的优惠贸易条约满足不了这个要求。除了讨论中的贸易限制,一定不能有其他微观经济市场的不足之处;如果不足之处确实存在,它们之间的互动带来的负面作用一定不能太大。本国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的比例一定要“小”,如果不小的话,贸易开放给经济体带来的负面作用一定不能大于“最佳关税”带来的负面作用。经济体的就业相对充分,如果不够充分,货币和财政部门要有行之有效的需求管理工具来刺激劳动力需求。整个社会应该不讨厌对贸易开放产生的重新分配作用;如果真有厌恶情绪,要有相应的补偿税务制度,而且该制度不应该给社会造成太大的负担。贸易开放一定不能给财政收支平衡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有负面影响,一定要有别的方法能够很快将失去的财政收入补回来。贸易开放一定要被国内政治势力所接受,这样参与各方才不怕自由贸易一下子又被废除了。
反正我是没看懂,理论尚且如此,真实社会好复杂…
结合金融危机中的种种反思以及对历次全球化浪潮的回顾,作者提出了所谓的全球化的悖论,对此我的理解是——与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对于全球化的影响以负面为主的观点不同,政府强有力的保障和各国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上层建筑才能带来有智慧的适度的全球化。
全球化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国际公约或者全球化的治理的约束力得到不到充分保障,毕竟法律基本上还是以国家为单位执行,而各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要基于共同利益达成协议或者默契,其脆弱性可想而知。从很多角度来看,全球化之所以能达到目前的成果,主要基于美国的苦心经营和各国围绕其达成的妥协。
但美国也好,其他国家或联盟也好,推行全球化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本国好,区别就在于某些政治家或者经济学家认为从长远考虑可以克服一些眼前的冲动。但是现在的美国总统不是那么一个经济学的“原教旨主义者”,“美国优先”必须在短期和长期,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压倒一切,加之长期的贸易失衡,那么就爆发一下吧,打起来试试看。
说到贸易,书中也对东亚的崛起进行了另类的阐述,对大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西方模式的上层建筑和完全的开放才能带来发展的观点进行了无情批判。亚洲国家由于起步较晚,如果盲目开放市场,可能已经陷入拉美式的困境。正是由于他们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了扶持产业、振兴出口的政策,才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然后才能更有余地地去融入现有的全球化规则。作者对中国更是大加赞扬,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比如在加入WTO之前就以前扶植起了很多产业,认为中国的上层建筑很有特色很有效,其他国家就不要来妄加干涉了。
对贸易战,书中有语气不是很强的担忧——“历史告诉我们,巨大的贸易不平衡是孕育保护主义的温床。如果中国的贸易不平衡持续下去,美国就很可能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筑起贸易壁垒,中国又会进行反击,其他国家也会采取相同的手段。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中国贸易、总体上反对全球化的政治运动真有可能发生。”
所以也许有些趋势是真的可以预测的,一切只是在等待契机。相对于我们悠长的历史和无尽的未来,现在发生的,或许只能算是轻轻一撇,但划进去的,可能是很多人的一生。作为大国小民,只是希望,不管国家间如何争吵,人类的基本共识仍在,我们仍有机会拥抱更加全球化的世界,我仍有机会去外面走走,也不用担心我的人民币,哪天就再也换不到那些美好的小事物。
第二篇:读《时间的悖论》有感2000字
读《时间的悖论》有感2000字
大白兔JOJO 一闪一闪亮京晶
前天晚上和猪猪聊天,他问我最近有没有读书,其实这小半年觉得时光飞逝,书虽然坚持在读,但留给阅读的时间确实越来越少,读书笔记也没有怎么坚持写下去。特别佩服那些被纷繁琐事羁绊的还能每天留出时间阅读和思考的人。而大部分的我们是忙忙忙加上茫茫茫的度过每一天。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抬头看看镜子里的你,是过去的你铸就了现在的你,不管是你喜欢的自己还是不那么喜欢的自己,必须要承认这一点。
公司楼下有一个很小的书店,环境也比较简陋,现在越来越多新潮的书店在遍地开花,咖啡加上周边产品,舒适的环境,给传统书店带来不小冲击,楼下书店多年来屹立不倒的原因,我仔细观察了下,选书的视角很敏锐是一个原因,单拿互联网及经营管理类的书籍来说,这类书我这一年读的比较多,比较了解,虽然种类不多,但都是时下最热或者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
那天中午和冰冰吃过午饭,散步随意进去,看到了这本书,鉴于对该书店选书眼光的信任,当场买了回来。大概是花了一两个礼拜提早到单位及中午午休前的碎片时间读完的。
今天很想分享给大家的是这本《时间的悖论》,它不是一本工具书,也没有时下比较流行的那些时间管理的方法,番茄法啊,转盘法啊之类的。而是从本质上去探讨三个问题:如何看待时间?你是什么时间观?如何拥有平衡的时间观,从而更高效的利用时间?这几个问题其实是大部分人不愿意面对的,因为我们总是不愿意去亲自去手撕一个残忍的真相—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都喜欢活在习惯里,活在舒适区内。作者另辟蹊径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是我们的时间观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国外的励志书籍的好处就在于,人家不是胡乱打鸡血喊口号给你,每个作者几乎都有深厚的学术素养,每个观点都有保罗万象,社会、政治、经济,自然,心理学方方面面的实证案例研究支持。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其实时间是唯一一个没有种族,没有血缘,没有阶层,没有穷富之分的,公平赋予每个人的礼物。我们对时间的态度形成了时间观,也早就了现在的我们。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阐述了时间和人生的关系。作者历经30多年的研究结论是: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态度不同(所持的时间观不同),而我们的行为、决策都是受时间观所影响的。作者认为存在六种时间观: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关注当下的宿命论时间观、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和超越未来的时间观。上述时间观有利有弊。所以,我们需要平衡时间观之间的关系。适度水平的将来与当下享乐主义,再加上固定剂量的积极怀旧时间观,这就是作者倡导的最理想的时间观组合模式,也是本书告诉我们的最核心的知识点。
我们的时间观并不是先天决定的,也不是被某种神秘的宇宙力量所决定的,而是通过我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改变我们的时间观。
二、时间的悖论又是什么?
本书书名是《时间的悖论》。“悖论”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指,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时间悖论不是一个悖论,而是一系列悖论,塑造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比如:
我们对时间的态度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们自己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每一种时间观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有很多的坏处。尤其是极端的时间观危害很大。积极怀旧时间观、适度的未来时间观和适度的现在享乐主义时间观,预示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极端的时间观则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极端的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的不健康在上文已详述。
我们想享受生活,一定程度的当下向导是需要的,而太多的当下向导则会滋生问题。“太多的当下向导”也就是走向了极端,也就是上文所述的极端的时间观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个人对时间的态度是通过所处的人文环境习得的,()但总体上对时间的态度影响着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三、时间是什么?
如果你期待从这本书里寻找到管理时间的方法,恐怕会失望——本书并不告诉你管理时间方法——如何管理时间、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去哪儿了,心里没有一点数吗?哈哈,都是受过基本高等教育的人了,非要让别人来打脸吗?
本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时间是金钱,有人认为时间是爱,有人认为时间是工作,有人认为时间是玩乐,有人认为时间是与朋友相伴。作者说,你怎样使用时间,时间就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视角是什么,那么时间对于你来说就意味着什么,你就会如何去生活。
这也就是本书最核心的观点:你的时间观,决定了你的行为和决策。
所谓的时间管理方法论,其实都是“标”。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视角才是“本”。
这本书最大的几个感触分别是:作者另辟蹊径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是我们的时间观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使得本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不仅案例多,且自然科学历史宗教甚至各种名言警句都能灵活地穿插于案例分析中。
最大收益点:对过去时间观的忽略。一直以来,对已流逝的时间和过去发生的事情,你怎么看?过去的都让它过去吧?或者永远活在过去中?其实心理学的决定论断定,我们每一个当下的想法和感受,甚至于每一个行动,都是有过去的事件决定,你看,过去的并没有真正过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要学会去重构过去,对现在产生积极的影响。你记忆和脑海中的过去,是你感受到的,并非完完全全是客观历史记录,具有一定的偏颇性。一个人相信一个事情是如何发生,比发事实上发生了什么更重要,所以过去的真实性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我们不断练习和学习以积极的态度为基础去构建我们的过去,可以自由的追求当下和未来的幸福。
在《时间的悖论》这本书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时间为你指明了三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过去、现在和未来。最明智的做法是将三条路的优势都充分利用起来。比如,从当下获得动力和能量,从未来获得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并尊重过往发生的一切。
第三篇:读《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有感
读《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有感
目前,全球经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重创,曾经被称为“基业常青”的企业,也出乎意料地面临着战略紧缩,甚至有些企业变卖资产,选择了破产,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审视企业战略问题。
《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该书分为战略管理的投入、战略行动:战略制定、战略执行这三大部分,作为战略管理的投入部分,书中第一、二、三章对战略管理的内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组织进行了重点分析,作者以波音与空客商用飞行器生产的全球霸权之争作为开篇案例,旨在通过案例来阐述为何制定战略、如何制定战略、战略规划、战略执行以及追求战略竞争力、获取超额利润。让我对公司战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如何制定本公司的战略及战略执行等来提升公司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学习战略管理过程来学习公司应如何获得战略竞争力以及赚取超额利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司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另一些则不能,能否熟练掌握和运用战略管理思想是其原因所在,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全球竞争的现实是战略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并将极大地影响公司的表现。通过对沃尔玛超市面临的环境压力和3M公司合理应对创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案例分析,作者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的重要性,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细化再到行业环境的辨析解读最后到竞争对手的认识,深感外部环境充满挑战性且错综复杂,作为应对者,企业自身必须具备技能去分析发现且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而对于内部组织,总结关键词分别为:行为、资源和能力,在如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一些传统的生产要素仍然能为企业创造一种竞争优势。然而这些因素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却正在逐渐降低。在新的竞争格局中,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内部组织,而且与外部环境中的条件相比,它们可能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更重大的影响。那些最成功的企业能够认识到只有核心竞争能力与机遇相契合时,企业才能够获得战略竞争能力和超额利润。然而没有任何一种竞争优势可以永远持续。因此企业需要在发掘它们现有竞争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帮助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由于外部环境压力和企业内部间竞争的加剧,企业战略管理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故而战略制定和执行也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内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书中对战略制定部分大篇幅的讲解足以看出其对企业战略管理成功的重要性,竞争优势方面不管对于慢、快,标准周期市场三类市场中,企业应该认识到,不同市场类型中,所有企业采取的系列竞争性行动和反应虽然是不同的,但创新是竞争成功的关键。关于对特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利用产生成本领先、差异化、成本聚焦、差异化聚焦和整体成本领先这五种优势与风险并存的业务层战略。对于公司层战略这个陌生的概念,如开篇案例中介绍的,宝洁公司参与了许多不同消费品市场的竞争,并且经常使用相关多元化方法,简单的理解就是不同产品不同营销。增加价值是公司层战略的主要目的,也是企业追求超额利润的有效途径。由于全球化、各行各业的放松管制以及更合理的立法和其他各种原因,收购战略在全球公司中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国际化战略的使用不断普及,除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获取低成本劳动力,新兴原因包括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整合,方便了全球交易,对于希望公司市场规模扩大,获取高额投资回报的机会,产生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发挥地理优势的公司,国际化战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应运而生结合的还有业务层国际化战略和公司层国际化战略,尽管对于有些公司来说,实施跨国战略很难,可以尝试学习很大大的跨国公司,在一些产品线上实施国际本土化战略,另一些则使用全球化战略。而在我看来公司管理战略除了上述几种具体的方法外,最重要的因素即为合作。像曾经的IBM,柯达公司也都是通过与别家公司合作来拓宽公司的技术与销量水平。然而合作战略并不是全无风险的。如果合作协议的内容不够完善,或者未来的合作企业并不具有它所展示的竞争力,或在合作过程中没有能够让对方得到它保证提供的互补型资源,该战略的失败就很有可能。而对于合作战略的关键词我认为是信任,一旦彼此间相互信任,合作伙伴间的监督成本降低,并将最大化联盟企业利用机会创造联盟价值的能力。
战略执行作为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建立强有力的资源力量和组织能力,采取改善企业的领导和企业文化等措施,是企业的战略得到切实的实施执行。企业应当不断地依据行业发展的特点、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能力和资源条件、理性的选择应该做大做强的核心业务和该放弃的业务。当然战略执行的过程中也有与战略制定内容的分差,必要的结合公司治理组织结构与控制来保证更好的实施。我们通过组织结构来总体上决定一家公司会做什么,及如何做的正式的组合配置方式。组织控制则引导战略的实施,指出如何比较现实结果和期望结果,并在未达到期望时,建议采取行动以提高公司业绩。只有当战略与结构相匹配时,结构和控制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这本书的阅读整理,我认为我企业目前需要提升团队创新合作精神,企业内部应该加强战略性管理意识,增强危机意识,让我们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绽放活力,做大做优。
第四篇:读《经济全球化和反垄断立法》有感
读《经济全球化和反垄断立法》有感
最近,3Q大战震惊了整个网络,正当大家以为在工信部的调解下,事件会偃旗息鼓。不料北京律师姚克枫与法易网CEO王丰昌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以“腾讯公司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向国家工商总局提交了《反垄断调查申请书》。使得腾讯公司再次受到严峻考验。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学生,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发生的时事。所以,我在对3Q大战继续关注的同时,也对国家的反垄断法产生了兴趣,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经济法网上选择了许明月、侯茜在《现代法学》的2004年第5期上发表的《经济全球化和反垄断立法》。
这篇文章主要有四大部分,分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传统反垄断立法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与各国反垄断立法的调适:以美国法为中心;“经济全球化”与反垄断国际规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通过详述这些内容,作者希望大家认识到国家的反垄断立法应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及时制定反垄断法或反限制竞争法;并且在制度安排上应注意:坚持垄断中性的认识,充分体现合理规则,中国反垄断法应以规制限制竞争行为为中心,充分考虑国际市场因素,合理安排责任制度,有克制地赋予域外效力。接下来我将更细致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写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垄断法已经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有一点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关系难以得到有效调整。这主要是因为一些跨国公司渐渐成长为国际市场的经济巨人,它们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相关市场,而且可能同时影响到多个国家的市场,甚至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操纵全球经济。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在中国将更为突出:首先,中国正处于经济大幅度发展的时代,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给予大型跨国公司极大的优惠,使本来就不处在同一水平的中国同行业的的境遇更为恶劣,除了一些大型国企能依靠国家实力与其抗衡,很多小型的私企的生存空间其实很小,很狭窄。这就使跨国公司对我国相关的市场的影响力加大,在平时大家看不出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一旦涉及到他们的利益,他们进行一些政策的改变,将严重地影响到中国正常的市场秩序。再加上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可能会出现一些现在法律所不能保护的事件,让跨国公司钻了法律的漏洞,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损。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以美国的反垄断的立法为主要例子,来分析各国因全球化的反垄断立法的调适。美国在反垄断立法上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严格制裁,将垄断消灭在萌芽状态——放宽政策——重新打击垄断势力,构建充分竞争性的市场——温和态度,适用合理规则。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可以看见变化主要的动因就是经济全球化。在早期的时候,由于经济全球化没有出现或者说是没有形成,所以政府要对本国内的垄断严厉惩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市场的充分竞争,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企业不仅仅需要和本国的企业竞争,还需要同世界上的其它大型公司竞争,这样就需要一个十分强大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为本国赢取更多的资源和外汇。所以,这时候,放宽对垄断的限制,是国家和企业的双赢,只要企业在本国是通过合法的途径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又没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政府则不会对其进行处罚。特别是在中国,由于我们市场经济发展较短,企业实力普遍不如跨国公司,这时候更需要这种实力较强的企业能和跨国公司相对抗,不然本国的市场经济将被外国企业占领,我们也就丧失了经济的独立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将许多关系民生的行业作为垄断行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电信、国家电力,也就是为了稳固本国的市场经济的独立性和健康运转。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是讲了反垄断国际立法的发展,并指出,虽然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都给予反垄断国际立法充分的重视,但是至今统一的反垄断国际法规体系还没有形成。所以,我认为,正是因为统一的反垄断国际法规体系还没有形成,我们国家更应该加快完善与重视自身的反垄断立法,并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抵挡美国等国的经济霸权主义——对自身在别国的垄断行为视而不见,对别国的垄断行为却大做文章。
文章的第四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作者提出了我国在发垄断立法上应注意的基本精神。他提出坚持垄断(经济力量集中)中性的基本认识,充分体现合理规则,坚持以规制通过不法手段谋取市场支配地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通过联合、共谋手段限制竞争行为为中心。看到这,我就不禁与3Q事件联系在一起了。诚然,腾讯是通过合法的手段取得市场的支配地位,到达了惊人的80%的市场份额,把全球即时通讯的霸主msn打的毫无脾气,建立了我们民族品牌的骄傲。但是,我认为腾讯这次的行为绝对构成了《反垄断法》第十七条“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首先,我们来确认其市场支配地位。我认为腾讯敢于向用户推出一个“有我无他”的蛮横选项,应是清楚地了解自己掌握着用户的命门,知道大家可以离开免费的杀毒软件,但是让大家离开有着十几年的各种人际关系的联系和社交场所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腾讯以用户为弹药,是基于其对自己垄断地位的自信,没有绝对的垄断,没有公司敢于作出这样的举措。所以,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腾讯具有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其次,我们来看腾讯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其行为符合《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四、五款,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交易,或者搭售商品,在交易时附加其它不合理的交易条件。腾讯公司自己辩称是因为关系公司的生死存亡,所以在作出如此艰难的决定,是有正当理由的;但是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四川的张献忠,同样也是在生死存亡之际,他选择将四川人民屠城,因为他认为反正这些人将不能被其统治,还不如杀掉好。而腾讯公司也是这么想,反正你们不支持腾讯,腾讯不好过,你们也不会好过。所以他们的正当理由在任何一个普通人看来都是一句可笑的谎言,只是为了掩饰其不良的动机。而且通讯公司长期在安装时绑定了其它附加产品,大多很难甚至不能卸载,所以,从上可以得出腾讯从事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所以我认为腾讯应该受到惩罚,并且我国应该通过对腾讯事件的处理向整个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国家允许企业拥有市场支配地位,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和世界上许多超级公司竞争,但是这种地位并不代表你可以为所欲为,忽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谁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就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现在我国有很多的这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公司,还有许多法律特许的国家专营专卖的行业,他们为国家的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也村存在很多的问题,就拿中石油做例子,人家都说中石油涨价的时候一定是与国际接轨,但是当国际油价下降的时候,却拒绝和国际接轨。所以我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坚持垄断(经济力量集中)中性的基本认识,充分体现合理规则,坚持以规制通过不法手段谋取市场支配地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通过联合、共谋手段限制竞争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市场才会蓬勃发展,才能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站住脚跟。
第五篇: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是卡恩斯最早提出来的,什么是节约悖论?根据凯恩斯的公民收入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看上去这个理论十分让人费解,怎么节约反而会使社会萧条,浪费使社会繁荣了?
对于这次央视提出的倡导的全民节约,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微观上分析,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节俭只会使收入减少,不会影响均衡储蓄。原因是在存在非自愿失业的萧条经济中,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会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于是存在一个节约悖论: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用更极端一点的话说: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
到底对于我国我们是节约好还是不节约好呢?其实个人认为,央视这次提出的全民节约指的并不是直接指的是节约消费,而是指的是节约我们的资源,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节约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解决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的现状是: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有了这样严峻的情况,央视提出全民节约并不与凯恩斯的节约悖论相矛盾,两个人提出的对象不同,一个是指消费而一个是指资源,消费并不是浪费。凯恩斯的理论中指的根本不是节约而是储蓄资本太大,没有将储蓄转为投资,无法提高和扩大生产力。如果片面的将央视的全民节约理解为节约消费,我想一旦很多人实行的话将会是我国的储蓄资金过大,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下降。
综上所诉我认为凯恩斯的节约悖论与这次央视倡导的全民节约并不相互矛盾,节约不等于不消费,我们要节约资源不浪费资源,消费在自己的范围内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