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我们这些大人》有感:童真中见本真
童真中见本真
——读《我们这些大人》有感
朱春兰
丰子恺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丰子恺的画,看似稚拙,却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温情而深刻的意境。朱自清曾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小诗,带核儿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没有想到,丰子恺的文也写得那么精彩,不是饕餮大餐,而是属于那种自然清新的农家小菜,字里行间散发着质朴的味道,看似有点孩童般的稚真,再品却藏着人世大道,那是一种大彻大悟,那是一种超凡脱俗,那种境界让你不自觉抬起头仰望与崇敬,但又不是高不可攀,伸出手,你可以感知到生命的色彩在岁月的痕迹中——熠熠生辉。
走进《家》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触动。我意识中的“家”仅仅是家人在一起长期生活的地方。那里有父亲、有母亲、有孩子,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它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情感的归宿地。但在丰子恺的笔下,他又跳出了这样常识的认识,觉得这样的“家”依然不是真正的家。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家”,很显然这不是指外在的一种家的形式,而是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突破了“家”的樊笼,做到了精神的自由。因此他的无家,是一种超脱,而不是一种悲哀,这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在《做父亲》这篇文章中,丰子恺原想为长闲的春昼找些点缀而买下小鸡,怎奈刁巧的挑担者吃准购买者的心态,硬是虚高价位,一桩两全齐美的生意就这样看似黄了。他在安慰痛哭的孩子之时,猛然意识到了一个做父亲的纠结:春天是如此的烂漫光明,孩子是如此的天真纯洁,而这个父亲却在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中,添上了如此不和谐的一笔,对还是不对呢?没有答案,却给所有的父亲,或者读到此文的大人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在中国的商道文化中,交易是需要讨价还价的。在苏州也有一句俗语叫作:苏州人杀半价。意思就是商家开价后,买家起码还掉一半价格,才会买到比较实惠的商品。事实上,在这种讨价还价中进行的交易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斗智斗勇。人的信任感是非常低的。丰子恺是知晓这样的文化背景的,因此他也想把应对这种交易的技巧传授给孩子,以期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受骗上当,这是每一个父母护子的本能。但是他不是普通人,终究看出了这里的套路,终究不忍心让纯洁的孩子染黑,因此中断了说教。遗憾的是他心中的那份质问到今天依然是无解的。
看着一篇篇温淡如菊的小文,内心是柔软的。我仿似找到了一位知己,我恍悟孩子对大人意味着什么——人的本真就在儿童澄澈的眸光之中。这份感知必会影响未来我对孩子的态度,感谢遇到这本书。
叙事者简介
朱春兰,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叙事者望亭团队”成员,区教育先进工作者,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鞠一捧书香,做孩子的阅读点灯人。
第二篇:读《瞧,这些老师》有感
幸福的童年
读《瞧,这些老师》有感 今年的寒假里,我收到了爸爸给我的一份特殊礼物,一本杨红樱阿姨编著的《瞧,这些老师》,这是一本魔法书,该书讲述了马小跳以及他的好朋友与四位老师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故事。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读后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教学经验丰富,一心一意爱学生,但因教育方法不当,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学生自尊心,并能很快得到谅解的秦老师;有总是想方设法地将严谨的科学课上得生动活泼,以达到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的轰隆隆老师;有打扮时尚、开一辆红色甲壳虫车,教育理念新潮的欧阳校长;还有温柔漂亮,有一双会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有一颗理解孩子心的林老师。每个教师他们都有各自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虽有不同,但他们的责任心都非常的强,爱学生是他们共同的追求。教学中不管他们采用怎样的方法,采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班里的学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就拿书中的秦老师来说,她在对待马小跳同学的事情上,多次出现错误的判断,多次出现过激的行为,我个人认为也是可以谅解的,因为都是为了爱。秦老师是“恨铁不成钢”,想把马小跳同学教育好,她的爱心天地可鉴,秦老师也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老师。掩卷沉思,书中的四位老师,都是好老师,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的辛苦,他们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自己的爱心陪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因此我很喜欢这些老师们。
读到书中这些个性鲜明,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老师时,我不禁想起了像母亲一样关爱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是全校非常有名的优秀教师,她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既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又非常关爱每一名学生,同时,她还有一双会发现同学们优点的眼睛,处理问题相当得体,是非分明,同学们都喜欢她。有一次,我们班刘明明同学在该值日的时候躲在教室里看书,这件事被王老师知道了,王老师严肃的批评了他,然后对我们大家说:“同学们,刘明明同学爱读书是好习惯,但他不值日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我们既要批评他不参加值日的行为,也要肯定他爱读书的好习惯。”王老师的这段话,既点出了刘明明同学的优点爱读书,又指出了他的不足不爱劳动,这样的教育方法运用的非常恰当,在不伤害刘明明自尊心的情况下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让刘明明同学心服口服,表示以后改正自己的缺点,积极参加班级劳动,做好值日,并请老师同学们进行监督。
在我们的学校里,像王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还有很多很多,有这样的好老师教育我们,陪伴我们,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让我们的童年更加美好 读《瞧,这些老师》有感 杨红樱著的《瞧,这些老师》这本书很有意思。因为她把秦老师严肃刻板,林老师温柔美丽,欧阳校长捍卫童年,轰隆隆老师幽默活泼的教育理念写得很具体很生动。书中的四位老师他们的教育理念虽有不同,但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流露出老师对同学们无私的爱,读后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欧阳校长,她是一个女校长,她有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捍卫童年”,她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学校成为童年的乐园。她到任后,就是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前进的。她先为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找回童年的记忆”课,让家长们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美好时光,同时建议家长们多为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节课让家长们深有感触,他们一致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过分给孩子们“加压”,让他们参加什么补习班等,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宜的。欧阳校长取得家长们支持后,她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让学校变成孩子的乐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徒步大行动”活动,行程10公
第三篇:读《既见君子》有感
读《既见君子》有感
(一)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李宝健
在广袤的天地间行走,总会遇见让人驻足欣赏的美景;在繁复的音符中聆听,总会遇见让人洗耳恭听的乐章;在历史的风尘里徘徊,总会遇见让人尊崇备至的人物。他们,像大浪里不蚀的金沙,像迷雾中不灭的灯盏,永远牢牢的静置在那里,等待着有心人的寻觅与发现。一经遇见,那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心领神会,那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见倾心。我想与“君子”相逢,我想与“贤达”为伍,在厚重的书册中摸索、翻找,直到遇见了《既见君子》。
初次看到《既见君子》一书,立即被书名深深地吸引了,它让我想起《诗经》里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是啊,如果遇到了君子,又怎么可能不欢喜呢?《既见君子》这本近十万字的小书,让我与曹子建、阮嗣宗相遇,让我与李太白、谢宣城相逢,还有魏武扬鞭,渊明采菊……实实在在地收获了一腔欢喜!
既见曹植,在委屈中看到了深情
曹植,在我的印象中,是那个豪壮咏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俊俏少年,是那个七步吟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多才王子,是那个委屈唱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寂寞臣下,他的一生因了王子的尊贵地位而璀璨夺目,他的一生也因了王子的继位身份而惶恐度日。兄弟、子侄之间的无情猜忌与戕害,让敏感而多情的曹子建深深悲切、深深受伤。他在凉薄的骨肉亲情里踽踽独行,战战兢兢。在黄初、太行年间,他曾多次上表奏言:“以罪弃生,则违古贤夕改之劝;忍垢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讥”,这些字里行间满是他惶恐和谦卑。朋友妻子、佳人知己统统殁于父亲和兄长的手中,这种别离和逝去的创痛对于“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的曹子建而言,恐怕更加难以接受!他有浓的化不开的一腔哀愁,有密的吹不散的满腹委屈,在这样的隐忍和伤痛中,我们看到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与诗篇,我们听到了一声声尽是泣血的呼唤与呐喊。这些苦难的经历、这些夹缝的处境,扼杀了政治上渴望作为的王子,却也成就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新星。他是陈思王,更是曹子建!他在委屈中深情起舞,那哀而不伤的乐观,那怨而不怒的平和,让他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座丰碑,永远闪亮!
既见李白,在狂放中看到了傲岸
李白,这是一个听到就会让人莫名振奋的名字!他就像是一个符号一般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之中。“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既是我们的记忆,也是我们的童年!李白,他永远年轻着,英姿勃发、朝气蓬勃,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纯洁的心底,活在每一个国人生活的周围!他的名字在中国诗坛上无出其右,他的风采在历代才子中熠熠生辉。他是天才,有天才的聪慧,亦有天才的狂放!谁能吟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壮阔诗篇,谁能够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傲豪言。他狂、他傲,他任性使才,却终不改报国之志。大唐盛世的繁华孕育了他,安史之乱的风霜磨砺了他,在朝代由盛转衰的节点上,他始终是“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他始终是“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他只愿出仕一朝,功成名就,而后藏之于名山大川之中,多么朴实的心愿,多么虔诚的愿景。可惜,时代和君王有负于他!他虽功成,却不在朝野;他虽名就,却不在庙堂,不知他是否会遗憾,会感伤,还是会安慰,去庆幸,我们无从知晓,只是在千年不断的诗歌长廊中,在万年不息的文化传承里,我们看到了他的万古流放,是狂放的姿态,是傲岸的身影。
既见屈原,在谗言里看到了高洁
初识屈原,是幼时听到的一则投江自沉的传说,是端午节时赛龙舟、吃粽子时的一丝神圣。他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俊雅贵子,既有光耀的门楣、纯贵的血统,又有卓越的才华、清雅的品行,受楚王信任,得百姓拥戴,可谓天之骄子;他又是“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昏。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的忧愤悲士,既被君王猜忌、冷落,又受谗臣诽谤、污蔑,被贬斥排挤,被流放他乡,真是无所容焉。流放,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臣子最深的伤痛,至此,他的政治生命已然完结,终生的抱负付诸流水,治国理想再也无人关注;流放,是一位满腹诗书的才子最佳的奇迹,至此,他的才气情思霍然激发,毕生才名由此奠定,浪漫诗文早已成为标杆。“诗人不幸国家幸”!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文学,给了屈原巨大的厚爱。历史呢?这样的千古一人,历史当然也不会亏待他,给了他更为恒久的表彰。国破家亡之日,受谗流放之时,在汨罗江边,那一缕纵身而跳的身影,那一份自沉自溺的坚定,让他的形象就此定格,从此,他成为忠君爱国的象征,他成为正直高洁的典范!
既见陶潜,在隐逸里看到了刚直
提起陶渊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了这样一位老者,他身着宽大的袍子,在夕阳西下,荷锄而归,没有疲惫,没有忧虑,有的只是一份质朴纯真,只是一份率性洒脱!他,是谁?是《五柳先生传》中那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的真性文人;他是《归去来兮辞》里那个“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潇洒散人!他吟咏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吟咏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吟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走在田亩之上,徘徊在青山之间,在酒与菊的晕染下,赫然成为了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以其辞官不做、亲耕垄亩的人生抉择,为后世的文人雅士提供了一方“退而求其次”的安宁!()他隐,他退,并不是因为软弱。相反的,他既是一位隐者、高士,更是一位勇者、斗士!他的《咏荆轲》“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是何等的视死如归、豪气干云;他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是何等的铮铮傲骨,卓尔不群!他有一份隐者的飘逸与洒脱,也有一份仕子的风骨与刚强!
《既见君子》,让我与众多的君子高士相遇相逢,她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窗外美好的世界!曹植、李白、屈原、陶渊明……他们一一向我走来,在他们那独有的委屈、戕害、隐逸与放达中,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宁折不玩的脊梁,九死未悔的夙愿!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读《既见君子》有感
(二)人生如诗:《既见君子》的启示
《既见君子》是今年新出的一本谈诗小书,但我看了20余天,感觉也没有怎么读懂,所以我今天读完此书后,在底页写上了几句话:
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读诗
喜欢这种方式
这是一本意蕴深长的书
折期再阅
之所以要“折期再阅”,倒不是因为没有读懂,而是喜欢作者这种读诗的方式,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诗歌的解读中,而这解读的本身,又成了别样的诗。对于这样一首别样的诗,在读的过程中,我似乎走进了,但是又感到很陌生;似乎领略了,但是又感到很陌生。厌倦之际,稍作回想,已经记不清这一路走来的风景了。不过还是有一些杂碎,在脑海中不时跳跃着,正如作者所言:
能浮现在一代人的心里的,不是一首完整的诗,只是其中一些最好的句子,最精美的碎片和残骸,此起彼伏,来自深海沉船。
当我读过此书,不知道这艘船我是从来就没有登上过,还是沉到了我记忆的深处。其实我记忆力不好,读过的书,很快就忘记了。我曾为此而苦恼,某日看到一篇谈论“看书记不住怎么办”的文章,满怀期待的点开,却发现只有寥寥数语,至多也就一条微博的长度,其大意在告诉我们,读书犹如开车,不需要纠结于脚下的路,重要的是要记住方向。
这本《既见君子》,便是给我提供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用自己的生命来解读艺术。作者在后记中谈到写作此书的初衷:
确切来讲,它并不是一项有计划的学术研究或创作,而只是人生迈入中途之际某种感情危机的产物,或者,是一个以写诗为志的人突然发觉不会写诗之后的产物,表现的形式均是通过努力去触碰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的生命,因此,其中必然带有自己值得珍视的生命痕迹。
对于这样一份值得珍视的生命痕迹,我读来却有一份雾里看花的感觉。这好像是作者在提醒我:“小弟,你读的书还太少哦……”是啊!我又何止读书不够,更是行路太短,阅世尚浅,所以读诗,还只是沉浸在语言的表面,未能直触诗的内心。不是诗中没有,而是我的内心太单薄,缺少与诗人对话的可能。不论写诗,还是读诗,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们都需要生命的沉淀和历练,然后再从生命中获得滋养与启示。
不过我们来日方长,人生的画卷还有足够的空间任由我们去挥洒,只是远离了诗人的时代,我们内心难免不安。如何来消解这份不安,作者也也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原来诗并非新奇的创作,也无关古老的神意,它只是一个人走向安宁的过程。
因此我也有感,无论人生如戏,还是人生如棋,这些与我又有多少关系呢?我对自己生命的期许是,人生如诗。
第四篇:读《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有感
我们都忘了,我们也曾是学生
-------读《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有感
陶庄中心校邱许牡
“大人都忘了,他们也曾是小孩。”台湾作家几米(幾米)在他的《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一书中这样提醒我们。
暑假里,阅读了《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一书,给了我许多启发。作者几米看到了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灵。于是,和孩子同样敏感的几米,用一张张图和几句话,便明白地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孩子的担忧、恐惧、疑惑、快乐和愿望。当然还有抗议,抗议大人对他们想法的漠视,抗议这个世界对小孩的种种误解。读完本书,我忆起自己也曾是小孩,自己也曾是学生。
我想,会不会有学生说,老师们都忘了,他们也曾是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下课铃响了,讲台上,老师依然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都再也平静不下来,不耐烦的、窃窃私语的、东张西望的、焦急的„„更有一些学生要求上课老师快点下课。而这时,拖堂的老师都振振有词:“我不是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又不拿加班费,就是直接拖到下节课上课,学生也应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坐着听课,否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如果老师这样想,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提高。
老师应该想到我们也曾是学生,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结果大不一样:“我们每天至少得承受五六节课的轮番‘轰炸’,这短短的十分钟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啊!老师一拖就是五六分钟,而且几乎堂堂如此,我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又乏又累,又憋得慌,下一节课怎么上?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这样拖堂,我们还受得了吗?”如果老师能这么想,事情就好解决了;哎呀!都怨自己课堂效率太低,不但让学生跟着受罪,还搞得师生关系不和谐,今后一定得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也常听到老师埋怨:“这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多次,学生怎么还不懂?”其实,主要是教师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学生。假如我们站在学生立场观察自己熟悉的世界,你会发现许多陌生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才会体会到孩子在成人世界里所面对的困难和困惑,从而对学生有种由衷的同情和尊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孩子学会学习。同时,老师也可以放下“身架”,甘愿做一名虚心求教的学生,老师乐于向学生学习不仅不会降低身份,反而能更强烈地激起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获得学生的信任。
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表现得不屑一顾,特别是对老师的批评有口服心不服的情况。其原因,我认为并不是老师的话不对或是学生冥顽不灵,不可救药,而是老师的教导只是从一些表面现象出发,只是考虑某件事对不对,而没有从学生心理实质出发,站在学生角度上思考问题,才会出现学生与老师对立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觉得要多想一想我们也曾是学生。
当学生犯了错,气愤主宰了你所有的情绪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不会喜欢吼叫着批评我的老师。当学生花了很大的努力却还是见不到进步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需要老师再一次的鼓励。当学生遇到了挫折而伤心难过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能坐在身边握着我的手给我再一次站起来的力量。当学生取得了成功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分享我的快乐并为我骄傲。我们要走进学生内心,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在这基础上我们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一个受孩子欢迎的教师不能把自己定格在老师的位置上,高高在上.不可侵犯,每天传经解道发号司令: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应该怎样怎样。所以我们老师要试着把自己当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平等交往和睦相处,做知心朋友,那么教育教学工作又怎么不会变成一种乐趣呢?
第五篇:承诺——读《没有大人的夜晚》有感
承诺——读《没有大人的夜晚》有感
今天我读了《没有大人的夜晚》这本书,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打动了我,给了我深刻的感受。
本书收集了一百个激动人心的真实故事。有朴实深沉的父爱、永恒无私的母爱、有浓情的关爱、坚定的信念、无价的情谊、还有……最打动我的一篇是《企盼》。
主人公是个盲人,生下来就双目失明,想治好最少需要五万。他的父母绝望了,在他六岁那年丢弃了他。幸好被一个好心人收养了。这个叔叔家里很穷,可并没嫌弃他是个瞎子,而是给了他像亲生父母一样的爱。在叔叔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孩子长在成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看这大千世界。叔叔自己省吃简用靠捡拉圾终于攒够五万块。几天后他被推进手术室。在治疗期间叔叔一直陪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给他信心。当纱布缓缓解开,他睁开眼睛时,发现握着他手的叔叔竟是个瞎子!
对于一个天生是瞎子最需要细心呵护,而六岁就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来说,心里的伤害是极大的。然而一个与他同样遭受不幸的陌生人却收养这个残疾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他又是非常幸运的。一个瞎子,用一双手靠捡拉圾挣出五万块钱是多么的艰难!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叔叔对孩子无私的爱,叔叔自己是残疾人,活着就已经很难,还要养活一个瞎孩子,照料他给他温暖,仅这点就胜过许多健全人了。叔叔肯定也渴望见到光明,挣够钱后不是想着自己手术,而是给了没有血缘关系捡来的孩子。我也感受到了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深厚的真情,感受到善良无私的伟大。
我不禁问自己,我能否象叔叔一样有爱心呢?我会为一个人付出千辛万苦吗?我能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对自己还好吗?老实说我不能肯定。老师家长常常教育我要做个有爱心的人,读了这真实的故事,让我更加深了对爱心的理解,在瞎子叔叔面前我真的感到惭愧,我总是在得到别人的爱,可很少想到如何去爱别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应该多想想怎样去关爱他人。
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