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青年班主任》读后感:教育无小事
《致青年班主任》读后感:教育无小事
原创: 余思洁
作为一名刚以“人民教师”的身份踏进校园的青年教师,我的内心充满抱负,充满爱与希望。班主任工作是对新青年教师的磨砺,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我也在担负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有待进步之处。《致青年班主任》一书给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使我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千里之行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班主任专业化也是从点点滴滴做起的,作为一名青年班主任,要想在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更应该立足于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稳扎稳打。
“教育无小事,小事蕴大理”,教育对细节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都说教书育人,而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教育发生在平常的课堂上,发生在主题班会上,发生在学生平时的嬉戏打闹中,发生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校活动中……在校园生活的每一天中,都有升旗、上课、做早操、晨读、用餐等琐碎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一句脱口而出的粗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之处。我们不能忽略了一个个细节,十分细微的事情都会对他们的成长发生很大的作用,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从而动摇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动摇他们的纯真的心灵。忽略了这些,就是忽略了教育者的职责。教育者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需要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抓住每个教育的契机,引领孩子往正确的道路前进,健康快乐成长。
学生的言行中的表现,传递的是他内心对人事的看法,是过去的某些经历保存在其潜意识中,从而影响其对自身和他人的判断。当我们通过细节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是劈头盖脸一顿骂吗?我相信还有比这更有效更温和的方式。一般来说,行为表现不好的学生,情感系统可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它的根源是情感匮乏。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人,但是我们可以言传身教,影响一个人。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我们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时方法不当,用难听的话语批评辱骂学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学生心灵中的情感匮乏,那么老师的教育很可能会起到教育的反作用。在学生的意识中,则是“在老师眼里我有很多缺点”、“老师认为我做的都是错的”,这会使对方本能地在心中建立防御机制,更不愿向老师敞开心扉。唤醒孩子、影响孩子的前提是跟孩子建立亲密感,“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愿意亲近老师的时候,自然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谆谆教诲。
与孩子建立亲密感,尤其是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容易惹怒老师的学生建立亲密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尝试改变自身对孩子的认知,认定孩子的本性并不坏,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与孩子的交谈时,也要调整与孩子的谈话方式,把居高临下的说教、批评换为与朋友之间的谈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剖析问题,从根本问题击中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打开心扉,从内心信服你,()这样你的循循善诱才起到作用。
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当学生的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如大喊大叫、扰乱课堂、暴力)来获得他人的目光。在教育的过程中,面对学生,我认为,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颗爱心能够感知学生的负面情绪,能够发自内心对学生的不愉快经历有同情之心。还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一味指责学生所犯的错误或者一些不恰的言行,而是和学生一同寻找问题存在的根源,找到唤醒学生能量的方法。与学生相处,更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当你假惺惺、敷衍行事,学生必定也不会与你真心相对,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就会收到他人同样的回馈。只有真诚地教育,才能收获学生的真心;只有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育学生。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渴望关心、渴求尊重。他们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周围人的行为习惯都会令学生耳濡目染,给学生全面人格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小事入手,观察学生、关心学生、研究学生。正是由生活、学习中一件件小事的积累,形成了他们的人生观和对生活的态度。从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当中,教师应当迅速捕捉并准确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育人素材和机会,经过短时间深思熟虑的决断,随机应变地加以利用。可以说,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往往就是一个老师竭力寻找的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关注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把这些“小事”一件一件地串起来就是教育的“大事”.正确的引导和适时地教育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生活无小事,教育无小事!同时,教师也要严以律己,即使细微之处也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表现出“为人师表”的风范,以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激励学生。
第二篇:《致青年班主任》 读后感
《致青年班主任》 读后感
稻田镇田马小学 刘美凤 2013年6月20日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坐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第三篇:《致青年班主任》读后感
作为一名刚以“人民教师”的身份踏进校园的青年教师,我的内心充满抱负,充满爱与希望。班主任工作是对新青年教师的磨砺,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我也在担负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有待进步之处。《致青年班主任》一书给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使我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千里之行是一步一步积累起的,班主任专业化也是从点点滴滴做起的,作为一名青年班主任,要想在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更应该立足于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稳扎稳打。
“教育无小事,小事蕴大理”,教育对细节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都说教书育人,而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教育发生在平常的堂上,发生在主题班会上,发生在学生平时的嬉戏打闹中,发生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校活动中……在校园生活的每一天中,都有升旗、上、做早操、晨读、用餐等琐碎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一句脱口而出的粗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之处。我们不能忽略了一个个细节,十分细微的事情都会对他们的成长发生很大的作用,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从而动摇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动摇他们的纯真的心灵。忽略了这些,就是忽略了教育者的职责。教育者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需要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抓住每个教育的契机,引领孩子往正确的道路前进,健康快乐成长。
学生的言行中的表现,传递的是他内心对人事的看法,是过去的某些经历保存在其潜意识中,从而影响其对自身和他人的判断。当我们通过细节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是劈头盖脸一顿骂吗?我相信还有比这更有效更温和的方式。一般说,行为表现不好的学生,情感系统可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它的根是情感匮乏。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人,但是我们可以言传身教,影响一个人。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我们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时方法不当,用难听的话语批评辱骂学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学生心灵中的情感匮乏,那么老师的教育很可能会起到教育的反作用。在学生的意识中,则是“在老师眼里我有很多缺点”、“老师认为我做的都是错的”,这会使对方本能地在心中建立防御机制,更不愿向老师敞开心扉。唤醒孩子、影响孩子的前提是跟孩子建立亲密感,“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愿意亲近老师的时候,自然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谆谆教诲。
与孩子建立亲密感,尤其是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容易惹怒老师的学生建立亲密感,并不是一容易的事,我们需要尝试改变自身对孩子的认知,认定孩子的本性并不坏,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与孩子的交谈时,也要调整与孩子的谈话方式,把居高临下的说教、批评换为与朋友之间的谈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剖析问题,从根本问题击中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打开心扉,从内心信服你,(fsir)这样你的循循善诱才起到作用。
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当学生的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如大喊大叫、扰乱堂、暴力)获得他人的目光。在教育的过程中,面对学生,我认为,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颗爱心能够感知学生的负面情绪,能够发自内心对学生的不愉快经历有同情之心。还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一味指责学生所犯的错误或者一些不恰的言行,而是和学生一同寻找问题存在的根,找到唤醒学生能量的方法。与学生相处,更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当你假惺惺、敷衍行事,学生必定也不会与你真心相对,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就会收到他人同样的回馈。只有真诚地教育,才能收获学生的真心;只有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育学生。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渴望关心、渴求尊重。他们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周围人的行为习惯都会令学生耳濡目染,给学生全面人格发展带重要影响。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小事入手,观察学生、关心学生、研究学生。正是由生活、学习中一小事的积累,形成了他们的人生观和对生活的态度。从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当中,教师应当迅速捕捉并准确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育人素材和机会,经过短时间深思熟虑的决断,随机应变地加以利用。可以说,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往往就是一个老师竭力寻找的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关注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把这些“小事”一一地串起就是教育的“大事”正确的引导和适时地教育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生活无小事,教育无小事!同时,教师也要严以律己,即使细微之处也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表现出“为人师表”的风范,以自己的榜样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激励学生。
第四篇:《致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
《致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
1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学的关系。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感受很深。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统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这是《致青年班主任》一书中的精彩片断。
读着这段文字,让读者的心不由得充满温情:童年是这样无忧无虑,学习是这样生动有趣,生活是这样恬静美好……
《致青年班主任》一书温馨地提醒青年教师,要做一个有胸襟的老师,做一个有理想的老师。学会尊重学生,给学生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纵观本书,不只适合青年老师阅读,它适合所有热爱教育,致力于追求自己的教育梦想的老师阅读。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他能在学生心灵播洒下真善美的种子。书中这样一段话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有节课,说到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看到几位同学眼睛发亮,有一位激动得泪光闪闪。我喜爱这句诗,为之感奋,我也为学生的感奋而激动。我觉得,青年的心中装着这样的诗句,他的人生就会一直被光明照亮。”这是对他课堂的描述,学生们为感受生命激动着。作为读者,我也感受得到孩子们内心涌动的情怀:只有当美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时候,学生才会有如此表现。老师,是在学生心灵播种美的使者,只有老师能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学生才能与老师一样,学会尊重生命、感恩生命。作为老师,我曾带领我的学生们一块观察豆芽的生长,一块在班级养小金鱼,一块去登山。课堂上我们师生同唱过一首歌,同背过一首诗,同为一篇感人的文章流过泪……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我与我的学生们一块感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作为老师,我认为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过快乐的、富有诗意的生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中学时代的一位语文教师,在一年时间里,无论课上课后,我没看到他笑过一次。记忆中的他总是板着脸向学生提问,而他的眼睛却从来不看着人。”这样的事,对现在的教师很有借鉴意义。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年,可是老师们还没有从旧的教育观念下解放出来,还把学生当成看管的对象,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师道尊严”还是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优秀的老师,只有真正把教育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才能真正成就学生。
要实现以上的教育理想,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师。在这本书中,没讲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他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教师的课。让学生不仅“会盼望你的课,把听你讲课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更会培养“良好的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是啊,在工作中,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致力于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要博采众长,文理兼修,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要不断读书思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一位老师只有给自己不断地注入活水,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永不枯竭的活力。
《致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
2读了这位年轻班主任的教育随笔,让我深受同感。往事点点滴滴,在师生的密切交流和共同努力中,我也时常感受到学生之间纯洁而真挚的关爱。可以说,我们共同创造并拥有了一个春天。
我在做班主任时,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发生,在看着他们长大的同时,我感觉自己也在成长,鲜活的教学事例不但教育了他们,更教育了我。读文后,我更清楚我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这对我来说,也将是一种珍贵的思想收获。
阅读这本书,让我更深地领会到:是教师,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蒙昧走向文明;是教师,用赤诚的爱感化着一颗颗童心,在孩子的心灵播种下希望,收获了美好。
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来做孩子心灵的点灯人,用自己的亮光照亮孩子前行的方向。让我们与孩子们一块携手,奔赴在寻找理想的康庄大道上。
利用课余时间,我拜读了张万祥老师的《致青年班主任》。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班主任》全书共分六辑“善于学习和积累”、“讲究工作艺术”、“规划造就成功人生”、“不断砥砺人生”、“拥抱成长的智慧”,共计31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这些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张万祥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张万祥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第五篇:教育无小事
教 育 无 小 事
昌黎先生曾在《师说》中是这样定义教师这个职业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所以我们日常工作的根本,就是扮演好这个“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人常说,我们教师的岗位就是那张黑板前的三尺讲台,是学生们目光汇聚的那个地方,而我要说,教师的岗位,有时更重要的是在讲台以外的地方。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对教师完美的诠释,然而,在日常的教育中,我却觉得“传道”与“解惑”在某种程度上更胜于“授业”。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寡,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而优秀的品行、健康的心理将使他们终身受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无小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
在学校里,那些学习优秀、活泼可爱的学生,常常被教师所关注,被家长所宠爱,他们总是被爱包围着。而那些问题多多、困难不断的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一些原因总是缺少温暖,渴望被爱。但不管是怎样的学生,在教师眼里都应该是最可爱的,都是需要悉心呵护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心班上的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更不是个别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有问题和困难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得到关心和照顾。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她看上去是个乖巧的女孩子。学习成绩还算不错,至少维持在中上的水平。然而每次她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总是很小,尽管答案是对的。并且她不像其他学生那样一知道答案就积极的举手,期望能在课堂上抢答。她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有时甚至感觉有点怯懦。
一开始我本以为是这个孩子可能本身胆子比较小,就慢慢地去注意她。时间一长,我渐渐发现她在课间也总是一个人在玩,不常和别的学生在一起,好像有些不合群。那时我也没有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我只是很无意地把她叫到一边,叮嘱她几句要团结同学,多和大家一起玩。然而她的回答却是我始料未及的。那天,她先是小心翼翼地点点头,没有说一个字,然后她像是在犹豫什么,一双小手揉搓着衣角,抬起头看着我,那双大眼睛清亮清亮的。接着,她告诉我,有一次和同学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时候,排在她后面的同学对他说,“你的衣服这么旧,一跑起来如果被我拉坏了,你别让我赔啊。”听到这里,我的心里感到了丝丝的酸楚,原来,她是觉得这是同学们嫌她衣服旧,嫌她家里穷,嫌她麻烦不愿意和她一起玩。此刻,我感到这件事情不简单,不好好处理的话,时间久了可能会给这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当时,我就笑着对她说,“你是不是多心了?也许人家是开玩笑,其实,同学们都是很愿意和你一起玩的,你以后胆子大点,经常找其他同学去玩吧。”孩子毕
竟是孩子,听了我的话,她好像高兴了许多。此后,我也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上。
一次,趁那个说“衣服旧”的学生来订正作业的时候,我就一边帮他订正练习一边和他聊了起来。比如班里谁谁谁比较调皮,谁谁谁读书用功之类的,最后终于绕到谁谁谁总是自己一个人不怎么和大家玩,问他知不知道为什么。可是显然,那学生早就不记得自己说过什么了。我就抓住机会,趁势开导他,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会伤了别人的心,在同一个班上学习,都要成为好朋友。我确定那个男生也乐意接受了。
后来,我有了要和他父母深入交流的念头,虽然我早就知道她家里条件不好,但还是觉得有必要去更深入了解一下她家的情况。那次聊天,尽管我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当我真正坐在她下来和她父母交谈的时候还是吃惊不小。她家的条件比我之前想象的还要艰苦一些。父亲在附近一个私人作坊作小工,收入很低。母亲不是本地人,没有固定的工作,只是偶尔去打一些零工,还有一个小弟弟需要她母亲照顾。一家四口挤在一个都不能称之为房子的小棚户里。我去的那天正是下雨天,“房子”的角落里还有滴水。我当时心里一阵阵地泛酸。一是想到这孩子一直把自己打理地干干净净去上学,根本没有父母的指导成绩还一直保持得不错;二是为我之前没怎么关注她而愧疚。我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对她的关
心也许是太少了。我跟她父母说了此次交流的目的,她的父母表现得很是纠结——他们的条件根本负担不起给女儿买一套套漂亮的衣服。我想起姐姐家里还有女儿小学时的衣服,虽然有几年了但收拾得很好,大多都和新的一样。我很委婉地表达了要把那些衣服拿过来的意思。她的父母倒是很高兴,就是担心孩子会不愿意。我也怕伤到她的“自尊心”。于是我跟她说:“老师已经了解过,同学们都愿意和你玩,上次只是和你开玩笑。你以后要多团结同学,多和他们一起玩。再说,你不会因为不喜欢一个同学今天穿的衣服,就不和他一起玩对不对?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大家也不会因为你的衣服不喜欢你。小朋友都喜欢漂亮衣服,这是很正常的。老师家里有几套很漂亮的衣服,拿给你穿好不好?”她盯着我看了很久,那双清亮的大眼睛闪了闪,高兴地点了头。
回来后,我就到姐姐家把那些衣服都翻出来,挑了最好最漂亮的几套送给了她。看着她高兴的神情,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仿佛已把她的那颗小玻璃心保护好。
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又重新出现在校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