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岛读后感(精选)

时间:2019-05-15 16:0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拉格群岛读后感(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拉格群岛读后感(精选)》。

第一篇:古拉格群岛读后感(精选)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

(一)胡宇通

第一次听说索尔仁尼琴这个名字是在电影《云图》中,审判者对着周迅饰演的星美审讯时说“索尔仁尼琴及其所有著作已被国家统一部所禁止”,一本书居然会在科幻的“未来世界”被“禁”,这不禁让我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但当我在图书馆见到这本书时,我真的被它的容量所吓到了,恐怕四个一的书目中,它在厚度上绝对是首屈一指——整整2000多页,分上中下三册,放在寝室里足足占了半个书架,这部巨著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前苏联的劳改营制度,作者是劳改营制度的亲历者,也调查走访了大量的人物,他在书的开头写道“此书中既无臆造的人物,又无虚构的事件。人与地,都称其真姓实名。如果用的是姓名缩写,则系出于私人性质的考虑。如果什么名称也没有用,那只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没有把姓名保留下来——而所写的事实都是千真万确的。”2000多页的书中,列举了很多事件,大量来自于零星的,无从考证的口述和传闻,不仅如此,他还引用了很多官方的数据和说法(例如《从监狱到教育机构》并与马克思的思想(例如《哥达纲领批判》)相对比,反映了劳改营制度对马克思原理的歪曲和不切实际的政策在执行中所导致的各种问题,让人不寒而栗,却又不得不信服。书中的内容涉及了劳改营的方方面面:有关劳改营制度的起源和审讯的办法,沙皇俄国的劳改营制度和农奴制与苏联时期的对比,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与冤狱的产生和被滥用的刑法,还有斯大林死后的制度出现的松动。

索尔仁尼琴是个异议分子,说这本书是孤笔,因为很少有这样记录劳改营的书,且书中的内容大多是没有史料记载的孤证。但这样的书难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古拉格群岛》不是小说,但也不是传记,可以说是介于小说和传记之间,他对劳改制度并不是控诉和咒骂,若只是这样,恐怕诺贝尔文学奖也轮不到他,这本书中犀利的讽刺和对制度透彻的剖析才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前苏联从建国到作者出书的1973年有过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擢发难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难道这样的历史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么?美国不是也曾经有“麦卡锡主义”吗?统治者出于各种各样的需要搞出这样或那样运动,或许为了巩固统治,或许为了铲除异己,或许为了自己的失误找替罪羊。这本书的对制度剖析之透彻足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也足让使它在历史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索尔仁尼琴在书中所言,我绝不会全信,因为他笔下的苏联,只有无尽的黑暗与冤狱和没有人性的劳改营,简直可以算是《1984》的现实翻版,但事实上苏联是当时唯一一个能和美国抗衡的强国,敢问这样一个强国难道是建立在他笔下那样的社会上的吗?显然是不现实的,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完美无缺的,一个国家的制度更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国家中有各种各样的阶层,轻轻动一下,就可能牵扯到无数人的利益。国家更不可能控制所有人的言行,自然不能避免异议分子的出现,但是一个成熟的国家应该有对待异议分子宽容和开明的态度,而不是搞刑讯,“逼供信”,秘密警察和无比严格的审查制度。索尔仁尼琴本人年轻时因为在信中批评了斯大林而被“五十八条”(苏联刑法有关政治犯的条目),1973年又因此书而被逐出苏联,的确,他受到了极为不公正的待遇,也许这也是导致他将苏联的制度写的如此黑暗的原因。当然,如果只是其批判斯大林的勇气,他必然无法获得世人如此的推崇,在他的书中也不乏对西方民主的虚伪和反思导致苏联制度产生并得以存在的“人”的原因。但他的祖国容不下他犀利的批评,同样被他所批评的美国则给了他“荣誉公民”称号。

而反观现实,今天的我们应该增强对自己国家制度的自信,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绝不是狂妄到无视批评,但绝不会对批评者无端迫害。批评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社会没有敢于站出来批评的人,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开放宽容的和谐社会,绝不会畏惧任何人的批评,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的一部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实际上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

(二)一句真话的分量重于世界

崔海荣

谎言充斥的世界,一句真话的分量比世界还重。

上学的时候,提起俄国作家,我们熟悉的往往有: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等,而我们所熟知的俄国文学作品一般也就是《海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如此等等。今天当我说到索尔仁尼琴,说到他的作品《古拉格群岛》,恐怕知道的人不多。而当我读完《古拉格群岛》这部史诗般的巨著时,留给我的震撼,让我锥心不已,正如书中囚徒们在诗里所写的:在古拉格,只有死人笑得出来,因为他们终于解脱了。

这本巨著,索尔仁尼琴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搜索了大量的纪实材料,为我们再现了一段惨无人道的苏联历史。

对专制暴君的歌功颂德,在历史被还原的时候,总会显现出无比的丑陋。一个工厂开会,当有人提到“斯大林”的名字时,全场起立鼓掌,然后是长时间的热烈鼓掌,再鼓掌。没有人敢首先停下来,哪怕鼓掌到有人晕倒被抬走,现场还在继续。后来直到一位厂领导,因为鼓掌鼓到胳膊受不了了,才号召大家停止鼓掌坐下。可第二天,这个厂领导就被以其他罪名,逮捕入狱,而检察官对他的最后告诫却是:永远不要第一个停止鼓掌。

书中让我深有感触的,还有人物角色的多重性。在不断的政治运动中,今天的飞扬跋扈者,明天就极有可能被他人踩在脚下,这样的讽刺屡见不鲜。书中还常常拿苏联执政者信誓旦旦的承诺与血泪斑斑的现实对比,拿被认为满是镇压与死亡的沙俄时代与加倍残酷的现实对比,这样的对比所引发的反差,充满了讽刺和控诉。这种控诉与反思,将读者带入到那段血雨腥风、令人发指的历史。让人感受到索尔仁尼琴对那段历史深深的痛恨,感受到悲剧发生时,作者的仰天长叹。

在古拉格,婴幼儿死亡率极高,就是勉强活下来的孩子,处境也许还不如早早夭折的。孩子们睡在地上,午饭只有水和土豆。没有碗和盘子,140人只有一个杯子,只有一盏煤油灯,但是里面没有煤油。在一个章节里,一个保育员讲述她刚到古拉格时的惊诧发现,在那里四岁的孩子只会说一些互不相连的单词。他们一般只能用模仿和哼哼来表达自己。她给孩子们画个房子,孩子们的回答是:营房区。在房子旁边画一只猫,竟然没有孩子认得。画一圈农村传统的篱笆。得到的回答又是:囚犯区。

古拉格极端残酷的现实,让囚犯之间充满了血腥的绞杀:两个试图逃跑的刑事犯,一般会带上一个不谙内情的轻刑犯,他们管这个轻刑犯叫口粮。如果吃完了这个人,还没有逃出人迹罕至的荒野,两个心怀鬼胎的朋友,就会一宿一宿地睁着双眼,等待着对方先于自己睡下,以便下手。

我们说,能够产生这样惨剧的社会,一定是一个邪恶的存在。能够产生这样人道灾难的制度,一定是一个非人的制度。在古拉格的围墙之内,一切的邪恶都在坦然地毫无羞耻地呈现着。铸起它的每块砖石都在拷问人类灵魂里那最基本的善恶,最起码的是非。

索尔仁尼琴以饱满的激情和克制的理性向我们揭示了一幕幕阳光下的黑暗,引人思考,不单单只是为了前苏联的历史。

同样的悲剧,知情者不只索尔仁尼琴。

上世纪20年代,苏联的索洛维茨岛劳改营有一个叫马尔扎夫的犯人从岛上逃走,不久,他在英国出版了一本自传式的书《在地狱岛上》。此书披露了大量虐待、侮辱劳改人员的状况,在欧洲引起了极大反响。为了消除影响,苏联领导决定派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作家赴岛上视察,然后用他的言论驳斥“那卑鄙的谎言”。他们相中了高尔基。

1929年6月20日,高尔基在国家保卫总局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索洛维茨岛。尽管当局作了精心安排,高尔基还是看出了问题。躺在长椅上休息的犯人,手捧报纸津津有味地读着,可是报纸却全是倒着拿的,他们想以此示意他在劳改营所看到的全是假的。高尔基默不作声地走到他们身边,将报纸拿正了过来,什么也没有说。

在参观儿童教养院时,一个14岁的男孩突然从迎宾队伍中走出来,对高尔基说:“你看见的都是假的。想知道真相吗?我告诉你吧。”高尔基单独听小男孩讲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男孩把所见所闻都告诉了这位令人崇敬的爷爷,高尔基出来时泪流满面。后来高尔基离开劳改营时,这个小男孩被枪毙了。

可谁也没有想到,知道真实并不等于忠于真实。回到莫斯科,高尔基就在苏联和世界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以“雄鹰”和“海燕”为名,宣称:“犯人们在索洛维茨岛生活得非常好,改造得也很好。无论任何人,拿这个劳改营来欺骗和恐吓人民都是毫无根据的。”

高尔基没有完全看到真相,但他在 “说谎”。他的谎言是对邪恶的默认和支持。一个知识分子在关键的时刻丧失了良知,灵魂就永远被贴上耻辱的标签。相比之下索尔仁尼琴因为《古拉格群岛》,而被剥夺国籍,驱逐出境,流往海外长达20多年。但到了今天,人们却称他是“俄罗斯的良心”!

掩卷沉思,痛彻心扉,只想用索尔仁尼琴说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睛,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东台市唐洋中学 崔海荣

第二篇: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笔侍(学年论文)

【中文提要】作为俄罗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作为2006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的获得者,作为把全部生命献给祖国的伟大作家,用他的双手描绘出苏联时期的政治状况,宣扬了人道主义,用俄罗斯式的讽喻挑战社会体制。《古拉格群岛》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苏联社会中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为背景,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苏联劳改营的产生、发展和逐渐衰败的过程,书中以“群岛上的居民”的经历为线索,精确地展示了一副副集中营生活图景。作者以独特的集中营文学为代表,为俄罗斯民族敲响了警钟,照亮了未来之路。

【关键词】索尔仁尼琴 人道主义 古拉格 集中营

苏联是社会主义的先驱,在它政治和军事大国的光环之下,有着怎样的“铁血政策”?又是用怎样的手段来维护执政中心的权威,以实现所谓的稳定?

历史上不乏有敢于说话的作家企图用笔杆来警醒世界,尝试着客观地评价当时的社会体制,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索尔仁尼琴。他在自己的作品的字里行间既表现了对当局的愤怒,又展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他的鸿篇巨著《古拉格群岛》中更有着集中地体现。

1.1索尔仁尼琴及其人道主义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1918年11月12日~2008年8月3日),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在东普鲁士的前线因在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被捕,在服役期间被关进他后来称为”古拉格”的苏联集中营。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此后,他决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编纂成书,警醒世人。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次接见中热情赞扬了这本书,他说,这是“一部从党的立场真实地阐明那些年代苏联实际情况的作品”,还说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和需要的书”。无可否认,是一位领导人和当时的历史条件造就了这位杰

1出的作家。这是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政治因素未前去领奖。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索尔仁尼琴憎恶的不是政治制度,而是道德性的罪恶。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既是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精神的继承,也有其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子;既有东正教的影响,也源自其所处的那个特定的时代。在索尔仁尼琴一系列小说作品中,充斥着主张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克制、忏悔、基督之爱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重塑俄罗斯精神的人道主义思想;而且在某些作品中大量引用了精炼、形象、富有启示性的俄国谚语,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性和可读性。索尔仁尼琴用“牛犊顶橡树”的精神,肩负起作家作为“人类崇高灵魂的表征”的使命,肯定和赞美人性尊严。这种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索尔仁尼琴及其作品具有超越地域、国界、时间的普世意义。2 索尔仁尼琴强烈抨击苏联国内的政治给国家带来的灾难,被视为“自由斗士”,也有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他是在用个人遭遇来抨击社会,是错误的。西方国家认为索尔仁尼琴是抗击苏联的有力武器,但他们错了。索尔仁尼琴和那些著名的东欧异议作家最大的不同,是他不仅看透了专制的邪恶,也看清了尼采们以“上帝已死”为口号的启蒙主义所带来的灾难性。31978年,他在哈佛大学演讲,猛烈批判西方文明的虚无与堕落,让美国政治家手足无措。而当苏联政权倒塌,当久在异国他乡的索尔仁尼琴面对四分五裂的祖国,他感到的不是欢欣雀

跃,尽管他曾因极权统治遭受迫害而一度非常地痛恨它,但当看到受苦受难的俄罗斯人民,他又一次醒悟了,他认为这是西方蓄谋已久的反俄计划的成功实施,目前俄罗斯正步入巨大的困境之中。他又拿起了笔,企图挽救这一切。他想借助文学作品来提出一些有效措施而拯救整个俄罗斯的命运,追回因反动的政治宣传所造成的损失。另外他也是在作出深刻的忏悔。他是一个永恒的持不同政见的作家,但他又是始终如一的热爱着自己的国家。

美国作家艾力克森在《索尔仁尼琴道德的形象》一书中说,索尔仁尼琴是”一个燃烧着理想、信仰,具有动人生命史的人。”可以说,索尔仁尼琴诚挚而热烈地热爱着俄罗斯,为了这个民族,他奉献了全部,他只身承担了和黑暗制度抗争的历史重任,在度过了艰苦而煎熬的岁月后,他终于在几十年后回到了祖国,得到了人民的认可。他在俄罗斯文学史甚至俄罗斯崛起史中刻下了专属于自己的印记,他把自己的命运同俄罗斯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些一字一句中反映出的历史现状,不仅应该被俄罗斯历史铭记,也应对世界作出警示。

1.2有关古拉格

“古拉格”是由俄语中的ГУЛАГ音译而来的,而俄语的ГУЛАГ是一个缩写词,全称是“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译成汉语意思是“劳动劳改营总管理局”,一些中国学者将它称为“集中营”。这种集中营主要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的,让他们在这里接受“劳动改造与教养”。“古拉格是苏联内务部的主管劳动改造营并监督在押犯的服刑与运输的分支行动部门。”4

追溯古拉格的历史,它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1923年,在索洛维茨基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特别劳改营,用来关押那些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政治犯和不同政见者,其中包括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及宗教界人士。此后,这种古拉格的模式在全苏各地越建越多。二战开始后,许多犯人带罪上了前线,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古拉格的数量减少,但而后又增多。在失业的时候,扩充监狱劳动力并不重要,而当失业问题逐渐消退,集中营中的劳动力需求又增大,于是,为了修运河等各种基础设施,又将一大批犯人赶上劳动前线。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夜,古拉格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遍布各个地区和角落。1954年,斯大林去世之后,极权统治结束,很多被平反,离开了集中营,古拉格的数量大量减少。虽然有百万人曾经在此被监禁,古拉格仍然在苏联保密机制的掩护下悄然从公众的视野中隐没了五十年,直到索尔仁尼琴把它写入了《古拉格群岛》,古拉格才得以见世并在东西方世界中激起了轩然大波。

1.3《古拉格群岛》内容简介

这本书从1958年开始创作,1973年在巴黎出版第一部。《古拉格群岛》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苏联社会中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为背景,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苏联劳改营的产生、发展和逐渐衰败的过程,书中以“群岛上的居民”的经历为线索,精确地展示了一副副集中营生活图景。对其中涉及的政治敏感问题,作者没有回避,充分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和勇气。作者以亲身体验为基础,描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二十世纪人间地狱,“书中处处闪烁着一个人道主义者对人间丑恶的痛恨,字里行间的冷嘲热讽也深深地表达出作者对制造人类痛苦者的愤怒和鄙视”5

《古拉格群岛》堪称史诗般巨著,是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史最精炼的描绘。书中引入大量真实材料,让读者相信: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人们过着难以想象的生活,从而使人们意识到当时的集权制度会给俄罗斯带来怎样的灾难。极端残忍的刑讯、超强度的死亡劳改、荒谬绝伦的司法、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毫无人道的株连性流放、集体流放、都代表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阴暗状况。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31种刑讯方法,从心理上的折磨到肉体上的摧残面面俱到,直至得到他们想要的任何口供,在这样的刑讯下,没有几个人能坚持到最后,或许只有签署了那些所谓的罪状才有一线生机。“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毫无人性的人们有什么东西发明不出来呢?”超强度的劳动改造,在北极圈的严寒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甚至48小时不睡觉连轴工作,稍有怠慢就地枪决;家人互相出卖,反目成仇,道德沦丧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能想象的底线,人们不再有信仰,有的只是猜忌和揭发。人们常常因为一些在今天看来很“无厘头”的罪名被

捕入狱,例如一个裁缝不小心吧针插在了有领导人头像的报纸上;一位厂长因为停止鼓掌而被判10年,等等。最没有人性的莫过于灭绝式的流放,国家党政机关干部被猜疑就会被流放到冰天雪地自生自灭,甚至一些少数民族被集体流放到不易生存的地方,也正是这样,对苏联的作战指挥人才的流失,导致了战争的失利,差点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夏天,没有及时收敛的尸体只剩下骨头,它们和石碴一道进入混凝土搅拌机。它们就这样化为别洛莫尔斯克市附近的最后一道闸门的混凝土,永远保存在那里了。”6

但书中仍然写了人们为了生存和自由而做的抗争,尽管有时会以生命作为代价。有些犯人在暴政面前不肯低头,无论多少次被关押,关押多久,都会坚持自己的信仰,与恶势力斗争,甚至会得到一条活路;而有些信教徒为了坚守心中那点点的信仰,饥寒交迫而死。正是这些人为了遥远而渺茫的希望奋斗着,他们坚信俄罗斯会迎来阳光。也正是这些精神,顶起了俄罗斯民族的脊梁。

1.4《古拉格群岛》中索尔仁尼琴的人道主义及其产生的影响

作者根据自己在古拉格劳改的亲身经历,用了大量的笔墨向我们展现了在极权主义下人性极度扭曲的状态。劳改营里,为了生存几乎任何一个囚犯都必须忍受一切施加在身上的暴力,劳改管理人员对犯人的残忍顺理成章地被理解为阶级斗争的需要,就算仅仅为了个人的私欲而虐杀,那也是劳改犯人死有余辜,杀人者甚至会被嘉奖。在犯人中间,犯人之间也分出等级:例如刑事犯对政治犯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他们是无产者,而政治犯则是人民的敌人。在劳改营里,人性沦丧,善良已经不见踪影。

这部小说有着强烈的纪实色彩,关于《古拉格群岛》,作者说:“这本书里没有一个杜撰的人物,没有任何杜撰的事件。人物与地点都是按照其本来的名字指称的。如果用的是缩写,那是出于个人的考虑。如果根本没有指明,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在记忆中消失的缘故。”7这部小说对30年得苏联历史作出了审视,由文章主人公的话语引出作者的话语,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看不到的东西,听到主人公听不到的话语。从而引发读者对小说中描述的现象的进一步思考,去领会作者的心意。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用“俄罗斯式的讽刺”抨击的集权统治,他把国家“契卡”机关比作“下水管道”;把犯人比作“下水管道”中的“水流”。无数“水流”通过“下水管道”流入群岛,则体现了犯人的数量之广,被关押的罪名之多。对于群岛上人们的生活,作者对犯人的同情,对冷漠管理者的厌恶清晰明显。在索尔仁尼琴小说作品中,批判压抑、摧残人性尊严的一切企图和行为,从而唤醒人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倡导以“抗争”的方式去对待暴力专制。在字里行间展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人道主义思想的精髓”。他主张完善道德,倡导自我忏悔、基督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以重新唤醒俄罗斯精神和社会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索尔仁尼琴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才能找回灵性,建立道德的根基,因为“道德植根于灵性”;人类只有经由它,心灵才可能更新,才会有爱、怜悯、公义、宽恕等神性;只有对上帝的信仰,才能作为人性道德的基础。正是由于索尔仁尼琴的宗教情怀,使他的作品继承了俄国伟大的基督徒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所高扬的道德传统。抛开一切政治观念和信仰不谈,至少在当时,仁爱是必须担稀缺的。

1.5体现索尔仁尼琴人道主义的一些名言

(一)时间不能救赎一切。

(二)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三)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之路。

(四)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

(五)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

(六)人民的精神生活比疆土的广阔更重要,甚至比经济繁荣的程度更重要。民族的伟大

在于其内部发展的高度,而不在其外在发展的高度。

(七)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溃了。

(八)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九)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

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十)生命最长久的人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

(十一)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十二)只要还能在雨后的苹果树下呼吸, 就还可以生活。

(十三)一个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涉及人类心灵和良心的秘密,涉及生与死之间的冲突的秘密,涉及战胜精神痛苦的秘密,涉及那些全人类适用的规律,这些规律产生于数千年前无法追忆的深处,并且只有当太阳毁灭时才会消亡。

参考文献: 1 高国翠《苏联剧变后索尔仁尼琴的“忏悔”》[J] 2006年第6期《辽宁大学学报》 2 井书涛《索尔仁尼琴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索尔仁尼琴的道德光芒》[J]2008年08月04日(载自:世纪学堂)安妮.安波鲍姆,《古拉格,一段历史》[M]萧瀚《二十世纪人类的一场劫难》[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第三册[M]田大卫,陈汉章,钱城译,群众出版社 1996 7 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一版

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идеи Солженицына в “Архипелаге ГУЛАГе”

【Резюме】“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в совет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в контексте ряда крупных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событий, описывает рождение советского ГУЛАГа, процесс развития и постепенного снижения.В книге описывает опыт“людей на островах”.Показывает точную картину жизни в ГУЛАГе.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 показал свою любовь к России своими руками и решимость бороться с силами тьмы.【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Солженицын, гуманизм, ГУЛАГ, концентрационные лагеря,

第三篇:公羊库拉古读后感

《公羊库拉古》这本书将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灰熊卡普没有亲人,没有妻子,也没有朋友。在它还很小的时候,它的妈妈和兄弟姐妹就被人类杀害了,它成了孤儿。从此它就开始独立生活,渐渐学会了生存的本领。由于没有亲情温暖它孤独的心灵,卡普的脾气变得异常暴躁。自从母亲被猎人打死之后,它就只身生活在大自然里,度过每个春夏秋冬。它变得越来越高大威猛,并且头脑十分聪明。渐渐地,它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库拉古是一只公山羊,斯克迪是一个专门与动物作对的老头儿。在库拉古与斯克迪的对峙中,思克迪在最后利用库拉古的弱点做了一个稻草人而杀死了库拉古。

北极狐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在那个寒冷的、不被众人所知的地方,北极狐在与严酷的大自然进行着斗争的同时,也像其他动物一样,过着娶妻生子的生活。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动物界的神奇。

第四篇:《切格瓦拉传》读后感

《切格瓦拉传》读罢,封面还是这位红色罗宾汉标志性的头像特写,心中却不再是单纯将他作为纯真理想主义的偶像崇拜。从少年时期的攻克疾病到青年时期的摩托骑行,从弃工从医的坚韧绝决到拿起武器投身革命,从游击理论的凝练诞生到领导拉美独立运动。起初因为满篇称呼他为埃内斯托觉得疏远生硬,直到作为古巴革命英雄的阿根廷人切·格瓦拉(Che Guevara)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才幡然理解:埃内斯托、切和格瓦拉代表着人们对他39岁有限生命的不同情感。无论你是否认为他就是那个嗜烟如命、视命如土的疯子,自律、坚韧、自我牺牲、为事业献身都构成他值得赞颂的人格特质。

1928年5月14日出生的倔强固执、坚定果断的金牛座小子埃内斯托,从小便与哮喘为伴,母亲学识广博但不谙世事、为人虔诚却勇于质疑,有着爱尔兰人火爆脾气的父亲鼻梁上架着极具欺骗性的眼镜,值得肯定的是轻松活泼、不受拘束的家庭生活,让埃内斯托青少年时期的叛逆洒脱有了滋生的土壤。埃内斯托固执、无所畏惧、自律、喜欢领导别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群中特立独行的那个人,然而似乎正因为这些特质,让他最终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与哮喘为伍的时间成为埃内斯托的煎熬,也成就了他的独处、阅读和思考,似乎这也应和了中国古语:福兮祸所扶、祸兮福所倚。那些经典男孩历险故事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大仲马,在埃内斯托小小的头脑里种下了怎样的种子,那场景我们无从而知,但当他开始记日记、做摘抄、写笔记,那棵大树顷刻间拔地而起,到他的病情缓解可以正常上学,我们才从他连续几小时在浴室看书独自雕刻孤独的时刻里看到这棵大树的枝繁叶茂。

父母指望他们这个有流浪癖的大儿子在决定学医后能安心过日子,岂料埃内斯托迅速修完医学博士的所有课程,只为一场更加浩大的旅行。从埃内斯托日记里对告别的超然感悟告别的瞬间和往常一样冰冷,总是不及人们的期望,在那个时刻,人们发现自己无法表现出深情厚谊。注定了这只雏鹰的一去难返;而他面对家人的激烈口吻这就是我,真实的我,不管你喜欢与否;你没法改变它,所以你最好习惯它。,那道防线已然划定,一头是全世界,另一头是即将成为切的埃内斯托。

25岁的埃内斯托在《页内笔记》中异乎寻常的热情着却也激烈暴力的伤感着,其中文字对他日后死亡的神秘昭示令人默然,画外音里那个神秘讲话人是预言更是警示:任何民族都不应被征服和奴役,而革命已与死亡触碰且来不及收手。于是我开始正视死亡的话题,印象里第一次思考是看村上春树: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如今看来,埃内斯托在乞食和欺诈相伴的摩托之旅中,在每一个满天星斗的寒冷夜空下,那种长时间在路上的心境,已令他多少参透生死的玄妙。

从他第一次在战斗中让自己的生命涉险,他便成了切。包括娶他从未爱过且甩都不掉的伊尔达为妻(这样下定论确乎残忍),在某种死亡宿命论中将战士的本能发挥尽致&&分析切走向革命的原因,要归功于他还是埃内斯托时的阅读和旅行,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同志情谊让他能将见闻和理论紧密联系,在信仰和行为中找到平衡,最终现实与理想和解,那就是他日后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代言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至于在墨西哥与菲德尔·卡斯特罗相遇,指引他走上古巴革命之路,都构成切的人生际遇的全新开端。

也有过疑问,很多人,包括切,对政治并没什么概念,只是渴望历险。人性的弱点在某些瞬间总会抑制不住地跑出来作祟,让艰苦的生活愈发艰苦。而一段恋情、养宠物的爱好都可以成为寻找温柔和安慰的归宿,这一点格瓦拉以身示范。如同格瓦拉的第一个女儿和最疼爱他的舅妈同名,他在寄给布宜诺斯艾利斯家中的新年贺卡中都会调皮的署名特特。如果说格瓦拉严格的纪律意识源自幼时哮喘缠身养成的自律习惯,那么身为革命战士走上政治舞台的坚韧则源自他漫长阅读与记录时光的孤独习惯。

第一次知道格瓦拉是在2014年濡长夏日的南京,那里也有五台山,也有文艺气息浓郁的书店,格瓦拉那标志性的头像特写就印在发黄纸张的线装本上,在一排排货架中显得格外突兀,就像他的性格,永远叛逆突出、与众不同。鬼使神差没有买书,行李箱里填了两个线装本,跟我走过了好多路。回京后其中一本送给了相识的心理学老师,想来我在老师心目中不像是会对如此人物感兴趣的学生,送出时候大概被在内心里做过专业分析,事实证明我也并非能有惊人之举的特殊学生;另外一本自己拿来记日记,断断续续的坚持,如今已记满了胡言乱语。

寥寥数语,不及书中十分之一;可若没有思考,一切不过几纸书页,而已而已。

第五篇:妈妈格桑拉

《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

中州实验学校 郑淑春

教学内容:歌曲《妈妈格桑拉》 教材分析: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悠扬民歌”中的一首藏族风格特点的创作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歌曲前半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情深。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教学目标:1 能用饱满深情的声音演唱藏族歌曲《妈妈格桑拉》,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引导学生感受藏族民歌的魅力与特点。教学重点:

用饱满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爱与祝福之情。教学难点:

和谐、统一的唱好歌曲的二声部。

教学准备:课件

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环节:

1师:今天的音乐之旅,我们将前往一片神奇的土地,去感受人间最为真挚的情意,是什么地方呢?答案就在接下来的“歌名猜猜猜”比拼中,看哪位同学表现最为出彩,为小组赢得点赞。2播放歌曲,猜歌名。

《天路》

《我的家在日喀则》 3设问:这两首歌曲有什么共同之处?

藏族风格的歌曲 4师:让我们携手走进西藏,感受藏族民歌的悠扬之美吧!二 了解学习目标:

师:哪位勇敢的同学来宣读今天音乐之旅的目标与方向呢?(为其代表的小组进行点赞。)三 初次聆听歌曲:

师:听!不远处悠扬的乐曲声飘然而至,让我们侧耳倾听,用心感受吧!

1播放课件,聆听歌曲《妈妈格桑拉》; 2 “我来谈感受”,初次聆听后回答四个设问: a歌曲分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

b歌曲的拍号、速度与情绪是怎样的? 四二拍

稍慢 深情地 c歌曲是表现妈妈的幸福?还是表达儿女祝愿妈妈幸福?

歌曲表达儿女祝愿妈妈幸福之情

d知道 “妈妈格桑拉”这句藏语是什么意思吗?

“格桑”藏语指幸福;“拉”是藏族人民使用敬语的体现,表示对妈妈的尊敬,即祝妈妈幸福的意思。

四 有节奏读歌词:

1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歌词也深情感人。请大家随着琴声,带着对妈妈的爱,高位置、有感情,有节奏的读歌词。2二声部处读第一声部。3再次读时,与老师配合,注意倾听老师的第二声部。五 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部分—齐唱部分:

(1)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与能力,或慢速视唱简谱,或用“lu” 模唱旋律;

(2)识读谱并右手击拍,跟琴听唱法学唱第一乐段。

(3)引导学生发现歌曲旋律带有藏族民歌风格,并尝试用轻声加气息支持来演唱。学唱合唱部分的第二声部。

方法与要求同齐唱部分相同 3 学唱合唱部分的第一声部。4 合唱部分的和谐、统一。5 通唱全曲。六 歌曲的艺术升华 歌曲前半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情深,用叙事的语气,稍弱的力度演唱。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用抒情的,较强的力度演唱。七 小组赛一赛:看谁最出彩!

老师推荐表演形式:领唱、齐唱、合唱、朗诵、舞蹈、情景剧等。八 结束语:

今天的西藏之行,让我们共同体会到“深厚母爱、终生难忘”,“悠扬民歌、永驻童心”。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妈妈永远幸福,安康 长寿!祝愿祖**亲繁荣昌盛!

下载古拉格群岛读后感(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拉格群岛读后感(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达古拉》教案

    《达古拉》 教学内容: 演唱歌曲《达古拉》。 教材分析: 《达古拉》是一首蒙古族的短调民歌,歌曲分为两个乐句,全曲旋律优美、流畅、给人以连贯一气呵成的感觉。教学内容围绕一个......

    达古拉教案

    《达古拉》教学设计 周诗杰 教学目标:1、能用优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达古拉》。 2、学会用响板、双响筒、三角铁等乐器参与到音乐表演中。 教学重点:歌唱教学 教学难点:参与......

    《吸血鬼伯爵德古拉》读后感800字作文

    小编导语:《吸血鬼伯爵德古拉》这部小说吸血鬼文学的鼻祖,开创了吸血鬼文学,受到惊悚文学爱好者推崇。一起来分享《吸血鬼伯爵德古拉》的读后感。更多关于吸血鬼的文学作品读后......

    妈妈格桑拉说课稿)

    献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 说课稿 教材分析: 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诚挚的情感,同样也是学生最易理解的情感。西师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科书在第五单元安排了《献给爸爸妈妈......

    切格瓦拉语录

    切格瓦拉语录1、苏联人沉迷于女秘书的怀抱,放弃继续革命;切为了追求心中理想,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和卡斯特罗诀别后出走2、这是拉皮条的人开的车,我们是为人民工作的人,怎么能开这种......

    妈妈格桑拉教案

    《妈妈格桑拉》 课型:唱歌课 教材分析: 歌曲《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特点的创作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歌曲前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

    妈妈格桑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用亲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演唱歌曲《妈妈格桑拉》过程与方法:通过积极参与表演,熟悉歌曲旋律并自我展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懂得珍惜父母的爱,有孝顺父......

    建设拉古新农村调查报告

    建设拉古新农村调查报告营盘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 县统计局挂钩拉古村工作指导员张松庭 二〇〇八年三月六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