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白说》有感
品味书香 涵养心性
——读《白说》有感
臧晓 青岛市委党校图书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品味书香,品味生活,修身养德,诗意人生”。工作之余,喜欢随性的读读书,在读书中滋润心灵,在读书中涵养心性。近日,恰逢学校举办“书香校园?涵养心性”书评征文活动,借此机会分享一本近期阅读的好书――白岩松的《白说》。
《白说》是白岩松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是他对人生的感悟。该书于2015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一章: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书中内容涵盖读书、音乐、人生、时政、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读来既有思考的深度,又有生活的趣味;既有对人生的参悟,又有对社会的责任;既有感性的生活,又有理性的思辨,更有偶遇知音的共鸣感和幸福感。
在阅读中涵养心性
人的生命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水,总有很多分支不断地给我们注入能量,一本又一本的好书就是如此。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会给我们填注不同的营养。在《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一文中,白岩松谈到了他读书的“四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在白岩松的家乡海拉尔,阅读为儿时的他打开了一个远方的世界,带着他走出狭窄的空间,寻找到一个更大的世界;“第二个十年”,阅读与白岩松的情绪产生共鸣,《朦胧诗选》等书陪伴着他走过青春的岁月,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正如作者所言“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白岩松还提到,那时的书店太火了,但凡有新书上市,只要贴出通知,头天晚上就有人来排队。读到这里有种莫名的感动,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挚爱,是多么的可贵;“第三个十年”,白岩松提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唐浩明写的《曾国藩》,通过读别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人生,引导他面对内心、人性和社会,正如作者所言“让我一下子沉静下来,知道如何以二十五岁的年龄,去贴近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的心境”;“第四个十年”,通过阅读《道德经》一书,白岩松对“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有之誉之,畏之侮之”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懂得了在阅读中找寻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跟随白岩松对“四个十年”读书生活的回顾,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涵养了自己。每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阅读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是岁月慢慢积淀,是由内而发的魅力和气质。正如三毛在《关于读书》中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在音乐中回归心灵的宁静
关于音乐,白岩松写道,“当文字结束的时候,音乐才开始”。文字承担着表达、释义的职责,有它无能为力的时候。而音乐,却可以带着对人性的诠释,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比如,一段一百多年前的乐曲,饱含对人性的描述与思考,或许曾经抚慰过某位德国的知识分子、英国的公职人员,如今也依然能够触动你的心灵。正如白岩松在书中所聊的,“古典音乐的真实,就是把那些几百年前的伟大而孤独的心灵,情感的冲突和情绪的起伏,原原本本呈现在你的面前,丝毫不加掩饰。所以,最优秀的音乐家也是最杰出的心灵密码破译者。”
白岩松还提到了音乐让人动容的三个场景。场景一:当年白岩松准备采访季羡林、任继愈等老学者,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边听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边写那些老学者的背景资料,当第一乐章出现转折的时候,笔往那儿一扔,眼泪哗地就下来了。场景二:指挥家陈佐煌“文革”期间在一个很闭塞的山沟里插队,有一天,翻山越岭,要去另外一个知青点。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远方依稀传来了广播体操的音乐,他一屁股坐到山顶上号啕大哭,因为他已经太久没听到过音乐了。即使是广播体操的旋律,也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美。场景三:大约十七八年前,白岩松和朋友在回北京的车上,在听马斯卡奈《乡村骑士》间奏曲,他的一位同事突然让大家别说话,特别专注地听,听得泪流满面。这位同事说,他在这首曲子里听到了至美,仿佛让自己的灵魂洗了个澡。
三个不同的场景,三个不同的故事,而相同的是音乐的神奇魅力。这种魅力我也感受过。2009年10月18日的北京,我第一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在跑到36公里来到奥森公园时,身体已经处于极度疲劳期,当突然听到“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的音乐时,回想起为了准备这次比赛,四个月挥汗如雨跑步的日子,一个人顶着30多度的高温围着田径场跑步100多圈的场景,也是瞬间泪流满面,继而全身有了莫大的动力……音乐是无形的语言,因为有音乐,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美好,因为有音乐,让世界多了一片温馨。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回归心灵的宁静?多听听音乐吧!或是莫扎特的天赋,肖邦的诗意,抑或是舒曼的温柔,李斯特的灵感……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是一种心境,只有静静地去聆听,深深地去感受,才能发现她的美,才能回归心灵的宁静。一曲自己心仪的音乐,会让心灵沉浸在如月光般诗意的流水中,忘掉尘俗的无奈、精神的焦虑、身心的俱疲,还心灵一片平静和清明。
在跑步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白岩松和我有一个同样的身份――跑者。他在书中写道“我每周必须跑步五天,非常无用的事儿,但是跑的过程慢慢成为一种享受,自己跟自己对话,把自己放空。累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跑步,跑完以后,累的是腿和脚,但心和脑子都缓过来了。”
从2009年6月初喜欢上跑步以来,我让自己每日、每周、每月有个小目标,日积月累下来竟然能完成一个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大目标。其实,哪怕是再微小的事情,你日复一日的坚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读书如此,跑步同样如此。没跑步时,认为跑步仅仅是一项运动,跑步七年来,发现跑步是一种生活。从热情到习惯,从最初只能在田径场上跑几圈到先后完成了北京、天津、杭州、无锡等多个全程马拉松。跑步以来,我发现自己每天都是快乐的,跑步带给我一种内心的宁静,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将跑步与旅行结合,用跑马拉松的方式,“脚踏实地”丈量一座城市,不仅领略了当地风光,更是留下了难以忘记的身体记忆,给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你跑的每一步,都是这个城市给你的拥抱。
跑步如人生。白岩松在《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一文中,提到“相当多的人正以短跑者的姿态和心态参与其中,你刚按照长跑的目标调整好节奏和步态,却随时有人以短跑的速度冲进跑道,飞快跑完一段赛程,然后可能就离开跑道了。你的节奏和心跳会不会被他干扰?”“长跑可能要寂寞,可能要坚守,短跑反而经常在局部的时间里,显得很成功。这时,长跑者的心会不会乱?于是局面就成了这样:总有一些长跑的人由于不断被短跑干扰,也加入了短跑的队伍”。人生需要定力,定力来自一个好心态。“欲速则不达”,这不是一个短跑的时代,而是一个长跑的时代。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一公里都有每一公里的精彩,脚踏实地跑好人生的每一步,多问耕耘,少言收获,你会发现人生的道路处处充满诗意和精彩。
读白岩松《幸福了吗》有感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白岩松语录第二篇:读《白说》有感
读《白说》有感
《白说》这本书是由一篇篇白岩松的演讲稿组成的,最早的一篇写自2000年,最迟的一篇写自2015年,大部分演讲稿都是针对大学生写的,语言很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很激奋人心。
文中有很多经典的语言能直戳我们心底。就比如“抱怨”书中两处提到,分别是P26,P168,先来看看p26页:此时此刻的中国最大的特质是抱怨,我们可以到任何一家餐馆去听,小三在抱怨正房,领导在抱怨下属,下属在抱怨老板,老板在抱怨体制,体制内在抱怨体制外的------再看p168页:当下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所有人都都在抱怨,领导在抱怨,群众在抱怨,富人在抱怨,穷人在抱怨------我也觉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我们抱怨的东西很多,就拿我们教师这职业来说就有很多可以抱怨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付出与所得的工资不成比例可以抱怨,家长的对我们不理解可以抱怨,所教学生不听话可以抱怨-----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抱怨有什么用,只会让自己更难受,还会把负面的情绪带给自己身边的人,我们何不从改变自己自己的心态开始呢?《白说》里不是说当我们抱怨时,世界会越变越小,最后只剩下我们自己;当我们学会宽容、懂得感恩时,你的心胸会逐渐打开,你也就变得更加快乐。还是以我们的工作为例,《白说》中说“痛并快乐着”我却要说我们的工作“辛苦并快乐着”我们当教师的很辛苦,别的单位白天不管怎么忙,一到下班时间就属于自己了,我们呢,晚上回家需要备课,白天作业改不完还要带回家改,特别是考卷,几乎都是带回家改出来的。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愿望,晚上头有点自己的时间,能坐在床上看看小说,有时候都无法实现,觉得太辛苦了。同时我觉得有事快乐的,因为我们身边有一群特别可爱的同事,有时候我真觉得特别感动。我每次接到公开课的任务,我们这帮同事都无条件的帮助我,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诉我,只要对我有帮助就好,说实在的我特别感到温暖。就以上次上主题班会课为例,很多同事帮我听课,评课,利用休息日帮忙出谋划策不说,那天拍录像的场地出了一点点问题,为了让录像能顺利拍,五六个同同事主动帮忙,其中还包括我们学校的好几位领导。我想,我们这份互帮互助的情谊是其他单位同时体会不到的。另外让我感到快乐的是每个星期二或星期三的下午,我们可以边评茶,边看书,心情特别放松。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要学会处事要平静。《白说》中说:“人都中年,最大的奢侈是平静”。有时候平静下来处理事对我们没有坏处,特别是我们老师,心平气和的处理事情有时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举一个例子,一次我们学校五年级与六年级的两位学生打架了,刚好两个班的班主任都不在,可两位同学特别委屈,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帮忙处理这件事,问打架的原因,半天问不出来,而且其中一个同学越哭越伤心。因为已经有老师在处理我就没有过问,后来看到一个同学哭得那么伤心,我走过去,拍拍那位正在哭的同学胸口,赶紧停下来,你哭的这么伤心把自己都哭坏了,你们打架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互相认个错好不好?听到我这么说,没哭的同学马上鞠躬认错,哭的同学看到对方主动认错,也马上向对方认,事情也就解决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后面,不一会儿,有两个学生来找他们班的班主任,我告诉他,老师不在,其中有一个学生很热情的跑到我前面笑呵呵的说:“老师,你不认识我啦?”我一看,就是刚才大家哭的那位学生。没过几天,在路上又碰到这位学生,他又主动与我打招呼,我好半天才想起原来是他。看来她对我的处理很满意。从这件事我体会到,小孩子闹矛盾,有时候很难理清谁对说错,他到老师那儿解决只不过找慰藉罢了。老师如果心平气和处理事情,学生就不会那么烦躁。就我班同学闹矛盾有,但很少,偶尔闹矛盾他们内部会解决,有时候其他同学来报告,等我去解决他我已经和好了,特别懂得原谅别人。以前我不明白我班听话的原因,看了《国学开讲》和《白说》总结出两点:一是要让他们多读古文,让他们明白事理;二是老师处理事情要心平气和。
第三篇:青年干部读《白说》有感
青年干部读《白说》有感
墩头镇人事助理夏莉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前段时间读的一本书——《白说》,作者是著名的主持人、评论员白岩松。在书的开篇代序,《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这篇文章中,白岩松是这样告诉读者的: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今天,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两三声弦。白岩松认为,说了也是白说,不说白不说。
读完《白说》,觉得白岩松并没有“白说”。他以一位媒体人的视角与思考,特别真实地向读者展示自己内心走过的路。对于幸福,书中这样讲,“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对于成功与失败,“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读起来就像一碗好喝的心灵鸡汤。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也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公平的必经之途。”这本书里,白岩松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位媒体评论员的思想性。虽然他自己说“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可他却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他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担当。他的话很平淡,却掷地有声,他的责任感,他作为新闻人的担当无不令人佩服。
读过这本《白说》,觉得是对自己的一次洗礼。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当中,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而变得迷茫,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里,人生的路应当如何走下去,白岩松在书里用自己的切身事例,亲力亲为给我们指引方向。谈到本职工作,白岩松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来做作解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读到这里,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又是否能做好这撞钟的“和尚”呢?!
《白说》读到最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的很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学生时代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种满足感又有点找回来了。现在的我们,都是处在一个快速阅读、资讯爆炸的年代,互联网新媒体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信息便捷,每时每刻都可以刷微博、刷微信、看朋友圈,方便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娱乐了我们自己,但是传统的阅读变得越来越少。不过,阅读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却是新媒体无法取代的,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了一位朋友,可以让我们在现实中寻找一点人生哲理,感受一些共振与共鸣。
工作与生活再忙碌,也应该抽时间坐下来读上几页纸,就像书中所说:阅读帮你打开世界,带你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度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第四篇:《白说》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
张斌
读大学时,曾有一段时间喜欢看书,小说、散文等等。喜欢透过作者的一双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所以那时候很喜欢央视主持人写的书。最喜欢的主持人是白岩松,同样的新闻,经白岩松的嘴一说就非常走心,关键之处的反问总能引起观众的思考。
《白说》共分为“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个部分二十余章,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内容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
《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么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这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教书七年来,并没有好好静下心来读过一本完整的书,最多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文章有过研读,真的错过了很多。
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欢,所以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现在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所以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教师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知识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第五篇:《白说》心得体会
《白说》读后感
《白说》这本书分为五大块,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一次,但是一次不够,不够让我理解它,所以我又再看一次。
现在很少有人不玩微博,微信,特别是像这样的名人,我知道周杰伦没有微博,因为他不想被外界的声音影响他,他想做自己眼里的周杰伦,而不是别人眼里的周杰伦。白岩松白老师是我知道的第二个。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理由类似,他是睿智的勇敢的。佩服他。
书中提到“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达到”,我对这句话还是有点不赞同的,因为在某时某刻,我们有感觉到,是很幸福的,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达到了幸福,但是这个幸福不会一直延续下去,会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淡化,但是那一刻我们确实是是达到了幸福。
幸福包含物质,情感,精神,有道理。而且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跟周围的环境,人,事都有关联。我现在在看书,感觉挺好,但是有莫名嘈杂的声音出现,身边的人也不时跟你说话,这样我能感觉好吗?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有能力把握幸福的人。一切都在于自己。你所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他所说的幸福是一种状态。感觉是短暂的,状态是持续的。
“做点无用的事。”我们每天做的事,对我们自己来说肯定有一定的意义,无论是为了生理上的满足或是说心灵上的满足,现在的我们,时刻不离手机,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能够带来的好处,现在的我是十足的手机控,每天不知道都多少时间在看这部手机,手机可以给我带来娱乐,可以满足我的一些需求,但是我最喜欢的生活是,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晒晒太阳,看看书,冥想冥想。这种时候我的脑子是放松的,可以想很多东西,天马行空,或者是一些社会问题等等,这样的感觉真的很棒。
但是当我在玩手机的时候,我的脑子完全没有用,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就是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几乎不用脑子去思考。看到搞笑的,就哈哈笑几声,转眼就忘记,刚刚我是因为什么而笑?我的思想总是被他牵着走。所以,现在的我们应该给自己一点空间,不要被外界的声音,流行趋势所打扰,给自己一点想象思考的空间,你会发现,当找到属于自己那种安逸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妙,外面的一切不再会影响我,我只需感受自己。偶尔给自己这样的时间空间。之后在投入到你必须要做的工作中去。这样你会觉得更轻松,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