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明及其不满》有感4000字

时间:2019-05-15 16:1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文明及其不满》有感4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文明及其不满》有感4000字》。

第一篇:读《文明及其不满》有感4000字

读《文明及其不满》有感4000字

原创: 董士超

《文明及其不满》是弗洛伊德在1929年写成的一篇论文,其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不亚于《梦的解析》和《性欲三论》。虽然这篇文章触碰的是关于文明的话题,其重点却是在个体的“不满”上,并从人性出发阐释了这种“不满”的心理学基础。

关于人性,弗洛伊德有两个核心假设:1.趋利避害(The pursuit of pleasure and the avoidance of pain);2.破坏性(The instinct of destructiveness)。第一个假设没有太多争议,在边沁和达尔文那里有深刻的论述;第二个假设则比较大胆,弗洛伊德自己也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但离开了这个假设又无法使他的理论变得完整和简约——似乎伟大的科学家都着迷于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果的简约感。“破坏性”的假设主要来自经验,比如说婴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幼儿对玩具的破坏、孩童对昆虫的肢解、成人对宠物的虐待、家庭暴力以及性虐待,这些行为的产生及带来的快感是不能简单用“趋利性”解释清楚的。和摄取食物、寻求配偶、搭建居所、与他人合作等明显利己的行为不同,前述的种种破坏行为并不能给施暴者带来任何利益,甚至会带来某种危险,比如受虐方的反击和报复。那破坏带来的快感算不算是一种趋利的动因呢,就像饱腹或性爱后的快感一样。这样有些扩大了“趋利性”的定义,趋利行为究竟是受直接利益驱动,还是受利益实现后的快感驱动,似乎前者更符合行动直觉。也就是说趋利行为和破坏行为都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快感,这种快感会引诱重复先前的行为,但趋利行为的动因是直接的利益(生存、求偶、延续自我、延续自我的载体-后代,等等),而破坏行为的动因则有待解释。为了简化起见,弗洛伊德很谨慎地把“破坏性”归因为一种直觉。这样的假设也可以在动物世界找到一些应证,即便是温顺的羚羊和驯鹿都有着一对坚硬的犄角,并且从幼时就开始磨砺这些角使其具备一定的攻击性;更不用说凶猛的食肉动物了,猛扑、撕咬、吼叫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技能。这种攻击性既是猎取食物的要求、更是生存的保证,破坏性的种子早在猿还未进化为人的时候便已深深埋下了。

破坏性的假设在弗洛依德的“负疚感”(Sense of guilt)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到尼采的痕迹,即“负疚感”源自直觉(Instinct)和良知(Conscience)的冲突,当直觉不能向外得到合理释放时便会转向内在,并进一步巩固良知。就好像一汪热烈翻腾的秋水被越筑越高的堤坝死死挡住,最终变成了一潭死水,腐蚀着那颗疲惫的心。但是尼采在解释良知时,到了政治和文化环境那里就停止了,弗洛伊德不仅区分了良知的两种来源,即权威(Authority)和“超我”(Super-ego),也追溯到最早的“负疚感”是如何产生的。

人的破坏性最早是被权威限制住的,首当其冲的便是父母,很少有父母会对孩子的打闹坐视不管,这种管制通常伴随着斥责和惩罚。于是孩子就会陷入到一种困境:一方面,性情驱使他去打闹;另一方面,生存的直觉又迫使他不得不听从于父母,他唯一的保护人和抚养人。所以孩童对父母的感情常常是爱恨交织的,爱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恨的是他们对自己的约束。每一次的冲突往往以孩童的彻底失败告终,因为他们惧怕失去父母的爱;同时也伴随着良知的建立和更新,他们开始意识到什么行为在父母眼里是合宜的,什么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时候的良知带有明显的机会主义色彩,因为当父母不在的时候他们依旧会我行我素,甚至从屡教不改当中获得一种报复般的快感。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和社会的接触变得愈加频繁,父母的权威逐步被社会权威取代,除了儿时父母灌输的价值观,说教、纪律、道德、文化等也构成了良知的来源。然而在社会权威覆盖不到的角落里,机会主义依旧猖狂。

如果良知仅仅来自外部权威,在权威的视线之外性情依旧可以恣意遨游,文明会蹙眉,个体却能诗意般的栖居。可是,弗洛伊德指出,每一次向外部权威的屈从既是对当下欲望的遏制,也是一种“放弃本性(Renunciation of instinct)”的自觉意识的形成和叠加,并且这种自觉意识会随权威严肃性和屈从次数的增加而愈演愈烈,最终成为一种内部权威,这即是“超我”的形成。如果说“自我”是天性的金丝雀,那么“超我”便是那个华丽的鸟笼子,“超我”的形成使人获得自律的能力,即便没有外部权威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中国古代士大夫宣扬的“慎独”、“存天理去人欲”既是那个时代的道德理想,也是“超我”的具体表现。来自外部权威的良知使人在犯错后产生负疚感,而来自“超我”的良知使人在有犯错的念头时就产生负疚感;每一次的自省都伴随着自我的谴责和良知的加深,所谓的修行就可以这般人畜无害波澜不惊的进行下去,直到成为清心寡欲的圣人后依旧不挠地声称自己是罪人。人类文明在和天性的抗争史上创造的传奇难道还少吗?

写到这里,如果有任何善男信女义愤填膺地质问我:“你如此反对崇高反对自律,难道你希望回到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社会吗?”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这恰恰是我在读弗洛伊德时常常出现的疑惑,他对性压抑的抨击充满了宗教式的热情,如果有人说“性是万恶之源”,他一定会回应“性压抑才是万病之根”。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医生,他接触过无数心理问题的病例,他发现每一种精神疾病的背后都有一段或多段欲望或冲动被压抑的经验,这种经验随着良知的巩固而被刻意遗忘,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他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梦的解析和行为分析来让这一部分“潜意识”重新回到患者的意识,并通过种种技术手段来解除“潜意识”中的那份焦虑。可是,当他苦口婆心地劝说病人,“你当时产生这种念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现在想想是不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能理解这样的经历给你带来的伤害有多大,但这不是你的错,我希望你能振作起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也许你们对待性的态度还可以再开放一些”;他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大气候的问题,在一个谈性色变的社会里个体意志受限的问题。他的精神分析法帮助过不少人走出阴霾,但源源不断的病例以及部分病人对性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使他不得不把视线从个例转向整个社会,将个体的不满与文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个体的发展是围绕“自我”进行的,个体把自己的幸福放在首位,并通过性的结合把家人的幸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文明的发展却是遵循“经济性”的原则,它的目标是把个体联合在一起,让他们更有效率地创造财富并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在文明的眼里,人的破坏性和攻击性只会带来混乱和痛苦,必须遏制;性欲使人无法专心工作,只能允许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发生,以享乐为目的的性行为则视为淫邪;好吃、懒惰、欺骗等都有违“经济性”,不予鼓励;贪婪,在启蒙运动以前多以负面形象出现,”清贫”一直是福音的核心;到了斯密那里,贪婪摇身一变,成为经济发展最不竭的动力之一。如此一来,文明的发展似乎从未将个体的幸福放在首位,或者说文明人无非是用自己的一部分可能得到的幸福来交换文明社会可能带来的安全感。所以,与其说弗洛伊德反对道德,不如说他是对文明和个体之间的历史性矛盾做了一声无奈的叹息。

弗洛伊德在描述文明和个体的对立关系时,会给读者这样一种错觉:文明仿佛变成了一个精明的管理者,知道如何通过改造人的天性来最大化社会效益,而最显著的改造则是通过道德与“超我”的共谋。前面的论述中也提到过“超我”的建立是外部权威内在化的过程,道德无疑也是外部权威的一种,其气息无处不在,其影响之深远要远甚于父母。那接下来的问题是,道德以及文明的精明从何而来?弗洛伊德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来自伟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象,释迦摩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穆罕默德,他们的事迹和话训都被弟子们或忠实或夸大的记录了下来,赋予文明以精神,并被世代传颂。从这一点来看,文明的精明无非来自伟人的精明,而伟人的精明往往是大爱、是克制、是超越“自我”成就“超我”的;我们歌颂伟人,我们也在歌颂那个反对“自我”的“超我”;我们追随伟人,我们也心甘情愿的让渡了“自我”。

伟人身上到底有什么特质值得人追随?为什么不同文明会有相似的道德内容?道德既是文明现象,来自伟人的“超我”,那文明前最早的“超我”又是如何形成的?在那个没有伟人没有文明的时代,诗歌还未被吟唱,传说还只是脑里的浮光掠影,直觉主宰着一切,万物生长,万物亦随之倾覆。一名成年男子打猎归来,看到溪水边有一名女子正在梳洗头发,他摘下一段芦苇,眼带笑意走到女子身边,女子回眸莞尔,男子将芦苇插在她耳边,指了指手中的猎物,邀请她到自己的洞穴,她看了看对方强健的四肢、浓密的须发和狂野的面容,顺从地跟男子走了。一夜激情,男子的“自我”仿佛延展到了身边这个柔软的女子,他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和保护欲,他不希望她和其他男人有染,于是他请求她留下来,他的人生第一次有了为另一个人活着的动力。他比以前更加勤劳,他开始储备粮食,他开始打磨工具,他打造更好的武器来捕猎和保护她,他把洞穴筑得更结实更透气。她则悉心照顾好洞里的一切,帮他生火烤肉,帮他制作裘皮,在他们休憩的地方铺上厚实且干燥的草堆,有时还外出和他一同狩猎。不到一年,她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活泼好动,每一次吮吸乳汁都给她带来无尽的痛感和快感。她的纵容使男孩更具攻击性,他时而嚎啕大哭,时而无端踢踹,他为了排泄的舒服丝毫不在意弄脏母亲的身体,他把父亲做的小工具摔得支离破碎。有一天,洞里那个装着风干猪肉的陶罐被男孩撞碎,父亲毫不留情地扇了小孩一巴掌,男孩耳朵里一阵呜鸣,脸上又热又辣,眼泪不自觉地夺眶而出,母亲的爱抚也无济于事。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破坏会带来痛苦,他开始后悔,也开始变得小心。这一巴掌提示了最初的“负疚感”是如何产生的——来自父亲的“自我”与孩子的“自我”不可避免的碰撞。当破坏欲受到父亲权威的屡次制止时,一种反向的“超我”开始形成。权威影响下的对错观,是“我因破坏被罚,所以破坏是错的”;到了“超我”的对错观,就成为“因为破坏是错的,所以如果我破坏就要受罚”,如果破坏后肉体不受罚,良心就会感到不安。正是这样的对错观铺垫了最早的道德价值,一种父亲视角下对顽皮孩子进行约束的价值,内容无非是:不许伤害,不许破坏食物和工具,不许大声哭闹,不许撒谎,不许偷东西。伟人的价值则更进一步,他们通常把延展到家人的“自我”延展到了全人类,他们的爱既是无差别的(Indiscriminate)又是去性欲(Libido)的,因此“Thou shalt love thy neighbour as thyself.” 试问,这样博爱的人又怎么会缺少追随者呢?当我们排着长龙踮起脚尖尚找寻不到爱,突然有一个头顶光环满面春晖的人向我们张开了爱的臂膀,难道你不想投入其怀中,从此心灵有了庇护,不用再惧怕浮生千重变。

当然,弗洛伊德对于宗教情感是持保留意见的,不过他同意歌德的一句格言,也允许我以此格言来结束这一篇读后感。

Wer Wissenschaft und Kunst besitzt, hat auch Religion;

Wer jene beide nicht besitzt, der habe Religion!

(但凡谁从事科学或艺术的,他已经有了信仰;

但是谁若两者皆不从事的,让他去拥有信仰。)

第二篇:读《文明之光》有感

读《文明之光》有感

读《文明之光》有感

买《文明之光》半年多了,第二次把第一册读完,心里还是有点激动,所以忍不住写点东西。

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好奇的话,这本书读起来是不会枯燥的,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没什么历史知识的人来说。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人类文明大概从1万年前开始,而这万年相对于地球形成不过于一年里的半小时;也不知道两百来年前人类才慢慢了解45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及其过程;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6000年前第一个文明中心是在古埃及(也有认为是美索不达米亚),开始有了城市慢慢形成了文明,然后在BC2000多年建成了保持了4000多年全球最高建筑记录的金字塔;不知道在远古时期人们是怎么磊起十几二十层楼高的金字塔的;也不知道那时候的绘画雕像能留下什么艺术;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原来被那么多名族统治过,时间走过然后留下各自的文明痕迹:

苏美尔人留下了文字(BC3300),这是我们所有拼音文字的原型;留下了轮子(BC3200),这推动了大规模城市的建造;还建立了最早的学校(BC3000);

4000多年前的阿尔德人制定了最早的法典,药典,历法和地图。

古巴比伦人留下了《汉谟拉比法典》(BC1728),这是我们破解得最早的法典,得以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管理方式,生产和制造技术,科学和宗教。

赫梯人留下了冶铁技术和最早的条约。

BC1000前后的亚述人除了战争,还留下了精美的雕像和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685),有了第一个索引系统;

新巴比伦人(BC600)留下了让后人无尽遐想的空中花园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是农业文明,不知道可能对世界的贡献比四大发明还要大的垄耕种植法是什么。不知道200多年前人口只是现在的1/7.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在古希腊出现了世界文明史最灿烂的一页:

这里4000年前开始了几何学的探索;

BC500左右和孔子同时代的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展了一门学派(演绎推导出结论);

BC400左右柏拉图创立了柏拉图学院,有了学生亚里士多德,把过去广义的哲学分为理性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实用的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创造的科学(诗歌,艺术)。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建造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这里出现了创立了基于公理化体系几何学的欧几里。《几何原本》(BC300)也为几何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19世纪才传入中国。

BC250左右阿基米德完成了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的飞跃,浮力定律和力矩的概念都是他提出来的。

100年左右托勒密总结了欧克多索,阿基米德,喜帕恰斯前人的研究算是创立了天文学,发明了球坐标,赤道啥的。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古罗马三次征服世界,一是武力,二是拉丁语,三是罗马的法律体系;不知道18世纪以前,欧洲各国人民交流语言是拉丁语;不知道罗马法的核心是自然法原则(BC100)和对今天的影响之大。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瓷器的出现是有地理原因,不知道它原来曾经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宋代到明末的几百年时间里中国的瓷器所到之处就会改变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直到慢慢被日本和欧洲的瓷器取替。到现在,这么一个传统的产品还能作为绝缘陶瓷,压电陶瓷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原来在文艺复兴的时候大部分艺术家是需要保护人的,而达芬奇(1480),米开朗基罗(1500),伽利略(1600)等都是在美第奇家族赞助下完成艺术和科学的创作的。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大航海时代是因为寻找香料引发的…

上面这些大概就是第一册的文明片断,好像教科书都出现过,但是把他们串到一起,加上作者的理解,其实读起来不像其他史书枯燥和浅显,也满足了好奇心。从文明的角度看历史,也别有一番滋味。其中最大的感受就像知乎一句书评说的想把这套书送给还在读中学的自己。

像书里说的,我们今天在使用轮子,拼音文字,汽车和电话时,可能很少想到它们的来源,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回望几千年前几百年前,看看那些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制造车辆和帆船的工匠,那些在满是仪器的实验室里重复着实验的学者,以及那些设计出苍穹屋顶的建筑师们,他们一直藏在历史的幕后。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那血雨腥风的历史才有了一线光亮,一道彩虹。

文明总在被创造着,特别是来到了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

第三篇:读《文明美德》有感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当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那/天蓝色的封面上,四张灿烂的笑脸,八个鲜红的大字,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

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就立刻呈现出在我的眼前:《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让我了解到/中国曾有的辉煌;《爸爸妈妈辛苦啦》/让我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感恩„„每一个篇章,都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文明美德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

当我读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克服重重阻挠/毅然回国,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时,我为被他的爱国热情,魂系中华的赤子之心/所感动,我想:没有这些仁人志士们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哪有我们新中国的解放?/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我读到/

5、12汶川大地震来临的生死瞬间,九岁半的林浩/一次又一次从废墟中救出自己的同学;/15岁的雷楚年不是往外逃,而是冲进教室救出7名同学时,/我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这些同龄的小伙伴们/在危难时表现出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少先队员去学习吗?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的雕琢,《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就这样,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使我们明白了/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能表现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让我们知道了,每一片乱扔的垃圾背后,都是社会公德心的淡薄。还让我们时刻记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国的“传家宝”,我们永远不能丢„„

亲爱的小伙伴们,春天/总是生机盎然,文明/让人如沐春风。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传承文明,践行美德,做自信自强/敢于承担的新一代,向着光明的未来,谱写一曲/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吧!

三(1)班:候钰2012、4、1

第四篇:读《文明的踪迹》有感

韩佳呈:

历史文明踪迹的美丽

——读《文明的踪迹》有感

当兰亭中列坐其次,曲水流觞;当秋霜登临黄鹤楼,送别故友;当阳关路上披覆白雪,劝君饮酒。逸少,留下了墨色的千古绝笔,太白,留下了辞别友人的浪漫诗文。

朔风·石城·阳关雪

润如酥的小雨再次洒落围城,柳树,尘土发出清新,清晨王维将友人祝福辞别,化作杯浓烈的美酒,注送入历史的魂魄,行阳关路,怕无故人相伴。纵观古人,他们挥毫换来的半行墨迹,岁月涟,带不走这跨越历史的踪迹。

阳关路上,已白雪皑皑,不见足迹,多少 官之臣行于此路,留下了人生愁苦的感慨。

星光·玫瑰·巴黎曲

当樱花烂漫于整个巴黎,城镇的角落中,悦耳的声音引起了众人的共鸣,纵横交错的地铁通道中,漫延着美妙的乐曲,环绕着音乐的气息,这欢快的节奏中,载着巴黎地下文明,使人激发自己内心的活力,这是高不可攀的艺术,沉浸在满城巴黎人的内心深处。

冯骥才说过:“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没有高度神圣感,这个民族就完了。”巴黎人对音乐的神圣是有的,他们尊重并树立起了巴黎下最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他们拥有自己的文明踪迹。

王雪文雨:

只因偶然,我们驻足观望

——读《文明的踪迹》有感

阳关城,吸引着许多诗人驻足作诗,吸引着许多游人前去游览。在这里,曾经是最激烈的古战场,给阳关添了一丝悲观;在这里,到处都覆盖着一层白雪,给阳关添了一丝凄凉。

文人的魔力把天边的一角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故乡。丹青千秋酿,一醉解愁肠。当诗人王维即将与朋友分别之时,他优雅地写道“劝君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的风雪,没有使他泪洒悲叹,只带给他一丝悲凉。

在离阳关城不远之地,有一片古战场。当世人,都遗忘,战士葬身历史的荒芜。没有人注意过,那望不到边际的荒野,曾经有许多战士拼死搏击,只为守住不远处的阳关城,虽然风雪腐蚀,可依旧排列的那么紧密。

历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过去,它不应被人抛弃,被人遗忘。时光不停穿梭,时光不断更换,人物不断改变,而历史却永恒不变,它在提醒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美好生活是用什么换来的,更在警示人们,不要再犯历史曾犯的错误。人们都已离开,而雪依旧下个不停。邹永翠:

历史留下的脚印:

青山依旧,却已逝去往日的繁荣;波涛汹涌,席卷了乱世冲出的英雄。

站在历史的前面,我会惭愧的低下头,因为它的美丽,早已化为漂浮的泡沫,流光溢彩的瓦楞,许是被战火硝烟吞噬;璀璨辉煌的古迹,许是被狂风暴雨袭击,它们的影子在当今的阳光照射下勾勒出过往的繁华。正如敦煌艺术,当人民突然觉醒,意识到那时的自己有多愚蠢时,时光早已带走了一切,留下的只有废墟,使得历史又添了一抹遗憾。

古迹就像一杯烈酒,有的人知道酒醉人,便会把它埋在沃壤下,细心酝酿,而有的人只顾眼前享受,将它一饮而尽,剩下的只是碗的空骸。圆明园已在战乱中殉生,那场大火只是烧毁了它华丽的外表,却烧不灭它高尚的灵魂,因为它面对的是敌人,若残害它的是同伴,是我们,大概它只能忍气吞声吧!

古迹的完整和绚丽,更彰显着我们的文明。看着风景一天天秀丽,空气一天天新鲜,阳光一天天灿烂,定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吧!因此我们要携起手来,保护中国文化,让那些古迹带我们走进更悠久的历史!莹:

遇见·失去

红尘深处,一指流沙,散不尽的清秋梦,沉淀在笔端的温柔,勾勒不完的似水柔情。醉一场,梦一场,终是空。徒留一地的悲凉还在叙述着那个曾经海枯石烂的誓言,只是时光里的浮花掠影,转瞬即逝。细数流年,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悲欢离合,谁又躲得过,也许应该放开那份执念,只要真诚的付出过,拥有过,就值得满足的,又何必对岁月如此挑剔呢?

无论是余秋雨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的,却还是要说再见。”还是徐志摩的“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也许放弃和错过将是人生华美的转身。

如果毕淑敏没有放弃心理学博士,那么她怎能成为著名的作家。那么蝉没有奋力甩掉旧壳那么它怎能获得放声歌唱的理由。如果毛毛虫没有经历过茧的束缚,那他则能褪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呢。如果我们没有放弃初中的伙伴,怎能遇见高中的朋友。

有时候,放弃是一种选择,分离是为了更好的重聚。韩新颖:

春天花会开

春暖了大地,绿了河岸,谁还会记得去年冬天凛冽的寒风,刺骨的冰雪呢?有春暖花开,就有光明未来。

不必惋惜逝去的流年,它们终会换回春暖花满园。李时珍背上竹篓,寻访名山二十多年,流年模糊了他的双眼,煎熬了他的五脏,却最终换回了《本草纲目》的名满天下,造福子孙;袁隆平卷起裤腿,下田试验了二十载,流年黝黑了他的皮肤,瘦弱了他的身躯,却换回了几万同胞的幸福。春暖花开,是光明的未来。

在心中留下一方净土,洒下玫瑰的种子,用爱浇灌,用乐观陪伴,每个人都能春暖花,花开不败,拥有光明的未来。常怀充满爱的心,为弱者伸出援助的手而不是讥讽他们的渺小,一定能像冰心一样的春暖花开,花开不败吧!有爱,有乐观,就会有充满希望的春天。

春暖花会开,花开便意味着光明的未来,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春暖花开,播下希望的种子,迎来光明的未来。

瞧,又是一年春暖花开!范杰:

你魅力,我荣耀

——读《文明的踪迹》有

感 你,曾经拥有五千年的从容和优雅。也曾经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你可否感受到自己迷人魅力,你是否神怡干带给我们的荣耀。

莫高窟,你浩瀚文明长河中的一滴。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深得天地之韵律,古迹还在,风韵还在。精魂也有许存留,在风沙中眉执的的肃立着。给粗犷风沙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文明才现魅力,人类才觉荣耀。

当品味《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吟诵《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默念《等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清唱《雨霖铃》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我们领略到了你的意蕴,沉醉于你的悠远空灵。

你的精华,在历史长河中浸泡磨练,在明月长空中风石砥砺。你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内涵为世界文明做出独特贡献。

你,中国的传统文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精神之魂。因为你的魅力,永远让我感到荣耀。刘洪斌:

寻觅你风雨沧桑的足迹

——读《文明的踪迹》有感 风沙茫茫,蓬草飞扬,寻寻觅觅,我看到的死伦煌石窟风蚀 驰破落的背影;古道西风,幽暗深邃,寻寻觅觅,我看到的是京都圆明残柱断 淩落的身影;雪山连绵,陡崖峭壁,寻寻觅觅,我看到的是西藏神圣纯洁的心灵。

森林的颂歌—维也纳

风雪交加,狂风凛冽,领略风雨洗礼的维也纳之后,漫游于森林深处,烟雾飞扬,弥漫升天,顿时犹如置身仙境一般。这里有丰林茂竹,有艳阳娇花,有一望无垠的草原,更有举世天籁的美音,吟一首 歌,歌声在森林中飘转悠扬,无城市的宣嚣,无工作的压力,有的只是广阔的草原,只是绿色的天地。在这里,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和谐的,它孕育着生命,憧憬希望。

心与自然的碰触—西藏

雪山,是你洁净的外衣;峻峰,是你挺拔的身姿;草原,是你平坦的脊背。你屹立在最净的天空下,阳光将你与世俗的前脸褪化。被世代传颂的佛教,使人们对你由衷的感激。夕阳西下,你见证心与自然的触碰。

寻它世事沧桑,寻它道路漫长,你从青年走向衰老,你从日出走向夕阳。你解读了历史的痕迹,传颂那古老的传奇,虽时光在你身旁流逝,但永不磨灭的是你一世华丽的辉煌。亓晶:

历史的流声 听,历史的脚步。探,文明的踪迹。观,时间的流驶。求,知识的魅力。

历史,对于探究者来说是一座古堡,里面潜伏着无尽的奥妙。或许,一扇窗,一面墙就能激发我们无尽的灵感。

历史犹如一段旅程,或美,或恶。读道士塔,让我欣赏到莫高窟无尽的宝藏,让我看到古人的足迹,让我目睹了后人欠历史的文化重債,对文化的无尽摧残。然而罪魁祸首,显然是那个愚昧无知的道士。悲剧的酿造者,非他莫属,你引起我们多少的怨恨,引发后人对历史的多少亏欠!历史这本书,无疑将丑、恶、美、善全部记载下来,游历史这段旅程,成美成恶全部珍藏在心中,任它化作历史的流声!

历史犹如一片繁星,或明,或暗。中国之大,伟物繁多。然而,发现者却很少!有眼光之士总能发现其中潜藏的奥妙,无知之人,总能认为它是渺小之物,不足挂齿。古代王维,以文人的魔力将世界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有一双慧眼,将阳关化为人心故乡!未发现之前,它只是繁星中一只,再暗不过!

历史的流声,如溪的深邃,如海的狂妄,如马的奔放,驻足在人心中,扎根,生芽„„

一得永得,风清云淡

清晨,踱步于街边,清晰地感受到纯的暖意。于是,目光投向不远处,将步伐带领到这个充满春的地方。繁花依旧,只得东风似锦。灿日如霞,轻抚伟岸土地,渲染昔日荒芜,这便是犹在的春!一抹抹绿色点洒在柳枝,阳光也褪去了冬日的冷酷,昨日还是满地黄叶,生命的萌芽令它们藏起惭颜,仿佛一夜之间给春下了定义。望着满日盛景,清新,靓丽又不失典雅,宁静、安逸而不失蓬勃。拂面的暖风穿过发丝,余温令人倾倒。谁言青春短暂?谁言青春一去不返?自古至今,多少人悲叹少年时,然而又有谁没有仅存的记忆呢?青春如紧握于指的黄沙,失去了但终究会有 热。又好似昙花,留给人的是一现后的淡雅。既得,就要珍惜,感受青春之美 要学会趁早,这不禁让我到了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这仅因在花甲之年赏这依旧的春,伴着青春的回忆,想当年那永得的美好。

向晚的花被叹落,可那逝不去的芬芳将永记于心,深吸一口气,汲取者泌人的味道,前路似乎不再迷离,这正是那句话所言:一得永得,风轻云淡!高璐:

追寻

——读《文明的踪迹》有感

读着这些文字,想象着未知的远方,心底里充满了向往。从莫高窟门前的僧人圆寂塔,到西北封浩荡的阳关古址;从音乐遍布的巴黎地铁通道,到被绿色包围的森林之城维也纳。一座城市,一道风景;一道风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一段回忆。

古代文人的豪放,在一首首诗词中显露无疑。王维的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缠绵淡雅的写出了对古人的不舍以及对阳关的眷恋。他没有洒泪悲观,执 劝阻,而是以一种豪迈将心底的感情抒发出来。我想,这就是古代文人,面对告别,没有过多的语言一杯灼酒,足矣。巴黎地铁通道一位位梦想的追寻者,一首首洞彻心扉的乐曲,一个个执着的身影,无不彰显着现代艺术的魅力以及这座唯美的城市的优雅姿态。那些乐手和歌手并不是在卖艺乞讨,而是对于音乐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对于他们来书,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舞台,不需要多么炫丽的灯光,只需要一个地方,就能让他们歌唱,就别无所求。

幻想着自己漫步在阳关故址,领略古人的豪放。行走在巴黎的地铁通道,感受音乐的魅力。憧憬着远方,我愿意化作一只蝶,追寻着从古到今的历史踪迹。贾文博:

一股清泉在心中

——读《文明的踪迹》有感

我曾随性的看过一遍文化苦旅,这次在阅读材料上又见到了有关的赏析,心中大有感触,就像曾被肆意扔进流沙中的宝石重见天日般欣喜。《文化苦旅》无疑是人心灵的一颗苦胆应卧薪去尝,余秋雨把自己身体置于自然中,却把灵魂融入天地,那一山一水都在他笔下现出情怀,读到的是他对于天地的描绘却慎密的 着个人的体验、感怀。余秋雨人生曾失意、辉煌、热恋„„他把一切都含蓄的包裹进文字里。在他的书中包含了太多感情,但究竟是见了景物引发感慨还是勾起了往事,不得而知。“苦旅”中却并不苦,字字之间透着沧桑,当你循着他的轨迹,沿着他的线索,踏着他的脚步踏入文章的核心时,你会猝不及防的流泪,因为其中蕴含着不可阻挡的时间的悲凉,忽然泪流满面却不是殇。但就是这样,在庐山没有情恋,在莫高窟没有荒凉,悲伤,见“历史的风韵”洋溢在大漠,让肃杀的漫天黄沙夹挟着细腻的感情被我们读者领略、熟知。他的文字不张扬,内含却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感觉,就像一股清泉带着泌心的凉爽肆意的流入心田,滋润着我。不管世间万物是转瞬即逝承载了“物是人非”的歹毒,还是苍海桑田般的变迁,作者总是把感情同天地万物隔离开,独自呼吸在自我的空间里,又能把感情种在天地万物中,饱览景色也收获。

(我去!这字着实不太好认!)孙钰鑫: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

时光荏苒,带不走生命的热情 ,道阻且长,抵挡不住梦想的步伐.即使前方风雨兼程,即使梦想遥不可及,也无发泯灭一颗热爱生命的心,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生命是一首不朽的赞歌.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我们选择承受,一面对生命中的坎坷,我们选择坚持;面对生命中的误解,我们选择从容。走在生命的路途上,时而清醒,时而迷茫,时而欣喜,时而悲伤。每一段历程都为生命书写了一片片华丽的篇章,每每回忆、品味,却两泪涟涟,暗自忧伤。要相信生命的过程就是品味幸福的过程。化悲为喜才是生命的可贵。

自古以来,就有伟人愿奉献生命去洗濯世人那颗污浊的心,警醒那愚昧的头脑,生命转瞬即逝,谁说那不是热爱生命?如今又有人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炫耀生命的顽强和可贵,谁说这不是热爱生命?

人生苦短,就让这苦短点缀我们的人生吧。放眼远眺,道路依旧漫长,唯有人生苦短相伴左右。擦干泪水,去汗水,只要明天还在,生命的热情就在;回望人生,笑对挫折,只要希望还在,生命的热情就在。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李亚男:

寻觅文明的踪迹

——读《文明的踪迹》有感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是一颗小小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是文明的追随者。也许路途是遥远的,虽有遗憾但扔夹杂着欣喜。

遗憾!遗憾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遗憾中国文学的流失。恨!恨那残暴的掠夺者。恨那无知的守候者。欣喜!欣喜那古人所留下的足迹,信息那精魄还在的古园。向往!向往那巴黎的地铁音乐,向往那神秘的维也纳森林。走在文明的道路上,你也许会流恋一方,也许会倾心一片,但始终不变的是那最初的执着。过程也许是枯燥乏味的,有时也许想放弃,但结局是美好的。文明知识,历史古迹让你忘却路途的艰辛,意蕴的古文,神秘的莫高窟让你重燃起希望。

寻觅文明的踪迹,寻觅遗留的学说,寻觅丢失的文学,是我们每个追随者的使命。只要春天还在,只要生命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将会永远寻觅!马进玉:

饱览文明盛世

——读《文明的踪迹》有感 悠悠古今,我们穿梭在文明的长廊中,品鉴着各民族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明。巴黎的街道,是梦幻的柔情的,漫步于浪漫的国都,随时有明朗轻快的节奏传入耳畔,这些小情调会牵引着你的思绪,带你游览整个巴黎的音乐文明。维也纳的森林是绿色的海洋,让人无法忘却的是他的绿色文明,维也纳的森林吸引阴暗的烟霾,吐露着清洁的空气,净化着人民污濯的心灵。他们每位公民都无比珍惜,爱护草地,花木,源于他们的作为,才足以形成维也纳清新的绿色环保文明。

东方古国的莫高窟铸造了中国神秘、辉煌而又悲壮的历史文明。它曾孕育的文化古迹被无知的草芥糟践,流传海外。文化古迹的传播,使莫高窟显赫于世界舞台。无论文明在哪,即使驻足于世界各地,我们要去做的不是讲它们的归属,而是发掘他们潜在又深邃的艺术价值。

你我之间,有万里远的大陆相隔,有千丈高的山峰阻挡,唯一禁不住的是自由的文明。古往今来,多少个轮回里孕育着伟大的文明,多少个民族创造辉煌的历史,文明承载希望,将你我拉近。程述伟:

何必远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苦短,道路漫长。好男儿并不只应奔向远方,不顾眼前是否迷茫。更应立足于现在,立足于每一个遒劲有力的脚印。很多时候,人民只顾风雨兼程;然而却忽略了一路走来的沿途风光们,我们要学会欣赏,学会感知;忘记远方,静下心来去思考感悟。你会发现蚕破茧成蝶时生命的顽强,你会发现鹰振翅翱翔时英姿的飒爽。

放弃执着的追求远方,俯下身子去深吸一口黎明的清香,细察一朵花儿的绽放。这不正是古代文人雅士所向往的吗?

只要内心超脱物外,勤恳地去把每一个脚印走好;即使我们看不到远方,也将无悔于自己走过的这段旅程,自己所真爱过的每一处风光。

暮然的回首,我们会发现我们留下的并不只是一串脚印,而是你珍珠一般的宝贵回忆。

追寻文明的踪迹

听,是谁在敲击坚硬的石壁;望,是谁在重塑浩荡的沙场;叹,是谁出卖了璀璨的文明;悲,是谁摧毁了历史的遗迹。

青褐婚后的色流,彰显北魏人士的奔放豪迈,

第五篇:读《文明的冲突?》有感

读《文明的冲突?》有感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1班 杨然 1102900028

《文明的冲突?》的作者是塞缪尔·亨廷顿,这篇文章写于1993年。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20世纪末的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亚洲四小龙经济迅速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快速的经济增长,还有掌握世界能源命脉的穆斯林国家也不太平。随着以意识形态为冲突根源的冷战的结束,西方与其他各文明国家尤其是与穆斯林国家、儒家国家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最令西方尤其是美国不安的是,支持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的是儒家文明而非西方的自由民主主义,更可怕的是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

作者认为,继君主间的冲突、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意识形态间的冲突后,文明的冲突将成为下一个冲突的类型。作者总结出7种或8种主要文明,它们是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首先作者认为文明间的差异较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更难消除。其次,文明间的交流加强了人们的文明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文明产生更深的认同。再次,宗教填补了身份认同的缺口。最后,西方所推行的普世文化引起了属于非西方文明人们的反感。还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就是经济区域主义的抬头。对于作者的观点,可以肯定的是,作者认识到了文明在未来世界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明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较经济和意识形态来说却是更难改变,作者说:今天,文化的“丝绒幕”已取代了意识形态的“铁幕”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分界线。毋庸置疑,文化对于国家间的关系影响很大。但是,作者在此扩大了文化的作用,甚至有用文化之间的差异鼓吹战争之嫌。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作者忽略了政治经济对于文化的决定作用。就以作者所提到的西方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例。这绝不仅仅是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战争,这是对于未来世界能源命脉的争夺,根本问题是对石油资源的掌控问题。作者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观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有偏颇之处。

作者的另一观点为,未来世界格局僵尸西方与非西方的对垒。实力上的差距是对垒的一个原因,而根源是文明的差异,即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作者还将非西方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用自我孤立的方法从而免遭西方侵蚀,如缅甸和朝鲜。第二种是“见风使舵”的国家,他们试图加入并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体制,比如土耳其和墨西哥。第三种是试图发展经济和军事并通过与其他非西方国家合作平衡力量保存本土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现代化而不西方化。作者对于非西方国家的划分在我看来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我认为,我国的发展的基本政策应该是第三种,即现代化而非西方化。我国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自身的经济军事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只有经济军事实力过硬、综合国力的提高才会有保证、才能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本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保存、愈久弥新。自我封闭,与国际世界对立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要使我国的文化得以保存,就要在交流与传播中达到到传承的目的。我国有悠久的文明,这与西方的文明是截然不同的,加入西方或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不断壮大经济与军事实力以保护我国文明,同时要防止所谓的西方化,要实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支持下的现代化。未来世界不应是西方与非西方的对垒,对垒的结果也只能是两败俱伤。未来世界应该是西

方与非西方共同发展的世界。

我认为,此文中,对于我国最有借鉴意义的观点是:“共同的文化非常明显地推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香港、台湾地区,与新加坡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华人社区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张„„如果说文化共性是经济一体化的先决条件,则未来重要的东亚经济集团很可能以中国为核心。”共同的文化根源、共同的祖先使我国与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华人众多的国家拥有重要的文化纽带。我想,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来说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靠任何力量都得不到的重要条件。我国政策制定应该重视到这一点,在经济领域提出更多针对东亚华人众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的经济政策,达到互利共赢,促进东亚经济整体发展,提高亚洲的整体实力,提高亚洲尤其是东亚在世界的地位。

总而言之,未来我国的外交政策还应该是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每一种文明都是不一样的,西方文明曾一度想凌驾于其他各文明之上,事实证明这只能适得其反。文明本无优劣之分,和平共处才是长久之计,正如作者在结尾的所说的:“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存在任何统一文明的世界而只会存在一个多种文明的世界,每种文明都必须学会与其他文明共处。”其次,还要能够充分利用共同的文明,发展经济实力,提高我国以及我国所在的东亚地区的整体实力,提高华人的影响力,为我国的传统文明提供良好的延续与传播的土壤。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根本特征,相信在未来一个各种文明并存且共同发展的时代,中华文明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性,在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与其他文明和平共处,促进世界各文明的共同进步,而非挑起所谓的“文明间的冲突”。

下载读《文明及其不满》有感4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文明及其不满》有感4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作者:新晃三完小四年级41班学生:刘星雨 辅导老师:新晃三完小教师:吴兰菊翻开《文明美德 伴我成长》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某些......

    读《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有感

    读《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有感 这是一本小书,只有八万三千字,加上那些难以舍弃的珍贵照片和图表,也不过薄薄 的一册。这是一篇大作,它对中国考古学70余年的历史作了全局性的归纳,叙述......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1 寒假里,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里面有许多的小故事,有《仓颉造字》,有《四大发明的故事》,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等。这些故事都是围绕着“文......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文明礼仪真的很好 ————读《》有感 文明,会使世界更加美好。美德,会使我们人类相处更加和谐。这是我对“文明美德”这四个字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国家领导人勤俭朴素的......

    读《拥抱文明幸福成长》有感

    读《拥抱文明幸福成长》有感 宋楼镇孙楼小学三(1)班 刘宣孝 时间匆匆,岁月茫茫,在我的书柜中有着许多书,有的关于语文,关于数学,关于英语,关于作文„„而我最忘却不了的是关于幸福......

    读《拥抱文明 幸福成长》有感

    幸福在哪里 _——读《拥抱文明幸福成长》 城南小学五(2)张奕楠 《拥抱文明幸福成长》,它教会我怎么感受幸福, 认识幸福。每当在我感到孤独,失败的时候都会读一读它。其中有一篇文......

    读《失落的文明》有感(合集五篇)

    读《失落的文明》有感 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个曾经一度辉煌的文明古国被历史渐渐尘封。一部历史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兴衰,给人感慨万千。《失落的文明》带我走进了那尘封的历史,......

    读《文明湖北》有感---感恩父母情

    读《文明湖北》有感---感恩父母情当我读完"文明湖北: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感恩我们的父母。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当我们呀呀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当我们第一次踩着小脚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