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教学用具
刻度尺,课件
4.标签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3、曲别针的长是3()。4、1米=()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第二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茂林镇中心小学校 谢荣娟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3页“认识厘米”。
一、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
(一),观察物体
(一),表内乘法
(二),认识时间,数学广角和总复习九方面内容。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 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本册教材的特点,确定了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一个是继续加强笔算算理算法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过程,教给学生探索、总结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第二个我会注重对表内乘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第一阶段就能够理解乘法的含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重点教学内容的同时,我还会通过“角的认识”和“观察物体”等内容,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 良好的空间观念。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会尽力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探索的乐趣。重点: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二)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 课时。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 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会有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 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
因为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于我们班学生我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学生也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中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
探索与创造,为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 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法、学法
教法以亲身体验法、讲授法、讨论法为主,学法以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为主。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课堂教学“一刀切”的现象,分层次向学生提出要求。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天陪伴我们学习的课桌的长吗?说一说你想用什么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呢?(学生先说后量再汇报。)同学们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新知
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人也有这样的困惑,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但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同,所以他们测量的结果自然会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观察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其实长度单位我们并不是很陌生,在我们的文具当中就有。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观察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表示起点。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2.认识1厘米。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表示长度的单位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那你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l厘米,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一个大格里又有几个小格呢?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 看?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也就是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cm。)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比划一下。
追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么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2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3呢?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4cm、5cm、9cm的长度。4.教学例3(量一量)。
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1.判断题(图略)2.看谁跳的远(图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拓展
回家后试着以厘米(cm)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物体的长度。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板书设计认识厘米1厘米可以用1cm表示放平对齐对准
第三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阿福的新衣
信息窗1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现,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学具准备:直尺(每个学生一把)、1厘米的小棒(每个学生一根)。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认真听,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播放动画。
教师:同学们,阿福的新衣服为什么变短了呢? 学生:
1、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教师评价:你说的有道理,请坐)
教师:还有同学想来回答吗?
学生
2、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你说的真好,请坐)教师:那怎样做衣服才不会变小呢?
学生1:用同一个人的拃去量就好了。(你真聪明,知道用同一个人的拃量)
学生2:用尺子去量一量。(教师评价:这个主意不错)教师: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想要获得统一的结果,必须有统一的标准。
教师:为了测量的准确,人们发明了尺子,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现在拿出你的尺子,仔细观察,你发现尺子上有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分钟)
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比一比谁知道得多。
教师:同学们现在将尺子放下,然后坐端正。XX同学你从尺子上都发现了了什么?(多媒体展示尺子的图片)学生1:尺子上有数字
教师:你能说一说都有哪些数字吗? 学生:0、1、2、、、、、教师:这些数字是尺子的刻度,那这些数字是从几开始的? 学生1:从0开始 教师:这个0和我们以前学习的0一样吗?
教师:以前我们学习的0是什么意思?这个0什么意思? 学生:以前的学的0是没有的意思
教师:你记得真准确,以前学习的0表示没有的意思。尺子上这个0表示尺子的起点,称为0起点,是尺子开始测量的地方。教师:谁来说一说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尺子上有很多长的、短的线
教师:这个同学观察的真细心,这些长的、短的线就是刻度线。还有什么呢? 学生:cm
教师:对,这个同学注意力真集中,这么小都能看到,板书cm,字母cm表示厘米,是尺子的国际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板书:厘米的认识。
教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厘米。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学生比划
教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
教师:我们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有多长。
教师:从0刻度到1刻度,这两个长的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吗?(注意说话的完整)学生: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教师:说的很好,请坐
学生:2刻度到3刻度是1厘米。
教师:你找的真准,看这些都是1厘米,那我们总结一下,尺子上的每一大格是1厘米,或者说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教师:你能对照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举起来看看。教师:同学们请放下
教师:为了让同学们比的更准确些,我给同学们准备了短的的小棒,拿出那根短的小棒,将小棒夹到两个手指中间,轻轻拿掉,手指不动,这两个手指中间的空隙长大约就是1厘米。再把小棒放回手指中间,再拿掉。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将小棒放到铅笔盒里面。
教师:现在我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想一下一厘米有多长 教师:好,同学们睁开眼睛坐端正,我们用手势直接比划一厘米,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教师:是不是1厘米很短啊?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教师:你想一想,我们身边或身上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展示图片)学生:图钉或手指的宽度。教师:你说的真棒。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你能从尺子上找出2厘米吗?
教师:你找的真准确。
教师: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几厘米? 学生:我能找到3厘米,从0刻度到3刻度 教师:为什么
学生:0刻度到3刻度之间有3个大格,就是3厘米。教师:我们认识了尺子,你会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吗?(先让学生自己去测量),现在从信封里拿出长的小棒,自己用尺子量一量。
教师:请你上来演示一下。
教师: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首先将小棒放平,不能斜着放,将小棒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小棒右边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小棒的右边对着5,那小棒的长度就是5厘米(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小练习)
现在你用我们学的方法重新测量一下小棒的长度。(一起说你测的小棒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测得真准确
教师:刚才我们在测量小棒的时候是从哪开始测量的。学生:0起点或0刻度线。
教师:那如果尺子上没有0刻度线了,怎么办?看图片,这根尺子没有了0刻度线,应该怎样测量小棒的长度。学生:从3刻度开始测量 教师:你说的很好,如果尺子上没有0刻度线,我们可以从尺子最左端的刻度开始测量,这个尺子最左端的刻度是几啊? 学生:3 教师:所以从3刻度开始测量,这根小棒有多长? 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我们可以数一数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还可以怎么办? 教师:用小棒终点的刻度减去起点的刻度就是小棒的长度。教师:故事中师傅用拃测量衣服的长短,你知道什么是一拃吗? 教师:一拃就是手伸直,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长度。现在伸出手来我们比划一下,请一个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什么是一拃 教师:你比的非常准确。
教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一拃了,你知道一拃有多长吗?自己用尺子量一量。
教师:我们一起来量一量一拃的长度。先把我们大拇指指尖对准0刻度,中指的指尖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师傅的一拃和徒弟的一拃有多长 教师:现在知道为什么阿福的新衣做的又瘦又小了吧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回家以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二,达标检测
第四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感受多样的度量长度的方法。
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段,一条红的一条蓝的(红色2拃,蓝色2拃多),你能一眼看出哪条线段长吗? 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 预设:用直尺量一量。师:古时候在没有发明直尺的时候,他们是怎样来量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这个办法可神气啦。像这样,张开五指,这样叫一拃。师:老师用拃来量,你们来数一数。
小结: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比如张开手臂的长度,脚的长度,身体的高度等等。其实,我们的身体就是一把尺子。
二、统一长度单位。
活动:用拃做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预设: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三、建构1厘米的表象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师:为了记住它,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跟着孙老师一起说一起做。师: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小嘴张开一厘米。边说边做。师:比划的对吗?用尺子量一量。
师:看着它,闭上眼睛想想看,1厘米有多长呀。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估一估它可能是几厘米,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第五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找1厘米长的物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1)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谜语,同学猜一猜,知字去口来添豆。(短)那哪位同学知道短的反义词(长)。
师:你们的课桌面和老师的课桌面相比较一下,这两个哪个长,哪个短呢?能看出来吗?
师:对,你们很聪明,那到底我的比你们的长多少呢?要找答案怎么做呢?
生:量一量
课桌面的有多长同学们试着去量一量吧。
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2)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新课教学,感知1厘米。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认识尺子。
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生给出答案
师:看老师这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和同学们的尺子比一比,老师的尺子光光的,还缺少什么呢?
生:(缺少一些竖线和数字)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师: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4)找生活中的1厘米:请在你的身边找一找,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
生观察,汇报。(5)认识几厘米
数一数2厘米中有几个1厘米?4厘米、6厘米中呢?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三:学习测量方法。
1、动手实践,探索量法
出示已经裁好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现在咱们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请看这是一张纸条,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量它的长度的,并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说一说,看谁看的最仔细。
教师演示量纸条的过程,学生观察,说出纸条的长度。
2、谈话: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但是,老师却碰到了一些数学小马虎,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小马虎在量物体时是如何做的?
1)你认为他量的对么?哪儿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2)这种量法对么? 3)第三种呢?
作为朋友,你想告诉小马虎在测量物体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发表建议。
老师也想告诉他:先放好尺子,再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量线段
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不但总结了量物体的方法,还帮助了数学小马虎。
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在作业纸上,有两条线段,请量出它们的长度。
并记录下来,然后再比一比,那一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