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进行的训练,它对于丰富学生语言,锻炼思维,增强记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朗读成为我们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诸多不好的现象:
1.课堂上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3.学生朗读的面窄。4.教师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导致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感情的朗读即为:“必须同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联系起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语速、语调、表情等非语言因素来表达情感。”
三、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
2、通过朗读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目的。
3、培养学生热爱和渴望阅读,帮助学生逐步走向自主阅读,增强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4、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性,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
5、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朗读水平和实施朗读教学的水平,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
四、研究策略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①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② 含义深刻的文章
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
③ 对话类文章
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④ 寓言童话类课文
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 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
(3)、充分朗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朗读时间少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学生读得少自然悟得浅。所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贯彻“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理念,要求实验教师凡是阅读教学课必须备写“朗读指导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2、关于如何通过抓好“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的抓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
(1)、晨读训练抓个案(2)、课外朗读抓巩固
第一阶段目标是: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
第二阶段目标是: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说出短文内容;
第三阶段目标是: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说出短文主要内容。
第四阶段的评价要求和第三阶段一致,目的是的巩固提高。各个阶段目标的设计体现逐步学生应达到的预期层次。按照主体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朗读阶梯训练评价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四种模式,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朗读能力进展。
(二)、记录学生朗读能力提高过程
在课题刚开始实施时,课题组成员应记录对本年级实验学生进行了朗读能力现状的调查。了解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能力等。其次,了解课题开展是否促进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六、预期成果
通过综合分析,使教师能根据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研究报告、论文、典型课例。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穆
家
堡
小
学
第二篇: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新课改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受考试成绩的影响,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把心思用在怎样省时高效的指导朗读上来,很多朗读也只是流于形式,更难说教师能真真踏踏实实的范读了。形式单一的读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朗
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一、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
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四、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
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
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第三篇: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会口小学
张建民
摘要:朗读教学历来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离开了朗读,语文课就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老师一味地讲字词句,学生机械地进行记忆,时间一长,老师的授课方式越发死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日益降低,到那时,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学习的热情,语文课就会变成一潭死水,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就会走进死胡同。这种情况极为可怕,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努力避免。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是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关键词:朗读
兴趣
理解 课堂教学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①遗憾的是,现在的部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并没有重视朗读教育,多半是一言堂的“填鸭式”传授,若问学生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语句理解,尚且能够答对,但对于课文根本无法流利的朗读下来,甚至五六年级的学生连基本的朗读习惯都没有。城市的学生多为齐读,学生在上晨读时,都是拉着长调,一个字一个字的在读,完全没有朗读的概念和意识。面对学生的唱读、不流利、重音停顿不对、甚至没有用普通话,教师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纠正,示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更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朗读教学中,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示范朗读,激发兴趣。
其实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读的,儿童是喜欢模仿的,只要你给他一个示范榜样,他就会按照那个去读。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中引导学生走进那个环境,可以打着节拍去唱和这首诗,教师的诵读是对于学生的启发,由此可以带动他们对读,对课文理解的兴趣。从读开始将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了朗读在课堂中占用时间,走过场而无实际效果的尴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朗读形式丰富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读中理解,理解着读。
朗读和理解是互为因果的,读为理解服务,理解反过来有助于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把规范、标准的汉语字词的语音知识,把我们汉语文库中的华文、段落、句调、语调里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及深层语义生动、鲜明、形象、准确地再现出来,能大大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准;能在改革语文教学活动中,顺利搞好各种与社会交往密切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为他们创造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感召和启迪作用。朗读中所说的感情基调是由课文的主题思想决定的。小学语文课文的一般内容我们比较好掌握,课本上的诗歌和记叙文,作者往往通过抒情、描写或叙述去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一般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把理解和掌握了的内容用我们的声音去完好地表现出来,创造出一个新的美的文字或文学形象来,真正做到得心应“口”,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朗读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有 声语言表达的活动;是一种理清思路、调整心路的艰苦劳动;是在积极创造一种崭新的语言和文学形象的活动。正是如此,它需要朗读者在对语言文字的全面理解乃至彻底穿透的基础上,掌握一套系统的口头表现的特别技能,即朗读技能,朗读技能应贯穿于每篇课文的各个方面和始末。从小学语文教育目的去看,朗读好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就可以像春天的惊雷催人奋进,像夏天的细雨润人肺腑,像秋天的清风驱人愁云,像冬天的阳光暖人心房。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去看,朗读好一篇篇课文,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学到了规范的汉语汉字知识,还能深深感悟到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就像著名作家魏巍在散文《我的老师》中所表白的那样:“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的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蓝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就是朗读的魔力。为此,朗读之前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仔细领会课文的全部内容,不仅要保证对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关键词语的处理胸有成竹,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得恰到好处。
四、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有些人会觉得,朗读技巧应该放在第一位,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技巧并不那么重要,低年级的学生无法掌握技巧,只要流利把握基本的感情就可以了。中高年级可以适当的介绍技巧,不过,技巧不要说得太复杂,没有必要也无需吓到孩子们。就是告诉他们该怎么读就可以了,慢慢他们会找到停顿,重音。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把一句话,一篇文章读的很有感情。把文章细致的分析,准确的把握就是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文字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好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联系电话:***
第四篇: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郭元菊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5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倡导:“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这些都说明了在语文的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朗读能使学生丰富知识、发展智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激发学习兴趣。知识的积累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语文课应着重教给学生吸取知识的方法,扩大知识视野,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看,既有社会科学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和历史。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吸取和掌握知识,同时,朗读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人们常说的“读书可使人变得聪明”是有道理的。人的思维要靠语言来发展,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指导朗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不言而喻,朗读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作用是明显的。
(二)朗读能使学生品味文学语言、进入情境,更深刻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朗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时,我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萧瑟的秋景、孤独的农家、阴冷的西风,从而体会词人悲怆的心境,特别是最后一句,如果能读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节奏、语气,就能设身处地的领悟异乡游子对故乡梦牵魂绕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受到美的教育,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思想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朗读能使学生全神贯注,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己的水平。听别人读,取长补短,为自己朗读作准备。自己诵读,当然要竭尽全力。所以上课时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既保证了课堂纪律,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五)朗读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语文课上,老师经常成为一言堂堂主,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效率不高。只有让学生参与,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分角色朗读,需要相互协作,配合默契,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感染学生。有时还需要事先商量好,甚至还需要排练,在无意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范读,学生顿悟后的品读,只有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最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二)根据教材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全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藤野先生》、《海燕》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首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出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深刻含义。其次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文章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读出作者当时的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生情的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分诗七分吟”,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进而领略诗境。
诵读是学习诗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可以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下觑的:
第一,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进行自我熏陶
第二,朗读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第三,朗读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四,朗读是背诵的基础,是语文积累的重要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说写水平
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还记得徐世荣先生说:“朗读教学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教学朗读,指导学生朗读;二是通过朗读,辅助语文教学。朗读能打开‘听、说、读、写’四项要求的大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一以贯之’的作用”。
这学期,我用九年级的诗歌单元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尝试,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来谈谈自己在朗读教学上的设想与设计。
《我爱这土地》朗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的主?}
【教学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的主题。
难点:探究诗歌中意象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艾青的相关常识。
教师:多媒体课件、名家诵读音频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我爱这土地》,如果要强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应该怎么读?如果我强调爱的对象,怎么读?如果我强调的是主语,应该怎么读?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题目,重音不一样,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重音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艾青的脚步,一起来感受他对祖国的爱。
(二)初读,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注意字音和重音
2、再读课文,注意节奏尝试读出情感
3、结合屏幕提示齐读课文。(幻灯片展示)
(三)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诗人深爱的是一片怎样的土地,找出文中描写土地的诗句?
为什么艾青用这些修饰语来形容土地,这首诗创作于什么时代?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土地前面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有什么特殊含义?
3、除了土地这个意象外还出现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适时引导、点播
(预设(1)“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词,换成悲哀好吗?在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与悲哀的情感类似,这个词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悲愤)
(2)是什么人激怒了?被谁激怒?这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不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吗?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赞美)
(3)中华民族正遭受着苦难,但我们的民族正奋起反抗,你说这样的民族有希望吗,哪个词最能表达?说说这个词象征什么?诗人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悲愤-赞美-对光明的向往))
4、男生读这几句并读出感情
5、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是借助什么形象来体现的?找出文中描写鸟的句子?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女生齐读这几句
过渡:第一节中,诗人化为小鸟的形象歌唱这片被日寇欺凌的土地,歌唱土地上抗争的人民,歌唱中华人民对光明与未来的向往,可是诗人却是饱含泪水来歌唱,大家说说为什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低沉)诗中说“常含泪水”这是怎样的泪水?(悲愤、激动、对未来充满希望)泪水背后充斥着什么样的感情――爱得深沉
(四)听读,聆听名家朗读
(五)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小组合作展示朗读成果
(六)作业的设计: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的实际,你会唱些什么?仿照课文试着写一写。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以“朗读”为活动线索的一次教学尝试。
基于这样的设想,导入时直接采用读题目导入,一方面直入正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读题目的过程中体会重音在朗读时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重音并尝试读出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完成了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知。在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再来重点研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进而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主题。通过品读这个环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听读名家朗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最后让学生个性演读,诠释自己对诗歌最真切的感受。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这次朗读教学的尝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仅仅有这样的一堂朗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应将朗读真真实实地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读”在语文课程中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