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程序式教学设计
篇一:《称象》 四步程序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称象》一文记叙的是一个传说故事。通过两课时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词句的训练,促进思维发展,体会到小曹冲之所以能想出比官员们更好的办法,是因为他能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本文的主要事件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该怎么称,重点段是小曹冲想出的好办法,共4句话,其思维规律是由单向思维变成多向思维。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2.按板书想一想,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篇二:《称象》 四步程序式教学设计
《称象》
四步程序式教学设计
《称象》一文记叙的是一个传说故事。通过两课时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词句的训练,促进思维发展,体会到小曹冲之所以能想出比官员们更好的办法,是因为他能注意观察,善于思考。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
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2.按板书想一想,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
第二篇:《称象》 四步程序式的教学设计
《称象》一文记叙的是一个传说故事。通过两课时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词句的训练,促进思维发展,体会到小曹冲之所以能想出比官员们更好的办法,是因为他能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本文的主要事件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该怎么称,重点段是小曹冲想出的好办法,共4句话,其思维规律是由单向思维变成多向思维。对于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可以这样安排:
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第三篇:探究式教学设计
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郭素君
[摘 要]计算机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三个环节。
探究式教学应把握主体性原则、问题原则、开放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最早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后来,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两方面的偏差:一种是对探究的泛化,另一种是对探究的神化。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探究式教学的本质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计算机学科中偏重技能和应用的部分比较适合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去学习。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笔者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一些体会和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围绕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展开的。学生通过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独立探究活动,最后获得知识。不过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中。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要使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获得新知识,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根据现有的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探究式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搜集资料、上机验证等,亲自得出结论,也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留有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重视教学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索,是否解决了问题,学到了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都依赖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六)探究式课堂教学向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挑战。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探究式教学形式多样、灵活、内容广泛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论证,评价。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要求是相当高的。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图是本人设计的计算机教学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教材为凭借,教学目标为导向,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领悟实质,把握规律。教师根据课题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驱动和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收集资料、分析并上机验证来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整个探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列出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第二阶段:根据问题,展开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或互相协作等多种形式展开探索。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网上资源搜索、图书查阅和上机验证等,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及时启发诱导,以便使探究不断地进行下去,在经过努力以后,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
第三阶段: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探究过程结束后,学生要对本堂课的探究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如:自己是否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会不会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最终找出规律没有?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老师也应针对全体学生和教师自身去评价整个探究过程,如:本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表现得好,哪些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哪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创造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和点拨是否到位?整个探究过程组织的是否有条不紊?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应多给一些鼓励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计算机教学中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模式,教师课前需选定课题,分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好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学生根据问题,充分探索协作学习,上机验证,获得成果。
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教学步骤设计如下:(一)课前准备 教学研究
1.选择课题。教师首先要根据课本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课题。并根据课本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本第四章“数组”,当课程讲到一维数组的应用举例时,选择“排序”作为课题,原因是:
(1)通过排序,既能练习巩固一维数组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又能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探索能完成任务。
(3)排序”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数据结构》中有专门研究排序的章节。
2.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可根据国家的教育 方针、目标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来制定。“排序”一节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排序的方法,会编写程序并能上机验证。通过它,掌握用数组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
3.设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课前要考虑好设定哪些问题能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并向着教学目标接近。
本节中设定了两个问题:
(1)现实中按高矮个排队是如何进行的?你能找出几种排队方法?(2)如果将排队看成数组的排序,利用学过的数组知识如何排序?根据所探索的排序方法,编写多种算法的源程序。
(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1.引入课题,列出教学目标。学习如何利用数组排序。我们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至少一种排序方法,会编程并上机验证正确性。通过它,掌握用数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规律。
(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提出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主要 包括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为探究而自我组织、查明或收集资料、分类和资料处理、得出结论等方面。对学生而言,任何一个探究过程,都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只有在明确了问题之后,才能去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究。老师提出本次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现实中按高矮个排队是如何进行的?有几种排队方法? 3.围绕问题,进入情境。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排队演示。一段时间后,每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其中有1个小组提出2种排序方法,2个小组提出3种排序方法,1个小组给出4种排序方法。这时候,学生给出的排序方法仅仅是感性的。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大家探究的方法属于什么排序方法?请查阅相关资料给出名称。学生通过分组排队演示和查阅各种资料,最后找到了三种排序方法:选择排序法、插入排序法和交换排序法。老师评价各个小组的探索情况。然后各个小组之间协作交流排队方法,每一位学生写出排队的多种方法。教师评价交流情况。
4.展开探究,发现规律。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将排队看成数组的排序,利用学过的数组知识如何排序?根据所探索的排序方法,编写多种算法的源程序。老师提示学生首先将现实的问题抽象成计算机领域的问题,然后继续探索。有的学生将身高量化成数据,存储在数组中,通过数组排序。有的学生利用本班的学习成绩进行排序。学生采用独立或多人协作的形式,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完成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醒悟的时间,切忌在学生“困惑”尚未形成时给予讲解,否则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应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探究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恰当的时候予以点拨。
5.编写源程序,上机验证。根据所探究的排序方法,编写至少一种源程序。通过上机验证,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源程序进行了修改,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知识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6.展示交流,归纳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考问题,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最后通过交流讨论,编写出程序,顺利完成了问题的探究。最后,老师要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老师对排序的方法作总结,给出多种排序方法。
(三)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应该是二维的:一个维度是教师的教,一个维度是学生的学。在这两个纬度中,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作为组织者,每个环节设计必须合理。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是否参与到某一具体的环节中去,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学生自我评价完后,教师应对学生整体做一些评价。例如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会不会分析问题,能不能主动去探究,问题解决了没有,任务完成的怎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思维,哪些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等等。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四、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尽情发展 自己,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问题原则。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问题,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或让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一定要创设问题的环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
(三)开放性原则。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教学方法不能局限和满足于课本,满足于权威、教师的标准答案等。
(四)创新性原则。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至少要做到三点: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无法散开。开导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五)激励性原则。包括成功激励、评价激励等。成功激励是从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从而增强创新的动机、热情和信心。评价激励就是: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评价要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坚持表扬、激励,对学生的不足要宽容。
[参考文献] [1]戚建庄,金 洁.素质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2]张 建.从传统教育观到建构性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3]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责任编辑:降小宁】
第四篇:参与式教学设计
参与式教学设计
友谊小学
赵兴菊
教师、学生、教材是组成“参与式”教学的三大要素,教材是中介,在“教”与“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式”教学以创新、发展变化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主、平等参与”为基本理念。倡导各科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体验等紧密结合。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要落实在课堂的设计上,操作上,其重要标志是教师不在是“教”教材而是“设计”教材。
一、导入的设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活动进行的顺利与否,跟导入关系密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法:
1.情景表演导入。
教学一年级教材第二册“比多少应用题”时,首先让学生带上小黑兔、小白兔头饰进行找朋友表演,然后根据小黑兔、小白兔的只数和找朋友的情况,进行编应用题:
(1)小黑兔有12只,小白兔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2)小黑兔有12只,小白兔有6只,小黑兔比小白兔多多少只?
(3)小黑兔有12只,小白兔有6只,小白兔比小黑兔少几只? 根据以上三道题顺势导入新课。2.游戏导入。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提到游戏他们自然就来劲了。如在教学一年级美术“手工制作”时,先让学生做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游戏做完后教师问:“你们做游戏时用到了什么?”生:(手),师:对,我们的小手可巧了,不但做各种各样的游戏,而且还会折各种各样的事物,引出课题——手工制作。
3.巧设悬念导入。
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可以设悬念导入:如教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教师说:“刚开始小葫芦长的非常可爱,可是后来全都枯死了,掉下来了。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会知道的。”然后板书课题。
4.猜谜语导入。
如在学习一年级《比尾巴》一课时,教师说:今天,我们进行一场“猜谜语”擂台赛,看谁猜的又对又快。“红花头上戴,彩衣不用裁,清晨唱支歌,千门万户开。”(公鸡)“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兔子)……给猜对谜语的同学戴上头饰。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动物聚在一起干什么吗?”顺势导入比尾巴。
二、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学设计中最主要的环节,活动的新颖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是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差异,本着“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主、平等参与”的课堂教学理念,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引起大家共鸣的,积极参与的活动。
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若干名学生向杯子中投乒乓球,投完球后,杯子中的乒乓球个数用数字来表示,连一个也没投进去的茶杯中乒乓球数用“0”来表示,此活动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也明白了“0”的意义,“0”表示连一个也没有。
教师在教学有关10的减法时设计了拍手歌活动。你拍一,我拍九,我们都是好朋友。你拍二,我拍八,做对游戏笑哈哈。你拍三,我拍七,游戏学习在一起。你拍四,我拍六,咱们齐说顺口溜。你拍五,我拍五,两数凑十不含糊。
有位教师在练习得数是12以内的加减法时用掷骰子的方法,每人掷两次,把两次点数加起来。在教学元角分时在教室中贴了牙膏、泡泡糖等事物的标签,让学生亲身感受购物过程。真正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还有位教师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把新课上完后编成了课本剧进行表演。有些课本剧是在教师指导下编写的,有些是学生自编自演的。如在学习完《要下雨了》、《坐井观天》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课本剧表演,在师生共同制作了头饰、配上音乐,巩固了教学成果,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分享了快乐。(进行表演是把教室课桌拉成圆桌会议形式)
三、怎样设计练习。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练习中精心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练习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
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强化练习,为此在设计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练习题。为提高学习兴趣可设计游戏性的练习、表演性的练习题,例如:在二年级识字教学中,采用“摘苹果”、“采蘑菇”、“找朋友”的游戏,使学生不但巩固了新学的生字,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再如教学口诀时,在练习中设计“掷骰子”的游戏,学生通过游戏记住口决。“夺红旗”、“登宝塔”、“连线”等的形式的练习设计。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1.针对性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是为了引导学生解决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疑难问题、分清知识的异同点,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堂学习中的典型错例、作业本中的错例是最好的题型。把这些错例归纳分类编制成针对性练习。做好这项工作是提高复习课质量的关键之一。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可以采对比题、辨析题、是非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对比、讨论、明白错误原因,并理清解答方法。
2.综合性练习的设计。
综合性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发展的脉络,重构知识体系。综合性练习的设计多应用在“复习和整理”的教学中。
3.发展性练习的设计。
发展性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练习应面向全体学生,有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价值和空间。此类练习的设计形式多应用开放题和思考题。例如:教学二年级乘法口诀后,设计“小小商店”题:
锁子:3元
玩具车:6元
玩具飞机:6元
放大镜:3元
小明用15元钱可以怎样买?能买几种商品?学生讨论后发现:〈1〉5×3 = 15(元)3×5 = 15(元)能买3把锁子,能买5个放大镜。〈2〉6 + 6 + 3 = 15(元)能买一辆玩具车、一架玩具飞机和一个放大镜。〈3〉6×2 + 3 = 15(元)能买两辆玩具车和一把锁子。(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也可以设计成趣味填空:4只鸡有()条腿;8条小狗有()条腿;5头猪有()只耳朵;7只鹅有()条腿;6只青蛙有()只眼等。这样联系实际的练习设计,不但能让学生记住乘法口诀,还能增加学习兴趣,学习效益高。
以上这些活动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平时不爱参与、调皮的学生这样的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通过活动是教师真正发现了他们的潜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教书匠”的角色逐渐向“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转变,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考验,也是挑战,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
第五篇:参与式教学设计
“星乐苑晒书会”活动设计
一、设计背景:
我校各年级每个假期都会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并且将这项内容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假期作业。然而每次开学后都会面临同样的尴尬,无法把对学生阅读情况的检查工作真正落实,总有些惰性强的同学敷衍了事,读得认真的同学也不能充分展示,得到肯定。如果检查方式过于严格,反而打击了同学们的阅读热情,产生逆反心理。曾经试过多种方法,如办读书小报,写读后感等。但总觉得形式呆板,或是事倍功半,或是适得其反。
“晒书”本是我国古人的一种习俗,后来被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以书交友,阅读交流的活动。在传统的各种晒书会活动中,主要以展示大量的图书,以书换书为主。营造出一个浓厚的书香氛围,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但是通常形式较单一,缺乏个人能力的展示空间,难以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容易让部分没有真爱上阅读的同学在活动中走过场。
假期里,偶然间读到欧美国家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的几篇文章,深受启发。同样是阅读,但是完成阅读汇报的作业形式却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极富有创造性,贴近儿童的心理。既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探究的热情,也便于学生在同伴中展示交流,激发同伴的阅读兴趣。同时,其内容的设定,也巧妙地督促学生必须深度阅读,否则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由此,我决定将传统的“晒书会”活动形式创新,融入新的元素,增加一些趣味性强、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形式,设计一个中西结合的“晒书会”活动。并在本学期开学初在班里尝试进行,通过实践总结得失,将活动设计进一步优化,再形成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常态,推广到学科活动中。
二、活动目的:
1. 在活动中能够用个性化的形式展示假期阅读成果,锻炼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2. 改变快餐式阅读习惯,学会深度阅读; 3. 在活动中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兴趣;
4. 以书换书,营造“以书交友”的良好班级氛围。
三、设计思路:
活动以汇报展示假期阅读成果和以书换书为主要内容。因为是初次参与,活动的准备阶段要充分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不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主要活动过程以“晒书——赏书——换书——评书”为主线,每个环节紧扣主题,虽各有重点,同时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活动的组织形式以“个人”与“小组合作”两种相结合。
四、准备工作:
(一)教师准备工作:
1. 活动首次举行,要将活动主题和形式充分阐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 对学生假期阅读书目及阅读状况进行摸底,帮助能力较弱的同学和小组进行相关的准备;
3. 设计并制作评比卡、换书卡、奖励卡等相关物品; 4. 帮助主持人准备串词,学习临场应变的即兴主持方法。
(二)学生准备工作: 1. 选书。
选择假期里读过的一本书(必读书除外,将作为班级整本书教学内容)。2. 做一个书套。作用:保护与宣传
形式:如:书皮、书袋,要有书名、插图、简短精炼的导读语或宣传语,可以立体的,也可以是平面的。3. 做一个简易的书签。
书签的两面,其中一面的文字与装饰图都要与这本书的内容有关,另一面可以是关于读书的名言,或是送给换书同学的赠言,或是设计成阅读交流卡,让阅读者读完后进行填写。4.写一段演说词。
演讲的方式介绍自己假期读的这一本书,让大家了解并喜欢上这本书。说出书的主要内容,特点,最吸引自己的地方,自己读后最强烈的感受。100字左右 5.准备一个小表演
从书中选择一个最精彩的片段作为表演的内容。
将自己装扮成书中的人物,表演其中的一个情节,或是某个人物,或是其接朗诵其中的一段话等。可以邀请同伴协助参与。6.设计一个游戏
根据故事的人物、场景、情节等,设计一个相关的游戏。可是动手操作的,如闯关式、棋类;也可以人物直接参与式的。7.做一个手工作品。
如:制作一个场景,再现故事内容;或是制作一个木偶,再现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或是画一幅画。
8.小组合作:布置晒书台、商定换书礼仪及换书规则、制作书目表或是宣传海报
要求:以上准备工作,是同学们在晒书会上第一个环节中所要展现的,5至7这三个形式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以自己擅长的为主。不给学生太大的压力。
五、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活动主题(以对假期生活回顾切入)
(二)晒书
方案A 1. 小组内预演一次,选出准备最充分的同学上台在全班展示。2. 小组代表上台在全班展示。
3. 台下同学对比每位同学的表现及展示,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和最欣赏的同学,及时填写换书卡、评比卡。方案B 1. 小组内分工合作,并将汇报内容在组内预演一次;
2.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上台展示,由小组自选人员主持,组员轮流汇报。; 3. 每个小组展示结束后,随机点评,填写评比卡。
(三)赏书
根据手中换书卡上记载的书目,到相应的晒书台去阅读,进一步确定换书对象。
(四)换书
自主寻找换书对象,进行交流、协商(确定好换书的时限及相关事项),交换书以后,与书的主人结成“读者联盟”,将填好的换书卡交给主持人。
(五)评书
根据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及晒出的图书,评选出相应的“最佳读者”、“最美图书”、“最高人气”(书或人物)。
最佳读者包括: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阅读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合作奖„„
最美图书包括:最感人的故事、最幽默的故事、最惊险的故事、最高人气的角色„„
(六)活动总结
王红梅
201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