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叶圣陶早就指明:“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前人的宝贵经验总结,它很好的说明了“读 ” 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读,是语文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应有的基本能力,也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朗读教学。
生动传神的朗读,或使人感时伤怀,潸然泪下;或让人情绪激昂,热血沸腾。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就能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齐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境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问题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朗读兴趣
故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爱好在古代就已经引起教育家的重视,并且获得了成功。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因而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点燃学生朗读情绪的火种,使学生由畏惧朗读转变为喜欢朗读的状态。
小学生好奇心非常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通过音响、灯光、画面,设置情景,渲染气氛,以增强学生记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除次以外,我还要求学生表演式读法。即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摹拟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语调,传神地表达出人物原貌,创造理解情境。这种读法形象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在教《寓言三则》时,我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蚊子和狮子,一一解说。蚊子挑战的口气,蚊狮大战的过程,蚊子得胜后的得意洋洋的神态和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沮丧和叹息,通过化妆表演,逼真再现,课堂气氛热烈,笑声不断,学生身临其境寓意不言自明,朗读兴趣大大加强。
我们要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历久不衰的爱好,就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这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之路。
二、教给朗读方法
要使教学效果高朗读效果好,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朗读时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以及必要的停顿。往往表现高昂、欢快、激动、兴奋、骄狂、慌张、愤怒、焦躁、紧张、恐惧等情绪时,声调较高,语速较快;反之,表现沉痛、悲哀、失望、忧伤悔恨、镇静、悠闲等情绪时,声调较低,语速较缓且句尾多呈抑调。
当然,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教师精当的讲解和巧妙的点拨,对指导学生的朗读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乌鸦喝水》一文第二段时,我先让学生把这段话读通,初步了解大意,接着提出问题 “ 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呢? ”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在读中弄清了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接着点拨 “ 乌鸦喝不着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不到处去找? ”“ 怎么办呢? ” 表明了什么?学生再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到乌鸦为了找水,去了好多地方,不容易找。怎么办呢?说明乌鸦要想出喝到水的办法。这样学生在理解了内容之后,我做了进一步启发,“ 乌鸦在去很多地方也找不到水的情况下,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心情会怎样?为喝到水而认真想办法时的情形又会怎样? ” 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把乌鸦看到有水时的高兴、喝不到水时的着急,继而想方设法喝到水,进行认真思考的心理过程读得淋漓尽致。由于教师的点拨,学生理解了课文,最后达到了有感情地朗读。经过指导和反复吟诵,学生就能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兴趣,增强语感。至于课文,则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了。
三、养成朗读习惯
新大纲明确地把读的能力放在四种能力之首,可见读的能力培养多么重要。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制约的。读是中心环节,是关键。在语文的整体教育中,应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练,以读促写,让琅琅书声洋漾课堂内外。因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了。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早自习、课堂、课外活动时间,采用故事会,诗文朗诵会等活泼多样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大胆地朗读。渐渐地,学生就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地读。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在课外,注意培养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时朗读课文的习惯。每天的早读课,学生都用来朗读课文。每篇课文都要求读熟,有的还要熟读成诵。提倡学生看课外读物时读出声音来。鼓励学生收听广播,欣赏和学习朗读技巧。
四、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五、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六、学后读。指导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
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式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朗读,就语文教学而言,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项具体目的。朗读作品,从读得生硬到读得流畅,最后把文章诵读得像是自己写的、从内心流出来那样真切自然,需要不断练习,深化体会
总而言之,朗读教学是重要的,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那么收获将一定很大
第二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不仅是感知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相互合作将会变行越来越密切,一个人的朗读与表达随之也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流畅叙述出来,才能把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自如地表达出来。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不要仅从自己所教科目考试的名次出发,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本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切不可急功近利,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二、教师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朗读时间。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教师讲得多了,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就少了。学生就不能直接主动与书本对话。因此,教师在课文分析上一定要做“减法”,坚决摒弃那种逐段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根据内容特点、学生需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扣住疑点。教师只有“浓缩了知识”,课堂才有“剩余时间”。只有有了富裕时间,才能保证学生有处方朗读时间。具体讲,每节课学生朗读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三分之一。此外,教师还应把每天早晨的晨读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不得因赶时间,抢进度,而随意把学生的晨读时间据为己有,用于讲授未教完的课程内容。
三、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与手段,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内驱力。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自我表现欲旺的特点,教师一方面在课堂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朗读,如:个人朗读竞赛,组与组之间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竞赛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主题班会、辩论会等,让学生体验喜悦,体验成功,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爱好朗读的兴趣。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我们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自觉纠正“以考定教”的应试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把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篇: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朗读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摘 要: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话题,分别从激发兴趣、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指导、分层朗读训练以及自主品读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方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欲望;再次,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夯实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丰碑》一课。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现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也能初步地做到声情并茂。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并且掌握范读的形式。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母爱的伟大无私,头脑中形成一幅儿子抱母亲的亲情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度、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以读而读,应对各个阶段的读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老师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如果再有感情会更好的。”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同学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这样的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学会了如何说话,如何评价一个人。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注重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的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呀!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难发现。
第五篇: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便是思考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要适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对他们好奇的表现要给予肯定,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
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接着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针对低段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能成为一名好孩子、好学生。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