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_练习题附答案

时间:2019-05-15 02:4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虽有佳肴_练习题附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虽有佳肴_练习题附答案》。

第一篇:虽有佳肴_练习题附答案

《虽有佳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② 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

⑤然后能自强也()

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

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

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 :()

今义:()

学学半

古义:()

今义:()5.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章中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样的好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jiá)(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â)学学半(xi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即使

② 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

好,妙

⑤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

促进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⑨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⑾然后能自强

勉励

⑿学学半

教 其此之谓乎

大概,表示推测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甘美

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 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 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 才能自我勉励。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第二篇:《虽有佳肴》教案

《虽有佳肴》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习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正确认读字音,了解实词含义。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

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13.分析“学”与“教”的关系? 明确:先“学”后“教”

(先)学——不足——自反

(后)教——困——自强

(1)一个人:既是学者又是教者

(2)两个人:学者与教者。

这两种理解都可以

14.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主语是一个人时:先学,不足则自我反省,如有人问我问题,则耐心讲解,遇到不懂去查资料,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学相长。

主语是两个人时:自己在向别人学习时,会促进知识增长

老师(教者)在教导学生(他人)时,也能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

课后学习16.背诵课文。

17.你怎样运用教学相长这一方式?

第三篇:《虽有佳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第四篇:虽有佳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佳肴

一、准确朗读: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准确翻译: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字词解释:虽:即使; 佳肴:美味的菜; 弗:不 ; 食:吃 ; 其:它的 ;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

译句: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字词解释: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 自我勉励; 强:勉励

译句: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字词解释: 故:所以; 相长:互相促进 译句: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原文:《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字词解释:兑:通:“说” 指傅说; 曰:说; 学xiào:教; 学:学习;

其:表示推测 “大概”; 此:这;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谓:说 译句:《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告诉了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

3、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来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

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 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 “知困”而“自强”。

六、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 旨: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 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第五篇:《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习重点】

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第1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第2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课后学习15.背诵课文。16.完成课后练习。

第3页

共3页

下载虽有佳肴_练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虽有佳肴_练习题附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虽有佳肴》优秀教学案

    《虽有嘉肴》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 4、了解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课堂:在《......

    虽有佳肴、孙权劝学教案

    《虽有嘉肴》——《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佳肴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故......

    《虽有佳肴》复习知识点总结

    虽有佳肴 一、准确朗读: suīyǒujiāyáojiàoránhîuzhīkùnmìngyuēfúshíbùzhīqízhǐyěsuīyǒuzhìdàozhīkùnfúxuãbùzhīqíshànyěgùyuēshìgùxuãr......

    虽有佳肴 朗读节奏(最终定稿)

    朗读节奏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相长......

    标点符号练习题附答案

    标点符号 1. 句号(。):①陈述句的末尾停顿用句号。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②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如:请您稍等一下。 2. 问号(?):问句(疑问句、反问句)末尾的停......

    婚姻法练习题(附答案)

    婚姻法练习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的施行日期是( C ) A.1951 年 1 月 1 日 B.1950 年 4 月 13 日 C.1950 年 5 月 1 日 D.1950......

    虚拟语气练习题附答案

    虚拟语气练习题 一、【基础巩固】 1. If I ___ ten years younger, I ______ very happy. A. were, would beB. am, shall be C. were, shall beD. am, would be 2.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