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中医药大学关于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浙江中医药大学关于加强教学管理队伍
建设的若干意见
浙中大发〔2007〕32号
各学院(所、部)、医院,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教学管理队伍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担负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控制工作这一重要使命的主要力量,包括学校分管教学校长、学院(部)教学院长(主任)、教学秘书、教务员以及教务处、教学研究与质量监控中心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为加强我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造就一支专兼集合、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我校教学管理水平,根据《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基本要求(试行)》(浙教高教〔2007〕2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规范选拔聘用程序
1、学校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分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总体负责学校本科生教学管理工作,并指导各二级学院开展教学工作;学院(部)在分管教学院长(主任)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学院(部)的教学管理工作。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1:600~800的比例配置学院(部)的教学
--秘书和教务员。各学院(部)原则上应配备教学秘书、教务员各1名(其中教务员必须专职),学生数在2000人以上规模的学院(部)应增加1-2名。
2、坚持高标准的准入制度。科以上专职教学管理干部参照学校有关规定选拔聘任;申请从事教学秘书、教务员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于党的教学事业;(2)申请从事教务员的人员必须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申请从事教学秘书的人员原则上应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3)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4)熟悉教学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3、规范选拔聘用程序。教学秘书、教务员的选拔要有严格的程序,必须经过个人申请、学院(部)初审、教务处会同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学校聘任等环节。要重视职业化专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把热爱教学管理工作的教职员工吸引到教学秘书、教务员岗位上来。在职称、职务聘任上予以政策保证,教学秘书、教务员工作满3年,考核合格且符合学校非领导职务干部聘任条件者可优先聘任职务。教学管理人员一经聘任,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各学院(部)应保持教学秘书、教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原则上工作年限不能少于3年,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工作岗位者,须报教务处批准。
二、强化学习培训制度,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理论水平
1、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安排脱产、半脱产或在职进修,鼓励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以切实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素质和工作能力。各有关部门和各学院(部)要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利用各种培训方式(考察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在职进修、挂职锻炼、培训班、攻读学位等)加强培训,落实培训经费,确保培训经费不低于专业教师培训费。30岁以下本科学历的人员,要求在任职5年内完成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2、各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课题申报工作,每2年要主持1项校级以上教改项目或参加1项厅级以上教改项目;每年至少发表一篇教学研究论文(含学校高教年会或经教务处认可的教学类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管理工作研讨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学术氛围,打造一支研究型的教学管理队伍。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构建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
1、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其中中层干部的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秘书、教务员和教务处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由教务处牵头,各学院、单位参与。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是工作实绩。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作为评优、提职、晋级的
--重要依据。
2、学校设立专门奖项,每两年表彰一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对于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有较长年限者给予特别荣誉。对责任心不强、政绩不突出、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失职)或年度考核不合格者要提出告戒;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应调离原工作岗位。
二○○七年四月十六日
主题词:教学 管理队伍 意见
抄送:纪委,各党总支(党委、直属党支部),党委各部门,工会、团委。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 2007年4月17日印发
第二篇: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简介
浙江中医学院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钱塘江南岸,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六和塔隔江相望。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正式成立浙江中医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首批获得可对港、澳、台地区招生权。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成为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单位。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并成为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2001年在教育部首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
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xx年经人事部批准设立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本科教学质量优秀、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办学基础设施先进、中医药学科特色鲜明、以中医中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院校。
学校于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全国高校中率先采取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置换的模式进行移址新建,2000年3月整体迁至现址办学,办学基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学校占地面积855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529万元,图书馆藏书82万册。建有面向整个高教园区开放的浙江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能中心、信息技术中心、浙江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滨江高教园区络图书馆等一系列条件完备、功能齐全的教学科研设施。现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教学及实习医院38所。直属附属医院是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施先进、服务功能完善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两个院区,占地84亩,资产总值亿元,核定床位总数1800张。xx年医院年门诊量达108万人次,年业务收入达亿元,两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中医医院前五名。全校现有教职员工2388人,其中正高职称168人,副高职称386人,国家级名老中医32人,浙江省名中医24人。他们当中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也在各自的学科中崭露头角。
学校致力于培养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创新型的一流中医药人才和具有中医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现设有基础医学系、中医系、药学系、针灸推拿系、护理系、管理系、生命科学系、医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外国语言学系、生物工程学系、听力与言语科学系等12个系及成人教育学院、滨江学院、国际教育中心等教学机构。设置了中医学〔五年制、七年制〕、针灸推拿学、临
床医学、口腔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听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康复医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英语等覆盖医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五大学科门类的21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18个。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高级中医药人才和有中医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我省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管理等岗位上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截止xx年9月,共有全日制本科生8532人,博士研究生64人,硕士研究生404人。另有境外学生143人,成教生1384人。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努力建设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2个、重点学科7个,厅局级重点学
科25个。有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个,省级动物实验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药创制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专项建设实验室6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中心6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中心23个。学校内设有研究所8个。2000年来,承担了科研项目近千项,其中国家级45项。获科技成果奖184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奖47项。先后开发了康莱特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单品种年销售额超2亿元的中药新药。康莱特注射液作为中国第一个中药处方药被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并通过了Ⅰ期临床试验。经俄罗斯临床试验后,俄卫生部已批准康莱特在俄上市应用,为中药制剂进入国际市场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康莱特注射液为基础创办的浙江康莱特集团公司,产品产销累计已达亿元,向国家缴纳税金亿元。
学校与美国、巴西、日本等17个国家与地区的教学、科研、医疗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教育合作、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成功主办了中医中药针灸诊治疑难杂症国际学术会议。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聘请了一批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独立设置国际教育中心,招收了韩国、美国等29个国家及地区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及各类进修生。学校主办《浙江中医学院学报》、《浙江临床医学》等两种学术期刊,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迁入新校办学以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等曾到学院视察,对学院改革与发展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目前,学院上下正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地向着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迈进。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
高校代码:99999 所在省市:浙江
学校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联系电话:0571-86613520 学校传真:
学校址:http://首发公文范文
第三篇: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团员登记表
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团员登记表
姓 名 个人 事迹 本栏不填,请另附页 性别 政治面貌 专业及年级
主
栏 由 团 支 部 填 写)
(本
要 表 现
团
名 年
院 团 委 意 见
年
团
年
第四篇: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管理规定
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管理规定
校教字[2010]74号
为了建立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实验教学是指独立设课的实验课和理论课中的实验环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积极的探索精神,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必须遵循试验教学本身的客观规律。实验教学要与理论课教学相辅相成,必须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原则。
第二条教学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培养专门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基本要求。实验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实验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指导文件,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的基本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以保证实验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实验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
第三条实验教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实验教学工作,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
第四条加强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和领导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实行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理体制,实验中心内部实行岗位责任制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管理。各级干部应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管理理论,借鉴国内外的实验教学管理经验,熟悉业务,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注重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和改革,努力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
第二章实验教学的计划管理
第五条实验教学进度表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应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等制定。对实验教学做全面、系统的考虑与安排,形成自己的实验体系,突出我校中医药特色,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第六条实验学时较多、实验项目之间系统性较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可以单独设置实验课。由教研室提出,学院签字盖章后交教务处教学实验中心组织专家评议,报主管校长批准。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应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由教研室组织力量,按照专业要求及实验教学的系统安排,编制教学大纲,经学院审核后报教务处批准。
第七条实验教学人员应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实验教学活动。实验教学大纲是组织和检查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编写实验指导书(或实验教材)和考核学生实验课成绩的依据。各门实验课都应有实验教学大纲,没有大纲则不能开课。实验教学大纲应对本课程实验教学总的目的、任务、要求、实验项目的确定、学时分配、教学方式、考试和评分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写应符合学校有关要求,须经教研室、实验室集体讨论编写,经所在学院审查后报教务处,再由教务处教学实验中心负责组织专家评议后报主管校长批准。经主管校长批准的实验教学大纲为法定文件,任何部门、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动,应维护实验教学大纲的严肃性。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由学校统一组织。
第八条实验教学任务的安排,是每学期落实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进程的体现,是实验室准备实验课、编制实验仪器设备和低值易耗品采购申报计划的基础,也是计算实验教学工作量和制定统计报表的依据。相关学院在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2周内,将下学期实验课程教师预报表以及需开设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明细卡报送教学实验中心。课程表下达后相关学院应在本学期期末考试前1周将下学期所有实验课程的教学日历报送教学实验中心。教学实验中心根据教学日历编制完成中心本学期的实验课表并下达教学实验中心各实验室及有关学院,由学院负责通知实验教师及学生。
第九条实验课表一经下达,任何部门、个人未经教务处批准,不得随意改动。学校和各学院按照实验课进度表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实验教学质量。如因特殊情况导致实验项目无法按实验课表正常开出时,任课教师或实验室应按照学校调课的有关规定办理调课手续,将调课表报送教学实验中心,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否则按《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差错、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校教字
[2010]44号)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章实验教学过程与质量管理
第十条实验课程项目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要严格按照实验教学大纲规定的项目进行,不得随意改变学时或减少、变更实验项目。
第十一条教研室(或实验室)应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应包括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所用仪器、实验步骤和方法、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设计性实验应包括由学生拟定实验方案、选择所用实验装置、确定实验方法、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要求。
第十二条实验教学人员要按照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认真备课,写出实验讲稿(教案)。每次实验课前,实验指导人员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检查仪器、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检查安全设施,备齐实验所用材料和工具,对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步骤、实验装置等做到心中有数。对实验难度较大或新开的实验要进行预实验,对新到岗或首开实验的教师必须进行预实验和试讲。预实验和试讲都要有记录。
第十三条教师应提前一周将实验项目通知学生,并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在做实验前,指导人员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没有预习报告者不得进入实验室。
第十四条学生第一次上实验课,由实验教师负责宣讲学生实验守则及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对破坏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不听指导的学生,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指导教师有权停止其实验。
第十五条实验教师在实验课上应对实验的有关理论、方法做系统讲解。实验课上指导教师应自始至终在实验室进行指导,不得擅自长时间离开实验室,不得做与实验课无关的事情。
第十六条凡因各种原因没有完成必做实验项目的学生,必须在理论课考试前进行补做,否则不得参加理论课考试。
第十七条上实验课时,实验室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纪律,保持肃静和实验室清洁,不准动用与实验内容无关的仪器设备。实验中要注意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第十八条实验结束后,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认真检查、整理仪器设备,如有损坏、丢失,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仪器设备丢失、损坏原因,并根据
有关规定提出处理意见,及时报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实验教师要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对于不合格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重做实验或重写实验报告。
第二十条实验教学质量检查是学校实验教学管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实验教学检查的根本目的。进行实验教学检查是为了深入了解实验教学情况,巩固成绩、找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改进实验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的正确实施。实验教学检查主要是对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组织实施情况、实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第二十一条学校各级领导和有关管理干部应重视实验教学检查,要经常深入实验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检查、抽测学生操作能力、检查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广泛听取意见等方式了解和检查各门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时反映和解决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十二条建立健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评估制度,由教务处教学实验中心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实验教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要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意见、建议,会同学校有关人员及时做出实验教学检查的总结,肯定成绩,推广好的经验和典型,找出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章实验课成绩考核管理
第二十三条实验课成绩考核是检查学生实验课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每门实验课结束后,在期末考试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课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相关理论课考试。
第二十四条实验课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考核,平时考核可分为预习情况、提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期末考核可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理论考核可以以笔试或口试方式进行,也可以结合进行。未独立设课的实验课考核成绩按学校有关规定以一定比例计入学生该门课程总成绩。
第二十五条实验课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考核由实验教师负责组织进行。平时成绩考核随实验课进行。期末考核中口试及实验操作考核可采取抽取答题卡进行。题卡由实验教师自制,内容应覆盖所有学生应掌握内容。每个学生被抽测的实验项目数不得少于该门实验课程总项目数的10%(实验项目数在10项以内的,至少抽测一项)。实验考核以实际操作为主,凡实验操作未通过者,该门实验课成绩以不及格计。
第五章实验教学研究
第二十六条实验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掌握实验教学规律、总结经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研室、实验室应积极地开展本学科的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制定实验教学研究计划,定期召开实验教学研究讨论会,交流经验,审议研究成果。
第二十七条实验教学研究应围绕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设置、实验技术研究、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实验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实验室人、财、物管理等方面进行。
第二十八条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属教学研究成果的范畴。学校定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表彰,并从中评选优秀教研成果上报省级及省级以上优秀教学研究成果。
第六章实验教学人员管理
第二十九条实验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好实验课,要认真遵守学校有关实验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高度的责任心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第三十条实验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或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进教师必须经过试讲、试做,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独立指导实验。
第三十一条实验教师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努力掌握新的实验技能及仪器设备操作技能,从而确保工作质量和实验开设水平。
第三十二条学校鼓励、支持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参加校内外培训和进修。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应以在职进修为主。各实验室每年应向教务处教学实验中心提出本实验室技术人员学进修计划、培养计划,由实验中心统筹安排后上报主管领导和人事部门批准。
第七章实验教学档案管理
第三十三条实验教学档案是实验教学活动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文字、图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是考核实验教学效果、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总结实验教学经验、研究实验教学规律的主要依据,同时又为实验教学评估、实验人员考核等提供凭证材料。各级实验教学管理干部、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在本职工作范围内认真积累、整理和归档,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档案资料,积极发挥实验教学档案的作用。
第三十四条实验教学档案包括上级下达的有关文件、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实验教学的基本文件、资料。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各级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工作规程等。实验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等。实验教学资料包括实验课表、实验项目明细卡、实验报告、实验试卷、实验记分册(单)、学生成绩单等。其他资料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一览表、实验耗材统计表、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室工作计划等。实验教学资料有实验室保管。
三十五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以前的相关规定同时废止,其他相关文件与本规定有冲突者皆以本规定为准。
第五篇:浙江中医药大学内科实习答案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1型糖尿病:好发青少年,起病急,症状重,体重轻,常合并酮症,依赖胰岛素,自身抗体多阳性; 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40岁后尤多),起病慢,症状较轻,很少自发性发生酮症,非胰岛素依赖,常有家族史,较肥胖;自身抗体为阴性。
并发症:急性严重代谢紊乱(酮症、高血糖高渗)、感染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他:糖尿病心肌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足;其他)实验室检查:尿糖测定、血糖测定、OGTT、糖化血红蛋白、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胰岛素释放试验)诊断: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FPG≥7.0mmol/L,或OGTT2hPG≥11.1mmol/L,需重复一次确认,诊断成立。
治疗:原则——早期、长期、积极而理性以及治疗措施个体化。5个措施:糖尿病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可溶性食用纤维食品,摄入食盐小于10克,限制饮酒)、体育锻炼、血糖监测、口服降糖药(常用二甲双胍,抑制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糖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治疗(适应证:①1型糖尿病;②酮症、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③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④手术、妊娠、分娩;⑤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⑥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早期病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1、收缩压升高明显,舒张压一般不高,脉压差大。
2、血压容易波动,受季节、气候、情绪影响。
3、原发性多见,继发性较少,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4、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现象。
5、高血压治疗原则,开始用量宜小,交感神经阻滞剂慎用。
并发症: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衰;主动脉夹层
三、DIC: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病理生理: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
临床表现:出血倾向、休克或微循环衰竭、微血管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原发病临床表现。
诊断:临床表现(①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②下列两项以上: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抗凝治疗有效;)
治疗: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诱因;抗凝治疗——肝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补充;纤溶抑制药物;溶栓疗法;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