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游业务课程改革论文
《导游业务》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王丽飞 刘玉姝
[摘要]:《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但目前很多院校对于该课程的实践环节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欠佳。本文针对目前《导游业务》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导游业务》 实践教学 对策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对于《导游业务》课程的实践环节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有些院校安排的实践学时甚至已经超过了理论学时,但仍然会出现培养的学生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是很满意,一方面院校也在思考究竟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本文将对目前高校《导游业务》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导游业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项目大同小异、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大多高等院校《导游业务》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环节,课堂教学手段大多由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转换为直观式的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技能训练时大多是在校内进行景点模拟讲解或走出课堂到实地景点进行现场讲解,这些项目虽对学生能力培养有一定帮助,但仅仅局限于导游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两种实训方式也有局限性,课上模拟因为很多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或合班上课,所以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课外实践因为学校组织不力,加上学生很多抱着出去玩的心态,现场讲解也就是走个过场,效果欠佳。另外,由于导游带团的其他环节在这两种实训方式中都得不到学习和锻炼,学生对独立带团缺乏信心。
2、缺少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很多高校《导游业务》专业教师有着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亲身实践经验,因而在教学中难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有过几次跟团或带团经验就足以应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累积才能使知识得到更新,讲课才能生动,才能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3、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因为教学经费不足,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制作课件也不能应用;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只限于课上现场模拟,而没有经费请一些有经验的导游、专家进行授课、指导;很多高校的校内实训室只是一个空旷的教室,学生缺乏现场感,而校方缺少经费完善校内实训室;还有一些高校也做到在校内实训,把校外专家“请进来”却没有经费让学生“走出去”。经费的缺乏使实践教学受到了限制。
4、教师过分依赖教材,缺乏创新
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几乎全部依赖于学校所发教材,缺乏理解和创新,也违背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去设置课程的原则,因此授课模式千篇一律,教师照本宣科,按章节一节不漏,也没有任何补充。而很多学生缺乏将知识前后融会贯通的能力,课时学完后还是感觉不具备带团的相应能力,使知识脱节不连贯。
二、完善《导游业务》实践教学的相应对策
为了使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企业愿意接收我们培养的学生,笔者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1、不断完善和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改变教师完全依附于教材的现状,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去设置课程体系,探索构建出适合自己院校学生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牡丹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现实行的是2+1模式,即最后一年为系统的毕业实习时间,并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学期模式,把每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理论学习后,学生都将参加实践学习,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对于《导游业务》课程,该校重新加工原有讲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全书分为四大教学模块,即理论篇、实训篇、技能篇和常识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根据不同实训阶段确定实践教学要求、内容和目标,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场所、专业指导教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并在第二学期结束后利用假期时间给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如到杭州宋城做景点讲解员,使理论知识真正和实践贯通。2、丰富技能训练项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单纯的导游讲解的训练已远远不能满足职业要求,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讲解在自己带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分析利弊,教师总结。也可将一些情景让学生现场模拟,使案例更加生动、真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课堂气氛活跃且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导游业务》的专业教师队伍应该是具有较高教学能力、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开阔的知识视野和综合的知识结构的人。为此,学校要创造条件,使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多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寒暑假期间多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兼职、挂职、顶岗锻炼,及时更新业务知识,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校方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形式或招聘一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经验的业界人士加入兼职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
4、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现在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经积极和企业合作,走的大多数是“走出去、请进来“模式。但这样的合作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定困难,学生的实习期一般较短,很多旅行社因为规模和业务上的关系不愿意接收或无法接收大量的实习生,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旅游院校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自己开办旅行社,所接团队或散客均由学生带队,新手可跟团实践,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要求,也可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扩大招生。或把“旅行社”请进学校,如建立“某某旅行社驻某某学校实训基地”,这样则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学校建立仿真旅行社,由旅行社定期派人指导,并以企业制度规章约束学生,让学生接触到导游工作的各个环节。还可以在校内建立导游模拟实训基地(采用多媒体演播设备、放置微缩景观的模型或大幅照片)、形体训练室,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性、综合性的实践学习。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成功地实施导游人才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导游人才。参考文献:
[1]张力仁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6)[2]陈建平对导游业务专业课教学问题的若干探讨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
[3]彭蝶飞 李蓉 高专旅游类专业《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5)
[4]王培英.试论我国高校导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01)作者简介:
1.王丽飞 女 30岁 讲师 牡丹江大学 2.刘玉姝 女 29岁 讲师 牡丹江师范学院 研究方向:旅游营销学(邮编:157011)联系电话:*** E-mail:dongdfeif@126.com 本文系牡丹江大学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校级精品课程,即“《导游业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之一。
第二篇:浅谈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导游业务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通过教学,希望学生全面了解导游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掌握导游服务程序与规范、导游带团、讲解、心理服务能力和特殊问题的处理及应变能力。
关键词:导游业务
导游业务课是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及专业课中的核心课程,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笔试和面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业务以导游服务为核心,全面介绍与之相关的业务知识,并重点研究导游服务程序,导游服务技能,导游服务过程中事故的预防及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学习导游业务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让学生树立现代导游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
一、导游业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影响。若导游业务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出现以下结果:
(一)被动学习,效果差。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境界。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不灵活。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没有反馈性,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缺乏实践性。导游业务是一门实践性也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对带团技巧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需要进行丰富的实战演练才能获取,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只掌握知识的条条框框,一旦面对实际工作,仍然是束手无策。社会对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急需与落后的旅游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得导游业务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前提。首先,教师要十分重视自己的仪表,有人曾经研究并得出结论:“个人感受到的对方仪表的魅力同希望再次与之见面的相关系数要远远高于个性、兴趣。”其次,较好的导言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与导游职业有关的顺口溜。
(二)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常规内容时介绍尽可能的穿插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教师从报刊、电视、互联网中收集真实的导游服务案例,也可以是教师亲身所见、所感,将导游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搬上课堂,与学生共同分析成功案例给导游人员带来的益处,分析失败案例给导游人员带来的教训,从而加深学生对导游职业的认识,使学生间接地积累一些经验。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目前,大多数学校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理论课学时占教学时间的大数,甚至有些学校几乎全部都是理论讲授,实践教学严重缺乏,直接导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太弱。因此我们应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户外教学”环节。在导游业务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现场训练,是封闭式“室内教学”的一大弊端,使得学生的动口能力与接待水平都较差。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讲解,进行导游服务全过程的规范训练。
(四)将有经验的导游请进课堂。作为一直在教室学习的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专业学生,最缺乏的莫过于实践经验,而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士。在弥补自身及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方面,最快捷的方式则是请教于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士。可以请一些优秀的导游员到校来做主题演讲甚至直接进行实践性授课,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实践操作的直观理解。
(五)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加强校企联系,扩大教学和学生实训空间是实现导游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旅游专业不仅应该建立导游模拟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性、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可积极邀请业界人士和优秀导游来学校讲学、介绍经验,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可加强与企业的结合,走利用社会资源,开门办学的路子。通过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尤其是共同设计学生实习教学内容,既解决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化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六)构建模拟导游教学系统,拓展教学空间。导游专业课的教学体系,必须是一个扩大的、开放的、包容的立体教学空间体系,构建模拟导游教学系统是培育这一教学空间体系的最佳方式。这里面主要包括:建立模拟实验室、建立实训基地、专家座谈或访谈、案例研讨、主题辩论、景点采线、现场讲解、考评大赛等多项内容。导游业务应用模拟导游教学系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导游综合业务能力,也有利地推进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应实行精讲多练,理论讲授侧重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导游职业素养的训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启发式教学,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性,使教师从独创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做到教与学互动。具体的方法有: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材,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它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是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合灵活性大、应用性强的导游业务的课堂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介绍常规内容时要穿插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教师从专业报刊、互联网中收集真实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师亲身所见、所感,将导游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搬上课堂,与学生共同分析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分析失败案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从而加深学生对导游业务及导游工作的认识,使学生间接地积累一些经验。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情景模拟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是通过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进入相关角色,以现实生活中类似情景为参照物,进行模仿、比较、优化,并通过反复演练,以求理论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具体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个探究的中心问题,来模拟表演某个场景,然后讨论表演,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
高校导游业务课程模拟情景教学是通过教师设计导游活动实际的场景、游客、景点等,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进入导游角色,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地对导游教学情境进行体验,进而完成个性化的对知识、经验、能力的理解和建构的教学方式。它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利于实现导游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创设情境
第一,选择合适的题材创设情境。教师根据导游业务课程中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主动创设情景,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必须精当,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趣味性,能够反应理论要点,并且要符合导游工作的实际需要,起到帮助、启发、提高的实效,同时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动形象。情景创设可以不受教学场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如导游交际语言技巧、常用导游实地讲解方法等章节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第二,借助教学设备再现实际工作环境。导游业务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设备模板、多媒体平台等创设导游现场工作的鲜明情景,最直观和直接的方法如把教室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或旅游车,屏幕上的图画帮助营造现场场景或具体景观,讲台作为导游讲解的工作区,其他同学作为导游工作的对象游客,教师可作为导游工作中与之配合的领队,这样创设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符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对导游业务学习的兴趣,更加容易掌握和理解导游业务知识和技能。
第三,借助实物展现实际工作环境。教师还可准备一些实物,如:借助上课用的话筒、导游旗、导游证等导游工作中工作必不可缺少的物品,把这些实物工具充分利用到情境中来,可以适当增强仿真效果,同时也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第四,借助辅助性工具渲染情境。导游业务课程教学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辅之生动优美的语言,并借助景观、图画、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现场导游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能够把教师讲解的知识要领、实际模拟、验证效果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解决旅游专业学生不能及时地对所学技能自检的难题,增强了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仿真程度。
2.模拟教学
第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模拟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模拟教学方案,事先指导学生准备模拟导游的课题与背景资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进行具体分工,如:司机、地陪、全陪、领队、不同类型的游客等角色,明确各个角色的工作程序,然后模拟导游实施、模拟效果验证、教师点评、组织撰写模拟导游心得体会等教学环节。
第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要准确定位。在运用模拟导游手段组织导游业务理论课程的教学时,应把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作为运用模拟导游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编写模拟方案、运用背景影音资料时,要努力创造具有显着仿真特色的现场演练环境,以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独立地思考、判断是非、分析处理问题等能力,更好地把握模拟导游教学内容的精髓。
第三,认真做好教学准备。充分周密地进行教学准备,课前必须熟悉模拟事件涉及的基本理论、正确方法、一般发生过程,能够预见到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可能遇见的问题及应当具有的能力。通常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前要对器材进行检查调试,以确保开课后模拟导游演练能不间断地实施。
第四,严格控制教学过程。情景模拟教学法虽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充当好导演的角色,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感到有章可循,这就要求教师严格控制好教学过程,把握情景模拟的内容和时机。模拟教学除了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模拟、语言模拟,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模拟过程,发现问题,透过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从心理上更好地进入角色。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说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设计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已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任务设计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还是被动的的学习。任务的提出首先要具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其次要具有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再次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作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分组,自主、协作学习
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学生分组阶段,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自由组合的基础上依据能力互补的原则对各小组成员进行小幅度调整。每组选举出组长,组长不仅负责小组内的分工,而且可以依照组员贡献大小确定组员的成绩级差,教师按照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小组给出公正得到评价分值,再依据组内成绩级差确定相应学生的成绩。这种先“任务驱动”,后“项目导向”的构成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导游业务改革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考核来验证,当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时,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已显示出它的不足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考核方式是笔试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根据作业、质疑、发言、讨论等评定,占20%。主要侧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的专业处理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等实际能力考核显现出它的不足。为弥补这种不足,本文认为导游业务的课程考核可以采用笔试与面试(口试)两种方式进行,以两个成绩来考核学生对导游业务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这与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形式一样。笔试满分100分,卷面成绩占笔试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20%;面试满分100分,导游词讲解占面试总成绩的60%,处理问题能力占30%,礼仪与着装占10%。笔试部分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求难易适度、知识点覆盖面广、紧扣教学大纲并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试卷接轨。面试考核借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现场导游考核的方式,重在考核学生的基本导游服务。
参考文献:
[1]曹秉政,《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6月;
盛亚男,《我国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热点与趋势》,《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4月;
张俐俐,《中外旅游业经营管理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密、赵西萍,《旅游专业情景教学及效果评价》,《旅游学刊》,2003年1月。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科学的世界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粉湛的专业技能,才能展现教学艺术;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等综合的素质,才能成为新一轮玉拙教育课程改革合格的音乐教师。
关 键 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培养目标 程改革
音乐新课标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交流和传承”四方面,核心是学生的审美体验,途径是音乐实践活动。它标志着以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解体,反映着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课程观的改变, 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等教与学行为的变化和创新,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音乐新课程同样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来重视学生作为未来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培养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并能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态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培养学生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协教学方式。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带来了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 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课程将是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为高师学生将来走进新课程,为其提供最基本和最有利的保障。
二、高师声乐教学对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适应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艺术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重点要做到:
1.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相结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同时也造成了课时浪费。以至于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
事实上声乐技能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它的掌握程度与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文化素质和教学方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声乐技能课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没有明晰的声乐理论作为指导,仅凭一种感性认识,将会给声乐学习带来困难并使其受到制约。因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声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开设声乐理论课,使我们的声乐教学规范化、合理化。此课应从新生入学的一年级开始,集体开课、统一教学。每周1学时,开设1学年即可。教学内容可以从音响学、生理学的角度讲解,如:歌唱的姿势、发声器官的构成、发声基本原理、声乐与艺术语言以及声乐发展史等, 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促使其音乐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为声乐技能教学做好理论储备。
2.个别课和小组课相结合。这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与团队化的互补。个别课(一对一)因材施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声乐,而且也能根据每人的声音特点和综合素养,制订出一套适合于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这种授课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很好地突出了艺术的个性原则,并且符合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效果十分明显,也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佳途径。小组课则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很大的教学优势,如:讲授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正确的呼吸方式、喉咙的打开与共鸣训练及解决他们在发声技巧、音乐表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小组课,进行各种重唱形式的训练,如:二重唱、四重唱、小合唱等。
把个别课与小组课相结合,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兼取众长,普遍参与,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审美能力。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的理念,是进行交流合作的很好途径。
3.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声乐是一门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我们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能因为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忽视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既是声乐艺术自身的特点,也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学的自身特点。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丰富的文化内涵、个性鲜明的人文特点,超然洒脱的人文关怀,都是耐人寻味的。要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须具有综合运 用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概括地说,要具有: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批判融和的能力;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求同存异的能力;相关学科的交叉联系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民族个性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综合的,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不能正确把握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向;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就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没有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就很难实现新课程的目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格的音乐教师。
姓名:xxx
班级:10xxxx
学号:1xxx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教育教学主体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
/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从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问题提出,即以学习的难点作为题目源,然后结合对课程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即找出题目的解题思路,完成题目的解答。第二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从学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即敢于质疑。这是一种充分张扬个性、促进个性化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做主人的兴趣,但光有兴趣而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参与实践,具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自觉探求是“自主阅读”能力的纵深发展,学生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应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觉思考、探求,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外能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和参考书,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长期潜心培养,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想象、判断、推理训练学生,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想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当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以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思维活跃,产生创新的火花。这
种创新能力,实际上又为促进和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另外,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生 教育教学主体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从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问题提出,即以学习的难点作为题目源,然后结合对课程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即找出题目的解题思路,完成题目的解答。第二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从学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即敢于质疑。这是一种充分张扬个性、促进个性化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做主人的兴趣,但光有兴趣而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参与实践,具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自觉探求是“自主阅读”能力的纵深发展,学生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应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觉思考、探求,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外能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和参考书,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长期潜心培养,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想象、判断、推理训练学生,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想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当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以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思维活跃,产生创新的火花。这种创新能力,实际上又为促进和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另外,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