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8陈情表教材优化全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2:3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 8陈情表教材优化全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 8陈情表教材优化全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最终版)》。

第一篇:高中语文 8陈情表教材优化全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最终版)

陈情表

学习目标导航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体会课文融情于事,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特点。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李密(公元224—287年),一名虔,字令伯,晋朝犍为武阳县(今四川彭城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他曾在蜀汉担任尚书郎的官职,以文学才辩见称于世。蜀汉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祖母死后,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代表作为《陈情表》。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二、写作背景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而若应诏,则祖母无人照顾。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了以“孝”治理天下。于是,李密上表陈情,叙述了不能应诏的原因。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凶(sù mǐn)门衰祚薄(zuò)....茕茕孑立(qiónɡ jié)猥以微贱(wěi)非臣陨首(yǔn)....责臣逋慢(bū)犹蒙矜育(jīn)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期功强近之亲(jī qiǎnɡ)床蓐(rù)....2.字形

希冀 门衰祚薄 茕茕孑立 陨首 矜育 盘桓 3.成语理解

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地自己生活。

形影相吊: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形容孤独。吊:慰问。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气息奄奄:形容气息微弱。

朝不虑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也说朝不保夕。急于星火:形容非常急迫。

皇天后土: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衔环结草:亦作“结草街环”。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结草,典故见本课注释。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二、课文详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用心

爱心

专心

整合感悟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心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评点赏析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

用心

爱心

专心

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三、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词语(1)臣以险衅 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2)慈父见背 背弃我,指死亡。..(3)舅夺母志 改变。.(4)门衰祚(zuò)薄 福分。.(5)终鲜兄弟 本指少,这里是没有。.(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安慰。.(7)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8)未曾废离 停止侍奉。.(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考察和推举。.(10)寻蒙国恩 不久。.(11)则刘病日笃 病重。.(12)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2.通假字(1)夙遭闵凶 通“悯”,可忧患的事。.(2)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3)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子。.3.一词多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6

4.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上报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用心

爱心

专心

5.词类活用(1)躬亲抚养:名词作状语,亲自。..(2)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3)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凶丧这事。..(4)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5)愿陛下矜悯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6)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7)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行。.6.文言句式

(1)介宾结构后置 急于星火(2)省略句

谨拜表以闻(陛下)

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 则告诉(陛下)不许 少仕(于)伪朝

四、技巧鉴赏 1.融情于事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由此可见其悲切动人的特点。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3.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流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作者在写到应诏与奉亲的矛盾时,一连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和“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短促的节奏,反映出异常紧张的情势,有效地突现出从皇上到地方官征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李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五、合作探究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

用心

爱心

专心

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词,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9

第二篇:高中语文 1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材优化全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本文提及的建筑常识。

2.掌握课文清晰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化抽象为形象的说明技巧。

3.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梁思成:广东人,著名建筑大师,中国近代著名改革家梁启超之子。1901年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于美国宾西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1925年回国后,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他是中国营造学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30年代组织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的抢救中国古建筑的普查工作,在研究和保护中国古建筑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曾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参与了国外许多著名建筑的设计工作。1972年在北京逝世。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墁地(màn)榫(sǔn)如翚斯飞(huī)戗兽(qiànɡ)....2.字词辨识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二、课文详解

课文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着重介绍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后半部分侧重整体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

文章第1、2段,分别从地域和时间两方面点明了中国建筑的辉煌成就。第1段作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分布地域广阔,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影响深远。在这一体系中虽有差别,但是属于“一家之中兄弟之别”,形象地说明了作为建筑艺术的主流是相同的。第2段则侧重从时间上说明最晚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一建筑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近几千年,建筑技术风格日臻成熟,成为东方建筑艺术的代表。

设疑:你见过中国的古建筑吗?你对它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在介绍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时,作者分别从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两个方面来说明。1.结构特征共有五点:

第一,单独建筑物的构成,一般包括台基、房屋和屋顶三个部分(可联想到农村的一般瓦房的特点)。

第二,群体建筑的构成一般遵守着一定的模式来修建,诸如一些附属性房屋(厢房、耳房、过厅等)是必备的,且形成明显的左右对称结构。主房屋一般采取向南方向,以便采光,庭院一般为砖石墁地,以供日常活动。

第三,房屋的结构一般为木材结构。作者介绍了梁架、枋、檩等结构,它们的作用就是用以支撑房顶的重量,这种创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其科学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完美。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诠释和比喻的说明方法。

第四,斗拱,其作用不仅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能固定横木的交接处,甚至外延而具备装饰性的特点。斗拱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为说明斗拱,作者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把这一抽象的事物形象准确地展示给了读者。

第五,举折、举架,作者仍然采用下定义的方法介绍了举架,介绍了古代房顶的坡度的成因,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略写的方法。2.装饰特征共有四点:

第一,屋顶的装饰作用。屋顶的坡面使屋顶的四角翘起,其装饰性在很早就被发现而予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利用,运用了比较的手法说明其他建筑体系对屋顶的不重视。同时进行了引证说明,在我国《诗经》中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形象地展示了屋顶像振翅欲飞的鸟一样,这种装饰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

第二,在颜色的选择上,大胆运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颜色,在各个房屋结构部件上采用彩色绘画给以装饰,使其光彩夺目,别具特色。

第三,在建筑中,巧妙利用木结构建筑本身的装饰作用,使其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在此段中,作者运用了举例子的手法,诸如“桃尖梁头”“霸王拳”“菊花头”“屋脊”等,经过加工,起到了高度的装饰作用。

第四,在建筑材料中,大胆运用有色琉璃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在木材、石面上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画栋雕柱,色彩缤纷。

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为将这一相对陌生的建筑名词介绍给读者,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形象地把“风格和手法”称为“文法”,建筑如同语言,是各民族世代传承、世代加工,从而形成惯例。中国建筑中如何组织梁架、构建承托屋顶的结构,如何求得屋顶的曲面,如何收束瓦顶,并使这种曲面起到装饰作用,这些都成为我国两三千年沿用的惯例法式。就像语言文字中的“词汇”一样,建筑学上的“柱”“枋”“门”“墙”“正房”“厢房”“庭院”等亦属建筑“词汇”。

这种建筑的文法既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作者运用形象的语言类比进行说明,如文章之有诗歌、散文、小说一样。建筑同样可以存在大如宫殿、庙宇,小至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但它们都具备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紧承一段,作者说明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来源,作者提出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作者在下一段谈到中国建筑的创新发展,既最先运用了木结构的方式,同时又不被这种形式束缚,同样运用到砖石结构上去,特别是梁架结构成为现代建筑艺术的主导形式,为我国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者在最后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为解决同样的问题,如同语言文字一样,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词汇”和“文法”,但在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上,如“台基”“栏杆”“台阶”是相同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各民族用不同的建筑“语言”和“词汇”把建筑中同一个问题表达出来。实则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提出世界各民族建筑的沟通与认识问题。最后,提出作为中国建筑学的指导,可以去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营造法式》《清式营造则例》。整合感悟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介绍中国在建筑方面突出成就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以广博而专业的建筑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建筑方面的独特之处。

前半部分作者侧重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思路清楚,说明到位,分别从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后半部分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生动的语言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同时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全新观点。

中国古典建筑的有关部件名称:

坛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祭祀的特殊建筑物。现在常见的坛主要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主要集中在北京。北京就有许多公园,名称上就挂着“坛”字,例如天坛、月坛、地坛、日坛、先农坛。这五坛均为明代所建,是封建帝王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用的,是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产物。

廊是中国园林内一种带形的建筑,供人们漫步赏景,坐歇游览,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价值。中国的廊名目繁多,大致分为游廊、曲廊、回廊、花廊和水廊等。

亭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有顶有柱,四周无墙壁,多为木、石、竹等结构,形状有圆有方,有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以及梅花、扇形等。常设在公园和一些风景区高处,居高临下以统率全景,也有的设在湖畔,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根据用途的不同,其名称不一。设在路旁或大道上的称为凉亭,主要供行人在盛夏避暑;亭内置碑者,称为碑亭;桥上筑亭,称作桥亭;亭内建井,叫井亭,也称露天井亭,因亭顶开有一小方口,便于阳光射入井内(据说,不见阳光的水是阴水,人吃了会生病);还有两座合建的,称为双亭。现代的市镇里还建有邮亭、书亭、摄影亭等,赋予了它新的内容。

台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高而平的建筑,又称平台,一般用土石和砖头垒砌而成,用来眺望或游观之用。事实上,很多著名的古台并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平台,台上常建有宫苑。

榭——轩

台上的木结构建筑叫榭,其特点:只有柱花窗,没有墙壁,临水者叫水榭。“轩”古指车上边较高的部位,较低部位叫“轾”,建筑上取其虚敞高举之意。

牌楼

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和装饰性的建筑物,又称牌坊,一般用木、砖、石和琉璃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中国古代常建于街道路口或庙宇、祠堂、衙署、桥梁、园林前,是用来宣扬封建礼教和标榜功德的。也有的用在店面上,作为招牌和广告,有的作为象征性的门楼,有的是为有“嘉德懿行”的人作纪念。中国古代在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束缚下,许多守寡妇女的唯一愿望是到老时赢得一座“贞节牌坊”以流芳百世。

三、技巧鉴赏 1.清晰的说明结构

全文的说明结构清晰而有条理,共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具体解说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并分成结构性特征和装饰性特征,后半部分则侧重介绍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并与其他民族作了比较,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有了概括的认识。2.多样的说明方法

作为建筑学,对于多数读者而言,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作者却以高超的驾驭能力,采用多种说明方法,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说明,特别是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单调枯燥的建筑术语变得具体可感。如举例说明,比喻说明,类比说明(把建筑物的名称和建筑方法与文章作类比,形象生动),比较说明等。

四、合作探究

课文在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分别找到例子吗? 探究思路:此题设计在于帮助同学们认识文章,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参考答案:举例说明、比喻说明、类比说明、比较说明、分类说明等。(例子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三篇:高中语文 6滕王阁序教材优化全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滕王阁序

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2.掌握“故”“尽”“俨”“数”“机”“穷”“属”“即”“且”“矣”的用法。3.归纳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

4.背诵课文2—5段,理解文中的典故。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二、写作背景

滕王阁,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洲都督时修建。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在历史上曾迭废迭兴达28次之多。现在重建的滕王阁主阁系1989年10月8日竣工落成。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之阁,同时也大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交趾县县令,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当时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1 300多年来,滕王阁历经兴废28次,最后在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

从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翼轸(zhěn)棨戟(qǐ)襜帷(chān)潦水(lǎo)....崇阿(ē)雕甍(ménɡ)帝阍(hūn)宗悫(què)....叨陪鲤对(tāo)虢州(ɡuó)衣袂(mèi)梓泽(zǐ)....2.词义

故 属 即 且 3.成语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萍水相逢 高朋满座 命途多舛 天高地迥 人杰地灵 老当益壮

用心

爱心

专心 1

4.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二、课文详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用心

爱心

专心 6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整合感悟

这篇著名的骈体文,记叙了阎都督为饯别宇文刺史而举行的盛大宴会,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及怀才不遇之情,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所谓的“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文章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具有雍容华贵的特征。评点赏析

第一部分(第1段):

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第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七—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第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小结:

本部分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作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

第2段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第二句写秋景。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宾客驾驭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气势。第五句则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第3段第一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第二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的景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色。第四句用两个七字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此两句也成为千古名句。第五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歌,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小结:

本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第三部分(第4、5段):

第4段第一句是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第三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接着两个三字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第五句又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宇宙无穷;二是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第七句是虚写,言“望”“看”,实际是想。语义双关,“日下”既实指太阳下山,又指长安;“云间”既指天上之云,又指吴会。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然后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第5段转入更强烈的抒情: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李广”句从历史中选取两个事例,安慰失意之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见机”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句用两个**句加以拓展,申述以上观点。前两句言之凿凿,后两句反问有力。一个“非无”,一个“岂乏”,摇曳有姿。第五句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结上文,开启下文。下面三句,描绘了理想的人格境界。再用四字短句,写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最后以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反衬自己的坚定意志。

小结:

本部分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然后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第四部分(第6、7段):

第6段:“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自谦一句,郑重言事,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复杂心情可见一斑。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逢。

第7段:“呜呼”开头,更显感伤。“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写尽古今盛筵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小结:

前半部分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从“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总结: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俨骖于上路(通“严”,整治。)云销雨霁(通“消”,消散。)..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俊采奔驰(通“寀”,官吏。)..2.多义词 故:(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3)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4)既克,公问其故(原因。)(5)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尽:(1)宾主尽东南之美(全、都。)(2)潦水尽而寒潭清(没、干。)(3)则智者尽其谋(全部用出。)(4)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属:(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4)属余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5)举酒属客(劝酒。)即:(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顺着。)(2)胡天八月即飞雪(就。)(3)且壮士不死即矣(则。)(4)来即我谋(靠近。)

(5)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如果,假如。)且:(1)穷且益坚(而,表转折。)(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4)臣死且不避(尚且。)

(5)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将要。)3.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

襟:以为襟(襟三江而带五湖。)带:以为带(同上。)(2)使动用法

下:使放下来(徐孺下陈蕃之榻。)腾:使腾空(腾蛟起凤。)起:使起舞(腾蛟起凤。)

屈:使受委屈(屈贾谊于长沙。)窜:使出走(窜梁鸿于海曲。)(3)名词用作状语

星:像流星一样(雄州雾列,俊采星驰。)(4)名词用作动词

目:看望(目吴会于云间。)(5)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用心

爱心 专心

美:俊才(宾主尽东南之美。)4.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童子何知(知何。)

被动句:纤歌凝而白云遏(被歌声阻止。)怀帝阍而不见(不被召见。)

介词结构后置: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省略句:物华(化为)天宝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

四、技巧鉴赏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有诗意之美

它继承了汉魏以来骈文的传统,吸收了赋体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王勃用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滕王阁有关的事物,用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抒发真实感受。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并把它贯穿于全文,整体上把抒情、写景、叙事、议论、用典完美结合,颇具诗意之美。2.长于用典,简练含蓄

本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不仅加强了论证作用,还使得文章内容充实,语言简练,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3.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

五、合作探究

从《滕王阁序》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勃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文章本来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王勃要对滕王阁进行一番描写,是因为具体环境的要求,文章的原题就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所以,王勃在自己的文章的关键之处马上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那么王勃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 1.感叹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中国古代的术数之学,强调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定数,人的命运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王勃的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的根本。2.叹人生难免失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没有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3.抒发壮志难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

——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所以,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的强颜欢笑啊!

用心

爱心

专心

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读出他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悲叹、无奈之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第四篇:高中语文《第二专题 陈情表》(一)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江苏省如东中学高二语文教案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之至情,莫过于孝。父母之爱大如天,养育之恩深似海。“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以孝而著称的文章——《陈情表》。

二、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同学们曾经接触过这种文体吗?生回忆!)

明确:《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这是高考必背篇目。请生回忆《出师表》内容,用一句话概况一下。

明确:这是一篇臣子向君主表明忠诚的名篇。所以,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又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意

1、请学生和老师一起轻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这篇文章悲恻动人的力量。

2、缓读理会,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缓慢地去读,落实字词,读懂文意。(提示:放开声音去读。)

3、通过对文章的大致理解,我们来解决几个问题:(1)是谁陈情?(2)向谁陈情?(3)陈什么情? 明确:(1)李密。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晋武帝欲征为太子洗马, 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 辞不应征。

(2)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废魏称帝, 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 为笼络人心, 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 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李密向晋武帝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 无人侍奉, 暂不能应征, 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孝情和愿意为晋尽职的忠情。(不能赴任之情——悲情、孝情、忠情)

三、文本研习:

㈠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明确:要读出沉重、凄苦的语调。语速要慢!)

2、探究本段重点知识点:(投影)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 形影相吊

3、难点答疑、难句翻译 ①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②上黑板翻译: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4、问题探讨:

①根据对文章的大致理解,我们知道,文中所陈之情有二:一为“孝”, 一为“忠”。常言,自古忠孝难两全, 李密也遇到难两全的问题,李密内心的首选是尽孝,思考:李密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明确:李密幼年时期遭遇悲惨,全凭祖母才得以存活。现在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需要自己赡养侍奉。

②作者幼年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不幸呢?为什么要突出这种不幸? 第一:慈父见背(半岁),舅夺母志(四岁),祖母抚养; 第二: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可以让学生假象当时李密的生活和祖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抚养他的。)第三:两辈单传,(“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内外无亲(“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

(祖孙二人感情真挚,相依为命的境况是可以想见的。这是李密早年的不幸遭遇,但是,万幸的是他有这样一个祖母。)

小结: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李密才能侥幸生存下来,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而祖母进入了人生晚景,生活不能自理,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这个时候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先照顾祖母。所以,他的首选是尽孝。

四、学生试背第一段。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陈情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情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之间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情。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总结: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况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总结: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总结: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5.小结:

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④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①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②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五、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以“感恩”为话题作文。

附录:

一、出自本课成语

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联合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

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孤苦伶仃、举目无亲。

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主谓结构。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反义成语:门庭若市。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主谓结构。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近义成语:气息奄奄。反义成语:旭日东升。

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主谓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苟延残喘。反义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主谓结构。源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谋夕。”

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反义词语:老牛舐犊。

结草街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近义成语:感恩图报。反义成语: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左传•僖公十五年》。

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主调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二、课文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九岁不行。不行:不会行走。今常用义为: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立:成人自立;今常用义为(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③晚有儿息。息:子女,这里指子。今无此义。④而刘夙婴疾病。婴:被……缠着。今无此义。⑤逮奉圣朝。逮:及,到达。今无此义。

⑥前太守臣察臣孝廉。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今无此义。⑦寻蒙国恩。寻:随即,不久。今无此义。⑧除臣洗马。除:任命,授职。今无此义。

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大概、或许。今无此义。2.古今同义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有”同“又”连词,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在这个意义上,“有”相当于“又”,不必翻译;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用“又”,而古代典籍却用“有”。现代汉语用“又”,但只用于零数是分数者。3.通假

生孩六月:“孩”同“咳”,小儿笑,这个意义“孩”又写作“咳”。4.词类活用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方位名词“上”,作动词“报”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上。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犬马”用在动词“怖俱”的前面,作状语”表示比喻:像犬马。

③则刘病日笃:名词“日”,用在形容调用如动词“笃”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延续,一天天/形容词“笃”,处在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加重。

④夙遭闵凶:形容词“闵凶”,作动词“遭”的宾语,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⑤猥以微贱:形容词“微贱”,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⑥臣少多疾病:名词“疾病”处在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生病。⑦具以表闻/拜表以闻:闻,使……闻,使……知道。用作动词的使、动。5.一词多义 ①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助词)/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②于

急于星火(比,介词)。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不译,介词)。③见

慈父见背(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副词)。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看见,动词)。④以

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敢废远(因,因为,介词)。猥以微贱(凭,介词)。

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用,拿,介词)。谨拜表以闻(同“而”,连词)。

⑤行

行年四岁(经,经历,动词)。九岁不行(走,动词)。⑥当

当侍东宫(任,充当,动词)。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定,副词)。

⑦伯

既无伯叔(伯父,名词)。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代州郡长官的名称,名词)。⑧终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无以终余年(结束,度完,动词)。愿乞终养(终了,动词)。⑨命

辞不赴命(任命,名词)。人命危浅(生命、性命,名词)。更相为命(生活、生存,名词)。⑩拜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授官,动词)。谨拜表以闻(敬词)。⑪是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代词)。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是”和“以”组成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是,此,代词)。⑫息

晚有儿息(子,名词)。气息奄奄(呼吸,名词)。⑬朝

逮奉圣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且臣少仕伪朝(朝廷,名词)。朝不虑夕(早晨,名词)。⑭薄

门衰祚薄(浅薄,形容词)。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动词)。6.特殊句式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②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③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变式句,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补语,“于”相当于“比”。

⑤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省略句,省略宾语、主语)〕

⑦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省略句,省略谓语。

⑧具以表闻(之——皇上)/拜表以闻(之——皇上):省略句,省略宾语。7.固定

①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②有所希冀:“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④是以区区不敢废远: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⑤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下载高中语文 8陈情表教材优化全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 8陈情表教材优化全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2.7《逍遥游》教案(新人教必修5)

    2.7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全集

    必修5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单元要求: 1.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报告的写法。 2.培养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3.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的变化。 单......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陈情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陈情表 关于教材: 本文选自《文选》,是魏晋时期的名流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李密曾为三国时期蜀国旧臣,蜀亡后隐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2、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了解......

    第一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必修4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3......

    高中数学 2.2《等差数列》教案 新人教A数学必修5

    2.2等 差 数 列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知道an,a1,d,n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

    数学:2.2《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3.2 等差数列(2-1)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并能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