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最后一课 学案(一)

时间:2019-05-15 02:3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 最后一课 学案(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 最后一课 学案(一)》。

第一篇:七 最后一课 学案(一)

七 最后一课 学案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小说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课文思路,弄清课文结构;

3、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1、通读课文,分别指出三要素;

2、理清思路,分别概括各部分内容;

3、印象阅读,感悟文中的爱国之情。

三、成果展示

读书要有效果。不管是结构的,主题的,还是内容的,写法的,有收获才叫有效果。请你先阅读本学案的相关提示,然后带问题大声朗读,圈点勾画,边读边思,提取你想得到的信息。

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

踱.()

挟.()

郝叟..()捂.()

懊悔..()惩罚..()

赚.钱()

钥匙..()

祈祷..()

哽.()

督.学()

膝.头()

2、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你所读到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人物:

环境:

情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3、梳理思路

(1)“我”(小弗朗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根据你的理解,本文的结构怎样划分?

4、印象阅读:请你再次带着以下问题速读全文,然后谈谈你的印象与同学们分享。

(1)上课之前,教室气氛与平日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2)小弗郎士本是个贪玩的小学生。“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说给同学听听。

四、自主检测

1、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2)():批评;指责。

(3)():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2、描写赏析: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方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a、描写的对象是 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c、表现了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a、描写的对象是 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c、表现了

3、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

(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4)这些字帖挂在我们的课桌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五、收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写下来,把你的精彩与同桌分享。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黎阳科达学校

第二篇:最后一课学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

课题:新授课

执笔人:刘红岩

审查人:

4、跳读课文勾画出对韩麦尔先生描写的句子并判断属于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

学习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达中心。品析文章语言。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达中心。学习过程

一、课前展示

二、创境激趣

三、自主探究、展示会报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出描写小弗朗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朗士怎样的心理?

2、速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文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发生变化的词语

3、为什么小弗朗士这节课学的很明白?

5、品析韩麦尔先生的精彩语言并归纳主题

四、实践创新(任选其一)

链接一:学完本文后,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看法?对英语又有什么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链接二:想一想,自己平时都有哪些不爱学习的表现?怎样克服?

第三篇:《最后一课》教学案

《最后一课》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并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走进作者:

作者,小说家。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普法战争”期间,他的《》《》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3)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哽.()踱.()喧.闹()祈祷..()()懊悔..()()钥匙..()()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讨论·理解 本文着重写了和两个人物形象。

2、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a.对普鲁士兵: b.对老师: c.对学习法语:→→

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才艺展示------分角色朗读 分小组活动:请同学们仔细品味文中对小弗郎士心理描写(第14、17自然段),以及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第11、18自然段),然后每小组推荐2—3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该部分内容。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创新写作 文中重点刻画了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而对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 · · · · ·着墨不多,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故事情节任选一个角色,恰当的设计人物语言,或者刻画其心理世界。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拓展迁移,观看视频-----《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东北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中国历史将会被人篡改,任何易于激发爱国感情的文字都被删除。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和摧残民族意识。面对此情此景,请你用属于你的语言来阐述心声吧,请同学们下面的格式续写句子: 祖国,母亲,我想对您说:

六、教师寄语:请同学们齐读:

第四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最后一课》新授课导学案

执笔:冯玉华编订:陈耀书大屯中学

【温故互查】2人小组对讲,互查。

1.温习背诵杜甫的《春夜喜雨》。

2.给下面加黑字注音:

喧闹()诧异()郝叟()祈祷()哽住()懊悔()挟着()难堪()

3.解释下列词语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环境描写的作用。

4.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阿尔丰斯·都德(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2、背景资料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问题:

1.填空题

(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2).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âng)捂(wǔ)

D、紫藤(tã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3.)品味题。

(1)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却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握人物情感。:

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3)、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3)、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4)、阅读“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散学了—你们走吧”回答问题:

1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和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2、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3、如果将结尾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喊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的举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我的困惑(将你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写下来)。

三、合作学习(由前后4人组成的大组内合作:把你的答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小组内

达成共识,并将你的困惑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决或求助老师)。

四、展示交流(教师组织提问,4人小组派代表发言,向全班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小组间进行互评、纠错、补充,回答问题时要求尽量合上课本)。

五、互讲巩固(2人小组分别将上述问题答案叙述一遍,同位之间进行互讲)

【精讲点拨】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感悟。

【归纳提升】总结本节所学的重点知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1.文体知识回顾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中考链接】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第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1 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棵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哲学家为什么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达标测评】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2、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小弗朗士,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何感想?你会有何作为?同学们,请畅所欲言吧!

【拓展延伸】

1.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马革裹尸食不裹腹司空见惯锲而不舍

B.妇孺皆知义愤填膺慷慨淋漓心无旁鹜

C.娇揉造作中流砥柱疑窦释然意气用事

D.黯然失色咄咄逼人踉踉跄跄铤而走险

2.仿写句子,使分句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①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②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观者说,①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②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链接材料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材料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老师寄语:珍惜你所拥有的美好的东西。

第五篇:特色教案 七 《最后一课》

七. 最 后 一 课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2.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4.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5.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

1.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文中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很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爱国主义的颂歌——《最后一课》。1.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2.简介课文背景:走进普法战争

1870年7月,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执行卖国政策,与普鲁士签订和约,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介绍小说常识 :

A.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为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duó)

督学(dū)摊(tān)懊悔(ào)磨损(sǔn)捂(wǔ)凳(dâng)郝叟(háo sǒu)膝(xī)诧(chà)惩罚(chãng fá)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ãng)祈祷(qí dǎo)哽住(gěng)挟(xiã)皱(zhòu)(2).解释词语: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一种宗教仪式,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惩罚:严厉地处罚。

以上四项内容可多媒体展示。

二.几位同学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三.学生读课文,看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一节课的思考题,分析人物形象。

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理解其作用。A.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3.从故事的开端看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

(1)天真、幼稚、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有趣。

(2)有较强的意志力。表现在: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对敌人的恨。表现在:走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啦?”

(4)有较强的自尊心。表现在: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小弗朗士的这些性格特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朗士真正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4.“又出了什么事啦?”在什么作用? —— 设置悬念。

5.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B.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1.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气氛:平时上课——“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最后一课——“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平时上课——“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最后一课——“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教师:平时上课——“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这三个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C.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1.小弗郎士看见这些情形,心里感到怎样? 感到诧异。

2.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的心情怎样? 文中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指什么事?

感到万分难过。

// 侵略者禁止上法语课。3.为什么会感到万分难过? 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使小弗朗士受到极大的震动,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这些使小弗朗士感到万分难过。D.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和人格高大了。小弗朗士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2.“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有什么表达效果?

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3.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找出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对背不出分词用法,心里挺难受,决心回答好老师的提问,学好祖国语言,不再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有了羞耻感。——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小弗朗士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表明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他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自觉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3).把挂在课桌的铁杆上的字帖,想象成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4).听“鸽子叫”引起他的联想。——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和平、自由的渴望。(5).“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为什么他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这最后一课使小弗郎士受到深刻的教育。他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4.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念书声,又想笑,又难过。为什么? 5.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难过,懊悔,热爱法语,舍不得跟书本分手。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恨坏家伙,热爱祖国。6.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并把这种感情升华为一种自觉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二. “可怜的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可怜”?

韩麦尔先生。因为像他那样热爱祖国的人竟然被剥夺教祖国语言的权力。三.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略。

四.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向导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五.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六.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三课时

一、分析韩麦尔的形象

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其中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这节课我们重点韩麦尔先生人物的形象。

2.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具体分析说明。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1).外貌描写: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就要对自己祖国的语言做最后的告别时,他万分悲痛,但他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表现了他高贵的气度。

(2).神态描写:

A.“我每次抬起头来„„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些什么?

这是他服务了四十年的地方,他对这周围的一切,对这些天真无知的孩子,对最明白、最精确的法语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他多么舍不得离开这里。然而普鲁士侵略者强迫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学德语并赶走他,这些侵略者多么可恶!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怀着强烈的愤怒之情,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B.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为什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表现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表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极其悲痛的表现。

(3).语言描写:

A.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迟到,不会背分词用法也不责备,而是深深的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道德高尚,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B.怎样理解“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把学习拖到明日的结果是不仅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随着敌人的入侵,将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C.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的爱国感情。“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掌握了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团结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D.“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请你按他当时的思想状况,把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由于极度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他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韩麦尔先生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4).动作描写: A.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B.是什么原因使“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

对祖国对母语的爱,对敌人的恨。C.“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它集中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表明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法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D.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为什么? 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和将告别讲台的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3.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二.总结: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其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言行、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第四课时

一.合作探究,找出文中的细节、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在本中的作用。1.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本体是“字帖”喻体是“小国旗”。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字帖,是要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敌人侵占。”可见老师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爱国感情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2.体会“金甲虫”描写的作用。

连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从另一则面表现了先生最后一课的教育也使孩子很受感染。

3.每个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4.(1)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这叫做场景描写,也是环境描写。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社会根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二.深入探究:

1.文章题目“最后一课”如何理解?

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它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2.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4.中心思想是什么?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敌人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拓展延伸:

读了韩麦尔关于祖国语言的两句话,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四.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五.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下载七 最后一课 学案(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 最后一课 学案(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一课导学案(合集)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

    7最后一课学案2

    最后一课 (都 德) 学科:七年语文李金义 一、预习导学: 课文故事情节的复述。 二、合作探究: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2、这最后一......

    最后一课学案及答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 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国忧。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

    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苏教版学案

    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苏教版学案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三课时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说出此人物形象的特点。 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 3总结出本文的主题,并......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学案 教学目标(知 识,技 能,情 感 态 度、价 值 观) .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把握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爱国情感 。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最后一课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5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