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一课学案及答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
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国忧。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学习重难点:
1.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ã()持 ào()悔 chà()异 qí()祷
哽()咽 郝()叟 惩()罚 钥()匙 ....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 ②祈祷:
③诧异:
④喧闹:
⑤懊悔: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③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5.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6.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三、合作释疑 研读文本
7.体会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①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③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④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
⑤ 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①外貌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语言描写:
9.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10.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四、拓展延伸
11.当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以后,假如教室里只剩下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俩会做些或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是一位线索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展开情节,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达标测试
12.都德是 国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1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C.惩罚(chěng)板凳(dâng)捂(wǔ)D.紫藤(tã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1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答:()..
A.喧嚷扰乱 B.声音大而杂 C.喧哗沸腾 D.喧哗热闹
(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答:()..
A.惊叹 B.惊奇 C.纳闷 D.心里不明白
(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答:()..A.批评指责 B.处罚 C.埋怨 D.严厉地责骂
16.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17.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8.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1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20.“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21.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22.“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2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D、表现时间短。
2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参考答案与提示: 1.法 都德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2.挟 懊 诧 祈 gěng hǎo chãng yào
3.①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②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③觉得十分奇怪。④喧哗热闹。⑤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4.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复
5.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6.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7.①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
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⑤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8.①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③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④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难以言状的痛苦。
9.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10.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旨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11.略
12.法国;普法战争 13.A 14.B 15.1)D 2.)B 3)A 16.1)喧闹 2)塞进 3)敬意 17.B 18.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1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20.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21.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22.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23.B
24.D
第二篇:最后一课学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
课题:新授课
执笔人:刘红岩
审查人:
4、跳读课文勾画出对韩麦尔先生描写的句子并判断属于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
学习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达中心。品析文章语言。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达中心。学习过程
一、课前展示
二、创境激趣
三、自主探究、展示会报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出描写小弗朗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朗士怎样的心理?
2、速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文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发生变化的词语
3、为什么小弗朗士这节课学的很明白?
5、品析韩麦尔先生的精彩语言并归纳主题
四、实践创新(任选其一)
链接一:学完本文后,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看法?对英语又有什么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链接二:想一想,自己平时都有哪些不爱学习的表现?怎样克服?
第三篇:《最后一课》教学案
《最后一课》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并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走进作者:
作者,小说家。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普法战争”期间,他的《》《》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3)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哽.()踱.()喧.闹()祈祷..()()懊悔..()()钥匙..()()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讨论·理解 本文着重写了和两个人物形象。
2、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a.对普鲁士兵: b.对老师: c.对学习法语:→→
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才艺展示------分角色朗读 分小组活动:请同学们仔细品味文中对小弗郎士心理描写(第14、17自然段),以及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第11、18自然段),然后每小组推荐2—3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该部分内容。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创新写作 文中重点刻画了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而对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 · · · · ·着墨不多,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故事情节任选一个角色,恰当的设计人物语言,或者刻画其心理世界。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拓展迁移,观看视频-----《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东北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中国历史将会被人篡改,任何易于激发爱国感情的文字都被删除。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和摧残民族意识。面对此情此景,请你用属于你的语言来阐述心声吧,请同学们下面的格式续写句子: 祖国,母亲,我想对您说:
六、教师寄语:请同学们齐读:
第四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最后一课》新授课导学案
执笔:冯玉华编订:陈耀书大屯中学
【温故互查】2人小组对讲,互查。
1.温习背诵杜甫的《春夜喜雨》。
2.给下面加黑字注音:
喧闹()诧异()郝叟()祈祷()哽住()懊悔()挟着()难堪()
3.解释下列词语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环境描写的作用。
4.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阿尔丰斯·都德(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2、背景资料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问题:
1.填空题
(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2).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âng)捂(wǔ)
D、紫藤(tã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3.)品味题。
(1)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却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握人物情感。:
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3)、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3)、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4)、阅读“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散学了—你们走吧”回答问题:
1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和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2、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3、如果将结尾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喊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的举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我的困惑(将你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写下来)。
三、合作学习(由前后4人组成的大组内合作:把你的答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小组内
达成共识,并将你的困惑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决或求助老师)。
四、展示交流(教师组织提问,4人小组派代表发言,向全班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小组间进行互评、纠错、补充,回答问题时要求尽量合上课本)。
五、互讲巩固(2人小组分别将上述问题答案叙述一遍,同位之间进行互讲)
【精讲点拨】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感悟。
【归纳提升】总结本节所学的重点知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1.文体知识回顾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中考链接】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第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1 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棵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哲学家为什么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达标测评】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2、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小弗朗士,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何感想?你会有何作为?同学们,请畅所欲言吧!
【拓展延伸】
1.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马革裹尸食不裹腹司空见惯锲而不舍
B.妇孺皆知义愤填膺慷慨淋漓心无旁鹜
C.娇揉造作中流砥柱疑窦释然意气用事
D.黯然失色咄咄逼人踉踉跄跄铤而走险
2.仿写句子,使分句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①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②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观者说,①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②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链接材料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材料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老师寄语:珍惜你所拥有的美好的东西。
第五篇:《最后一课》课后题及答案
《最后一课》课后题及答案
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
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参见“整体把握”与“问题研究2”。
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
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所达到的程度。
其实,对于来到课堂听课的小镇上的居民们,我们也可以运用变换视角的方式来体会他们的心理。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