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反思二(本站推荐)
“光的折射”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思想。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和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有趣的图片(课本中的漫画采用投影的方式展示,同时适当地加入文字和声音),通过播放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一个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为什么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和实际并不相符呢?明明看起来池水很浅,但是实际上却很深呢?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了眼睛,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怎么样呢?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常常会遇到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在动脑筋,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提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而无关的弃之时只字不提,这样很容易伤害到学生。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优选出最有科学探究意义的问题,并巧妙的运用语言淡化其他问题。逐步培养出学生的科学素质。
猜想和想象是科学探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但当放手让学生猜想时,也会遇到以下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思维如一潭死水,不敢猜也不知道该如何猜,两眼茫然的看着老师。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教学中反复思考、归纳、总结,觉得对于猜想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先做好铺垫,循序渐进,以便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方向上进行猜想。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光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然后问学生: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应当有两种结果:“会,不会”。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中第一个活动,用激光笔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情况,让学生观察,他们看完这个演示实验后,很容易的就会归纳出:当向大烧杯中慢慢注入水后,光点会缓缓地向左移动,这时候,启发学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由于实验现[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象明显,学生自然就会总结出光会发生偏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思考,并利用手边的实验器材完成探究。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这时候再给出光的折射概念,无形中就突出了概念中“斜射”两个字的重要意义。这时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才是最完整的。此时如果再接着问“光为什么会发生偏折?”、“光怎样偏折?”等问题,便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猜想困难,使猜想陷入尴尬境地,也不利于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再认真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并让他们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于图像先介绍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角等。此时再问学生光的偏折情况,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猜出是向法线偏折。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知识点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光从水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是那一个呢?它跟入射角的关系如何?学生自己作图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两个图像的观察和比较就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1.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3.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线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时,则入射角小于折射角。4.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5.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这一切都水到渠成时,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例子并解释。适当的补充海市蜃楼、夏日群星闪耀等现象,这样层层递进,学生能从猜想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培养出自信和科学的学习方式。
课后通过学生作业反映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纵观这一节课,我只是在黑板上示范性的做了三个图,大量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教师也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上册_4.4_光的折射教学反思_(新版)新人教版
4.4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课上完了,似乎少了份负担,但却多了份回忆,回忆中开始了思索,思索中发现了遗憾。这份遗憾令自己感叹,也激起了新的奋战!
当决定上《光的折射》时,自己就开始研读教科书、教参、课标、其他的课外资料、上网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在翻阅查找中思索,寻找教学的思路,感悟着物理教学的理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恰到好处的把握住学生的思维从而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而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所了解,了解来源于课堂。让我深刻的认识到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机动的调控课堂。总而言之,传授的知识是固定不变的,但传授的方式却是多变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一个“导”的角色,“导”的结果取决于你对学生了解的多少,你对本课难易程度的把握。直到最后讲完课,我才发现我对课所追求的完美不可能实现,因为每讲完一课,无论怎样都会留下一些思考,这些思考才是真正折磨人的东西,因为它会让你彻夜难眠、时时处处的用心用脑。折磨的结果就是领悟了一些教学的真谛,这是别人教不会的、请教不来的。于是带着留下的遗憾回顾弥补遗憾的足迹最后谈谈对本课《光的折射》的看法。
首先谈谈自认为较好的方面:
1、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师生配合、学生合作较好。
2、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3、学生表演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两角的大小关系较好,并能总结出在空气中的角始终是大角。
4、实验和媒体相结合,自制教具可折叠的光屏,加深了学生对折射规律的印象。其次是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思一:整堂课虽然气氛较活跃,但语气语调较缓慢,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后面时间不够。应加强学习时间控制,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须设定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最大收获,让本节课显得更完整。
反思二:对本次课的准备不够充分,有些实验现象来不及调整实物展台的效果。“光的折射 现象”演示实验有待改进。
反思三: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在探究前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思考,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因为有“光的反射”一课做铺垫,所以本课学生动手操作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在探究三线共面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差异,可以考虑师生共同完成。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为在后面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和课堂练习挤出时间。
反思四:在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折射现象、生活实例的时候应该作为重点,由于前面的实间压缩的不够紧导致重点不突出,比如:从水中看岸上的树是变高了的树的虚像,海市蜃楼的形成,天上星星的实际高度......都还没有来得及讨论,这是最遗憾的地方。
反思五:为了及时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练习画简单的光的折射光路图,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更好的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所以学生的课堂练习没有当堂练习反馈。
总而言之,若想降低自己上课的难度,就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每课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并积极的思考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轻松的解决这些困难。若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老师要有很大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完完全全的投入到课堂当中。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4.4光的折射
朔城区第四中学 徐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看录像,观察玻璃砖后的手指、碗底小鱼等折射现象,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通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能用已知的规律解释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折射现象来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通过观察筷子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品质
3.通过对“筷子弯折“等自然现象的解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 1.知道光的折射规律.2.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水槽.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课时安排:1 课时 设计理念
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协作精神为主线的设计观念,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为目的,以探究式教学为授课模式。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所以无论从观察力还是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营造师生和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让学生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固定在铁架台上,往水槽内加一定量的水,把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水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生乙]向法线偏折.[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演示1]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三)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2]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入射角,再做两次.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折角和角哪个大?
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如何改变?
[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演示3]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师]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 [生]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师]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结论: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1.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
改变
折射角将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4.4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
1.什么叫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3.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4.光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是大角 二.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
六、能力提升:
1、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物质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光从其他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总是分居在______的两侧。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______现象;看岸边景物在湖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现象;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被折断了一样,这是光的______现象。
3、如图所示,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_______现象.猩猩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要_______一些(选填“深”或“浅”)。
4、如图所示为小明家的鱼缸,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在鱼缸中的水面上,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进入鱼眼(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明入射角r 和折射角θ。
5.画出图中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大致传播方向.
6.如下图所示,OB是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到水面后的反射光线,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并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7.如下图所示,一容器的底面有一平面镜,容器中盛有水,一束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画出进入水中,经平面镜反射又射入空气中的光线传播路线.
8.一束光线射到三棱镜(玻璃制成)上,如图下所示,画出这束光线穿过三棱镜的大致传播方向.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七、课后反思
初中二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由于本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我认为对于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和热爱科学等方面的兴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尽量多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多积累一些感性经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美妙感觉,提高他们对物理的兴趣。还有,本接教学我要求定位在认识折射规律现象上,不强调知识之间严格的逻辑关系,注重过程,淡化结果。课后,我觉得效果很明显,我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实际,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而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第四篇: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1
当定下来讲《光的折射》这节课时,我们九年备课组每位教师都设计出自己独特的备课思路,每位教师都写出一篇导学案。如果把前提准备、初始教材、问题导读、合探解疑,每人分一块,一人备一部分,这样不科学,因为各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每位教师都设计自己的备课思路,然后共同磋商、共同研究导学案的每一个环节,有的老师把自己的课换到其它节上,就是为了一起共同研究导学案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怎么提到位,话怎么说通俗易懂,导学案的设计是集体备课,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李老师是主讲人,她承受的压力更大些,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节同课异构比她自己讲的任何一节公开课倾注了更多的努力。
那么我从导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说一下这节课的备课思路。
一、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确立这样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的折射特点。
2、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利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其中,第一个学习目标,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问题导读研究。第三个目标学习目标,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规律,又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学生不易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应该放在和探解疑研究。
二、引课: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拉开序幕,“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潭清疑水浅,包含着物理现象光的折射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两句古诗引课,体现物理的简洁之美。既简练,又省时高效。
三、前提准备: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让学生标出入射角,反射角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
2、让学生猜一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吗?当备课组研究这一环节的时候,觉得猜一猜是最恰当、最合适的。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有效猜想;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判断和推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一种能力。
四、初识教材: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五、问题导读: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光的折射特点及其探究过程而设计的。那么学生自己猜的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光线到底对不对呢?那么我们做实验来寻找答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点燃其求知的欲望,唤起内在的情感。打开激光笔,学生在实验中真实看到一束光红在玻璃的传播路径,感受物理现象的奇特之美,绚丽的实验过程,更能体现物理学的魅力。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是实验与掌握知识的关系通俗概括。
学生通过自己做一做,突破难点;设计问题导读这一环节,把实验的步骤转化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问题设计简单化,具体化,递进化,层次化,阶梯化,降低了难度。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优化实验效果。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再从水进入空气的课件,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折射的认识,为突破难点提供了保证。
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定义,总结光的'折射特点就水到渠成了。
六、和探解疑:让学生做一个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将硬币放在碗底,一位同学向后倾,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另一位同学向碗中缓缓加水,随着水的增多,你是否看到硬币?然后作图,解释现象。
这样的设计,利用瓶瓶罐罐做实验,低成本,大功效,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受实验的真实性。体现新课标强调的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理念。
七、效果检测: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四个问题。
1题找出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问题。
2题对折射特点的巩固,对重点强化。
3题是学生易忽略的问题。
4题是学生易错题。
八、教后反思: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真正经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感悟。
本设计的创新之处探究活动中设置各种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加有效。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话:德国的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的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习重点】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学习难点】
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小组内讨论后抢答下列问题)
[问题]:光在均匀介质中沿xx传播。
[问题]:若介质不均匀光会怎样传播呢?
二、新知识学习:
知识点一:光的折射现象
1、设疑:如果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教师演示: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路径。每组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光的传播方向是不是还是直的?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补充:折射现象发生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并且是“斜射”,当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方向不改变,折射现象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知识点二: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实验,此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最好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补充: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定义。(如图)
[问题]:1、折射光线是向法线偏折?还是向界面偏折?
2、改变入射角大小,折射角怎样变化?(根据现象回答)
结论:讨论总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参照光的反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应注意:
(1)一点(入射点)、二角(折射角、入射角)、三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法线的作用非常重要。
(2)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若一束光由水中沿着原来的折射光线照过去,光会怎样传播呢?
教师演示并指出: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讨论总结: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的折射规律。
知识点三:光的折射的应用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有哪些?看哪组想得多。
应用举例:在岸上看到清澈的河水变浅了,为什么?
答:河底反射的光由xxx斜射入xx时,在水面发生xxx,折射光线xxx(填靠近或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河底的xx像(填实或虚),像在河底的xx方(填上或下),所以河底变浅了。
[问题]:试回答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何向上弯折了?
三、巩固提高:
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树荫下地上有很多光斑B.人在河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
C.奇妙的“海市蜃楼”景观D.从侧面看鱼瓶中的鱼变大了
3、一束光经过一三棱镜,试完成光经过棱镜后的传播径迹
4、有经验的渔民在插鱼时,不是向着看到的鱼的方向插,而是向着看到鱼的下方插,这是为什么呢?
5、对比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异同。
四、学后反思:
光是我们的朋友,通过本节学习,你对“光”肯定有新的认识,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说说自己还有哪些的困惑,你一定会进步得更快。
第五篇:《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摘要:《光的折射》是初中光的反射与折射承上启下的一节,教学内容量大难度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为了讲透讲全知识点,发挥教材的作用,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和作业中出现的情况,对本节内容的引入、实验、作图、现象分析与比较做出思考,重点关注光的折射规律的形成过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学生遇到的疑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光的折射规律 ;光路图
《光的折射》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重要的一节,从内容上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基本能掌握入射角、反射角、法线等概念,知道光在同种介质中发生反射时,要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对光的反射定律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光的折射研究的是光在两种介质中发生偏折时的现象和遵守的规律,内容上要比光的反射难度有所增加,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更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比反射复杂,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明显的增加。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本节课要做好演示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光的折射光路图。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着重安排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整体反应比较理想,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要做好新课的引入,以现象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从现象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用了两个事例引入的:第一,分组演示,用八只一次性塑料杯装满水,将长铅笔(筷子)斜放入其中,从侧面观察,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从水面上方观察,你又会有什么发现?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调动学习的思维,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农村里的孩子,许多人都喜欢在夏季用鱼钗去捣鱼,看到鱼却捣不着鱼,瞄得越准越是捣不到鱼。这是为什么呢?向有经验的渔民打听才知道,看到的“鱼”是虚假的鱼,而真实的鱼在看到“鱼”的下方些,这是为什么呢?过渡到光的折射知识的讲解。
在教师教学用书配套的光盘中,有一个光的折射的视频,可以一次性观察到一束激光射向水面后,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新课引入也非常帮助,可以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光的折射光路图。
第二,要做好光的折射的演示实验。我借助塑料水槽和激光笔,先在水槽相对平整的一侧外壁,用笔画出一条竖直的虚线当作法线,再画一条倾斜的直线当作光线,无水时光线会沿着直线方向传播,然后在塑料水槽中放入三分之二的水,将光线沿着原来的直线方向照射,明显的观察到水中的折射光线偏离原来的直线方向,展示了光的折射光路图。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知识可以很快的得出光发生折射时,三线共面,分居两侧。将此时的实物图转化为光路图,同时强调入射角与折射角,为了比较两个角度的大小,可以将入射光线的直线传播方向用虚线标出来,然后画出折射光线,用数学上对顶角的关系,可以判断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接着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增加入射角,让学生说出折射角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过程非常清晰,学生容易说出结论。这样光的折射规律三个要素都通过实验和分析得出来。同时也要强调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在法线两侧也在两种介质中,这与光的反射有不同之处,对以后的分析光路很有帮助。最后也可以引导讲解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第三,要作好光路图。由于光的折射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学生目前又不能达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抽象的过程转化为形象的思维,画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些处的作图重点有三个:
一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共同点:只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时,空气中的角度大。应用这样的结论画图。另外,当光线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时,要注意入射角度不能太大,通常要小于420。这是因为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等于900,此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入射光全部反回原来的媒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尽管初中阶段没有全反射的内容,但也不能给学生形成错误印象。
二是应用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分析光路图。如图甲是一束光在空气与玻璃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图中
为分界面;界面的 边是空气;∠
为入射角;∠
为反射角;∠
为折射角。这种类型的题目这几年成了考试必考的题型之一,有必要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怎样分析?
方法一:首先找出相互垂直的两条线AE和CG,一个是法线,一个是界面,然后找哪两个角看上去相等,∠4和∠5,∠
1、∠3
和∠6,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4和∠5应是一组反射角和入射角,AE就是法线,CG则是界面。这样就可以判断OB为折射光线,那么FO就是入射光线,OD就是反射光线。由于∠5大于∠1,则CG右侧为玻璃,左侧为空气。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方法二:首先找到近乎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光线,FO和OB,一条为入射光线一条为折射光线,则OD为反射光线。然后找角度的关系,∠4和∠5相等,则FO为入射光线,EA为法线,CG为界面。最后比较入射角∠5和折射角∠1的关系,判断出角度大的为空气,所以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三是潭清疑水浅的解释,同样也是 “捣鱼”问题的解释。明确是人看到水中的物体,是水中的物体反射光线,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中。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虚像。如图乙所示,所以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真实物体的虚像,比实际位置要高。相同的道理还可以分析本节开始提出的漫画中出现的问题,水中的筷子问题,水中的小腿变短问题,刻度尺水中部分是变密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四,要重视三棱镜的作图。学生的作图能力也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在教学中,我们练习过光从空气进入水中,进入玻璃中,进入玻璃砖中的情况,但是到三棱镜作图时,仍然出现不少问题,在凸透镜的光路教学中带来的困难。这也是本节后要反思的问题之一。如图丙所示正确的光路图,特别是下面三棱镜的光路图,学生怎么比划,总有小部分的同学出现错误。其实在光的色散实验中,我们也分析过光路,那时的入射光线与底边不平行,折射光线偏向三棱镜底边的。现在的光路图入射光线是平行于底边的,折射后也会偏向底边,而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便会产生会聚。产生问题的根源可能还在于对折射后折射光线到底是偏向法线还是偏离法线,所以在教学时,要做到讲练结合,学生互改与老师单独辅导相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另外本图也是透镜奥秘所在,在内容上也前后承接,此处能讲透作图,也能为下节透镜的教学清障碍。
以上内容是本节教学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汇总而成的,有成功之点也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