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

时间:2019-05-15 02:0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

第一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 作品风格, 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 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 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 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人格: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 《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 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 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

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三、诗歌内容赏析

请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明确:钟声 渡头 黄昏江景图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 画面一:黄昏江景图

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2、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诗人所见所闻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心情感受如何?

示了尘世的杂乱喧闹;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3、此处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之情。(悠然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画面二:月夜山景图

思考:

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夜晚;鹿门山栖隐处;诗人上鹿门山回隐居处。

2、行走在鹿门山路上,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境分析

月亮 皎洁清冷 烟树 树影朦胧 静景 岩扉 幽深僻静 寂静 松径 清静寂寥

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

神情 欣喜 沉醉 迷恋 感情 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四、合作探究

1、全诗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答: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

2、诗中所写 “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诗歌中: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3、这首诗除了诗人隐逸的志趣与超然自得外,你还能读出什么感情?

七、深入探究——诗眼题型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争”字写得好。“争”为“争夺”之意。“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答: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八、拓展训练 1.C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小结: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知识积累

【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知作者。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1. 析物象。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

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 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 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3.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 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闲

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同: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境。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1.孟诗着墨轻淡,多用白描,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色彩光泽更为丰富。

2.孟诗整个诗境显得平淡自然、优美 恬淡、脱尽尘世烟火。

王诗意境充满变化: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的黯淡凄凉,归到嵩山的恬静澹泊。

第二篇: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课题:《夜归鹿门歌》

咸二中教学案 选修一第二单元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年级:高二(上)学科:语文 主备人:张德赏 审核:刘善霞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2、过程与方法: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

怀志趣.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导学解疑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诗歌内容赏析

1.读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明确:引导点:(1)“山寺钟鸣”之静与“争渡喧”之闹的对比、“人向江村”与“我归鹿门”的对比中体现的潇洒超脱的情怀。(2)“鹿门”“庞公”本身所隐含的归隐之意。(3)五六句景中隐含的优美、宁静与欢愉。

(4)“唯有”和“幽人”中显出归隐的怡然自得之情。

(三)教师小结: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和志趣,生动的塑造了一个隐士的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三、迁移拓展: 比较鉴赏

探究本诗在诗境上与王维的《归嵩山作》有何异同。

同:自然之景与诗人之情高度融合,全诗都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孟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朴;情感上孟诗更多的表现归隐的情趣,而王诗则还有情感的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附《归嵩山作》译文及简析 【译文】: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 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 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四、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五、作业

背诵本诗

六、教学后反思

第三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

:1课时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课堂讨论解决。)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1、导入新课

2、诗人简介

一、作家作品

 ◎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以隐士终身。孟浩然轶事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 ◎人格: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诗歌:

※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 《孟浩然集》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一、作者简介(见教材P28)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背景回放: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自主研习】

一、.预习学案:

1、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字______。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以写_______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参考答案: 唐代

浩然 孟襄阳

田园山水

孟山人

盛唐

困顿失意

洁身自好

趋承逢迎

耿介不随 清白高尚

三、【我的疑问】

在预习中,你存在哪些疑惑呢?请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寻求答案吧。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探 究 案【展示交流】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整体感知 开头两句,(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第五、六句,(译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探讨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二、赏析学案:

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对比

 ①前两句,“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在对比中更是表

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 ②后四句,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深入探究----炼字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争”字写得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争”为“争夺”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2、提问: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答:(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惟“字不能换成”还“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惟”为“单单;只”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5)点出换成字的不好。

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拓展阅读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问:尾联中的“恨”字,有的版本写作“悔”字,你认为“恨”与“悔”哪个更好?请从表达主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答:(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恨”字更好。(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恨”即“遗憾”之意。(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因为这首诗描摹了诗人被流放渡海时观赏到奇绝的海天美景、领略到独特的海南风情的场景。(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抒发诗人虽被流放却不遗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5)点出换成字的不好。“悔”指“后悔”,诗人是被贬而非主动到海南,无从后悔,用“悔”不符合诗意。

训 练 案

六、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麓堂诗话》)

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七、背诵全诗

八、相关链结

1、李白《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

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

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词语解释】

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⑥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⑦醉月:月下醉酒。

⑧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岂。

⑩徒此:惟有在此

徒此: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补充:

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

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

2、怎么理解苏轼评价孟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 宋人言韵,有“不俗”、“有余味”等含义,是很高级的审美境界。苏轼说孟浩然诗韵高,并将孟喻为 “造内法酒手”,这是很高的评价。“内法酒”即宫廷御酒,能造内法酒者自然是高手。苏轼以之喻孟,称赞他为作诗之高手,又称其诗“韵高”。这与前人对孟诗的评论是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一致的。

参考前人的评论和孟浩然诗来理解“韵高”。或有高雅脱俗,有妙悟,有格调,含蓄蕴藉、醇至飘逸等含义。至于“才短”,显然是言孟之短处。如大内造酒高手却缺少材料,这个比喻有点模糊。从“韵高”之论看,“才短”当不是说缺少天赋才情,而是指缺少“材料”。但“材料”又是指什么呢?后人继苏轼而作的一些解释,或可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 子瞻云浩然诗如内库法酒,却是上尊之规模,但欠酒才尔。此论尽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如此看来,“才短”、“无材料”当有两层意思。一指内容、题材比较单薄,不够丰富;二指学问不够深厚渊博。宋人“以才学为诗”,孟浩然则是以灵气、悟性为诗者。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倪其心)

我的反思: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导学案

第四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二、教学过程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2、作者简介

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 《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

3、背景介绍(见同步)

三、诗歌内容赏析

(一)请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场景一:明确:钟声 渡头 黄昏江景图 场景二: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 场景一:黄昏江景图

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黄昏;渔梁渡头;人们争渡回家,我归鹿门。

2、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诗人所见所闻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心情感受如何?

——钟声、喧闹声;争渡情景;钟声显示了山寺的安宁僻静,渡头的喧哗声显示了尘世的杂乱喧闹;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3、此处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动静结合、对比;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向往隐居、怡然自得之情。(悠然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场景二:月夜山景图

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夜晚;鹿门山栖隐处;诗人上鹿门山回隐居处。

2、行走在鹿门山路上,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境分析)月亮 皎洁清冷

烟树 树影朦胧 静景 岩扉 幽深僻静 寂静 松径 清静寂寥

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 神情: 欣喜 沉醉 迷恋 感情: 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四、合作探究

1、全诗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答: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

2、诗中所写 “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诗歌中: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3、这首诗除了诗人隐逸的志趣与超然自得外,你还能读出什么感情? ——除了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外,还有一种孤寂无奈之情。

五、深入探究——诗眼题型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争”字写得好。“争”为“争夺”之意。“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答: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六、拓展训练

1、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小结: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课本),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同: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境。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1.孟诗着墨轻淡,多用白描,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色彩光泽更为丰富。

2.孟诗整个诗境显得平淡自然、优美 恬淡、脱尽尘世烟火。

王诗意境充满变化: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的黯淡凄凉,归到嵩山的恬静澹泊。

七、知识积累

【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1. 析物象。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 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 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3.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 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悠闲自得

八、常见不同类型诗歌所表达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沧桑变化、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将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或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或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或统治者的穷兵黩武。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⑥送别诗,对所送之人依依难舍的留恋;殷勤相问的关切;渴望重逢的期盼等。⑦.山水田园诗: 或描写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或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或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⑧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⑨闺怨诗:或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或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五篇:《夜归鹿门歌》《登岳阳楼》学案

《夜归鹿门歌》学案

高二语文组

鲍树柏

【学海导航】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志趣。

【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二、背景介绍

本诗为七言古诗。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意在鹿门山辟一住处,一度隐居在此。因为他的诗歌多写隐居闲适,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就是如此。

【学习内容】

一、诗句赏析与评价

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 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4.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二、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一首诗中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有的以某内容为线索,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4.答题模式:公式:是什么(点明结构特征或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具体分析结构特征或为什么以此为线索)+怎么样(这样构思或这样的线索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有何效果)5.答题示例

(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是什么)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为什么)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怎么样)后几句为第二层次,(是什么)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是什么)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是什么),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

【课后巩固】

(2011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是什么)由上片的“渐向暝”到下片的“更深人去”(为什么)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怎么样)《登岳阳楼》学案

高二语文组 鲍树柏

【学海导航】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知识清单】

一、简要了解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二、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学习内容】

一、诗句赏析与评价

1.首联“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2.赏析颈联“坼”“浮”二字。明确:“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3.颈联中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4.颔联叙写了作者什么的感受?

明确:颔联转而写自己因登楼而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信全无,自己一身病痛,唯有一条孤舟。空阔的境界,往往激发人们的飘零孤苦之感。

5.赏析尾联,如何理解“涕泗流”?

明确: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又想到自己老迈,壮志未酬,以及自己孤苦伶仃,生活落败的遭际,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二、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赏析形象型

诗歌中的形象,既包括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景象和物象,即意象。

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

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象或物象。1.提问方式: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提问变式:诗歌中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3.解答模式:公式:是什么(塑造了什么形象)+为什么(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看意象)+怎么样(表达了什么情感)即:通过什么描写(意象),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般顺序: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4.答题示例: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由诗句中野径、桑麻、篱边菊、犬吠、日斜等具有田园生活意象的描写,(为什么)可以看出陆鸿渐是一个是寄情山水,高洁不俗,不以尘世为念,潇洒疏放的高人逸士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怎么样)

【课后巩固】

(2011四川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天经;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诗人形象:通过对以诗自娱,观赏杏花,寻二子,纶巾鹤氅等的描写,(为什么)塑造了一个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的形象,(是什么)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怎么样)

下载《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概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夜归鹿门歌》学案(学生用)

    《夜归鹿门歌》学案 高二语文组 【学海导航】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志趣。 【知识清单】......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教案 Ⅰ、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合诗......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

    夜归鹿门歌(老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说教材......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 2、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寄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