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示例
1.中学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等。依据:(1)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2)学科和教材的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知识水平;(4)学校的环境和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有个初三的学生,英语考试得了97分,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没想到老师却对家长说:“你儿子考了97分,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另一个学生平时成绩不好,这次考了一个95分,自己也不高兴,因为有个平时成绩比他好的同学这次考了92分,老师批评这个同学时说:“莱某都考了95分,你为什么不能考好?”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制造了大量的自卑者。
请用教学中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等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学生享有身心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
(2)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有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有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3)教师管理上的专制、权威导致学生的被动和消极态度,只会制造大量的自卑者。
3..试述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4.某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问题:你对该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我认为该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为变相教育之外,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部分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势。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四育的发展,厚此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5.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那么,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的原则?(1)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③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6.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参考答案:(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培养;(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的问题;(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过程,教师要长期不懈,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7.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的。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这个案例。参考答案:(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学生掌握了关于电路的物理知识,并不代表他具备了维修电路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但这位老师的学生却说,我们也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其实有些要求一躲就躲过了,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请运用德育的原则,谈谈这个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参考答案: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1)导向性原则;(2)正面教育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遵循这些原则教学,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友好的良好关系才能有效地教学。
9.有位教育家曾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请你说明教师人格特征的内涵,并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特征。
参考答案: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发展起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具体包括:(1)优良的个性品质:①积极乐观的情绪;②豁达开朗的心胸;⑧坚忍不拔的毅力;(2)积极的创新品质:①创新教育观念;②创新教育能力。
10.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我们现在不知该怎样面对我们的班主任,她对我们动不动就是一顿骂,甚至打上几巴掌,有次把一个同学都打得流鼻血了。还有一次,有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因一些知识点不懂提出疑问,班主任就说了一些很刺激的话,然后课也不上了,坐到讲台上就向我们大发脾气,说什么400分以上的同学留下来听课,其他同学不愿意上课、听不懂就滚到操场上玩去!让我们不上课,我想问她有这个权利吗?她曾经找我们班的一个女生谈话,说:“×××,你看你脸皮蛮厚的,我从初一讲到初三,你一点愧疚感都没有,说难听点就是死不要脸。”你猜猜我们同学管她叫什么?——变态老师!(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哪些德育原则。(2)谈谈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学生观。
参考答案:(1)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2)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是:①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人;②学生的合法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11、材料分析题:
我国某高二学生考过这样一道历史试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公元哪一年?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上也有这样的历史事实,考法却是这样: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人说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要取消考试,请你运用素质教育的有关原理并结合以上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 素质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活动等。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在于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② 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③ 结合材料分析: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一切教育与学习活动都以升学考试为目的,考试成为了指挥棒,导致了现实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片面发展等问题。这是素质教育所反对的。但是素质教育并不否认考试的作用。当然,考试只是一种检查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方式,关键在于怎么考。如材料中所示,同样的考核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材料中美国的考试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2、案例分析
某中学有位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也能主动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如经常去听他们的课,也看了许多教学视频。但是令她苦恼的是,尽管她将那些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太好。
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说说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 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 选择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基于对具体的教学中多个因素的分析,包括:
第一,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第二,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第三,学生特点 第四,教学实践、设备、条件
第五,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
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案例中的老师尽管教学态度认真,也乐于学习,但是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正在于此。
13.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有哪些特殊功能? 参考答案:(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引导和培养,塑造功能。社会对个体的要求 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划的目 标,学校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发展的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 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发展的进 程。(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 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个体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能够发现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地采取教 育措施,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发展。
14.某大学化学系的高才生,分配到一中学任教高中化学,他每节课尽心讲授,渴望将其化学才智传给学生。但结果却与愿违:学生埋怨教师讲的东西他们无法理解;老师责备学生太笨,自己的苦心得不到回报。试以教学原理分析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这个案例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之 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关系。另外,这个教师也没有掌握好教学规律。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 都应该坚持学生为主体,备课要备学生,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1)协调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众多的教师素质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文化知识,尤其是教师要确立正确的 “学生观”。其次,必须把正确的“学生观”付诸教师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工 作关系。
(2)转换教育思想,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指导方针。主体性教学模式旨在培养 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 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5.案例一:一位小学自然课教师在给学生讲“磁铁”之前演示了一个“魔术”:一盆水中游着一只“鸭子”(标本),教师手中拿着一块馒头戏逗“鸭子”,“鸭子”果然紧紧跟着馒头转。学生感到惊奇。教师边演示边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教师就从“鸭子”的嘴里取出一块铁片,又从馒头中间拿出一块磁铁。接着,他向学生演示了磁铁的两端分别对不同的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观察、讨论,并总结出磁铁的特性。然后,又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磁铁,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请两个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并表扬他们。最后,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思考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并将设计方案制作出来。
试分析这位教师在教“磁铁”这一课时,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答:(1)综合有效地运用了一下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等。
(2)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论法、谈话法等。(说明)
16.案例二:李老师自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某中心小学教四年级的语文课。李老师的事业心极强,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几乎将班上的空堂全用于上语文课,因而语文课由每周9节变成了14节,且周周如此。上课时,他将自己认为简单的、没意思的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者干脆删掉,另补充一些自己欣赏的名篇名段,并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大讲特讲。你认为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请运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答:李老师的动机虽是好的,但他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并不正确。(1)没有严格按现行小学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开课,随意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没有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加或削减教学内容,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3)没有很好地利用课本,使学生的学习没有依据,这种脱离课本另搞一套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17、有人认为,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是学习人类已知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仍然是未知的,仍然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请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及教学过程的本质,分析这一观点。答:(1)教学过程是指都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2)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①间接性②引导性③简捷性④交往性
18、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请论述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这一原则?
答:①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19.王老师是一位青年班主任,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然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的学生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对于这样的现象,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答案要点】王老师的班级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王老师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求教师的思想进步、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工作认真,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的品行应该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学生时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教师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0.试述因材施教原则及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2)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与才能相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21.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案要点】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具体表现在: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2.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答案要点】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造成心理障碍。
23.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的教育,教了几十年课,培养 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年师表。
问题: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进行教育原理进行分析。【答案要点】该案例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从而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
(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都十分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反之,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3)孔子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又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24.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品德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爱岗敬业,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实践中;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将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为学生做榜样;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钻研,不断进取。
25.联系实际,分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参改答案:(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存在无知识的智力,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也需要以相应的智力发展为条件。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智力发展的水平。个体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智力水平。(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知识不等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寡并不代表智力发展的高低,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发展他们的智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26.某中学初二l班新转来一个学生小山,他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很少按时完成作业。班主任李老师多次找他谈话,与他讲学习的重要性,小山每次都点头,但回到班上却表现依旧。李老师家访后了解到小山的父母几年前离异,他们极少关心他的学习,由于学习基础差,他跟不上班,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
如果你是李老师,将如何做?请依据德育中“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进行分析。
参改答案: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四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1分)
②儿童思想品德的四因素各有其特点与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在德育的具体实施中,具有多种开端;(3分)
③可从“动之以情”或“导之以行”入手帮助小山;(2分)④知、情、意、行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2分)
⑤对小山教育时,也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2分)
27.为体现教学的新理念,赵老师决定在教学中自己少讲,将大量时间留绪学生自学和同学间合作学习,他还宣称,这样做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也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但经过两个月的实践,赵老师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试结合教学规律的相关知识对赵老师教学改革不成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参改答案:①赵老师注重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值得肯定;(2分)②赵老师可能未能很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分)③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2分)
④ 建议从以下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对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发挥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作用;第二,对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和态度发 挥作用;第三,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4分)(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只要考生言之成理,就应适当记分。)
28.有位教育家曾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请你说明教师人格特征的内涵,并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特征。答案要点: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发展起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具体包括:(1)优良的个性品质:①积极乐观的情绪;②豁达开朗的心胸;⑧坚忍不拔的毅力;(2)积极的创新品质:①创新教育观念;②创新教育能力。
29.一天早上,李老师路过教室,发现王东海丢扫帚玩。当王东海发现李老师时赶忙用扫帚扫地。李老师假装没有看到反而在上课时表扬了他早一到校自觉打扫教室。第二天,他真的早早来到学校打扫教室了„„在他的带动下,班上形成了谁早来就谁先打扫环境卫生的风气(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教育方式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则?(2)以李老师的做法为例谈谈应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答案要点:(1)①对学生应以表扬、激励为主,因势利导,遵循了正面教育原则。②爱护、尊重、信赖学生,遵循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③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30.论述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参考答案:(1)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各种类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2)对优等生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好各方面发展的关系。(3)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耐心引导,多方配合,因势利导。(4)对其他类型的学生教育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发展。(5)要贯彻德育原则。
3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教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教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中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试评述该教师的行为。参考答案:该教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这种做法也违反了“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专断行为破坏了师生间应有的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束缚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性思维,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2.有人说:“学生在学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一步,走入社会退两步”。请运用有关德育原则分析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要点:(1)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影响。(2)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晨德育实践中未能很好地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该原则要求:①校内外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②统一学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整体性功能③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33教育如何使人的价值得到实现?
答案要点:教育能使人的价值得到实现,主要能过:(1)、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3)、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是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3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请运用所学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答案要点:(1)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并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2)教育对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一种,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35.学期伊始,为了上好课,一位新教师特地搜集了许多特级教师的有关教案,准备照着这些教案的内容去上课。试评价该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参考答案:(1)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该教师重视备课环节是正确的。(2)备课应做好三项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①教师首先应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而非仅仅阅读他人的教案。②教师应研究、分析所要教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学习惯习惯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如果照搬他人教案,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必然使教学缺乏针对性。③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仅仅只有课时教案必然影响教学的整体性。
36.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其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当前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或以帮助学生通过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即分数教育),它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的,学生已经变成了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失去自我、失去个性了,这也将是学生发展其各方面素质的最大绊脚石。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能力,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和解放人的自我及个性成为我国新世纪挑战、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
37.老师不相信三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数学成绩变好,从而在课堂上惩罚她,以致全班同学嘲笑三毛。从此她离开了学校封闭了自己。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38.林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他应该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个班的班集体?
参考答案:(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经常性工作之一。(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至正确的方向。
39.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参考答案: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0、案例分析题(共10分)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答案要点】
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
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第二篇:教育学论述题
1结合个人经历论述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相互作用?①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体现在:
1、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的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②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的自觉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就构成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学习的具体动力。主观能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当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的,而是来源于社会需求和教育条件。③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重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社会人,时时刻刻受到社会(特别是家庭)的影响,而且由于社会、家庭条件不同,使人的身心发展产生个别差异。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社会环境不起决定作用。④实践活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学习活动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实践活动,人为了生存,为了从事生产和社会交往,就需要学习。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是他们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身体和智力方面,也表现在对人的思想的巨大影响作用方面。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坚持社会实践的观点,要求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同社会相联系,学生要走出“象牙塔”。⑤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特定的环境。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影响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制约作用。
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能够协调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2你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1、专业道德素质:(1)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
一、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具有现代人的价值取向(2)教师的教育思想素质包括:
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二、科学的育人观
三、正确的学生观
四、现代教学观。
2、专业知识素质:(1)本体性知识: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经验的积累和提炼。
(4)一般文化知识:要求具有人文知识以及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刻洞察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专业技能素质:(1)教学技巧:包括导入、变人刺激、发问、强化、分组活动等技巧;(2)教学能力:包括七个方面:教育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4、专业情意:(1)专业理想:指对成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2)专业情操:指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3)专业性向: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或个性倾向。(4)专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活动家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风格的总和。
5、身心素质:身体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教师劳动的繁重性、艰巨性要求教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口质,这既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3你认为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答:教师劳动的对象、内容和过程的特殊性使教师劳动具有一系列的特点。①复杂性: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2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3教师劳动能力的需要是复杂的4教师劳动的内容是复杂的。②创造性:1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2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课堂教学需要艺术创造;③示范性:1思想品德的示范性2教学手段的示范性3知识传递中的示范性;④长期性:1人才成长的长期性2学生知识,能力,智力,品德形成的长期性。⑤时间的延续性和空性的广泛性
4你认为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和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可以直接生产科学技术4教育具有经济效益②现代社会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直接为政治服务2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促进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3现代教育可为政治制造舆论③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1现代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保存;
2、现代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交流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造、更新④现代教育的人口控制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3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流动
第三篇:教育学论述题
然教育”
,但到具体的内容与方式
弗抑,开而弗达”
,主张开导学生
品德教育的内容。
(4)政治经济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又有所不同,表现在:(l)夸美纽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制度对学校教育影响制约,并不么?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斯: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界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教学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性是一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现成的答案。
7.权洛夫《教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教育学教育的衔接。二战以后各国政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育学》的优缺点是什么,结合自对政治经济的影响:(1)教育为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的法则中己的实际经验,谈谈在我们当前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加以改进和过培养人才可以实现对政治经济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自然发展的原则。(2)卢梭: 对灵活运用。1939年苏联教育理一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衔接工作。(2)强化普及义务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i一仑家主编了当时一被认为是的主要途径。(2)教育可以促进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明对立的程度,他所理解的自然,最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纪中叶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两种教育相互隔离,二战以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型”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试评价方法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特点。(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l)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奴隶则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2)道统性。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一,实质上要服从于治人之道。(3)专制性。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4)象征性。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5)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3.近代教育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别表现在:(l)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2)教育的世俗化。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教育的目标、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3)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器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4.简单比较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在“自然教育”思想上的不同点。他们都强调“自 是指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世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强调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3)康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察赋都有一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然享赋。(4)裴斯泰洛齐: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教育试验,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5.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对自己的启发。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1)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3)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4)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维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6.《学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并谈谈其中的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创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其具体教育思想体现在:(l)《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 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没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教育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3)一提出教学相一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4)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教育学》。优点:(1)重视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授予学生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
(2)筒一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缺点:(1)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一要性。
8.沦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并试举一两个具体的事例,谈谈杜威教育思想对自己的启示。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①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③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进或改造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维,掌握解决问题方法。(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砾性批判。②反对灌输,主张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主张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得出结论,得到发展。③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9.论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l)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一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一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10.论述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随之出现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学校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发展更新,也大大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水平。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l)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承担着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其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
11.谈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表现为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a一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a科学技术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
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b科学技术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c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育活
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16.概括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实践要求。(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从个体活动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有老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要接受检查。(l)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一体的基木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段的更新。
12.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试联系实际加以说明。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急剧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2)教学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进行学习。例如,现在的远程教育、各种网校的发展建设都体现了教学形式个别化。(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这为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例如,现在的各种特色学校的出现和各种特长班的举办,强调办出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特长。(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便利人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经济”,依靠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日益发达,美国微软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世界各知名公司都设置研发机构,引高技术人才,提高创新能力,从而赢得市场。
13.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1)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传递人类文化特别是人类文化精华的重要手段或工具。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和深入,文化的承传就越来越依靠系统的教育。(2)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①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和对教育方式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较高的文化要素。②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文化只有经过教育的整理,才易于被年青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新的教育 14.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对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有三个方面需要明显改变:认知上有重传统与权威的价值取向,人事上有重功名的取向,道德上有重“忠孝”的取向。(l)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在教育价值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在教育质量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和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做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结果造成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一当代中国学生观的影响。“忠孝”、“服从”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1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l)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2)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是有决定性的意义。(3)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
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人的身心的不同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要抓住发展关键期。(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点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方面。互补性要求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性特征,对做
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7.试论述教育者如何利用环境使个体健康发展。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方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摘的意识和能力。(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和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教育者需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18.怎样理解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性钾、范声,学校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有意识地去规范学校的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问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学校教育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与表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因为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每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19.试论述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促进作用。教育使得人离动物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得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得人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在人类历史上,人的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发现和认识的,直到资本主义早期才开始听到关于人的价值的呼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更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2)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潜能是人足以区别干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但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但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人的精神
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和谐,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20.简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23.试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教育目的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故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地区的教育目的是不尽相同的。(3)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的,过分强调教育某一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其他功能,实际上是削弱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功能。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固然是重要的和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的发展。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3)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比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次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①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有较之于学生的明显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③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没有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没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2)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21.分析教育目的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一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l)教育目的对于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李交一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3)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一育工作的总方针,但教育目的既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言真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22.试论教育目的的层次。(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即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2)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与培养暇杯之夙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钩料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题。
24.概括新中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的基本精神。新中国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既反映了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1)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3)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25.论述体、智、德、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1)“五育”中的每一育中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一,区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面和具体内容上。也就是说,“五育”各自任务的实现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上,有相通之处。同时,“五育”之间还存在着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2)从实践角度一看,“五育”各自的任务在教一育活动中体现关联性。任何一科活动的参与者都需付出自己的身心力量,而活动也对参与者身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3)在“五育”中,体育是基础,德育、智育、美育处于同一个层次上,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人作为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教育。(4)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26.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条件。(1)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教师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2)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
27.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1)学生的发展是多方一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有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的,发展,也有知识水平、心智能力的发展;既有精神素质的发展,也有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了某种单一的目标,而忽视甚至抑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一种短视的行为。(2)学生的发展是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本质意义是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之中,能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学校应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里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3)学生的发展,不仅指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是学买生末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对所教学科逻辑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求能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要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成为只是更好地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28.怎样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l)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入小学到初中毕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上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作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景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的、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鱿的影响。(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因为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但从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9.论述
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老师,学会自主学习、判断和选择。(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①学生的人格是独立的。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改革传统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则是“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建立在有利于学生一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一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代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要看到学生是处在末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互动的。从教学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②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30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读、写、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②信息素养的养成。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
社会,儿童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各国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课程改革的另一热点。③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在这方面,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此外,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需的。课程改革也强调跨文化意识。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各国课程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⑤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儿童经验、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发展学生个性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具体体现为以下特点:①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②强调加强基础。围绕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和基本学习能力,要求加强基础。对学科的知识加以精选,使其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要求课程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③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④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便于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⑤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⑥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30.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基础教育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育莫定坚实的基础。(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改变课 还开没了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同时,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空间。(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改变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状况,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6)改善一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31。简要分析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总体来说,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课程的内部因素也制约着课程的发展。(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特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状况等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续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学校教育必须将人类已有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发展成果纳入学校课程。也就是说,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如何,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是直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课程除要符合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之外,还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2.试分析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理论得失。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各执一端,相互对立,两种截然相反或者说针锋相对的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论,其出发点
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它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论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
33.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及其优缺点有哪些?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1)“分科设置”。(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方法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的优点是:(l)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课程的缺点:(1)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2)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3)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2001年6月,我国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课程计划的变化有哪些?(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我国的课程计划是小学、中学(初中和高中)分段编写的。1986年之后,高中课程计划单独编写,小学及初中(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则统一编写。(2)设置了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3)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4)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5.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对确定知识的正确表达;思想性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是教科书不同于其他任何书籍的基本特点。当然,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_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一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墓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一般要求包含以下两项要求:①以学科逻辑系统为主,力求照顾到学生心理特点;②直线排列和逻辑排列相结合。(J)教科书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问的衡接,以保证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36.论述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
2、信息素养的养成。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以上这些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具体体现为以下特点:
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强调加强基础。
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37.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教学的本质的探讨形成了哪些不同的观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这一观点既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又在事实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将教学作为文化传承过程,认为个体如何掌握人类总体文明成果,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主体能动反映世界
一、改造自身的过程。二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对话和理解的活动,是一种师生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三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这种观点将教学的本质看成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生活形式,以培养完满人格为目标,引导人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8.教学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一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是:(l)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教学,作为一种专门组织起来传递j人类知识经验的活动,能简捷地将人类积累的科
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因此,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①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②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程中学生认识的教育性?(1)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同时,综合学科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对人类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学生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2)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IT-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
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43.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2)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3)教师要善于体验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产生积极体验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理)教师要善于从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以上原则反映和解决的矛盾各有侧重,但在教学实践中都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6.在教学中怎样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l)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反_映客观规律和当代最新科学成就,传授科学正确的知一识、规范和技能技巧,培养健康、积极的情感,教学方法要遵循教育科学的基本原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a)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一。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39.试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墓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一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发生变化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的现代水平。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40.如何理解教学过 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只会使学生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只有当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形成或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正是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追求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结合的人格的养成。
41.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能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认识能力具有普遍迁移的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与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42.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表现在:(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对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5)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44.试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区别。: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区别如下:(1)接受式学习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而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2)接受式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探究式学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3)接受式学习是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为主题。(4)接受式学习中学生认识活动具有指导性、可控性;探究式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5)接受式学习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中关注探究性认识过程。45.论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在我国,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这一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夕展水平之间的关系。(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权性,引导学生学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学生
理,概念的表述正确,引用的事实可靠,论证要严谨。结合教材,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及验证理论的科学方法。(2)教学的思想性: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教师从科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性出发,将其中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情感、伦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因素挖掘出来,要有意识地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自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以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47.用教学原则的有关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即把握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l)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4)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
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8.怎样才能既面向学生大多数,又能区别对待?这需要贯彻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
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49.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
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排除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不利因素。‘(l)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系(2)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层分类指导和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3)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参与学习,既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群体性,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②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③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基础;④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与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⑤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联系实际)51.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外,还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环境和氛围。(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教师只有在必要时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一般要从半独立探究逐步过渡到独立探究,从对单一问题的探究到复杂问题的探究从参与局
部的探究过渡到全过程的探究。
55,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班级教学?我国目前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教学,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起着主导作用。(1)基本特征:听谓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其具有下列基本特点:第一,以“班”为人员单位;第二,以“课时”为单位;第三,以“课 ”为活功单位。.(2)班级教学的优点:①它能够大规参与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并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50.科学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体现出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关注:(1)选择性学习:(2)参与性学习:参与,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行为。这是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的主动参与,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学生主体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要处理好几个关系:①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系;②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分层分类指导和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③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参与学习,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整体性,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并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3)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标准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进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4)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求:①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第二,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第三,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基础。第四,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第五,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小组研讨澎民主性,表现在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组研讨的超越性,则体现在作为学习的共同体所表现出的独创性、创造性。52.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怎样实施?有何要求?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缺点是:花费时间较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还需要有逻辑较为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基本步骤和过程是:(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探究课题。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来正确选择探究的问题。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提出假设,并经过多次尝试才能解决。,(2)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情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仪器和设
5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现代教学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l)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4)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5)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6)教师本身的素养,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等。54.试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 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胜.,各小组分担课题,然后全班汇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将在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不再拉后腿;(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在合作学习中,取消常模参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将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各测验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与原属合作小组团体部分挂钩,优生组第一名与差生组第一名均为各自原来的小组赢得相同的积分点数。这种各人在原来起点进行合理竞争、公平评价其贡献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模地一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②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3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5在班集体中学习,能实现师生互动,从而增加信息来源和教育影响源;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班级教学的局限性;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④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⑤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⑥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
求;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56.试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要上好课,课前教师必须备课,学生也要作相应的准备或预习;为了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还应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此外,还必须适时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以推动和改进教学工作。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教师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上课前,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为上课作一定的准备。它包括:复习有关知识,收集有关素材,阅读指定的参考书,对教材进行预习。(2)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而言,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3)布置课外作业。布置课外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作业内容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
中; 第二,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的照搬; 第三,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第四,作业应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第五,根_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准全面;二是把握主次,分清轻重;三是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4)指导性原则:贯彻指导性原则、一是要明确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信息反馈及时;三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四是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发扬优势、克服不足。
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61.联系实际谈一谈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做到:(l)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德育。
63.论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他认为在德育工作中要首先尊重儿童,善于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2)集体教育的,思想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要的指导、提示和帮助。(4)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工作、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下一个课题或单元备课的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57、何谓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贯彻教学评价的原则?教学一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诊断教学问题,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影响学生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找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4)检验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教学评价的原则有:(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墓本要求,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2)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3)整体性原则贯彻整体性原则,一是要评价标 58.简析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与区别。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59.简述活动和交往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1)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2)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3)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60.为什么说教学是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l)教学不仅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种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一索,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2)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对
育水平都不相同,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对他的德育教育要从知、情、意、行不同方面入手。在实际德育教育中,如果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式德育教育,学生从内心更加不接受、不认可道德教育,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教师做德育工作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能没有逆反心理,心悦诚服地接受。(2)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鑫了教育。有时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道德教育,但学生一出校门受社会不良影响,立刻就把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化为乌有。所以德育教育必须社会方方面面力量要一致,坚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保住德育教育成果。(3)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当集体中有学生犯了错误,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这个学生,同时也要用这个学生所犯的错误来教育集体,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4)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心世界进行不同的教育。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如对初一学生和高三学生进行德育的重点、方法就不尽相同。
62.联系实际谈一谈德育一的开放性。(1)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2)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往,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4)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5)由于德育是开放性的,在我们德育中要敢于借鉴古代、当代,特别是现代西方在陶冶人品德方面一些优秀的做法,拿来为我所用。同时在德育内容上,要注意联系时代,联系当代社会实际、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教
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3)劳动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他重视劳动对于体力、智力发展的意义,强调劳动教育应和生产教育相结合。(4)纪律教育的思想:马卡连柯的纪律教育是与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的,他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了己律可以美化集体。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同时,教育谈话和教育者以身作则是最主要的方法,同时要正确使用惩罚和奖励。64.论述涂尔干的德育思想(l)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他认为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的作用。他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是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其次是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再次是奖惩结合,切忌体罚;最后是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65.论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他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专论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解决
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因素。(1)道德价值论: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认为个人善和社会善是紧密相连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认为“德行之数目无穷”,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培养宗教感情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道德教育就采用适合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
66.阐述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
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班杜拉提倡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l)关于模仿学习,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2)关于抗拒诱惑,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具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3)关于言行一致,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品德形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67.阐述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柯尔伯格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1)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他认分,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首先是前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其次是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三阶段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最后是后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2)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他依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观点。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反对把学生单纯当作装“德性的口袋”,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装填、灌输道德概念。
68.为什么要组建班集体?这是由学校班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建设和发展学生班级集体,并使之成为教育 的主体,将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第一,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和帮助。单位,班级集体建设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班级集体建设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作为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本场所,良好班级既能发挥群体的规范和实现群体意志的作用,同时又为班级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学会交往合作,学会做人之道。第三,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班级集体中,有共同的目标、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权利和义务。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订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9.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如何管理班级?(l)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与班级组织管理: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_来的首要条件。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展开的。这里的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有的重点在班集体层次上、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2)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和班级组织管理: 第一,建立班级常规制度,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一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第二,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第四,班主任应及,时把握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
70.怎样开展好课外活动?(1)活动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安排好每一次活动。(2)活动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3)充分发展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为了充分体现课外活动自主性特点,首先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一般倾向,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其次教师要注意指导方式,处理好课外活动中特殊的师生关系。最后,活动小组应有一些大家讨论制定的简明、合理、可行的制度。(4)
第四篇: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
1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
答:由于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⑴先天的遗传素质
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⑶教育;即社会因素。
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生理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④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
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
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
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④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即有遗传后天环境的教育等。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和实质和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3论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答:⑴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①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②小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 ③小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 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⑤小学生的想象发展特点。
⑵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⑶小学生的意志发展特点; 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总之,从总体上说,小学生的感 知不精确,对时间和空间知觉较模糊,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间的联系和特点。看图不知去观察画中所要说明的关系。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引导他们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细致观察,帮助他们从复杂的现象中分出主要和次要的,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小学生的注意一般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有学习,还要对他们进行意志品德,分析是非等方面入手。4你怎样理解“优等生”“差等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对“优等生”和“差等生”进行教育?
答:优等生就是指那些在德智体等方面都 获得很好的发展的学生,或者说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
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整体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
优等生可以采取如下教育策略:第一对他们实行跳级制,使他们早日成才。第二,加大学习量,提高教育要求,以使他们发展得更好。第三,对优等生更应严格要求,切忌只抓学习不抓思想。第四,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等生,既要表扬也要批评他们的短处。
差等生可以采取如下教育策略:第一,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要求他们重建他们的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自己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 是集体中的一分子。第二,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好教育的切入点。第三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
如果能按以上的教育方法,想信优等生会发展得更好,差等生会迎头赶上,从德智体向优等生靠拢。
5为什么说活动课程的是针对传统学科课程的弊端提出来的?它的进步意义在哪里?试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在借鉴其合理成分之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引起注意?
答:因为传纺学科的课程呆板、枯燥、忽视儿童需要的弊端,现活动课程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学科的框架,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通过解决学习者面临的各种问题,重构经验,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课程适合儿童兴趣,需要经验,在培养学生自律创造性、自学能力以及个性发展方面都 有借鉴意义。近年来,活动课程有了新的发展,力图使其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当前,活动课程还应该注重地区性,城镇与农村学生的发展来区别、因为地区、城镇、农村的学生智力、视野、知识差别还挺大,需要分别对待。6论述如何帮助学生通过五个阶段来掌握知识。答:学生的认识过程主要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和掌握知识须经历一个过程具有一种因期性的规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基本阶段对提高教学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引起动机,引起动机方法有①使 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目的性,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动机。②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向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作直观演示,讲述有趣的故事等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二,感知知识,一般有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两种。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验、实习、访问、调查、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力劳动等方式直接接触所学事物,从而获得感性认识;间接感知主要是通过教师直观语言、直观教具、电化教学 手段等为学生提供的形成。三,理解知识,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感性材料,要动用典型事例说明教材的主旨,以奠定理解知识的基础,其次,要给概念经明确的定义,概念的表述要简明、准确,使于学生掌握。再者要引导学生弄清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尽量利用已有概念来促进新的概念的形成。
四、巩固知识需要依靠学生的记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记忆的指财,以促进其记忆力的发展。
五、动用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7论述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答:⑴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的价值,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喻小学课本讲到林巧稚小时候上生物课时老师提问树叶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是圆形、绿色。老师不直接回答把他们带到树林里,让学生采集树叶,然后加到教室里,这时同学就回答树叶的形状与颜色的多种答案。⑵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进从知识到思想的转化。在教学中应从正面教育学生,童第周小时候学习成绩差,经过努力来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 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8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答: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实质教育派认为教学 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形式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教学 中传授知识只有一种手段,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其实在教学 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⑴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⑵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⑶知识不等于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两者并行才是最好的方法。9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答: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是人们对一个人思想品德作为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知、行、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行成的观念,与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的思想品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即要重视客观存在们的联系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知、情、意、行是教育学生采用的教育模式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的。
10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答:知行统一原则是指点在德育过程中,即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修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知与行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一致的品格。③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教育 者要以身作则。
教师在教育学生知行的时候,要以身作则,教师当学生表率潜移默化引导学生。1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过程中教育者即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者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严格要求与新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想结合原则,就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的要求。⑵要在严格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⑶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不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教师平时如果尊重学生,一定得到学生的加倍尊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相信他们的学生为人等,肯定会给学生的发展机会,反而处处不放心、不信任导致结果可想而知。所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并行是教育 学生的最佳方法。1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让德育的说理教育法产生实效。
答:说理法是通过事实道理,与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和教育方法。说理法的功能在于;能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雄辩有力的事实,使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品德要求、准则等;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分清是非,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和升华;增强吕德言行的理智性。说理的具体方式,有讲理、讲演、报告、座谈讨论、谈心、对话、阅读、参观、访问、调查等等。说理要有民主性、针对性、真实性,说理也要生动有情,富有感染力。比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爱说话。教师在教育时只能利用说理教育法来教育,讲明好动是活泼的体现,爱说话是小学生的特点,但好动说话都影响自己学习,又影响别人的学习,这样学生一定会认识到他们存在的缺点如何改正。13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特点的认识。答:特点是指某事物与其它事物相比较而具有的独特性。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是由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复杂性。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他要根据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者的接班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这一点在2000年前孔子就提倡过,已实践2000年了,表明因材施教是教好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现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的不断创新上。同时突出在教育机智 上。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学生从小学生一年级到高中需要12年。教师劳动更有示范性,教师以自己的才学,能力品德去影响学生,通过自己去教育学生。平时教师应处处作为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语言行为来影响学生。
14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答: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务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教师应做到:“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归纳起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在对事业、对工作、对学生的对集体等方面。对事:忠诚热爱,对工作精益求精精,对学生真心热爱,对教师团结协作。教师只有做到以上四点才能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 者,缺一不可。一所学校如果缺乏团结协作,不管教师综合素质如何?都不能发挥整体作用,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来弥补缺点,学校真正能培养出国家所必须的人才。对于敬业方面,现大部分教师还是做得不错,值得肯定。关于对学生往往关心优等生,放弃落后生、差生,特别是中学最突出。这样做就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待今后加以整改。
现代教育思想部分论述题、简述题答案 第一学习单元 论述题
2、如何理解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答:由于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里,获取知识的能力,适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和每个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以,这种创新性的能力也就是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的核心。当我国谈论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时,谈论的往往只是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而对于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扼杀创新扼杀创新精神才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创新本质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就是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3、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答: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政府那种只重书体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理解体系,结构和内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学校课程,建立新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改变过分强调学习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学生教学力,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工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能力;职业学校的衽产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掌握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支工、支农、支送、及支教。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基地的建设。
4、实施素质教育,应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自然是对立的。素质超级市场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对现代化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代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画等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根本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它能力。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甚至可能发生监考老师鼓励学生考试作弊及其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素质教育它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是个不能削裂的整体。因此,虽然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整体的一部分,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却是对立的。
6、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答:广大教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其次,要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再次,要不断学生,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自己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7、联系实际谈谈你在教育教学中是如何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的。
答:1.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2分)2.实施素质教育,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因材施教。(3分)3.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有所进步。(3分)4,改变只重视智育的做法,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2分)5.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分)
6.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让学生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的做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行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3分)
凡能较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加以分析讨论的,计5分。第二学习单元
二、简述题
1.为什么不能学生成为“缺乏主体精神的人”?
答:面对丰富的信息、面对着五光十色,充满无限选择性的世界,学生不得不学会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主动地去筛选信息,主动地寻求指导和帮助,主动地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也对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多高的要求,创新精神正是主体精神的一种集中表现和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时代,一个缺乏主体精神的人是不合适宜难以适应的。2.试列举三条应试倾向的极端化带给学生的危害。答:首先,“应试教育使教学活动专于书于知识而脱离实际,这不仅使用权学生装得不到真才实学,而且往往使用权学习班活动变得枯燥无味,使儿童青少年生活失去活泼,亮丽的色彩。其次,“应试教育倾向倾向”重视所谓智育,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道德、品质、身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得不到健康成长。再次,由于追求合乎考试的标准答案,“应试倾向”对学生强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及积极主动性的培育,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的发展。3.概括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答:
一、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1)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后,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班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2)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二、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全协同活动的过程。
三、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装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四、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5.如何理解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与发展方式。
答: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等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练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而学生之间的天资、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的方式。8.试归纳培养主体性的成功实践的思路。答:
(一)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全现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二)合理师生关系的要点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
(三)学校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则。12.什么是“科学”?
答:科学英文为science,本义是知识,它源于拉丁文的scio(知识)后演变为scientia(知识)最后演变成今天的写法,并非任何知识都是科学,科学主要是指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包括三部分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
15、简述高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
答:
1、信息技术大放异彩。
2、生命科学全面造福人类。
3、新材料与新的制造技术层出不穷。
4、人类活动向太空、海洋和地球深层进一步拓展。
5、人类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与自然协调发展。16. 括科学教育思想基本观点。
答:科学教育目标的重点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教育的课程应该体现现实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科学教育的进程应重视科学方法,充满科学精神,科学教育要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17、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科学素养是什么? 答:现代科学教育必须使学生养成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素养。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科学素养至少有以下几种: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等等。
18、简述科学素养的成长规律。
答:科学素养主要是在学科学、用科学、探索科学的活动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构成科学素养的各要素汇总,科学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学成的”,而科学方法和能力、习惯、态度、精神等主要靠“养成”和“练成”。科学素养的成长要求科学教育活动必须是重视科学方法、充满科学精神的。
19、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教师的角度讲,应该注意什么
答:(1)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包括提供相应材料和条件,问题要适合学生水平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2)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3)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认真验证假设;(4)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研讨和协作;(5)教学活动的气氛要宽松、民主,教学过程要始终保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0. 如何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答:
(一)要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等科学活动和科技成果
(二)要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的重要问题
(三)要充分挖掘科学教育内容的人文价值 22. 什么是“人文”?
答:所谓“人文”古拉丁文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相对应,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间世事,风俗习惯,礼乐教化等。23. 什么是“人文素养”与“人文教育”? 答: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通这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开阔的心胸更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24. 概括人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答:
一、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
三、人文教学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的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接近自然、善待自然是现代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26.简述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答: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化人,一般意义的人文教育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高尚、高雅,要使人有更开阔的心胸,要使人更加注重精神追求。
三、综述题
3、为什么说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答:(1)教师教育过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活动,回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教育真正目的。
(2)自20世纪80年代发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围绕着改进教育过程,改革教育方法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创造出一批卓有成效的理论与与经验,所有成功的教育实验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十分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活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4、你认为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答: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确保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一种实在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合理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不存在权威关系,要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又让每个学生都会尊重别人。
5、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主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本质观,它的本质在于:是学生在教育者为其创造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的身心活动,对各种内外影响加发消化吸收,自我发展的过程。教育的结果离不开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学习与生活活动的主体,不仅要重视教,更要重视“育”,要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班级中唱主角,把学生当主体,让学生惯于管理自己;要建立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教师指导要到而不越位,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
6.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高明的教师最大的本事是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适合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和发展。试举例说明。
答:同意。孩子的出生、生长,接受能力,所处环境,各人的素质等都各不相同,这要求教师不能以一个模式套各个学生,比如在数学教学中,一是计算题,学生可以用心算,学生也可以用笔算出,而基础差的也可能要瓣手指,如果教师一问地讲一种方法,那其他的2个学生或许就不能接受,反而可能会将自己原来的方法也否定,从而更加无法下手。
7.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业上落后是一点缺陷,如果在身体和品行上有问题,则是比较严重的缺陷,而如果没有了自信和自强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种致命的缺陷,因为他不但将一事无成,而且将生活于痛苦之中。试举倒说明。答:同意,学业仅是一个人的一方面,学业上落后,但也许他其他方面比较好,比说,乐于助人,爱劳动等等。
8.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为什么?
答:同意,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就是学生,学生就应有个学生的样子,学生在学校中的惟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那些社会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养成那些社会要求他们具备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而主体教育思想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人,然后才看作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生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生活都只能自己活,别人无法代替。对每个人的生活来说,他自己感受,意志和想法是最重要的,所以尊重生命,就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就要承认和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权,发展权。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社会正在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每个人一辈子都不得要做“学生”,这样一来,学习意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学习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一种特殊的过程,评价学习活动的成效或价值。9.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要为教师和学校实施主体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管理行为应该多一些民主参与,多一些依法按章自律。总之,要在解放学生的同时,解放教师,解放学校,还教师和学校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充分调动教育系统各个层面的积极性。试举例谈一谈你的体会。答;同意。要探索新型号的教育管理模式,(一)改革权威的教育管理模式,主体教育思想追求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实现这一理想,需要相应的教育管理模式作为保障。现在不少学校,教师不可能做到心无旁鹜地完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考虑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不是不考虑许多教育以外的因素,比如学校对自己工作考核标准,家长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条件等等。学校的工作也与此相似,学校除了考虑如何组织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要考虑怎样符合上级的有关规定,怎样应对上级的检查,评比。做如这种管理是权威式的,是对教师或学校一种单向的要求,假如这种管理过于微观,以至影响到教师或学校庆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那就会对教师或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造成干扰。11. 请阅读下面这则案例,谈谈你的处理意见。
案例:某学校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对语文老师的课感到很无聊,就逃课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没想到,一去迷上了那里丰富的书刊,原来只想逃一上午的课,结果欲罢不能,在那里一直泡了三天。三天中,家长以为孩子每天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老师则以为生病请假了。后来双方对不上号,才知道他是有事了。这个学生被找回来以后,学校和老师应该对他怎么处理呢?
答: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固然有错,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反省的应该是老师和学校。班主任应找这位学生谈心,表示理解他这次的行为,承认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希望他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要主动与老师沟通,而不要擅自离开学校。学校应该规定,如果学生对老师要讲的知识已经掌握了,可以不听课,可去校内图书馆自学。
12. 请阅读下面这则案例,谈谈你对这种班主任事后的建议。
案例:上课铃响后,某班主任刚准备上课,发现几个在课间踢球的学生衣冠不整地跑进来,一于当众大声斥责说:“XX,你是体育委员,这个头带很好,请欣赏一下尊容,那德性!”不料,学生不服气地嘀咕一声。老师问:“我说错了吗?”学生的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什么‘德性’?老师怎么骂人!”学生的反诘让者老师大为难堪,为保住面子,老师放慢了语速,加重了语气说:“今天你违反了中学生行为规范中不得和老师顶嘴这一条。今天你带的什么头?扮演的什么角色?你必须在全班检讨,挽回影响,我等着看你的表现!”然后不容分辩,又把其他几个学生训斥一通后宣布上课。
答:这样的事情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是经常的。在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如在上例中这位班主任老师在冷静下来以后觉察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教师“要面子”,学生也“要面子”,于是主动向学生道歉,沟通了师生之感情,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13、有人说:“实践主体教育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任性发展。而老师不必规范和引导。”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错。因为: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学生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学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的自己成长的主体。
20. 有的老师说:“我有粉笔、黑板、课本教学的成绩,并不比那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老师差。我又何必去用那些时髦的东西呢?”请评论这一观点。
答:首先肯定这些老师的成绩,但是不足的。其次,使用多媒体比较形象,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他比粉笔、黑板、课本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再次,多媒体是一种多效率的,他比粉笔,黑板使用起来比较快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
2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答: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和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1)政府社会应为学校开展人文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人文环境。(2)学校则需要持别的重视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3)教师要重视挖掘各门学科教学的人文底蕴。25.结合实例,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认识:
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求现代人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超越人类自身的高度上看待人,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换句话说,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能够把人与自然同时纳入自己的视野,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要求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装接近自然,探索自然,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答: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的衣食父母,而且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人们会感觉到一种精神的放松,灵魂的安宁。而长期脱离自然万物生活就会变得灼热,污秽、枯燥犹如沙漠中的跋涉。(罗素语)古往今来,多少热情地讴歌过大自然给予人的莫大愉悦,这绝非偶然或娇情。所以,大自然应该成为现代人文教育的最好的素材之一。现代人不公需要接近自然,探索自然界还必须善待自然,曾几何时,人类看着自己的力量一天天壮大,看着自己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误以为自己可以完全征服自然,大自然界的无情报复让人类懂得了自己不能站在大自然的对面,南昌是要置身大自然之中,人不仅应该与和谐相处,而且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实,善待自然,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26.试分析下面这则案例中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案例: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宝”字。老师问明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平时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元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了这些情况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它班的同学拣到的。答:很妥当,这位老师虽然没对那位拿了字典的女生说一个字,但是教育行为已经完成了,无疑,老师的举止要对这位学生产生了难忘的积极影响。富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应该把教育活动看作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和感受,即不仅要通过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那些具体的知识,技能等,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完整的意义。
一、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 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2分)2.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育的人道精神,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5分)3.老师也没有采取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的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这些都的发挥,教育活动就会成为外在于学生的苦差事,让学生强制接受的苦闷的生活,最终又会有什么好的成果呢?(2分)
二、老师的做法并不妥当。因为:
1.老师出于保护学生的心理,动机无可厚非,但老师为此而不惜自己做假,当众隐瞒了自己完全知道的事实,这样做并不好,至少有了不讲诚信、欺骗学生之嫌。(2分)2.学生无论有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做不道德的事情,而老师过于强调客观原因而忽略学生行为失当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更大的危险,基本上只是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这种表面的善良可能为学生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自掏腰包的做法并不可取。(5分)3.老师煞费苦心营造一种所谓的“人文环境”,其行为是否妥当,案例情节表明在“数年以后”才从学生的来信中得到肯定,这是不是也太冒险了一点?如果这位学生在当时就产生了一种“占小便宜没事儿”的侥幸心理呢?后果实在不堪设想。因此还是应该即时说清楚,再个别加以解决为好。(5分)27.试分析下面这则案例,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案例:班里转来了一位女同学。她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先是惊讶得面面相视,而后捂住嘴埋下头嗤嗤笑了起来。因为那女孩只有几绺稀疏的头发。女孩惨白着脸象只受惊的小鹿手足无措地找到自己的座位。接下来的几天,一些同学把这个丑丑的女孩当作了笑谈的资料。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师通过主动与女孩接触,发现这个女孩不仅心地善良,而且手特别巧,女孩是因为生过一场大病才变成这样的,她的父亲也离家出去了。后来,老师通地让女孩子办黑板报,让大家见识了她漂亮的美术字和潇洒的图案设计,通过手工比赛,让同学发现了她精美的剪纸艺术,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同学理解为什么是真正的美和美的价值。渐渐地,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丑”女孩,而且发现女孩原来有一双很大很美的眼睛,女孩的脸上终于有了快乐、自信的笑容。
答:人文教育特别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领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真切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如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去实践他们的人文情怀,那么他们从书本上或艺术作品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将是肤浅的,脆弱和缺乏根基的。
若严格说来生活中任何活动都含有人文因素,都可以看作是做人的过程,所以,做人的锻炼可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比如洒水扫地做起。当然,仅仅是洒水扫地并不必然能培养出自觉、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平常事还要看怎么做。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
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是,学校中的人际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方面,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每个学生本人都是人际关系环境的重要创造者。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人际环境。
第三学习单元
二、简述题
3. 简述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特征。答:(1)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上倾向于革新和变化;(2)乐于发表意见;(3)时间观念较强;(4)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5)计划性较强;普通的信任感;对周围的较多的信任;(6)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7)对新式教育感兴趣;(8)比较尊重他人。4. 什么是创新素质? 答: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并不是离开素质教育另搞一套,而是把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5. 简述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答:创新性学习的两个特征:预期性和参与性。预期性是思维态势超前的表现,是积极直面人生,认真识别生存背景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参与性指的是把个体思维社会化的实践,参与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4. 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实践教育思想是指导我们素质教育实践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主长必须坚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思想主性,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实践教育思想还主性,应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配套改革,使实践教育有一个制度保证;实践教育思想还要求,应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
三、综述题
1. 为]什么说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知识的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答:知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一是知识的时效性,即没有永恒不变的知识,二是知识的无限增殖性。即知识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知识,用得越多,产生的新知识也越多。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
5. 如何理解教育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础? 答:教育为知识的传播铺设了道路,也使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占有者和自身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在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经济的各个环节,都与教育密切相关,是以教育为依托的。要产生新的知识。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知晓知识的创新探究过程,掌握前人在该领域所达到的成果,离开教育,显然是办不到的,要使新知识,新技术广为人知,扩大它的影响,使个人的发明创造成为众人共享的资源,离开了教育,无论是传播的受众面,还是传播的深度,都会大打折扣,新知识,新技术,还是一种潜在生产力,人们只有掌握,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它,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由间接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6. 如何理解培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答:
(一)第三次主全教会关于创新素质的规定,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二)把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重点目标的根据。
(三)创新素质的培养对教育工作的要求:(1)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2)学校教育必须改革单纯传授文化知识的做法,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相融合的过程。(3)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入式教学方式,使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走进课堂,使终身泥塑成为普遍趋势。(4)学校教育要改变把创造能力仅看作是增加学生一些创新技能的认识和作法,在全面培养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发展人的创造性。7. 创新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2)创造各种教育环境,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3)再次,贯彻创新教育原则,探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8. 试举例说明什么是创新性学习。
答: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求能善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9. 试从创新教育的角度,谈一谈你对下面这则案例的看法。
答:案例:我国某学校,来了一位美国的访问教师,对中国孩子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美术教育。有一次,他以“快乐的节日”为题让孩子们画画。结果,很多孩子画是圣诞树,而且一模一样。他惊叹之余顺着孩子的视线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同样的圣诞树。于是,他把墙上的圣诞树盖起来,要求孩子们仍以“快乐的节日”主题,重新画一幅画。这一回,孩子们咬着笔头,瞪着眼睛,无从下笔。
答:孩子们对“圣诞树”的复制,只能体现出孩子的模仿,而“无从下笔”则体现了孩子的创造性的缺陷,说明了我们一些教师正津津乐道地“复制”式传统灌输,这种老传统观点已不能够适应现代“孩子”的需求了。12. 试举例说明实践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
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讲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们就可以不重视知识了,可以不要理论了。其实不然。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理论,仍然需要知识,但是,知识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被赋予实践性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不可能不传授知识,学生不可能不需要掌握知识。但是知识教育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这里有四层含义,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知识应当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否则知识就是空疏无用的;二是为学习知识考虑,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效果是比较扎实的。13. 实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通过学习实践教育思想,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人格的必要途径,实践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面的素质教育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应当包括实践教育。没有实践教育,就谈不上全面的素质教育。实践作为教育的一种时代特征,由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和生产力劳动相联系一起,越来越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践性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5、试举一个教学工作中的实例,谈谈你对如何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认识。答:“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明确规定的。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问题。这一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认识到,也是我们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大前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一定要坚持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然,在具体实际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教材P183—184。
第四学习单元
二、简述题
2. 简述“自我导向学习”。
答:其一,强调学习主体本人对学习负有大部分的责任。其二,学习者本人要知道如何学习,也就是要学会学习。5. 简述超地越围墙的大教育观。
答:一切厂、企业、行业和机构都有教育的功能,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的一切组织和部门之中。学生也不仞仅仅局限于正在成长的中的青少年。而是扩展到主体社会成员。学习的方式同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各种开放的实践的,活动的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一起共同完成着促进学习者发展的任务。6. 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
一、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二、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三、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
四、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
五、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与和谐的社会。
7. 简述全民教育思想的基石涵义。答: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包括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是终身学习人类发展的基础。所谓全民教育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8. 简述教育民论思潮的宗旨。
答:取消等级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的权利,实行教育机会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综述题
1. 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关系?
答:终身教育与素质的内在的一致性使终峰的发展必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终身的教育理念的传播会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你如何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有哪些学习设想和计划?
答: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如此,才能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就个人的实际情况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设想和计划:(1)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2)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3)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总之,要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民教育思想的理解。答: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其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学习的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追求公平、摆脱贫困和共同发展,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全球问题,从而使世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全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全民教育与人的“基本学习需要”的满足;全民教育是普及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全民教育是解决当代人类困境的基本手段;全民教育需要加强国际联合行动等。
全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我国教育现代化需要确立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两大理论,素质教育实践也应当贯彻和落实全民教育思想,我们要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继续把实现“两基”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搞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教材P210—223。
5、从全民教育思想角度谈一谈当代教育的使命: 答:(1)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全民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它不同于以往任何教育概念。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其基本内容有:全民教育是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可以使任何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有能力并有责任去尊重和依赖他们共同的文化、语言和精神的遗产,促进他人的教育,推动社会正义事业,保护环境,宽容与自己不同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从而坚持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和人权,并为这个互相依存的世界建立国际和平与团结而努力。教育发展的另一个但更基本的目的就是传递并丰富共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正是从这些价值观念中,个人和社会发现了自己的特性和价值。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而各国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其他层次其他类型的教育和培训。(2)普及教育的继续与发展
全民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普及教育。从教育的范围和面向的对象上来说,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全民化的基本保证,没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全民化就无从谈起;只有实现了教育普及,才有可能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初等教育普及和成人扫盲。全民教育思想着眼全球,从解决人类普遍关心的、困扰人类的一些世界性问题高度,来审视教育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要扩大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而且必须采取始终如一的措施来减少差异。为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须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平的机会。最为紧迫的就是要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
(3)全民教育是解决当代人类困境的基本手段
全民教育对于“人类困境”问题解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缓解贫困。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4)国际间的联合行动,推动全民教育运动发展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强调,要在世界各国有效推行全民教育就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心理学速记材料-论述题
点击数: 1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四、论述属
1.试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1)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5)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有影响。(6)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试述学与教过程及相互影响。
(1)学与教的过程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4)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尤其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随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3. 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8(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①教育心理学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提供多种方法。
②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③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3)帮助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中学时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2)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3)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4)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5)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6)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7)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2.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意义?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2)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3)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4)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四、论述题
1.评述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4)完形一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5)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
2.试述布鲁钠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4)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5)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6)提倡发现学习。3.评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3)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4)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
意义即心理意义。(5)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对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习理论。但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一。
4.试述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太教育启示?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
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4)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5)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6)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作出某些调整。
(7)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8)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存在着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类型中,有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另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则不一致。(3)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4)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5)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谈谈教师为什么应该全面关心学生?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产生另一个层次的需要,它们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是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使之转化为新的学习需要。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心平气和地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样,学习者一方面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模型,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甲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5.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谈谈学生对学习结果的不同归因对以后学习行为的影响?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四个因素。即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维度;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2)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3)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如果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4)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因此也就不可能激发下一步的活动动机。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为促进迁移而教?
(1)精选教材。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会阻碍迁移的产生。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四、论述题
1.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谈谈三种直观教学形式的优缺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是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缺点是在实际事物中,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是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缺点是模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仅凭模象直观容易产生认识错误。(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缺点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2.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运用实物直观的效果较好。(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应以形象的直观为主,词起辅助作用;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不要求十分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可以采取词的描述为主,形象直观起证实、辅助作用。(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结合中学教学的,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4. 运用记忆规律,谈谈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2)深度加工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
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3)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4)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人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5)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论述题
1.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对于复杂的技能应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阶段,掌握局部技能后,再过渡到完整、复杂的技能。(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7)让学生每次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2.试述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
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3)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
(1)分阶段进行。因为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所谓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是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有关研究表明,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5)教师在集体教学
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说明学习策略的层次分类?
(1)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2)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的,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3)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4)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社会利用策略等。
2、试举例说明常用的复述策略的方法?(1)深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6)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7)排除相互干扰(8)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9)多种感官参与(10)复习形式多样化(11)画线
四、论述题
1.谈谈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2.举例说明创造性人格特征及塑造策略?
(1)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2)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策略一般有: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时,考虑其创造性的高低。(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四、论述厩
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3)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4)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2.联系实际,谈谈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3.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8)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4.举例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价值辨析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三个过程。(2)赞赏阶段。包括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和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程。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动。
5.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个人需要的第一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等。(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又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是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3.根据实际,分析一例学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原因),并提出具体的矫正措施? 评分说明:只要说对一种心理障碍的名称,得2分;描述了表现得2分;分析了原因得2分f提出的措施恰当得4分。
4.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系统脱敏法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
(1)系统脱敏法是利用条件反射法与肌肉放松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具体步骤为:治疗者与求诊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然后要求诊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想象恐惧事物同时放松,等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象更恐惧的内容。按恐惧事物分级表想象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3)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时,掌握的要点有:第一,帮助求诊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要求求诊者积极配合,坚持治疗。第二,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参照时,要求求诊者不发生任何回避行为或意向。因为回避能强化恐惧的心理生理反应。第三,每一次治疗后,要与求诊者进行讨论,对其成功加以赞扬,以强化求诊者适应性行为。5.试述代币疗法的优点?
(1)可以及时进行强化。预期行为发生后,往往很难给予立即的实物强化,代币可以弥补这一时间上的延搁。(2)任何时间都可以用代币来对预期行为进行强化。(3)使用代币可以无需间断地进行强化,从而弥补了有时候弥补行为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并按顺序进行。而又不可能将实物强化物分割成很多部分来给予的缺陷。(4)使用代币所需要的条件相对较少,从而有利于其他强化作用的发挥。(5)获得实物奖励,可能使获奖者产生饱足感,从而降低强化的作用,而代币可避免饱足感的产生。(6)代币可满足获奖者对实物强化的不同偏好。(7)弗斯特等人发现,将多种强化实物结合,其作用可以累加,因此,采用可换取多种实物的代币,较之单‘的实物强化,其激励作用更大。
6.举例说明如何实施代币疗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1)确定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2)确定实质性强化措施的性质,如代币的用途等;(3)让求诊者相信代币的作用;(4)规定完成各项特定行为时给予代币的量、实际强化物的价值以及如发生不良行为是否要扣回代币等,.
四、论述题
1。试述加涅的教学事项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引起学生注意。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条件。(2)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作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3)唤起先前经验。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与技能为基础。(4)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的性质、学生学习特点与预期学习结果等有关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5)提供学习指导。在学习指导中,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教学生一些记忆和理解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保持。(6)展现学习行为。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学生学到新行为。而学习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如果要想确定教学之后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那就要让学生展现其外显行为。(7)适时给 16 予反馈。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加强对正确反应的记忆。(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当确知学生获得了所教知识技能后,就要教学生如何记住知识,并给以复习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要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迁移。
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1)分工合作,是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伺目的。真正有效的分工合作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成败是大家的荣辱;工作分配要适当,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作合理安排。(2)密切配合,是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每个人。(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能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为此,学生必须具备两项基本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待人处事的基本社交技巧。(5)团体历程,是指由团体活动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在课堂中如何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课堂内群体的凝聚力?
(1)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2)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4)肯定与鼓励学生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处置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1)运用先人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先人为主策略是指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先人为主策略主要关注于确立行为的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促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2)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一般说来,课堂行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不可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3)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四、论述题
1.为了提高自编测验的有效性,在编制测验前教师应做哪些工作?(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2.试述合理评分的过程?(1)全面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2)系统地记录评价的结果,关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3)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4)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5)以成就为依据避免其他特征的影响。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2)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浓厚的兴趣、先进的价值观、良好的性格,(3)高尚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和同事之间的友好协作。(4)深厚的知识基础。包括高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5)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教学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进行教育的能力、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6)具有适宜的教育行为。包括民主的管理风格、合理地运用规则与奖惩、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的作用。
2. 谈谈专家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1)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2)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3)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新教师往往一上课就开始讲一些较难的和使人迷惑的教学内容,而不注意此时学生还未进入课堂学习状态。(4)专家教师将课堂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5)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6)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7)在对学生发出的非言语线索上,专家教师常利用这种线索来判 断和调整教学,而新教师往往只注意课堂中的细节,也难以解释他们看到的事情间的联系。
3.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1)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校风的好坏对教师心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校风可使学校成员在思想上、情绪上、行为上得到统一,对个人行为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和推动作用,并能防御外来不良因素的侵袭干扰。所以,大力培育良好的校风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学途径。(2)注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培养监控能力的实质在于培养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因而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心理学途径。(3)将自我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自我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因而应当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加以对待。(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积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案例类试题大全
1、[案例]“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 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2、[案例]“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3、[案例]“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参考答案]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4、[案例]“老师,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 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5..[案例]“坐下”三例
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问题:就三位老师不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第三种方式最好。
6、[案例]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7、[案例]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参考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8、[案例]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 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9、[案例]老师,让我们自己来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作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10、[案例]某校几名同学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小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课外活动时,课题小组的成员兴高采烈的去采访那位相当有成就的诗人主编。
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而归,非常委屈的说:“白跑了一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
问题: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呢?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面对学生们的“碰壁”,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碰壁”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加信心;其次指导学生重新修改采访计划。
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假设了研究成功的方案时,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看到成功中的坎坷,胜利中的曲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遭遇挫折时,还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反思、去体味,才能让他们从失败中崛起,从挫折中起飞。
11、[案例]广播操比赛
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
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之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教训„„
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
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举行比赛,肯定有一个班是冠军,至于是哪个班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认为纯粹是一次机遇。从动员比赛到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获胜后怎么教育?失败后怎么教育?
12、[案例]会了,可以“不听'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13、[案例]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老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参考答案]教师用评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这是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14、[案例]欣赏“每一个”学生
--刺丛中也有花
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问题:(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
(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能方面着手?
[参考答案](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人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15、[案例]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 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16、[案例]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札记:
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 ”,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
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的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惭愧极了,原来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
问题: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走出失误来看失误,有两点启示:首先这位教师潜意识里犯了简单武断的错误。要知道一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其次,要想真正出精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
17、[案例]《请善待学生的评价》
1998年底,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在考核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这栏目。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请原谅我们吧!”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
问题: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你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你最终的成绩。我们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我们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我们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的素质。
再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18、[案例]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19.[案例]成功解决学生冲突事件
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约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俩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
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原因。
[参考答案]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
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
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
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观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19、[案例]一次关于作业的讨论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答案]一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二是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三是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四是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20.[案例]“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21、[案例]绿色的启示
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黄色代表宝贵和权力,黑色代表刚、坚强,蓝色代表大海、希望,绿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绿色!”“老师,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好!就这样决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最好不用!”于是,在高中三年中,我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改考卷。在批改中,我不用叉号,改用“?”和批语。绿色的批语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我批改的作业,学习的反馈效应很好。同学们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问题:这个案例中教师教育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参考答案:要改变只让学生适应教育、适应教师的状况,要努力造就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情境和氛围。为学生服务,是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
第五篇:教育学论述题
4.联系实际论述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答案要点]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学生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般分为三种:近期的、中期的和远期的。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建立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带动全班同学。秩序一旦建立,就不要轻易改变。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级教育活动主要有日常性和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类,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和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班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5.试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1)生物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个人嵌入文化形态里。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自然环境下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
①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侬: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总结: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6.论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7.试述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
[答案要点](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2)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是同一种现象,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除以上基本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8.试述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的三阶段论。
[答案要点]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作用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②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④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总之,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2)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在这一阶段,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②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③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④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
(3)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注意:
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②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然后再逐渐缩减。③应注意变换动作对象。
④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适时转化。
9.论述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答案要点](1)学习时间管理:首先,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其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再次,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首先,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空间。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要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0.教师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答案要点](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法训练。
15.联系实际,谈谈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案要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是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训练
其关键程序有: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布鲁巴奇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1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案要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们的对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
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教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