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重点简答、论述题
教育学
重点简答题
第一章
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P6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P6 ①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③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P27 ①启发教育实验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⑤为成为研究的教师打下基础。
4、列举《学记》中概括总结的教学原则。P31 ①藏息相符; ②教学相长; ③师严然后道尊; ④主张启发式教学;
⑤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5、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交易理论流派。P35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第二章
1、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52 ①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②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P58 ①教育的文化转递、保存功能; ②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⑤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⑥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P60 ①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4、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62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5、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P67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③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第三章
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P84 ①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②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 ④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92 ①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②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保准;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④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P96 ①全体发展。②全面发展。
③主动发展。④和谐发展。⑤充分发展。⑥可持续发展。第四章
1、简述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P124 ①爱国守法; ②爱岗敬业; ③关爱学生; ④教书育人; ⑤为人师表; ⑥终身学生。
2、简述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P119 ①专业知识; ②专业能力; ③专业态度。
3、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P134 ①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②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 ③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4、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P152 ①民主型; ②挚爱型; ③管理型; ④专制型; ⑤放任自流型; 第五章
1、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P168 ①行为目标—美国泰勒;
②生长性目标—英国斯藤豪斯; ③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
2、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P173 ①必须以课程目标位主要依据; ②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④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简述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P181 ①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③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综合化; ④课程管理的动态化、弹性化。
4、简述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P168 ①确定课程目标; ②选择课程内容; ③组织课程活动; ④评价课程。第六章、、、、、、、、、、、、、①授受基础知识; ②形成基本技能; ③发展基本能力;
④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简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P199 ①准备阶段:包括启动和定向两个小阶段。
②展开阶段: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小阶段。③终结阶段:检查和评价两个小阶段。
3、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P217 ①班级规模小型化; ②空间安排多样化; ③注重个别化教学;
④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4、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P221 ①教学目标设计; ②教学内容设计; ③时间设计; ④措施设计; ⑤评价设计。
5、简述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P229
①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②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③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④说明采用哪些手段辅助教学; ⑤说明板书设计。第七章
1、简述品德的结构。P245 ①从内容结构的角度看,品德包含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不同要素;
②从品德能力的角度看,品德结构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等若干侧面;
③从品德形成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2、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P248 ①直接的道德教学;
②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影响; ③校内外活动。
3、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P256 ①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②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4、简述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P257 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也就是努力建设好德育影响的校内环境,安排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交往活动; ③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5、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P261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
②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④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6、简述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育艺术。P270 ①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
②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不能无原则地滥用奖励,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
③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
④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教育要慎用物质奖励;
⑤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从而受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第八章
1、简述班级的功能。P278 ①归属功能; ②社会化功能; ③个体化功能; ④选择功能; ⑤保护功能。
2、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P281 ①班级组织建设; ②班级制度建设; ③班级教学管理; ④班级活动管理。
3、简述班主任的基本职责。P286 ①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③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④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教育学
重点论述题
第一章
1、试述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P21 ①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②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③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④教育人民综合化。
⑤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⑥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⑦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第二章
1、试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P65 ①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③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第四章
1、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P103 ①因材施教。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②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然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
③教师的教育机智。
2、论述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P155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第五章
1、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82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六章
1、论述一堂好课的评价课要求。P231 ①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a基础目标: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b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体性发展。
c体验目标:好的课堂教学注重推动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生活的乐趣。②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a教师正确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b重视教学内容的问题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c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③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a学生主动参与。b合作学习。
c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d鼓励创新。
④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a课堂驾驭能力; b实践操作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⑤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第七章
1、品德的形成发展与德育(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或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P251 ①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②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③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第八章
1、论述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P289 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②尽力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③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第二篇: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材料分析题:
某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办公室闲聊,甲老师说:‚我们班的张某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倒数
真是没办法了,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乙老师说:‚听说他爸爸是登板车的,也就是小学文化。不像我们班的王某,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丙老师说:‚就是嘛,这也不能怪我们教育得不好。俗话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独生子会打洞’‛。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几位老师的观点。
【参考答案】材料中的几位老师持的是‚内发论(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这种观点 是错误的。
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 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最后,个体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能有效的整合遗传、环境、教 育对人的影响,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纯强调遗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片面的。更抹杀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及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内涵包括: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六、简答题
1.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参考答案】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的新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2.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2.【参考答案】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 师表、终身学习等。
(2)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 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教育科 研能力、自我调控与反思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4)教师的人格特征。包括: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 人际关系等。
七、材料分析题
年轻的张老师是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任教于一所中学。工作之初,他刻苦钻研 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中。由于他平时对学生不苟言笑,在班级管理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渐渐的,张老师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无形的屏障,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讲课越来越缺乏激情,班级管理越来越苦难。在老校长的启发帮助下,张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学生有心事愿意向他倾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班级面貌焕然一新。(1)试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2)上述材料启发教师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问: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第二问: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学习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以 下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进入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教师要由原来的知 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树立新型师生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包括威望和信誉两部分。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 学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或敬畏的影响力才算是教师的威信。教师
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2)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3)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三)善于和学生交往
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师生交往中以育人为目的的真正学习,造成师生交往意义的失 落。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互相不理解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彼此沟通太少。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做到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在交往活动中是民主的。
(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构建 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要民主并不是抛弃权威,而是要在民主和权威之间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要有充分的民主意识,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 育影响力的保证。
(六)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 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
六、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参考答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 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 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 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参考答案】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3.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3.【参考答案】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 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课程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 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4.简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至少要考虑七个方 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构,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七、论述题
试述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参考答案】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 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八、材料分析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中时,接受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慢,以致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老 师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一次在班上公然宣称,假如你们当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结果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
诗人臧克家,1930 年参加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得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 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绚活‚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涌再三拍案叫绝。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最终,成为了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结合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答案要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 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结合案例适当展开论述)
六、简答题
有位体育教师在讲授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时,他首先讲解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 动作要领,然后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学生:‚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 同学们齐声回答道:‚圆的东西。‛教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圆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你们能不能在做这个动作时把身体变圆一点呢?‛下面我做一次示范你们要认真看,然后教师请学生们按照要求进行分组训练,很快全班学生便掌握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请问该体育教师主要运用了哪四个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在体育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讲授法。通过体育教师语言讲授前滚翻、后滚翻的动作概念,使学生明确课堂 学习内容。
第二种,谈话法。通过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思考,近一 步深化对动作要领的明确。
第三种,演示法。通过体育教师亲自示范做现场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操作; 第四种,练习法。通过分组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去做,进而掌握动作技能。
七、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上好一堂课。
【参考答案】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 键。上课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
学方法。
此外,上好一堂课还要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 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 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清楚、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 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
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八、材料分析题
八、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老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学生:(都面露喜色,大声喊)到我家!到我家!
老师:很高兴大家都愿意请我。但我只能去一家,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得好,我 就到谁家去做客,怎么样? 学生:(面露难色,沉默)
老师:这个条件让大家为难了。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如果大家努力,一定能学会炒菜,能请到我。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两天后作文课上} 老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学生:(争先喊道)学会了!老师到我家吃饭吧!
老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么你们都学会了做什么菜了呢? 学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说起了自己学做菜的情况)
老师:我很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学做菜的,但是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详细 的介绍自己做菜的情况。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做菜的过程呢? 学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都写出来就知道了!
老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仅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还能比较一下,谁做的菜 最好,我就到他家去做客,好吗? 学生:好!
老师:那好,那就快写吧!上面是一则作文教学课实例。请你试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视角对此进行 分析。
【参考答案】
从教育原则角度来讲,该教师的作文教学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师的做法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操作为作文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此外,教师这种先引导后进入写作的手段,也是教学方法科学性的体现,此外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讲,该教师主要采取了实践活动法和直观教学法,即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材料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饭做菜,既提升老师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动手做饭做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做菜过程的直观感知,丰富了学生表象,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从教学过程的规律来看,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写作文建立在自身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论述题】某初中三年级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这一事件。
【参考答案】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和疏导原则。
首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②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而案例中的老师非但没有促进学生内部思想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反而采取侮辱学生人格这样的不利因素阻碍了思想品德矛盾的转化,这种行为无疑违背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其次,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 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再次,德育过程要坚持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 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要求:①对学生的德育要通过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坚持正面教育,杜绝简单粗暴的批评。
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以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前提,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态度,既没有积极疏 导,又没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制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因此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和疏导原则
.【论述题】某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师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学生一次次摔跤一次次又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信心十足的又投入学习中。该案例体现了哪项德育原则和哪种德育方法?
从德育的原则来看: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案例中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积极克服溜冰困难的积极因素,克服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的消极因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意志,帮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充分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从德育方法来看:体现了实际锻炼法。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案例中,老师没有进行空洞的德育说教,而是借助实际锻炼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实际锻炼法的应用。
简答题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应遵循那些原则? 学校德育过程应该遵循八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论述题
论述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 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 的过程,这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①要注意全面性; ②要注意多端性;
③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2)德育过程要关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 ①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 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七、材料分析题
1.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于是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 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出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判。
2.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 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
那么,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参考答案】
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严格要求学生,让学 生引以为戒,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2.【参考答案】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 或指责一番,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不仔细调查了解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掩,找 不到其真正原因,而作出错误处理。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第一,缺乏经验而犯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特别是缺乏经验往往导致犯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能教给他们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
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由于好奇心而犯错误。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致了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很低,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美的,结果犯了错误。第四,别人促成了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教 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1)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道找原因,启发他们勇于讲清事实,承认错误。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给予改正的机会。
(2)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有一点点改正,即使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3)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批评,但也不能漠然视之。必 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
简答题
1.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1.【参考答案】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如下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参考答案】
首先,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 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
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第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2.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第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1.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2.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1)班主任必须与科任教师团结协作
(2)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老师沟通本班学生的情况(3)班主任应经常听取科任老师的意见
(4)班主任应邀请科任教师参加指导班级活动 3.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班主任主要协调好三大类关系。第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1)协 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3)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第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三,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七、论述题
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1.【参考答案】
优等生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优等生的优点 是: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优等生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对优等生的教育措施: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 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中等生:也叫‚一般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对中等生的教育措施:(1)班主任要重视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 力使中间因素和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后进生:指那些在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特点:求知欲 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的道德观念和分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后进生教育措施: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 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
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三篇:简答论述题重点
简答论述题重点复习范围
一、简答题
1、自治区“六五”普法规划确立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题参考:
(一)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二)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四)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五)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
(六)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
(七)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
(八)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2、我区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原则是什么?
答题参考:法制宣传教育实行全面规划、统一领导,单位组织实施、公民广泛参与、司法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的组织形式。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
3、暴力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稳定与发展,严重损害新疆各族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破坏性因素,其危害性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题参考:(1)暴力恐怖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2)暴力恐怖活动造成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3)暴力恐怖活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正常宗教事务管理;
(4)暴力恐怖活动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总之,暴力恐怖活动是对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严重侵犯。
4、什么是暴力恐怖犯罪?其实质是什么?
答题参考:①暴力恐怖犯罪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严重暴力犯罪行为,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现今人类社会的一个毒瘤。②在新疆,暴力恐怖犯罪旨在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恐怖氛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妄想破坏祖国统一,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5、什么是宗教极端势力?近年来,新疆宗教极端势力散布了许多反动谬论,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题参考:①宗教极端势力是一股在宗教名义掩盖下的、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这股极端势力与“宗教”的关系,就在于它利用宗教从事罪恶活动。他们具有宗教的背景,教徒的身份,活跃在信仰同一宗教的民众中,在宗教信仰的掩护下,从事种种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②教唆、鼓吹用教法取代国法,致使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受到了严峻挑战;通过散布“异教徒”论,制造民族仇杀,破坏民族团结;鼓动“圣战”猖狂进行暴力恐怖活动。
6、应如何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抵制宗教极端思想?
答题参考:一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保证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二要坚持和完善在宗教工作中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和举措,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日常管理,加大基层宗教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三要坚持和完善爱国宗教人士聘用、管理、培训、生活照顾等制度,团结、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要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破坏活动的犯罪,加大对非法宗教活动专项整治的力度,从根本上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蔓延的土壤。
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答题参考:①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②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8、当前公职人员履行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答题参考:
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二是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原因:1.封建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思想根源。2.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是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3.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体制因素
9、工作当中,公职人员的法治能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参考:一是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法律意义,并及时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和评价;二是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手段、遵循法律程序顺利实现工作目标;三是能够在遵守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法律解决复杂问题。
10、为什么说“讲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答题参考: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要有法治所保障的有序秩序。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赖法治所保障的人权基础。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所维护的社会公平正义。
11、“讲法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哪些宪法观念?
答题参考:(1)树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的观念;(2)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3)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4)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12、公职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依法履责、依法办事的能力?
答题参考: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13、为什么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全面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是新时期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答题参考:1.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2.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职责的需要。3.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领导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的需要。4.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加快法治建设步伐,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需要。
14、简要说明如何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答题参考:
(一)源头治理,关注民生;
(二)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三)加强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和源头治理;
(四)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15、简述如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
答题参考:一是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臵机制。二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构建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三是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16、面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做到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答题参考:一是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二是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三是从重事后处臵、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四是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17、张春贤同志指出:“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标志,新疆文化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疆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和薄弱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
答题参考:一是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二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巩固和加强宣传文化阵地非常紧迫;三是文化事业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18、张春贤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的奋斗目标,重点抓好哪七个方面的工作?
答题参考: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新疆精神;三要发挥新疆文化一体多元的优势;四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五要多出有新疆特色的文化精品;六要加快发展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七要从新疆实际出发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论述题(须结合实际展开论述,结合实际部分不少于答题内容的三分之一)
1、结合新疆实际,谈一谈如何预防和惩治暴力恐怖犯罪?
答题参考:第一,继续加大对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第二,严密防范,依法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第三,打牢反对“三股势力”的群众基础,提高反暴恐工作水平;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第五,增进四个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第六,继续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2、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作为公职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依法履责、依法办事的能力?
答题参考:(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3、当前公职人员履行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是什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答题参考:
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二是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
原因:1.封建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思想根源。2.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是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3.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体制因素。
措施: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4、结合工作实际,谈公职人员如何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引导群众落实“一反两讲”的基本要求?
答题参考:
(一)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
(二)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反暴力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讲法治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增强各族群众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
(四)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讲秩序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5、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讲法治”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答题参考:
一、讲法治是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讲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讲法治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讲法治要进一步强化宪法观念;
五、讲法治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六、讲法治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管理各项社会事务。
6、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请结合工
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理诉求?
答题参考:第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第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活力的基本条件。第三,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政府科学决策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增进公民政治参与、强化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第四,群众的诉求,有合理的,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都要做好群众工作,最大限度求得群众的理解。
7、结合自治区或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答题参考:
(一)源头治理,关注民生;
(二)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三)加强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和源头治理;
(四)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8、“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是依法治疆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谈一谈如何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答题参考:(1)党和政府要主导维护群众权益机制(①政府和社会应当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得处于不同利益群体中的个人有机会申诉其愿望和要求;②政府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使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和睦相处。);(2)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①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②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③要把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④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和丰富依法治理实践形式)。
第四篇:教育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名词解释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2、必修课:指所以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3、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4、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科学地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广义的)身心结构与功能,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
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6、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7、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8、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9、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10、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12、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老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
13、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包括政治、道德、社会角色社会化。
14、课程要素: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须的经验因素
15、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7.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18.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9.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20.教育情境:即教育、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21.教育目的: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 的设想或规定。P26)
22.教师的“教员”角色:是教师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和评定学业。
23.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复杂的关系体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组织关系以及相互产生的非正式关系。24.校风:一个学校社会的气氛。即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25.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好考核的依据之一。
26.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27.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28.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 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
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
29.素质教育: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30.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简答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P25(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P57(1)·片面追求升学率(2)·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P37(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P34(1)·遗传(2)·环境(3)·教育(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P333(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6、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P191(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7.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P143)(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
(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还应当指出,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着什么样的功能?(P196)(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简要说明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P7)答:
(1)深化理论学习。(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的模拟训练。(4)知识转化技能。(5)理论联系实际。
10.简述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P15-P17)答:(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以教育影响为中介。(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P34)
答:(1)遗传。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或生理前提。
(2)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
作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12.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P25)
答:(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13.简述教师的知识结构。(P81)答:(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14.为什么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简述理由。(P129)答: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15.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P182)
答:(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
(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16.简述隐性课程的功能(P227)
答:(1)陶冶功能。隐形课程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2)育美功能。美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氛围等能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3)益智功能。隐形课程通过情感影响智力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的求真务实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4)健体功能。良好的环境,完善的设备有助于学生健全体魄。
1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P244)
答:(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在编排上通常采取直线式与圆周式。(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18.教学设计的步骤有哪些?(P250)答:(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呈现教材。(5)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量以及评价。19.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P289)答:
(1)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就是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20.一般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有哪些?(P292)答:(1)引起动机。吸引学生,调动兴趣,引起好奇。(2)呈现教材。教师分层次、有次序地呈现教材。(3)举例说明。
(4)归纳概括。教师对讲过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总结。(5)布置作业。通过练习、复习,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深化理解。
21.课堂管理的原则有哪些?(P227)答:(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
22.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主要有哪些?(P336)
答:(1)系统传授式。是教师根据学法指导教材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学习方法。
(2)专题讨论式。采取专题形式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学法专题讲座。(3)学科渗透式。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科渗透学习方法。(4)学习诊断式。教师运用心理诊断技术帮助学生具体找出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
(5)经验交流式。学生之间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23.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P346)
答:(1)整体性。素质教育是教育全员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2)基础性。素质教育既要为学生的步步发展打下基础,也要为每个公民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3)内化性。注重并切实把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
(4)综合性。素质教育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等影响因素。因此整个社会也必须重视并切实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
论述
1、论述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P333(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阅读案例,回答问题.那是一个夏天,一家人正在院里乘凉,点着蚊香。调皮的航航端起蚊香盘,使劲一吹,嘿,这下可好,一家人被吹起的“烟雾”包围,着实呛了个够。„„
处理(1):我大发雷霆,怒喝道:“你干什么呀?!”孩子立刻怔住了,呆呆地不知所措,听到我的“吼叫”,哇哇大哭起来。
处理(2):孩子也被烟雾笼罩,妈妈站起声,把孩子拉到一边去:“你是想把灰尘吹走,对吧?”孩子点点头。妈妈继续说:“这是你想做好事,只是你用力太大了,你看,大家都被你吹起的灰尘笼罩啦!以后要轻一点,好吗?”孩子认真地点点头。
结合你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评价案例中的两种教育方式。
答题要点为:
专制型和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比较。前一种处理为专制型教育方式,后一种处理为民主型教育方式。
1、专制型通常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父母主观意志出发,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经常打骂、体罚、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或是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
2、民主型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家长常常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修养。对子女长期耐心教导,以身作则,启发说理,督促检查。这种家长教育处的子女常常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独立性和创造性,社会适应良好。个体化和社会化协调平衡发展,易独立成才。
3·论述教学过程的规律.P267(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4·论知识学习的过程P320(1)·选择阶段(2)·领会阶段(3)·保持阶段(4)·应用阶段
5.论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P289)(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
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维持课堂记录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6·分析良好师生关系应当如何建立?
(1)·在师生相互态度上,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2)·师生感情关系上,需要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上,师生之间呈现出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7.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3)·教育还具有交流· 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8.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智能结构(P82—P83)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9、论述在师生关系中,如何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P162)(1)·师生相互态度: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4)·效果:教学效果良好
10、论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236)(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12、论述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P354—P361)(1)·道德认识的形成(2)·道德情感的培养(3)·道德意志的锻炼(4)·道德行为的锻炼
1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应用)P50-52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学校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和结构;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影响到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到教育目的。(2)学校教育外部文化: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延续、更新;普及;交流、整合(需补充)
14、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P205
(1)建立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与宣传部门联系,开展活动(宣传学校/制作、播放有教育意义的节目/竞赛活动或报告会)
(3)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联系(地质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戏室的清理整顿)
(4)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少年宫/文化宫/业余体校/选苗子)
(5)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建立联系(研究性学习/综合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劳动)
15: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须符合的要求:P327-331(应用)
(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A: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B: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C: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
D: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
A: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B: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
C:合理设计各文化基本学科的作业量
D: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
(3)劳逸安排的节奏性
休息:静止性休息;活动性休息(脑体活动交替;文理/动静科目交替;课时的安排)
16、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P162—163 答:
(1)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的类型(分别作简要描述)
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和民主型
(2)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其表现在于:
①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
② 学生尊敬教师,接收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③ 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3)按照民主型师生关系原则,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的的措施有(分别作简要描述): ① 走进学生,了解学生。②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③ 关注学生,及时评价学生。
17、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P355—361 答:
(1)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为: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一般是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经常发生变动,即品德的培养可以以任何一个环节为开端着手进行,不过无论怎么变动,始终是构成品德的心理成分共同发生协同作用的一个综合的过程。
(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包括: ① 道德知识的掌握; ②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3)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4)道德意志的形成与发展。
(5)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第五篇:广西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简答论述题重点
CP01 92.(p.9-10)How has the role of HRM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Discuss three trends that are changing the HRM function.The amount of time that the HRM function devotes to administrative tasks is decreasing, and its roles as a strategic business partner, change agent, and employee advocate are increasing.One trend seen today is that the role of HRM in administration is decreasing as technology is used for many administrative purposes, such as managing employee records and allowing employees to get information about and enroll in training, benefits, and other programs.Another trend is that outsourc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is occurring quite frequently.Additionally, HRM is becoming more proactive and less reactive.Roles such as practic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business partnering have increased.CP01 97.(p.40)What five main areas of the legal environment have influenc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ver the past 25 years?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legislation, employee safety and health, employee pay and benefits, employee privacy, and job security.CP04 99.(p.177)Explain the 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1.Skill variety i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job requires a variety of skills to carry out the tasks.2.Task identity is the degree to which a job requires completing a “whole” piece of work from beginning to end.3.Autonomy i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job allows an individual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the way the work will be carried out.4.Feedback is the extent to which a person receives clear information about 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 from the work itself.5.Task significance i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job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ives of other people.The belief that the task is significant because performing it well leads to outcomes one values may be the most critical motivational aspect of work.These five job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motivating potential of a job by affecting the three critical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experienced meaningfulness, ”responsibility,“ and ”knowledge of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model, when the core job characteristics are high, individuals will have a high level of internal work motivation.This is expected to result in higher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work as well as higher levels of job satisfaction.CP04 94(p.168-170)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job analysis, job descriptions, and job specifications? Job analysis is the process of gain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jobs, and it usually includes both a job description and a job specification as an output of the process. Job description is a list of the tasks,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work being performed)required by a job. Job specification is a list of the knowledge, skills, abilitie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at a jobholder must have in order to be able to effectively do the tasks,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CP05 95(p.198-199, 201)What is downsizing? Discuss the four major reasons why organizations engage in downsizing.In general, are downsizing strategies successful? List reasons why or why not.Downsizing is the planned elimina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personnel designed to enhance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major reasons: First, many organizations are looking to reduce costs, and because labor costs represent a big part of a company's total costs, this is an attractive place to start.Second, companies may close outdated plants or introduce technological changes to old plants, which reduces the need for labor.Third, because of economic reasons, companies change the location of where they do business.There seem to be a number of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most downsizing efforts to live up to expectations in terms of enhancing firm performance including:Although the initial cost savings are a short-term plus,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an improperly managed downsizing effort can be negative.Many downsizing campaigns let go of people who turn out to be irreplaceable assets.Employees who survive the staff purges often become narrow-minded, self-absorbed, and risk-averse.CP05 93(p.198)Discuss the major options organizations have for reducing labor surpluses.In doing so, discuss how they vary in terms of speed and the amount of human suffering.Options that are fast but result in high human suffering include downsizing, pay reductions, and demotions.Transfers and work-sharing reduce suffering somewhat.Slower approaches include attrition, retirements, hiring freezes, and retraining.These tend to reduce human suffering greatly.CP06 97.Traditional job interviews have demonstrated low validity in terms of predicting job performance.Describe how job interview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ir validity.Keeping the interview structures standardized and focused on accomplishing a small number of goals Asking questions that force the applicant to display required knowledge or ability(e.g., situational interview questions)Using multiple interviewers who are trainedCP06 99.(p.259)Explain what an assessment center is, comment on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generally), and identify a class of jobs for which assessment centers are a particularly useful selection method.An assessment center is a selection program that employs multiple selection methods(e.g., work-sample test, in-basket exercise)to rate either applicants or job incumbents on their managerial potential.High reliability High validity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managersCP6 91.(p.233, 237)Define what is meant b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the employment selection context,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reliability to validity.Reliability is the degree to which a measure(i.e., a selection device)is free from random error.Validity is the extent to which performance on a measure i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on the job.The relationship is that a measure that must be reliable should be valid;but a reliable measure is not necessarily a valid one.CP07 99.(p.315-316)Describe the five types of training outcomes.1.Affective—What trainees thought of the program.Consists of a brief survey on facilities, trainers, and content.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method of evaluating training;useful for identifying what trainees thought was successful and what inhibited learning.2.Cognitive—Familiarity with principles, facts, techniques, skills or processes presented;typically, tests are used to assess learning(could be role playing or simulation if training technique was a hands-on approach), typically collected before leaving training, therefore doesn't help assess transfer of training.3.Skill-based—Extent to which the trainees' behavior changes on the job as a result of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Assessment usually involves having trainees' managers or peers provide ratings.4.Results—Used to determine the payoff the training program had for the company.5.Return on investment—ROI refers to comparing the training's monetary benefits with the cost of the training.The ”best“ method depends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Cp08 92.(p.363-367)What does 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do in terms of measuring performance? Discuss the three techniques that fall under the comparative approach.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requires the rater to compare an individual's performance from that of others.Three techniques that fall under this approach are ranking, forced distribution, and paired comparison.Ranking includes simple and alternation ranking.Simple ranking requires managers to rank employees within their departments from highest performer to poorest performer.Alternation ranking consists of a manager crossing off top performers and poor performers from a list of employees in sequential order.The forced distribution method also uses a ranking format, but employees are ranked in groups.The paired comparison method requires managers to compare every employee with every other employee in the work group, giving an employee a score of 1 every time he/she is considered the higher performer.CP09 94.(p.429-434)Describe and discuss the different ways that job experiences can be used for employee development.1.Enlarging the current job.2.Job rotation—Helps employees gain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any's goals, different functions, develop contacts, and improve problem-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skills.Employees may not receive challenging assignments because they do not have time to understand the work unit.3.Transfers, promotions, downward moves—These moves can be anxiety provoking and may appear like a punishment.Should(1)g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e new job, its content, and challenges;(2)involve employees in transfer decisions by sending them to look at the new location and giving community information;(3)give clear and early performance feedback;(4)have a host at the new location to help them adjust;(5)give information on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job opportunity;(6)help in relocating housing, assistance for dependent family members, and help for spouse in finding new employment, if necessary;(7)have an orientation program;and(8)guarantee that new job experiences will support the employees' career plans.4.Temporary assignments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Externships involve a company allowing its employees to take full-time operational roles at other companies, while sabbaticals involve a leave of absence from the company to renew or develop skills.CP10 95.(p.475)Describe in what ways the two constructs of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re different and in what ways they are similar. Job involvemen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people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their job.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an individual identifies with an organization and is willing to put forth an effort on its behalf.Thus, an individual could be highly involved with his/her job or career, yet have low commitment to the specific organization that he/she is working with. The two constructs are similar in that job dissatisfaction leads to low job involvement and low job commitment over time.Also, low job involvement and low job commitment both make an employee more difficult to motivate.CP10 97.(p.479-480)First, describe 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how it relates to job satisfaction;then discuss how our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negative affectivity on job satisfaction could be used by an employer to improve overall level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Negative affectivity is a dispositional dimension that reflects pervasiv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atisfaction with any and all aspects of life.People who are high in negative affectivity a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job dissatisfaction. Employers may seek to raise overall levels of employee job satisfaction by selecting employees who do not have a history of chronic job dissatisfaction.CP10 94.(p.472-475)Explain what job withdrawal is, its three levels of progression, and how it relates to job satisfaction.Job withdrawal is a set of behaviors that dissatisfied individuals enact to avoid a work situation.The theory of ”progression of withdrawal“ includes three categories of behaviors:1.Change behaviors—Efforts to attempt to change the conditions that generated the job dissatisfaction.2.Physical job withdrawal—If job conditions cannot be changed, a dissatisfied worker may be able to solve his/her problem by leaving the job.3.Psychological job withdrawal—Employees psychologically disengage themselves from their job;they are on the job, but their minds may be elsewhere.CP10 98.(p.480-481)Describe job enrichment and job rot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Job enrichment refers to specific ways to add complexity and meaningfulness to a person's work.Job rotation refers to moving a single individual from one job to another over the course of time.Both methods aim at reducing job dissatisfaction.Job enrichment is directed at jobs that are ”impoverished" or boring.Job rotation offers the employee a mix of jobs, in which some are considered dissatisfying, while others are considered satisfying.Both methods tend to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for employ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