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简答论述题题库

时间:2019-05-15 11:0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宪法简答论述题题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宪法简答论述题题库》。

第一篇:宪法简答论述题题库

简答题题库

32.简述宪法实施的监督及其内容。参考答案:

宪法实施的监督是为了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而对一切违宪活动所进行的审查和纠正。(2分)内容包括:

(1)审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2分)(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2分)(3)审查政党、社会团体等行为的合宪性。(2分)

33.简述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有:(1)从历史因素看,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分)

(2)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来看,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分)(3)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2分)系,使之规范化、条文化;(2分)再次,还要求宪法必须概念清晰、含意严谨、明确界限分明、做到解释的排他性,避免使用时产生歧义。(2分)

33.简述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参考答案:(1)从历史因素看,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分)

(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分)

(5)根据我国尚未完全统一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我国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具有灵活性的单一制国家。(1分)

31.简述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含义。参考答案:

宪法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3分)(2)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3分)(3)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2分)

32.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表现。参考答案: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表现是:

(1)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的。(3分)

(2)从人民代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统一体系。(3分)(3)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是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2分)32。如何理解宪法规范的科学性? 参考答案: 所谓宪法规范的科学性是指宪法的各项规定必须真实的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使宪法具有严密的完整的科学体系。(2分)首先,取决于宪法在指导思想上的正确性;(2分)其次,它要真实的反应并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2)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来看,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分)(3)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2分)

(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分)

(5)根据我国尚未完全统一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我国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具有灵活性的单一制国家。(1分)

31.简述宪法规范功能实现适宜的社会外部环境。参考答案:

(1)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3分)(2)社会公众强烈的宪法意识;(3分)(3)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2分)

32.简述我国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分)(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2分)(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2分)(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2分)31.简述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含义。参考答案: 宪法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3分)(2)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3分)(3)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2分)32.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参考答案: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2分)其具体表现是:

(1)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的。(2分)

(2)从人民代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统一体系。(2分)

(3)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是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2分)31.简述宪法规范功能实现所要求的社会外部环境。参考答案:

(1)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3分)(2)社会公众强烈的宪法意识。(3分)(3)有效地宪法监督制度。(2分)32.简述我国划分行政区域时所依据的原则。参考答案: 我国划分行政区域时所依据的原则是:(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2分)

(2)有利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2分)(3)便于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2分)(4)根据历史状况、民族传统和人民生活习惯以及人口分布、地理条件和国防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2分)

1.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参考答案: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权力有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权;(2分).(2)人事任免权;(2分)(3)国家重大问题决定权;(2分)(4)监督权;(2分)(5)应当行使的其他职权。(2分)

2.我国宪法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有哪些规定? 参考答案:

现行宪法对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规定是: 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

(1)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3分)(2)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3分)

(3)-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2分)(4)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2 分)

1.简述我国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 公民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有:

(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 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3分)

(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2分)

(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任何机关、组织或个人,非经法律许可,不得强行侵入、搜查或者查封公民的住宅。(3分)(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国家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成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分)2.简述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分)我国各个国家机关都是按照这个原则设臵和组成的,其具体表现是:(1)在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之间,国家权力来自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大会。(3分)(2)在各国家机构之间,权力机关居于核心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是由人大选举产生,并受他的监督,向他负责。(3分)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2分)

1.为什么说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参考答案: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现行宪法序言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无产阶级专政。”(2分)这就是说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和基本点上是一致的,其主要表现为:1)从领导力量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政权,工人阶级的领导标志着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2)从阶级基础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2分)(3)从国家职能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职能也是一样的。(2分)(4)从历史使命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一样,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2分)2.简要回答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 简要回答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主要内容。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主要内容包括:(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简述宪法的作用。参考答案:

(1)宪法对组织和规范国家权力的作用;(2分)(2)宪法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2分)(3)宪法对实行法治的作用;(2分)(4)宪法对经济的作用;(2分)(5)宪法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2分)2.我国的国家结构为什么采取单一制形式? 参考答案: 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是:(1)从历史因素看,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分)(2)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来看,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分)(3)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2分)(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酌共同繁荣。(2分)1.为什么我国的国家性质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 参考答案: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但不完全相同。因为:

(1)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能反映了我国政权建设的特点,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是我国不同于一般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特点。(4分)(2)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能确切地表现了我国的阶级状况、政权的广泛基础和民主性质。现阶段人民的范围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而且还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4分)(3)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能直接体现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两个方面,明白易懂易于为人民所接受。“无产阶级专政“字面上只有专政而无民主,容易使人产生误解。(2分)

2.我国宪法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有哪些规定? 参考答案:

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

(1)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3分)(2)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3分)(3)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2分)(4)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2分)1.为什么说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参考答案: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现行宪法序言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2分)这就是说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和基本点上是一致的,其主要表现为:

(1)从领导权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政权,工人阶级的领导标志着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2分)专政一样,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2分)(3)从国家职能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职能也是一样的。(2分)(4)从历史使命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一样,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2 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形式的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是宪法得以产生的法律条件。(2分)3.简述全国人大代表有哪些主要义务? 参考答案: 1)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2分)2)同原选举单位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2分)分)2.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国划分行政区域时所依据的原则是:(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2分)(2)有利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2分)(3)便于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2分)(4)根据历史状况、民族传统和人民生活习惯以及人口分布、地理条件和国防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2分)根据我国宪法第30条规定: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2分)1.简述在宪法实施的监督方面《宪法》规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2)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第67条进一步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3)全国人大设立的各专门委员会协助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4)现行宪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宪法监督体系,以保证宪法的统一实施。(2分)2.简述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参考答案:

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使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2分)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积极启蒙思想是近

3)保守国家秘密;(1分)4)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分)5)接受原选举单位和群众监督。(1分)1.简述宪法规范对社会现实作用的条件。

1)宪法规范的科学性;(3分)2)宪法规范的完备性;(3分)3)适宜的社会外部环境。(2分)

2.简述特别行政区政府行使哪些职权? 1)制定并执行政策;(2分)2)管理各项行政事务;(2分)3)办理基本法规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授权的对外事务:(1分)4)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1分)5)拟定并提出法案、议案.附属法规,草拟行政法规,(1分)6)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会议听取意见或代表政府发言等。(1分)3.简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人身自由主要包括哪些? 1)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2)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4)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论述题题库

34.试述1982年宪法的指导思想。

1982年宪法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具体表现在:(1)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国家的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为总的指导思想。(4分)

(2)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3分)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3)所有国家机关只能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

权力,不得越权和享受特权。(3分)

(4)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行使(3分)(4)坚持改革开放。(2分)

(5)巩固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2分)

34.试述我国当前人民民主的主要表现。(1)我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所有。(3分)(2)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最重要的民主权利。(3分)

(3)人民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3分)

(4)通过在城市和农村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这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式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3分)

(5)我国人民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还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这些自由和权利非依法律不得剥夺。(2分)33.试述法治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的表现。

(1)依法组织和建立国家机关及其职能部门,作到一切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都有宪法和法律依据。(3分)

(2)国家立法机关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立法。(3分)职权。(3分)

(5)国家权力机关要加强法律监督。(2分)

33.试述我国现行宪法在监督实施方面的主要内容。

(1)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规定了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有严格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全国各族人民、一切武装力量和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等必须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2)宪法规定了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3)全国人大设立的各专门委员会协助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4)现行宪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以保证宪法的统一实施。

33.试述我国当前人民民主的主要表现。

(1)我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所有。

(2)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最重要的民主权利。

(3)人民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4)通过在城市和农村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这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式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5)我国人民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还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这些自由和权利非依法律不得剥夺。33.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特点。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与党的领导制度和执政方式紧密联系。发展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二篇:宪法简答论述题

1、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运用“宪法”一词时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古代中国与西方运用“宪法”一词时相同之处是:都有优于普通法的某种倾向;如《韩非子•宪法》“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中的宪令即指优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一书,多处使用“宪令”一词指皇帝的诏书、谕旨,以区别于市民会议制定的普通法规。

不同之处是:古代西方的宪法往往侧重于组织法方面的意义,古代中国的宪法都没有此意。如西方的宪法多指有关规定城邦组织与权限方面的法律或有关确认教会、封建主以及城市行会势力的特权,以及它们与国王等的相互关系的法律,而古代中国没有

2、宪法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如何?

定义:宪法是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基本人权的国家根本法。

本质:(1)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权观念的普遍化,在人权观念普遍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人民主权原理,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统治国家、管理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和程序,即民主。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就是资产阶级争取民主的过程,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出现了资本主义民主事实,资产阶级宪法即是对资本主义民主事实的一种制度化和法律化。同样,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在进行革命并出现社会主义民主事实之后,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民主事实,产生了社会主义宪法。

宪法与民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宪法存在的基本前提是民主事实的存在,宪法运行的墓础也是民主事实的存在。各国宪法存在差异的基本原因在于民主事实的不同。当民主事实的性质发生变化时,宪法也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当民主事实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宪法的内容也发生变化。宪法是民主事实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确认了一国基本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但没有去确认全部的民主事实。人民除通过宪法所确认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行使国家权力外,还通过其他各种民主形式行使国家权力。(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宪法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反映了一国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由于宪法所规定的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性的问题,因而它是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全面、集中的表现,是统治阶级根本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首要的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宪法反映阶级力量对比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宪法总是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从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制定,是对阶级斗争的总结。2)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宪法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因而统治阶级在制定宪法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把统治关系法律化,即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同盟者,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使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合法化,并得到法律的保障。3)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统治关系发生根本转变时,宪法发生阶级性质的转换。在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总体框架相同而具体的对比关系存在量的差异时,宪法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宪法与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有直接联系。除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外,政治力量对比关系还包含与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有直接联系的同一阶级内的各个阶层、各个派别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及与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既有若干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宪法在具体内容的规定上,都必须考虑到这些政治力量对比关系,考虑到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

3、近代意义的宪法产生的原因(条件)有哪些?

英美法等国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和结果,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会导致一种新的法现象的产生,应引起深思。一般认为,宪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所具有的特别内涵互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一下几方面:

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过程中必然自发产生平等观念。商品的自由竞争必然导致自由观念的产生。且只有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平等自由的观念才会被普及并为全社会接受。近代宪法正是以平等自由为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的,所以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⑵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近代以来的民主政治是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以平等自由为目标追求的,发达的成熟的民主政治。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最终取得胜利,资产阶级需要将有利于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利以及自由,以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固定下来。所以宪法才有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之说。

⑶民主的 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首先,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对近代宪法的产生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资本主义文化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条件。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尤其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近代文化是宪法产生的重要思想条件。

4、简述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美国和法国宪法产生的主要经过。

(一)英国:英国号称“宪政母国”。英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同时在形式上英国宪法也成为不成文宪法。所谓英国宪法,实际上是由不同历史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和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宪法惯例、判例的构成。如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

(二)美国: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世界宪法发展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776年的《独立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马克思称之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三)法国: 法国1791年宪法是欧洲大陆最早制定成文宪法典的国家。1789年法国《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人权宣言》)颁布,它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宣布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原则,提出了“主权在民”、“权力分立”的主张,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民主宪政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791年法国第一部宪法以《人权宣言》为序言。

5、比较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的概念。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也称文书宪法或制定宪法。

不成文宪法则是不具有统一法典形式,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其特点是稳定欠灵活。

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法律效力与普通法律完全相同的宪法,其特点与前者相反。

6、什么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有哪些基本原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宪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指通过宪法规范所体现的宪法内容的基本标准、基本准则或者基本界限。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法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宪法形成的基本前提和根据,基本人权保障原则是制宪的基本目的,权力制约原则是达到制宪目的的基本手段。具体而言,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1)人民主权原则(主权在民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来源于人民。在历史上,人民主权原则是针对封建时代“君权神授”的观念提出来的,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人民主权原则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主要表现是:1)宪法明确确认人民主权原则。2)宪法规定了人民主权原则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式。3)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基本人权保障原则。人权的主体是“人”,是作为单个个人的权利,是作为自然意义上的人的权利。简而言之,每一个人都是人,因而都是与他人相平等的人,而为了保持人的生存、尊严和独立人格,每一个人都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人权不可能是抽象的、超阶级的和超地域的,只能是特定国家的特定公民的人权、特定阶级的人权;在一个特定国家的具体的人权,只能是人民群众通过斗争而来,而不可能是天赋的、自然获得的;宪法被马克思称为“人权保障书”,基本人权保障原则在世界各国宪法中都有明确的体现。基本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和核心部分。宪法关于国家机构部分的规定,也是以保障基本人权为基本出发点的。基本人权的内容随着各国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和内在要求出发,既规定了自由权,也规定了社会权。

(3)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还需要国家权力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基于人性和国家权力的特性,宪法中必须设计各种制度和力法以控制国家权力的范围和行使,避免其滥用,保障公民权利。宪法中所设计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2)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3)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的国家机构是按照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建立起来的,认为只有这样国家权力才不会被滥用,人权才有保障。我国宪法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1)人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2)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3)国家机关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尤其是2004年全国人大对宪法的第四次修正中,增加了关于“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

(4)法治原则。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法治原则的确立在反对封建专制特权,确立和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在其宪法规定和政治实践中贯彻厂法治原则的精神。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后,社会主义宪法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人民代表机关。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仅宪法和法律具有广泛深厚的民主基础,所有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且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坚强的后盾,从而使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有了真正实现的条件。

7、请说明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并试述我国宪政建设的条件。

宪法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民主宪政”、“立宪政体”,它是指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关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二者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表现,都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目的。

中国宪政建设的条件:

一、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必须有真实而科学的宪法。

三、必须有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宪法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土壤里,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关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制度、学说和观念的总和。

四、必须安定而有秩序。

五、必须有稳定有效的宪法实施机制。

8、言论、出版、结社和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的概念。

宪法第35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自由是指可以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1、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第5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应出台新闻法。

2、出版自由是指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以出版物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应出台出版法

3、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一定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者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分类:营利目的的;非营利目的的。应出台政党法;社团法。

4、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9、选举权、被选举权、选区和选举制度的概念。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其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主要公职人员的权利。

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享有被选举为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其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主要公职人员的权利。选区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划分的、进行直接选举以产生人民代表的区域,同时也是人民代表联系选民的基本单位。

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举原则、组织与程序等。通常由宪法和选举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

10、如何理解我国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参加选举的权利,普遍性原则是我国选举权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普遍性,平等性,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秘密投票)

选举权的普遍性是就享有选举权的主体范围而言的,是指一国公民中能够享有选举权的广泛程度。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由此可见,在我国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有三:一是具有中国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是年满18周岁;三是依法享有政治权利。除此以外,公民不因诸如民族、种族、性别、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教育程度等任何外在因素的差别,而使享有选举权的资格受到限制或剥夺。而且,根据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对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人,均准予其行使选举权。这样,在我国年满18周岁的人员中,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和停止行使选举权的人将会更加减少,从而充分表明普遍选举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真正得到了实现。

1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内容: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不包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12、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相对于一般行政区而言,尽管特别行政区与一般行政区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单位,但特别行政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自治权包括:1)行政管理权。除国防、外交以及其他根据基本法应当由中央人民政府处理的行政事务外,特别行政区有权依照基本法的规定,自行处理有关经济、财政、金融、贸易、工商业、土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行政事务。2)立法权。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但备案并不影响法律的生效。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特别行政区的终审法院为最高审级,该终审法院的判决为最终判决。4)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中央人民政府可授权特别行政区依照基本法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

(2)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都规定,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3)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该区永久性居民依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组成。永久性居民是指在特别行政区享有居留权和有资格依照特别行政区法律取得载明其居留权和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居民。

(4)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特别行政区除原有法律同基本法相抵触或经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原有法律予以保留。

13、国家主席的职权

我国国家主席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国家主席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结合起来行使国家元首职权,对外代表国家,是集体的国家元首。宪法第八十条与八十一条规定我国国家主席可行使以下职权:⑴公布法律,发布命令⑵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⑶荣典权⑷外交权

第八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第八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14、总理负责制的概念和内容

总理负责制是指国务院总理对他主管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与负全部责任相联系的是他对自己主管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1)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总理代表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并与秘书长、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一起对总理负责。(2)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总理具有最后决策权。(3)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名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4)总理有权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名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任免人选。(5)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法规,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任免行政人员,须由总理签署,才具法律效力。

15、简述99年修宪的主要内容)1999年宪法修正案有两项内容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1)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改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将原来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6、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概念。

宪法解释是指宪法制定者或者根据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依据宪法精神对宪法规范的内容、含义和界限所作的说明。宪法解释具有宪法效力。

宪法修改是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或社会实际需要的内容而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加以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宪法创制活动。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都是使原来的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且能够调整社会生活的方法;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的后果都是产生有效的法律约束力。不同点:宪法解释属于解释学,宪法修改则属于立法学;宪法解释是在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没有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宪法修改时再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发生冲突并表现为宪法规范落后于社会实际情况下进行的

17、试论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制

宪法保障制度是指,立宪国家为了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而建立的宪法解释、宪法监督、违宪审查等一系列制度以及开展的活动的总和。

现阶段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保障。是指中国共产党带头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宪法。这是宪法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

2、法律保障。是指宪法自身的保障。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国家根本法,二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三是有特别的修改程序。

3、组织保障。是指依靠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组织来保障宪法的实施。我国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4、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要遵守宪法,还要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各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宪法。

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

1、缺乏专门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关。

2、宪法监督的方式还比较单一。

3、违宪制裁措施的惩罚性不够强。

4、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宪法意识比较淡薄。

18、我国关于人身自由权的宪法规定

我国宪法对人身自由权的规定: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根据宪法的规定,在我国逮捕、拘禁、搜查、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必须由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任何组织、个人都不得行使这些权力。因此,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利 不受侵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民享有不受他人支配和控制的人身自主权、行动自由权和保护自己身体免受非法侵犯权。第二,国家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非法拘禁、剥夺、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第三,如果公民触犯了法律,有违法犯罪行为,需要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必须由法定的机关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权批准、决定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机关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法定程序由逮捕拘留条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9.请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我国宪法的结构。

1、从宪法体系上看,属于成文宪法体系,渊源形式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及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2、从宪法典的体例上看,以“章”开篇,兼有节、条、款等的设置。现行宪法全文共4章,7节,138条,另附31条修正案。

3、从宪法典的格式上看,有名称、目录、序言、正文,以及制宪机关、制宪时间、公布机关、和公布时间等。

4、从宪法的内容结构上看,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权限和活动原则等。

第三篇:简答论述题重点

简答论述题重点复习范围

一、简答题

1、自治区“六五”普法规划确立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题参考:

(一)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二)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四)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五)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

(六)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

(七)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

(八)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2、我区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原则是什么?

答题参考:法制宣传教育实行全面规划、统一领导,单位组织实施、公民广泛参与、司法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的组织形式。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

3、暴力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稳定与发展,严重损害新疆各族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破坏性因素,其危害性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题参考:(1)暴力恐怖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2)暴力恐怖活动造成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3)暴力恐怖活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正常宗教事务管理;

(4)暴力恐怖活动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总之,暴力恐怖活动是对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严重侵犯。

4、什么是暴力恐怖犯罪?其实质是什么?

答题参考:①暴力恐怖犯罪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严重暴力犯罪行为,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现今人类社会的一个毒瘤。②在新疆,暴力恐怖犯罪旨在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恐怖氛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妄想破坏祖国统一,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5、什么是宗教极端势力?近年来,新疆宗教极端势力散布了许多反动谬论,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题参考:①宗教极端势力是一股在宗教名义掩盖下的、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这股极端势力与“宗教”的关系,就在于它利用宗教从事罪恶活动。他们具有宗教的背景,教徒的身份,活跃在信仰同一宗教的民众中,在宗教信仰的掩护下,从事种种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②教唆、鼓吹用教法取代国法,致使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受到了严峻挑战;通过散布“异教徒”论,制造民族仇杀,破坏民族团结;鼓动“圣战”猖狂进行暴力恐怖活动。

6、应如何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抵制宗教极端思想?

答题参考:一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保证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二要坚持和完善在宗教工作中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和举措,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日常管理,加大基层宗教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三要坚持和完善爱国宗教人士聘用、管理、培训、生活照顾等制度,团结、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要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破坏活动的犯罪,加大对非法宗教活动专项整治的力度,从根本上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蔓延的土壤。

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答题参考:①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②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8、当前公职人员履行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答题参考:

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二是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原因:1.封建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思想根源。2.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是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3.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体制因素

9、工作当中,公职人员的法治能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参考:一是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法律意义,并及时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和评价;二是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手段、遵循法律程序顺利实现工作目标;三是能够在遵守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法律解决复杂问题。

10、为什么说“讲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答题参考: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要有法治所保障的有序秩序。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赖法治所保障的人权基础。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所维护的社会公平正义。

11、“讲法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哪些宪法观念?

答题参考:(1)树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的观念;(2)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3)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4)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12、公职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依法履责、依法办事的能力?

答题参考: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13、为什么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全面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是新时期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答题参考:1.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2.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职责的需要。3.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领导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的需要。4.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加快法治建设步伐,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需要。

14、简要说明如何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答题参考:

(一)源头治理,关注民生;

(二)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三)加强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和源头治理;

(四)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15、简述如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

答题参考:一是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臵机制。二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构建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三是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16、面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做到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答题参考:一是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二是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三是从重事后处臵、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四是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17、张春贤同志指出:“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标志,新疆文化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疆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和薄弱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

答题参考:一是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二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巩固和加强宣传文化阵地非常紧迫;三是文化事业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18、张春贤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的奋斗目标,重点抓好哪七个方面的工作?

答题参考: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新疆精神;三要发挥新疆文化一体多元的优势;四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五要多出有新疆特色的文化精品;六要加快发展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七要从新疆实际出发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论述题(须结合实际展开论述,结合实际部分不少于答题内容的三分之一)

1、结合新疆实际,谈一谈如何预防和惩治暴力恐怖犯罪?

答题参考:第一,继续加大对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第二,严密防范,依法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第三,打牢反对“三股势力”的群众基础,提高反暴恐工作水平;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第五,增进四个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第六,继续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2、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作为公职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依法履责、依法办事的能力?

答题参考:(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3、当前公职人员履行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是什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答题参考:

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二是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

原因:1.封建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思想根源。2.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是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3.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体制因素。

措施: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4、结合工作实际,谈公职人员如何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引导群众落实“一反两讲”的基本要求?

答题参考:

(一)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

(二)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反暴力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讲法治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增强各族群众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

(四)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讲秩序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5、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讲法治”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答题参考:

一、讲法治是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讲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讲法治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讲法治要进一步强化宪法观念;

五、讲法治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六、讲法治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管理各项社会事务。

6、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请结合工

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理诉求?

答题参考:第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第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活力的基本条件。第三,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政府科学决策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增进公民政治参与、强化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第四,群众的诉求,有合理的,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都要做好群众工作,最大限度求得群众的理解。

7、结合自治区或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答题参考:

(一)源头治理,关注民生;

(二)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三)加强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和源头治理;

(四)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8、“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是依法治疆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谈一谈如何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答题参考:(1)党和政府要主导维护群众权益机制(①政府和社会应当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得处于不同利益群体中的个人有机会申诉其愿望和要求;②政府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使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和睦相处。);(2)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①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②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③要把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④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和丰富依法治理实践形式)。

第四篇: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材料分析题:

某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办公室闲聊,甲老师说:‚我们班的张某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倒数

真是没办法了,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乙老师说:‚听说他爸爸是登板车的,也就是小学文化。不像我们班的王某,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丙老师说:‚就是嘛,这也不能怪我们教育得不好。俗话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独生子会打洞’‛。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几位老师的观点。

【参考答案】材料中的几位老师持的是‚内发论(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这种观点 是错误的。

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 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最后,个体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能有效的整合遗传、环境、教 育对人的影响,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纯强调遗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片面的。更抹杀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及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内涵包括: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六、简答题

1.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参考答案】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的新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2.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2.【参考答案】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 师表、终身学习等。

(2)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 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教育科 研能力、自我调控与反思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4)教师的人格特征。包括: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 人际关系等。

七、材料分析题

年轻的张老师是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任教于一所中学。工作之初,他刻苦钻研 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中。由于他平时对学生不苟言笑,在班级管理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渐渐的,张老师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无形的屏障,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讲课越来越缺乏激情,班级管理越来越苦难。在老校长的启发帮助下,张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学生有心事愿意向他倾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班级面貌焕然一新。(1)试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2)上述材料启发教师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问: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第二问: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学习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以 下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进入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教师要由原来的知 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树立新型师生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包括威望和信誉两部分。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 学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或敬畏的影响力才算是教师的威信。教师

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2)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3)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三)善于和学生交往

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师生交往中以育人为目的的真正学习,造成师生交往意义的失 落。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互相不理解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彼此沟通太少。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做到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在交往活动中是民主的。

(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构建 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要民主并不是抛弃权威,而是要在民主和权威之间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要有充分的民主意识,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 育影响力的保证。

(六)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 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

六、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参考答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 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 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 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参考答案】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3.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3.【参考答案】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 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课程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 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4.简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至少要考虑七个方 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构,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七、论述题

试述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参考答案】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 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八、材料分析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中时,接受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慢,以致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老 师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一次在班上公然宣称,假如你们当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结果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

诗人臧克家,1930 年参加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得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 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绚活‚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涌再三拍案叫绝。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最终,成为了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结合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答案要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 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结合案例适当展开论述)

六、简答题

有位体育教师在讲授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时,他首先讲解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 动作要领,然后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学生:‚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 同学们齐声回答道:‚圆的东西。‛教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圆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你们能不能在做这个动作时把身体变圆一点呢?‛下面我做一次示范你们要认真看,然后教师请学生们按照要求进行分组训练,很快全班学生便掌握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请问该体育教师主要运用了哪四个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在体育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讲授法。通过体育教师语言讲授前滚翻、后滚翻的动作概念,使学生明确课堂 学习内容。

第二种,谈话法。通过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思考,近一 步深化对动作要领的明确。

第三种,演示法。通过体育教师亲自示范做现场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操作; 第四种,练习法。通过分组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去做,进而掌握动作技能。

七、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上好一堂课。

【参考答案】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 键。上课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

学方法。

此外,上好一堂课还要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 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 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清楚、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 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

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八、材料分析题

八、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老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学生:(都面露喜色,大声喊)到我家!到我家!

老师:很高兴大家都愿意请我。但我只能去一家,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得好,我 就到谁家去做客,怎么样? 学生:(面露难色,沉默)

老师:这个条件让大家为难了。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如果大家努力,一定能学会炒菜,能请到我。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两天后作文课上} 老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学生:(争先喊道)学会了!老师到我家吃饭吧!

老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么你们都学会了做什么菜了呢? 学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说起了自己学做菜的情况)

老师:我很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学做菜的,但是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详细 的介绍自己做菜的情况。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做菜的过程呢? 学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都写出来就知道了!

老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仅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还能比较一下,谁做的菜 最好,我就到他家去做客,好吗? 学生:好!

老师:那好,那就快写吧!上面是一则作文教学课实例。请你试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视角对此进行 分析。

【参考答案】

从教育原则角度来讲,该教师的作文教学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师的做法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操作为作文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此外,教师这种先引导后进入写作的手段,也是教学方法科学性的体现,此外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讲,该教师主要采取了实践活动法和直观教学法,即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材料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饭做菜,既提升老师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动手做饭做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做菜过程的直观感知,丰富了学生表象,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从教学过程的规律来看,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写作文建立在自身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论述题】某初中三年级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这一事件。

【参考答案】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和疏导原则。

首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②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而案例中的老师非但没有促进学生内部思想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反而采取侮辱学生人格这样的不利因素阻碍了思想品德矛盾的转化,这种行为无疑违背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其次,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 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再次,德育过程要坚持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 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要求:①对学生的德育要通过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坚持正面教育,杜绝简单粗暴的批评。

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以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前提,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态度,既没有积极疏 导,又没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制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因此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和疏导原则

.【论述题】某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师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学生一次次摔跤一次次又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信心十足的又投入学习中。该案例体现了哪项德育原则和哪种德育方法?

从德育的原则来看: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案例中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积极克服溜冰困难的积极因素,克服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的消极因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意志,帮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充分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从德育方法来看:体现了实际锻炼法。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案例中,老师没有进行空洞的德育说教,而是借助实际锻炼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实际锻炼法的应用。

简答题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应遵循那些原则? 学校德育过程应该遵循八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论述题

论述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 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 的过程,这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①要注意全面性; ②要注意多端性;

③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2)德育过程要关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 ①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 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七、材料分析题

1.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于是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 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出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判。

2.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 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

那么,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参考答案】

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严格要求学生,让学 生引以为戒,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2.【参考答案】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 或指责一番,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不仔细调查了解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掩,找 不到其真正原因,而作出错误处理。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第一,缺乏经验而犯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特别是缺乏经验往往导致犯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能教给他们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

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由于好奇心而犯错误。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致了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很低,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美的,结果犯了错误。第四,别人促成了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教 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1)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道找原因,启发他们勇于讲清事实,承认错误。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给予改正的机会。

(2)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有一点点改正,即使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3)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批评,但也不能漠然视之。必 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

简答题

1.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1.【参考答案】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如下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参考答案】

首先,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 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

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第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2.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第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1.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2.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1)班主任必须与科任教师团结协作

(2)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老师沟通本班学生的情况(3)班主任应经常听取科任老师的意见

(4)班主任应邀请科任教师参加指导班级活动 3.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班主任主要协调好三大类关系。第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1)协 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3)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第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三,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七、论述题

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1.【参考答案】

优等生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优等生的优点 是: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优等生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对优等生的教育措施: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 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中等生:也叫‚一般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对中等生的教育措施:(1)班主任要重视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 力使中间因素和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后进生:指那些在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特点:求知欲 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的道德观念和分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后进生教育措施: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 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

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五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简答论述题

11、试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招募与选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P211-21

3答:(1)能岗匹配原则。能岗匹配原则是任何组织进行人力资源招募与选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黄金法则。能岗匹配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某个人的能力完全胜任该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这个人能完全达到。就人的能力而言,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专长也有不同。对岗位而言,同一工作类别不同工作层次的岗位对人的能力的结构和大小有不同要求,如统计局局长和一般的统计员;而不同工作类别相同层次的岗位对能力也有不同要求,如会计和秘书。因此,能岗匹配原则指人的能力与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完全匹配。二者的对应使人的能力发挥得最好,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完成得最好。在实际运作中,能岗不匹配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当能级大于岗位的要求时,优质人才无法在岗位上充分施展才华,人才留不住,人员流动快,这种情况对组织相当不利;当能级小于岗位的要求时,组织运作效率下降,尤其是当其处于领导岗位时,不仅自身难以胜任领导工作,自信心受挫,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公共部门的竞争力,导致人心涣散,这种情况对个人和组织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最优的不一定是最匹配的,最匹配的才是最优选择。

(2)因事择人原则。因事择人原则要求以公共部门的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为依据,根据职位的空缺状况和工作说明书进行招募、甄选和录用工作。只有以岗位为出发点,按照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拔人才,才能很好地实现人的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的良好匹配,从而避免多招人或招错人的情况出现,真正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使人与事科学结合起来。否则,势必会给公共部门带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负面影响,并不利于良好的组织文化的形成。

(3)德才兼备原则。公共部门的运作以公共权力为基础,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以公共利益的增长为其终极目标。可见,公职人员的履行职能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影响面广,波及效应大,因此,相对私营部门人才录用的标准,对公职人员的素质要求应更加全面。德才兼备原则就是要求全面考察公共部门求职者的政治素质、个人品德、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各方面,以确保符合“德才兼备”的标准。公职人员的“德”决定了其才能的发挥方向和目的,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公职人员的“才”是德的基础,使德具有现实意义,得到具体体现,其核心是能力的问题。对公共部门而言,如果只看求职者的“才”而忽略其“德”,其履行公共职能的方向就会发生偏离,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又破坏公共部门的社会形象,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果只看“德”而不看其“才”,则会降低公共部门公共职能履行的质量和组织的运作效率,尤其是当其处于领导岗位时,甚至可能因工作失误而给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选拔和录用公职人员必须坚持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反对任何将两者相割裂的错误倾向。

(4)公平竞争原则。公平指性别、身份、地位和标准的相等、平均或一致,公平竞争原则要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与选录工作的程序、规则、测评手段和方法对所有的求职者应一视同仁,运用同一的客观尺度去衡量所有的求职者,不能人为地在性别、民族、身份等方面设置各种不平等的限制。在实际运作中,公平竞争原则重在强调应运用科学、客观的测评手段和方法,通过竞争的方式来测评和选拔人才。单纯依靠领导者的主观判断来选拔人才往往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因此,必须以设计规范的选拔程序、科学的测评手段和方法对待所有的求职者,根据测评结果来录用合适的人员,才能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不仅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而且还有助于培育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

(5)信息公开原则。信息公开原则要求在招募和录用公职人员的过程中,所有与招募、甄选、录用活动相关的信息都应向全部的求职者公布和公开,这是确保公职人员选拔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环境。公共部门要遵循信息公开原则,必须做到:首先,必须确保公共部门的所有空缺职位向社会公开,使得所有符合条件的求职者都有权利通过合法途径谋求空缺职位。其次,必须确保招考政策公开、招考程序公开和结果公开。通常,这些应公开的具体信息包括招考政策、招考时间、地点、科目、资格审查条件、招考单位和部门、空缺职位名称和数量、空缺职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考试结果、面试结果以及最终的录用决定等。再次,必须确保复核和申诉程序的公开。求职者拥有复核和申诉的权利,可以对程序公正性和录用决定产生疑问,借助合法途径要求对过程进行复核和依法裁决。

(6)合法原则。在人力资源获取活动中,一切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的行为都是无效的,都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合法原则要求公共部门的招募与选录工作必须规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

12、试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应遵循的原则。P234-23

5答:①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体现,也是对公职人员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的基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给合起来,把各种理论和公共部门工作的实际内容给合起来,注重运用现代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培训中,在推动公职人员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对他们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②学用一致的原则。学用一致的原则是指把对公职人员的培训和他们培训后知识的实际运用统一起来,培训的内容要与部门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培训本身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使受训者通过培训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位需要,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如果培训与使用脱节,培训便失去了意义。受训者学而元用,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使受训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只有贯彻学用一致原则。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培训提高公职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③按需施教的原则。按需施教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而言,即根据部门的需要和各级各类公职人员岗位职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形式、确定培训内容,对公职人员进行切合实际需要的培训。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变动使公共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也处于经常调整之中,因此对公职人员的培训,也要根据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以及部门的职责规范来确定。此外,在不同职类、不同层次和不间岗位上任职的公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同,因此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也应有所差剔。其他国家对公共部门入员的培训也强调此类原则,称这种区分培训对象的培训原则为分类分级原则。在分类分级培训中,培训部门为不同的公职人员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对他们采用不同的培训方祛,使培训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讲求实效的原则。讲求实效的原则主要针对公职人员培训的实际效果而言。为了实现提高公职人员素质和提高公共管理效能的目标,培训必须保证质量、突出实效。培训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培训成败的关键,没有质量,培训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贯彻讲求实效的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认真分析需求,根据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对公职人员进行培训的依据。培训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范围、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步骤等。培训计划制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公职入员培训的效果,成为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的首要环节。其次,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井根据需要确定培训时限、培训的手段可以采用学校脱产培训,也可以采用在岗培训或业余进修等多种形式。

总之,理沦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和讲求实效是贯穿公职人员培训整个过程中的准则。贯彻这些原则.可以防止学用脱节,避免培训流于形式,保证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健康发展。

13、试述公共部门人力使用应遵循的原则。P263-267

答:①用其所长、用其所愿、用当其时。知人善任,用其所长、用其所愿、用当其时是用人之道的核心。用其所长,就是使用人才要扬长避短,兼收并蓄。把人才放在最能充分显示其才能的位置上,让其尽展其才;用其所愿,就是根据使用对象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意愿来使用人才。因为兴趣和热情是人们对一定事物的积极态度,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事物,从事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用其所愿,有利于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公共部门管理目标相统一;用当其时,就是使用人才要抓住最佳的时机。人的才能和人自身一样,从萌发到鼎盛再到衰退,其发展轨迹犹如一个抛物线,都有其发展的顶端。因此,要充分珍惜人才才华的绩优期和其工作的最佳年龄,打破论资排辈、求全、平衡、照顾的束缚,适时“起用”。当然,有的人才发展可能会有两个甚至多个峰值出现,这就需要领导者灵敏捕捉其才华的“拐点”,适时委以重任,达到用人的良好效果。用其所愿、用当其时,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用其所长,它是对个体不足之处的最佳弥补,在提高公共部门的整体效能的同时,也有助于个人的发展。系统论告诉我们组织的优化首先以构建组织中各个要素优化为前提,而用其所长、用其所愿、用当其时正是优化组织各个要素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能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环境得到充分的协调,使每个组织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个体“长处的累积效应”能够做到1+1>2。

②鼓励竞争、优胜劣汰、人尽其才。用人的目的是“激活”人,而非“管住”“管死”人。要做到人尽其才,必须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有则“羚羊与狼”的故事,说的是在非洲奥兰洽河两岸,河东岸与河西岸的羚羊相比,不仅繁殖能力更强,而且奔跑速度每秒要快13米。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河东岸的羚羊附近居住着一群狼,这使得它们生存时时处在“竞争氛围”之中,久而久之,它们变得越来越有战斗力。而河西岸的羚羊恰恰因为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每天过着悠闲的生活,因而长得弱不禁风。这则故事说明,竞争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有竞争,才有发展,不仅自然界如此,社会与人的发展也不例外。公共部门用人如果缺乏甚至拒绝竞争,不仅会造成用人的高额成本,而且工作只会死水一潭,直接影响到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因而鼓励竞争,不仅能促进公共部门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的形成,而且在存优汰劣、升优汰劣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平庸者的成长

与发展,在这种压力下,他们会努力向优秀靠拢,转化。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既适用于公共部门这一组织中的群体,也适用于人才个体。因为在竞争中,个人为了展示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长处,就会极力克制、避免、改变自己的短处。时间一长,个人某一短处可能将不复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刺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从而使群体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这种良性循环,对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大有裨益。

③以人为本、以能为本。新经济理论认为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卢卡斯也认为,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结合所形成的资本积累(即人才资源)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因此在公共部门管理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将人作为工具、手段的管理模式,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我国,以人为本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石,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用人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知人善任。尊重人,就是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员工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能力差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科学的用人机制,挖掘、发挥每个人的所长,让其各尽所能;关心人,就是要关心员工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和身体健康。关心能使员工在组织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亲情。这需要用人者不断提高员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在政策允许、资金能够保障的情况下,力争使他们工作、生活、娱乐条件每年都要有所改善,尽力解决他们后顾之忧。这种对员工的关心,能使员工产生亲情感和温暖感并转化为对组织的忠诚感和归属感,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忱;信任能使人的自尊感得到满足。对于文化层次越高的人来说,组织领导信任与否,对他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外许多管理者和领导者都十分注重对员工和下属的信任激励。因为有了信任,才会有员工的牺牲、真诚和奉献。当然,提倡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绝不是不要制度,不要纪律,不要管理,放任自流。绝不能打着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招牌一味强调个人需求,强调个人的特殊利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将员工管理寓于符合实际、体现人性的制度管理之中,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也是以人为本。以能为本,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强调以能力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所谓“能”是指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德能、智能、体能的综合集中。德能反映在一个人所具有的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端正的品行、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智能反映在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体能反映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身体素质等。以能为本,能把员工的注意力引向对能力的重视上,把“能”作为判断人才和用人的标准,既有利于人才的发现、人才的任用、人才的稳定,又能使能者居其位,谋其政。对公共部门部门而言自然能创好政。以能为本体现出向上的活力,形成重能力、讲贡献、论业绩的用人氛围。在此氛围里,员工就会把想方设法把提高自己的能力变成自觉的行为,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又刺激了员工的竞争。公共部门人力使用以能为本,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组织、获得新知识、产生新思维,使公共部门不断具备创新意识。因此,以能为本是对以人为本管理的提升,是公共部门人力使用的根本所在。

④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德才兼备,注重实绩是我们党选拔使用人才一贯坚持的原则。德主要是对人才思想政治和作风方面的要求,才主要是对人才能力和水平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就是在选拔使用人才时,既要考察人才的思想觉悟和政治品质,又要考察人才的文化水平和领导才能。首先,在选拔人才时,应将德与才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不可偏废。“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离开德,才就失去了方向;没有才,德就成了空洞之物。使用人才,既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偏向,又要反对业务能力不精的偏向。其次,德和才相比较,德是第一位的。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部动力。只有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的事业服务。因此,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应注重对德的考察。历代开明之士都十分注意用人把德放在首位。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今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济,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这里所说的“行”与“善”和德是同一个意思,历史经验说明,有德的人有了才,就能为国为民干出更多的好事;坏人有了才,将会干出更多更大的坏事。当然,重德绝非以德代才,选拔使用人才,应以德为前提,选其中有才能者。工作人员的德和才,往往体现在他的工作实绩上。通过实绩来衡量工作人员的德和才,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公共部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要根据工作成绩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一个员工的工作实绩,既不是主观臆想,也不能凭空捏造,而是一种客观的、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绩是一

个人多方面的反映,把实绩作为选拔使用人才重要依据,容易比较优劣,说服力强,有利于提高用人的准确性、公正性,克服主观随意性。注重实绩能强化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鼓励工作人员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更多地创造优秀成绩,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当然,坚持这一原则,要避免简单地把使用当成论功行赏,把实绩作为使用的唯一标准。

⑤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公共部门掌握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同时,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而公共权力是由众多员工在不同的岗位分担掌握的,其员工配合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其为民众服务的质量。因此,在公共部门人力使用上,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意义重大。优化资源、合理配置,重要的是要做到人岗匹配。首先要对岗位目标、职责、任务性质等具体要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次,对拟用人的知识、能力、经验、性格等多维度进行具体调研、分析和测评;然后,将拟用人的测评结果与岗位所需条件作比较,对与岗位要求一致或相近的,予以任职上岗使用。当然,人的成长是动态的,且受环境影响发展变化,在某一岗位工作时间太长,如不予以晋升或交流,容易造成工作疲劳或凭经验办事而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对人力的使用,要做到人与事的最佳配置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晋升机制和流动机制。送出人才的同时,吸纳新的“血液”充实自身部门,既有利于增强部门工作活力,也有利于调动已有工作人员加强自身学习,不断追求上进的积极性,这从另一个方面又贯彻落实了鼓励竞争的原则。人岗匹配,主要是从个体的人与事的配置角度来衡量的。事实上,公共部门的工作需要许多岗位上的众多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配合程度,也是人力使用优化配置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用人上,要根据岗位分工及各岗位任职要求在知识、能力、性格、年龄、思维方式等方面做到人岗匹配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人与人之间予以互补,组合成最优配置的工作团队。只有人与人之间配置合理,才能产生凝聚力,公共部门的管理才能取得规模和综合效应。

14、试述公共部门人力激励的特殊性。P285-286

答:①公务人员身份保障。公务人员由于有任用身份上的保障,一直被称为“铁饭碗”打不破,因而只要“大错不犯,小错可以不断”,这种情形使得人力激励的手段——赏罚分明制度——打了许多的折扣,无法重罚,也无法即赏即罚。

②层级节制。官僚组织的层级节制,使得公务人员在升迁、沟通、公文的传达上皆比一般企业缓慢、无效率许多,也因此产生了“天高皇帝远”或“公门好修行”的心态,使得公务人员存在与组织、他人或自己疏离的情况,继而妨碍了激励手段的运用。

③法规限制。公务体系由于受到太多的法律规章限制,造成公务人员过度消极、僵化,甚至不推不动、阳奉阴违的形式主义,以及把遵守法规当成第一要务的“目标替代”情况。而且,法规的修订旷日废时,导致公务人员的服务永远赶不上人民的期待,不但引起民怨,公务人员自己本身也无奈,因而产生反激励效果。另外,譬如“图利他人”的罪刑,也让许多公务人员生怕动辄触犯法律,而采取明哲保身,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④预算限制。官僚组织预算有限,而且必须要受到立法机关的严格审核,因此无法做到即时有效的奖赏作用,同时也无法编列足够的预算在公务人员的教育训练上。

⑤升迁。公务人员能否升迁除了受到法令的限制外,也时常传出有因意识形态、政党、小团体的差异或裙带关系或不够会吹会捧等原因,而有升迁不公的情况。更惨的情况是:表现良好的公务人员由于受到极度的“欣赏”与“重用”,主管反而舍不得他升迁,而要把他留在身边,上述情况皆是对公务人员士气和激励上的伤害。

⑥人事制度的缺失。官僚组织除了以上五种问题,其他譬如现行考试制度、考试方法及任用制度是否能找到最适当的人,并把他(她)放在最适当的职位上,恐怕仍有许多的疑问。其次,公务人员考绩制度也有同样的问题,常无法明辨优劣。一方面是因公务绩效难以衡量,先天限制,更因制度未彻底落实或长官主观、人情、徇私之弊;而且在考绩方面,也无法给予公务人员有效、即时的赏罚。

⑦政治挂帅。公务体系如果太政治化,可能导致反激励的三种情形:(1)绩效放两边,政治摆中问:不论是非、不论表现,只要加对政党、跟对人,每日汲汲营营搞政治,就可官运亨通;(2)政治横行,专业弃守:如果公务人员以其专业拟定出来的政策,轻易地即被政党、长官以意识形态或政治的理由,或民意代表所扭曲,对公务人员之士气势必造成相当的伤害;(3)成群结党,破坏关系:组织里面分成好几派,或把别人归为哪一派,都造成彼此间失去信任,而导致人际(沟通)关系和组织气氛不良,甚或相互诋毁、攻击。

15、试述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管理者成为业绩考核的中坚推动力量。公共部门的各级管理者应作为业绩改善和提高的有效推动者,而不仅仅是员工业绩和能力的评定者。绩效评估是主管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双向交互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考评者与被考评者的工作沟通,考评者把工作要项、目标以及工作价值观传

递给被考评者,双方达成共识与承诺。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考评者随时对被考评者进行指导、帮助和观察,收集考评信息,通过实施可控的工作过程从而使考评结果可靠,令人信服。因此,绩效评估必须得到各级管理者的有效支持和认同,不然结果肯定是白费力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要执行人是各级主管而不是人力资源部门。只有各级管理者的中坚力量得以发挥,绩效评估的思想才能深入员工心中,受到重视与接纳。

②目标管理与行为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协调好业绩评估的监督职能与引导职能。目标管理能够指导和监控员工的行为,使其把时间和精力最大程度地投入到主要的组织目标上。目标越具体,越具有挑战性,反馈越及时,奖励越明确,员工表现就越好。行为评价通过列出具操作性的行为指标,便于主管观察员工的行为并作出评价,也便于公共部门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内部寻找适合的行为案例,使公共部门最终实现形成一支高效能工作团队的管理目标。

③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业绩评估作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组织的整体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架构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时绩效评估也要成为组织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组织应从整体战略的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厦,让绩效评估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具体的措施包括:及时的目标跟进与绩效辅导、评估后能给予相应的奖惩或改进监督、建立员工的投诉渠道和将评估结果运用到培训中去等等。如果这些措施不完备,业绩评估效果就无法保证。

④要注意评估方法的适用性。运用业绩评估不是赶时髦,而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检查和评定组织员工对职位所规定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从而促进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一些公共部门在进行绩效评估时,盲目运用所谓新兴的绩效评估方法,结果导致评估失灵。“平衡记分卡”、360度绩效考核等绩效评估方法固然有其先进性,但对于你的单位来说并不一定具有适用性。如果一知半解,盲目引入,有时未获其利,可能反受其害。任何绩效评估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没有最好的绩效评价工具,只有最适合你组织的工具。简单实用或复杂科学,严厉或宽松,非正式的考核方式或系统性的考核方式,不同规模、不同文化、不同阶段的组织要选用不同的方式。困此,因地制宜、顺势而为,选择适合自己的绩效评估方法,方为明智之举。

⑤要注意评估标准的合理性。绩效评估标准是对员工绩效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监测的准则。在进行绩效评估时,要充分考虑标准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考核标准要全面。要保证重要的评价指标没有遗漏,公共部门制定的各种考核标准要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二是标准之间要协调。各种不同标准之间在相关质的规定性方面要衔接一致,不能相互冲突。三是关键标准要联贯。特别是关键绩效指标(KPI)应有一定的联贯性,否则不仅于不利于考评工作的开展,而且可能导致员工奋斗目标的困惑。四是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细化。只有科学合理的量度方法,才能让员工相信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和可行性。倘若绩效量度的内容过于笼统,量度的方法不明确,员工完全有理由认为考核结果是由考核者主观臆断而作出的判定,无任何客观标准和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形式上“走过场”,从而产生不满和抵抗情绪。

⑥要注意评估过程的完整性。完整的绩效评估过程包括事前沟通,制订考核标准,实施考核,考核结果的分析、评定,反馈、控制等五个阶段。而我们的人力资源主管们通常忽视了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两个重要过程。尽管人事部门把绩效评估系统和政策设计得比较完美,但如果事前没有和部门主管进行有效的沟通,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认同,结果肯定是白费劲。要知道绩效评估的主要执行人是各部门直接主管,而不是人事部门。绩效评估的结果是必须让员工知道的,这就是绩效评估的反馈。如果企业做了绩效评估后,却不让员工知道评估的结果,而只作为企业对员工的奖赏或其他的决定,那么这种做法就不能发挥绩效评估的应有目的,从而使得绩效评估工作前功尽弃。

16、试述如何完善我国的公务员福利制度?P350-3

51答:①简化各项补贴项目,实现福利的货币化、显现化。将“冬季取暖补贴”、交通费补贴这些容易确定补贴标准的各项补贴,实行“明码标价”向全社会公开,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外界对公务员补贴的各种猜测,增加透明度,也可以简化补贴项目,将大部分的货币纳入工资之中,实现货币化和显现化。此外福利补贴的货币化可以有效控制福利形式过于社会化。公务员通过货币收入直接从市场上获得生活、文化设施服务,既避免了机关办社会之嫌,又突出了工资收入的主导地位。

②建立驻地财务中心制度,加大预算外资金监管力度。所谓驻地财务中心制度,就是取消行政机关内设的财务人员和财务账簿,实行行政机关财务驻地管理,将各部门的预算外经费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统一规定福利补助,严禁部门内设小金库和私发福利补贴,另外,全面实行“收

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制度,使政府应收的钱都按时足额入库,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发放公务员各项津补贴,为统一和规范公务员薪酬待遇创造有利的载体。

③福利费的增减应与国民收入相协调,按一个合适的比例范围上下浮动。福利费是国家为解决公务员的生活困难问题而建立的一种专项费用,要对福利费的具体补助项目做明确规定,例如赡养直系属补助,生活困难补助,子女教育补助等。这些补助可以通过现金形式发放,但福利费开支必须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④通过全国统一平衡和调节,逐步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国家对有关的公务员福利待遇,要做出统一的规定,通过政策杠杆防止地区间差距扩大。与此同时,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配套,搞好各方面配套改革,使之不断完善。

下载宪法简答论述题题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宪法简答论述题题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zhuan 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 (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

    畜牧学概论简答论述题

    一、简答题1、猪肉的品质评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要回答牛奶污染的途径及预防措施? 3、如何防止鸡的啄癖? 4、养鸡生产中,自别雌雄的原理是什么?举一例加以说明。 5、简答妊......

    新闻心理学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 1:简述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答: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

    外法简答论述题

    简答论述题 1试述楔形文字法律的主要特征?P17,历史地位P23 2.汉穆拉比法典制定的原因。(1)为满足消除境内法律的不统一和地方上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的需要 (2)为适应私有关系......

    新闻心理学简答论述题

    2:运用现场观察法,试对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 答:1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

    外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 古儒学校19 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14 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14 简述婆罗门教育的内容形式18 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1 第二章 智者派 43 古代雅典的“教仆”......

    教育学重点简答、论述题

    教育学 重点简答题 第一章 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P6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P6 ①教育......

    宪法 题库

    一、宪法单选题 1.国家的_____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基本任务 B.根本任务 C.特殊任务 D.权利和义务 2.宪法规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