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新乐市教育局教研中心 周素辉#TRS_AUTOADD_1291957125102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91957125102 P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91957125102 TD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91957125102 DIV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91957125102 LI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DIV.MyFav_1291862010201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5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5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5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H1{PAGE-BREAK-AFTER: avoi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LINE-HEIGHT: 240%;MARGIN: 17pt 0cm 16.5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22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H2{PAGE-BREAK-AFTER: avoi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LINE-HEIGHT: 173%;MARGIN: 13pt 0cm;FONT-FAMILY: Arial;FONT-SIZE: 16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H3{PAGE-BREAK-AFTER: avoi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LINE-HEIGHT: 173%;MARGIN: 13pt 0cm;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6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P.MsoFooter{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9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LI.MsoFooter{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9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DIV.MsoFooter{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9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P.MsoDat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MARGIN: 0cm 0cm 0pt 5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5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LI.MsoDat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MARGIN: 0cm 0cm 0pt 5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5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DIV.MsoDat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MARGIN: 0cm 0cm 0pt 5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SIZE: 10.5pt}DIV.MyFav_1291862010201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市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从新课程教学理念到教学创新实践,还是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管理评价,都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整体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面对成绩的取得,我们也应该清醒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体现新课改成果的主渠道,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过多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工具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正视语文是非下苦功夫才能学好的这一客观规律,缺乏必要的语文实践体验,使语文教学流于空疏,导致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之二:在学科整合的大旗下,进行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导致语文学科“红杏出墙”,“不务正业”,“为他人作嫁”,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品德课。之三:课堂上用大量的师生对话讨论代替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静不下心来潜心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有浮躁之气。之四:语文实践的形式单一,朗读感悟有余,积累运用不够,夸夸其谈,学生不写字,教师不板书。之五:在教学中出现方式、方法过多,为合作而合作,有哗众取宠之嫌,实际效果不佳的现象。
我们发现问题,并不是打击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而是针对新课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我认为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客观地评价,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那么应该如何评价,怎样反思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迸发出新的火花,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办成让人民放心、社会满意的小学语文教育呢?我想根据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动态生成课堂特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和课堂教学反思的评价。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
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更应该注重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生成能更好地达到预设目标,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评课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评价,也就是对教师预设能力的评价。
1.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
预设什么,怎样预设,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而预设,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既能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又能为评价提供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一定要有语文学科的独特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立足“字、词、句、篇”,提升“读、写、听、说”能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操作性强。
2.教学内容设计的评价。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中介。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一堂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其教学方法怎样设计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一堂课如果没有一定的容量的教学内容,那也将会是一堂空洞的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的刺激程度,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
教学内容确定后,更重要是还要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创造性地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立足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拓展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厚,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选用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地舍取、重组或调整,使教材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一定不要生硬地照搬教学参考用书。教师要在重视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语文生命性、人文性的感悟和表达。教学内容要开放,注意有限的课堂与无限的生活的沟通,处理好文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的关系。
3.教学过程设计的评价。
预设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先与文本对话。让自己的经历、经验与情感与文本作者的经历、经验和情感有机融合。其次,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起点,站在学生年龄、心理的角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情感基础。最后,教学过程的预设要留下拓展的空间。如今的课堂是复杂的,是动态的,是有偶发性的。因此预设方案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回味反思的时间。在内容的教学设计上可以是板块式的,这样才会开放、有弹性。每位教师只要“功在课前”,才能“成在课中”。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灵活的互动策略能激发学生生成精彩资源,这些生成性资源又会促使教师生成出新的教学过程或更高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及适合当时情境的教学方法。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生成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认为把对教师行为的评价和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级指标。
1.对教师行为的评价
教师在课前有没有对学生的“期待视界”进行拓宽,是否从学生实际认知起点出发;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顾及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全员互动;能否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有效地生生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否平等,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语言是否丰富;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课中生成的各种资源能否机智地进行重组和利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如何;对课程开发程度合不合理;多媒体的利用情况;是否注重课内外结合等等,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都应该做出合理地评价。
(1)互动策略。
课堂因教师、学生的生成而精彩,而只有互动才会有生成。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与老师互动,与文本互动,与同学互动,与环境互动。上课时,我们发现出现最多的互动形式是老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最缺乏的是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用通过评价方式或抛绣球或装糊涂等策略来促进生生互动,比如:“刚才这位同学说什么,老师没听明白,谁来重复一遍。”“谁听明白他刚才说的话了?”“听了他说的,你有什么想法?”等,想办法把老师的角色隐去,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互动策略,在一般情况下就是通过教师语言起作用的。民主平等的教师语言是开展和谐教学的保证。上课教师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有亲和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宽容学生的错误理解,但决不能让学生带着错误走出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促进互动的常见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主要的问题是呆、浅、直、碎、陈、死。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动态生成课堂中提问的策略有“趣问”、“巧问”、“曲问”、“精问”、“新问”和“活问”等六种。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揭示课题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性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
教师的即时评价是促进互动的有效策略。
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常见的评价,学生非常在意同伴的评价,更注重教师的评价。丰富有趣的评价语言,能激励学生学习欲望,能指引学生学习方向,能诊断学生学习行为,能改进学生学习行为,比如: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师生情感的升华等。所以我们要增强课前预设评价语言的意识,预设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丰富的口头语言评价、体态语评价、实物评价、“名人名言”式评价、及时性与延迟性相结合的评价、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评价。课堂评价语言除了丰富还要有情趣。教师在设计评价语言时最好能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使之少几分理性与机械,多几分感性与灵动。
(2)过程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等诸因素的多元互动,相互之间会产生火花,迸发思维的灵光,学生互动中会生成预想不到的资源,老师对学生生成的这些资源要及时处理和重组,以成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这就是过程的生成。
教学目标的生成。
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学生的学情发生变化时,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的教学质量标准并不是看预设的目标是否达成,而更多的取决于学生上课时的精彩生成和教师在具体情况中的即时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的生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的教学过程前进,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课堂中,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过程,增减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的生成。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平时,我们要求教学方法不能单一,要多样化;教学方法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尽量做到“以学定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学情的变化,教师要活用教法。
2.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处于受教育的群体中,构成了多个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行为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进行即时或历时评价。学生行为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所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下列几项指标进行展开:
(1)参与状态。
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由此可见,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
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我们认为必须正视以下几个问题:
──被动式参与
问与答支起的被动。在判定课堂上积极参与的情况时,我们的脑中往往会浮现那些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这种“答问”的形式,在教学的课堂上很容易被部分教师误认为是学生参与状态的唯一形式,他们为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性频频发问,试图制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闹情景。反过来,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积极的思考方式,就只有问与答了吗?
当学生们一起为一段感人的文字,而满怀情感地诵读,情到深处不禁潸然泪下,你能说他们没有参与吗?当一个学生站起来描述他想象的画面,而其它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时,你能说他们没有在积极思考吗?……
学生们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参与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问与答充盈着整个课堂,学生本身就被置于一个被动求解的空间。不要用你经营的被动式问题支架了整个教学课堂,何不试着从学生自身出发,找寻学生参与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程序式参与
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学目标、任务、重难点、教学设计,一切在课前都做了充分而有规律的准备,这样有助于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师为了让课堂尽在掌握中,他们在这份完美的教案上伤透脑筋。
这种治学的风范很值得学习,但要掌握度,要认识到物极必反。对于这份教案能灵活的把握才是关键。部分教师头脑中储存着这份完备的教学程序,他们走进了课堂,得到了发挥的空间,他们对照着每一个设计过程,不断地复制粘贴,学生参与执行程序就是合格的,可是一旦学生不执行程序,没按程序来,作为教师就会出现乱码,甚至出现死机状态。学生这种程序式的被动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停滞式参与
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状态,教师的着眼点就会很容易的放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会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积极思索着去调动学生进行参与,而学生走出课堂的时间范围里,很少被教师重视,或是这种课堂上展开的课外延伸多是留于形式,课外拓展的结果并不被重视,一些教师将学生的这种参与停滞在了课堂,形成了停滞式参与。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指导、设计,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复习、看书、搜索、综合性活动实践等将学生的参与扩展到课堂之外。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效的进行,而且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课堂里,学生参与的机会总是建立在问题已经解决,或已得出某个结论的基础上,用以证明对于这个问题已掌握,老师也只给学生获得的知识给予肯定或评价,而没有对学生如何获得这个知识的过程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学生的这种参与是在教学结论已达成的基础之上,只停留在对于结果的肯定与应用,并未参与到产生这种结果的过程中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参与仍是停滞式的参与。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换句话说,在学生参与提问、讨论、组织练习等活动的展开时,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判断教学效果。教师更重要的教育任务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摩教师所示范的解题或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答案。所以,给学生们发现认识的自由空间这才是调动学生参与性的重点。
因此,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不光是评价参与时间和参与人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要素和层次标准。
(2)生成状态
“资源生成”是“过程生成”的必要条件,且取决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但不完全局限某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评价学生行为自然离不开对学生资源生成状态的探讨。
学生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
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成功?不是看教师的素质怎样?而是看学生在这节课中发展了多少。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中语言积累了多少?朗读水平有没有提高?语言形式有没有解读与运用等等。课堂是因学生生成而精彩的,课堂也因学生发展而成功。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互动,有效生成,深化拓展。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评价
新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和促进。一节课上完了,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老师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本堂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的总结、教学艺术的记录等作反思,对自己、对学生,也包括教学内容和相关课堂环节进行再思考。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有效的实践性的自我学习。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可以从思所得、思所失、思所疑、思所难、思所创等方面进行反思。
2.重建方案。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在自我评价中认识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可以在评价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得失;也可以在他人评价中认识课堂教学的商讨之处。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教学方案进行重新建构,以提高自己的教材把握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这样,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知道毛毛虫结茧自缚是为了化蛹成蝶,翩翩起舞,美丽的蝴蝶装点着自然的美丽,是它经受一定痛苦后的轻松与喜悦。同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也一定会不负众望,根植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沃土,真心实意为学生,凝心聚力求发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一基础的重要性,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留住,从汉语拼音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汉字书写的一笔一画做起,从“字、词、句、篇”的知识积累到“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做起。正如语文教育家崔峦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生活习惯,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打好生命的底色。
附:
河北省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评估项目
评估等级标准
评估方式A
B
C教学设计
教材研究深透,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三维);明确教材编写意图,能充分利用教材和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并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方式要设计详细,尤其是学生活动方式,教学资源的展示要有充分预设,对所用例题、习题要精选。演示实验开出率达100%,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
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能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并做好教学预设;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分组学科实验开出率达到85%以上。
基本理解教材,能确定教学目标,但课程资源选用和教学设计不尽合理;实验开出率低。
设计文本教师对话教学技术
以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宗旨,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继承简便、实用的传统教学手段。
能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简便、实用的传统教学手段。
能采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有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课堂观察教师对话教学方式
符合课堂教学民主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要求,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
以单纯的讲授为主或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
课堂观察教师对话学习环境
教师平等对待学生、态度亲切,能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能够展示出知识本身的魅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能够适时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环境创造不够,不能形成学习活动及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课堂观察教师对话课堂调控
能根据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并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及时修正教学预设。能发现、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师生相长。能妥善处理、巧妙利用课堂突发事件。
能根据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并对课堂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到放得开,收得拢。
按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对课堂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失控或教师“主宰”课堂。
课堂观察教师对话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及时准确,能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引导、调控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能采用多样化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能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引导、调控教学活动;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把教学过程评价只作为课程管理的手段。
课堂观察教师对话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并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活动对个人及社会的相关问题开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不理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缺乏关注。
课堂观察教师对话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永吉县实验小学
张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渐渗透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情的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新课程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教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通过评价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使学生能“尊其师而信其道”。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
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更应该注重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生成能更好地达到预设目标,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评课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评价,也就是对教师预设能力的评价。
1.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
预设什么,怎样预设,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而预设,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既能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又能为评价提供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一定要有语文学科的独特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立足“字、词、句、篇”,提升“读、写、听、说”能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操作性强。
2.教学内容设计的评价。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中介。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一堂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其教学方法怎样设计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一堂课如果没有一定的容量的教学内容,那也将会是一堂空洞的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的刺激程度,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
教学内容确定后,更重要是还要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创造性地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立足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拓展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厚,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选用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地舍取、重组或调整,使教材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一定不要生硬地照搬教学参考用书。教师要在重视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语文生命性、人文性的感悟和表达。教学内容要开放,注意有限的课堂与无限的生活的沟通,处理好文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的关系。
3.教学过程设计的评价。
预设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先与文本对话。让自己的经历、经验与情感与文本作者的经历、经验和情感有机融合。其次,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起点,站在学生年龄、心理的角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情感基础。最后,教学过程的预设要留下拓展的空间。如今的课堂是复杂的,是动态的,是有偶发性的。因此预设方案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回味反思的时间。在内容的教学设计上可以是板块式的,这样才会开放、有弹性。每位教师只要“功在课前”,才能“成在课中”。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灵活的互动策略能激发学生生成精彩资源,这些生成性资源又会促使教师生成出新的教学过程或更高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及适合当时情境的教学方法。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生成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认为把对教师行为的评价和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级指标。
1.对教师行为的评价
教师在课前有没有对学生的“期待视界”进行拓宽,是否从学生实际认知起点出发;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顾及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全员互动;能否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有效地生生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否平等,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语言是否丰富;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课中生成的各种资源能否机智地进行重组和利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如何;对课程开发程度合不合理;多媒体的利用情况;是否注重课内外结合等等,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都应该做出合理地评价。
2.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处于受教育的群体中,构成了多个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行为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进行即时或历时评价。学生行为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所在。
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成功?不是看教师的素质怎样?而是看学生在这节课中发展了多少。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中语言积累了多少?朗读水平有没有提高?语言形式有没有解读与运用等等。课堂是因学生生成而精彩的,课堂也因学生发展而成功。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互动,有效生成,深化拓展。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评价
新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和促进。一节课上完了,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老师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本堂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的总结、教学艺术的记录等作反思,对自己、对学生,也包括教学内容和相关课堂环节进行再思考。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有效的实践性的自我学习。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可以从思所得、思所失、思所疑、思所难、思所创等方面进行反思。
2.重建方案。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在自我评价中认识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可以在评价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得失;也可以在他人评价中认识课堂教学的商讨之处。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教学方案进行重新建构,以提高自己的教材把握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这样,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知道毛毛虫结茧自缚是为了化蛹成蝶,翩翩起舞,美丽的蝴蝶装点着自然的美丽,是它经受一定痛苦后的轻松与喜悦。同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也一定会不负众望,根植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沃土,真心实意为学生,凝心聚力求发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一基础的重要性,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留住,从汉语拼音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汉字书写的一笔一画做起,从“字、词、句、篇”的知识积累到“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做起。正如语文教育家崔峦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生活习惯,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打好生命的底色。
第三篇: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情的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新课程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教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通过评价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使学生能“尊其师而信其道”。
一、倡导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提升评价质量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老师说: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觉得爱听好话不好,容易上当。教师评价:你说得真好。有的说:我觉得乌鸦自不量力,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得什么样,还得意极了!(哄堂大笑)教师较尴尬,但为了不打击发言积极性,还是鼓励道:你说得有道理。有的说:我觉得狐狸很聪明,而且我懂得了如果你想要得到别人的东西,而别人不给时,你要多动脑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教师夸奖: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实际,真聪明。
反思:无原则的激励评价,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简单、粗暴、挖苦少了,冷面孔少了,而多了一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经验,帮助、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课堂中出现的情景,在某些公开课中尤其多见,教师试图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唯恐一句否定便使课堂出现冷场。学生也没有了以往怕被老师批评的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反正说了就能得到表扬,有些学生甚至不顾课文内容,不仔细领悟问题方向,只顾新鲜。而此时,我们教师的评价语是“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真聪明!”一味地激励。简单的肯定,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似乎否定学生的回答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学生的多元反应也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对生活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消极的、不健康的。例如该例中的学生的“体验”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产生投机取巧的思想。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很多时候,这种缺乏准确性的流行评价语,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误区。教师眼里只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没有启发引导的意识,虽然体验是独特新奇了,课堂是民主、开放了,可“狐狸”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在学生的思想上必然造成混乱,如果十几年后,这个班的学生中真的出现几个“聪明、机智”的狐狸,这种只顾“独特”体验,不问“价值取向”的课堂评价,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呢?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只为这节课,还要为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根基。因此,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这方面的导向。
语文学习是生成性的,建构理论强调学习的生成性,语文课程建构性评价中的“建构“是一种生长性的“建构”,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既是已有知识的建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一种生长,它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现学习者的闪光点,“照亮”他们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让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使认知情感趋于成熟。在该例中,教师既要发现学生思维的与众不同,更应通过评价“照亮”他认识上的误区——得不到别人的东西时,用欺骗的手段获得,教师可如此评价: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值得赞赏,但你打不打算学习课文中的狐狸呢?这样的评价肯定了该生多元思维的优点,又引导他重新思考其体验,促使他在再度审视自己的思路时,主动建构正确的认识。他会想:我要是像狐狸那样,那不是要成为人人都讨厌,没有朋友的坏家伙吗?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用这样的办法只能骗一次,而且别人都会讨厌它,不信任它。我才不会向它学习呢。”此时,他心里已建构起正确的价值观:要做个诚信的人。认识与感情也逐渐趋向成熟。这样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生长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评价,是有高质量的评价。
二、发挥评价的建构功能,关注学习过程
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课文《浅水洼的小鱼》,看谁读得好!第一个学生拿着书读了一遍,教师评价:你读得真棒。“小青蛙表扬他”(示意学生表扬)。学生机械地齐声喊道:”呱,呱,顶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读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他有点紧张,读得没有激情。教师随即说:“你要继续努力,谁还来试试。”于是此生低着头坐下。第三位是女生,声音清脆,教师给她的评价是:“你读得真有感情,我们向她学习。”于是学生齐声呼喊:“向你学习。”
反思:“雾里看花”的模糊评价,引导价值有几何?
一节课下来,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真棒”“顶呱呱”“真有感情”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们也应理智地看到这些漂浮在表面上的模糊评价,在学生学习中起的引导价值有几何?原来低沉的课文格调也被激扬的表扬声淹没,课文朗读反而显得不伦不类。“真棒”学生真棒在哪里,不知道,“真有感情”,学生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没点出,充满怎样的感情,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此时的激励性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而那些被表扬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深化,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却自鸣得意;有些因得到表扬,而不时地眉飞色舞,却不知下次应如何适用朗读技巧。再看那位读得不怎么样,令教师不太满意的学生,他更会因此而摸不着方向。原本朗读技巧没有掌握好的他,在当众“献丑”后,没有得到老师的点化,让他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难道我们的教师只听得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表演,却不能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给予点拨吗?这些判断式的模糊评价,没有起到提升和延伸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推进作用。这样的评价是肤浅的,与学生学习发展无多大引导价值。
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不应只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点拨,给表现优秀者在表扬的同时,还应帮其反思经验,再提供指引,帮助学生提升,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们进行建构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
这里的判断,不只是好不好,对不对式的简单判定,而是在辨是非中帮助学生总结、反思经验。如果教师对第一位学生评价:“从你低沉的语气中,我听出了你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难过。”相信此生会主动建构起朗读此类情感基调句子的经验,并巩固下来,对以后的朗读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建构知识和经验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方法,发挥评价的提升作用,如“你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中,把自己当做那条小鱼,所以读得那么有感情””你真会思考,善于用xx的方式思考问题”“你能联系课文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来思考,真不错””你的回答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
建构性评价以建构为目的,评价过程中寻觅帮助学生建构的路径,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延伸思考的空间,如教师叫几位学生朗读后,可先肯定他个性化的理解与表现,再把他们的思维性向深度引——如果你就是这条鱼,你能说说当时的感觉吗?向广度上引——你(小鱼)面临这样的处境,想到了什么?向长度上引——故事会怎样发展。这样的评价和诱导,就是建构性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只是表扬读得好,就只能让学生在原地踏步,不利于他们进入故事的情感世界中去体验,不利于他们主动推进学习过程。
三、顾及对象的心理感受,促进个性发展。
教师请了一位看来是榜样的学生说:“下面我们请xx同学为大家做示范读课文。”读后,让大家评评。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她的声音洪亮。有的说:她注意重音。有的说:她有感情。一片赞扬声,教师请大家学着她的样子,练习一遍后,检查效果,一位平时成绩中下、寡言少语的男孩举手,教师指名请他读一遍,原本这个学生课前在家长的指导下已经会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但由于紧张,漏读了一个“了”字,可比起以前他还是有进步的。教师也请大家评一评。有的说:他连句子都读错了,少了一个字。有的说:他声音太轻。有人说:他读得没感情,被评的一无是处。教师接着说:“谁比他读得更好。”于是,这位学生低着头坐下,再也没有主动发过言。
反思:思维定势与“明星学生”主宰了评价,谈何个性发展?
虽然课程改革的浪潮已经掀起,教师从思想上也己认识到了学习主体参与评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课堂评价中十分注意让学生多参与评价。但过去师评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对学生评价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头脑中的优生说的看法都有道理,中等生一般都还差点儿,差生肯定是漏洞百出的思维定势,教师点头的我们同意,教师皱眉的就说不好的唯师心态时刻左右着学生的评价标准,造成了课堂互动式评价的名存实无,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只有形式而没有效果。
无论哪个班级,都有几位能说会道、积极自信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与能力比较强,在课堂中发言的机会也多,相比更能取得教师的“芳心”,经常激励与肯定,更使他们在班级中鹤立鸡群,成了“明星学生”。与之相对的则是一大批普通的“百姓学生”。在这些学生心里,“明星学生”不管何时、何事都高出他们一筹,他们总怀着仰望的心态去打量他们。于是,我们的课堂有一种怪现象:”明星学生”发表看法,其余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附和赞同;而“百姓学生”的观点即使很有价值,也容易被忽视甚至否定。正如该例中的好学生,他的朗读总是被认为很有感情,而后进生,他虽然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读得很流利,而且读得也较有表现力。可还是被同学们鸡蛋里挑骨头,自信又一次遭到打击,垂头丧气地坐下了,以至于本节课再也没有举过手,而一句“谁比他读得更好”让更多的“百姓学生”望而却步,知难而退,这真是顾及一二个,打击一大片,课堂成了个别优生表现的舞台。这种互动评价,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习主体,不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感受,至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更无从谈起。
为什么新课程的课堂评价始终摆脱不了“甄别与选拔”的标准,是我们的老师没有从观念上基本改变,评价前教师与学生在头脑中早已构了一幅“正态分布图”:在一个班级集体中,只有极个别个体是优秀者,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还有极个别的个体属于下等水平。大家心目中只有一把尺、一个标准。以班级中的优生为参照,那么大多数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只是背景,他们成了陪衬优等生的失败者。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从转移“参照”开始,软化“班级参照”,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淡化学生们的横向比较,提倡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强化“自我参照”,建构不定势评价心理。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欣赏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精彩。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如课堂中,面对学生对该生批斗式的否定评价,教师能否顾及对象的心理感受,换一个角度引导:“可他比上一次少错了一个字呀!这说明他在进步。”“谁比他读得更好”用“我们再耐心地听一遍,相信你们会发现他有进步”取而代之,效果又如何呢?该生会在教师相信的目光中,大家的期盼中,很努力地读好。而其他学生在教师宽厚的评价引导下,不再只盯着他成绩平平、寡言少语等缺点,而将眼光转移到去发现他的进步上来。以该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平为参照,肯定他今天的进步,且相信其一次比一次进步大。变“纠错”为“觅优”,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形成独立评价心理,不唯师,不从众,不受思维定势的限制,不奉承“明星学生”,不贬低“百姓学生”,大家都是有自己看法的、独立的评价者,都是力求上进并始终进步着的被评价者。
这样评价心理指导下的评价,没有一个僵硬不变的参照标准,它因人而异,可以给表现好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对第一位学生的评价,学生们可能评“我觉得她的表情应该是皱着眉头,小鱼才会难过”。这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作出的独立评价,它让优秀者追求更好,永无止境;也可以为表现不好的学生再提供一点帮助,给予一次机会,让他们不感到自卑,鼓起自信的风帆,再作一次努力,促使他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加自信,发挥其潜能。如对第二位学生的评价,学生们也许会说:“如果他能大声些,肯定很不错。”这样的互评,对评价者是一种利用语文时空进行施爱的语文教育,于被评价者是语文课堂中一种无声的爱的滋润,它关爱着每个评价主体,每个学习主体,让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上天的蚂蚁》这一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11单元以“努力”为主题的主体课文。文章通过描写一位巨人和一只蚂蚁对待“爬通天树”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孩子们学习蚂蚁“人小志气大”“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肯努力不放弃”的精神。懂得只要肯努力,再难的目标也能达到的道理。
在“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先讲滴水穿石的故事给学生听,让他们初步感受“努力”二字。在出示课题时,先让孩子们谈谈对“蚂蚁”的印象,出示课题后,让他们自由质疑,他们提出了许多不错的问题;“这只蚂蚁为什么要上天?”“蚂蚁借助什么上天”“蚂蚁上天了吗”“蚂蚁上天后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通过与孩子们课前谈话,自由质疑后,他们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在“角色朗读理解感悟”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孩子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白胡子爷爷、巨人、蚂蚁说的话,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指导他们朗读,组织他们进行动情投入的角色朗读,还鼓励几位孩子们尝试角色表演,这样,通过朗读、表演、人物对比,孩子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巨人的胆小怕累,蚂蚁的勇敢、努力、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
在“联系生活课堂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围绕“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蚂蚁的什么精神?”“当你遇到了困难,你努力了吗?”这两个话题,组织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自由交流,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做法。因为班上有很多孩子就像“小猫钓鱼”一样,做事总是无法坚持,于是我抓住这点,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引导学生朗读《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还告诉学生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为了让童第周从小就明白坚持的重要性,让他能执着地学习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周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心的人。相信通过这些故事的熏陶,孩子们今后做事时,会更有耐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这学期来,我校推行高效模式上课,我作为响应“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也有很多感悟和体会,我们在享受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正经受着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并不都是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苦恼,反思自己语文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当然要借鉴别人的经验,但我们不可盲目跟风,看着别人的模式,照搬照抄!如果盲目跟风和不和实际的照搬照抄,打造高效课堂肯定是一句空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和自我风格,构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教学风格。对于“高效课堂”,从语文教学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往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了高效课堂就意味着这一切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校课堂我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但是在听课之后,我发现:同样一节课,老师上下来很轻松,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平时也在不断反思,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要尽快转换角色,逐步摸索,使自己能熟练驾驭、掌控高效课堂。
二、培养学生自主互动的能力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快乐地获取知识呢?
1、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
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2、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3、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4、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做好学生的当堂测评
当堂测评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着学生课堂预习、展示效果的好坏,是教师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测评训练,探索测评训练的方法,发挥测评训练的作用。
高效课堂中搞好测评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测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灵活。
测评题要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来制定,不要漫无边际地加大难度。测评的方式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检验学生的达标方式。可以让学生作题,可以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学以致用这个原则。学生的应用程度的高低体现出我们这节课生成性的高低,而通过测评能给学生的反思提供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漏洞。
2、测评要注重时效,适当拓展。
课堂学习的测评要注重时效,我认为,对于学生认知知识的检测,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及时地、适时地进行检测。每节课最后的测评训练评必须当堂完成,不要拖到课外或是下一次课进行。因此教师要每节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测评练习时间,并要及时反馈测评训练情况,掌握学情,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测评的内容要做好适当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学生每个人的能力不等,发展不同,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样一个视角,让他们去了解与之有关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做一些难度较深的题目等等。拓展延伸的内容我们教师要把握住难度,对学生分层要求,不能一把抓。至于拓展什么,延伸什么,应该尽量和现实、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
有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比如:是否所有的教材都适合这样的融式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该如何更精准,更方便操作;课堂上的小组汇报导致朗朗读书声少了,怎么办?怎样使得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实力都均衡??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定立足本职,努力学习,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一年级拼音教现在已告一段落了,最近一直在反思其中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避免学习的枯燥,我千方百计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拼音王国里快乐地遨游,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巧设教学游戏,在游戏中学拼音。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仍保留着学前儿童游戏的兴趣,甚至企盼游戏活动。作为教者要巧计游戏,吸引学生。如:“开火车”、“对口令”、“摘苹果”、“点名排队”、“悄悄话闯关”等。
2、组织两人合作,在合作中学拼音。如让同桌两人互当“小老师”的活动,一个读拼音,一个当小老师,互考互问,学生们在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中兴趣不减,体验着当老师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在拼音的拼读教学中两人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兴趣。如:“找朋友”游戏,同桌两人一个拿声母卡片一个拿韵母卡片,老师说一个音节,学生们在《找朋友》的音乐中找出声母和韵母,再一起拼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兴趣浓、劲头足,并且参与面广、效果好。还有很多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小组合作、大组合作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拼音教学,无论是《教参》还是《课标》,都一致要求学生只要能准确认读声韵母和音节,因为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拐杖。对于声韵母也只要抄写能准确认读就行了。如此看来,拼音的教学应该是愉快而单一的。既是单一,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负担应该就轻一些了——每天练读,抄写几个声韵母总是能承受的。可事实上,翻开《语练》,再看看试卷,要求就更高了:学生首先要分清声母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三拼音节;学会正确标调;能按顺序写出所有的声母;能正确地把声韵母合成音节;能根据图补充完整音节(包含补充声母、韵母、声调);能把图和音节连线;能看图完整地写出整个音节……这样的知识含量岂是光熟读音节就能解决的?岂是光抄写声韵母就行的?分析以上的知识类型,大多数的知识是跟“音节”有关系的,如果不熟悉所有的声母,不熟悉所有的韵母,不熟悉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那么最基本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单项练习就完成不了,所以,所有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就要会背会默。而填音节、连音节、写音节这样的练习不仅跟声韵母的掌握有直接的关系,还涉及到音节组成的规则(如标调规则和ü上两点处理规则),更需要学生能运用正确的音节来表达所需要表达的内容。那么,熟练拼读音节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尽管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了一些音节组成的规则,学生也见识了大量的音节,但要正确书写出完整的音节,哪怕只要填一些声母或韵母,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的,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我觉得对于音节掌握要求可能要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因为作业上有这样的练习、考试中有这样的题目,而是我们从长远的目标来看——一年级学完拼音后,马上就要学会运用拼音来写词或写一句话,二、三年级在写话和习作中也会比较频繁地使用拼音,也就是说,其实音节的全面掌握是学生实际的需要,既是如此,光要求会认读音节恐怕是不够的,眼睛看与手来写毕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我觉得在拼音教学中,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一定要抄写并会背会默,每一课在书上出现的带调拼音词要抄写。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声母、韵母只要在习字册上抄写就行,不需要再在拼音本
书写。音节的抄写能加深学生对正确音节的正确感知程度,对标调和一些拼写规则也有巩固的作用。相信如果平时在教学中能加强这一块的教学,现在的练习中也不至于频频出现学生抄错字母、漏抄声调、标错声调、填错音节的错误了。现在。拼音集中教学的时间已过,反思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教学和弥补。现在进入汉字、课文教学阶段,在教学生字朗读课文的同时也是巩固拼音教学的良好时机。借着抄生字组词的机会,把音节也抄一抄,好好加强一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课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由学生主持课堂,这样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种模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可也有些许疑问,运用这种模式的最主要前提是需要学生在课下充分的预习,执教课教师也说课下的预习更多的是基于家长的辅导,这就导致预习程度不同,甚至有些未曾去预习,课堂效率必然会受影响。在农村,几乎百分百的家长对于教育这件事就是一句话:全靠老师啊!曾了解过一些学生,在家里基本没人去过问学习,只有偶尔会去询问一下学习情况;也曾与一些家长交流过,说的最多的是没时间去管孩子,靠老师多给管理。对于农村的特殊情况,这个课前预习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分片集中预习或在学校时间里专门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预习,防止有些学生不去预习。
小组合作中的优生帮助差生,四小教师的方法非常好,通过评价引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差生更多的参与到整堂课中,使优生越来越好,同时差生也在进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在课改实验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1.继承与创新。我们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决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诵读,重积累,重书面表达,这种教学方法源远流长,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当然,由于忽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书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继承和创新,两者并不排斥,应该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应重视读和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读出意味情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言语交际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主体性、开放式和愉快式积累为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2.发散与集中。崔峦老师说: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老师应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如果光顾发散、求异,忽视求同、集中,会很难形成正确的主导意识。
3.探究与接受。我们认为,两者不可偏废。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学方式,当不当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同样重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获得能力的本身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理解体会不到的地方,老师应当通过适时点拨、启发,甚至是直接讲授告诉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都通过探究来获得所有的知识。
4.分组与合作。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习。同样,合作学习也并不等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同位交流、全班讨论,都是合作。它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学生与集体间的、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鼓励者、支持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样也是学习上的鼓励者、支持者,是共同学习的伙伴。检验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应,其标准是三看:一看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二看全体成员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
5.诵读与训练。学生诵读,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但不是全部。学生诵读,不应忽视教师的方法指导,不应忽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揣摩,规律发现;学生诵读,不应忽视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诵读,还必须兼顾说写训练。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一、关于合作学习
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关于收集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关于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4.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今天上了三年级第一次次习作课,感觉真的很郁闷!不过,我相信通过我这样不断的实践、思考,应该会有进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课堂进行一次反思!
本来课堂的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
1.老师谈话引入。一是说昨天口语交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写的课余生活的文章念给孩子听——这两个环节中,第二个学生虽然听得很起劲,但实际上对学生习作没作用。虽然强调老师写下水作文,但是必须运用得当。
2.学习范文。昨天,我从孩子们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课余生活的文章让孩子们回家读,并做了一篇读书笔记,还积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课堂上让孩子们从反问里体会这些东西:注意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动作。(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不好,意图好,但是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学生是被动体会,收获也不深刻。原因还没找到。)
3.小组里说,全班引导。接着让孩子们在自己小组里自己说,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结果发现说得很不好。于是马上改变教学计划,立刻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来和大家说,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明白——抓住动作。为了这个我让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还让他们说,我来做动作。(反思: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发现问题立刻改变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动作。但是,失败就在于前面的环节的节奏太慢,耽搁时间了,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第一节课下了)
第二课时
1.带着学生总结了方法:一要主要开头和结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把顺序安排好,还要注意写好动作。
2.接着让学生自己写,我在全班观察。特别针对几个孩子做了指导。发现了孩子们时间上是没有管我刚才和大家总结的经验的(看来前面的学习多半都是无用功,为什么这样呢?)
3.全班评改。我把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读了读,边读边点评。最后选择了一个孩子的文章来集体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没人帮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来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对折,然后折,最后再折,就把被子折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显然学生还没写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来修改。我们读了文章后,大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慢慢把文章修改出来了。最后文章是这样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没人帮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吗?
于是我回忆起爸爸妈妈折被子的样子,然后我一边回忆一边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铺开,走过去把每个角落拉直,这时看看被子,被子铺展得很平整,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于是我就开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对折,被子就变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提着被子的两个角,往另外两个角上折。这个时候被子就变成正方形了。
这时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后”我们用波浪线来表示,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样就能把顺序写清楚。在用到动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用准确的词语。正在这个时候,又下课了。
第三课时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准备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个孩子的问题,包括其中的字、词等很小的细节。然后结合习作里要求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帮助修改。再用一节课时间,专门针对文章的开头、中中间的清楚、结尾进行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指导,指导一个部分修改一个部分。}
下课后经过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习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8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9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视频,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的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0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调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讨课的课堂教学重成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课堂评价过细、过碎,阻断教与学的过程。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习。
六、教师的误会也会丧失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
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教学案例]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让学生自己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也认识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
[教学案例]
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
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习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而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我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这堂课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课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案例]
我市实验小学张玲玉老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才老师读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关句子划下来。
张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产生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
[教学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这节语文课由王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四、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时代的轨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2
连续两天的听课,我深深地为各位老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和精彩的教学设计所折服。而课后的点评,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语文意识”这个词。对这个词,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不经意间常常会与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终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触却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浅薄理解,语文意识就是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读语文、品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将之于日常教学之中实践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欣赏语文的美,并自觉地运用美的语文。
这次的观摩课,在语文意识这方面都有比较出彩的表现。如词语的精准及其情感的体会、朗读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渗透和练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针对这几节课,结合我所教过的低中年级,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读
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课文都是比较短的,初教学时,常常会有一种课文太简单、不知从何下手的烦恼。而读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石,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个环节。
这次观摩课,老师都十分重视教材的解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级教材《船长》的课堂。张老师在大的方面注意到了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两种描写手法: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并有意识地将之融入教学之中。先找关键词句,小结出行动描写的手法;再点出语言描写的手法,围绕语言描写寻找关键词句。虽然只是顺序换了一下,却使课堂很好地连贯了起来,不刻意不呆板。从小的细节来说,张老师对于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解读十分到位。如对“吼”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声音大而已,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吼”字除了船长要让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还有一种“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力量,一种奠定自己威严以冷静指挥人们逃生的作用。诸如此类,对“整个人群”“命令”“够了”等词语的理解,再加上教师极为丰富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慌张和船长的威严、冷静,从而较好地指导了学生朗读。
听课后我翻看教材,发现在本课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次感叹号,可以说感叹号占了很大的分量。我认为每一个感叹号都表达了船长不同的感情、表现了船长不同的语气,教学时不妨也借助一下这些感叹号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朗读。关于杜老师评课时说到的省略提示语读书的问题,由于刚教过三年级孩子习作中提示语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听课时我也产生了这个疑问,能够忽略提示语吗?(当时看不清屏幕,没有思考太多)诚然,课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所以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没有一句提示语,只在前面提了个“威严”,可我觉得如果后面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继续为了体现“简洁有力”而没有提示语的话,可能船长“喊”的那一声奥克勒大副就“听不到”了。后面放在说话中间的“船长说”也是为区分意思而设,前一句是针对“20分钟”所说,后一句则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语区分一下意思更明确,而且过多的没有提示语的对话也容易让读者产生混乱,甚至没有思考的空间去体会当时船长的心情。其实,后面的提示语已经很简洁了,完全不会影响总体上的“简洁有力”。至于此点要不要在课堂上体现,又是另外一说,毕竟一堂课是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读的指导
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归根结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人物的感情和个性,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本次观摩课上,老师们运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优美的语言描绘,特定的情境创设,字词的情感引导,循序渐进的情感铺垫,有许多出彩的朗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纬三路小学的孩子。还拿《船长》做例,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发生灾难时的危急,学生的语速、语调等阅读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此时老师问学生“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学生竟然还不满意,认为自己读得还不够“危急”,于是再次试读。后面的对话朗读,老师采用了体会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于对课文理解比较到位,最后的朗读学生完全读出了对话的“简洁有力”。
不过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地方让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想尽办法去引导学生,可是,读得好的学生还是读得好,读得不好的也还是读得不好,甚至无论读得好与否,教学前后的朗读差别都不是很大。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出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想来,大概是平时训练不够,引导的方法还是不恰当吧。
3、资料拓展
不得不说,老师们为了上好一节观摩课,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且进行了恰当整合,展示给学生,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郑和远航》一课,老师搜集了相当多的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在教学到相应环节时出示,让学生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和重要意义等课文内容,学生也被这些资料吸引,谈出了自己的理解。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三年级的孩子也已经开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了,为什么高年级的孩子反而是直接越过过程享受成果了呢?我没有高年级教学的经验,不太确定究竟能不能放手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呢?
以上,是我听完课之后的一点点反思。我的教学经验不多,许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写得也比较浅显,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
今年又重回一年级教学了,虽然不是第一次,但还是感触颇多。一年级小朋友纪律差,课堂松散,每次走进课堂都是吵吵闹闹,让很多老师头疼,为此,想要让他们融入课堂,学会听讲,懂得守纪。
我想给其他老师提点建议是:
1、课始,针对某些小朋友还未进入状态时,可以用点名表扬个别孩子的方法激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课中,可以适时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竞争(小组比赛、几人合作、小组合作等等),不时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及时引导他们学会听讲,学会学习。
3、个别特别顽固的孩子,也不妨采用“课后补习惯”的方法来引领他学会如何听讲、如何守纪。
总之,在一年级刚开始时,你就得给学生定一些规矩,比如:做好课前准备就安静坐好。你给一个信号,学生就坐好。你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包括老师讲课。对于做的好的小朋友,你要及时表扬。上课教知识,时刻不忘看小朋友是否都在听讲,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旁敲侧击,尽可能不点名批评。也可走过去暗示一下,还可利用课间,跟他个别谈话,让他觉得老师关心他,上课没有点名批评,给他留面子了。总之,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有益。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5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课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由学生主持课堂,这样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种模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可也有些许疑问,运用这种模式的最主要前提是需要学生在课下充分的预习,执教课教师也说课下的预习更多的是基于家长的辅导,这就导致预习程度不同,甚至有些未曾去预习,课堂效率必然会受影响。在农村,几乎百分百的家长对于教育这件事就是一句话:全靠老师啊!曾了解过一些学生,在家里基本没人去过问学习,只有偶尔会去询问一下学习情况;也曾与一些家长交流过,说的最多的是没时间去管孩子,靠老师多给管理。对于农村的特殊情况,这个课前预习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分片集中预习或在学校时间里专门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预习,防止有些学生不去预习。
小组合作中的优生帮助差生,四小教师的方法非常好,通过评价引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差生更多的参与到整堂课中,使优生越来越好,同时差生也在进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在长达一个月的“我的梦想课堂”教学大比武中,为了实施课堂均衡,不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落下,我专门就孩子参与学习的面进行了长期观察,并做了详细记录分析。
现象:
从学生的参与感官看:
凡是让学生动手做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让学生动耳听的。
举例: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在学生自己摆放“4支笔放到3个文具盒”的教学环节时,学生参与面100%,而当全班交流汇报时,学生的参与面就下降到70%左右,30%左右的学生就不能进入认真倾听的学习状态。
凡是让学生动口读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让学生动脑想的。
举例: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凡是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的地方学生都能大声朗读,参与面100%,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什么意思”等问题时,学生的参与面就明显下降。
从教师的专业情感看:
凡是教师投入情感多的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教师情感投入低的。
举例:两个老师,同样上一年级语文《四个太阳》,一个老师上课激情奔放,始终以自己的情感场吸引同学们,学生的参与面始终在90%以上。而另外一个老师,上课冷漠无热情,讲述得只是干巴的知识点,学生无情趣,学生参与面只在50%左右。
凡是教师创设情景妙的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教师不创设情景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上天的蚂蚁》这一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11单元以“努力”为主题的主体课文。文章通过描写一位巨人和一只蚂蚁对待“爬通天树”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孩子们学习蚂蚁“人小志气大”“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肯努力不放弃”的精神。懂得只要肯努力,再难的目标也能达到的道理。
在“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先讲滴水穿石的故事给学生听,让他们初步感受“努力”二字。在出示课题时,先让孩子们谈谈对“蚂蚁”的印象,出示课题后,让他们自由质疑,他们提出了许多不错的问题;“这只蚂蚁为什么要上天?”“蚂蚁借助什么上天”“蚂蚁上天了吗”“蚂蚁上天后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通过与孩子们课前谈话,自由质疑后,他们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在“角色朗读理解感悟”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孩子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白胡子爷爷、巨人、蚂蚁说的话,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指导他们朗读,组织他们进行动情投入的角色朗读,还鼓励几位孩子们尝试角色表演,这样,通过朗读、表演、人物对比,孩子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巨人的胆小怕累,蚂蚁的勇敢、努力、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
在“联系生活课堂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围绕“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蚂蚁的什么精神?”“当你遇到了困难,你努力了吗?”这两个话题,组织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自由交流,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做法。因为班上有很多孩子就像“小猫钓鱼”一样,做事总是无法坚持,于是我抓住这点,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引导学生朗读《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还告诉学生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为了让童第周从小就明白坚持的重要性,让他能执着地学习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周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心的人。相信通过这些故事的熏陶,孩子们今后做事时,会更有耐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这学期来,我校推行高效模式上课,我作为响应“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也有很多感悟和体会,我们在享受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正经受着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并不都是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苦恼,反思自己语文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当然要借鉴别人的经验,但我们不可盲目跟风,看着别人的模式,照搬照抄!如果盲目跟风和不和实际的照搬照抄,打造高效课堂肯定是一句空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和自我风格,构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教学风格。对于“高效课堂”,从语文教学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往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了高效课堂就意味着这一切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校课堂我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但是在听课之后,我发现:同样一节课,老师上下来很轻松,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平时也在不断反思,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要尽快转换角色,逐步摸索,使自己能熟练驾驭、掌控高效课堂。
二、培养学生自主互动的能力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快乐地获取知识呢?
1、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
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2、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3、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4、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做好学生的当堂测评
当堂测评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着学生课堂预习、展示效果的好坏,是教师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测评训练,探索测评训练的方法,发挥测评训练的作用。
高效课堂中搞好测评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测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灵活。
测评题要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来制定,不要漫无边际地加大难度。测评的方式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检验学生的达标方式。可以让学生作题,可以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学以致用这个原则。学生的应用程度的高低体现出我们这节课生成性的高低,而通过测评能给学生的反思提供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漏洞。
2、测评要注重时效,适当拓展。
课堂学习的测评要注重时效,我认为,对于学生认知知识的检测,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及时地、适时地进行检测。每节课最后的测评训练评必须当堂完成,不要拖到课外或是下一次课进行。因此教师要每节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测评练习时间,并要及时反馈测评训练情况,掌握学情,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测评的内容要做好适当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学生每个人的能力不等,发展不同,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样一个视角,让他们去了解与之有关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做一些难度较深的题目等等。拓展延伸的内容我们教师要把握住难度,对学生分层要求,不能一把抓。至于拓展什么,延伸什么,应该尽量和现实、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
有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比如:是否所有的教材都适合这样的融式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该如何更精准,更方便操作;课堂上的小组汇报导致朗朗读书声少了,怎么办?怎样使得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实力都均衡??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定立足本职,努力学习,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今天上了三年级第一次次习作课,感觉真的很郁闷!不过,我相信通过我这样不断的实践、思考,应该会有进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课堂进行一次反思!
本来课堂的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
1.老师谈话引入。一是说昨天口语交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写的课余生活的文章念给孩子听——这两个环节中,第二个学生虽然听得很起劲,但实际上对学生习作没作用。虽然强调老师写下水作文,但是必须运用得当。
2.学习范文。昨天,我从孩子们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课余生活的文章让孩子们回家读,并做了一篇读书笔记,还积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课堂上让孩子们从反问里体会这些东西:注意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动作。(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不好,意图好,但是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学生是被动体会,收获也不深刻。原因还没找到。)
3.小组里说,全班引导。接着让孩子们在自己小组里自己说,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结果发现说得很不好。于是马上改变教学计划,立刻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来和大家说,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明白——抓住动作。为了这个我让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还让他们说,我来做动作。(反思: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发现问题立刻改变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动作。但是,失败就在于前面的环节的节奏太慢,耽搁时间了,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第一节课下了)
第二课时
1.带着学生总结了方法:一要主要开头和结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把顺序安排好,还要注意写好动作。
2.接着让学生自己写,我在全班观察。特别针对几个孩子做了指导。发现了孩子们时间上是没有管我刚才和大家总结的经验的(看来前面的学习多半都是无用功,为什么这样呢?)
3.全班评改。我把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读了读,边读边点评。最后选择了一个孩子的文章来集体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没人帮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来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对折,然后折,最后再折,就把被子折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显然学生还没写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来修改。我们读了文章后,大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慢慢把文章修改出来了。最后文章是这样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没人帮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吗?
于是我回忆起爸爸妈妈折被子的样子,然后我一边回忆一边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铺开,走过去把每个角落拉直,这时看看被子,被子铺展得很平整,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于是我就开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对折,被子就变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提着被子的两个角,往另外两个角上折。这个时候被子就变成正方形了。
这时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后”我们用波浪线来表示,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样就能把顺序写清楚。在用到动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用准确的词语。正在这个时候,又下课了。
第三课时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准备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个孩子的问题,包括其中的字、词等很小的细节。然后结合习作里要求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帮助修改。再用一节课时间,专门针对文章的开头、中中间的清楚、结尾进行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指导,指导一个部分修改一个部分。}
下课后经过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习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连续两天的听课,我深深地为各位老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和精彩的教学设计所折服。而课后的点评,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语文意识”这个词。对这个词,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不经意间常常会与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终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触却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浅薄理解,语文意识就是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读语文、品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将之于日常教学之中实践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欣赏语文的美,并自觉地运用美的语文。
这次的观摩课,在语文意识这方面都有比较出彩的表现。如词语的精准及其情感的体会、朗读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渗透和练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针对这几节课,结合我所教过的低中年级,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读
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课文都是比较短的,初教学时,常常会有一种课文太简单、不知从何下手的烦恼。而读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石,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个环节。
这次观摩课,老师都十分重视教材的解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级教材《船长》的课堂。张老师在大的方面注意到了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两种描写手法: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并有意识地将之融入教学之中。先找关键词句,小结出行动描写的手法;再点出语言描写的手法,围绕语言描写寻找关键词句。虽然只是顺序换了一下,却使课堂很好地连贯了起来,不刻意不呆板。从小的细节来说,张老师对于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解读十分到位。如对“吼”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声音大而已,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吼”字除了船长要让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还有一种“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力量,一种奠定自己威严以冷静指挥人们逃生的作用。诸如此类,对“整个人群”“命令”“够了”等词语的理解,再加上教师极为丰富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慌张和船长的威严、冷静,从而较好地指导了学生朗读。
听课后我翻看教材,发现在本课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次感叹号,可以说感叹号占了很大的分量。我认为每一个感叹号都表达了船长不同的感情、表现了船长不同的语气,教学时不妨也借助一下这些感叹号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朗读。关于杜老师评课时说到的省略提示语读书的问题,由于刚教过三年级孩子习作中提示语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听课时我也产生了这个疑问,能够忽略提示语吗?(当时看不清屏幕,没有思考太多)诚然,课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所以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没有一句提示语,只在前面提了个“威严”,可我觉得如果后面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继续为了体现“简洁有力”而没有提示语的话,可能船长“喊”的那一声奥克勒大副就“听不到”了。后面放在说话中间的“船长说”也是为区分意思而设,前一句是针对“20分钟”所说,后一句则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语区分一下意思更明确,而且过多的没有提示语的对话也容易让读者产生混乱,甚至没有思考的空间去体会当时船长的心情。其实,后面的提示语已经很简洁了,完全不会影响总体上的“简洁有力”。至于此点要不要在课堂上体现,又是另外一说,毕竟一堂课是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读的指导
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归根结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人物的感情和个性,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本次观摩课上,老师们运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优美的语言描绘,特定的情境创设,字词的情感引导,循序渐进的情感铺垫,有许多出彩的朗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纬三路小学的孩子。还拿《船长》做例,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发生灾难时的危急,学生的语速、语调等阅读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此时老师问学生“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学生竟然还不满意,认为自己读得还不够“危急”,于是再次试读。后面的对话朗读,老师采用了体会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于对课文理解比较到位,最后的朗读学生完全读出了对话的“简洁有力”。
不过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地方让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想尽办法去引导学生,可是,读得好的学生还是读得好,读得不好的也还是读得不好,甚至无论读得好与否,教学前后的朗读差别都不是很大。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出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想来,大概是平时训练不够,引导的方法还是不恰当吧。
3、资料拓展
不得不说,老师们为了上好一节观摩课,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且进行了恰当整合,展示给学生,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郑和远航》一课,老师搜集了相当多的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在教学到相应环节时出示,让学生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和重要意义等课文内容,学生也被这些资料吸引,谈出了自己的理解。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三年级的孩子也已经开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了,为什么高年级的孩子反而是直接越过过程享受成果了呢?我没有高年级教学的经验,不太确定究竟能不能放手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呢?
以上,是我听完课之后的一点点反思。我的教学经验不多,许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写得也比较浅显,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8
20xx年1月18日,春天走进常熟虞园小学听了两堂语文课:二年级一年轻女教师执教的《月亮湾》和五年级一男教师执教的《海伦·凯勒》。下面我先来谈谈对《月亮湾》一课的感想:
自然、生动、亲和、优美是这堂课留给我的印象。自然在教师的教态、语言,引导的问题、语言,设计的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生动在板书的形象、醒目,对话的天真、有趣,重点的层层递进,字里行间;亲和在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延伸,一次抚摩,一次鼓励,一次抚摩,一次贴近;优美在配乐的朗诵中,精心的板书中,和谐的氛围中。
我的建议:教学“月牙一样的小河”的时候,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美丽的景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要为回答而回答。教学小鱼“缓缓地——慢慢地”的时候,词语抓得好,但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教学“绕”与板书有冲突,没有达到正确、形象的板书效果。教学桃花与桃树的时候,如果通过多媒体,将盛开的美景和灿烂的朝霞进行下对比,可能会更能达到真实动人的效果。教学“采茶姑娘在说些什么?”的环节,教师调动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回答的面显得相对狭窄,应该引导他们想象春的缤纷与烂漫。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9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调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讨课的课堂教学重成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课堂评价过细、过碎,阻断教与学的过程。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习。
六、教师的误会也会丧失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0
今年又重回一年级教学了,虽然不是第一次,但还是感触颇多。一年级小朋友纪律差,课堂松散,每次走进课堂都是吵吵闹闹,让很多老师头疼,为此,想要让他们融入课堂,学会听讲,懂得守纪。
我想给其他老师提点建议是:
1、课始,针对某些小朋友还未进入状态时,可以用点名表扬个别孩子的方法激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课中,可以适时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竞争(小组比赛、几人合作、小组合作等等),不时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及时引导他们学会听讲,学会学习。
3、个别特别顽固的孩子,也不妨采用“课后补习惯”的方法来引领他学会如何听讲、如何守纪。
总之,在一年级刚开始时,你就得给学生定一些规矩,比如:做好课前准备就安静坐好。你给一个信号,学生就坐好。你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包括老师讲课。对于做的好的小朋友,你要及时表扬。上课教知识,时刻不忘看小朋友是否都在听讲,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旁敲侧击,尽可能不点名批评。也可走过去暗示一下,还可利用课间,跟他个别谈话,让他觉得老师关心他,上课没有点名批评,给他留面子了。总之,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有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1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不一样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
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资料,后者是透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取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潜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能够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透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构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构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潜力。
阅读教学应用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资料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用心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状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忙。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一样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潜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用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到达让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评改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一般都侧重于“改”,而忽略“评”,这没有把握住“评改”的基本内涵。实际上,“评改”是“评”和“改”两个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词语,二者不可偏颇。因此,作文之“评改”,不仅要从字词、语法、逻辑的角度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之处,从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修改不适当的地方,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评论与评价。同时,对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态度要进行适度地批评与纠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作文的评改一些看法。
一、认清本质,正确对待。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我们在批评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评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评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评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评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评价、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4
一年级拼音教现在已告一段落了,最近一直在反思其中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避免学习的枯燥,我千方百计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拼音王国里快乐地遨游,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巧设教学游戏,在游戏中学拼音。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仍保留着学前儿童游戏的兴趣,甚至企盼游戏活动。作为教者要巧计游戏,吸引学生。如:“开火车”、“对口令”、“摘苹果”、“点名排队”、“悄悄话闯关”等。
2、组织两人合作,在合作中学拼音。如让同桌两人互当“小老师”的活动,一个读拼音,一个当小老师,互考互问,学生们在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中兴趣不减,体验着当老师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在拼音的拼读教学中两人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兴趣。如:“找朋友”游戏,同桌两人一个拿声母卡片一个拿韵母卡片,老师说一个音节,学生们在《找朋友》的音乐中找出声母和韵母,再一起拼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兴趣浓、劲头足,并且参与面广、效果好。还有很多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小组合作、大组合作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拼音教学,无论是《教参》还是《课标》,都一致要求学生只要能准确认读声韵母和音节,因为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拐杖。对于声韵母也只要抄写能准确认读就行了。如此看来,拼音的教学应该是愉快而单一的。既是单一,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负担应该就轻一些了——每天练读,抄写几个声韵母总是能承受的。可事实上,翻开《语练》,再看看试卷,要求就更高了:学生首先要分清声母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三拼音节;学会正确标调;能按顺序写出所有的声母;能正确地把声韵母合成音节;能根据图补充完整音节(包含补充声母、韵母、声调);能把图和音节连线;能看图完整地写出整个音节……这样的知识含量岂是光熟读音节就能解决的?岂是光抄写声韵母就行的?分析以上的知识类型,大多数的知识是跟“音节”有关系的,如果不熟悉所有的声母,不熟悉所有的韵母,不熟悉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那么最基本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单项练习就完成不了,所以,所有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就要会背会默。而填音节、连音节、写音节这样的练习不仅跟声韵母的掌握有直接的关系,还涉及到音节组成的规则(如标调规则和ü上两点处理规则),更需要学生能运用正确的音节来表达所需要表达的内容。那么,熟练拼读音节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尽管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了一些音节组成的规则,学生也见识了大量的音节,但要正确书写出完整的音节,哪怕只要填一些声母或韵母,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的,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我觉得对于音节掌握要求可能要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因为作业上有这样的练习、考试中有这样的题目,而是我们从长远的目标来看——一年级学完拼音后,马上就要学会运用拼音来写词或写一句话,二、三年级在写话和习作中也会比较频繁地使用拼音,也就是说,其实音节的全面掌握是学生实际的需要,既是如此,光要求会认读音节恐怕是不够的,眼睛看与手来写毕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我觉得在拼音教学中,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一定要抄写并会背会默,每一课在书上出现的带调拼音词要抄写。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声母、韵母只要在习字册上抄写就行,不需要再在拼音本
书写。音节的抄写能加深学生对正确音节的正确感知程度,对标调和一些拼写规则也有巩固的作用。相信如果平时在教学中能加强这一块的教学,现在的练习中也不至于频频出现学生抄错字母、漏抄声调、标错声调、填错音节的错误了。现在。拼音集中教学的时间已过,反思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教学和弥补。现在进入汉字、课文教学阶段,在教学生字朗读课文的同时也是巩固拼音教学的良好时机。借着抄生字组词的机会,把音节也抄一抄,好好加强一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5
“自助开放式”课堂分为两方面:“自助”和“开放”。“自助”要求孩子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简言之就是学会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孩子获得知识的渠道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这和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我在教一年级汉语拼音《b、p、m、f》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孩子感兴趣的拔萝卜、爬坡、捉迷藏、老爷爷拄拐杖图片引出四个声母的学习,通过拼读让学生将这四个声母与前面所学的六个单韵母进行比较得出发音轻短的结论。学习完b、p后,让孩子通过观察比较出两者的区别,强化孩子对这两个声母的印象。拼读完以后,我继续出示课本13页的四幅图,让孩子们找一找这四个声母都藏在哪?这里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注释功能让孩子自己到前面来画一画,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参与的热情很高。在拼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在暑假里都学过了汉语拼音,都会读,这时老师就要少读,把读的机会让给孩子,让拼读能力强的孩子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将课堂展示的机会让给每一个孩子。对于那些拼读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要让他们站起来,大声地读出来,让其他孩子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课堂应该成为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当这还需要老师不时地鼓励和肯定,肯定每个孩子的优点,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局限于书本,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开放的。我们学习语文原本就是实践的需要,是服务于生活的。我觉的一年级孩子学习汉语拼音时,也要引导孩子联想到生活的事物。我们实小每到寒暑假都会给孩子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