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认识电化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利和弊
充分认识电化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利和弊
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刘茂发(重庆市永川区第六中学校 40218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强,学校教育设备设施越来越现代化,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频率越来越高,其对教学有效的促进得到了一致的认可,自然学科的生物,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的突显、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作用尤为明显,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学生动手体验的削弱导致操作能力降低;只有音像视频的多媒体使学生缺乏实物的真实体验,无法全面真实地理解生物;在看录像、课件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看和听,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不能尝试自己的认识过程,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电化教学的利和弊,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多媒体;利和弊;有效性
“教育现代化”【1】,这一要求促使了我们的电化教学。运用电教多媒体进行的电化教学以其图文并茂、声形共举、动静结合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倍受师生的青睐。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运用电教手段可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功能的电教多媒体技术引入生物课堂,将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但是,电化教学也是一枚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特别是对于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科,滥用生物电化教学也会产生许多消极作用,其弊端也不小!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电教手段?在运用中应规避哪些问题?
1.生物教学中巧用电教手段之利
1.1 利用电教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2】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学习时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从而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同时促进智能的发展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体动作及简单的挂图、模型或标本都难以将各种生物的鲜活形象和复杂的生态展现给学生。因此也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界千姿万态、变化莫测的生物世界。中学生,特别是城市的中学生,和自然界的接触很少,对各种生物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对一些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运用电教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录像等影视技术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现美妙的海洋世界、森林风貌、人体结构等。
例如在讲授《动物的防御行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影视片段“动物的伪装”给学生观看。通过这个影视片段,让学生犹如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感受到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而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这些小动物绝妙的伪装叹为观止,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快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探究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内涵和区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自然也就印象深刻了。
1.2 利用电教多媒体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
生物课程属于自然学科,要求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此课程,但是有许多的自然现象通过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利用电教多媒体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作用》时,运用Flash课件,在观看前设问:“植物在受精之前有哪些生理活动和生物现象?”播放时,学生将会看到植物先要进行传粉,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刺激而萌发产生花粉管,穿过子房一直到达胚珠的珠孔。此刻,我们停止播放,要学生举手回答刚才看到的生物现象和生理过程,回答完后,让学生设想花粉将进入到哪里,进入后会有什么现象出现。然后再开始放映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对照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从而初步了解被子植物特有的现象——双受精。此后,教师再运用挂图或塑料模型,边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在讨论、讲解花粉的萌发过程的同时,提问花粉为何柱头上“钻孔”。众多花粉管,释放无数的精子,为什么只有两个精子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生物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具有适应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自觉观察的兴趣,进一步调节和强化头脑中真实的、立体的、渐变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领悟事物的演变过程、双受精这种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现象及其原理。动态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3 利用电教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的,目前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探究学习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驭知识的过程,培养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为此,我十分重视运用电教多媒体正确评价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焕发起新的要求成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为了解决材料中的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法是运用教具演示进行直观教学。但有些生物现象是十分抽象的,虽然教具的演示给学生形成真实感和立体感,但是还必须由教师用语言去描述,而运用电教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所需要演示的事物、现象、规律的全过程再现于课堂,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比较鲜明的、且稳定的直观表象,然后,教师用教具有序地进行演示,以实体再造事物变化的形成过程,启迪学生认识事物渐变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原理等。1.4 利用电教多媒体震撼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今社会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情商高于智商”。一个社会化的人,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生物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我搜集近年来环境恶化的一些资料作成幻灯片向学生展示:①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某地山林被大量砍伐后残留的粗大的树桩实景;黄土高原实景;九江涌污水横流的实景。②破坏和污染带给人类的灾难:沙尘暴、98长江水灾、赤潮、酸雨。③珍稀或濒于灭绝的动植物图片。这些贴近生活的画面加上沉重的语言描述,极强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不仅掌握了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也身临其景地理解了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心和环保意识。
2.生物教学中滥用电教手段之弊
2.1 过分依赖电教多媒体会削弱学生的操作能力
电教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但是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植物嫁接技术,临时装片制作,标本制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如果用观看录像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无疑是削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大大降低。2.2 过分依赖电教多媒体会削弱学生的观察力
只有音像视频的多媒体,使学生缺乏实物的真实体验,无法全面真实地理解生物。录像、幻灯和投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介绍多种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各方面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重复观察。但却不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录像等材料是经过加工制作出来的,有很多材料具有片面性,如时间的缩短或延长,实物的放大或缩小。如果单独看录像,不看实物,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会降低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只有在看录像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接触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知识。如观察叶的形态时,让学生观察实物就比看录像好得多。如蚯蚓体表的刚毛和粘液,只有亲自动手摸一摸,才体会到粗糙的刚毛和湿润的体表;苔藓植株的大小,要亲手量一量,苔藓植物叶子的形态结构,要用显微镜观察,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要到实地看一看,才能得到真正的结论。调查证实,86%的学生认为,单独看录像想象不出苔藓植物是那么细小的。还有一些动植物的特殊气味和味道,需要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得到答案。另外,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也会有不同的结论。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让学生亲身处于大自然中,多观察自然界的生物现象,才能领略到自然界的奥秘。2.3 过分依赖电教多媒体会削弱学生的主动思维,不利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看录像、课件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看和听,结论是给出来的,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不能尝试自己的认识过程,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结论
利用电教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信息融合,创作出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形、图像或动画的形式将教学过程中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表达工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但一定要明确电化教学是辅助教学的策略,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能适时适量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不要滥用电化教学。生物教学越接近大自然,越接近生物,就越能说明问题。要使电化教学与传统教法优化组合,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的局限性,力争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稽裘,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0 [2] 程显山;姜春来,浅谈激发学生兴趣,学好初中思想品德课[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21):75-76
第二篇:多媒体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随着21世纪的来临,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在世界高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以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的多媒体教学如雨后春笋般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起着越来越多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正在不断完善中显示出它们强有力的勃勃生机。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画面,可以提供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将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将动态的生物学现象重放于课堂,这都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生物学教学内容生动化,清晰化。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多媒体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深知兴趣、情趣在学习中的主要作用。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媒体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而多媒体集形、光、声、色、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多角度的感知材料,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呈现最佳学习状态。如讲《人的性别遗传》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组可爱小宝宝的图片,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宝宝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且个个是兴趣盎然。在讲《输血与血型》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两辆汽车突然相撞,司机流血不止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往医院,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医生,你将如何救治病人?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输血。教师紧接着问:输血能随便输吗?这样就很好的揭开了本节问题探究的序幕。
二、利用多媒体的可控性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可在教师的控制下,有选择地再现所学内容。学生进行观察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但是受初中学生年龄限制,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不长,难以抓住事物的特征,教师可以利用有较强控制性的多媒体中的声、光、影、色、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从而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有层次有目的地观察。例如在讲桃花的结构时,学生往往想当然地认为花瓣是花的主要部分,而忽略了对雌蕊和雄蕊的观察,教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雌蕊和雄蕊从一朵花中剥离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并在屏幕上展示小麦和玉米的花,使学生认识到花的最重要部分是雌蕊和雄蕊。
三、运用多媒体改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生动、鲜明、形象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如讲动物分类特征时,运用摄像镜头突破空间的限制,把生活在亚洲的老虎、非洲的雄狮、美洲的猎豹剪接组合到一起来比较,那么猫科动物的特征则不言自明。再如要介绍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雌蚕蛾产卵;卵孵化成幼虫(蚕宝宝);幼虫化为蛹;蛹再羽化变成成虫(蚕蛾)”。这一系列过程都是连续的动态变化,如果只借助于图片或投影,同样是不易真实地表示出动感的,学生不好想象,难于理解,但是这段内容却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精心剪接了录像带中的几组镜头,在稍加讲述的基础上将产卵、孵化、化蛹和羽化这四个过程连续地展示了出来,使学生亲眼目睹了自然界中这一漫长的变化过程,特别是由蛹到成虫的羽化过程,录像中利用了特写的慢镜头使学生详细观察到了:成虫的头首先从蛹壳中出来„„最后,那漂亮的双翅逐渐伸展开来。真是美不胜收,以至于许多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太妙了”的感叹声,从而掀起了教学活动中的高潮。趁热打铁,我进一步扩展,很自然地就引出了;像“一龄幼虫”“龄期”“蜕皮”等较抽象的名词,学生也很容易就理解了。
由于多媒体中的电教媒体具有再现模拟性、多样性、随机性等多种功能,它可以再现事物的本来面貌,对许多变化的生物现象,一些需要经过抽象思维来解决的概念,运用电教媒体能模拟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从而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途径。例如:七年级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和《开花结果》两节中,吸气呼气与膈肌肋间肌运动的关系以及传粉受精过程比较抽象,其原理及过程难以理解,是该节的难点内容,平常用挂图或在黑板上画图,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及制作的CAI课件,以慢镜头形式或动画形式展现膈肌和肋间肌收缩时引起膈顶下降肋骨上升,使胸廓容积变大进而引起吸气的现象;形象展示当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逐渐伸长穿过花柱,到达子房进入胚珠并释放两枚精子,其中一枚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去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这种既可表现宏观,又可表现微观,再现学生不容易观察到的动态变化的生物学现象的方式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电教媒体形声兼备、动静结合、形象鲜明、再现迅速、感染力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效能,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从而加快知识的理解、接收和记忆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七年级生物的入门课“致同学们”,八年级生物的结束语“学习并没有结束”,涉及医学、农、林、木、渔等的行业及生物工程,生态环境等课题,内容较多,按常规教学时间紧效果也不理想,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能在一课时内就轻轻松松地获得了“什么是生物学?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生物科学的发展和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的有关知识,了解了克隆羊多利、试管婴儿的诞生过程,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运用电教多媒体,还可使生物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同时进行眼看耳听,因而能起到巩固概念,加深记忆的效果,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学生光听,只能记住15%;光看可以增加到25%,如果视听结合起来,就能达到65%。可见,引入电教多媒体,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大的。网络进入课堂,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也带入了课堂,将最新的现代科技成果带入了课堂,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呈现给学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为同学们终身收益的精神财富。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探索,正确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做到用得准、用得好、用得巧就能把教学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并能变静为动,增加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迪学生思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接收到多方面的教学信息,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实现生物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推动生物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篇:数码显微实验室在生物课堂中的使用
数码显微实验室在生物课堂中的使用
————关于宣城二中数码显微实验室使用的几点心得
一.我在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1.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的内容做了很大的改动,许多内容并不是像以前一样是简单的知识点的介绍,而更侧重于在探究中呈现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教学方法上对探究性和互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铺陈式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师生、同学之间在课堂上缺乏交流与互动,即便是安排一些讨论也显得比较生硬。
2.现在的生物课本上对实验的要求明显加强。生物是自然科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学科。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往往无法完成一些条件要求高的实验,不让学生亲自感受实验而直接呈现结果是违背教学宗旨的。目前我们的实验室条件有限,现有的光学显微镜功能单一,教学内容局限性大,很多实验现象、实验过程都无法保存,有些同学做的好的实验无法再现与共享。在实验室中学生人数多,教师的指导都是个别的,也无法同时观察到全班同学的实验进展与现象。
二 .我校2013年配置的数码互动生物显微实验系统。
这是专为生物显微形态教学设计的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这个系统用普通的光学生物显微镜,再配上一种“光电图像转换装置”,其获得的图像可传到显示屏上,图像非常清晰、线条细腻、色彩逼真、音质清楚。
讲台上我们教师有一台主机,在讲台上通过自己的电脑就可以查看全班学生的显微镜画面,不用跑来跑去,使教学更直观、更方便。师生之间还可以可以通过多向多媒体互动系统进行随意交流,教师与学生实现全面互动,使沟通更快捷、有效。如配上投影机,增加一些多媒体中控设备,就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申请拍照甚至录像,学生感兴趣,也可以留下自己的学习成果一起交流,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今年7月份我们还邀请了全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校长来参观试用我们的实验室,大家都觉得十分值得尝试使用。
三.传统显微镜实验室和数码显微实验室的使用比较实例
1.“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尝试
必修一课本上“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是高中生物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该实验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帮助学生排除观察中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帮助学生树立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探求新知的态度。
在传统显微镜实验室由于该实验强度大,实验时间紧张,实验时教师难演示、难指导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在传统显微镜实验室中进行该实验时成功率低、实验效果减弱。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带学生自己动手做该实验,通常只是让学生观察视频代替。今年我校配置了生物数码显微镜实验室,以上在传统显微镜实验室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引刃而解。
2.具体过程:每2位学生用一套装置,可以在学生视频终端显示学生自己显微镜的标本画面,也可以显示教师主控电脑画面或是实验室中任何一位学生的视频画面。开始操作“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基本步骤(见高中生物必修一115页)
我们将本年级的竞赛班学生分成两组,每组24人,对比2个组的学生分别适用数码显微镜和传统显微镜进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数码显微镜有着多项明显的优势。
3.“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结果比较;
该实验难度较大,我们用的竞赛组同学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最后在传统显微镜实验室中只有约25% 的同学能做出最后的结果。而使用数码显微实验室的同学能做出最后结果的同学达到60%以上。
4.和同学课后交流:实验室中配置教师端主控电脑1台,教师端的主控电脑可以在实验全程实时监控每位学生显微镜画面,对学生进行答疑辅导;可以控制全部学生端数码显微镜的图像显示、捕捉和放大,并能把自己的图像传送给全体学生,达到示教作用;也可以把任一学生图像传送到全体学生、指定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达到示范学习、比对学习和讨论学习的作用。
同学们也觉得数码显微镜的操作更加方便,更加有兴趣。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除了能了解掌握一定的原理、技巧和方法外,还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而数字显微镜的使用就很好的加强了生物实验的这一功能。在数码显微镜实验教学中,我们对于典型的美观的物象进行资源共享,对于实验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实时的指导,对于异常的错误的操作步骤进行及时改正。以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完成度和成功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5.教师感受:数码显微镜的使用有助于师生及生生互动交流明显改善。在传统显微镜的实验教学中,犹豫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只能对少数学生的显微镜物象观察,对少数的学生的显微镜的操作进行指导。每位学生只能看到自己显微镜中的物象,或个别的进行小范围的交流,所以由于互动交流的缺乏,使得学生在该实验课堂中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都大大减少。在数字显微镜的实验教学中,通过网络技术,教师可以在每一步骤中了解学生的实验进程,对所有的学生监控和指导;同样通过网络技术,师生可以在同一时间看到同一视野的物象,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加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实验整体顺利流畅的进行。
6.做进一步进行探究性实验
数码显微镜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节约了部分的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实验“不同低温对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影响”。全班分组,各小组采用不同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再观察,最后汇总竞赛班各实验小组的数据,测出数据。
我们在新的数码显微实验室中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教学的便利,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的使用设备,要通过思考恰当地运用,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挫折教育》论文
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挫折教育
一、缘起
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可能摧毁人的自信,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一蹶不振;也可能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者猛醒,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更张;它能砥砺人的意志,使之更成熟、坚强;它还能激励人发奋努力,从逆境中奋起。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甚至早恋的烦恼而体会到令人失意的挫折感。然而,一直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往往普遍缺少面对挫折的勇气。如果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及时战胜挫折,那么这些挫败感将会延伸出失望、压抑、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甚至出现逃避现实,离家出走、患精神病、自杀等情况。当挫折来临之际,教师要设法鼓励学生,帮助他,引导他,降低难度,直到乐观、自信的重新建立。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进行挫折教育,不能只依靠心理咨询等专门渠道来进行,更要发挥各学科的渗透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让学生拥有乐观豁达的态度,再让小小的挫折常常降临,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失败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战胜挫折,重新建立自信。教师要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用鼓舞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通过经验总结达到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
二、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实践探讨
1、通过名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没有酸甜苦辣的人生就成了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如果我们的学生一直坐在“顺风船”上,沉浸在温暖怀抱之中,周围充满溺爱、迁就、包办的氛围,那他们就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失去面对逆境的勇气,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很容易沮丧、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为了让他们懂得有挫折的人生才是真实的、完整的,我会列举一些名人的事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①爱迪生花了多少年时间,试用了多少种材料,才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日本竹丝”?
②孟德尔持续种植了多少年的豌豆才发现遗传规律的?
③你能说说被誉为“米神”和“当代农神”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吗?
④珍古德独自一人在非洲森林里研究了多少年的黑猩猩?
⑤他们的经历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通过对这些科学名人的事迹介绍,引发学生第自己学习生活的反思,从而归纳出这样的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胜利之兄。挫折可以教育人、磨炼人,大凡成才者,几乎都是经过挫折磨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的一生中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逃避挫折是不现实的。
2、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心态,增强耐挫能力 “思维心理学”专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中就丧失了斗志,不思进取了。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的天空是灰色的,脚步是沉重的,我们会悲观,失望。但这时,我们也可以选择用另一种心态来对待挫折,我们品尝挫折的苦果,静静反思过去的错误,然后爆发的拼搏会带来期盼已久的硕果。
生物实验课上,学生们在做“洋葱表皮鳞片叶临时装片”,有少数学生没有领会实验技
用心
爱心
专心 巧,反复多次都不成功。有人撕的鳞片叶总是卷起来,有人盖盖玻片的时候总有气泡产生,有人对着显微镜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细胞。大家开始抱怨起来:“本来对生物实验还蛮期待的,没想到这么难弄,以后还是别做实验了。”我看到那些失望的脸,只能暂停实验,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父亲想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而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爱迪生在寻找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后,才终于找到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实验成功与否,有大半的原因取决于你对待他的态度,你是愿意在失败中沉沦,还是会越挫越勇呢?
学生们听了这番话,一致认为要发扬爱迪生寻找灯丝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决不能退缩,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藐视挫折,寻求跨越挫折的方法,而不应怨天尤人,失去信心。他们脸上的表情渐渐柔和了,眼神坚定了,利索地拿起实验用具,认真对照实验步骤重新来过,终于在下课之前,所有人都成功地完成了实验。他们溢于言表的喜悦告诉我,他们的信心和兴趣都重新找回来了。于是,在以后的实验中,虽然每次都有人要反复经历多次失败,但是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体现出了他们应有的坚强和韧性,因为他们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希望总不会落空。
3、传授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让挫折变成成功的“垫脚石”
切合自身实际、认真反思、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屡败屡战、坚持不懈是战胜挫折的个性品质。
很多家长或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超越了他们的能力范围,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经常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就会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成绩不佳或综合能力较差,便过低评价自我,遇到挫折就放弃努力,“破罐子破摔”。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实力,找到准确的定位,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逐渐完善自己,循序渐进地获取进步。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协调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平衡。及时转化不良情绪,解除精神压力,将注意力由消极的心理体验转化为积极的方面。释放内心积压的受挫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不钻“牛角尖”,不走极端。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激励,升华情感。当学生因受挫产生激愤、不快、焦躁情绪时,要帮助学生找出合理借口去原谅他人或自己,以淡化不良情绪,解脱自我,进而达到战胜自我,向更高目标冲刺的目的。
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倘若虎头蛇尾,轻言放弃,很难成就事业。学生通过对名人成功经验的学习,对“贵在坚持”这句名言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然后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坚毅的个性品质。
有些学生受挫后会为自己找很多借口,把责任都推给别人,甚至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个学生回答问题经常偏离重点,经过我的多次引导后还是说不出正确答案。他觉得自尊心严重受挫。课后我听到他对别的同学说:“我要是有个机器猫就好了,我不会的事情都交给机器猫,把为难我的老师和家长都变到外星球去,我自己想怎么玩就能怎么玩,多爽啊!”下一节课上我就问了他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他也答得很好,我就借机表扬了他。然后开玩笑地说:“今天回答问题这么准确,是不是找到机器猫帮忙啦?”他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知道你平常并没有为难我,但我又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想说的就是那个意思,说出来却总不对。”于是我就发动全班同学帮他找原因,最后经过大家讨论归纳出几个原因:第一,他没有预习,对课堂内容不熟悉;第二,他的表达能力欠缺,总是言不达意;第三,他只知道
用心
爱心
专心 自己苦想,却没发现课本上有相关的提示或答案。找到了原因,他才正视自己的缺点,认真反思,努力改正。同时我也鼓励他多思考、多发言,及时纠正他的错误。经过半个学期的不懈努力,他已经成为了班上的先进分子。
总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生物教育者应牢牢的抓住这个契机,改革传统教学,以人为本,推广挫折教育。我们应努力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强化学生的挫折内驱力,消除挫折的负面效应,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让挫折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成功的台阶。我们要教育学生如何去追求各种成就,也要教育学生如何了堂一·解自己,了解世界,学会在搏击中感受幸福和快乐,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自信心,成为生活的强者。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用心
爱心专心
第五篇: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生物课堂中的运用
[ 摘要 ] : 根据中学生物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浅谈“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
[ 关键词 ] : 生物教学、任务驱动、建构主义、生物学是1门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紧密相关的自然科学。目前在没有升学考束缚的情况下,正是初中生物教师大胆革新的时机。近年来我力求在教学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 转变成“主动探索 ”,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尝试以“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即教学中通过任务来驱动学习进程,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建立。
1、“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内涵
“ 任务驱动 ”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学习情境,产生完成某1学习任务的动机;其次是了解和分析学习任务,提出完成这1任务的可能方法,探讨完成任务的可能手段,制定行动计划;接下来利用预定的方法、手段获取信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为让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达到的程度有清楚的认识,教师还应在学生表述完成任务的方法、过程、原理、收获的同时给出必要的评价。
2、“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实施
设计好生物学习任务是应用“任务驱动 ” 教学法的关键。任务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任务的设计还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使之结构巧妙、逻辑严密、井井有条、张持有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即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知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即所设计的任务应让学生通过“跳1跳 ”“ 摘桃子 ” 才可以完成。我的方法如下:、以设计令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 驱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兴趣和动机密不可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1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1种强烈的欲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生物教学的设计如果没有任何兴趣可言,那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意图。而每节课的问题应依教材而定,既可以当场提出,也可以提前布置。
(1)课上直接布置任务如: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介绍遗传学之父----科学家乔治 ? 孟德尔在豌豆试验田里进行的1系列杂交试验来调动学生兴趣,引出生物具有遗传现象。再讲清遗传性状的简单规律,告知控制性状的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学生就会问:如: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其意义何在?连接父母与孩子的“桥梁 ” 是什么?父母是将性状直接遗传给孩子?还是将控制性状的基因遗传给孩子?等关键性的问题。
然后,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事先收集的小金鱼和金鱼妈妈的照片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比较小金鱼和金鱼妈妈各种性状,找1找遗传规律,同时来推测小金鱼爸爸的性状表现。
通过两代金鱼的性状表现理解生物具有遗传的规律。再进1步阅读课本,学生就会在学过的知识小河中搏击,通过积极思维,最终恍然大悟,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2)提前布置任务:可根据生物物候恰当布置学生进行连续1段时间的观察活动。如在讲《无性生殖》时,提前2个多月将虎耳草、吊兰等植物放置在教室中,由课代表负责管理,全班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观察,到春天来临只见其走茎从叶丛中钻出,然后走茎上慢慢地长出叶片,将气生根取下栽种于花盆中又是1棵植物,学生理解了原来新植物的产生并不1定需要经过种子,茎也能进行繁殖,这就是“无性生殖 ”,此时学生对无性生殖的理解更形象化。
可见,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建构生物学科的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这1过程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1步激发求知欲望。这里,教师要有1张时间表,使学生有足够的观察时间,能洞察生物生长的过程,通过他们的亲身实践,追根究源,把生物学“活 ” 了。、以“任务 ” 驱动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培养完成任务的能力
生物学本是1门实验科学,实验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到具体,变无形为有形,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如:讲到《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中有关茎的输导作用时:提出茎位于植物叶和根的中间部位,它具有什么作用?能否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
我事先在每个小组的实验台上放置几盆叶片已经萎蔫草本的植物,请学生想办法救活这些植物。学生首先想到:立刻给植物浇水。如何浇水?有的学生说:直接浇在叶片上;有的学生说:浇在盆里;还有的学生说:叶片和盆里都要浇。
然后请学生按自己的方案给植物浇水。不1会儿,只见往叶片和盆中同时浇水的植物萎蔫的叶片舒展挺拔的速度最快;其次是只浇盆里的;而只浇叶片的植物萎蔫的程度没有明显改变。想1想原因?学生经过1番讨论,认为水分1定是由根毛从土壤中吸收,然后由茎输送给叶片的,叶片直接吸水的能力则较弱。这样学生不仅了解根的吸收作用,还扩展了叶能吸水的知识。
又如何证明茎具有输导作用?我在实验桌上放置显微镜、夹竹桃枝条、红墨水、玻璃瓶、剪刀等的材料,让学生设法进1步证明。
学生纷纷摩拳擦掌:有的小组将夹竹桃的枝条放在盛水的玻璃瓶中(第2天从横切面上不易观察);有的小组学生将红墨水稀释以后将夹竹桃的枝条放入其中(第2天发现整条茎的横切面上被染上红色的仅仅是1部分);有的小组学生将环割的1圈的夹竹桃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第2天发现整条茎的横切面上被染上红色的也仅仅是1部分);还有的小组学生即将夹竹桃的叶片全部摘除后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第2天发现茎上部的横切面上没有染上红色)等。
此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找1找实验成败的原因,再通读教材,学生基本上能清楚的解释:从茎的横切面及纵切面上可以观察到茎大致有3部分构成。被墨水染红的是木质部,原因在于木质部有着向上输导水分无机盐的导管等问题。
然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进1步的分析可知:如夹竹桃枝条放在水中,而水因为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所以不易观察;环割1圈的枝条并不影响水分的运输,因为输导水分无机盐的结构在木质部;摘除叶片的枝条茎的上部没有染上红色,我告诉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学到叶的另1功能:蒸腾作用,其实水分的运输与叶的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有关。
还有的学生提出将置于稀释红墨水中的枝条多放几天情况会怎样呢?继续实验,几天后将置于稀释红墨水中的枝条取出,再看横切面时,发现横切面几乎全部染上了红色。分析原因可知:夹竹桃枝条放在稀释的红墨水中由于时间过长产生了横向运输(这是细胞之间存在着渗透性吸水的缘故)。此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在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心领神会,植根脑海,形成深刻的记忆,且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任务 ” 驱动学生将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生物与环保息息相关,将生物知识渗透到环保教育中,以拓展性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为学生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环境。
如:第8章《生物类群》讲到节肢动物甲壳纲时,我以常见且易取材的水蚤为例,介绍目前水蚤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的心跳。
水蚤真的具有监测水质污染的作用吗?如何进行检测?兴趣小组的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1番探索。
学生为实验选择的液体有:盐水、糖水、烟丝浸出液、矿泉水等进行实验。只见学生先用滴管将水蚤吸放在具有凹窝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吸取多余水分,在低倍镜下,找到位于背部的心脏,用秒表计数水蚤的每分钟心跳数,记录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将准备好的各种液体分别滴加在载玻片的1侧,用吸水纸在另1侧进行引流,让水蚤处于不同的液体中,再记录每分钟的心跳数,填入表格中,以便进行比较。每次实验至少重复 3 遍。最后对实验收集的数据用算术平均数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通过对水蚤在不同液体中的存活时间来监测环境中水质变化的探索,使学生在实验中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步骤,了解了科学研究需要周密的考虑,精细的操作,树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实验时要边观察边进行计数,学生双眼观察显微镜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还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对“任务 ” 驱动中学生闪耀出的智慧火花应及时地给予评价,使学生自信心倍增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只要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就要鼓励;只要学生在努力探索,就要表扬,尽最大可能争取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探究行列。评价包括来自教师的、学生本人的及学生之间3种形式。
如:上生物的养料贮藏1课时,将胡萝卜、甘薯、马铃薯、慈姑等实物放置于实验桌上,让学生找出根与茎的主要区别究竟在哪儿?学生将所学的有关茎和根的知识加以回忆,通过实物比较最终能总结出:茎上有芽和节,根则无。对此教师应马上给予高度的表扬,然后再让提醒他们细细观察,除了茎上有芽和节外,还有鳞片 , 如在马铃薯的芽眼里轻轻拨1下就可见微小的鳞片,而慈姑的节上有1圈褐色的鳞片。这样既有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又有教师的点拨,相信学生对茎和根的区别将深留在脑海中。
再如:在上述的水蚤监测水质的实验中,学生发觉香烟浸出液中水蚤心跳从快到慢以至“夭折 ”。联想到马齿苋具有防止血栓的作用,只见有的学生将马齿苋的植株包在纱布中,然后将其捣碎取汁,滴加在奄奄1息的水蚤中,来探索马齿苋的功能,兴趣盎然。还有由于水蚤代谢旺盛,选择载玻片时也经过1番探索,最后选择带有凹窝的载玻片让水蚤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使观察效果更好。
以上这些办法都是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积极思维的结果,我马上给予评价,这样对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更能驱动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产生为自己骄傲的情感,从而对主动学习乐此不彼,充满兴趣。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增进了友谊。
3、实施“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体会
“ 任务驱动 ” 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它强调教学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到: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学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我的体会如下:、“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始终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不再只做教师的“收音机 ”。、“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运用,推动了生生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我似乎看到了小“法布尔 ” 的影踪,理想在孕育。
3、“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运用,给学生以更广的思考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物课生机勃勃,天地广阔,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提高自主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在从事“任务驱动 ” 的教学实践中,常常被学生能以难以置信的兴趣投入到生物学习中来,积极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感动,同时发现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迁移到后续的生物学习和自己的生活中去。作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自觉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可见,“任务驱动 ” 生物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领域的运用具有极大的潜力!
[ 参考文献 ] :、刘作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李良枝、吴俊明的《探索 ” 任务驱动 ” 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化学教育 2004(25)、上海教学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办 2003(5)
4、《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