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微

时间:2019-05-15 02:5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微》。

第一篇: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微

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微

摘要: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时代需求而改革。思政课作为认知教育的必修课,在教学方法上亦需不断更新理念,探索创新。在此基础上,合作性学习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PBL教学法能有效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演讲教学法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合作性学习PBL教学法演讲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08-02

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技术型高校多管齐下,综合培养。既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又需要学生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者兼备才是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对于学术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专业课的教学,在各高校历来较为重视,已不断地随着发展的需要在改革。而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思政课,在应用技术型高校更应提升重视程度,转变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促进课程的时效性和高校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更新理念促发展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学向应用技术方向转型应成为必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新定位,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摇篮。与传统高校主要培养学术性人才不同,应用技术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或转换。从而这类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具备3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较强的应用能力,善于将理论运用与实践。第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植根于社会需要。第三,较好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懂理论,会操作,而且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目前,为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征及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提升对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提升课程的时效性和实践性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合作性学习,PBL教学法,演讲教学法三管齐下的方式不失为思政课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路径。

三管齐下促改革

2.1 以合作性学习创新思政课教学法

合作性学习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活动,并凭借小组的整体成绩获得认可和奖励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合作性学习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90年代传播开了,后传至我国,并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实践研究较多。目前,在欧美如英国、荷兰、美国等一些国家,已全面推行。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在思政课的教学中鲜有应用。

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合作性学习则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从而找到正确的思路,自行分析错误的想法。同时,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小组,在共同为小组及其每位成员的成绩努力的过程中,锻炼了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并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思政课以其较强的理论性常被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所反感。但其又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必修课程。学生在必修的同时,还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性学习则能够同时满足学校培养方式的需求与学生学习方式的需求。故而,引入合作性学习将是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一大创新。

在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合作性学习的具体方式可采用案例教学和变革评价方式。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讨论问题,理解理论知识,较容易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方式。同时,还需改变对学生传统的评价方式。思政课的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更应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仅限于结果。这也更符合合作性学习的要求。

2.2 以PBL教学法提升思政课时效性

PBL即英文中“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是一种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基于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努力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创始人,美国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巴罗斯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创立此种教学法。从而流行开来,到目前,成为国际上使用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中运用PBL教学法,课大大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首先,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对思政课兴趣较低,主要源于思政课较强的理论性。很对人只看到了思政课的理论性,往往认为,这只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没有什么实际的左右。然而,思政课的宗旨是通过理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次,思政课的理论是来源于现实,而又引导人们认识现实和解决问题的。这恰恰符合了PBL教学法的理念,从问题中找到方法,再去解决问题。故而,PBL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将思政课的理论更具时效性。

根据思政课的性质及PBL教学法的要求,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同时,教师仍然要作为问题的设计者和讨论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正确地设计和引导学生在课程范围之内讨论、解决问题,但不过多地主导课堂,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客观、全面的思维。第二,进行PBL教学法还需对学生进行对方面的综合评价。可用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时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等都应列入评价内容。这种评价可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作为学生成绩的参考。

同时,运用PBL教学法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团队合作。加之,目前90后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兄弟姐妹的缺失使得他们确实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而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让学生必须组成团队,进行通力合作,凭借团队来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这也正符合了思政课通过理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同时让理论更具时效性。

2.3 以演讲教学法增强思政课实践性

演讲教学法,顾名思义,即通过演讲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有学生根据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选题确定适合自己的题目,通过课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或演讲稿,在课堂演讲,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来分析和解释课程中的问题。这一教学法需要学生从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到撰写演讲稿,进行研究并回答老师,同学提问的整个过程作为主体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来说,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教育的目标。故而,将演讲教学法引入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思政课的实践性。

在进行演讲教学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演讲主题的选定。主体是进行演讲的核心。好的主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根据思政课的特征和性质要求。主题选定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首先,主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其次,主题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真能量。第二,演讲教学过程的开展。在整个演讲教学法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只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未了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先对基础知识进行大致的讲解,让学生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课程内容拟定相关选题。接着由学生按照各种方式,自由组合结成合作小组,选定选题或自拟选题,查阅资料,撰写文稿并完成演讲。最后,教师和学生评委对学生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并由教师汇总,评定学生的成绩。

这样的演讲教学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应思政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增强了其实践性。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理论的同时,充分进行了实践,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语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用技术型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社会责任。而思政课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则是培养学生道德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而,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需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教育目标的需求。

根据上述分析,为适应教育目标的需求,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需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而合作性学习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课程的时效性。演讲教学法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让学生在完成演讲的过程中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 许剑颖.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14(1):98-100.[2] 于红.演讲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85-187.[3] 刘振环.合作性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一种探索[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1(5):74-76.

第二篇: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类课程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针对,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以正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思政课合作学习情境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但是多数学生对“思政课”并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思政课”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对未来发展帮助不大。因此,多数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不足甚至是有抵触心理。新形势下,尽管“思政课”也在进行课改,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应用,依然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虽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往往是不得要领、流于形式,使得教学内容实用性和时效性较差。除此之外,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骨干教师多为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教师以及六十岁左右的老年教师。尽管这些教师的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是对新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导致“思政课”的现代化教学举步维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二、在“思政课”教学中合理的创建教学情境

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我,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让学生积极的融入学习之中。“思政课”科目的学习相对较抽象,其中一些重难点内容晦涩难懂,这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创建教学情境,则集体的力量就能体现出来,这就能更加准确的找到学生迷惑的点在哪,更有针对性的加以讲解,才能给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2]。具体到教学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教师应充分重视情境是设置,应融合教学目标以及内容,进而设置更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的调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得以展开。

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

合作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堂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课堂的内容不再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还融入了学生学习心得以及需求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使得教师可以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并对教学方案加以改善,进一步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思政课”课程开始的目标。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更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开发,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体现,有利于教师对此加以分析和总结,进而提出更适合的教学方案。通过对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出更加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分析每个学生的特长以及短处所在,把学生依据其能力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学习经历等多种因素加以具体的划分,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制定其相应的学习计划、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得每个学的特长以及优势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努力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出来,教学的内容应当以生活中能遇到的问题为向导进行讲授,是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督促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应掌握的信息,并使其学习自信心得以提高。

3.?{动师生的积极性

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是指教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得到调动。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得以提升,使教育工作者教学能力以及知识储备都得到提升。该学习模式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能力有所了解,同时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专业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并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难题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案,是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在“思政课”教育的课堂上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是学生在掌握应掌握的内容基础上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互助学生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注意力的集中都有重要意义,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学生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同时还能听取其他同学学习心得,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炜.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政教学魅力的方法研究[J].读与写,2016,(10):65.[2]彭军林,朱霁.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07):192-193+196.[3]佘时珍.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246-247.[4]李淑文.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党史博采,2006,(11):42+44.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第二章讲稿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

上一章学习了《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这章组织学生学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教学内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

4、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

1、关于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1、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3、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问题。

4、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多媒体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课程导入】

听歌曲《国家》,引入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热爱故乡的人,热爱故乡的山水,热爱故乡的风俗人情。“故乡之爱”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如果连自己的故乡都不热爱,就不可能热爱整个祖国。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古语说“民为邦本”。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仅因为她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丽,而且因为她拥有勤劳、勇敢、善良的各族人民。没有人民的祖国是不存在的,离开人民谈爱国也是不切实际的。一切真诚的爱国主义者都是热爱人民的。邓小平同志曾情真意切地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 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群体意识,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4、爱自己的国家

在谈论爱国主义时,有不少人常常把祖国与国家当作同一概念使用。实际上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祖国”是指居住在一定疆域内的单个或多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共同体,主要包括国土、国民等基本要素,它凸现的是民族性和自然属性。“国家”则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于本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建立的政治共同体,主要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凸现的是政治性和阶级属性。因此我们不能把祖国和国家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既不能把爱国家当作爱祖国的全部内容,而忽视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热爱,也不能只讲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爱而忽视对国家的热爱。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案例:据《光明日报》载:江南某市选美决赛会场上,8名“佳丽”都被主持人的一个问题难住了。这个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8人中无1人知道,最后还是第8位小姐勇敢说了一句:“我猜可能有一种是火柴吧?” 全场惊愕之余,复又哄堂大笑。她们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主义基础知识的贫乏值得深思„„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这里讲一下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一)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古代的爱国人物和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联系在一起,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那些人物与思想。比如,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由于被人谗言所害,流放外地而造成投汨罗江自尽人生悲局。我们在客观认清其忠君等局限性外,还要正确吸取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与一些启示意义的具体作法。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事迹广为人民所传颂,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兴衰为己任。

(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海外华人,还是港澳台和大陆人民中间,炎黄子孙仍是一个值得骄傲与自豪的称谓。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观念,把炎黄子孙作为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来源的人们共同的具有的民族意识。

(四)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为了反对外来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爱国将领戚继光、民族英雄郑成功、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义和团痛击八国联军、对日甲午战争邓世昌为国捐躯,中华民族在抵御外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 的斗争中,形成了万众同心、一致对外、同仇敌忾的民族心理,形成了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尤其是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十四年抗战,终于战胜的日本鬼子,取得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用处。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从未间断地保持、延续本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传统,中华民族经历了如此多的内忧外患,饱受了种种苦难却从来没有被外来的敌人所征服。纵观历史,曾与中国一起被列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其他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衰落在历史的风尘中。古老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顽强地走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得以发展的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人到我们的民族意识之中。爱国主义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自己祖国的挚爱并由此激发了强大凝聚力,成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经磨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多民族的国度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感情,更是全体人民的最高利益。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中国曾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国际地位,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近代,由于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中国失去

了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当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的前两步,正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即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而努力。

(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做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既然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什么呢?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现实中,爱中国与爱社会主义必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抽象的意义上说,似乎不爱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意味着不爱中国。但当代中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外在的虚无,而是渗透和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生活于祖国大陆之外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不了解、不理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做一个爱国者的话,那么,对于生活于祖国大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们来说,则是很难在自己的生活中把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分开的。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近代史昭

示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变化之大,发展之快举世瞩目,并彻底改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当前,如果只爱国而不爱社会主义,就会使爱国主义失去具体内容和远大目标,而爱国主义一旦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行动的指南而成为一种盲目热情,甚至有可能在“爱国”的口号下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在我国,讲爱国就意味着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一现实,讲爱国只能是空谈。

1、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1)爱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百年来,无数爱国者为了救国救民,尝试了多种制度和多种主义,变法维新也好、走资本主义也好,都试过,结果都不行,都失败!救国找不到出路。

最后怎么办?——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路,什么路?

用社会主义制度救国——社会主义救中国,也就是其他制度不成功。是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结束百年屈辱历史,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因此,历史证明,要救国,没有其他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

(2)爱社会主义是现实的必然

现实是什么?西方国家的一些评论家尽管对社会主义制度有这样或那样的指责,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现实是:“独立、秩序、富国、强兵”这个中国人百年以来的梦想——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

也就是说,近百年来,中国人所梦寐以求的“独立、秩序、富国、强兵”的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变成了现实。毛泽东领导实现强兵,邓小平领导实现富国。

(3)爱社会主义是未来的昭示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随着科技、商品、资本、信息在全球的流动与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越来越多,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甚至对另一个国家产生了感情。于是,某些发达的国家政要和学者借此机会积极宣称“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过时了吗?应该怎样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问题。所谓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经济活动、经济组织和经济规则加速国际化的现象。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跨国界共享。某些发达国家的政要也借机宣称“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过时了吗?应该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主要依据有三点: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形式并没有过时。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

世界上某些超级大国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迅速,己经成为21世纪美国的潜在竞争对手,所以,企图遏制中国,继续分化和西化中国。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斗争事实也告诉我们,不论他们对中国采取何种斗争策略,遏制中国,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战略始终未变。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国家团结奋斗、求生存发展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发展的机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的最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是在任何复杂和艰难的情况下保持团结统一的旗帜;是激励全国上下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源泉。

经济全球化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身的主体利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只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国家的主体性,抓住机会,迎接挑战,积极

参与博弈,才能掌握民族国家的“命运之环”,创造美好的前途。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和机会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

经济全球化将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还是国力衰退? 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我国是个有历史悠久的大国,有成熟的心态和足够的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机会,迎接挑战,发展国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目的。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做好各项准备,积极应对可能的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既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又要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危险,维护国家的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尖锐的挑战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具有防范意识,主动采取措施,避免可能出现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3)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

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关系的问题上,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当前,不少大学生由于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片面性,他们认为国际化与爱国主义是矛盾的,甚至部分人叫嚣“应该淡化国家意识”,也有不少人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体现爱国主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强调: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在二十年前,祖

国各地流行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激起了无数中华儿女对中国的热爱,特别是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大学生中广为流传,这就是《我的中国心》。让我们来一起回味这首永远不老的老歌。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我国派出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大好事。不少学子在外国学成之后,回来报效祖国。他们在学科领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出国留学人员中滞留国外不归的比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滞留国外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种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即认为科学无国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科学家与爱国主义无缘。真是如此吗?

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就科学本身来讲,它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可以运用人类的科技成果为自己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又是有“国界”的。科学成果总是首先产生于某个国家,这就为这个国家所拥有,甚至被这个国家所垄断,并首先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服务。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许多技术,但是他们采取种种办法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科技厂品和在高科技研究活动中排斥中国。我们要利用别国的科研成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生养自己的祖国而存在。科学家也不例外。科学家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本国人民的教育。国家的强盛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有利条件,而祖国的强盛又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作为一个公民,对自己的祖国的富强负有义务。因此,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国历史上的爱国科学家,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3、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西方某些大国极力鼓吹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妄图推行全球政治和文化一体化。这是十分荒谬的。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核心。(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

自觉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这表现在:“从整体和谐统一出发,重大局、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从总的方面说,中华民族的统一占据了主流,分裂内乱终归统一。世界上没有一个大民族能象中国这样历经如此多的分裂内乱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终回归统一。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思维方式、价值基础和心理基础发挥决定作用的结果。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思想和行为原则

这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思想和行为原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至上性已成为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最高政治原则,并凝结在中华民族的制度和行为规

范中。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

对祖国的崇高的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中国的所有义务和责任中,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是最高最大最神圣的,是一种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义务和责任。

2、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爱国主义这种共同的价值基础直接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两个方面:对内表现为“团结统一”;对外表现为“爱好和平”。

(1)团结统一。团结统一思想在我们民族根深蒂固,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同舟共济、共赴国难,已经结成了牢固的血缘关系。

(2)爱好和平。如中国历史上的睦邻政策、和亲政策、自卫反击、适可而止的对外用兵传统方针等都表明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

(3)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创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主要依靠的就是勤劳。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也一直勤劳是兴家立业之根本。

《走进新时代》

(4)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既然有这么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什么我们不去大力弘扬呢?特别是在

世界文化相互碰撞时期,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1、要以宽阔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有其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因此,要以宽阔的历史眼光看等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不断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

2、要以实践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的民族精神为重点,这就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参照系,确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立足点,包括确定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外来的文化和道德的正确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等。

3、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创新。民族精神的创新,必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也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批判地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

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基础的。

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世界“后发现代化”国家有三种发展模式,这就是“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创新型”发展模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选择“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和“依附型”发展模式、只能选择“创新型”发展模式,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北大方正集团的自主创新就是最好的例证。

3、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和谐社会。

(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在当代的重要表现就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此应做到:

1、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我们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根本 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4)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创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励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大学生只有积极投入到改革创新的洪流中去才能培养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在上述两节中我们讲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思想,这一节我们讲爱国主义的行为,也就是在行动上如何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同学们,爱国不是空洞的高不可攀的,爱国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只要做到军人精兵,学生好学,农民勤劳,工人爱岗,企业家敬业、科学家攻坚,公务员尽职,公民守法,领导者依法治国,鞠躬尽瘁,那么,我们就是实实在在地为自己的祖国尽了心力,这就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那么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方面的义务: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和子女的抚养与瞻养义务。

(二)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爱国应当是一种理性行动,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不管在国内国外,既要体现中国人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又要体现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的风范。

(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邓小平说:“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的民族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真正的爱国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体现在爱国实际行动中。一个民族的生命意志,一个民族的永恒发展,有赖于这些神圣的情感与意识。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众所周知,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虽说少数民族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7%,100 万以上的只有15个,但他们大多位于边疆,民族是否团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祖国的统一。

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民族不团结、战争不止,那么国家就衰败。历史上出现过的盛世,如汉武中兴,光武中兴,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其前提就是:民族团结统一。不要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它需要我们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增强国防观念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世纪。但战争这个残害人类的“怪物”,并没有离我们远去。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容易使人们逐渐滋生麻痹思想,淡化国防意识。和平环境淡化人们国防观念,我国安全形势和周边环境一直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进行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乃形势所迫,使命所系。

(一)增强国防观念是增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案例:以美为首的西方为了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目的,据有关情报披露,美中央情报局曾针对中国青少年制订了十条戒令。

主要有三条:

①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而公开反对原来所受的共产主义教育。并且为他们制造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从而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美德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②尽一切可能进行宣传工作:比如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宗教传播,使中国的青少年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教育方式,这就成功了一半。

③让他们青少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引开来,让他们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宗教迷信等,这会使他们荣辱不分、迷失方向。

(二)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1、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平要以实力为后盾,要靠强大的国防来维护。大学生们增强国防观念,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在军事上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转化为生产力,在政治上转化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中的学生,具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智力水平,如果加以积极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必将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骨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军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啥事”等消极思想在高校中还具有一定的市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中的国防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高等院校中普及国防教育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集中军训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3、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教育能迅速提高了大学生的国防素质,使他们在思想、作风、纪律、道德、学风、自我管理、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养成刚毅的品格,拥有健康的体魄,及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具有革命传统北大学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再次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爱国不分先后,也不在于做大事还是做小事,一个人尽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就可以无愧于爱国者的称号,所以爱国也是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一份孝心,只要愿意去做都能做到。

不同历史时期,报效祖国方式是不同的。革命时期,无数先烈为国捐躯,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建设时期,邓稼先、钱学森:默默献身国防、科技是爱国;焦裕禄:一心为民是爱国;陈嘉庚:倾囊兴办教育是爱国;霍英东:大力扶助内地建设,投资捐赠仍是爱国。【教学小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代大学生,都应把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化为效国之志,为祖**亲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实践教学】

事先设计实践教学表格,让学生利用周年时间参观各地免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写过程,谈体会。

第四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指标设计有缺陷,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建立公正、权威且专业的评价组织机构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策

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又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涉及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思想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政治性、教学目标多样性等特殊性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体现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就相对困难),这就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学术界也是看法不一。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评价本身就很难具体量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因其特殊性而使得教学评价成为难题,加之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相对不成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本学理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存问题

1、评价目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实际情况则往往是把理论知识的灌输摆在首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却至于其后,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化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倾向,除了教师自身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课评价的指挥棒出现偏差,把思政课评价的目的等同于其他课程的评价目的,即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和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缺乏现实针对性,至于通过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究竟明确些什么、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究竟产生了何等影响”,这些原本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问题并没有作为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

2、评价指标设计缺陷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一般课程相比更为抽象和概括,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实属不易,因此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从而依此来制定具体、可行、有效地评价指标,而且评价指标的内涵必须清晰,贴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这样才能起到评价的真正作用。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各个科目的教学评价指标基本一样,包含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体现不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3、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

量化评价似乎以数量的形式体现客观性,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通常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例如学生和教师填表、打分,或者召开部分学生、教师参加的座谈会,请专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些意见等方法。这些评价方式评价的偶然性、局限性较大,难以真实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貌。比如,评价值的不同,并不能反映不同评价值背后所隐含的复杂教学现象的具体内容,而相同的评价值也不能说明其背后所对应的不同教学现象就是相同的。

4、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处理不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任务艰巨,涉及层面广泛。评价明显带有主观意味,所以教学评价难免会受到评价工作者的个人主观情绪影响,势必会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产生影响,评价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方法外,还要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者必备的素质。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并不能都能达到要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评价结果必然不能个个精准有效。另外,尤为突出的一点是目前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认识不足,还存在走形式、打人情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5、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近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

我国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和实践的历史并不长,而且主要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进行的,这使得评价实践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管理主义”倾向,缺乏对思政课教学过程本身关注的自觉意识。

另外,对思政课教学近期效果可以通过学生成绩、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体现,容易操作,而长期效果只能通过用人单位等社会组织进行评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追踪难度大,评价工作就很难实施,因此经常被忽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改革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指标内容和技术要求,面对以往教学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体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为了有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但是如果评价体系本身出现偏差便将会导致整个改革决策出现失误,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也的确会由于评价本身的问题,使得评价的预期目的无法达到。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进行元评价。

“简单说来,元评价就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价结论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元评价要包括的内容有:首先,对评价体系的评价。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明了;评价标准合理,指标体系科学,权重分配恰当;评价方法可行,评价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方法得当。其次,对评价组织实施的评价。评价的组织是否有能力但此重任,其成员是否具备相应素质,切实有效地落实评价工作。最后,对评价结果和效用的评价。评价结果可靠有效,通过对评价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判定评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并且评价对被评者有促进作用。

2、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当评价方案确定后,其指标的优劣程度就成为保证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质量的核心因素。

首先要明确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性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包含教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能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和政治素养的发展状况。从学生发展需要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的价值困惑、人生目标迷茫等实际思想问题,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与设计应该做到首先它必须与目标保持一致,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第二,指标制定必须整体完备,能全面再现和反应教育目标,反映思政课教学中的各种客观事实和客观因素;第三,指标体系还能符合评价者的实际水平,能为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具有可行性;第四,应当制定适当的评价指标标准,如果评价标准过低,很难区分教师教学水平,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如果评价指标标准过高,是大多数教师无法达到的,又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第四,指标体系的制定能通过测量得出明确的结论;第五,指标的制定一定要保证信度和效度,起到评价真正的作用。

3、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体现评价制度本身的要求

把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大学生接受科学理论武装、熏陶优秀文化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取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让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因此思政课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等级与量化,强调终结性评价的偏向,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除了传统的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评价、同行互价、领导和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这些常规评价方法外,也可以采用网络评价、社会评价等方法。

方法是多样的,总的来说在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性评价模式的运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以“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为取向,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通过评价与指导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判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全体教师的,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帮助教师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4、建立一个公正、权威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机构——体现思政课的专业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教,而且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有必要成立独立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部门。组建与一般课程有所区别的督导组织、听课评课组织,可以聘请部分思政课离退休的资深老教师、老专家担当督导人员,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评价质量的权威性,既对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起到一种外在的刺激作用,又可以汲取专家的宝贵经验和意见,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5、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完善反馈调节机制——体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复杂性

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的反馈有一个深入正确的认识。美国学者泰勒在其行为目标模式中指出,评价可以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逼近目标。根据思政课程要素、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效果等不同层面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将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促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从而改进教学,进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最终价值。如此一来就可以形成一个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这对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有利于教学体系向大学生素质体系的转变。在反馈过程中一要注意反馈客观,尽可能准确全面的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二要注意反馈及时,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三要注意在反馈的同时应当要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且给予被评教师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科学性,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陈春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5]骆郁廷,丁雪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主体.思想理论教育,2007(2)[6]王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7]甘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机制.思想理论教育,2007(12)[8]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第五篇: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http://www.xiexiebang.com/

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裴宇星

摘要: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未来将有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重大的调整。构建起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如此一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

一、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要求学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重大的调整。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各门课程和活动都应以此为标杆。因此,应用技术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取向的行业性,课程目标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培养过程的时代性,人才评价的多元化。

但是,就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都按照“学术型”在培养学生,数量占主体的地方高校许多虽然定位为“应用型”,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却和其他高校并无两样,这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用人单位不满意、家长也不满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理论传授,轻现实分析,重理论逻辑,轻实践应用。并且由于应用型大学的学

http://www.xiexiebang.com/

生相对来说人文素质偏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产生理论兴趣。

二、探索适应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面对传统教育理念同应用型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适时的转变观念,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未来职业素质要求为依据、以实践育人为手段、以学生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变外在的形式约束为内在的精神渴求,变消极被动甚至逆反的心理为积极主动,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实现历史性与现实性,辩护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同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协调统一,构建起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实践育人不足的问题,它使一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割裂、知与行脱节,“学用分离”两张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不艰深难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差的主要表现并非都是因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授课水平不高,也不是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根本问题在于政治理论课上的教学内容能不能既要“入耳”,还要“入脑”、“入心”,达到“思想上有感悟”、“心灵上有触动”、“行为上有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于甚至可以说也不需要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而在于从‘知’到‘信’的提升以及从‘信’到‘行’的实践。掌握了政治知识并不意味着就认同现行的政治、掌握了道德知识并不就一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掌握了法律知识的人对不能等同于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如此等等。努力使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及其精神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特质和实际行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所在。”而这样的教育目标单单靠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是无法完成的,解决之道必须借助于实践的锤炼。

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依据和内容,教会学生做人或教会学生做事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人。培养高职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自立。为他们“有业和乐业”服务。要求教师的教学贴近企业的实际、适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辨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党和政府满意。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以专题为单位组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立足教材,设置专题教学内容,围绕专题内容选择具体教学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专题化教案。这样组织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甚至要细化到分专业选择教学案例,教师因所教专业不同,教案也应各具特色。这样立足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问题,以归纳法思维路向围绕教学大纲,提炼和确立专题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编排,形成适应形象思维特点、归纳法思维方式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更加突出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代性,提高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采取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以案例导入,问题驱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共同深入分析问题,化解疑难困感。学生通过写体会、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影片、视频观摩、听教师指点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过程,不但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品格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实践育人,为学生搭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平台

实践教学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根据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中各种背景,教育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实践教学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全方位实践育人机制。

(五)建立“知行统一”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为避免“学用两张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院探索将考核方式作为思政改革的切入点和抓手,对大学生德育的考核不再局限于理论课的课内考试考核,而是延伸到学生日常的行为操行,赋予一定的学分进行量化考核,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颁布的《学生行为量化考核管理办法》,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行为纳入课程管理,同时配套修改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以此作为学生入党、评奖评优等的条件,形成了特色化的学生行为考核体系。同时还规定,只有学期学生行为积分超过90分者,才能参加“文明大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定。而学期学生行为考核分低于75分者,则须在下一学期内通过志愿者服务的形式进行补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中,构建统一育人需要和学生成才需要的教学模式,不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确立以成才内需为本位,以学生参与为抓手,以教师导向为调控,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学生成才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双向联动,形成双向调控、交互回馈的机制;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内需,将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施教需要与学生成才的需要相统一,在新的模式中,探索启动、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利于提升政治意识和政治实践能力,养成理性的政治素养。

本文为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UPRP20140595)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2]秦悦悦,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23-124.[3] 吴 玲、李 焕,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2):88-91.

下载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摘 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其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关键,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对思想政......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分析 摘 要:20多年前,互联网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商业和社会领域,并在随后逐步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深刻改变社会运转方式的同时,也影响......

    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

    思政课

    濠西园社区物业管理状况调查与研究 住宅小区建设,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德政工程,物业管理则是这项形象工程和德政工程的深化和延续,是建设城市、管理......

    思政课考核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学业评价实施报告(草) 一、背景: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阵容庞大,占据较多学时资源,但长期以来,因大部分课程流于空洞说教,未能贯彻......

    高校思政建设

    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认......

    高校思政课教师-四个全面心得

    学习“四个全面”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早有耳闻,本部门在近期组织了全体教师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了“四个全面”,让我有了更加深刻......

    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性之间的反差问题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专门调查发现,形式主义现象严重,积弊甚深。为解决问题,必须对思政课现状进行总结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