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2:1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第一篇: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教案

【教学内容】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初中学生家长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2、通过教学,使家长明白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三个着眼点。

3、通过教学,使初中学生家长知道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源泉。

4、通过教学,使初中学生家长知道孩子怎样步入艺术的殿堂,掌握人类审美经验。

5、教育孩子认识人体美和服饰美,感受家庭美。

【教学重点】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源泉。

【教学过程】

一、最好的教育。(p91-p94)

1、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地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地臻于完善的教育。

2、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情趣教育的现实意义?

(1)情感的满足和提升。

(2)是个性成长的绿洲。

(3)是智力和道德的沃土。

二、审美情趣教育的三个着眼点。(p94-p99)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1)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

(2)什么是健康的审美情趣?

2、提高审美能力,善于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要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能力。

(2)要提高孩子的审美鉴赏能力。

(3)要训练和发展孩子的审美创造能力。

3、塑造人格美,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人格美主要包括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三个方面。

三、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源泉。(p99-p102)

美丽多姿的大自然是青少年审美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大自然的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把握观赏的时间和距离。

早看日出晚看霞,远看群山近看花。

2、发挥想像与移情的作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联系各科知识来欣赏。

四、步入艺术的殿堂,掌握人类审美经验。(p102-p109)

(一)文学:文学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它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1)引导孩子多读名著。

(2)引导孩子阅读有关青少年题材的当代佳作。

(3)帮助孩子正确地鉴别、选择和欣赏通俗文学作品。

(二)音乐和舞蹈:音乐是一种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声音艺术;舞蹈是一种通过富有节奏的、通过提炼和组织的各种人体动作和造型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

(1)引导孩子多听歌曲。

(2)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习乐器。

(3)鼓励孩子欣赏和参加各种健康的舞蹈活动。

(三)绘画和书法:绘画艺术是美术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造型语言塑造出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书法艺术系指按照一定法度书写的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汉字,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1)鼓励孩子绘画或练字的兴趣。

(2)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少模仿。

(3)正确的姿势是练好字的前提。

(4)挑选好的范本,先专学一家,再学别家。

(四)影视艺术:电影和电视是现代社会最普及、最大众化的艺术。

(1)教给孩子欣赏影视艺术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孩子对影视作品的鉴别能力。

(3)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

五、认识人体美和服饰美,感受家庭美。(p109-p113)

1、怎样认识人体美?

首先是健康、自然的体形和体态之美,它充分体现人的生命力,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肯定。

2、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服饰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要符合年龄特征和身份。

(2)要合乎形体。

(3)要注重性格和气质等个性特征。

3、家庭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1)巧妙布置室内外环境。表现在室外整洁、大方、美观,室内布局合理,阳光充足,空气流通,色彩宜人。

(2)侧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日常气氛。尊老爱幼、夫妻和睦……。

■ 思考题

1、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2、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三个着眼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源泉?

4、让孩子怎样步入艺术的殿堂,掌握人类审美经验?

5、怎样教育孩子认识人体美和服饰美,感受家庭美?

【教学反思】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地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地臻于完善的教育。因此,作为家长要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怎样步入艺术的殿堂,掌握人类审美经验,正确认识人体美和服饰美,用心感受家庭美,把自己培养成有用之人。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唤起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能力

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儿童也不例外,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教师,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的欣赏教学。美的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无数艺术大师留下了广博的文化艺术遗产,现代的文化气息又是那么的宽松、自由;要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维与风格,就不能单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面对众多的美术作品,教师如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以达到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效果的教学目的呢?

一、掌握儿童心理特点,唤起儿童审美情趣。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二、利用小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对美术欣赏的想象力。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实,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术本身的渲染得和谐完美,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个驰骋无比的想象空间。

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和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犹如一台发动机,他可以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中,把学生的潜在的无尽的创造性、想象力充分发掘出来,激发出来。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对美术欣赏的创造能力。

各地都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在学习类似的课目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所见的东西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了欣赏课教学的效果。

四、情感体验,提升对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美术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首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像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说的那样:“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们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众所周知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将会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欣赏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如何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锻炼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作品的渲染中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看懂了美术作品后,他们会自觉地在美术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进行美术的第二创作,(即创造性思维)从中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并得到感情的升华。

我们的课堂只是孩子们接受美育的起点,学校课堂只是一个很小的审美环境,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要让孩子们课内外有更多接触美、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的时间与机会, 要让孩子们能对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才是审美素养提高的真正开始!

第三篇:审美情趣艺术欣赏

《清明上河图》赏析

一、片段欣赏

二、美术介绍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 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 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进行赏析。

《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所有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动,在画面上安排得纷而不乱,繁而有序;劳逸苦乐,生动有致;揖让呼应,形神兼备。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所写的《清明上河图记》中,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刻画作过十分生动具体的描述:“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臧获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锸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搴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知道,画家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三、美术赏析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第四篇: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的培养

对小班孩子进行文明礼貌的培养

小班孩子离开自己的家人进入幼儿园,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变成了陌生的环境,熟悉的人变成了陌生的人。孩子们表现出了任性、自私等不好的现象,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日益增大,许多孩子造成了唯我独尊、依赖性强等现象,特别是小班孩子刚入园,根本不懂礼貌。如:见了老师不主动问好,玩玩具总是争抢,不爱护公物,总是欺负小朋友等不文明习惯。小班孩子离开自己的家人进入幼儿园,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变成了陌生的环境,熟悉的人变成了陌生的人。孩子们表现出了任性、自私等不好的现象,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

殊不知,这不但大大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孩子文明礼貌的养成影响甚大。因此,在孩子期加强孩子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迫在眉睫,尤为必要的。怎样对小班孩子进行文明礼貌的培养呢?在这里谈谈几点看法:

1、从身边环境教育开始

环境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保护环境教育为本。因此,通过孩子入园时,主动向老师问好,孩子在班里时主动向同伴的家长问好。这样做就促进了孩子文明良好行为的养成。而且在班里设置以文明礼貌为主题的自然角,在班里的墙壁上布置好文明礼貌的图画,随时让孩子体验做文明礼貌的好孩子的自豪感。并且了解做坏孩子有哪些不好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做坏孩子是不好的。

2、中渗透环境教育

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必须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教育形式,将环境教育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中。

在音乐活动中,通过《爱护小树苗》等有关环境保护方面内容的歌曲,教育孩子把所唱歌曲内容变成自己的行为。在故事教学活动中,讲一些反应环境及环境有关的故事,如《动物搬家》,《爸爸,别吸烟》,使孩子了解不好的环境对动物及人的危害,让孩子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受到教育。

3、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孩子时期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最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很少认识自己的过失,爱当“官”爱“告状”,认识往往局限于自己的行为。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使孩子初步懂得粗浅的道理,在比、看、赛的参与中取长补短,正面强化。比如做“找找看”游戏,甲乙两组小朋友分别把衣服放在衣柜里,然后请两个小朋友找自己的衣服(甲组整齐有序,乙组乱七八糟堆放)提问甲组小朋友很快找到衣服,乙组小朋友半天找不到呢?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衣服应叠整齐放在固定的地方。乙组有的小朋友带者委屈申诉前边没放好,后边只好跟着乱仍,教师因势利导,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态,增强德育功能的系统性,真诚品位孩子诺言,发挥孩子潜能,从常规教育入手培养良好习惯,使孩子也自己作出了确当的自我评价。

4、榜样的力量

联教育家乌申期基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使孩子学有榜样,行有准绳。

第五篇:诗词教学中对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精选)

诗词教学中对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的诗词大多具有感情强烈、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意境清新等特点。当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去感染、塑造学生,造就他们完善的人格与和谐的心灵。本文我将结合《清平乐村居》的教学案例来谈一谈。【案例描述】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十册26课《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片段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首词,词这种文体形成于唐,盛于宋朝。词分为上下片,由于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今天我们要学习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生:齐读课题。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才是它真正的题目,那么你知道“村居”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村是农村,乡村的意思,居是居住生活的意思。师:答得真好。农村大家去过吗? 生:去过的。

师:你在农村看到怎样的景象? 生:一望无际的稻田,农民们在辛勤的耕作。

生:天也格外的蓝、空气也十分清新,有时可以看见炊烟袅袅。生:农村有耕牛,家家养狗养鸡。生:……

师:你说的真好,真美。那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呢?打开书本,自由读一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反思之一】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第一首词。相对于诗,学生对词的了解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词牌名等相关文学常识,让学生对词有了初步的认知。随后,我改进了课堂教学策略,由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冲动。片段二:感悟田园风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老师朗读的兴趣。不过,我要提个小要求:就是在老师读的时候,你们展开想象,你反复看到哪些景物?(师范读)生:我看到了茅草屋、小溪、豆田和莲蓬。师:答得真全啊,莲蓬就是…… 生:荷花啊。

师:嗯,难道你们的想象就仅限于书上的吗?再想想看? 生:哦,白云、青山、…… 【相机板书出示】

()的茅屋()的青草()的小溪()的白云()的豆田()的莲蓬()的荷花()的青山

师:真爱动脑筋,找得真全。看看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是那么的苍白,只有把它放到课文里才具有生命力。联系上下文,自由读一读课文,展开想象试着填空,让这些词语变得更具体。生:自由读,同桌交流。上黑板填写。

(低矮)的茅屋(茂密)的青草(清澈)的小溪(变幻)的白云(碧绿)的豆田(青翠)的莲蓬(盛开)的荷花(连绵)的青山 师:这幅画面真美。但俗话说有声有色,可惜呀,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

生:我想象到了,淙淙的水声,像古筝的声音。师:真美!还有吗? 生:我听了鸟语,唧唧啾啾,好不开心啊!生:不对,这是夏季,应该听到的是蝉呜。生:我仿佛闻到了散发的淡淡花香。师:(相机补充)哦,正是(飘香)的莲蓬

师:你们俩说得都有道理,想象无极限嘛!看到这些词语,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听到了水声,闻到了花香,看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生:真是太美了。

生:真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啊!师:能读好吗?边读边想。生:齐读。反复读。【反思之二】

《清平乐村居》在描写手法上,作者没有一句浓笔艳墨,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田园生活画。而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有效地扣住“有声有色”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展开联想,使这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画面立刻变得活泼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片段三:感悟田园生活。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醉”的?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的很自在,很悠闲,还能喝点小酒。生:我觉得这对老人很恩爱,在半醉半醒之间互相聊天

生:我认为这里的醉不仅仅是喝醉,还有陶醉的意思,陶醉于这种生活、陶醉于山水之中。

生:我觉得作者仿佛也陶醉其中……

师:是呀,一辈子风风雨雨就这样过来了,《诗经》有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俩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相敬如宾,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读好它吧!生:自由读、齐读。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卧”的。

生:我觉得比躺、趴、侧、睡要好,想怎么卧就怎么卧。生:我仿佛看到他在卧的时候小腿晃动着,很悠闲自得。生:我来补充,他的小脚丫还在动来动去。

生:他的头也在摇摆着,哼着歌,剥着莲蓬美美地吃着,无忧无虑的。

师:——难怪是“最喜”啊!羡慕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吗?读出来-巴!生:齐读。

师: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一家。

生:和和美美、和睦温馨、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反思之三】

古典诗词的外在形式是语言文字。在诗词语言的表达中,往往包含着字面意义、文体意义和情境意义。在这三种意义里,情境意义是最不易为人所把握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普通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里所焕发出来的艺术光彩,领会语言在有限的形式里表达的无限的内容。如该片断中“醉”“卧”等字,本人通过绘声绘色的渲染和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真正实现人情入境。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感情与诗歌寄于的感情产生共鸣,乐于进行交流。【案例分析】

该案例通过反复钻研教材及对学生学情充分的分析,本人对该课乃至古诗词教学有了较深的认识。针对如何通过古诗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认识。

一、感受韵律美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诗词,大多讲究押韵,句式整齐匀称,句内节奏感强,此皆为古诗韵律美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准确、清晰、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示范朗读及表述,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理解词意,领会词情,增强记忆,感受诗词韵律之美。如该课“茅檐/低小(xiao),溪上/青青草(cao),醉里/吴音/相媚好(hao),白发/谁家/翁媪(ao)。”全诗明白如话,画面动静结合,辛弃疾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农村田园景象,呈现出一种宁馨、清新的风格。因此我在教学中则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感受韵律美。进一步说,学生在感受韵律美的同时,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生地浸润到内心深处,激起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二、品味意境美 1.理解语意,由点及面

中国的古诗词,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内涵悠远,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如果将这“点”再次还原 成“面”,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但这个前提必须是充分理解语意。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在充分理解语意基础上,我利用“通感”的手法,调动学生五官进行想象。学生由作品提到的几处景物联想到整个画面,不仅由点及面,而且达到了“有声有色”的境界,妙趣横生。2.情境交融,物我相忘

苏教版教材的收录的古诗词,以写景状物居多,作者用传神之笔为读者展示课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写景的句子都会留下诗人感情过滤的痕迹,或触景生情,或寄情山水。例如《清平乐村居》,全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段教学,本人积极创设情境,如利用插图,增强学生画面感;再者,通过品读文字展开联想,让学生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境界,深刻领悟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如“谁家翁媪”“醉里”“卧剥莲蓬”等),最终体会到诗人借景物描写使感情外化、物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达到心灵相通,物我相忘的境界,充分品味到这意境美。

三、实践创造美

要想利用诗歌教学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仅感悟体验诗歌的意境之美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对诗歌的感悟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审美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创造的方法有很多,如续写、扩写、改写、表演等。相对于续写、扩写而言,改写是最具有创造性的。所谓改写,就是把文章体裁改换一种方式,例如:把古诗词改写成现代文。如《清平乐村居》一课课后习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后,本人抓住词中“相媚好”这一留白之处顺水推舟:“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并积极引导学生“披文以人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用想象、联想来充实古诗的“空白”,入境、人情、人心。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使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

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了创造性的阅读,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是文字的美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象群,艺术形象得以再造与拓展,学生审美情趣得以培养。

下载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受艺术魅力 培养审美情趣大全

    感受艺术魅力 培养审美情趣 ——人教第十一册第 27*《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蒙娜丽莎之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

    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

    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心里素质,一个人有自信才有主见,才能做出他人未做之事,一个人缺乏自信息就会产生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

    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审美情趣——《林海》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大全五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和美的表现。它“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在这个......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商城县河凤桥一中 杨锦洵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很重要,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文章中蕴含着美的情趣、美的意味、美的想象,所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内容摘要】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