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情感体验美、启发想象创造美、审美阅读感悟美、视听结合感受美等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情趣 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效。从语文教学来说,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从成长成才来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激发情感体验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理解和领会课文内容。其实,在多种感觉器官中,触觉也是不容忽视的。触觉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综合感官来学习知识,体会文章的意境,从而感受文章语言的鲜明、准确、生动、优美。朱自清的散文《春》就是一篇典型的课例。作者对春风的描写,从触觉、听觉和嗅觉三个角度来写的。在讲课时,教师抓住了“抚摸”一词,让学生自己像母亲一样充满爱意、温柔地抚摸自己,就能体会到作者运用了形象、准确的词语,通过手脑并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到大自然那种神奇的美。
二、启发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一个人的思维不受某种特定的时空限制时,所产生的一种飞跃。想象是创造的基础。能使学生对作者的作品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运用再造想象,创造性想象,想象相关形象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想象文章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说话的表情、动作和周围环境情景等一些再现性和创造性想象,来体现学生本身对作品中的人和事的一种美的鉴赏。如《桂林山水》的作者在某篇布局上匠心独具。在分别写山写水时,不是直接和盘托出,却荡开笔触,先讲大海的浩瀚,西湖的秀丽,泰山的雄伟,香山的红叶,最后写出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烘云托月独具一格。在学习时,教师随着优美的旋律朗读课文,学生闭眼遐想,随着教师的语调时而雄壮激昂,时而流水潺潺。学生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仙境。学生用语言描绘着遐想的情景,从而对教材本身的内质美和形式美由感知――想象――体验发展成为学生的直觉,对所学内容心领神会,受到美的感染。
三、审美阅读感悟美
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品评阅读文体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文体之中课堂之中拓展开去,在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品味美之存在,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处处有美的存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去感受生活的美,更利于学生对美的感受经验的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阅读指导与训练,才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到阅读的无穷乐趣,最终将文字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逐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例如《小桥流水人家》,山青、水秀的村子四周被起伏的山峦包围着,婉蜒如带的小河,终年不息地唱着小曲,水清得可以看见小虾游泳。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真是“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这是多少人的?衾锼?乡、梦中江南啊!”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家乡的清风是美的,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
四、视听结合感受美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学生的智能空间,凭借丰富的想象进入美妙的意境;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启发思维,再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鸣。教学《秋天的雨》时,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多媒体运用和课文文字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美的韵味,这使其成为最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注重引导学生从课堂内外发现美,使他们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并在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内容摘要】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从审美情趣教学缺失的原因和发掘教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营造美育环境创设人文氛围、引领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开设有趣的课外实践等的培养策略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情趣
培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谐,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审美情趣教学缺失的原因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审美情趣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缺失的原因
1、教师不重视审美情趣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一些教师运用“灌输式”等讲授法,对小学生运用单纯而冗长的讲授,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句子意思等,导致学生抛开文本,使学生没有更多时间仔细欣赏优美插图、品读好词好句、分析精美段落,无法在插图、词句、段落中发现美,感受美,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没有落实。
2、学生审美情趣的缺乏
学生普遍缺乏审美情趣。他们以明星、音乐为美。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出现偏差。很多孩子缺乏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的个性及创造力,他们逐步失去审美情趣。
3、“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则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教育。很多语文教师翻阅参考书,抄写教案。课堂上充分利用 40 分钟,把抄写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演讲。开始学生勉强听,可是后来学生缄默不语,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生气和乐趣。“应试教育”给语文教学所受的影响最大。因为语文教学以情感见长,然而一旦它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它便丧失了其优美语言情趣优势,变得僵硬死板。结果不能使学生享受美育的熏陶和神思飞扬的乐趣。
二、小学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
(一)、充分发掘教材,培养审美情趣。
教材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资料,其承载着重要功能和发挥优势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应由此才能找到突破点。语文教育,说到底也即审美教育。在小学生当中进一步强调审美教育具有长远意义。深悟课本所蕴含的美育源泉,让小学生童稚的心灵畅游愉悦在优雅的语词审美氛围中,开启他们智慧和灵感的萌芽,我在实际教学也尝试一些做法:
1、凭借插图展现美。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美好情感。如《月亮湾》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后面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山坡上长着茂密的梨树和苹果树;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水和小桥,一群群鱼儿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上,桃花盛开,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还有绿油油的大片农田。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月亮湾的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学生看图读文,声情并茂,丰富了对美好形象的感知,更唤起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品味词句,体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桂林山水》,作者描绘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作者用三个“真”字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突出了山的奇美。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水绕山转,山映水中,山水相映成趣的美景,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无限热爱和倾心的赞美。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3、细读文本,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东方之珠》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香港真繁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香港去看看,有的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学生从此感悟文章意境,从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营造美育环境,创设人文氛围。
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力求凸显语文教学人文优势的一面。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鉴别能力,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学科的教学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辅助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设法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使得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课堂上,要尽量淡化语文知识的输出教学思路,将教授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志趣,开发他们天赋,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上。
(三)、引领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审美想象。
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同样充满着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小学生受生活圈子限制,要善于引领他们去发现身边美的事物,自觉陶冶在美的情景中,激发其潜藏的审美萌芽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延伸课堂生活,让学生在较为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的驰骋想象,开拓他们的审美创造空间。比如,让学生多阅读适合他们的美文。小学生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
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开设有趣的课外实践
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实践活动的契机,注重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感。无比广漠的宇宙、灿烂辉煌的锦绣河山,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往往能给人们以丰富无限的美的享受。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对我国的大好河山作了难以计数的描绘。古代文豪,现代大家,皆情不自禁地把笔墨伸向了壮丽的河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使欣赏者领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感。这些客观资源,都是我们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培养的极好材料。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社会考察等机会,指导学生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考察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春游时机,可以让学生领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勃勃生机。多让学生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寻找闪光点,激发潜在的愉悦,这也有利于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情感上升华的效果。
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肖衍豪.莫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上缺失
《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7期
2、林春梅.小议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广西教育》2013年第1期
3、马碧珍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广西教育》2013年第2期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学有着其它学科不能相比的强大的情感教育功能,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在精神上,语文课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天堂。马克思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美代代相传。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何结合语文教学,加强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探索。
一、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语文教材都是精品与经典,都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佳作。作者以娴熟的写作技巧,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精妙的篇章结构,塑造出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形象或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教师要找准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接受美的熏陶,感受美的真谛。
1.品味细节,感悟美好形象
许多文学大师特别注重细节的精雕细刻,通过细节的深入描写刻画,真切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感受。教师要抓住课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细节之处,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感悟文本的生动形象,接受审美熏陶。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细节,充分领略湖心亭的清灵绝美。如品读有关湖心亭的对联,充分感受湖心亭之美。像陈子豪的“一片山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郑燮的“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陈觉的“双峰云起,古寺钟声、试把酒临流,恰对着曲院风荷,六桥烟柳;三面山环,一亭水绕,倘倚栏凭吊,犹想见旧时帝子,何处人家?”这些精妙的咏叹湖心亭的对联,把学生带入了湖心亭的美丽景色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湖心亭的魅力,自然对湖心亭的景致觉得别有韵味。
2.品味语言,体验美好情趣
语言是作者情感、思想的载体,通过语言构筑起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浸润,体验审美情趣。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数词“一”,通过体味,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绝美图画。天地间“上下一白”,浑然难辨,足见其大;“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极写人和景物之小,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构成一幅有远近、有大小、有高低、有浓淡、有疏密、有点面的层层分明、立体感极强的富有灵动色彩的天地美景图,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提升了审美情趣。
3.想象场景,感悟审美意境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通过对作者所描述的场景的合理想象,真切地感悟文章所展现的意境。如教学峻青的《海边仲夏夜》,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三幅优美的自然图画,教师让学生仔细品味优美的语言,在头脑中描画出美好的意境:海滨夜景图、海滩休憩图、海滩月色图。夏夜的海滩多么温柔和顺,多么美丽可爱,多么绚丽迷人!晚霞“像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启明星“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中的灯”,月亮“像银盘似的”。先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美妙的图景依次在头脑中展现,学生一定会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情景之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研读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接触,感悟真情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影响和感染客观世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切感受和接纳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形象同喜同悲,接受美育熏陶。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表现了多姿的秋,多味的秋。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本文于悲伤苍凉之中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体验到作者的真切的爱国之情。学生1:“故都的秋,我觉得是冷清的、寂静的、悲凉的。‘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蓝色白色的牵牛花’,都给人以清冷的感觉。”学生2:“写槐树的落蕊表现了凋零之感。还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作者借‘蝉’表达了自己艰难的处境,更何况是‘秋蝉’呢?”学生3:“第十一段中写‘枣树叶落,枣子红完’,更增加了萧瑟之感。另外,作者还选择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赤壁赋》等描写草木零落景象的诗词,抒发作者心中的悲哀。”学生4:“作者笔下的秋试悲凉的,也是美丽的,是一种凄冷的美。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中无情地消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地藏在简单的文字之中,让我们从悲凉之中读出了美丽,读出了高贵的心灵。”教师引导:“作者写这篇文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1934年,正是国民党白色恐怖弥漫的时期,作者笔下的秋正是悲凉的秋。作者不仅仅是在悲秋,他能把故都的秋写得如此之美说明他是深深地爱着故都的秋天而且爱得如此深切、真情,情愿以寿折秋说明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故都的秋,把自己的一切都融入了故都的秋,作者在用自己的心血书写着对故都的秋的情与爱,对祖国的情与爱。”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融为一体,真切地接受了作者的思想熏陶。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将美育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不能只培养知识的精英,而要把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和谐、追求向上、品行雅致的新时代的公民作为自己的重任。
第四篇: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商城县河凤桥一中 杨锦洵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很重要,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文章中蕴含着美的情趣、美的意味、美的想象,所以让学生在美文提高审美情趣,是非常有意义的。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说实在的,作为农村教师,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多,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把书本的知识原原本本教给学生就行了。没有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方面着想,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这在教学上应该是一种缺陷。什么是审美情趣呢?《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然而学生是有很大的个性差异的,面对差异的学生,他们对美文的审美也是有差异的,怎样让学生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逐渐成熟,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以下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情趣的。
一、创设审美情境 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借助审美媒介施教,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传导作用,我们在教学中,配合现行的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
第一法:精选审美媒介。
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借助审美媒体施教,充分发挥审美媒介传导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配合现行的语文教材,可以制作一些与教材紧密相关的媒体,如我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播放了老百姓在长安街送总理时的感人场面,孩子们虽然对那个时代并不了解,但是他们很快就被影片所传导的气氛所感染了。
第二法,渲染审美气氛。
这种情感气氛,既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情感引起共鸣,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去作审美体验与鉴赏。如我在教学《五彩池》一文时,我给学生观看了五彩池活动的风景片。这种审美气氛的渲染。一方面,弥补学生审美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产生了审美激情。
二、激发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的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才能强化审美活动的内驱力,才能谈得上进行审美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呢?可以承上采取下列作法。
第一、触发审美快感。
凭借审美对象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快感,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陶冶育。
在上《周总理借书》一课时,我想到: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周总理遵守集体制度,绝不因为自己是一个总理,而滥用职权。但这样的课文如果让学生硬硬地去接受,那么他的审美体验是不快乐的。所以我给学生观看了周总理的记录片,发关于总理的资料,孩子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的体验是快乐的。
第二,引发审美联想。
审美的思维始终要伴随形象,要用形象来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联想。如上《蜘蛛织网》一文时,我请学生联想蜘蛛在织网时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学生展开联想后,又观看了课件。“观—感—说”的过程全方位地锻炼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三步,诱发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应该是客观的对象,而应是自我的情感。审美教育就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异感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为了达到激发审美体验之目的,承前四法,我们又摸索了两种作法,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提供审美素材。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多个审美素材,供学生在审美体验基础上,进行鉴赏评析,效果较好。耳濡目染方能无师自通,我们觉得反复播放一些构思新颖、意蕴丰富的短片,让学生品味,感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首先,放各电视台播放的“散文诗朗颂”、“成语小故事”、“精粹相声小品”“京剧名曲名段”、“新颖、独特的产品广告”、“公益性广告”等节目。其次,在课前5分钟进行艺术欣赏或公益广告欣赏。
2、寻找审美闪光点。美存在于客观事物中,要对美的媒介有美的体验,必须具有美的审视力。教师只要重视知识的多点项的指导,全方位的或纵或横的比较,思维方式的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观看前面电视素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拟写校园公益广告词和教室名句,力求新颖、简洁。诸如自来水寄语:“做人讲德,用水思源。”树木花草寄语,用明白朝阳、量杯量筒,量量学识深浅;试管试剂,试试水平高低。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对联,如“明月,月明如镜,月明如镜照;青山,山青,青山如水,山青如水流”、“西施浣纱,浦阳江畔歇;贵妃醉酒,长生殿中舞”等。实践证明,这些或通谷易懂,或深刻情巧,或言简意丰的佳句,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水平,熔思想性,知识性或通俗易懂,或深刻精巧,或言简意丰的佳句,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水平,熔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于一炉,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是学生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的最好见证。
第四步、开展审美创作
审美创作的层次高于审美感受。我们认为,审美情境、审美情感、审美体验是审美感受这一层次的,是初级的审美活动。而审美创作则是在较深刻的审美领悟、品味、感受基础上,理性因素相对突出的高层次审美活动。这一步难度较大,我们施用下列作法。
自由式审美创作。审美创作力高度发展,应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审美的个性差异中显示出审美差异。由于学生审美意识、趣味、理想、素养、经验等有差异,因此不能硬套一个模式,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备课组老师提出要变被视听为参与表演,形式不拘。
第五、弥补审美失真五步
审美教育是由教师、审美媒价、学生三个因素构成的。审美教育过程中通过审美媒介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时,会出现审美失真现象。因而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弥补审美失真,尽可能缩小失真限度。这一步最常用方法是:教师平时给学生讲解一些系统的影视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审美活动作归纳综合,总结讲评。教师给学生多读多写评析文章,作典范引路。学生互相评定。在教师讲评后,学生矫正审美活动,把教师的意见适当容于自己的活动。
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围绕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美育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大致说来,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要求逐步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阅读方面,要求感受语文之美,逐步获得对文学作品正确的欣赏方式和初步的欣赏能力。受到优秀作品感染和熏陶,在写作方面,要求感情真势,努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口语交际方面,能够逐渐注意自己和对方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并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综合性学习方面,能够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逐步开展一些相对独立的评赏活动。美育的维度贯穿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之中,构成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美育的施行与德育、智育不同,在语文教育中,它更有其特殊的规律与要求。
首先,审美活动的基本特性是动情性,这是它能够对人的心灵塑造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在这个意义上,美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它通过可控的定向的方式运用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阶值取向,在持续的高质量的情感熏陶之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高尚的人格。语文材料尤其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美育的材料,其中饱含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我们完全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发掘其中的审美价值,在遵循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按照审美的特殊规律来组织和运用这些材料。
第二、审美活动是在个体层面进行的,任何美的形象,只有落实到个体的体验上才能显现其中审美价值,相应地,所谓“诗无达诂”,同一个美的形象,在个体的审美经验上,也必然表现为不同的感受,其中不存在像1+1=2这样惟一和绝对的规定性,审美的个性差异对语文教育中美育的实施和评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语文教育中,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不论是对汉字之美的体会还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都不能用固定的框框限定学生感受力和想像力;相反,在保证审美的积极健康的方向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提供各种条件,使学生的情感思维活动尽快跃起来。并尽可能达到它们所能够达到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审美能力是一种形式感觉力,在语文教育中,表现为学生语言语形象的感受与领会以及对文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发展这种能力,既是美育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在这个方面,尤须遵循美育的规律。比如说,文学语言以示象以形象来暗示意义,这一逻辑语言按照逻辑规范组织语言成分,表达意义不同,逻辑语言是严谨的、确定的、它不允许存在模糊和歧义,而文学语言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对它的理解应偏重感悟。文学语言为了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为了表意充分和感人,努力发展语言的感性的一面,强调陌生比,在很多的时候甚至打破语法规范。学生文学语言能力的训练要适应文学语言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把它整个语言能力的提高融合在一起。
美育的要求当然不止以上三端,其他像注重形象的整体性、注重开掘形象的情感深度,正确把握审美的导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育不能缺少美育的维度,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能不以自觉的意识,负责的精神对待实践。
第五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唤起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能力
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儿童也不例外,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教师,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的欣赏教学。美的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无数艺术大师留下了广博的文化艺术遗产,现代的文化气息又是那么的宽松、自由;要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维与风格,就不能单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面对众多的美术作品,教师如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以达到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效果的教学目的呢?
一、掌握儿童心理特点,唤起儿童审美情趣。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二、利用小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对美术欣赏的想象力。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实,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术本身的渲染得和谐完美,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个驰骋无比的想象空间。
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和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犹如一台发动机,他可以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中,把学生的潜在的无尽的创造性、想象力充分发掘出来,激发出来。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对美术欣赏的创造能力。
各地都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在学习类似的课目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所见的东西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了欣赏课教学的效果。
四、情感体验,提升对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美术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首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像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说的那样:“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们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众所周知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将会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欣赏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如何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锻炼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作品的渲染中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看懂了美术作品后,他们会自觉地在美术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进行美术的第二创作,(即创造性思维)从中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并得到感情的升华。
我们的课堂只是孩子们接受美育的起点,学校课堂只是一个很小的审美环境,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要让孩子们课内外有更多接触美、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的时间与机会, 要让孩子们能对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才是审美素养提高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