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钓鱼的启示》教案与反思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组活动材料
人教版第九册13《钓鱼的启示》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 “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新授
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里指代的难题是什么?(放鱼还是不放鱼)
2.为什么说放走这条鱼“难”呢?请找出描写鱼的句子
①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鱼有多大?用手比一下(和自己的手等物体对比)。(相机板书:鱼肥美)指导读出对这条鱼的喜爱 小练笔:此时作者想干什么呢?
(想把鱼带回去养着;想马上把鱼带回去向其他朋友炫耀一下;想把鱼带回去养在浴缸里面,每天欣赏它;向带回去马上煮着吃了)
3.我很高兴,很得意,那么我一直那么高兴吗?请找出体现“我”和父亲心情的句子 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 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换词:把“得”换一个词,带入句子中读。父亲喜欢这条鱼吗?你怎么知道的?
父亲此时可能想什么?体会“盯”“好一会儿”“得” 的用法,读出父亲的坚持。②“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组活动材料
我愿意放这条鱼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如果你是作者,你还会如何争辩来留住这条鱼 那么在我的争辩中父亲同意留着鱼了吗?
③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④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中。体会“依依不舍”
(相机板书:我开心、得意;我喜欢这条鱼)4.为什么父亲坚持要放了那条鱼?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捕捞开放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知识链接:5月1日至翌年1月31日为青鱼(鲱)禁渔期。
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禁渔期。
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北纬26度30分以南的东海海域,休渔时间为6月1日12时至8月1日12时(厦门 北纬24.27)
禁渔期是两个月,那两个小时对于两个月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可是父亲还是坚持„„从中看出了父亲„„
5.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可是父亲还是坚持放鱼。你理解父亲的行为吗?
6“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指导丛书P19)
7.谈谈你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理解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见解
孟德斯鸠说过这样一句话: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三、小结
孟德斯鸠说过这样一句话: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同学们,希望学习完《钓鱼的启示》,你们也能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布置作业 1.《指导丛书》P19 2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组活动材料
2.抄写第十三课优美句子、段落
五、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
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
《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这是一个关键。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是引导学生抓住“启示”来学的。作者到底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惑来学习课文。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体现“我”和父亲心情的句子。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例如要求找出描写鱼的句子、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学生在找出这些句子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学生分析得很到位,也很透彻。
在小练笔环节:钓到鱼时候“我”可能想什么。我预设了很多的答案,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是让我措手不及。有的学生回答“想把它放回去,它的家人会想它的”,我很意外,只好回答说;“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
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引导学生朗读还不够到位。比如在指导学生体会鲈鱼的大时,有通过比手势来体现鱼的大,但是没有及时进行朗读指导,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2.评价语言不够丰富,经常会重复学生的回答,语言不简练。3.出现口头禅,比如“来”等。
第二篇:《钓鱼的启示》教案与反思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从人物心理活动及变化入手,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板题)——学生齐读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3.师:那个夜晚给了我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板书:这是一个()的夜晚。)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又获得了什么启示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到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去体会。
二、体会‚美丽‛的夜晚
1.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浏览课文,从夜色上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2.在学生交流时,引导,板书‚美丽‛,并找出相关的句子,指导读出夜色的美丽。
3.除了夜色美丽,记忆犹新,还体会到了什么美丽?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体会钓鱼的过程美丽,并指导读出钓鱼的过程美丽。
4.体会钓到鱼后的心情
师:在如此美丽的夜晚,钓到鱼后,‚我‛的心情怎样?可用哪个此概括?(板书‚得意‛)你从文中的那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的?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鱼的大、漂亮、来之不易和对鱼的喜爱之情,并指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读出自己的体会。
5.师小结:那个夜晚的确美丽,在美丽的夜色中钓到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我‛的心情格外---(),板书‚兴奋‛。
三、体会‚并不美丽‛的夜晚
1.‚我‛最想干什么?(把鱼留下)但父亲决定让他把鱼放回湖中。下面是我与父亲的一段对话,请默读课文4-7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文字旁写下你的体会和感受。
2.学生默读,写体会。3.学生交流体会。
在交流中抓住重点词‚盯‛,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和做出道德抉择的不易,‚得‛中体会父亲态度坚定,‚急切‛说明‚我‛不理解,不愿意,‚争辩‛中饱含‚我‛的委屈,伤心,难过。通过自读,他读,集体读,指导学生读出每个词饱含的情感。最后分角色读,师读旁白,男生扮父亲,女生饰‚我‛,整体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随机板书:急切
争辩)4.师:‚我‛大声争辩,父亲依然态度坚决,‚我‛只能----学生齐读第八段。
5.师:‚我‛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乞求‛什么意思?
‚我‛会怎样乞求父亲把鲈鱼留下来?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引导学生
父亲会对他说些什么?同桌交流。6.模拟父子争辩,学生换位体验。
师扮‚我‛,生扮父亲,孩子用种种理由劝说父亲把鱼留下,父亲想方设法说服孩子放鱼。师用鱼大,鱼漂亮,鱼来之不易,周围没有人看见,不会受到别人的指责为由,让学生在争辩中体会父亲高尚的道德。
7.师:‚我‛大声争辩,甚至乞求都改变不了父亲的决定,‚我‛只好----学生齐读‚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板书:依依不舍)
8.师小结:‚我‛钓到鱼时很得意,本想把鱼带回家高兴一番,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我把鲈鱼又放回了湖里。这个夜晚对作者来说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我的心情由钓到鱼时的兴奋一下变得?(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并不美丽‛和‚沮丧‛)
9.体会父亲的品质:父亲这样做对吗?爱孩子吗?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10.师小结:其实,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无法妥协的。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这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
四、感悟启示,体会‚意义非凡的夜晚‛
1.师:所以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找生读我受到的启示。集体读。
2.感悟启示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是‛‚非‛指什么?从哪里体会到实践起来很难?(2)以后的日子我是怎样做的? 3.默读10,11段,质疑。4.解疑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理解加引号的‚鱼‛,‚诱惑人的鱼‛指什么?(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2)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3)对于你们来说,诱惑你的鱼有哪些?你遇到过这样的鱼吗?你是怎样做的?
(4)师:正是因为文中的‚我‛从小就(受到了这样严格的教育),从小就(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所以34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5.齐读10,11段,再次体会‚我‛得到的启示。
6.师小结: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我‛的内心深处对父亲充满了?指导学生体会,并板书‚意义非凡‛与‚感激‛。
五、拓展延伸
教师介绍一句关于道德的名言,‚非常的境遇可以显示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也写一句自己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六、作业
1.阅读更多关于道德的故事。
2.小练笔:《钓鱼的启示》读后感
七、教后小记: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鱼 的 启 示》——公开课教案
执教:石桂芳 2011年9月 《钓
第三篇:《钓鱼的启示》教案及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执教:刘 恋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会写“钩、翼”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沮丧、涟漪、抉择、小心翼翼”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利用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钓鱼”部分,领会优美词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
2、能根据课文内容拟定小标题并利用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积累文章中的优美句段,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媒体:制作幻灯片。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比较辨析解题意。
1、导语:有这样一本书 —— 书中没有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但每个人既是作者又是主角,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今天,让我们走进第四组课文,学习第一篇──《钓鱼的启示》。
2、板书课题,区分“钓、钩”。
3、出示:“启示”与“启事”,比较辨析同音词。
启示: 启发、开导,使人有所领悟。
启事: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多登在报刊或墙壁上)
二、自主学词巧点拨。
1、检查预习,指名读生字,齐读词语。
2、区分同音形近字“鳃、腮”,教写“翼”字。
3、朗读含有生字词语的诗歌《如果„„》
如果,那夜如水的月光,不是那么皎洁,我是否会记得,那翕动的鱼鳃?
如果,那晚霞辉映的湖面,不是那么迷人,我是否会留恋,那彩色的涟漪? 如果,我的操纵,不是那么地小心翼翼,我是否还会钓到,那条漂亮的大鲈鱼? 如果,父亲的告诫,不是那么地不容争辩,我是否还会铭记,当时沮丧的心情? 如果,我最后的抉择,不是放掉那条鲈鱼,我是否„„
三、初读全文理线索。
1、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同桌合作学习,拟定小标题,概括文章大意。
3、指名学生汇报: A.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
B.由于没到鲈鱼开放捕捞的时间,爸爸让我把鱼放回湖里。C.教师相机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四、品读“钓鱼”悟写法。
1、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学生自主品读1—3自然段。
2、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适机点拨。
(1)“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出示幻灯片,感受“美丽的夜晚”,指导朗读。
(2)“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理解“小心翼翼”并体会其好处。
(3)“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引导学生体会“我”钓到大鲈鱼时“得意”的心情,指导朗读。
(4)设疑:为什么不直接写我钓到大鱼时心情的“得意”,却着重描写“美丽的夜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五、写法迁移小练笔。
范例:拿着100分的试卷,我心花怒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旁的柳树笑得弯了腰,像是在向我表示祝贺。鸟儿也在我的头上叽叽喳喳,好像在给我唱《欢乐颂》。
参照范例,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如:激动、委屈、沮丧等)
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并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除了夯实字词教学以及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以外,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的烘托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也是本文特有的表达效果。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这样来设计本课的教学:
一、目标定位讲求实在。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写作手法等“架好桥,铺好路”。这样既符合本篇课文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字词教学体现扎实。
从课题中“钓”和“钩”的区别识记,到区分 “启示”和“启事”的不同用法,再到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鱼鳃”和“两腮”的不同,方法多样,效果实在,落实了语用。我还根据课文内容创编了诗歌,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巧妙地隐藏在诗歌之中。这样的教学,扎实而有趣,轻松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三、方法指导注重实效。
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着重让学生把一篇长的文章读“短”,“读”成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这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学习方法的渗透。在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时,我采用加小标题的方式;在默读课文中,我要求学生在有感受的地方作简短的批注,这些都体现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真谛。
四、学习方法重在落实。
在学习“钓鱼”这部分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的烘托作用。于是我相机设计了课堂小练笔: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做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虽然这堂课总体来说还不错,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整堂课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如果我在揭示课题及字词学习部分,时间安排紧凑些,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借助小标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点拨指导再精当简洁些,就能为后面感受月夜的美丽,体会人物心情节约出时间,自然读写结合也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任何课堂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缺陷也是一种美!只要我们能从“缺陷”中发现问题,并从中有所得,有所悟,那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需要花架子,不需要走过场,不追求课堂上的轰轰烈烈,只追求真真实实的课堂,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我们每一位小语人追求的目标!
第四篇:钓鱼教案与反思
课题:《钓鱼》
课时:1课时 授课人:杨洁
授课班级:一年级四班 45人 授课时间:2014年6月4日 学校: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探究包、捆、裹、卷、团、折等多种材料的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一条美丽的鱼和一支鱼竿。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的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3.培养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敢于创造的精神。
5.在钓鱼游戏的过程中,享受设计制作的成果,为学习、生活带来快乐,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探索制作和装饰鱼的方法,制作一条美丽,好钓的鱼。
教学难点:
多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及制作的鱼结实好钓。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鱼和鱼竿作品、课件、教室布置、制作工具。
学具准备:各种废旧材料、彩色卡纸以及制作工具等
四、导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钓鱼
1.上学期我们学了《谁画的鱼最大》,那鱼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呢?
——请学生一起说,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展示出鱼的组成部分。
2.钓鱼需要一样非常重要的工具是?——生:鱼竿
——师拿起一根学生的鱼竿作品问到:“鱼竿的组成部分又有哪些?”(师动作引导学生说出鱼竿的组成部分:杆、线、勾)
(二)探索做鱼:
1.体验钓鱼:
——现在老师要在每个组请一个坐得最好的小朋友来体验一下钓鱼的乐趣。不过老师有规则——拿到鱼竿要站到指定位置等着老师说:“开始”的口令,每人只能钓一条鱼,限时30s,时间结束,鱼竿就地放好,鱼拿回座位。[游戏设计:9根鱼竿,其中设置一根鱼钩有问题的鱼竿。9条不同材料制作的鱼,其中设置一条造型独特并且很大的鱼、一条造型虽小却精致鲜艳的鱼、一条颜色鲜艳却没有鱼鳍和鱼环的鱼、一条鱼环很小的鱼。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的发现问题,解决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一边邀请学生,一边发给学生鱼竿,并将有问题的鱼竿有意识的发给爱观察的学生,让学生拿到鱼竿很容易通过观察发现鱼钩的问题,并提出来,老师再将问题展现给所有学生,并引导学生解决。ppt伴随儿歌《钓鱼记》计时30s,倒计时10s后结束音乐响起,游戏结束。
——有的小朋友钓到鱼了,有的小朋友没钓到鱼。我们先采访一下钓到鱼的小朋友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从鱼的造型、色彩方面说感受)
(1)请钓到最大的鱼的学生说说钓鱼的感受:
——生:刚开始很紧张,怕自己钓不起来。
——师:那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
——师:因为你们钓到一条......(师利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说出鱼的造型:大)
——生:因为我们钓到一条最大的鱼。
(2)请钓到造型小,颜色鲜艳的鱼的学生说说钓鱼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鱼的造型独特,颜色丰富鲜艳,是最美丽的鱼)
(3)那没钓到鱼的小朋友是在钓鱼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了呢?
——紧张、想要钓的鱼被其他同学钓到了、在钓鱼的过程中和其他同学的鱼竿缠到一起了......(引导学生总结钓鱼的小经验)
2.小组探究、讨论:接下来请组长带领组员一起来观察、分析
——鱼是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方法制作的?
——如果要让你来做一条鱼,你准备用什么材料和方法? 开始讨论!师黑板展示课题——钓鱼,巡视,引导学生探究、讨论。
——请两位学生拿着鱼到讲台面向全班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黑板展示制作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下朋友用到了哪些方法。
——师出示折的方法制作的鱼尾、卷的方法装饰的鱼纹以及裹的方法制作的鱼竿或鱼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制作方法。(黑板展示制作方法)3.师总结:制作鱼的方法(ppt展示)——包、裹、粘、剪、撕、卷、捆、团......(请组长将鱼放回鱼池)
(三)小组合作:
——(ppt展示要求)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利用我们所学的这些方法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条美丽的鱼很一支鱼竿。(组长分工)
——ppt播放各种废旧材料和方法制作的鱼的视频(附背景音乐),师巡视指导学生分工制作。(师向鱼池里补充更多的鱼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评价:
比一比哪个组制作的鱼最美。说一说美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将学生作品放入鱼池中)
(五)钓鱼接力游戏:
——(ppt展示)游戏规则:每组成员从第一位到第五位依次接力钓鱼,每人限时30s,时间结束,迅速放下鱼竿归位,下一位成员迅速到位开始钓鱼,依次循环。比一比哪个组钓到的鱼最多。
——学生就位,ppt随儿歌《钓鱼记》计时开始,30s一循环。
(六)拓展: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废旧材料小制作,不仅好玩有趣,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如:夏天吃了冰棍的雪糕棍可以制作相框、秋千等。希望小朋友们能利用更多的废旧材料制作出更丰富的作品。ppt播放各种废旧材料的手工作品视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体验钓鱼,发现问题,小组探究、讨论,小组合作,钓鱼竞赛等环节进行教学。为了充分的保障学生的操作时间,我将板书设计成了磁卡粘贴的形式,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讨论十分激烈。汇报讨论结果时,学生主要以自己的想法为主,缺乏综合他人意见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合作环节中,部分小组的学生能很好的分工合作完成作品,也有一部分小组的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或者各做各的,合作意识不强,导致作品的完成度不是很高。结束时我设计了小组钓鱼接力竞赛的游戏,让本堂课在游戏中开始,在游戏中结束,前后呼应。整节课还是比较完整,学生也充分体验了钓鱼和废旧材料的再创造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五篇:钓鱼的启示 反思
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的人文道德。本组课文的重点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中得到的启示。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的启示,是有一定难度的。在“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课堂上,我首先抓住题目入手,通过“钓鱼”和“启示”引出课文题目的另一种理解,就是通过一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课题就让学生学课文前就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提炼概括文章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初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出示生词,开小火车读,并适时正音。把表示作者心理状态的词语标红,试着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概括课文内容。在掌握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接着我紧紧抓住“难”字展开教学。问: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作者说实践起来却很难。接下来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作者难在哪里?”学生交流:感受到了鱼很诱人,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第三段。在此过程中,结合句子,老师和班上同学一起分析,并朗读。然后品读课文4-9段,通过找出使“我”放鱼的抉择更加难的两种理由(不易钓、无人知)及父亲和“我”两种不同的心情引出道德的是非观。让学生找出父子俩的对话,抓住父亲的态度的强硬和儿子心中的依依不舍来指导学生朗读。最后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引出课文的道理,学生齐读,小结。
当然,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一、在出示课文生词的时候,只有开火车朗读,其他没有了,还应该要有学生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二、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人物心理变化的体验、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却忽视了让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学生在回答完问题,没有及时评价及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教师自己的激情不够,没办法很好的调动课堂氛围。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积极改进,让语文课堂永远不乏语文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