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五课教案
<<远古的呼唤>>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原始风情,品味原始艺术的特点。
2.学生能通过创作、表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
3.投入地参与制作与表演,能充分感受创作的激情和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原始艺术,结合自己的了解,尽可能地在创作中体现原始风格。教学准备:
1.师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
2.各种用来制作的材料,包括树叶、绳子、纸张、羽毛、布等。
3.课件。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
学生听完音乐后,谈一下听后的感受,教师引入课题《远古的呼唤》。出示学习目标。
二 欣赏图片,了解远古时代的面具,服饰的特点。
(一)在大屏幕上欣赏远古时代的面具及服饰。小组讨论回答远古时代的面具,服饰的特点。教师总结:
面具特征:面目狰狞、可怕、神秘,有保护威慑作用,也有装饰性。服饰特征:色彩丰富,对比明显,个 性夸张,材料运用广泛。
(二)了解面具知识。
在大屏幕上出示面具的知识,学生朗读了解。三 根据故事,制作面具。
(一)小组讨论,回答制作面具的注意事项。
(二)学生欣赏几组面具。
(三)学生根据故事,小组合作完成故事各角色的人物面具。
(出示两个剧本,小组可以任选其一,也可以自己设计剧本。)
教师巡视指导。
四
合作展示,说明创意并简单表演
1.邀请同学上台展示,并说明创意。2.根据剧情,分角色简单表演。
3.师生一起欢呼,尽情释放激情,感受创作的乐趣。五
请每一个制作的同学到台上来展示一下。六
评选优秀小组。
第二篇:美术第五课教案
第5课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三种类型——抽象艺术。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这是它与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区别所在。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必求全。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本课旨在通过这个故事说明,抽象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通过人们的“发现”产生的。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任何艺术的终极对象都是现实。2.抽象艺术所使用的语言是非现实的,是艺术本体语言的纯粹表达,其中包括点、线、面和色彩。这些需要教师在讲课中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第三部分“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其艺术美有哪些表现?”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第四部分“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即兴之31(油画,1931年)康定斯基(俄国)
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茶商,幼年时期与父母居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后来回敖德萨。少年时起就画画,写诗,弹钢琴,拉大提琴。曾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和法律学的学位。1896年,即康定斯基30岁时,决意学习绘画。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直到1900年,此后即开始了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内心的需要。“艺术就像自然、科学、政治一样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自身规律的支配”。寻找这个规律正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音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是最抽象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论述了音乐与绘画存在着的深刻联系。在康定斯基看来,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他的抽象作品大都完全脱离了客观对象,为避免标题给观众的引导性联想,他常常像音乐作品的标题那样给自己的画取上“即兴”、“作品X号”等名称。
百老汇的爵士乐(油画,127厘米×127厘米,1942—194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蒙德里安(荷兰)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艺术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他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也称几何风格派。
《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极少直接来自现实感受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红树》(油画,1908年)蒙德里安(荷兰)《灰树》(油画,1912年)蒙德里安(荷兰)《开花的苹果树》(油画,1912年)蒙德里安(荷兰)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画家,生于荷兰阿姆尔弗特,卒于美国纽约。父亲是一位喜爱绘画的小学校长,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而喜欢绘画,并向父亲和画家叔父学习绘画。17岁时取得了小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三年后又拿到中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1892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国立美术学院开始正式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成为颇受教师赏识的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1908年前,他画了大量的写实风景画,其笔法肯定、形象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1908年后,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1911年底他来到巴黎,马上受到立体主义影响,并开始以“树”为题不断探索抽象化的表现。
1914年后又放弃立体主义,转向几何形符号式的绘画,终于20世纪初形成独特的纯几何形的抽象风格。最后他以绘画的基本元素的直线直角相交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再用最单纯原色的不见笔触的色块与其匹配,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造型主义”艺术,而名扬世界。人们一见到粗黑的横竖直线构成大小不等的红、黄、蓝、灰的方形、矩形的画面,便知那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他认为惟有这种抽象的几形图形形式,才是绘画最本质的。他将以往的所有传统技巧统统抛弃,在他的画中不见其他任何画派的影子,他以其新形式的作品开拓了人类的艺术眼界,引领人类追求最单纯的和谐。
课本中刊载的三幅“树”,正是从蒙德里安在立体主义影响下,以树为题材探索不同表现形式的多幅作品中选出的。他其后又作了多幅带着该树“影子”的更加抽象的几何图形的画作,以至1913年的《线与色的构成》、1914年的《构成6号》等作品已是纯抽象的几何图形的作品了。如果将这些作品排列起来,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由具象到抽象的探索过程。
《红树》创作于1908年,是蒙德里安脱离传统写实画法、开始探索表现性新艺术形式的初始作品,从其笔法和用色来看,显然受到凡高的影响。
《灰树》创作于1912年,是蒙德里安来到巴黎后受到立体主义影响,按照立体主义的分析方法,舍弃三维空间、追求平面性构成、注重构图的平衡、探索更加抽象化的表现。他将树的枝干形态概括为抽象化了的各种弧线交叉的构成,但仍保留树的形象及树形的完美。画面呈冷灰色调,由于其有力的线条和坚实的笔触,画面给人以张力强烈的艺术感受。
《开花的苹果树》创作于1912年,是画家继《灰树》之后探索将树更加简化和抽象化处理,从形式上寻求最本质的构成之作。画面上的树则变成了是一些已经失去树枝形态的弧线,成为几近纯抽象的绘画。这只是画家在步入纯抽象绘画创作前的脑中仍存有树的影子的抽象表现的作品。可以说这件作品是蒙德里安创作转入直线直角构成的抽象作品的引线,此后便步入了纯抽象的直线构成的创作了,他找到了自己风格,开创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尼金斯基(油画,116.9厘米×89.5厘米,1950年,美国私人收藏)克兰(美国)
弗朗兹·克兰(1910—1962),原是专画人物和带有社会现实主义味道的城市风景画家,直至1950年之前,他仍在埋头研究伦勃朗和哥雅等人的传统绘画。1949年他开始将黑白素描运用于大型抽象构图中,创造了一种具有很强个性特色的抽象画,后来,很快又趋向极端。画法基本上与波洛克同出一辙,即下意识地进行作画,但画上出现类似我国书法样子的汉字偏旁或局部笔法,然后加以放大,将这些笔道粗实的书法式图形以黑白分明的对比强烈地表现出来。
作这种书写式抽象画时,克兰用的是印度墨汁,后改用广告色或油漆,用大刷子作画。1949年克兰画了一幅速写人像《尼金斯基》,翌年他按照这幅《尼金斯基》又画了一幅用黑色迅速构成的抽象画,黑色被“舞文弄墨”地创造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形象,效果极佳,使他大为欣慰。此后,他尽量加大画面,让抽象的黑色笔道飞舞得极其磅礴。
白上白(油画,1918年)马列维奇(俄国)
俄国画家卡齐米尔·马列维奇(1878—1935)是“十月革命”前夕俄国“至上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大约在1913年,他用铅笔在白色底上画一黑方块,排除了他早年掀起的俄国立体—未来主义风格。照他自己的话说,“要把艺术从物体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在他写的《非客观的世界》一书里,他说道:“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马列维奇称这种观点为“至上主义”。
作品36号(油画,1953年)波洛克(美国)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是美国抽象表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二战以后第一位有国际影响的美国艺术家。他彻底打破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在材料、技法和思想上都有新的突破,为现代绘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波洛克出生于怀俄明州,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南加利福尼亚长大。他最初对雕塑有兴趣,但不久就把注意力转向绘画。17岁开始在艺术学生联盟跟随托马斯·本顿学习。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开始创作一些抽象的作品,仍采用传统的画笔作画。他这时的作品有力度,色彩浓重,形象带有一种暗示性。接着他首创了著名的滴洒绘画。波洛克先将大画布直接铺在地上或钉在墙上,将油漆和颜料以各种工具滴洒在画布上,滴洒的过程主要依靠艺术家的手势,颜料随手的动作或身体的动作而自由滴洒在画布上。最后,根据画面的需要再添加沙子、颜料或其他材料。
波洛克的这一创造为艺术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他突破了传统画笔、画布的观念,不用笔而采用其他任何工具,画面没有传统绘画的布局和构成,颜料布满了整个画面,给观众造成视觉的冲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其次他选用了新的材料,用油漆、沙子或其他任何材料来进行创作,其作品的表面出现新的肌理,产生了独特效果。画架、画框、画笔、油画颜料等传统工具材料均被他放弃,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自由。因此,在波洛克之后,美国现代艺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隐现3X(综合材料,1986年)斯特拉(美国)
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1936—)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迈尔登市,曾在马萨诸塞州安多富的菲里普斯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58年移居纽约,20世纪60年代成为反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后绘画抽象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并在欧美各地四处举办展览。起初,斯特拉放弃了三维空间形象,用各种方法来强调绘画的平面性,后来他开始用各种形状的画布来作画,其中的形象变成了色条与色条的交叉和相汇,目的是创造一种“无关系”的绘画,这与当时的“初级结构”和“极少主义”艺术家十分接近。以后他又在这个基础上把材料扩展到金属和工业漆、金属漆等方面。其作品一般非常巨大。这里的《隐现3X》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26—4—94(油画,1994年)赵无极
赵无极(1920—)江苏南通人,1935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和著名油画家吴大羽。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赵无极赴法留学,一直在巴黎从事美术研究和创作。赵无极艺术视野开阔,善于从各方面吸取营养,且不断超越自我。
20世纪50年代正是西方抽象艺术方兴未艾的时期,也是赵无极在艺术上的转折期。面对当时西方抽象艺术的滚滚洪流,赵无极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他最终在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的水墨画之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形成他抒情、诗化和充满神秘感的抽象艺术,这在当时的西方艺术界独树一帜,并很快就为西方主流艺术所接受,赵无极因而成为第一位进入西方主流艺术界的华裔艺术家。赵无极艺术成就的取得无疑与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的教导密切相关,但赵无极能自出机杼、随机应变、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这与他开阔的眼界是分不开的。赵无极的作品气势开张、意蕴深远,其形色舒卷腾挪、变化自如,极尽抑扬顿挫之韵律感。但这幅作品是他晚年所作,已从他以往的激动、变化、冲突转向了平静、和缓、沉思,真实地反映了他目前的心境。赵无极曾多次回国讲学、考察,1985年还应邀专程回到母校——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绘画讲习班,为中国当代艺术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红窗(油画,1964年)瓦萨雷利(匈牙利)
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1908—?)早年毕业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穆希利艺术学院,20世纪30年代移居巴黎,参加“抽象—创造画会”,40年代开始从事视觉理论研究和创作。他创作的“光效应艺术”或“欧普艺术”吸引了许多艺术家,至60年代造成较大的影响。他通常在平面上配置各种规则的几何图形,经过精心的色彩处理和巧妙的安排,造成一种经过电子仪器或机械作用后的画面效果,显示出技巧的精致和技术美感,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点。
(二)名词解释 构成
简单地说,构成就是把事物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关系,但它常常与“构成主义”联系在一起。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重要的美术流派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而言,它是由英国美学家里德提出的一个雕塑美学概念。法国雕塑家罗丹(Francois A.R.Rodin,1840—1917)曾经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两部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应该包含有后一种成分。里德继承了罗丹的这一艺术理论,把现代雕塑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构成主义”的,另一种是“有机的”。“构成主义”主要凭借工业上使用的原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构成各种几何形式,以表现雕塑艺术的形式美。然而,里德又认为,实际上,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又分不清一件艺术品究竟是属于“构成的”还是“有机的”,因此,只能求助于精神分析学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加以分析。这种以“构成主义”的概念来描述某种艺术类型的作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对其他艺术的表述。而狭义的则专指发生于20世纪初的俄国,以塔特林
(Vladimir Tatlin,1885—1953)和嘉博(Naum Gabo,1890—1977)、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1884—1962)兄弟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流派。
但是到20世纪之后,“雕”与“塑”或“加”与“减”的观念已不能适应艺术的要求,或者说,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概念,这就是“构成”观念的形成。在这种观念下,雕塑已变成各种木头、金属、玻璃或塑料构件等材料的组合或“构成”关系,这为当代雕塑以至当代艺术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从对材料的利用的角度看,立体主义在绘画中的实验预示了这样的必然结果。在1912年毕加索就设计了一个用纸和绳子制成的三度立体主义构成,同一年他又为另一个构成绘制了素描。1912年他的《吉他》和1914年的《乐器》,就是用金属片或木头制作的构成,形象是立体主义的,但结构却是构成主义的。尽管处理得很粗糙,但艺术家却以此申明了构成主义雕塑的一个基本问题——认定雕塑是空间的而不是体量的。
构成主义作为一个流派是在塔特林的领导下进行的实验。塔特林最早与马列维奇一起展出了他的所谓“绘画浮雕”,但塔特林却嘲笑马列维奇的作品不专业,尽管他们在许多方向上是一致的,因为塔特林提出的是一种更具刺激性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艺术家应该直接与机器产品、建筑工程和印刷及摄影的交流方式相一致,以致于强调整个社会在实用上和思想上的需要。为此,塔特林把他的艺术追求命名为“生产主义”(Productionism),这表明了他将艺术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愿望。这种愿望与当时人们力图创造一种区别于腐朽的资本主义的古典主义、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的艺术的抱负是一致的,但是他们追求的不是政治性的艺术,而是艺术的社会化。在这种明确的观念下,一些像嘉博、佩夫斯纳、波波娃(Lyuboc Popova,1889—1924)、利西茨基(El Lissizky,1890—1941)这样的艺术家都站到了塔特林的一边,从事构成主义的实验。直到大约1922年,他们才在苏联艺术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纷纷移居欧洲,对欧洲的现代艺术,尤其是通过“包豪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构成主义艺术家嘉博坚持认为,“构成主义观念”不是为了把艺术和科学统一起来,不是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而是要去感觉其真理。这使构成主义既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的抽象风格,甚至也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之类的东西。构成主义运动的理论家之一阿列克赛·甘曾经写道:构成主义“不欲作出抽象的计划,而是以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也就是说,他们试图从社会便利和实用意义出发,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取代以前艺术家的静态活动,创造新的动态的艺术,这成为构成主义的第一原则。因为构成主义者相信,机械的基本条件和人的意识,自然会创造出反映他们时代的美学。这使他们喜欢用两个颇有说服力的词汇来说明创造的辨证过程:构造的和既存的,二者综合的结果就是构成主义的真实性。对他们而言,“构造的”,即整个观念乃基于社会应用和方便的物质上的基础概念——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既存的”,即物质本身的自然倾向,在其构成和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条件的实现。这种观念在此后的“风格派”(de Stijl)或“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包豪斯、“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以及所有追求“抽象”的艺术中,都多少有所反映。
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Abstract Art)同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概念上说,“抽象”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确定的用词。人们在使用“抽象”一词时也是模糊不清的,它往往在两种含义上被使用,一方面是指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如采用夸张、变形或减少等手法来描绘一事物;另一方面则是指那种完全抛弃了任何可视自然形象的表现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严格的“抽象艺术”应是指后者,但人们在使用此词时并非那么严格,如有时立体主义和野兽主义也被不恰当地称为“抽象的”,准确说来它们至多只能是“半抽象的”。“抽象艺术”一词由于它的含混性而并不适用于精确地描绘那种不表现具体现实可视形象的艺术形式,所以,20世纪许多艺术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之命名,杜斯堡称之为“具体艺术”,蒙德里安则用“新造型主义”和“非客观的”来描绘它,另外还有“非再现的”、“非具象的”和“非传统的”等,但“抽象艺术”一词却流传最广,尽管可能它最不恰当。
一般认为,真正的“抽象艺术”是从康定斯基1910年创作的一幅水彩画开始的,但到底谁是第一位抽象画家目前还难确定(或者说根本无法确定)。美国的达夫(Arthor G.Dove,1880—1946)、捷克的弗兰克·库普卡(Frantisek Kupka,1871—1957)、立陶宛的米科拉斯·齐马利昂尼斯等人都是合适的人选。但不管是谁,“抽象艺术”都可以说是20世纪艺术发展的必然。“抽象艺术” 具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直接来自“后印象主义”。一方面是“色彩的抽象”,它从凡高、高更经过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到康定斯基的最后解放,以后影响到奥尔甫斯主义、同步主义、塔希主义、非正式艺术或其他艺术、抒情抽象、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等;另一方面是“形式和结构的抽象”,它从古典主义开始,经过新古典主义、库尔贝、塞尚、修拉到立体主义,以后影响到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辐射主义、至上主义、风格主义或新造型主义、具体艺术、圆与方、抽象创造社、硬边绘画、极少主义等。前者由于强调感情的直接宣泄、有机的形态和表现方法上的绘画性而俗称“热抽象”,后者因着重于理智的结构分析硬边、几何化的造型和平涂的塑造方法而俗称“冷抽象”。在推动“抽象艺术”的发展中,德国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沃林格于1908年出版的《抽象与移情》一书起了关键的作用;1912年康定斯基出版的《论艺术中的精神》一书则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抽象艺术”的原理和原则,给“抽象艺术”的发展以重大影响。
抽象艺术的产生被理论家解释为是人类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抽象冲动”的支配下创造的,即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冲动去创造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形式的强烈的内在要求,这种冲动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也可以直接由艺术家的内心需要产生。这一术语是本世纪初德国艺术理论家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现实世界变幻不定,五光十色的景象引起了人类心灵强烈的骚动不安,如果人不能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中的规律秩序,就会产生对世界的精神恐惧,因此,人有一种整理纷乱的现实、从中找到超越个别事物偶然性存在方式的内在要求,这就是强烈的抽象冲动。所以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但是这种抽象冲动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先验心理结构内在地作用于人的情感活动,支配人类从事精神生产的结果。
至上主义
1913年马列维奇也在著名的“靶子”展览中展出了一批典型的“立体未来主义”的绘画。在这些作品中,绘画对象被以圆筒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交错的、近乎机械的节奏,这使人们想到了莱热那些表现工业场景和工业题材的作品。但是马列维奇对自己作品里还残留着主题这一不正常现象耿耿于怀,于是,他又在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白底上有一个黑方块的作品,以表明他对纯粹艺术的追求。照他本人的话说:“我竭尽全力要从物体的重担下把艺术解放出来。”这是一幅铅笔素描,是这种风格的第一个实例,也使他成为最早把绘画作为一个绝对纯几何抽象体系的画家,马列维奇把这种画称之为“至上主义”(Suprematism)。在他写的一本名为《至上主义:非客观的世界》的书里,这样解释了他的艺术:“所谓至上主义,我指的是绘画艺术中纯感觉的至上。”他写道:“从至上主义的观点看,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在本身中和在已被唤起的完全独立的上下关系中。”从此出发,马列维奇就把学院派印象主义,甚至塞尚和立体主义等都视为“自然主义”,是与“艺术”无关的,因为“客体”对世界的本质而言只是“谎言”,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与自然无关的“非客观”的存在,而“至上主义”就是“对在时间过程中由于‘客体’的增长而早已逝去的纯艺术的再发现”。
马列维奇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他认为,可以证明一幅绘画是完全能够脱离任何影像,或者脱离对于外部世界的模仿而独立存在的,这使他的艺术具有了某种神秘主义色彩。在1915年和1923年之间,他继续实验了三度的素描和模型,其中研究了在三度之中的形式问题。这些抽象的三度模型所提出的问题,使“立体未来主义”成为一种过渡的风格,它不仅对以后俄国构成主义以及以构成主义为基础的抽象艺术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马列维奇的弟子,特别是李西茨基,传播到德国和西欧,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以及现代建筑的国际风格的进程。
几何抽象 又被称为“硬边绘画”,即它是用边缘清晰的几何形来构成其形象的。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评论家朱利斯·郎斯纳于1959年提出,用以描述那些使用大面积的、平涂的、未加调和的色块,再由精确勾勒出的边缘加以限定的绘画形式,这种绘画类型从1960年以后才开始流行。评论家艾洛维给这个概念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硬边的定义与几何艺术正好是相反的,“塞尚以之成名的‘锥形、圆柱形和球形’,继续出现在20世纪的大部分绘画作品中。然而,即使如此,这些形式也表现得不纯正,抽象艺术家们已经倾向于编排独立的要素。形式曾一直被当作分离体来看待”,而“在硬边绘画中形式不多,画面洁净无瑕,整幅绘画成为一个整体单元,形式展现于整幅绘画,色调限于两到三种,这种稀疏空旷回避了背景图形的立体效果”。“硬边绘画”与更早时候的几何传统之间的重要区别,正是这里所引述的探寻一种完整的统一体,没有前景或背景,也没有“背景图形”。这种绘画的主要人物是凯利(Ellsworth Kelly,1923—?)、莱茵哈特、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1912—?)等。
造型画布
是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即将画布绷在隐藏的支架上作有形的或三维形状的表现,以使画面产生新的张力。尽管这一形式在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一直都有表现,但20世纪这种新的形式有自己的特点:(1)采用各种形状的画布造型;(2)画面主题为各种几何形的抽象组合;(3)画面常采用各种材料向三维空间发展;(4)边线交界明确。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一词最初是在1919年人们用于描述康定斯基的某些抽象作品。约于1946年,美国艺术评论家柯蒂斯开始把它用于某些美国年轻画家身上,但现在一般特指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一批具有强烈独创性和影响力的美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绘画风格。由于它的主要特征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入了动作,评论家卢森堡又把它称为“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它还有“滴画”(Drip Painting)和“整体绘画”(Over-all Painting)等名称,都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不同侧面和特征的表述。
“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张彻底摆脱传统美学观和艺术观,追求自发的、任意的个人表现,认为艺术家应当服从于自然而然的内心冲动,追求自我表现,强调艺术是作画的行为或过程而非结果,并把这种过程看成是自我完善的手段。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抽象表现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因为抽象表现主义者是各不相同的一些个人,除了他们所反对的和追求的总的目标比较一致外,他们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却很少有相同之处。高尔基(Arshile Gorky,1904—1948)从超现实主义中获取灵感,创造了一种有机的抽象艺术;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追求一种大写意的抽象笔法;克兰(Franz Kline,1910—1962)和托比(Mark Tobey,1890—1976)、汤姆林(Bradley Walker Tomlin,1899—1953)等人则崇尚东方式的书法意味。此外还有巴乔蒂斯(William Baziotes,1912—1963)、特沃柯夫(Jack Tworkov,1900—?)、马卡雷里(Conrad Marca-Relli,1913—?)、布鲁克斯(James Brooks,1906—?)等。
需要说明的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既是美国艺术家20世纪以来不断努力的结果,又反映了美国人一直以来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竞争意识。从“军械库展览”之后,美国人就激发起势与巴黎争雄的决心。因为从西方美术史上看,从17世纪起,巴黎就已经取代了罗马而成为西方艺术的中心,而“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则表明了西方的艺术中心又转向了纽约。但是,这一结果却是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意识而来的,在抽象表现主义的成长过程中,美国中央情报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出钱出人,而且为其大作宣传,使之成为冷战中美国宣传其价值观的工具。视幻艺术
又称“光效应艺术”(Op Art),或直译为“欧普艺术”,这个词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艺术的特性,即它不存在任何思想上或观念上的意图,它的意图只有一个,就是以各种图形和手段在观众与图像之间造成视觉上的幻觉,即一种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反应的艺术形式。它与后来西班牙的“五十七小组”(Equipo 57)、意大利米兰的“T小组”(Group T)、帕多瓦的“N小组”(Group N)、德国杜塞尔多夫的“O小组”(Group O)和法国的“视觉艺术探索小组”(Group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艺术与技术实验”(Expeee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等都有关系。但是“光效应艺术”却主要集中在对光的运用上,即利用人们对光的反应创作艺术品。
造型艺术与光的关系,艺术家很早就给予了关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作品就是一个例子。后来伦勃朗的强光、维米尔柔和的自然光更是产生了迷人的魅力;印象派画家深入探索了光与运动的关系(如莫奈在有55幅作品的《草垛》系列中,描绘了光在草垛上每隔20分钟的变化情况)等,这使艺术家不再关心光与物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倾注于光与运动本身上。这一倾向在20世纪60年代被确定下来之后,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二维平面上利用光幻效果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关系的艺术品,即“光效应艺术”,另一个就是对光的雕塑性使用即在三维空间中光与实际运动相结合,而对观众造成“虚”空间延伸的活动艺术。
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在像阿尔伯斯和瓦萨雷利这样的艺术家那里达到了新的综合。对他们来说,绘画不再是艺术家自我表现的手段,而是艺术家用来探索一种艺术形式或视觉作用的过程。他们以色彩、结构形式上的对比、重叠、错位、透视等手法,给观众的视觉以迷幻,进而造成心理上的变化。可以说,现代知觉心理学为“光效应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艺术就是要以不同形式要素的不同的组织方式,通过观众眼睛的作用所产生的视觉幻象形成心理反映。对于这一过程法国评论家费舍尔是这样描述的:“由于组合成分之间是均等的(即保持完全的和谐),所以单色形象在结构上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是一幅画就构成了一种蜂窝状的结构,并且其整体也是以分格式的秩序组成的,这就有可能通过单个部分有规律的变动,加进分裂的成分或造成分割而打破这一结构的规律性。比如,造成不会影响大局的变动,而不至于使观众因而分散了对整体的注意,通过使用曲线、凸线、网状线和类似曲线的手法,艺术家就可以把这种有前有后的底面变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由于线条繁复,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要么形成一个单一的平面,要么形成两个相同但却无法相互分开的平面,其中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在整个结构中,这些组合成分轻微分裂,导致了一种光效畸变,藉此,作品产生波动、闪烁、振动等。”
此后,各方面的努力使这一艺术形式于1964年秋发展成一个广泛的艺术运动,其作品首次刊登于《时代》杂志。1965年2月,塞茨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敏感的眼睛”的展览,使这一艺术形式产生了国际影响,并开始应用于设计和橱窗陈列等实用美术领域。因此,幻觉光效绘画意义上的“光效应艺术”,到了70年代就衰落了,虽然与它有关的某些艺术家还在继续坚持这一脉络,或许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身价已逐步提高,如瓦萨雷利继续保持老一辈光效艺术大师的地位,虽然这时的作品与其说是构成与知觉幻觉的关系,倒不如说与印象派的几何图案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英国画家赖利(Bridget Riley,1931—?),实际上也是如此,她逐步放弃了波浪形的线性幻觉,代之以组合平行线条的彩色图案,有时可与诺兰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绘画相比拟。这样,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已逐步退出了艺术领域,开始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入商业领域,例如采用霓虹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霓虹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多艺术家对这种视觉游戏已不再发生兴趣,而是将他们的兴趣转向了其他与之相关的“环境艺术”和“大地艺术”去了。
三、教学建议
(一)抽象艺术一般较难理解,可以结合音乐等姊妹艺术一起来加强对抽象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二)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具体体会“冷抽象”和“热抽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三)通过不同类型的抽象艺术作品来讲解抽象艺术的艺术美特征。
第三篇: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过去的日子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艺术节精彩片段收集,怀旧模式的照片美术作品等。)
一、同忆、导入
(初步了解艺术的表现方式)
(课堂导入活动可根据实际灵活运用)1.出示艺术节学生活动的精彩剪影照片。
2.教师:回忆艺术节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片段,并谈谈它给你的最深感受。
3.学生同忆并谈感受。
展示课题课件:展示艺术节照片若干
二、交流与思考
(引入到对美术创作的表现方式的学习)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照片,即-一张在记忆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的照片拿出来,相互欣赏交流
2.请两位同学上二讲台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并讲解,为后面的作品创作内容作铺垫
3.小结:这些都是摄影给我们带来的美的回忆和感受。摄影一方面可以拍摄出图画式的照片,成为精美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它也是美术创作收集素材的一种手段。
4.什么是美术创作?美术创作一般指美术作品的创造,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构思,选用特定的艺术媒介如颜料、笔、调色盘、画纸等制作表现出美术形象的创造活动过程。
5。摄影虽然能拍摄出美的艺术作品.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往往也有不尽人意之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我们的创作构思,如绘厕、雕塑等
6.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主题。
课件: “看照片,讲故事”
投影仪:展示学牛带来的照片
课件:“美术创作”
课件:图例(有缺陷的摄影作品)
三、构思、创作(根据自己所带来的照片或同忆为内容,设计主题,进行表现)
1.教师: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有过欢乐和苦恼,都有过许多值得回昧的记忆。你是否可以尝试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自己过去的日子? 2.儿童画欣赏,开阔学生思路。3.学生交流想法,进行自主表现。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尝试用多种绘画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童谣导入
1.童谣:“月亮粑粑,里面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绣花,绣个糍粑„„”
课件:播放录制的童谣
教学程序
2.教师:一首童谣、一曲老歌都能引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而美术作品同样也能记录生活。同学们上节课用绘画形式表现过去生活中的趣事,今天我们学会用其他的绘画表现形式进行创作,把美好留给未来。
二、感受、学习
(初步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1.呈现美术作品图片。
(注:欣赏的作品内容与下面的总结要对应,如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都应有。同时也要与上面所提到的表现方式相对应,如版画、中国画、漫画、卡通画、材料装饰画等类型的作品应尽最贯穿其中)
2.教师: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美术作品的表现是不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模仿与照搬? 3.重点欣赏油画作品《山村小店》,从题材、主题、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
4.学牛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画面主题的,感受艺术表现的魅力。
5.小结:艺术作品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艺术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总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关注社会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个性。
课件:“我欣赏,我感觉”
课件:各种艺术作品图例展示
课件:油画作品《山村小店》
课件:作品分析表格
课件:“小结”
三、美术作品再欣赏(进一步感受与理解艺术家对作品表现方法的把握)1.教师:那么艺术家又是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方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作品?
2.总结:从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来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那么什么是具象表现?什么是抽象表现?
1)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是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格的概念。
2)具象表现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其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
3)抽象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方法表现。
课件:艺术作品图例展示
课件:“小结”
课件:具象与抽象艺术作品图例
四、构思、创作(重在不同表现手法的尝试)1.创作一幅表现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根据主题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
2.学生画草图,用投影仪展示,交流意见。
3.学生完成作业。
第2课 桥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生利用简单的桥梁模型折纸设计表达友情的立体贺卡;学生能够实施桥梁实地艺术考察任务。
多媒体课件以及纸材、刀、玻璃板、尺等。
一、欣赏导入
1.学生欣赏纸质桥梁模型。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桥梁?这些桥梁的造型有何不同?(对桥梁的作用、造型结构、艺术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3.教师:古往今来,桥梁一直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们对桥梁也倾注了许多美好、丰富的情感。今天,我们就用简易的桥梁折纸设计立体贺卡,表达一份对朋友的友情吧。
纸质桥梁模型实物、生活中的桥梁图片。
二、演示讨论
1.展示桥梁立体贺卡。
2.平展贺卡,展示平面图。3.课件演示制作桥梁折纸立体贺卡。(三维动画效果给学生以直观感受)4.学生观察思考:
1)材料要求
2)结构要求
3)制作步骤
4)制作要领
5。学生针对思考问题展开讨论。
6.教师小结。
7.针对折纸桥梁贺卡的造型做进一步的探讨,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更多的切割、折叠等技巧进行制作。
桥梁立体贺卡实物,桥梁立体贺卡平面图,演示桥梁折纸立体贺卡制作步骤,折纸桥梁贺卡的造型的变化。
三、学生尝试
1.学生制作折纸桥梁贺卡.写上祝福的语言。(注意设计时考虑文字的位置)
2.征求学生的意见,同学间相互交换作业。
四、欣赏讨论
欣赏不同造型的桥梁图片,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问题的探索热情。(位于湖南省通道县的普修桥,始建于清代,它与当地的侗族民俗习惯、民俗活动有密切联系;河北省赵县的安济桥,建于隋朝,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不同造型的桥梁图片。
五、考察安排
1.把全班分成几个考察队。
2.分配考察任务。
3.每队提出考察方案,讨论确定,课外实施。
六、课堂小结
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工具,以两名同学为一组带筷子或棉签棍。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根据桥梁实地艺术考察或收集图形资料信息,撰写一篇相关艺术考察报告;学生能够尝试独立或合作设计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草图。
多媒体课件以及筷子等。
教学程序
一、整理考察成果
1.引导学生分析考察成果。
2.课后再整理、加工考察结果。
3.建议撰写考察报告或写一篇考察心得。
二、学生尝试
1.教师用八双筷子搭一座桥。
2.提示:如何做到搭建不用连接的配件,大家观察步骤。
3.学生分组用筷子搭桥竞赛,看哪个组搭得又快、又好。
4.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拱桥。
5.引发学生对桥梁结构与力学原理的思考。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三、桥梁常识
1.具典型代表性的桥梁: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美国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等。
2.桥梁的基本结构。支撑作用部分:桩、墩、拱、梁、架、柱、索。交通部分:桥面。安全与装饰部分:护栏。
3.桥梁的种类。根据用途分: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等。根据材料分:竹桥、石桥、木桥、藤桥、铁索桥、钢筋水泥桥等。根据外观分:平桥、拱桥、曲桥等。
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美国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图片;桥梁局部图;桥梁图片。
四、欣赏讨论
1.欣赏济南黄河大桥图片。
2.从桥的造型、线条、色彩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讨论。3.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缆索、塔柱、桥墩、桥台、主梁和辅助墩等。
4.斜拉桥塔柱结构的主要造型变化。
济南黄河大桥图片;
斜拉桥局部图;
斜拉桥塔柱结构图。
五、学生制作
1.教师演示桥梁模型制作中的关键步骤,向学生提出合理设计与制作需注意的问题。
1)设计草图(尺寸的确定)。
2)选材(有一定的硬度)。
3)按尺寸制作塔柱与桥面(注意色彩搭配)。
4)利用缆索平衡塔柱与桥面。
5)根据设计粘接缆索,固定桥梁结构。
6)调整、完成桥梁模型。
2.学生分组设计,画出草图,探讨设计制作的合理性,下节课分工制作。
桥梁模型制作步骤。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合作制作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
纸材、刀、玻璃板、尺
等。
一、学生制作
完善设计,合作制作桥梁模型。
二、作业评价
学生制作的桥梁模型展示,根据教材中的评价建议进行自评、互评。
第3课 绿洲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同学们曾经为植树节做过什么吗?(植树,看着树苗一天一天的长大,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将要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举办一个“爱我绿色家园”的主题画展。
二、尝试设计
1.播放一段剪辑好的环境被破坏的视频,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差,谈观后的感受.引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创作欲望。
2.请以“绿洲”为题,构思一幅表现环保的画。(学生谈自己的创作思路。)剪辑好的环境被破坏的视频
三、作品欣赏
作品《绿洲》欣赏
①比较和自己的构思有何区别:马格里特的作品创造了一种更新奇的视觉效果,(2)画面的主题和内容:黄沙、白云、绿树、白色桌子和黑色天空不同寻常地组合在一起,不切实际,令人深思,用这奇幻的景象警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绿洲,达到了宣传环保的目的。运用绘画的形式同样可以宣传环保主题。
作品《绿洲》欣赏
四、处理手法
1.从作品《绿洲》中分析手法的运用:
①时空重组(沙漠与桌子、沙漠与树的组合).鼓励发散思维。如:跳高的垫子变成水盆、类人猿时代与IT时代事与物的结合等等。
②改变生存环境(树生长在桌子上、云降在树叶上、桌子摆放在沙漠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人生活在真空中、鱼在地上走、鸟在水上睡、稻草长在饭盆中、地球变成蛋黄等等。2.讨论:以自然环境中的哪些素材可以进行时空重组、改变生存环境的讨论进行思维拓展。
作品《绿洲》欣赏
五、活动开展
参照《绿洲》中的艺术处理手法,拼贴或画出一幅视觉形象新奇的环保作品
六、小结
老师展示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学生自己选择最有创意的作品,并让学生说明喜欢的原因。
老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构思,吸取他人的长处。
学生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一、讨论活动
1.展示《最后的呼喊》、《屋顶上的猫》、《永恒的记忆》等作品,并列出变换材质、异形同构、比例。
逆反、自由悬浮、模糊物象等创作手法,请学生分析,每一种创作手法的对应作品有哪些。
小结: 《最后的呼喊》中运用了异形同构、自由悬浮的手法,将树、叶悬浮在空中,树与叶的相似形与相关特征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梦幻、新奇的感觉。
《屋顶上的猫》中运用了比例逆反的手法,将猫的形象画得比房顶还大,有意突出画面的空间。《永恒的记忆》运用了变换材质的手法,将钟的坚硬的金属材质改变成软的,表现一种疲软的状态。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上列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更广阔的思维扩散和讨论,然后以竞赛的形式陈述各小组的创新。
3.再一次举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主题转向绿色环保:地球变成气球,梨子皮与灯泡,眼与拉链,人头与水泥柱,吸管插进地球吸取养分等等。
展示《最后的呼喊》、《屋顶上的猫》、《永恒的记忆》等作品
地球变气球等思维拓展图的展示
二、色彩的运用
作品《绿洲》欣赏,从色彩上分析,黄色的沙漠与黑色的天空、黑色的树干形成明度上的鲜明的对比,在视觉上处于画面的上下两方,使自然景物的色彩逐渐被压缩减少,警示人们保护绿色,爱护环境。
作品《最后的呼喊》整个画面呈蓝绿色调,产生一种迷幻的视觉效果,让人觉得这是绿色的呐喊,是树与叶的魂魄在呐喊。
作品《屋顶上的猫》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将黄色作为屋顶的颜色.寓意地球沙漠化,而猫则是人类和生物的处境——黑色的,面临死亡的色彩。对比强烈,寓意深刻。
《绿洲》、《最后的呼喊》、《屋顶七的猫》
三、活动开展
综合运用所学的创作方法,拓展思维,提炼创作思路,以“绿”为题,设计出新奇的形象,组合成有趣的画面,表达你对于人类生存和环境污染的关注。评价学生作业,共同选择作品,准备布置画展。
各作品巡回播放
四、总结拓展
除了我们所学和所运用的这些方法以外,还可以创造新的,只要能创造出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好的。宣传环境保护,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好,而让我们周围的环境更美好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从自己做起。
尊重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创造一个和谐、优美、健康的生存空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第4课
中国结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北京申奥标志,讨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什么图形。为什么申奥的标志要选择中国结,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展示用中国结装饰的生活物品,如扇子、手机、筷子、车饰等,还有身上穿的民族服饰上的结饰,如盘扣、腰带等,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中国气息,是我们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北京申奥标志挂图、用中国结装饰的生活用品。
二、略谈结的来历与意义
1.师生互动,用最快的速度打一个结。
2.观察比较师生打出的不同结形,有活结、死结、蝴蝶结等不同结形,哪一种更美观,哪一种更实用。
3.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具有美好意义的。远古先祖在文字发明之前“结绳记事”、“以绳德厚”;有文字之后,“结”与“吉”同音,它承载着我们对亲友真挚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种色线、色绳;黑色展板、珠钉或吸铁石,展示学生打的不同结形。
三、平结的编结法
1.平结是一种古老、实用的结形,有高低相等、不相上下之意,又有平稳安定之意,用途广,常用来做手链、项链、门窗等物品。
2.示范,老师带着学生编几个来回。
1)固定中间的两根主绳;
2)在需编结处穿上副绳,并打一结固定,使主绳,左右各有一根副根。
3)右绳与左绳相交后从后面绕过主绳,压住左绳穿出。
4)右绳绕在主绳上,并压住主绳;
5)左绳与右绳相交,从后面绕过主绳,再从主绳与右绳形成的圈中穿出;
6)拉紧,继续下一轮编结。
3.编完之后,剪断余线。用打火机烧副绳尾部,趁热抹在主绳上固定。
4.装饰玉珠、木珠、铜钱、瓷珠等饰物。
黑色展板、泡沫板、对比
色丝绳、珠钉、打火机、小饰物、平结编结步骤图
(如条件许可在投影仪下操作,学生能看得更清楚)。
四、学生制作
1.选择自己喜爱的色绳及饰物。
2.构思怎样编,在什么位置装饰什么样的饰物,怎样穿插、固定。可以画几个草图,做到心中有数。
3.编制完成,教师指导并及时解决问题。
泡沫板、珠钉或大头针、色绳、饰物、剪刀、打火机。
五、展示总结
1.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学生互评、师评。
2.出示用平结编成的动物图案、蜻蜓结、表链、发夹、小型壁挂或背包,引发学生继续尝试、创造的兴趣。
3.布置下节课的课前准备
黑色展板、学生作业、用平结编成的其他物品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导入 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上节课编好的平结饰物,交流编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2.平结是一种实用常见的基本结形,还有一种结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出示小饰物,介绍盘长结。
黑色展板,用盘长结装饰的饰物。
二、盘长结的编法
1.盘长结的结形曲线,有如盘肠而得名。据北京雍和宫的法物说明册记载;佛门有八宝.即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八件宝物,又称“八吉祥”。盘长为八宝中的第八品,有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说,象征贯通天地万物的本质,能够达到心物合一、无始无终和永恒不灭的境界。它虽是八宝之末,却代表佛门八宝的全体。所以盘长结是一种具有非常美好的祝愿和祈福的结形。
2.示范,带着学生一步步编结。
1)按照书上或教师提供的线路图穿插走线,注意在色绳转折穿插处要多用珠钉固定,防止走形。
2)线路走完后再检查一次,确认无错误。
3)俗话说“三分编,七分抽”,抽结形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到结编得成败与否。
●示范一个错误的抽法,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结形不能着急乱扯。
●用镊子从色绳的一头向另一头逐渐抽拉,循序撤掉珠钉,直至结形抽紧收平。
4)打结固定。
5)装饰饰物。
6)做穗子。
3.学生再默画一个盘长结的线路图,并记牢。
大盘长结、盘长结的线路
图、泡沫板、珠钉、色绳、镊子。
三、拓展
1.盘长结是代表吉祥、美好的福件,它的连绵不断的结形对宗教、民间艺术甚至现代标志设计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出示几个范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
2.盘长结是一种美好、吉祥的基本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演示出很多变化结。鼓励学生尝试编出或在课外了解更多的结形。
总结:今天我们只是学了中国结的几种常见结形,实际上结的形式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结,它已扩展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结的运用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让我们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及敏锐的眼共同创造出更辉煌的中国结文化。
中国联通公司标志、民间剪纸作品、布达拉宫门帘、多种在盘长结基础上演变的结形。
第5课
远古的呼唤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音乐中,教师引入课题《远古的呼唤》。同学们听到了来自远古的音乐,你现在有什么联系和感受?
根据自身的经验,学生讨论对远古部落的认识(包括面具、服饰、舞蹈、习俗)„„
所有电脑显示屏上都显示 网页课件《远古的呼唤》的首页,具有远古时代风格的音乐响起。
二、让学生上网
查资料
进入主题,请同学们上网查阅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原始陶器、雕塑、壁画„„
A.古埃及与美术绘画、雕塑
B.古希腊与美术绘画、雕塑
C.古非洲与美术绘画、雕塑
比较分析后,找出远古时代部落面具、服饰的共同特征,并找出你喜欢的面具图形,填写课堂收获表。
1.面具:面目狰狞、可怕、神秘,有保护威慑作用,也有装饰性。2.服饰:色彩丰富,对比明显,个性夸张,材料运用广泛。
学生在网页中查找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打开word,填写课堂收获表
三、小结
面具其实是一种图腾文化,石器时代是人类早期图腾文化得到大发展的时代,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许多优美而奇异的图形,如原始岩画、图腾标志、文字图画、象形文字等等,大多产生于这个时期。到了新石器石代晚期,原始图形已经从记事和作为氏族群体标志的实用功能,逐步向记事、图腾标志与装饰美化功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时候,人类不仅对图形的表达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图腾的审美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四、学生利用电脑设 计面具
了解面具特点后,教师指导学生打开电脑
CorelDrawr软件,可以输入找出来的远古面具图案作参照,再根据自己喜好创作一张具有原始风情的面具。
1.告诉学生简便的操作程序。
2.提示应注意的问题(图案设计统一,色彩搭配合理,考虑五官位置等等)。
3.解答学生的问题。
运用 CorelDrawr绘图软件
五、展示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总结,布置下节课任务(学生熟悉剧本,准备工具材料)。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地点:美术教室)学习用具:树叶、羽毛、剪刀、胶水、硬纸板、颜料„„
一、情景激发
学生置身于粗犷、豪放的远古音乐中,讨论远古部落面具制作的相关问题。
1.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表现?
树叶、绳子、纸张、羽毛、布„„
2.选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 平面设计——绘画、剪贴„„
立体构成——泥塑、纸塑„„
3.如何与剧本角色联系起来?
根据具体情况做面具。
播放具有远占时代风格的音乐
二、讨论剧本
分组讨论剧本,分配角色,安排制作任务。
1.了解一个名为《火种》的剧本,可改编。
(剧本一:见书P18)角色1:首领
角色2:青年
角色3:两个长老„„
2.改写剧本。
(剧本二:远古时期,有一位少年叫“羽”,在一次狩猎中,他在虎口中救下了“晨”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角色l:少年
角色2:少女
角色3:虎„„
三、创作表现
学生结合对原始艺术的理解。大胆运用已有材料进行创作:集体动手包装角色,使角色的外表具有原始风格,并制做道具
1.构思:根据表演的人物来创作。
2.制作:纸工+羽毛
泥塑+颜料(树叶、布等容易准备的材料都可用上)安排学生适当地布置场景
四、情景表演
1.3—4位预备好的女同学表演舞蹈,拉歼表演的序幕。
2.分组表演不同剧本。(控制好时间)3.师生共同欢呼,享受乐趣。
播放音乐,根据剧情
分配学生击鼓、摇铃
五、时装秀(根据每
班实际情况调整)选取有个性的面具、服饰,让学生穿戴好,走一段时装秀,大家评价。
播放具有远古时代风格的音乐
六、总结。下课
鼓励学生进一步关注原始风格的物品,做有益的收藏。
第6课
星空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从星空图片中获得某种美感启示,借助合适的材料和手法表现星空。
教具:CAI课件,用特殊表现手法绘制的画,构图练习材料。学具:盐、水彩纸、色纸、颜料及上色工具等。
一、活动激趣
1.教师出示用撒盐、吹色、油色吸附、染纸等方法表现的画,分发给小组。
2.学生讨论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3.鼓励学生尝试表现。学生分组制作,比赛看哪一组用的方法多,效果好,速度快。
4.学生把作业粘贴在教室展板上? 用撒盐、吹色、油色吸 附、染纸等方法表现的画面。
二、欣赏探究
1.出示星空的图片,与学生作业比较。
提示语:广阔的天空,深邃而神秘,闪烁的星星好像宝石镶嵌在天幕上。刚才我们活动中运用的手法是否可以表现美丽的星空呢。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关于星空的故事、传说.以及宇宙知识,激发学生对星空的探索欲望。
3.欣赏星空的图片,从星空的色彩、星空的形状与布局、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形态与明暗的对比等方面进行交流,从而获得色彩、节奏、造型的美感启示。
4.进一步欣赏表现星空的作品。
胜井三雄的“计算机设计展的海报”分析;经电脑处理的“银河系图片”;皮尔•门德尔的“平面设计”作品分析等。
5.教师出示一幅表现星空的平面设计作品,利用photoshop软件改变了构图、色彩、形状的新画面,分析构图、色彩、形状等,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6.几名学生上台分别作构图的拼摆练习。7.台下学生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调整构
图,通过对比加强对构图的认识。
星空的图片;
表现星空的作品:胜井三雄的“计算机设计展的海报”、经电脑处理的“银河系图片”、皮尔•门德尔的“平面设计”作品等;教师表现星空的平面设计作品.以及利用photoshop软件改变了构图、色彩、形状的新画面;
教师准备展板,一些简洁造型的纸卡、双面胶等。
三、尝试表现
1.结合星空的图片资料,借助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手法绘制一幅表现星空的美术作品。可以合作完成作业。
(鼓励学生尝试创造新的表现手法)2.星空图片循环浏览。
3.教师个别指导。
星李图片展示;
播放音乐,营造气氛。
四、课堂小结
1.星空给了我们很多美感启示,也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激发我们去探索它的奥秘„„
2.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收集与星窄有关的科幻画、绘制工具。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星空的有关知识,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运用合适的材料、方法创作关于星空的科幻画。
教具:CAI课件(Flash动画、探索太空的影像资料、与星空有关的科幻画等)。
学具:水彩、水粉、油画棒等绘制工具以及科幻画。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与星空有关的Flash动画。(展现星空的美丽画面,设计的两个卡通人物展开有关星空的对话,引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与星空有关的Flash动画。
二、欣赏感受
1.播放一段探索太空的影像资料,以及呈现星空的图片资料。
2.提示语:科技的腾飞,帮助我们探索宇宙未知的领域,也为我们获得了丰富的视觉形象,展现了神秘而美丽的新世界,启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3.欣赏与星空有关的绘画作品。
探索太空的影像资料;
星卒题材的绘画作品。
三、交流探讨
1.学生交流、讨论与星空有关的科幻画和科幻电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
2.畅谈对星空的认识以及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教师引导讨论的方向,例如如何利用宇宙为人类服务、理想的宇宙世界、未来的家园等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星空题材的科幻画、科幻电影片段。
四、构思设计
(学生进行绘画创作。)1.先设计创意,画出草图;
2.然后谈出自己的想法,同学提出建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最后完善构思。
五、创作表现
1.运用合适的材料,结合第一节课中学习的特殊表现方法绘制关于星空的科幻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并给作品取名字。
2.在投影仪上展示作业,并进行介绍。
3.学生相互评价作业。
(针对作业的构思、立意、构图、色彩等方面问题展开评价。)
4.激励学生进一步加强探索宇宙世界的热情,关爱自然、关爱生活。
投影仪呈现学生作品。
第7课
运动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设问导入
1.欣赏刘翔在第28届夏季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项目中跑的全过程,感受运动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的速度美、动作美、力量美和韵律美。
2.设问:在美术创作中可运用哪些媒材?(绘画、摄影、雕塑等。)刘翔在跨栏项目中跑的视频
二、具象造型
(写实手法)欣赏雕塑作品《掷铁饼者》
1.造型手法:具象,写实。具象造型即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客观的现实形象。写实即真实地对事物进行刻画。
2.从动作和形体上体现了力量美、形体美以及韵律美。
雕塑作品《掷铁饼者》
三、具象造型
(变形手法)1.设问:风给人的感受有哪些?(春风:柔和轻盈;狂风则有力量、有速度„„)你将如何运用雕塑的形式表现春风和狂风呢? 2.作品欣赏:
①《风》整体感受:像春风,柔美。用女性形体来表现柔和和韧性。
艺术作品表现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曲线更好地表现了柔和的视觉感受,圆润的体面给人感觉也更柔和。
②《风》的具象变形手法:有意识地将形体比例进行了夸张,适当拉长比例使读者更明显地感受到风吹杨柳,柔韧的意境。
③《风驰电掣》整体感受:有狂风的力量,速度快。重金属有坚硬和重量感,用水平的长短不一的线来表现,视觉上像重影,而且有高速度之感,用方正的体面给人以浑厚和力量之感。
④《风驰电掣》的具象变形手法:作品同样不是完全的写实,而是更概括地塑造了人与物的形和体,运用了简化和夸张的手法,简化体形,夸张重影的线条,使人的注意力转换到速度和力量上。
作品《风》
作品《风驰电掣》
四、思维拓展
舞蹈摄影作品欣赏:
①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视觉感受:快速的旋转运动,导致照片中的某些部位虚化;头部和上半身后倾,一条腿悬在空中,使体态呈均衡的动态,动作和体态柔美。
②引导学生分析,用圆环形可以表现旋转的动态,用圆润的体可以表现柔美的氛围。
(3)两幅雕塑作品《旋》的分析。
圆润的环状,大小不一的叠加,有强烈的旋转的韵律感。
雕塑作品与摄影作品中的不同韵律的比较:前两幅雕塑作品更注重节奏和力量,摄影作品更蕴涵轻盈、柔美之感。
舞蹈的摄影图片
两幅雕塑作品《旋》
五、活动开展
运用合适的表现手法,表现舞蹈摄影作品中的运动形态和意境。
展示学生的作业,自由评价,同时老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注重学生对作品意境的表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欣赏雕塑作品《搏》,由学生介绍作品所运用的造型手法,即作品呈现的视觉感受。
老师小结:夸张、简化的具象变形手法,呈现出你争我赶的拼搏场面,速度感强烈。
雕塑作品《搏》
二、几何化变形
活动:进一步对《搏》进行简化,用几何形概括地画出运动的速度感。
雕塑作品《搏》
三、抽象造型
1.将弧形的人的身体简化为圆弧形,画面即变成了多个圆的形体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
①画面整体造型:抽象造型,即看不出任何客观的现实形象。
②有规律的圆环形体,垂直地面的多个重复出现,大小、粗细变化,造成了滚动的运动感和节奏感。
2.学生解析雕塑作品《五月的风》:水平圆环形体的叠加,以立轴为中心,稳定,同时具有上升的运动感。
小结:在抽象的作品造型中,几何形体同样能营造出运动感,如圆环形体竖放时,给人以滚动的运动感,而平行上升的圆环形体则给人以升腾的感受。
3.展示多幅由直线形体组成的抽象雕塑,让学生感受,并分两组讨论:直线形体怎样处理能较好地表现运动的感觉?
小结:直线形体与地面形成一定的角度时,运动的 感觉较强烈,发射状的线形和体面均能产生运动感。
将《搏》变形后的抽象造型的草图
雕塑作品《五月的风》
《无题》等抽象造型的雕塑4幅
四、练习尝试
运用橡胶泥,尝试用抽象的造型手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以小组为单位)
展示学生作品,对能进行抽象造型的作品多予以鼓励和启发,同时关注没有理解抽象造型手法的学生作业,通过对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抽象造型。
五、课堂总结
雕塑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具象写实的雕塑,可将生活中的形象立体地真实地再现;而具象变形的雕塑则是作者对生活中的美更强烈地进行诠释;抽象造型的雕塑作品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第8课
我们的奥运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创建教学情境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挫折,也充满了挑战,而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它们,也战胜自我。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一个典范。
设问:奥运精神体现了人类什么样的追求?(自强不息、拼搏、挑战自我„)媒体播放历届有关奥运的精彩镜头,加伴奏音乐。
二、设计理念
1.解析奥运会标志,引入标志概念。
a.运动会特色:速度、力量、动感„„(学生答)
b.标志:视觉识别符号,具强烈的标志性,独特、简洁,专业特征强。
如“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以奥运五环为创作基点,突出中国文化特色,以类似太极人形体现行云流水般的动感。
设问: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标志吗?它们有什么形式? 2.标志设计:
表现手法:具象、抽象、文字、数字、漫画、综合等。
形式:展出图片后由学生分析辨认,并找出其特征。
展示历届奥运标志和奥运相关物品图片;
“2008年北京申奥标忠”及奥运会相关物品,如礼品袋、书本资料的装帧设计、办公用品等。
展示不同表现形式的标志图形
三、标志的运用
1.标志的整体运用——视觉识别系统。
特点:视觉的统一、延续。
案例分析:某中学运动会的整体策划方案。它们有什么主要特征?设计者是如何构思的? 2.设计元素:标志、标准色、标准字、口号。
3.标志的运用。
a.运动会的整体特色是设计的重点。标志充分体现这一点,跳跃、强烈的色彩,飞舞的线条加强视觉冲击。
b.学校名称的点出运用分裂的四个方块反衬,以数字为设计元素,简洁、明确。
c.运用形式:运动会所需物品,如招贴画;运动手册、表格;服装;太阳伞;旗帜;横幅„„
设问:你认为还有什么物品可用来作为你标志设计的延续呢? 某市中学的运动会宣传策划方案。
以放大的各个局部为演示图例。
四、学习体验
活动: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运用标志的设计元素,为我们的学校运动会设计标志,画出草图。并结合标志考虑设计标准色、运动会口号等相关因素。
要求:体现运动会特色、学校特色,独特、新颖。
各种形式的标志图形循环播放,放节奏欢快的背景音乐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点出 课题
组织学生展示上节课的标志设计草图,阐述他们的设计构思,表达的重点。
二、由教学评价导入 教学
评一评: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方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中来,并对于标志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学生的方案中选取一些有特点的作业进行点评.
投影仪展示学生创作草图
三、标志设计的拓展
设计思路的展开:由一个主题有多种思考。
案例分析:
主题:奥运会
设计要素:不同时期、不同城市
设计要求:同一主题体现不同特色、不同构思,并展现各自文化特色。
让我们来看看历届奥运会会徽,找出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独特性。
图片展现:
《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会徽》
《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会徽》
《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
四、标志的绘制
1.标志的绘制要求:讲求规整,统一,可以适应不同尺寸大小、不同材质上的运用。如纺织品、金属、木质等。
2.绘制步骤:
a.定位置:根据纸张的大小,确定标志在纸上的定位。
b.画外形:用铅笔画出标志的外形轮廓,线条应轻淡,便于修改。
c.上色:把握运动会的特色——强烈、跳跃,用色可单纯,色彩对比大,涂色平整、均匀。
3.其他:把标志运用在运动会相关物品上,物品形状以平面为主,以体现整体设计意图为主。
以奥运会会徽为例,动画演示绘制的步骤,配合教学节奏一步一步展现出来.
五、学习表现
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学校运动会的整体宣传活动。
要求:设计新颖、独特,制作工整。
展现世界知名品牌标志,历届大型运动会的标志(如世界锦标赛)。
六、教学评价
采取设计招标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表现。
教师小结:我们的社会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美,表现自我,发扬个性,让我们的世界因我们的智慧变得更精彩!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封面)
修学储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会欣赏美,会发现美,会创造美,美术让生活更美!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湘教版)
单位:汶南镇第二初级中学 姓名:赵成伟 时间:2016-2-26
第五篇: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下
我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证,这是备考期间用的资料。我上传了一整套,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需要的话可以找找。(页眉页脚标注的很清楚了哦)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学会鉴赏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审美情趣。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来引导学生读懂作品想要传递的时代背景与人生观价值观,再举例论证艺术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知道艺术作品的题材来源于生活。
2、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体会艺术情境并了解“因材施艺”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背景。
2、举例说明艺术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容以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艺术语言和情绪。教学难点:深层次探讨作品意蕴的同时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一组京剧表演片段
教师:同学们,屏幕上播放的是哪一种表演方式啊? 学生:京剧。
教师:很好,这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京剧。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看思考一下京剧表演中的人物动作和语言表达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和语言表达方式一样么?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学生A回答不一样在哪里? 学生:~~~~~ 点评学生回答,引入新知识,是的,不论是哪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都取材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又对它进行了艺术加工与提炼,使它展现的更加美丽和完善,说明艺术它虽然取材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同样如此(板书课题)
2、赏析作品: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开国大典)。
教师问:同学们,这两幅图片都记录了同一个场景,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刻。图1是董希文大师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图2是记录开国大典的珍贵相片。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寻找这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稍后请小组代表回答。小组B:~~~ 点评并总结a、油画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突出主角。b、油画中人群透视线与灯穗方向都指向毛主席,突出主角
c、主席台的菊花,表现了十一正值金秋季节(阴雨天气的改动表达天随人愿)d、蓝天、白云、红灯(顶天立地)、红柱,色彩鲜艳明快(富丽堂皇)e、减少远处廊柱,抬高灯笼,为了不影响主要人物。
f、抬高视平线,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热烈隆重的庆典气氛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幅开国大典向我们传达了喜悦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图2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同学们看到这张作品还会感觉到喜悦么?同学们小学时代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同名课文,哪位同学可以跟我介绍一下这幅作品的内容以及它的时代背景? 学生:~~ 图2为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
七下
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 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试着让学生寻找两幅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与开国大典不同的是图2展现的完全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纤夫对于残酷命运的一种无奈和服从。刚才我们欣赏的两幅画作都属于再现性的表现形式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具有抽象的特点,那么抽象画也是源于生活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
《向日葵》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一团熊熊的烈火,那样的华丽,那团烈火似乎想要将每个观看过它的人的心燃烧,让每个观看过它的人震惊于梵高的想象力。探究完梵高的《向日葵》,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幅画中的人物《呐喊》,爱德华蒙克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因材施艺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主要是绘画作品,其实美术的分支是非常广泛的,很多美术作品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审美特征。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现宛如天成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同学们联系一下自己的经历想一想除了绘画,我们在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还会用到哪些物质材料呢? 学生A:~~~~~~~~ 教师:雕刻(竹雕、木雕、象牙雕、石雕、玉雕等等)、剪纸、泥人、瓷器、陶器、木版画。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张德华的木雕《向往》
取材于一枝原生木材的枝干部分,上面布满细长的树纹,犹如少女飞扬的发丝,作者充分利用木材的肌理,将它加工雕琢成飘动长发,木材一端雕刻出少女的头像,昂头眺望着远方,似是在期待着什么,能够感觉到她眼神中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蝉形歙砚: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原材料扁平,一面呈凸起状,较为光滑,且布有细长的纹理。在艺术家的巧妙构思下,这台蝉形歙砚便制作完成了,它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的因材施艺的原理。
小结: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艺术大师的佳作,了解了原来一件优秀作品的完成需要付出这么多的努力,而且作品里还倾注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传达了它的时代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
七下
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所钟爱的艺术作品呢?老师布置一下今天的家庭作业——收集你最喜欢的一副作品的相关资料,在下次课程上向大家介绍你喜欢它的原因和这件作品的内在意蕴。下课
第一单元 第一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独立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能够深层次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审美情趣。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来引导学生读懂作品,学会自主探索画中的情趣和意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学会挖掘与体会艺术的情趣和意境。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背景。
2、教会学生掌握独立鉴赏作品内在意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欣赏评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学会鉴别不同画作所传递的不同意境。教学难点:能够准确评述作品的优劣以及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静听诗朗诵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回答唐诗出处并点评。
这首诗从诗面上看,仅是描述了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反映了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遍尝世间人情冷暖,酸甜苦辣,从而产生的一种激愤感伤的心情,那抗寒斗雪的渔翁形象,寄托着诗人的理想抱负,映照着诗人自己的影子。整首诗合起来组成了一幅图画。
通过聆听诗歌所体会的情景和感受,那么美术作品是否也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领会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吧!
2、传授新知:第一环节感受与比较分析,欣赏一组有关的美术作品,组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探讨。主要围绕的问题——你觉得这幅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讲解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将小孩那种玩心特重,专注于游戏的神情表现出来,这也是苏汉臣婴孩画中,最能撼动人心之处。体现了一种童真和美好的情趣。
吴凡《蒲公英》:
吴凡水印木刻版画最独特之处,便是王朝闻先生曾指出的“意境”。三笔两抹的平凡草木,其意境却渺远深邃,气接寰宇。《蒲公英》笔法十分简洁,画面只有一个吹蒲公英的乡间女孩,身边一个草篮一把镰刀。这种单纯凝练而不驳杂的意象,是吸引观者入境的前提条件。意境体验较之情景体验,需要更加单纯凝练的意象。“繁”需万取一收,“简”需一以总万。吴凡倾向于一以总万的简体。第二环节欣赏与感受:欣赏相关美术作品,并学会感受画中人物的情绪。
梁楷《泼墨仙人图》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夏加尔《散步》作者对于生活的爱很大一部分源于他对妻子贝拉的爱,他高高扬起手臂,拉着飘在空中的爱妻,在平原上愉快的散着步,画中色彩明亮特别是那左下角红色的花布,充分体现了喜庆的情绪当走近夏加尔也是走进他那内心不朽的梦想,这个是一个真实的.触手可摸的梦想。飞舞着的人、倒置的小屋、会飞的钟表、人形的动物、舞蹈的鱼、马戏等一切都以毫不含混的色彩和线条呈现出来。它们挣脱了时空的束缚,飘然走进这一最深心灵出没游曳的舞台。它们的在场与会聚演示着一个特殊日子的到来——那是。黄昏里融合着黎明,太阳与月亮同时照耀着大地,动物们都伸展着四肢从牢笼中解救出来,歌声四起,人与动物们翩然起舞„„这一天是生命的节日.也是爱的全部。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术家表现某种形象或者景色,如果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进去,就会创造出一种包含着自己情思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也就是说意境是情景结合的结果,它具有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
七下
感染力,也是历代中国美术家所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第三环节探讨与评述:启发学生自我探究徐悲鸿《奔马图》,并请学生回答
《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小结: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单元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喜悦与收获。通过对象征着成功与喜悦的奖杯奖牌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独立鉴赏此类作品的能力,并且学会体会获胜者的喜悦之情,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各种组织活动的奖杯奖牌来引导学生读懂作品,学会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学会挖掘与体会其中的乐趣与收获成功之情。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意义所在。
2、通过赏析作品激发学生追寻喜悦与收获的斗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成功的向往 教学重点:学会鉴别不同活动比赛奖杯所代表的意义不同。教学难点:深入去体会作品想要传达给世人的精神。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二十年再夺第一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问:同学们,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时的场景,她们美不美? 学生:~~~ 教师:她们头戴橄榄枝,颈上挂着的奥运金牌格外耀眼,我们来看看这些金牌放大后是什么模样。播放雅典奥运会金牌图片
自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以来,奖牌正面的设计首次修改,以反映希腊特色。从此以后,所有奥林匹克奖牌都将反映希腊特色,因为它是奥运会的起源和复兴之地。一位身着两翼、天使般的胜利女神从天空中飞临下来,为帕纳辛奈科体育场带来荣誉和祝福。帕纳辛奈科体育场全部用大理石建造而成,是马拉松比赛的终点站,射箭比赛也在那里举行。沃特西设计方案中的胜利女神是以公元前421年雕塑家帕奥涅斯(Paionios)所雕刻的胜利女神石像为蓝本设计而成的。奥运奖牌以雅典卫城为背景,在胜利女神的上方是奥运的五环标志,五环标志的上面用希腊文写着:“2004年雅典第28届奥运会”。奖牌的背面最明显的就是燃烧着的奥运圣火,圣火的后面用古希腊文字写着著名诗人品达为第八届奥运会所写的颂诗。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啊,竞争的光芒不断闪烁,奥林匹克,真理之源。”这首颂诗的上面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标志。
奥林匹克精神:“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2、传授新知:除了奥运奖牌之外,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出名的奖牌奖杯设计? 学生:电影节、世界杯、格莱美、诺贝尔、等等。
教师:是的,经常会有世界范围类的比赛或者一些评比活动,这些主办方都有设计奖杯奖牌之类,下面请同学们欣赏部分代表作品。
图1:奥斯卡奖杯: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配合播放2001《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视频。
图2:金鸡奖奖杯:金鸡奖奖杯为铜质镀金金鸡,以金鸡啼晓并鼓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奖杯为一尊引颈高唱的金鸡。评奖宗旨:学术、争鸣、民主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
七下
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
图3:世界杯奖杯:从基座上延伸出的几条曲线呈螺旋状向上伸展,一直连接到顶部的地球造型。作为雕像主体的两名运动员的形态设计也充分展现了那令人激动万分的胜利瞬间。(大力神杯)世界杯精神:荣誉感,拼搏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目标激励,全球化的魅力。
图4:格莱美奖杯:它的外形类似留声机,每年在科罗拉多州里奇韦的比林斯艺术工作室由工人全手工打造。在1990年,它改变了传统的软铅材质,采用了合金奖杯,新的奖杯更不容易损坏,而且外形也更加漂亮。获奖人的名字刻在奖杯上,而获奖人的名字只有到颁奖的那天才会揭晓。
图5:北京奥运会奖牌: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人们形象地叫他金(银,铜)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国特色浓厚,艺术风格尊贵典雅,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以其奖赠奥运成绩优胜者,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和礼赞。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北京奥运会奖牌在金牌上使用白玉,银牌使用清白玉,而在铜牌上使用青玉。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彰显了玉的高贵品质,喻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玉良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礼赞和对运动员的尊至褒奖。
播放孙杨获奖画面并说明成功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
简单制作: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尊贵美丽的奖杯,想不想自己也能够拥有呢?一个简易 的奖杯制作材料也非常常见,请看大屏幕上的人是怎样去完成一个简易奖杯的制作呢?
小结:我们看到,但凡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总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这未尝不是一种成功,每一次的收获背后都蕴含着数不清的汗水。我们大家若是也想取得学习上的收获,也要向这些名人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一切的精神。下课
第四单元 第一课 广而告之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广而告之。课本中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招贴,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其分类和特点,并学会自己创制一张招贴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各种类型与主题的招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招贴创意设计的作用和特点及构成要素。并能将掌握的招贴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导入课题 观察分析 欣赏探究 构思小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感受创意与思路带来的乐趣,初步体会创意的魅力;建立起独立创意的自信,在轻松、预约、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知识,提高审美品味和创作能力,从而建立对美术课程的长久兴趣,增添生活情趣;培养学生关关注社会生活,融入生活,逐渐形成他们较主动的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内容涉及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招贴设计的要素、种类、方法与创意。
教学难点:要能通过简单的形象语言表达艺术主题,发挥招贴画的宣传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本校去年校园艺术节的视频来引发学生观察艺术节场地布置的背景招贴。并提问这是什么? 学生:招贴~~ 老师:今年咱们学校的艺术节招贴可是到现在都还没有着落呢!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可以设计出一副优秀的艺术节招贴,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招贴的一些知识。
2、招贴的定义与分类
什么是招贴,有什么作用: 招贴又名“海报”或“宣传画”,属于户外广告。它分布在各街道、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区、车站、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是一种能够起到广告、宣传、警示作用的图文并茂的平面设计作品。国外也称之为“瞬间”的街头艺术。招贴的种类:(1)、文化招贴:读书节(2)、商业招贴:汽车广告 手机广告招贴 可乐广告(3)、公益招贴: 禁烟公益招贴 反腐倡廉 保护沿海水土公益招贴(4)、政治招贴: 纪念毛泽东 学习雷锋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2、招贴的要素:图形、文字、色彩
3、招贴画的特点
七下
1)、概括有力的图形:能让人产生强烈的震憾,过目不忘。2)、鲜明的色彩: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紧紧抓住了观赏者的视线。3)、富有号召力的文字:能让人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起到宣传鼓动的目的。4)、构思奇特的创意:无需过多的视觉符号,却能给人无限的暇想空间。
4、招贴画设计的步骤: 1)、构思起稿。根据主题需要,设计与主题相关联的图案以及文字,用铅笔设计底稿。2)、修改设色。反复推敲,直到立意、构图满意为止。然后进行色彩的设计,应根据主题、内容而定,运用所学色彩的知识,或冷暖色、或对比色等。3)、定稿涂色。最后仔细将颜色涂上,或用剪贴的办法,注意色彩的搭配,力求色彩明快。并要整体观察,修改定稿。
小结:为什么会对招贴画的图形、色彩和文字提出这样的要求呢?(概括有力的图形,能让人产生强烈的震憾,过目不忘。鲜明的色彩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紧紧抓住了观赏者的视线。富有号召力的文字,能让人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起到宣传鼓动的目的。)
欣赏了这么多美丽有创意的招贴,我们再来看一看别人的艺术节招贴是怎样,汲取一下灵感,然后我们同学们尝试着自己动手构思设计一副招贴好不好? 学生:~~~ 想必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构思,老师期待看到你们优秀的作品,下课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在对前几单元知识总结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补充,主要涉及到平面设计的分支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能够独立赏析平面设计作品的方法。教法分析:欣赏多种设计类型的作品来告诉学生平面设计种类丰富,要学会观察作品的精髓所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多种多样的平面设计作品来了解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以及学会鉴别作为一份优秀的平面设计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意义所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成功的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设计的定义以及分支。教学难点:学会去探讨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第三单元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些标志和吉祥物的设计,那么设计仅仅是指代标志和吉祥物么,同学们还有没有接触过其他类型的一些设计产品,发散你们的思维,联系你的所见所闻想一想。两分钟小组讨论 小组A:~~ 教师:其实啊,咱们的平面设计它可是一个大家族,包含着许多形式多样的设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这个大家族里面究竟都有哪些成员呢?
2、传授新知
我们通常所说的平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指代视觉传达设计,那么什么叫做视觉传达设计呢?(从字面意思上解释)
视觉传达:利用视觉符号并通过视觉媒介进行信息表现和传达的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
比方说我们学习过的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都属于这个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1)复习标志设计的知识
定义:以寓意深刻,形态简洁的视觉符号形象来象征或指称某一事物,表达一定的含义,传达特定的信息的设计。
分类:商业、公益、政治、文化、体育、公共、科技 举例:中国铁路、中国联通、红十字会等等。(2)学习一个重要成员——包装设计
定义:对产品的包装容器造型、包装结构以及包装的外观装潢进行符合保护性、便利性、经济性和审美性要求的整体设计,以达到准确有效的传递商品信息、提升品牌认知,增强销售力,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目的的设计。
要素:货架印象、可读性、外观图案、商标印象、功能特点说明、提练卖点及卖点图文化 举例:农夫山泉包装、外国牛奶包装
(3)任何平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字体设计
定义:文字设计意为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精心安排。
分类:标准字体的设计可划分为书法标准字体、装饰标准字体和英文标准字体的设计。
七下
举例:茶、中秋
(4)图像设计:图像设计是运用各种手工或电脑的绘画手段或影像技术,以及利用复合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图像设计,并将它们应用于广告,包装,展示和影视等信息载体中,使其不仅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加强文字内容的传播力度,而且以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表现,使人赏心悦目,过目不忘。举例:详见课本
(5)书籍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的简称,书籍设计是指从书籍的文稿到编排出版的整个过程,以最新的逻辑讲,策划、编辑、乃至书籍的定价和档次都应该属于设计的一部分。在书籍设计中,只有从事整体设计的才能称之为装帧设计或整体设计,只完成封面或版式等部分设计的,只能称作封面设计或版式设计等。举例:甲骨文、辛亥革命
(6)广告设计:广告设计是一种职业,是基于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随着广告行业发展所形成的一个新职业。该职业的主要特征是对图象、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表达广告的元素,结合广告媒体的使用特征,在计算机上通过相关设计软件来为实现表达广告目的和意图,所进行平面艺术创意的一种设计活动或过程。
举例:泰国潘婷广告、蒙牛60年广告、可口可乐经典广告 7)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简称VI,视觉识别
VI: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上述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在CI设计中,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公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VI系统:
A.基本要素系统:如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造型、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口号等。
B.应用系统:产品造型、办公用品、企业环境、交通工具、服装服饰、广告媒体、招牌、包装系统、公务礼品、陈列展示以及印刷出版物等。举例:国家电网、顺风速递。
3、小结:我们欣赏了这些生动有创意的设计才知道,原来平面设计这个大家庭里面的成员有这么多成员,他们每一个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平面设计师,一定要对每项都了如指掌哦。下课
盛情邀约教案:请柬,又称为请帖、简帖。为了邀请客人参加某项活动而发的礼仪性书信。它显示了邀请者对客人的尊重和邀请者的郑重态度,是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他在日常生活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形式分:单贴、双贴(对折贴)、组合贴。
按内容分:活动和节日请柬(结婚请柬、展览请柬、运动会请柬,教师节请柬和圣诞节请柬......)、商务请柬(商品展示请柬、观光旅游请柬、交易请柬.....)等。请柬的内容:
文字:标题、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和日期
装饰:图案和色彩搭配
请柬的形式: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制作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
结构:从撰写方法上说,不论哪种样式的请柬,都有标题、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和日期等。1.标题
双柬帖封面印上或写明“请柬”二字,一般应做些艺术加工,即采用名家书法、字面烫金或加以图案装饰等。有些单柬帖,“请柬”二字写在顶端第一行,字体较正文稍大。2.称谓
顶格写清被邀请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其后加冒号。个人姓名后要注明职务或职称,如“××先生”、“×× 女士”。3.正文
另起行,前空两格,写明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及其他应知事项。4.敬语
一般以“敬请(恭请)光临”“此致敬礼”等作结。“此致”另起行,前空两格,再另起行,写“敬礼”等词,需顶格 5.落款和日期
写明邀请单位或个人姓名。下边写日期。
在传统的请柬中主要分三种形式,正方型,长方型,长条型。这些产品的外形和尺寸都有一定的比例和大小。过大或过小都会给视觉和感官造成不适。大了蠢笨不精致,小了,不大气,不稳重。尺寸:
正方型:尺寸范围在130mmX130mm至150mmX150mm 在国外,通常在卡内增加副卡,请柬(如:路线卡,回复卡,项目卡,等等)副卡,一般可以做到100mmX100mm左右。
长方型:尺寸范围在170mmX115mm至190mmX128mm,大小要随比例改变,要符合黄金分割。如有副卡不宜太
七下
大。
长条型:尺寸范围在210mmX110mm至250mmX110mm,大小要随比例改变。打开方式只适合横向和单边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