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这么简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想所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让学生先主动学习知识,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学的知识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落到实处,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学生摆在第一位。
“先学”中的“先”字,其含义是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以自主学习、生生合作等方式,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前置性平台。“后教”中的“后”字则更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教” 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等。“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运用、高效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二、先学后教,教学互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积极构建“先学后教,教学互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课前预习自学,根据年级的不同,对学生的预习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低年级主要读通课文,标划好自然段,尝试自学认识生字。中年级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题或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阅读,并进行初步的质疑和标注;高年级则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分析,并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检查预习、巩固预习,重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
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问题再次进行尝试性自学,看看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集体研讨,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突出思考的习惯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操作中,紧扣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研讨,教师适当引导,落实以学定教,进行合作释疑,这是重点。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兴趣点,并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以学定教”和“三讲三不讲”(讲学生通过自学还未解决的问题,讲规律、讲方法,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解决的不讲)。以此培养学生的“三学会三养成”(学会自学、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交流与思考,养成参与课堂讨论,倾听老师和同学意见,并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第四步:检测巩固,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首先,教师在每次新授课之前,都要安排预习内容,提出预习要求,设计自主探究的题目,要求预习任务具体化,以题引领预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并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利用上课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生字词以及课文朗读的检查,夯实生字词的基础。然后再根据预习中的其他内容进行简短的再次自学,目的是为集体研讨打基础,为小组交流做准备。其次,集体研讨,本组内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研讨情况进行引导,实现知识的迁移,情感的升华以及对内容的内化,达成学习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最后,反馈矫正,巩固所学。
三、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促进学生互动学习
“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已经超前先学了,那么怎样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1、要建立课堂教学新常规。这是一种有别于旧常规的压抑、严整、呆板的课堂制度。它以学生精神放松,形体自如,活中有序为表征。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中,允许学生发言不举手,先上就上,各抒己见,并学会倾听,快速思考;学会补充,表达
自己的想法。
2、引起学生学习意向。创设学生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欲望,让思维擦出火花,让矛盾碰撞,使学生积极加入有意义学习行列。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焕发思辩活力,从中汲取他人的观点为我所用,激活学生挑战、迎战的能力。
3、让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手段、角色等表现自我,表达自己的行为,表述自己的认知,表演自己的创作,满足学生表现欲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以“让”为“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4、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学生思维没有方向时,给予指点迷津,确立航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铺路架桥,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外放时,给予正面牵引,把握教材;当学生思维定势时,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个“柳暗花明”的启示。
5、把球抛给学生,促进交往互动。创设机会,把球抛给学生,也让教师多说一些“我也不懂,不知道”,装装无知和愚笨,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课堂教学中注重以活动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通过活动提升学生交往能力。互动可分为师生互动,让教师做个“平等中的首席”;生生互动,让出机会,让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生本互动,引导学生与书本(教材)交流,回到文本中再认知,再发现。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的引导、指正。如果教师指导自学不得法,精讲中抓不着要领,先学后教的效果就成问题。我觉得:只有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先学后教 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 高效课堂
——点评《爱美的梅花鹿》
听完《爱美的梅花鹿》,感触颇深,在此作简单点评。这一板块都是寓言故事,旨在通过故事告诉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爱美的梅花鹿》语言比较生动形象,描写具体细致。课文情节紧奏,前后对比分明,语言非常优美,在生动的故事当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生动地记叙了鹿在饮水的时候,欣赏自己美丽的样子特别赞赏自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的腿太干巴,结果,在他遇到危险地时候,四条有力的腿让它获得安全,而美丽的角让它陷入危险之中。教学本课就是让学生明白: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可珍惜的东西往往是朴素无华的。所以,“实用”也是一种美。
这篇课文学习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是学习的难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腿和角前后不同的态度是学习的重点。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者采取“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首先是以疑导学,以疑促学,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有机而和谐地纳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投身于学习过程之中,为精彩的课堂生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学本课时教者还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还有一个优点,教者还设计了课外作业,并且课外作业内容新颖有意义,这样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心灵、情感和想象自由飞翔,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的目的,而且板书设计体现了课文的叙述顺序,更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总之,本节课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开元学校 郭丹丹
内容摘要:
为了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学定教,加强课前预测。
二、顺学而导,落实课中解决。
三、以学评教,展示课后反馈。
即以学情确定教学设计的起点、重点与难点;以学情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以学情检测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主性与独立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高效 语文课堂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以学评教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师应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要想让语文教学走向高效,首先要准确理解“高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能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就直接的方面而言,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有所提高;从间接的方面来看,学生通过老师的教,不但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养成了热爱母语、亲近母语的品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显著发展的课堂,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由上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语文课堂的高效,学生是绕不开的重点。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学”,而不是“教”。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搭好台”,叫学生“唱主角”,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多一点知识消化反馈的余地,多一点进行活动表现的机会,促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以最简约的方式,获得课堂最高的“效益”。而以学定教则是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保证。
以学定教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教育(学习)的主要矛盾,教师参与其中是为了使主体和客体实现辩证的统一,不断化解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促进主体自主发展。
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特征就是课堂中学生在前,教师隐退;学习前置,指导延后;学路优先,教路为辅,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就是把学习的任务先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各自的特点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努力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舒展个性,获得更全面发展。下面我简介它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以学定教,加强课前预测。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量子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下面我以中年级段的《秋天的雨》为例,谈谈具体实践过程。
1.学情描述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下列几点学情:(1)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会认“柿、菠、裳”等字,他们反应这些字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超市、服装店等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这些字。
(2)学生认为“衣裳、钥匙、扇”字难读,是因为“衣裳、钥匙”是轻声词,“扇”是多音字,文中发第一声,一时不容易记住。
(3)学生认为“爽”字难写,是因为对这个字的构字方法还不清楚。“紧”字难写,是这个字容易多了一撇写成错字。
(4)学生已经掌握词意的词语大多是一些名词,来自于生活,平时的使用频率比较高。(5)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时停留在表面,还抓不住最主要的信息进行归纳。他们都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等句子,原因之一是和课后的第二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有关,原因之二还是因为读不懂句子的意思。
(6)学生喜欢的优美的句子,恰好就是他们读不懂的句子。本文想象奇特,句式多样,非常富有情趣。这样诗情画意的语言,跟孩子们的日常用语大不相同,他们对此表现出陌生感,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对这样艺术化的描写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对语言形象很有兴趣。这个点既是困惑点,又是兴趣点。所以根据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试着初步教学生去赏析句子,体会语言之美,积累语言。
2.诊断学情,以学定教
因此,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教什么”,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读准“钥匙、衣裳、扇”等词语的字音,理解“五彩缤纷、频频”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秋天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启发想象,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秋天的景物特点。
(2)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调查学情可以使我们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
1.让“教什么”更贴近学生实际,能比较准确地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对课堂上的学习动态能进行比较有效的调整。因为学情调查得比较充分了,大部分的课堂生成都在预设当中,提高了40分钟的利用效率。
3.学情调查,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实起点,无须再为学生会的知识进行不必要的重复,节省了时间。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一些课后的适当拓展,让学生既能走进课堂,又能走出课堂。
二、顺学而导,落实课中解决。在“以学定教”理念的驱动下,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学生要“学”得好,课堂教学要有效,教师的“导”仍是重头戏。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导“,才“导”得合时合宜呢?
余文森教授曾强调指出:“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所以,当各小组同学为了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畅所欲言”时,为了避免整堂课成为一个小组的舞台,教师就要敏锐地分析学生汇报的观点是否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对有生成点的资源,引导其他小组对汇报组进行点评、补充、驳斥,让每位同学在倾听、评价、较量的互动中获得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学生在交流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交流的话题扯远了,这时,教师要及时用适当的话语将话题拉回来,或结束讨论,或以追问等形式将话题引向深入。
但是不论我们的计划考虑得多么周密,把学生的学情掌握得多么准确,学生是变化中的个体,“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根据学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后,教师在课堂上要顺学而导。“顺学而导”,关键在教师的“导”。“导”的功用在于唤醒和催生,使学生知识情感自然连接,由知到能顺利过渡。当学生迸发出的火花与我们的预设有出入时,我们要顺应学情,学会放弃。
我在导读《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楞,觉得这似乎与学习这篇课文无关,继而一想,既然学生有这样的好奇心,何不来个因势利导,顺学设教,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预案。在略加思索后,我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实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于是,学生从课文的第二小节中找到了答案:“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太小、太浅);又从课文的第三小节中读到了“水都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应当是干净的);还从课文的第四小节读懂了“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于是,学生就自己学懂了课文,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五彩池是不能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即使能游,又怎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于是,学生针对自己的质疑读懂了课文,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深读课文的自读任务。
这时的设计又往往更多地体现为因“学”设教,即教师因课堂发生的学情而灵活地设计即兴的教学引领,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另外,当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时,教师的“铺路搭桥”就成了顺学而导的关键。如在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一课中,当学生理不清诗歌的脉络,弄不清诗歌的结构时,虞老师先引导学生读中思考:每一节诗写了什么?并以第一节为例,帮助学生学习概况诗歌的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
三、以学评教,展示课后反馈。
以学评教就是通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来评价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前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学生通过选择,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比如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和表达方式的领会,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阶段要注意下述几点:
1.展示学习成果必须密切联系课文的学习,重视语感的积淀和运用。现在大家比较重视通过读、议课文让学生积淀语感,似对语感的运用却重视不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
2.展示学习成果的练习,必须遵循学习习惯培养的要求和序列。比如为养成学生在表达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习惯在一年级要引导学生多选择对短课文的朗读、背诵和复述,以积累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在二年级要让学生多选择重点段美读,摘录喜欢的语言或讲故事,以记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或段落;在三、四年级要多选择制作词语分类卡片,多练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片断仿写等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好词好句、成语和一些名言警句;在五年级要多选择为课文列提纲,练习缩写课文、扩写课文、写心得笔记等,以学会仿照课文的某些写作顺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3.展示学习成果的练习要多样化,要具有创造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用什么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应主要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给予积极指导,提出一些练习要求。这些练习不但应该具有创造性,还要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并且还要具有可选择性,就是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彩,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发展语感的需要自由选择。在课后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学生的不同水平区别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能达到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就应给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最后,也要加强课后反馈与课前预测的联系。利用单元间的课文之间联系,既巩固旧知、又导学新知。
爱因斯坦认为,当一个人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一切知识之后,留下的便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呢?当前,在多元开放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更要具备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大概就是爱因斯坦所认为的学校留给孩子们的真正的教育吧。那么,就让我们把两只曾经攥紧孩子的双手松开来,还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一个自由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尽情地感受生活,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全面而自在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金玉.《“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 [4]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2007年8月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第四篇:以学定教 高效课堂
以生为本 打造有效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解读
如何做到轻负高质呢?我个人认为要从教育的本质入手。“本”者根也。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本位”、“本性”、“本体”、“本源”。轻负高质的教学,学生本位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本性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学生本体就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本源就是“真实发展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这一点,才能做到真正的轻负高质。
我上的《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第十册教材中的一课,在此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等。四年级又学习了小数的意义,说明到五年级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无论是知识上还是能力对学生而言都有了基础。同时学习本质又是为今后学习分数的性质及其他分数相关知识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理念的引领,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让学生在原有对分数认知的基础上,再次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单位的含义。2.促进学生在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养成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在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的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就是让学生亲历到分数意义的学习中来。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真实发展学生——照准学生学习真正的起点
分数的知识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本节课的学习从复习入手内帮助学生回忆,从代表一个物体的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实物的话题出发,到4根、8根、12根小棒,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对象,也是教学主体,更是教学资源。教学中利用8根小棒找1/4时学生出现的错误,把学生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在学生自主的辨析中去构建真确的知识做到真实发展学生。
(二)全面依靠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
首先我有意识的将一个物体的1/4和一些物体的1/4放置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主动发现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相同点,得出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1/4。比较不同点引出“一些物体”,是对单位“1”概念的完善。
其次我将4根、8根、12根小棒的1/4放在一起,通过寻找各自的1/4的数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质疑,并解释得出: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量与单位“1”取的数量有关。
我还将求取的小棒是所有小棒的几分之几和具体的根数两类问题放在一起,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认识,为后续学生能分辨求分率与求具体量的区别做准备。
利用这三次活动,教师营造一个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对比,去发现、使之承载的知识内涵也引向了更丰富的境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不断激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水到渠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三)一切为了学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
板书设计中我把分数意义,包括分数各部分名称板书出来,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简单的概念,分数各部分名称三年级学生已经,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写出来吗,况且教师的也不漂亮。可是这样使概念的完善过程呈现出来,而分数各部分名称重点是将分数的各部分内容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建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包括分数单位,明确一节课学习内容,都是帮助中下学生理解、记忆。最后的拓展练习,选择了学生喜欢的话题并将分数置身于学校社团的大背景中,搭建了研究平台,多元的理解并延伸了分数的意义,使不同层次学生对新知有不同层次的建构,感悟到分数的现实价值。
(四)高度尊重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轻负高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的双赢,学生学得非常愉快轻松,当堂课内容能及时巩固,教师及时批改纠正。课上学生能完成书上的习题,并且教师高度尊重学生通过自我批改,快速达成。有人担心学生批改真实吗?基于生本的理念,批改这一教学环节也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其次学生在作业时,我“一支随身笔”,学生随做我随改,进行巡视式批改,学生的情况早在我心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错。通过练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将促进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的内驱力。学生对数学学科有兴趣,乐于数学学习,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那么对他们而言就没有负担。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
以上是我通过《分数的意义》这堂课,诠释自己对轻负高质理解。我们积极探索试图发挥出教育的最大功效,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使每一位学生和谐、个性、全面地发展。最后用我校校训来结束我的发言: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心得体会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余文森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阐述,我受益匪浅。
“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而其中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我感受颇深。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指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先学”的“学”有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与预习是一样的。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先学强调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独立获得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潜质和基础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进度不一,这就必然有差异。“后教”的“教”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师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再面面俱到,就失去了超前学习的意义;二是参与性。先让学生学,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既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又与评价;三是开放性。因学生在先学中提出的问题会多种多样,使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挑战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
对照自己的教学,总怕遗漏知识点,在课堂上讲得很多。时间久了,课堂就变成了老师的舞台,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懒于去思考,被动学习,无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学习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后我豁然开朗。今后,课堂上 要讲在重点处、难点处和关键处,一定要针对学生先学后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不能会不会都讲,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试着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的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以学定教”学生怎样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人人都能学好。
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加以有效的措施进行督促。由于小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确立学生学习动机出发,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尝试,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深入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加强学法指导,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如何掌握学法指导和增强学法指导的艺术性,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式教学等都是有效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做到适时启发、适度启发,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总之,在学习他人经验中,我们要联系自己的课堂,不断地反思、实践,及时总结,再实践,借鉴经验,及时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