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 24.1 圆 (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专题

时间:2019-05-15 02:5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数学上册 24.1 圆 (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数学上册 24.1 圆 (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专题》。

第一篇:九年级数学上册 24.1 圆 (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专题

24.1 圆(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圆周角的概念.

2.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弦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它们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圆周角的定理、圆周角的定理的推导及运用它们解题. 2.难点:运用数学分类思想证明圆周角的定理. 3.关键:探究圆周角的定理的存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老师点评:(1)我们把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刚才讲的,顶点在圆心上的角,有一组等量的关系,如果顶点不在圆心上,它在其它的位置上?如在圆周上,是否还存在一些等量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要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所问题:如图所示的⊙O,我们在射门游戏中,设E、F是球门,•设球员们只能在EF在的⊙O其它位置射门,如图所示的A、B、C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像∠EAF、∠EBF、∠ECF这样的角,它们的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用心

爱心

专心

现在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二、三位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点评: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无数多个.

2.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发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没有变化的. 3.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得出,同弧上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下面,我们通过逻辑证明来说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它的度数恰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1)设圆周角∠ABC的一边BC是⊙O的直径,如图所示

∵∠AOC是△ABO的外角

∴∠AOC=∠ABO+∠BAO ∵OA=OB ∴∠ABO=∠BAO ∴∠AOC=∠ABO

EAOBFCwww.xiexiebang.comAOBC1 ∴∠ABC=∠AOC 2两侧,那么∠ABC=过程.(2)如图,圆周角∠ABC的两边AB、AC在一条直径OD的1∠AOC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的说2ADOB明 老师点评:连结BO交⊙O于D同理∠AOD是△ABO的外角,COD是△BOC的外角,•那么就有∠AOD=2∠ABO,∠DOC=2∠CBO,此∠AOC=2∠ABC.

(3)如图,圆周角∠ABC的两边AB、AC在一条直径OD的同

C因1侧,那么∠ABC=∠AOC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证明. 老师点评:连结OA、OC,连结BO并延长交⊙O于D,那么∠AOD=2∠ABD,∠COD=2∠CBO,而∠ABC=∠ABD-∠CBO=

ACDOBwww.xiexiebang.com11∠AOD-∠221COD=∠AOC 2因此,同弧上的圆周角是相等的.

从(1)、(2)、(3),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圆周角定理: 现在,我如果在画一个任意的圆周角∠AB′C,•同样可证得它等于同弧上圆心角一半,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的推导: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面,我们通过这个定理和推论来解一些题目.

例1.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分析:BD=CD,因为AB=AC,所以这个△ABC是等腰,要证明D是BC的中点,•只要连结AD证明AD是高或是∠BAC的平分线即可.

解:BD=CD 理由是:如图24-30,连接AD ∵AB是⊙O的直径

∴∠ADB=90°即AD⊥BC 又∵AC=AB ∴BD=CD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92 思考题. 2.教材P93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2.如图,已知△ABC内接于⊙O,∠A、∠B、∠C的对边分别设为a,b,c,⊙O半

AODwww.xiexiebang.comCBabc===2R. sinAsinBsinCabcabc 分析:要证明===2R,只要证明=2R,=2R,=2R,sinAsinBsinCsinAsinBsinCabc即sinA=,sinB=,sinC=,因此,十分明显要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

2R2R2R径为R,求证: 证明:连接CO并延长交⊙O于D,连接DB ∵CD是直径

∴∠DBC=90°

又∵∠A=∠D

DOABCa,即2R= DCsinAbc 同理可证:=2R,=2R sinBsinCabc ∴===2R sinAsinBsinC 在Rt△DBC中,sinD=

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圆周角的概念;

BCwww.xiexiebang.com 2.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相等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应用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六、布置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1.教材P95 综合运用9、10、11 拓广探索12、13.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数学:23.2中心对称(第3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23.2 中心对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对称中心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教学目标

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的概念,掌握这两个概念的应用.

复习两个图形关于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利用这个所学知识探索一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它的运用.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2.难点与关键:区别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老师口问)口答: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什么性质?

(老师口述):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2.(学生活动)作图题.

(1)作出线段AO关于O点的对称图形,如图所示.

AO

(2)作出三角形AOB关于O点的对称图形,如图所示.

AOB(2)延长AO使OC=AO,延长BO使OD=BO,连结CD 则△COD为所求的,如图所示.

二、探索新知

从另一个角度看,上面的(1)题就是将线段AB绕它的中点旋转180°,因为OA=•OB,所以,就是线段AB绕它的中点旋转180°后与它重合.

上面的(2)题,连结AD、BC,则刚才的两个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就成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

∵AO=OC,BO=OD,∠AOB=∠COD ∴△AOB≌△COD ∴AB=CD

ADOBC 也就是,ABCD绕它的两条对角线交点O旋转180°后与它本身重合.

因此,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学生活动)例1:从刚才讲的线段、平行四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外,每一位同学举出三个图形,它们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老师点评:老师边提问学生边解答.

(学生活动)例2:请说出中心对称图形具有什么特点?

老师点评:中心对称图形具有匀称美观、平稳.

例3.求证:如图任何具有对称中心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ODBC

分析: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也是对应点间的线段中点,因此,直接可得到对角线互相平分.

证明:如图,O是四边形ABCD的对称中心,根据中心对称性质,线段AC、•BD必过点O,且AO=CO,BO=DO,即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因此,•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教材P72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4.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若将矩形折叠,使C点和A点重合,•求折痕EF的长.

分析:将矩形折叠,使C点和A点重合,折痕为EF,就是A、C两点关于O点对称,这方面的知识在解决一些翻折问题中起关键作用,对称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进而转化为中垂线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求线段长度或面积.

解:连接AF,∵点C与点A重合,折痕为EF,即EF垂直平分AC.

∴AF=CF,AO=CO,∠FOC=90°,又四边形ABCD为矩形,∠B=90°,AB=CD=3,AD=•BC=4 设CF=x,则AF=x,BF=4-x,由勾股定理,得AC2=BC2+AB2=52 ∴AC=5,OC=12AC=52

∵AB2+BF2=AF2 ∴

32+(4-x)=2=x2 ∴x=258

∵∠FOC=90°

∴OF2=FC2-OC2=(255228)2-(2)=(158)OF=

158

同理OE=158,即EF=OE+OF=

154

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 2.应用中心对称图形解决有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74 综合运用5 P75 拓广探索8、9

第三篇:数学:23.2中心对称(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23.2 中心对称(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教学目标

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掌握这两个性质的运用.

复习中心对称的基本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引导总结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2.难点与关键:让学生合作讨论,得出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1.什么叫中心对称?什么叫对称中心? 2.什么叫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3.请同学随便画一三角形,以三角形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画出这个三角形关于这个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并分组讨论能得到什么结论.

(每组推荐一人上台陈述,老师点评)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情况作两个图形

(1)作△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2)作关于一定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以△ABC的C点(或O点)为中心,旋转180°画出△A′B′和△A′B′C′,如图1和用2所示.

(1)(2)从图1中可以得出△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

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这些线段上且O平分这些线段.

下面,我们就以图2为例来证明这两个结论.

证明:(1)在△ABC和△A′B′C′中,OA=OA′,OB=OB′,∠AOB=∠A′OB′

∴△AOB≌△A′OB′

∴AB=A′B′

同理可证:AC=A′C′,BC=B′C′

∴△ABC≌△A′B′C′

(2)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上,且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

同样地,点O也在线段BB′和CC′上,且OB=OB′,OC=OC′,即点O是BB′和CC′的中点.

因此,我们就得到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例1.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O旋转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结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

(3)顺次连结DE、EF、FD.

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例2.(学生练习,老师点评)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只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二、巩固练习

教材P70 练习.

四、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及其它们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74 复习巩固1 综合运用6、7.

1.下面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直角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梯形 D.两条相交直线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A.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全等

B.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随边数增多而减少 C.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3.将矩形ABCD沿AE折叠,得到如图的所示的图形,已知∠CED′=60°,则∠AED的大小是()

A.60° B.50° C.75° D.55°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数乘法》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数乘法》第二课

时:小数乘小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P.4~5页的例3和例

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 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示范: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8 扩大到它的10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二、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 8 6.2 5 2.0 4 × 4.2 × 0.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三、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

P.8 7、9题。P.9 13题。

五、板书

小数乘小数

六、课后记

第五篇:数学:28.2解直角三角形(第4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28.2解直角三角形应用

(四)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致

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横断面图,能把一些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二)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等腰梯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2.难点:如何添作适当的辅助线.

三、教学过程

1.出示已准备的泥燕尾槽,让学生有感视印象,将其横向垂直于燕尾槽的平面切割,得横截面,请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是一个等腰梯形,并结合图形,向学生介绍一些专用术语,使学生知道,图中燕尾角对应哪一个角,外口、内口和深度对应哪一条线段.这一介绍,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很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例题

燕尾槽的横断面是等腰梯形,下图是一燕尾槽的横断面,其中燕尾角B是55°,外口宽AD是180mm,燕尾槽的深度是70mm,求它的里口宽BC(精确到1mm).

分析:(1)引导学生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腰梯形ABCD中,上底AD=180mm,高AE=70mm,∠B=55°,求下底BC.

(2)让学生展开讨论,因为上节课通过做等腰三角形的高把其分割为直角三角形,从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解.学生对这一转化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经互相讨论,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例题小结:遇到有关等腰梯形的问题,应考虑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的组合图形,从而把求等腰梯形的下底的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如图,在离地面高度5米处引拉线固定电线杆,拉线和地面成60°角,求拉线AC的长以及拉线下端点A与杆底D的距离AD(精确到0.01米).

分析:(1)请学生审题:因为电线杆与地面应是垂直的,那么图中△ACD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D=5m,∠CAD=60°,求AD、AC的长.

(2)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此题.教师巡视之后讲评.

下载九年级数学上册 24.1 圆 (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数学上册 24.1 圆 (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