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 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2:3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人谈诗 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人谈诗 教学反思》。

第一篇:诗人谈诗 教学反思

诗人谈诗

教学反思

为了减低课堂难度,我首先引进新的概念——①意象。②意境,在扫除这两个诗歌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后,我把我的课堂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反复诵读,自我欣赏。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边朗读边尝试分析句子含义。因为事先要求学生熟读了《一个深夜的记忆》,并要求尽量背诵,于是有学生就背了出来,但是很明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我给出小诗背景,要求学生讨论完成句子意思的释疑。学生表现很踊跃,但是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我再在旁边做一点拨,总结了这一首诗的语言特点。这就完成了学生自我的阅读,接着我开始进入我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二:对比阅读,学习方法。首先介绍了曾卓的生平事迹,然后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学生在我一步步的引导下,总结出了鉴赏诗歌的4个方面。分别可从①诗歌的语言;②诗歌的形象;③诗歌的情感;④诗歌的艺术特色入手去分析鉴赏小诗,总结要靠实践检验成效,随即我进入我的第三个环节——

三:拓展训练,诗歌鉴赏。我选择了鲁藜另一首极有丰富内涵的短诗《泥土》。让学生进行当堂点评,出示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任选一个面进行点评。

由于时间安排不是太充分,只能让学生匆匆思考,但很多学生思索之后的点评已经初具规模,慢慢的知道应该在那些角度入手赏析诗歌,而不是毫无头绪,乱说一气。说明这种训练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最后布置作业。尝试赏析,学写评论《乡愁》并提出具体要求,作为本周周记,进行专项训练,希望做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从整体上来说。本课基本达到预设目标,能抓住诗歌的文体特点,能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赏析,能授学生以“渔”,实实在在的教给学生方式、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方法指导上有待探讨,作为诗歌,最重要的是朗读,我在本课中却忽略了读,这个在以后的而教学中需要注意。那么可否先介绍诗歌的特点?是先出示入手赏析角度还是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最后总结?而且本课容量很大,导致最后训练时间很是仓促,那么这个训练没有达到强化的作用,对学生到底有多少作用呢?这些问题还是我亟待解决的,也是需要好好思索的。

第二篇:诗人谈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苏教版初中九上《诗人谈诗》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简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学习目标: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对《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段落大意的理解。

讨论明确

全文六般,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二、难点分析

对下面这两行诗应该怎样理解?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讨论明确

理解这两行诗,我们首先应该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时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但诗人说“只有”又并不是否认其他的人,不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是惟一的“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的“我”是—个艺术形象,而不是指诗人实在的自我。

三、写法归纳

(一)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见解独到、新颖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二)诗是语言的艺术。读这首诗,首先感觉的就是语言的精练和准确。

1、先说精练。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但是这个客观叙述是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的。因为月光只是照在大地上,而不是“流进门槛”的。为什么说成“流”,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有了这个“流”字,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惜墨如金而又鲜明生动,这就是诗人语言运用成功的一大标志。

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形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是却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以现实的真实感受。

从以上对这三行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诗人在十八个字里隐藏了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精练的语言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2、再说准确。诗中“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几句诗,需注意“仿佛”一词。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有星流过旷野去”的“流”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赏和学习。

3、诗的寄寓也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阅读

1、《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赏析

鲁藜的《泥土》。《泥土》篇幅虽短,它的容量却不小,内涵是丰富的,意味是隽永的,它经得起读者的咀嚼,也经得起历史的风蚀,至今仍给人以人生真谛的启迪。

小诗最讲究真实的、独特的感兴,写法上也是贵凝练而忌曼衍,重含蓄而忌浅露。诗人鲁藜酷爱“泥土”的淳厚、无私、平凡,这种感情渗透到他的诗里,以至词汇里,用极其寻常的词语——“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赋予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诗人在作哲理的思索时注意了审美的把握,注意了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具体化,致力于把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情感之间寻找一种“情结”。“珍珠”,因为它光泽诱人,价值昂贵,所以“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诗人讥讽那些“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的人,正是无情地鞭挞了在民族危亡、国难日蹙时刻,竟置民族、阶级利益于不顾的市侩主义者和自私、高傲的个人主义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所高度赞美的“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的自我献身精神。诗人鲁藜在学生时代就投身于救亡运动,涉足文坛后,写下了大量抗日诗篇,皖南事件后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正为胡风所说,鲁藜是“被一种生活战斗底欲求驱使着唱出了歌声“。(《一个要点底备忘录》)《泥土》不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么?

《泥土》是对小诗创作的突破。“五四”时期,受日本俳句、和歌和泰戈尔诗歌的影响,小诗风靡一时,冰心的“繁星体”(或称“春水体”)、“湖畔”诗派的抒情小诗,竞相效仿者甚众。五卅前后,由于大时代的潮流激荡,也由于小诗本身的粗制滥造,这一诗体日趋衰落,虽然偶有“现代”式的短诗出现,但也由于大多表现着悲观厌世的思想情绪,这类宣称人生空虚的曼声轻唱终于“弦断,知音稀”。弥漫着忧郁的气氛,浸透着哀怨的苦汁,这是五四前后小诗所展现的那个特定时代心理意绪的某些层面。那个时期也有写“泥土”的小诗,然而,或是“吻着泥土沉睡”,或是把泥土喻作自己情人的“丰厚的胸脯”,寄托着五四诗人惆怅、寥落、失意的情怀。鲁藜这一派诗人却是从时代的战斗烈火中锤炼出来的,他们对于生活与斗争抱着思索和寻求的态度,他们从本能上滋生出来的生活战斗的欲望出发,投身到火热的现实斗争中去,于是才能树立起“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踩成一条道路”这样一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

2、《有赠》

曾卓

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我饥渴,劳累,困顿。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我轻轻地叩门,如同心跳。

你为我开门。

你默默地凝望我,那闪耀的是泪光么?

你为我引路,掌灯。

我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我赤脚,走得很慢,很轻,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你让我在舒适的靠椅上坐下,你微现慌张地为我倒茶、送水。

我眯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

我的行囊很小,但我背负的东西却很重,很重,你看我的头发斑白了,我的背脊佝偻了,虽然我还年青。

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一口酒就使我醉了,一点温暖就使我全身灼热,那么,我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么?

我全身战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我的,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这样握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

你敢这样握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

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了,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

你的含泪微笑的眼睛是一座炼狱,你的晶莹的泪光焚冶我的灵魂,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 „„

五、课堂总结:

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六、板书设计:

宁静——月光沉睡动中有静

意境

深沉——深夜压静中有动

七、作业布置

自读鲁藜的其他作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试写一篇评论。

教学反思

从整体上来说。本课基本达到预设目标,能抓住诗歌的文体特点,能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赏析,能授学生以“渔”,实实在在的教给学生方式、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方法指导上有待探讨,作为诗歌,最重要的是朗读,我在本课中却忽略了读,这个在以后的而教学中需要注意。那么可否先介绍诗歌的特点?是先出示入手赏析角度还是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最后总结?而且本课容量很大,导致最后训练时间很是仓促,那么这个训练没有达到强化的作用,对学生到底有多少作用呢?这些问题还是我亟待解决的,也是需要好好思索的。

第三篇:《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教学重点与难点:

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入:

1、学习了“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我们对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评论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诗歌,又该如何赏析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去听听诗人谈诗。

2、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

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反复诵读,自我赏析:

1、反复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的方式写在书旁空白处。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有没有那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内未得到认同,但现在心里仍然有些不服气的?可以将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5、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三、对比阅读,学习方法:

1、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3、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四、再读原诗,品味涵咏:

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五、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评论——《中学生谈诗》。要求:

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六、板书设计:

宁静——月光

沉睡

动中有静

意境深沉——深夜 压

静中有动

七、附: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3、关于古诗意境的阅读比较:

首先是意境。

何为意境?如何创设意境?创设意境需要哪些手法?以上问题需要举例并注意穿插讲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其次是象征。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他会使表达的情感变的委婉,含蓄,曲折。如“阳光”“风”“黎明的音响”象征光明,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第三是想象与错觉,如“仿佛”,“以为”。仿佛是一种想象,如果是真实的,写实的,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以为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马上会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句,所以他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的强调并固定成文字。而这里的文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最后是个别词语的运用,如“流”“压”等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尝和学习

第四篇:诗人谈诗教案

十五课 《诗人谈诗》(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2.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教学资源:上网查找鲁藜的相关诗作,了解他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牙牙学语时,我们就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类诗句中知道了游子的思想之情;小学时,我们就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诗句中了解到中国农民的勤劳与辛苦,而现在,我们从“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路在那头”等诗句中了解到台湾人民渴望回归的心声。读了那么多的诗句,你认为诗歌与其他文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展示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欣赏诗歌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学生思考、回答,大屏幕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鲁藜的世界,去品味、领会他为我们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二、研习新课

(一)音读

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这首小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借助学案上的作者简介、课文注解以及曾卓的评论,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补充介绍: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最艰苦阶段,作者虽然身处解放区延安,但整个中国大地还是一片黑暗)

(三)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刚才我们从诗歌的概念中了解到诗歌的节与节之间的跳跃性很强,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有关。那么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旨何在,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虽然当时整个中国还处在一片黑暗之中,但诗人坚信光明一定会到来,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心态。

(四)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要解开一首诗的奥秘,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

(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 2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3)朗读诗人曾卓对这首诗的评论,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4)找出这首诗哪些意象能体现“宁静”?哪些又是体现“深沉”的呢?(这里的“深沉”是“沉重、耐人寻味”的意思)

月光

风声

月亮

河岸 流星——宁静 沉睡的万物

山影——深沉(5)体会以动衬静的手法。

总结:意象是入诗的必经之门,意境是诗的灵魂。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旨和意境,现在我们男女生分读这首诗歌,要求:读出感情,体味诗人的乐观和对光明渴望的心里。

(五)推敲诗中字词的表达

一首好诗,它优美的意境确实能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其实,一首好诗,它的每一字,每一个词都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的用字、用词之美。

1.月光流进门槛 体会一下,“流”改成“照”如何?

用“流”字使月光变得有动感,有流淌的诗意美。而“照“只能给人静态的缺少活力的感觉。

2.河岸被山影压着 体会体会,换成“遮“怎么样?

明确;“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遮“字缺少这种表达效果。

(六)总结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修辞、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象征、对比衬托、用典故、联想和想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欲扬先抑等。

这首诗歌:想象、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同时用字非常的准确精炼。

(七)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谈谈对我们写评论的启示 表达“偏爱”

阐发意境,探索情感

概括评价

三、巩固提升

阅读鲁藜的《泥土》,就感触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点简短评论。

四、课堂总结

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能够背诵。2.整理自己读这首诗的感受或困惑。

板书设计:

/ 2

第五篇:诗人谈诗教案.

十五、《诗人谈诗》教案

一、学习目标:

(苏陈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08、11)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时安排

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了解作家作品、补充明确任务。

2、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3、组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讨论 从作者抒发的情感讨论交流

4、组织自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结合自学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5、指导确立专题

自主组合确定专题

6、提供帮助 提出疑难

7、指导学生形成成果 完成专题 课内1课外3

8、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交流展示成果 1

9、师生共同反思

专题示例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

附 相 关 资 源

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其它内容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提供余光中简介和《乡愁》的鉴赏: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2)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1课时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 选学生习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训练 2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贯穿在课文的学习中处理,不单设课时。

下载诗人谈诗   教学反思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人谈诗 教学反思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人谈诗的教学教案

    诗人谈诗的教学教案 1. 《诗人谈诗》 2. 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 ①乍然:忽然;突然。 ②山峦:连绵的山。 ③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1、曾卓简介 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

    《诗人谈诗》教案方案

    《诗人谈诗》教案方案 教学目标 .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能理解诗文蕴含的内涵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

    诗人谈诗教案ok

    诗人谈诗一、学习目标: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

    十五诗人谈诗导学案

    十五、诗人谈诗 主备课:党兴会 教学目标: 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 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

    诗人诗号

    诗佛——王维王维,字摩诘,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读懂诗歌中的形象及诗人抒发的感情。2、研读诗评,加深对诗作的理解。3、学习写作诗歌评论教学重点:1、读懂鲁藜的诗,结合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2、对照曾卓的诗评,能......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范文)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八中学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我就一直在思考:究竟怎样的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究竟我们怎样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让学生成为学习......

    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谈诗教案

    诗人谈诗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时安排 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 了解作家作品、补充明确任务。 2、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