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反思
《小麻雀》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S版上册第一课《小麻雀》,出自于高尔基的一篇童话。主要讲述了小麻雀普季克自作聪明、天真可爱、不听妈妈的劝告从窝里掉下来,在妈妈奋不顾身地抢救下,最终学会飞的故事。这篇童话比较适合孩子们阅读,从文章中大多能够体会到那种麻雀妈妈伟大的母爱,特别是分角色朗读,同学们能够尽量体会小麻雀普季克、麻雀妈妈的语气和心情去有感情地朗读。
整体反思本节课,我认为刚刚与假期结束回归课堂的学生上的第一篇课文,学生与教师之间适应的不太好,特别是一个假期的生活,好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变得暂时有些拘紧,放得不够开。如朗读课文时举手展示的不够充分,再如理解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大多学生回答的比较浅显,声音也不够自信。两节课时进行一个比较,第二课时就比第一课时学生的整体表现要略好点。
本堂课成功之处:
一是透过童话的文本,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通过反复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麻雀妈妈与小普季克的形象特点。二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本节课的失败之处:
限于时间的问题,原本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与父母争吵的一件事,从中感受父母的伟大平凡的爱,当我看到孩子们那羞红的脸,再加上我讲了四年级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母亲的呼唤》,学生都已陷入了沉默中,故本篇课文没有很好地拓展,今后教学还应当尽量地予以拓展。
《孔子》教学反思
回顾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讲了第一个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通过交流,明白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拉的为人处世的道理,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宽容。并让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实际说说到对人要宽容。在讲完第一个小故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学法,并指导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们自学后面的几个小故事。想法是好的,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做得很不够。我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是谈自己的感受,这时,我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而是靠自己的讲灌输给学生,没有把发言权留给学生,虽然老师讲了很多,但学生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这是很不可取的,今后要注意。还有就是对课文读的太少了些,虽然在设计这堂课时也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由于怕读得时间太多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自己的心理素质太差,紧张。),对课文的读也就不到位,这或许也就是学生不能很好地谈出自己的感悟的原因所在吧,其实文本所在表达的内容很多时候在学生的读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
总之,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今后还要多努力,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上一个台阶。
《天窗》教学反思
《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后完成填空题,再让学生质疑。学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一、通过品词品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句子。我让学生围绕作者将他看到的,想到的写得好在哪里,找句子,品一品。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悟出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闪电的形状,云朵的变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展开,十分合理。
二、指导学生朗读。因为学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风雨的呼叫声,小虫的鸣叫声学生的朗读有起有伏,抑扬顿挫。多次,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积累到了不少优美的句子,给写作提供了素材。
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整节课,我设计了4处说话练习,因为平时我在课上就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特别是一些文字优美的课文,如:《我爱三峡》、《繁星》、《桂林山水》等课文,我都让学生背诵积累,所以在今天这节课上,学生就非常巧妙地运用到了积累的句子。除了平时就能说会道的,我还特别让好同学帮助那些平时不太开口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这节课的遗憾:
1、感觉自己在教法上没有突破,教学手段不够有新意。
2、说话练习时用了比较多的时间,造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梅兰芳》教学反思
《梅兰芳》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上海沦陷时期,梅兰芳大师想方设法一次一次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表现了梅兰芳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认识当时特殊背景入手学习文本。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段落中的句子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梅兰芳了几件事,找出自己感受深刻事件中的重点句子,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段落中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学生通过这些环节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不足之处:
1、记得有句话说的意思是说,语文课是小课本大课堂,这一点自己虽然知道,但在这节课堂上落实不到位,经过课下与同学科的教师交流后,发觉自己在课堂的拓展与延伸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如:引导学生认识京剧是国粹等.2、精读课文时,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还浮于表面,学生有人云亦云的情况,别人说什么,有的同学也跟着说什么,不独立思考.思考不深入.《武松打虎》教学反思
《武松打虎》是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表现了他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由于全文的篇幅较长,所以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打虎”这一环节,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其锋芒,以轻 轻地三“闪”应之。这三“闪”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闪”的字意,再与“躲”进行比较,体会“闪”字之妙,最后从武松只闪不攻体会出他的沉着机智。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武松动作的句子读一读,如“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老虎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字,虎虎生风,令人惊心动魄,也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由于时间有限,感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贯彻得不够,品读课文的时间不够充分,课文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学生书读得不够流畅,不能把这篇经典名著读得有滋有味,这些都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应该把课文美读作为重点进行训练。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这堂课中学生读书的份量有点轻,如果能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特别是武松打虎中与老虎过招的三个回合。从而体会武松当时的处境,和他的做法。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武松的机智勇敢,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时的体会和感悟能力。第二个不足之处是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时不够深入,不能很好的借助重点的词句谈感受。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后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
一、读书做笔记
教学之初,让学生交流已经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介绍自己养成了爱护图书、坚持写日记、读书做笔记等好习惯,特别是有几名学生交流了如何读书做笔记:边读边思考,有一些想法就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读到精彩的词句可以做个记号,摘抄下来,写写读后感受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值得其他学生学习,我充分表扬了这些学生,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当堂进行练习,让学生读读自己喜爱的文章,在“采蜜本”上完成一篇摘抄笔记。
二、随时使用工具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意义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图中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几种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班上作交流,并指导学生到书店购买或到图书馆借阅工具书。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了在平时是如何使用工具书的,孩子们从借助字典认识字到查词典理解词语,再谈到近反义词的查阅,作文中引用格言、歇后语等,甚至对感兴趣的植物也可查阅百科全书,看来一部分学生已经尝试使用工具书,感受到工具书对学习的帮助了。因此,在班上进行了表扬,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使用工具书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恩难忘》
是苏教版五年级教材里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教学时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的写作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田老师与自己怎样教学第一课进行对比,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一形象的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内容入手,直奔田老师故事教学法这一最有趣的内容。而后采用对比,再次紧扣重点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了解田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故事教学法。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比喻句从“春雨点点”——悟“教诲”之质。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二个层面的解读。这个环节承接上一环,体会“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明白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不仅仅有知识的教学,还有人生道理的启蒙,同时也感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从“恭恭敬敬”——感“教诲”之恩等。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三个层面的解读。体会到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同时把作者对老师的敬意的表达与传递作为本环节的重点。揭示了本文的题意“师恩难忘”的真正内涵。
另外本文从我的表现中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成功人士的成长:从“听得入迷”——感上课专注,从“文学的种子” ——感喜欢写作,这也侧面衬托了田老师上课讲故事的精彩,这是作文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要活学活用。把课文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
《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学生因为是初次学习演讲稿,所以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教学还算是比较顺利的。
第二段是本文的重点。“四问”结构相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出现的,教学时,我采用了“教”(导读“问身体”一段)——“扶”(导学“问学问”一段)——“放”(自学“问工作、问道德”两段)的方法,努力地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学生对于一些语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鲜活实例,效果还不错。比如陶校长认为:“健康是生命之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一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从而知道桑兰受伤之后,就无法参加比赛为国争光,就无法享受平常人可以享受的生活;再联系学校的黄老师,因为出了车祸,成为了一个植物人,再也无法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讲课,无法看到我们这个美好的世界,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举这样的例子,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课文,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辜负陶校长的殷切希望,让演讲的精神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呢?我要求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从今天开始,就这样“每天四问”,及时记载完成情况,当然提醒学生要实事求是,说真话。总之,要努力像陶校长所说的,学做“真人”。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不足,有的教学环节讲解的不够深入;整堂课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实,并没有 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
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见》这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那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因为牧童高兴、活泼可爱。)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呢?(因为牧童要捉知了,怕惊吓了知了。)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习作1》课后反思
写人的文章看似简单,然实属不易,看完学生的作文发现问题不少:
1、没有内容可以写。大多数学生想不到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询问才知: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体贴才是事情,那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想不到内容可写了。)
2、不知道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而是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儿地说完。
3、对于细节描写还比较的陌生。许多同学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不是典型事例,惊天动地的事才能体现老师的品质,这也是造成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文章空洞的主要原因。
4、学生的词语匮乏。学生原先的词语、句子的积累少,也造成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少,“肚子”中没有东西,又怎么能好文章? 针对这些问题,我 加强了对“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用小事刻画人物”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用细节描写去刻画人物,用小事刻画人物,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活起来,掌握最基本的写人方法。另外:教学中教给学生编写提纲的方法,这也是写好作文的捷径。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一课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难忘师恩”这个问题并让“师恩”植入学生的心灵呢?
一、抓关键词。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抓关键句。
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
《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本文是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演讲稿形式的文章,不免感觉陌生(连第一自然段从哪里开始都不知道),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就向学生讲授了演讲稿的特点:真实性和鼓动性,内容贴近生活。必须讲真话,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言规范,明白易懂。并很快帮助学生理清了自然段。
课文条理清晰,重点部分的语言形式基本雷同,于是,我请学生按照“问什么,为什么,提出希望”把每一问分成三层。学生边读书边分层,很容易就做到了。接下来的合作探究环节更不是什么难事儿。学生因为先前已经分了层,对几个自然段的语言形式感觉很清晰。所以,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一切都挺顺的。
但是,课堂上总感觉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回答正确率太高,可回答问题的含金量感觉太低。课后思考:可能是文章的结构太清晰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顺理成章的课堂更看不出学生的智力差异。看来,教学永远存在缺憾!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 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本课围绕“为什么要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深入学习课文,并且由此让学生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健康成长,并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读代讲。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情,体会到探索大自然的乐趣。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这堂课上,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机,如此的令人热爱,如此的令人向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后在教学诗歌时,不是就诗歌而教诗歌,而是要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后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变色龙》教学反思
《变色龙》以故事的形式写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经过,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的特点。变色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变色龙生活在热带丛林中,“数量不多,难得碰到”,所以对教室里的孩子来说,根本就不了解、不熟悉。怎么办呢?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以准确、细腻的笔触,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写作顺序是“全身——头——身躯”,通过阅读,我们很容易认识变色龙。但是,为了使孩子们准确把握变色龙的外形,我让孩子们观看变色龙的图片,说说变色龙的样子。在学生学习第九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读读文字,看看图片,相互提示。这样,学生对变色龙形象的认识就容易准确、清晰、具体了。
学习第十一自然段的时候,就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体会变色龙的舌头“长得惊人”。学习第十四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观察这样几幅插图:在香蕉叶上,变色龙变成了香蕉叶色;在棕色的泥土上,变色龙变成了棕色;在水泥板上,变色龙变成了浅灰色;在枫叶上,变色龙变成了红色„„这样学生不但对这些颜色印象清晰,而且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颜色的渐变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颜色渐变的、流动的、和谐的画面。学生不禁惊叹变色龙功能之奇特,本领之高超。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让孩子亲眼目睹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在读了课题之后,我让观察课文中的几幅插图,然后让他们说说你找到金蝉了吗?有的孩子把蝉壳说成了金蝉,有的孩子把出壳的蝉儿说成了金蝉。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这时,我让孩子们结合第三自然段中对金蝉的描写:“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再判断自己说的对不对,大家都摇头了。在这一关键时刻,我出示了一张金蝉的图片,学生们都不禁惊讶以来:“噢,原来这才是金蝉呀!”这时候,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我问他们是否愿意和我一起观看蝉脱壳的过程,大家一致赞同。我们便随着作者一起上了那棵树,亲眼目睹了脱壳的过程。
第四、五自然段,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词语,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且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尽管课文中对金蝉脱壳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细致,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根本没有学生亲眼目睹那神奇的情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我相机播放了金蝉脱壳的画面,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由于画面不是动画,过程不够生动。
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观察,让我揭开了金蝉脱壳的秘密;是观察,让我捕捉到了金蝉脱壳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可以说,观察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钥匙。怎样才容易发现美呢?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种观察方法:一是有顺序,二是有重点,三是有感情。学生不仅欣赏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还学到了观察的方法。整堂课的学习应该说还是较满意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
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通过比较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从而知道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所以最后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诗人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故事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课文练习一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可以积累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本文篇幅较长,不宜要求处处详细复述。课文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重点复述,而其他的部分,可以要求学生抓住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简单的复述。首先,从整体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期盼团圆。复述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特别是抓住人物的动作,尽可能运用文中的原句,因为这是故 事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第六自然段写了嫦娥奔月的过程,插图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无限遐想,所以复述这一部分时,可以借助插图。要求学生按照原文来复述,表现意境的美。其他的部分,学生可以抓住重要的词语,进行简要的复述。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
这是五年来他们语文课本上出现的第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本课介绍读书方法的文章,告诉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要放过拦路虎,应扫清阅读障碍,让读书更有成效。可是在现实学习中,我发觉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愿去查字典,他们似乎习惯于老师的讲解与告之,对待拦路虎基本上是放走的态度。所以在一开始学课文时,我请不放拦路虎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以及这样做的好处,请他们谈完之后,我进行总结,然后问他们:“想不想像他们那样成为没有拦路虎或者很少碰到拦路虎的人?”学生都说想,接着我就说:“书上就告诉了我们很好的方法。”学生兴趣很高,马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效果非常理想。但从这一课中我也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待提高,思考不够深入细致。今后我们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让学生真正能自由读书,深入读书。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于是,课就这样进行了。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分别理解寓意。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因为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甚至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竟然目瞪口呆,无法回答。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虚的,是无效的。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本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因此我课前找了一些邓小平爷爷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于学生预习过课文,他们已能正确、流利朗读这篇课文,因此,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篇章”等词语,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回忆《练习3》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一种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具体明确。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无私奉献”,《艾滋病小斗士》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在单元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巩固运用的作用。
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要想使学生被课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动,首先作为授课老师先要被感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然后带领孩子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教学,我和孩子们在一些图片及文字中被恩科西的坚强感动着。带着饱满的情感带着学生走入文本,抓住课题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进行展开,你认为什么人可以称为“斗士”。学生踊跃回答。通过老师的范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感悟恩格西的“不幸、顽强、抗争”。了解恩科西是如何与社会偏见作斗争和如何呼吁人们一同关心其他艾滋病人的,从而加强对“斗士”的深层理解。最后引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红丝带”,增长知识,了解它的象征意义。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
首先,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始伊始,让学生欣赏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他们能尽快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然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对黄果树瀑布的总印象。第四自然段讲的是瀑布激起的水花落在黄果树小镇上的一系列轻盈优美的动作,其中“银雨洒金街”这个比喻最使学生心驰神往。在教学中,课件演示“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让学生体会“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如此美妙之境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挥洒飘扬之美.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朗读体会。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声响、形态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声响、形态的词句,如“哗哗、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訇然作响”,“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抓住这些词句朗读体会,产生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第三,大声齐读。尤其是本文的第一、二、三、六、七自然段,只有运用齐读,才能渲染出瀑布的无比壮美,烘托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学习本文,学生对大自然的杰作——美丽壮观的黄果树瀑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获得了美的体验。
《莫高窟》教学反思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学生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以期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单元之首的《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上课前,本想按着一般的老路让学生按着文本的顺序逐步深入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闪光之处,提高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认识。没想到,刚进教室,校长就没打招呼地尾随其后,这倒让我 突然紧张起来,虽说是随堂课,可是上得太差也交代不过去。匆忙中翻开课文,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不如就从“风筝实验”入手吧,因为“风筝实验”是本文的一个关键地方,富兰克林正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对,就这样吧。于是,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课后,虽然感觉学生学得还算比较扎实,但总感觉学生一堂课上学得太少,反思自己的教学,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细读文本,让他们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选取典型句子品读,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诺贝尔》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紧紧扣住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这个主题。课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一个问题:“在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中,哪些事例最让你感动?”。引导学生抓住第二部分的重点语句,感悟诺贝尔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读——品——说——读”,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批批、注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鲜活的、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但在本课中,感觉不足的是学生品读不够深入。在词句的品读上,有些没有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学生说得较少,说得浅,缺少亮点。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如何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编写的经过,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刚上课,我知道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好好地读过。于是,我首先布置了一个任务: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有了压力,读起来还挺认真。然后,我分别请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讲这个故事,三个同学讲得都很好,有两位学生还用上了“厄运、持之以恒、坚定、毅力、信念”等词。这倒是个不错的开头!有了这个基础,我就让学生说说“厄运”在文中的意思,学生自然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然后,再追问: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我出示了一系列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认真体会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一步步地分析,学生知道了谈迁为了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谈迁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定。这样就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谈迁的坚定信念。
我还发现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家境贫寒”“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家徒四壁”等。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这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为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读为主线,在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的 内容,再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中所要阐述的“水滴穿石”的道理。
因为明天作文课要写本课的读后感,所以今天教学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在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后,先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本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并进行评价,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但发觉课中学生读书还不是很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八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可忽视,至关重要的,即对学生要关键处点拨,疑难处引导,知识空白处讲解。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用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提供很好的平台,答案和理由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肯定和鼓励。与此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引领、指导作用,以及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度。
在学习林冲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能将课文和自己的见解结合在一起,答案都很精彩,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比武刚开始,林冲为什么说自己输了?”为什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最后会败给林冲呢?”。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和前面体会人物性格的环节重复,其实不然。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只是单纯的知道这些人物身上具有哪些性格,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就可以进一步知道洪教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武。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本质特点。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少年王冕》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是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王冕的“勤奋刻苦”和“孝敬母亲”这两个方面,抓住课文重要语句,或提出问题,让他们联系全文解决,这样既是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主人公的优良品质的熏陶。
人物语言最能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心理。第二自然段是母亲与王冕的一段对话。我引导学生紧扣语言文字从读到议,再到读,这样层层深入,帮助学生体会母子情深,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所以在本课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了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最后学生知道了王冕的“勤奋刻苦”和“孝敬母亲”是他成才的重要基础。王冕和他母亲过着温馨而幸福的日子,这都是王冕的勤奋好学的结果。学生从而懂得了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能是有的地方交流得太多,所以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花了三课时。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调控。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记叙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课上,让学生抓住“依依惜别”,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六个“您”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课文语言。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美丽的桃花园,令人神往。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将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初步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第三篇:第九册 语文 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分别是《观潮》和《鸟的天堂》;略读课文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除了四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组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道不断寻求政局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
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既要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些观察日记。
怎样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在实践活动与习作中得到体现?我边教学边琢磨。
首先,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充分注意单元与课文的“导语”,让学生明了单元的重点与课文学习的要求。而且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些要求而进行。如:《古诗两首》中除了读懂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之外,两首诗的寓意必须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说说。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边读《题西林壁》,边突出 “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让他们体会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发生变化,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再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帮助他们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就各不相同。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古诗中,既让学生欣赏诗句的意境优美,还要引导他们感受词语的对偶,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落,让学生抓住“一顺儿”“铺”等词语让学生领会叶子的整齐、均匀。描写爬山虎怎么爬的那一段,抓住动词,反复朗读,并且用手演示其爬行生长的动作,加深体会。
第三,让学生在领会之后,再三品读,学会写品读文章。并从中学会怎么观察,连续观察,并写出有分量的文章。我在学生学完《蟋蟀的住宅》之后,布置他们自我选材写文章。
1、当一回游客,写写自己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样子。
2、当一次导游,介绍蟋蟀的住宅。
3、评论蟋蟀的房子,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在课堂上欣赏了课件,仔细读了文本,回去后又一次重新品味文章,写出了不少好的文章。从这,他们也学会了如何仔细观察,怎样细致描绘所见所闻了。
第四、写作之前,预先布置学生观察任务。我们语文老师在教研活动时,就统一了意见,根据本组课文学习目标,让学生先观察,做好记录。在写作时就有素材可写,有内容填充。观察具有连续性,内容具体多了。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编排,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个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本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这一组的教学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不仅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教学时综合考虑整组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篇童话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时,既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在进行本组课文第一课《巨人的花园》的教学开始,我就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童话教育,引导学生去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童话。为语文园地三的写童话进行教学铺垫。
《巨人的花园》中,作者通过巨人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巨人心里的变化。通过对巨人细节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巨人的心里变化。也在这个过程中,教导学生学习从一个人某个细节去表现这个人的心理变化。将作文的教学融入到平常的阅读教学当中。
本组课文中的《去年的树》,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文章。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学生很少接触的,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标点符号的使用。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一直很注重教导学生如何使用对话这种方式去将自己编的故事写出来。但是在教学当中,我以为学生已经学会了标点符号的使用,尤其是冒号和双引号的使用。在之后的学生作文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仍然迷迷糊糊,不知道应该怎么在作文格子里面书写标点符号。
教完这个单元的课文,我发现如果想要编写出好的童话,学生的阅读量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而现在,学生普遍都不喜欢读书,因而阅读量也不够,在编写童话的时候,常常出现故事瞎编,没有内容,很空洞。对此,我真的很措手无策,可是为了让学生还是能够写出童话来,也只能够借助于作文书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主要是写动物的文章,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的相同的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的不同的动物,全组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按照“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模式展开课堂。
成功之处:首先创设情境,介绍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之后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画,让学生谈自己看过图后的感受,激发学生想认识作者笔下动物的兴趣,从而导入课文。
紧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文,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进而再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之后老师提出大问题:文中的动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动物的喜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然后小组交流在读文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之后汇报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学习,充分体现以问题引导为中心教学法。
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力求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注重品词析句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学语文,举一反三。品读句子,让学生领悟语气助词的作用,进而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读透文,理解作者情感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一段的结构特点——总分,从而指导写作方法。
归纳概括部分,让学生自己从字词句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来谈收获,真正的达到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
采取的措施:最后是拓展应用这一环节,我没有要求学生提笔去写小动物,而是要求他们: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背给你的同桌听。这样设计体现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高效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现刻意感觉的无意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积累词句,从而把这些词句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采取的措施:语文是听、说、读、写,语文是字、词、句、篇,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再接再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这一组课文,都是写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文章。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引起探究我国的
“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因此,训练的重点一是理解内容,增长见闻。二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三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指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相互讨论等得到答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深入研究,感情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的。并指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达到读写结合。尤其是学了《颐和园》一课,让学生也写一次浏览活动,应用了按浏览顺序写作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还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查找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习作打下了基础。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在设计指导过程的时,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的储备状况,侧重了几点:一是整合资源,将“我的发现”和“成
语故事”结合起来进行;二是注重了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将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有效交流结合起来;三是适度进行拓展训练,在习作训练中,不仅让学生写出来,而且还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出去”。这样设计并实践,确保了训练目标的实效性在教学本语文园地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口语交际、作文指导和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与作文指导相结合,学生在说真情故事的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好作文做了极佳的铺垫。作文指导时,我重点结合“胜似亲人”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想象、描述,降低了写作了难度,同时也很好地缓解了学生的“习作恐惧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包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叙的是12岁的周恩来的故事。年小志大的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榜样。《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记叙的是作家肖复兴上初中时受到叶圣陶老先生指导写作的事,表达了作者对叶老感激与怀念之情。《乌塔》记叙的是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的事,赞扬了小乌塔极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告诉了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认知观念,还要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他人、懂得感谢,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第七单元的四篇文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著名文学家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中受到启发,懂得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用记叙手法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本组课文安排了以“成长故事”为主线,其目的在于让中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有样可依,也在于给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初步借鉴课文的正面指引去初步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因为有了本组课文的安排,让语文老师的教学更具人文性,不但关注了学生的自然发展,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各项发展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并从学生的体验当中予以情感的熏陶与陶冶,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主题是“科技成就”,认真教完了本组课文,了解了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学生也畅想了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将对本单元的教学谈点体会:
《呼风唤雨的世纪》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比农耕社会和20世纪,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子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然后组织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电脑住宅,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能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飞向蓝天的恐龙》为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很显然,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即教什么)有十分清楚的意识,教师要关注到知识背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并设计了比较句子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发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感悟表达的准确与科学。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我就向学生提出“未来的食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想由此引导学生去设想未来的食物。学生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未来的蔬菜未曾洒过农药,是无公害的蔬菜。”“未来的蔬菜没有虫子咬过,完全是绿色食品。”„„这时我发觉平时不善于发言的邓思思、蓝盛宝也举起了手,只是那手举得有些不坚定。我用微笑的眼神注视他们,亲切地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未来的蔬菜个子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未来的蔬菜不会腐烂。”有学生立即补说:“未来的蔬菜是超大个的,我们可以在里面生活。”„„这时我就听到有学生轻声说:“那么大的蔬菜吃也吃不完,只吃一种蔬菜,营养会不够的。”学生的反应比我还快呢,我又抓住机会让他响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点头表示同意这种看法。
第四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反思
1、《窃读记》教学反思
开学上的第一课林海音的《窃读记》,通过朗读感觉五年级的学生的语感比以前好很多了。一篇文章整体读下来,整齐通畅。教学中我从学生读课外书谈起,顺势谈到课题,理解课题之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窃读的滋味,有学生快速能从文中找到并读出。就从滋味入手整体把握课文,把主要的先入住学生脑中,然后在窃读过程中印证这种窃读的滋味----快乐和惧怕的,这样下来,学生求证式地学习印象更深刻些。
在细讲课文时,也就是分享作者窃读过程时,不光领悟窃读滋味,更要深化主题,让学生明白不光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几次学习交流后落实到这句话上来,深化主题,升华感情,从而更好地启迪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读书长大获得智慧那多美好啊。多希望学生明白去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之后,深深反思,五年级的学生要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老师要把课文主要问题串连起来带领学生走进快乐学习之旅,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发好言。
2、《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我和学生带着缅怀的心情来学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因为今年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今天学习他教诲我们读书的课文,我们有更多的怀念。我在上课时点燃蜡烛,一种怀念之情悠悠飘出。在烛光的闪烁中我们走进季羡林,介绍季老,我们学习,我们怀念,我们听取季老的教诲。
在学习季老的教诲时,我简要抓住三大点来进行教学。在交流中让学生听取并接受季老对我们小苗读书的教诲,学生学习能力还是蛮强的,在老师稍作引导下就学会了季老的三点读书教诲。
教学之后,我深思学生对季老还不是很有感情的,学生课堂学习中怀念情不够,尽管我想煽情,看那课堂我也没有了,让着学生情感的发展吧。或许他们今天学习了季老的话语,以后学习到季老的散文,再想起今天的课堂来,那时的感情要深一些,就让学生的情感自然发展吧!另外阅读课文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学为好,师要少讲还时间给学生。
3、《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感觉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挺难的,一篇国外的文章叙述方式和情感表现上与我们毕竟有些不同。
我先从解题入手,侣为伴侣,书为伴侣,为什么书有如此魔力?引入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朗读该诗歌启迪学生书是浩瀚的天地,可以领略人世的真谛。当然学生并不是真正弄懂了,还是要时间去理解的。在回到课文学习,一三自然段一问一答入住书为侣,然后探究式学习,怎么会书为侣?把这个疑惑探究,让学生从心中真正体会书为侣的好处,常看常新。我觉得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明白书为侣的好处不是那么容易的,生硬地把这个给学生是不适宜的。反思中还应该让学生去多读去自然领悟为好,师不能灌输强加给学生。重点教学7自然段,朗读中交流,一步一步交流体会,再读,从而明白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去读中领悟才会真正明白书为侣的乐趣。在此基础上理解书是朋友,是故地,并引导学生去填空理解。真正让学生明白书为侣不是那么容易的,还是在今后多反复中让学生去理解吧,让学生读熟,背熟,我想才是最实在的。
4、《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教学完《我的“长生果”》感到引导学生去阅读去体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先从课题“长生果”引起,讲到书,那作者“我”读了哪些书呢?引导学生找到“我”最早的读物小画片,在读一读第三段,让学生去体会。接着过渡到读连环画,学生读段落,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四字词语。在引到学生读图书,再次引导学生读中体会,积累词语。顺势启发学生读中明白读书带来的好处,从读中体会书让“我”成长,在交流中让学生切实明白读书的好处,那学生就会真正地去读书。
总觉得一篇课文的情感先入住学生头脑,等待时间去消化体会,反反复复,以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启示,成为自己的东西。我想,在教学中老师也未尝不是一种体验和提高。
第一单元习作教学反思
教学习作时,展开一次辩论,正反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自然明白读好书的道理。
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师在中间起引导穿插作用,学生在其间自然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在学生心底里沉浸,沉浸中消化吸收。
5、《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对于语文课,最怕的是古诗教学,总觉得把握不好尺度,讲深了学生听不懂,浅了又觉得意犹未尽。
学习《古诗词三首》,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设计教案时突破了以往的问答及条条框框,力争改变过去的老路子,向自己已习惯的传统方式和定式思维挑战,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不强,新教材的不断变化冲击着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讲读确实已经不适合课改的施行,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本节课自认做到如下突破:
1、赛读激励:学生自由读后我强调了古诗的朗读方法,需注意的韵律、节奏、语调等等,之后进行范读,让孩子在模仿中懂得该如何去把握,其实对自己的普通话和朗读能力还是有一定信心的,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他人,男女声赛读,同桌对读,组内挑战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的评价语言也恰到好处地出现,孩子们乐于接受。
2、读中悟诗意:读熟之后就要唤醒学生们的感觉,激活诗意,适时讲述诗人的写作背景来帮助他们,在解决重点词句的前提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引导没能准确理解的地方。
虽然本节课有了几点突破,但也存在着不足,学生交流的时候用词不准确,以前放手让他们自己摘录,看平时虽也积累了一些,但并未真正地内化吸收,运用到学习当中来,看来孩子们自主能力不够,以后我还是要扶着他们走一段路,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积累、归类并勤检查以助他们真正地学会积累并加以运用。
6、《梅花魂》教学反思
用二课时教完了《梅花魂》一课,我试着先让学生读老人的心来教学,首尾段读读议议,知道老人一颗怎样的心,那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呢?探究式学习读懂老人的心,一件事一件事组织教学朗读一步一步体会并触摸老人的心,进而在重点段里引导学生学习梅花的精神,采用多层次的朗读体会。
教学之后我深深想到这样一篇厚重的文章让学生完全真正明白不是一天二天就会的。我们能做到的只能给学生一种精神的润泽,洗礼,让他们的心田种下梅花魂这样一粒种子,只待以后的时间让他们的心田长出和中华民族样的精神来。让学生的心间留下梅花魂的印记,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所触动就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只是一种滋润,一种润泽,不是强求。
7、《桂花雨》教学反思
一节课教学完《桂花雨》,从学生认识中来童年的事导入课文,认识桂花,学生畅谈。请几人读课文,正音,读懂课文。解题桂花雨,用书中话来回答,指导朗读。再回到课文了解桂花的特点,读中体会。重点来讲摇花乐,顺插一个问题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问什么桂花要摇?解决了就来学习摇花乐。运用引读法让学生体会摇花的快乐。过渡递进,离开了故乡,别处的桂花再香为什么不如故乡的桂花香,学生脱口回答后进入难点教学,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反复朗读最后一段,那文韵,那情韵,那思乡的情,那回忆的情,在层层读中让学生自然体会。接着训练学生仿写句子,看到【听到】------于是我又想起------还有------师示范说出一个句子后引导学生说句子,写句子,大面积的学生会说会写了,在回到课文,总结全文。
教学之后反思,关于阅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读中去理解,不需要学生凭空想象回答,让学生感性地用文句回答。情感的理解上让学生去读,去质问,自然有收获。练习写句子是学生在课上的一个必需要有的收获。学会读,学会表达是语文阅读课上必须要承载的使命,这节课做到了。
8、《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教学完阅读课《小桥流水人家》一课后,反思指导学生阅读好重要。找出景美的地方,读中悟,悟后交流,再读,多层次的读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默读找出事欢的事来,再来扣题读题。提及人家,读文段理解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田园自然的生活,激情起,一种田园生活多美好,多令人向往,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在穿插中起情感铺垫,理解文情作用。师深深被课文打动了,才会教得学生被文情所打动。用层层扣题读题的方法让文章过渡阅读又浑然天成。
这是一篇很适合阅读教学的课文。第二单元习作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中先布置一个题目带领学生审题,确定出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打开思路,然后让学生在课后几天时间里去细细地构思。我想给学生时间去想,有些学生会出现好的构思,那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打动人的。在我班的第一篇文章中就有这样的例证。五年级学生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构思的过程,在学生头脑中反复酝酿才会让自己的思路成熟的。
9、《鲸》教学反思
上完《鲸》这一课,回忆起同学们那生动有趣的“鲸的自述”,我非常激动。激动之余,我也产生了一些感触。
首先,我觉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便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学生乐在其中,充分发挥了潜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样是这一课,几年前我也上过,用的是逐段讲解的方法,不仅耗时,而且低效。
还有一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上完之后,还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转,要我再播放课件给他们看,说是还看不过瘾。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
另外,本文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由于这些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初步认识。希望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设计的有关鲸的小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在小报中介绍了抹香鲸、啮齿鲸、蓝鲸„„可见他们对鲸兴趣浓厚,课后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对鲸的了解还真不少!这样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效果的确不错。不过,我也在反思,《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学法,让学生获益更多呢?
10、《松鼠》的教学反思
用一种赏读法教学《松鼠》,布封笔下的松鼠文笔优美,可爱乖巧,令人喜爱。师先受感动受喜爱于课文才能更好地传递并感染学生。我一改阅读课上生读为主的方式,采用我赏读一段,学生赏读一段来教学,理解文意,进而理解感情。再让学生带感情来读。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情感带动下既了解到松鼠的知识,更欣赏到文笔的优美。
11、《新型玻璃》教学反思
教学《新型玻璃》带领学生一种一种新型玻璃学,了解其特点和用途。学生读一读,议一议中明白了五种新型玻璃,然后让学生进行产品推销,推销这些新型玻璃,从而进一步巩固课文,也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要学生读懂语言文字,并进行训练。我利用本课资源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话。教学中渗透“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的理解和运用。我通过教学真正明白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含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会语文,并能举一反三在今后能灵活运用,就达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教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一个灵活运用,教给学生一个思考,教给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这应该是语文课堂上尽力要做到的。现在觉得教语文不在细琐了,学生也有理解力了,老师更多是个带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老师要带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亲切与文本对话并思考,老师只是辅导者。明白这一点,我今后更好地放下架子,让学生成为主人去主动学习,走在老师的前面那我就十分高兴了。
12、《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假如没有灰尘》一课通过假设问句引起读者关注灰尘的重要,教学中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从灰尘的坏处过渡到好处,讨论灰尘的好处是要了解灰尘的特点。知道灰尘的一点一点好处时,再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会。其中有一点我不甚明白,参考书上说灰尘的一点好处是使天空蔚蓝,而文本中说的却不是这样的,探究文本灰尘的这点好处是散射阳光,使天空有层次感,我还是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写出了灰尘的好处。
教学之后,我深深明白鼓励学生思考发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今后仍将在这方面努力,教会学生学比什么都重要。
13、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了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我依旧从单元入手让学生明白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读导语知道要先熟悉课文主要内容,再深思领悟启示,其中要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给了学生一把学习本单元的钥匙后,就领着学生用这把钥匙打开本单元的学习大门,进入到《钓鱼的启示》的学习。我让学生抓住美好情感线来组织教学,钓鱼时的景美,钓到的鱼美,放鱼回湖鱼游走的美,父亲告诫我的话美,我的启示美,那月光如水的美景始终在我的心头。一个个美好串联起来领悟到道德实践的美好,也把这份美好的情感潜移默化的传染给学生。
我想这样学生少花时间就学会了课文,也很好的进行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当然其中让学生读中悟,读中进入情感也是离不开的。
语文真不是说教,让学生去读,去悟,才会让学生更好的成长,从生活中得到智慧,也更好的生活。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堂快效的课,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先请学生齐读课题,再质疑,读课题,明白了什么,学生说出课题意思后,再请多名学生读课题,师一一说出一条条道路通往广场,那学生的热情高啊,然后齐读课题,有层次地读课题,理解读中师板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道路不止一条,有许多条,从而从课题中明白一个生活智慧,再带着这智慧读课题,学生的感觉又不同了。
既然是一个生活的智慧,我和学生一同走进文本,在文本对话中弄懂父亲话的意思,生读出理解讨论后,归纳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带着这份理解再读父亲的话,学生的理解又深一层了。然后继续与文本对话,弄清作者在事业路途上路似乎断了,走不通了,别急,绕个弯,想个办法,路又走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故事中让学生感悟地朗读,个性化地理解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一条走不通了,还有别的路可以走通的。引申到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别灰心绝望,走走别的路或许会走通的,就是绝处逢生。让学生感悟读,更好的体验其中的味道,阅读课真要还给学生有层次,个性化的阅读。
15、《落花生》教学反思
一课时紧张而又有活力地教学完《落花生》,回顾一下真是课堂分分秒秒都是师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中索得学问。
我先从课题落花生入手,质疑:我们都叫花生,为什么这又叫落花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知道花生开花后,花落到土里结出花生,所以叫落花生。学生长了这一学问后,学课文的兴趣大增。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师待会儿出一个题检测读书效果,学生读书后,题目也出现在黑板上:作者依次写出了()花生——()花生——()花生——()花生。让学生举手回答填好空,讨论交流正确后,追问,哪些部分写的详,哪些部分写得略?学生思考后迅速回答。师设疑,议花生里议出了一个生活道理,什么道理呢?我们着重学习这一部分。
学生再次默读议花生这一部分,情景自然再现议花生的内容,从花生的好处谈到花生的可贵之处,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懂得花生的可贵。引导学生精读这一对比段,知道花生的可贵之处——实实在在,朴朴实实,不炫耀,不张扬。再从花生可贵之处谈到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话语,交流谈理解,学生能够说出做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有作用的人。有学生说出做一个不讲体面,实实在在的有用的人。学生能够理解到这,我再引读,让学生读出做一个什么的人。如此引读二遍,那做人的道理入住学生心里。
课堂引申还有哪些事物像落花生一样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学生纷纷举出了扫把,黑板擦,红薯的例子,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我已经够满意了。
再次回到课文中来,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读得那样意犹未尽,正好下课了,真是意犹未尽。我顺势布置周记,仿照《落花生》写一件物品,从中明白道理,就让那意延伸到学生的周记中去吧。
引导学生去学去思,老师只起个辅导作用,让学生成为主体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师可以用题目引导,用朗读来体会,用情景来启发思考。用交流来碰撞火花,用拓展延伸来巩固灵活运用,让书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这一课教下来,引起我的思考太多了,不是老师教的好,只是学生学的好就好了。
16、《珍珠鸟》教学反思
教学《珍珠鸟》采用引导学生阅读法,找出作者呵护关爱小珍珠鸟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找出珍珠鸟一步一步亲近“我”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找出小珍珠鸟进一步友好亲近我,在我肩上熟睡的句子,反反复复多层次朗读,进而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来。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再读小鸟熟睡的句子,从而让学生情感态度中认识,信赖是多么美好的。
教学之后,我体会到,语文真不是说教,只是一场心灵的旅行。通过朗读,学生领悟文中意,文中情。自然心灵与文本对话得到丰厚和滋润。阅读课文多多引导学生阅读,学生自会在读中有自己的收获。多培养学生读中悟,读中思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教学反思
用了一周时间来带领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认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汉字不了解,对中国汉字不喜爱,那怎么行呢?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了解汉字,从而喜爱汉字。
以文本活动建议为思路,让学生进行活动,以阅读材料为依托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进而喜爱汉字。
用了二课时来制字谜,猜字谜。猜中了字谜并要解释一番,然后发奖品,学生热情非常高,气氛也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对一个个汉字是那样兴奋,我想一种对汉字的喜爱也潜在植入学生心中了。接着用了一课时让学生展示读出收集到的有趣的谐音。学生争着一一上台读出自己准备的材料,课堂上时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汉字的魅力就在这笑声中让学生领会了。
进一步深入下去带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学习仓颉造字。读中讨论弄清“结绳记事”,“物语”,再读中交流汇报仓颉造字的过程,品读人们对仓颉造字的议论,让学生在读中自然去领悟汉字字形的魅力。读是学生和文本直接的对话,从与文本对话中思考,让学生把文本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复述内容,让学生说说感受是内化的好办法。
学生对汉字的感情在一点一点深化,又用一课时带领学生了解几个汉字的来历和汉字的演变。用一个个汉字的演变的讲解,学生的兴趣浓厚,对汉字的认识又进一步了。接着让学生自读甲骨文的发现,用问题交流来探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甲骨文发现的过程。
在学生对汉字产生足够兴趣时,顺势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汉字,引导学生自读文本《一点值万金》,启发学生谈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向生活,去发现街头或生活中的错别字,从而让学生明白正确使用汉字,从实践中去明白领悟道理强于说教的。
在学生对汉字喜爱的火候下,引入《赞汉字》的文本,让学生读读议议,走入书法作品的赏析,从而让学生痴迷于中国汉字。在此进行一次写字比赛,把优秀作品展出来,教育学生练毛笔字和钢笔字,适当指导学生练字方法。
齐读文本《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作为这次综合性活动的总结,一种对汉字情感的延伸,一种对汉字喜爱的升华。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成果汇报。综合性活动学习老师要更多地带领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情感的认识和行动上的实践。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整整两课时教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在与学生通读课文,交流文章内容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感人句子来体会,教学生在感人文句处写上批注,让学生明白写批注是读文章并进行思考的好办法,我手把手引导学生写上自己的批注,这样学生在今后读文章时又掌握了一个好办法。
在写父亲言行句子中我引导学生批注到这是一个多么坚定,坚信的父亲啊!读到外貌句子时再进一步感受,让学生写上批注。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引导学生已经学会写批注了。当然让学生思考感受才能写出好的批注来。
今后,我仍将带领学生读课文,学课文时做到写上批注,让学生终身受用。
18、《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教学《慈母情深》那情那味让人眼睛湿润,心灵滋润。回顾上一课文父爱的伟大而强烈过渡到母爱怎样呢?出示一首冰心的小诗,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进而导入课文《慈母情深》,学生读完课文后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在来读课题,扣课题。然后找出感人语句,引导学生作上批注来交流。慈母的情深在句子中一一悟出。引导学生反复读感人文句,加上批注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再读课题,再扣课题。接着谈到“我”的做法,让学生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引申说说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爱的故事。总结课文时再读课题,再扣课题。一篇《慈母情深》让学生心灵滋润,让学生学会感受爱,表达爱,让学生重新看一看父母对自己的事情,让学生心灵成长,会思考,会感受。
文章让学生反复读中体会吸收是一个非常自然而有效的方法。在学生理解一点点后再读,再交流,再读。那文中情浸染在学生心灵之中,突然间学生眼睛湿润了,学生长大了。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采用长文短教法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生通读课文后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由一首小诗引起,妈妈说“精彩极了”,爸爸说“糟糕透了”。顺势读题扣题,讲解题目中引号的作用,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接着让学生读文段来理解这两种评价的意义,让学生用文句来回答理解,朗读再领悟。又读文段理解这两种评价带来的作用,学生又用文句来回答,请学生朗读来理解二种评价带来的。延伸到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你做的一件事情,妈妈说好,爸爸说不好。让学生充分学会感受两种爱让自己更好地成长。会感受爱后引导学生来表达爱,写一首小诗来赞美父爱母爱。视作开路引导:父爱是一座山,母爱是一条河;父爱是一片天空,母爱是一方土地;父爱是一片金黄,母爱是一片嫩绿。---------让学生试着写一写来表达父母的爱,理解父母地爱。
教学之后,切实明白一篇长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是可以理解的,明白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读重点段来深入理解课文,在精要处,重要处让学生读中悟,读中议,读中写上批注。这样,一种理解课文,一种深层理解课文,一种个性理解课文,自然在学生多层次读中感悟到了。一个智慧的老师不是自显聪明,说教那么多,而是让学生读中自然感悟,这也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中理解产生,吻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学会看病》教及反思
依然采用长文短教法教学《学会看病》,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注意内容。孩子独自去看病,作为父母放心吗?找出相关句子来重点领悟母亲的心,要求学生写上自己的批注,在学生自主找出语句写出感想批注后,在班上交流,相互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感受母亲的爱,慈母的心是柔软的,是矛盾的,又是用心良苦的。她让孩子学会长大,独自面对生活。
一篇浅显的文章,又在前几篇文章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能力了。这时,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独自品读写上批注体会,然后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在学生体会后通过朗读来感悟吸收,培养语感。教会学生学习是多么重要的!放手让孩子们去学也是多么需要的,不放心的是学生是不是学会了,真如慈母让儿子独自去学会看病,师还是有点担心的,一定要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之间相互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可以或补充或深化。我想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还给学生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更主动去学,师在其中只起个导学的作用。
第六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反思
教学日积月累的做人的名人名言,让学生通读名言后,师稍作解释后,采用多种形式读,男女生比赛读,一组一组比赛读,个人读,试着背下来,检查学生背,能背的站起来背,之后全班齐背。四句名言一组背一句,开火车来背,再反回来背。
学生在读读背背中欣赏到了文句中文言的节奏美,其中的意思也在读读背背中自然理解了。现在突然间明白,古人采用读读背背学习文句是非常实用的,学生在读读背背中兴趣也高,学生在自己能背下来之后,信心和兴趣更浓厚了。读读背背是一种朴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21、《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
精读精讲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先从导读入手,讲到我们近代的屈辱历史,告诉孩子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带领孩子们走进圆明园的毁灭,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
师生齐读课文,检查四字词语的读音,纠正学生生字的读音,这是课文学习的一个热身,四字词语的顺序按辉煌过去到屈辱历史的排列,学生在熟读词语时就感受到了那屈辱,那毁灭的愤怒,那振兴的决心。在词语末后我特意打上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八个红红的大字。进入课文学习请一生读第一段,鼓励评价学生把“不可估量”读得准确有感情,从中体会到什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不可估量的?一种鼓励地评价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流程显得更顺畅些,学生对“不可估量”的意思一下就说出来了,对为什么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还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师正好起个穿插作用,让学生留一个疑问过渡到下一个段落学习。孩子们,让我们走进圆明园昔日辉煌,你们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让学生带着一个疑问求学会更主动些,积极些,在学习中进行思考,把知识贯通起来,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连起来思考,这是至关重要的。
接着学习圆明园昔日辉煌的三段,在学生读中看图片,再读,有感情地读,在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美丽的景致和奇珍异宝。还在学生沉醉在圆明园辉煌之中时,师情绪一转,激情愤怒地过渡到毁灭这一段,让学生读,鼓励学生重点词重读,再感情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话想说的?学生纷纷举手,“这是一种强盗行径,我感到愤怒。”“多么美的圆明园,多么珍贵的圆明园,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多么惋惜啊!”“那时的政府怎么了,怎么不保护好圆明园呢?!”“清朝政府多么落后无能啊!”“清朝政府的士兵啊!你们干什么去了?”“落后的政府,挨打的民族。”“落后就要挨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精彩的发自内心的话语一句一句蹦出了,课堂上充满了愤怒,仇恨,惋惜,还有振兴的力量。那种从愤怒中来的力量写在孩子们的脸上,刻在孩子们的心中,语言似乎多余的,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眼睛湿润了。感动于孩子们纯净的天空,纯净的心灵,感动于孩子们爱恨分明,情绪激动。感动于孩子们血液的滚烫,爱国的情意。
收好情绪让孩子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这时的情感已经不用我多说了,孩子们的心似乎在跳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已经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了。
感谢于一篇好的课文,可以对孩子们进行更好的教育。感谢于孩子们敢于表达的情感,让我的血液在课堂上一次次沸腾。感谢于课堂上那真挚的氛围,一种民族的精神荡漾在我们心中。
课后,我布置一个辩论题,让孩子们课后进行辩论。题目是:现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是在原址上重建圆明园,还是保持原样,告诉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孩子们一听兴奋中转而沉重,让孩子们去进行思考吧!
二课时教完这一课,感动颇多。这里,我只想说祖国的明天会更辉煌,因为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激情,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2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读题,从壮入手,给壮组词,组出一系列词后感性明白壮的意思。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壮士呢?学生感性回答后进入课文朗读来体会壮士的壮举壮行。
学生通读课文后从整体把握五壮士哪些壮举壮行呢?用小标题写出,讨论交流中得出: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悬崖歼敌-----跳下悬崖。从整体中感受到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到五壮士的壮举壮行。
接着精读课文进一步细细感受壮士行为。在接受任务时让学生找出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感受到五壮士的以壮行为;诱敌上山时读句子感受到五壮士的二壮行为;引上绝路又在读句讨论中感受到五壮士的三壮行为;悬崖歼敌那战斗的激烈场面,在学生读中感受到四壮行为;最为精彩感人处跳下悬崖,在学生一遍又一遍读中深深体会到五壮士的五壮行为。
在精讲细读中学生一次一次感受到壮士的壮举壮行。最后我们带着感情再来读读课题,这时学生读题的感情已经升华了深化了。壮士,让我们敬仰。
一篇课文从整体把握初步整体感知,在细读精讲进一步体会吸收是一种简单又容易操作,学生也容易接受的。看来,整体----具体-----点题是一条简单有效的教学之路。
23、《难忘的一课》的教学反思 《难忘的一课》的教学在回顾历史的背景下导入新课,抓住题眼,难忘,难忘在哪?为什么难忘,学生读一读课文来说说难忘在哪?在进行初步感受课文主要内容后,抓住重点来教学。“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学生很快找到了有三次,就一次一次引导学生找出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读句感受师生的爱国情怀,反复读让学生反复感受文中浓浓的爱国情意。还有什么话语比读感人文句更能体会文中感情呢?在学生读文句时自然感受到了那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一种情感已在读中融化在学生的心中。
我想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读是强于说教的,在学生读中就是一种体会,学生心中体会了自然会找到合适的词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体验。
在情感体验上教师千万不要把那情感直接说出来强加在学生头上,那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多层次引导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内化自己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是一种读中等待的体验。
24、《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教学《最后一分钟》一课,我颇费了一番心思。
课前我先谈到我们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了汉字,我爱你,汉字。大家在课余还练起了汉字,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爱汉字。现在我们就来练习八个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指导学生书写,展示学生写得好的作品。之后,话头一转我们这一单元就是围绕这八个字来学的。回顾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历史;在《狼牙山五壮士》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儿女的斗争史;在《难忘的一课》中我们又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胜利后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的,今天,在祖国六十华诞的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振兴了,今天是振兴时,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了,离开百年了,回来了,多少中国人为之激动啊!多少中国人为之兴奋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最后一分钟》来感受香港回归前一分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
请一至二位同学读题,师评价我从你读题中知道了一种等待,一种期待,一种激动,一种喜悦。那就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诗吧!学生齐读诗后,师也激动地朗读,孩子们你们再读一读吧,会有一种体验的。你们有什么体验呢?说一说吧,最后一分钟是什么呢?学生读出第二节,引导感情朗读师总结说出最后一分钟是一种心跳啊!最后一分钟来的容易吗?我们来叩问历史,引导学生朗读第三节,稍作历史知识的介绍,丰富诗歌的含量,学生知道历史后再读第三节。香港的回归多么振奋人心啊,多么展示祖国的伟大啊,时间近了,最后一分钟一过去香港就回来了,回到祖国的怀抱了。齐读第四节。最后一分钟过去了,香港就回归了,观看香港回归的精彩的庄严的录像片段,这时学生心儿激动了,似乎在跳跃。让学生再读第四节,那所有的感情都融化在诗句的朗读中。师述孩子们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香港的明天更美好,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齐读诗歌《最后一分钟》.激动于孩子们的激动,振奋于孩子们的振奋,振兴于孩子们的振兴。
第七单元:习作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是个长期渐进的,我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在教学完《圆明园的毁灭》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这时收上来的读后感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感想只有那么几句话,我批改后让学生重新写,要求学生文章内容概况写,把感想写多些,本子收上来好多了,学生会从几个方面写感想了。接着教完《狼牙山五壮士》后,又让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来写,学生敢于写出自己的心底的感想了,并会改正自己生活中的不足了。教学完《难忘的一课》后,我依旧让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查阅资料写读后感,学生可以在历史中进行感慨万分,尽管还显幼稚,但学生毕竟会思考历史了,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啊!在学完《最后一分钟》后,我更让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查阅香港割让给英国的历史资料,香港回归的资料,在资料中进行感想,学生在资料的帮助下读后感写得丰富具体。
在学生读后感的作文中,我不要求学生的文笔有多优美,我只在乎学生的感想有多真挚,我只关注学生思考有多少,读后感是一种读书的思考,让学生养成这一习惯将终生受用。
2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上课开始了,我先从导读开始,让一学生来读第八组导读,知道这一单元课文是关于伟人毛泽东的,并知道怎样去学习这一组课文,让学生划一划。之后,让我们走进伟人毛泽东,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学生读题,“律”的读音,让学生读准,来讲诗的格式,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其中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分,大致介绍后再读题,让学生利用资料袋来介绍长征知识,师引导学生关注几个数字来进一步了解长征,长征多么不容易,师再适当补充一点长征知识。这时,问学生对长征有什么感情?一种敬仰啊!带着这种感情读题,师评价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读整首诗,让我们感受到读得字正腔圆,得到读诗一读字正腔圆,让学生读一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了,还要腔圆,我们来看一看每句诗的末后一个字,师拎出来末后字来,问学生读一读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提示关注这些字的韵母,学生一下就发现了这些字的韵母都有an,师顺势讲解这样的情况我们说押了an韵,让学生把这些字送进诗中再读诗,读后鼓励学生读得字正腔圆了。
我们再提高要求,二读有板有眼,讲解就是读诗时注意停顿,师生合作读诗,师读每句前四个字,生读后三个字,读得有板有眼。男女生再合作读,如此几遍读下来,学生能做到读诗有板有眼了。我们再走向读诗的三重境界,三读有滋有味,进入诗句品读学习。请一生读一二句诗,读出了什么?难,不怕,只等闲。很好,齐读一二句诗。万水千山,哪万水千山?从下面诗句中找出来,学生纷纷找出。抓住万水千山怎么只等闲来进行教学,第三句诗重点讲解,后几句诗放手让学生去理解。师做到有扶有放,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是多么重要的。教学中关注一个整体性,哪万水千山,从诗中找出,这给学生一个整体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好一个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导朗读,师鼓励评价,我听到你们朗读读出了诗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心啊,一种情怀啊!怎样的心?怎样的心?怎样的情怀呢?说一说吧!豪迈,好带着豪迈之情读一读;不畏艰难,好带着这种这种感情读一读诗;乐观,好带着乐观之情读诗吧!师再次补充长征历史,让学生结合诗情诗心领悟长征精神,之后,再读题,鼓励读出长征的精神,引申到学生学习生活中要有这种长征精神,带着这种体验,这种收获,读诗,能背下来吗?背诵诗句。过渡一代伟人毛泽东豪迈乐观的情怀还写下了另一首词《卜算子咏梅》,学生读词,这首词和《长征》一诗有许多相通之处,哪些相通呢?找出词句来说一说,生找出后交流探讨,再读词句。一首诗一首词的学习让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革命乐观风采,文学功底,带着感情再读一读吧。
一堂课就在反反复复读,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中过去了,在读中学生明白了诗意,领悟了诗情,撞击了诗心,浸染了那份情感,那份情怀。诗词教学指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读着前进是行之有效地。
另外,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可以更好地起个过渡穿插作用,使得课堂流程自然顺畅,节奏显得更紧凑,更能无意间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一堂课在学生积极兴奋地思维中自然流淌着。
课堂延伸,让学生找出二首诗词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这是一种学法迁移,也是一种情感的延伸与巩固,相信学生学习的本领,你的课堂会显现别样的精彩!
课后评课时,学生仍是兴奋的,脸上挂满了收获,老师们说太精彩了,令人叹服。我笑笑心里说,哪里啊,这是我坚信写教学反思取得的一点点进步啊。
26、《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我们走进1949年10月1日,走进天安门广场,感受那一个又一个热烈而激动的场面。我让学生找出读出句子,师生一起归纳那一个个场面:群众进场,典礼仪式,升旗仪式,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在讲到典礼仪式时,我们读到毛主席的宣告,回顾那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我们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感动?多少革命先烈的鲜血才筑成了新的长城,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我们一遍一遍地读着,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读着,感情在一步一步升华。后来,我们的感情齐聚汇成一句话:祖国,我爱你!我们激动的泪水挂在脸上,我们自豪,我们高兴,我们是新中国的接班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永远记在我们心中。
讲到升旗仪式时,我让学生找到读出写国旗升起的句子,然后我举起了课前准备好的小国旗,给学生拓展了一下国旗的知识。之后话题一转,我边举国旗边说,国旗升起来了,学生马上说出,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如此三遍反复地引读,学生热血沸腾了。再进一步引伸问学生,你看到国旗还会在哪些地方哪些时候升起?学生一一说出了在学校,在工厂,在政府机关,在八一广场,我在引伸,学生说出了在奥运会上,在航天飞机升上太空的时候,在祖国获得荣誉的时候。这时我们满腔热情地说出:国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光荣,我们自豪,我们珍惜,我们更要建设。我为祖国而骄傲,祖国为我而骄傲。我和我的祖国啊,一刻也不能分离;我和我的祖国啊,永远在一起。我们的泪水滚落下来,我们的声音哽咽,只因我们深深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沧桑依然傲然挺立。
调整好情绪之后,我引导学生感受阅兵仪式的雄壮,感受群众游行的热情。进一步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激动和祖国的伟大。顺势我布置学生观看祖国六十华诞天安门广场的庆祝活动,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祖国“六十”庆典,注意场面描写。我期待着学生把对祖国的爱汇成一行行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之后,我心仍在跳动,血还在沸腾。下课时间已经到了,我们还想再读一遍课文。祖国,我们深深地爱着你!
我们是教育孩子的,孩子要有爱国的思想啊。我现在把学生的作文收上来改了,惊奇的发现我们的学生写的还真不错,让我激动。我于是把学生写的好的作文整理出来,编在我们班的作文期刊上,特别取名叫“盛世盛典”。学生的作文入选了,那个高兴啊。
2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一课时教完《青山处处埋忠骨》,采用了长文短教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默读课文后,抓住一个问题来检查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问:课文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的?学生马上可以回答出是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事。追问:彭老总是想怎么处置?朝鲜主席又是怎么处置的?交流后得到一个难题啊?那毛泽东主席又会怎么处置呢?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毛泽东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动作、心理描写来体会。学生说一说后,再读句体会。学生有了一定地理解后,出现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诗句意思中体会毛泽东的决定,从决定中再次体会毛泽东的心理,从而引导学生来认识毛泽东伟人真实感情的一面和伟大的一面。教会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动作,心理描写来体会人物情感,进而理解人物。学习了这一方法后,让学生进行学法迁移,用上这种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在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时,毛泽东的心理活动。放手让学生找句子,从关键词句,动作,心理去体会人物内心,再通过朗读来检查巩固学生的体会。学法迁移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懂课文,并形成自己的一种读书思考方法,是一种非常有实用的方法,有时真是懒老师培养聪明的学生啊。
长文短教可以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抓住文脉进行整体教学,其间进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整合,知识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引导学生在整体中一一把握,又形成整体。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让学生在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议一议中去体会,去知晓,师只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在学生的认识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自然地给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的认识是有过程的,师不能强加认识给学生。长文短教可以让老师在整合中快效地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运用。在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老师在采用长文短教时,课前备课一定要花一些时间,思考怎样在文脉中进行整体教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个个整合?怎样让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中学生中激起千层浪?做到以上这些,长文短教才会行之有效。
28、《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又一课时教学完《毛主席在花山》。这一课内容较长,但容易理解,是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范本。
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简单概括并写出小标题,之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进行汇报交流,把小标题概括得更合理,小组合作的力量大,一个个小标题列出来了,在班上交流非常兴奋。在小标题列到的事情中探究毛泽东一代伟人的品质,全班大交流中你一言,我一语中,集体的智慧一下就探究出毛泽东品质的词来。
就这样30分钟学完了一篇课文,还有10分钟正好可以延伸到了解一下毛泽东的一些别的事迹和作品。让学生一一进行汇报,在汇报中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伟人毛泽东,那情感只有在学生心中知道。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师更要引导组织好,班上才会形成合力,让集体的智慧闪闪发光,让一个个学生的聪明碰撞出一朵朵火花来,在班上,在课堂中灵动闪现。
第五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反思
1《窃读记》这篇课文,作者林海音通过自语式的独白;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把自己怯怯的隐藏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的阅读情景;读书时腿脚酸麻、饥肠辘辘的辛苦;经历的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到的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窃读的百般滋味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这一课,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主要采用了一下教学思路:
一读,感悟作者爱书之情。在读中抓住点点滴滴,抓住重点词句,充分感受作者小时候对读书的热望——为了读书,可以放弃同龄人的快乐游戏;为了读书,可以忍受书店老板的白眼甚至蔑视的驱逐;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巧借下雨天留客天”的机会;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
二赏,品析作者表达方法。整篇文章,作者笔法细腻,情感真实。尤其是独白的心境描绘,细腻的动作刻画,还有具体场景的列举,都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但这些表达技能,不应该老师灌输,而是在学生的评赏中悉得。
三说,述说自己相仿经历。在阅读感悟作者爱书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学生也会情不自禁联想起自己“窃读”的经历——君不见,课堂上,你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低头窃读自己喜欢的“闲书”者绝不罕见,或将书夹藏于课本中,或放于桌斗里,甚或置于腿上者也不少见。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窃读的小故事,当让窃读的原因会各不相同,窃读的情景也不尽然,各有奇招。
四写,抒发自己窃读感受。在欣赏课文,交流体验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我让学生也写一写自己的窃读故事。学生在读、赏、说的基础上,进行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谓水到渠成。
《窃读记》教学反思二
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生动感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采用各种各样的读来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用悟读、赏读、品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班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同在朗读的过和中,让学生找出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在读中就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渴望。通过读这些语句,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品味出这样写的好处。
另外,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课后,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与书”交朋友的读书活动。学生做了一些读书名言的书签、写了一些读书的体会等活动。学完课文后,学生读书的兴趣也浓,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都争着介绍自己昨晚看过的书籍。《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放手让学生交流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几个问题,然后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抓住看闲书以及还要看哪些书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研读交流,学生说得很好,学得也很深刻。我想这与课前的准备是分不开的,因为课前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上的阅读理解题,这样学生在家思考时间就比较充裕,思考得也会比较深,课堂上交流也自然而然地流畅、深入。从这里,我受到启发,我们的孩子都很懒,你让他自己提问,并思考不懂的地方,学生往往会把这个作业吃掉。所以我想我们是否可以先牵一点,先设计几个问题带回家作为预习的要求,要学生回答并写下来,而不仅仅停留在疏通字词等基础上。这样的话,就能提高学生预习的深度,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表达、揣摩这样表达的好处,以及更多地落实语文实践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不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吗?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儿童喜欢看漫画卡通,电视等,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因此,我在教学本课,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再适时引导他们讲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我的长生果》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文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中读出想象来,不能讲的太多,词语不用我去解释,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因此,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从文中读出想象来,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本节课,我没有讲的太多,词语没用我去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注重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对“书”的情感,在课堂上,我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在后来的习作练习中,学生能学以至用,习作时能够把握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真实的事情,而不象以前那样自己去编故事,同时我认识到一篇好的课文,一节好的课对学生来说很重要,每一位老师必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把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展示台中的内容进行整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分为“谈体会”(读书感受、读书方法、读书乐趣等)“讲故事”(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辩论会”(开卷是否有益),这三个小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关键是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完成一篇习作;组织一次成果展示,包括展示台中提示的读书记录卡、班级图书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让学习变成一个读书交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始终伴随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策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我自始至终定位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引领着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课堂问题讨论焦点化,始终围绕“窃读的感受“展开。同时,教师用家常谈话式的“伙伴语言”,颇富有吸引力,引领着学生在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情境,涵泳了语言,提高了认识。
在习作时在引导学生回忆做一组课文作者的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想象自己的读书故事中拿一点印象最深刻地把他写下来。
学生这次习作写得不错,就连李楚南都敢说:“老师,我觉得这次习作的是历年来最好的一次了。”除了以上的指导方法外,有一点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老师的面对面的批改学生的习作,老实态度和蔼,抱着为帮助学生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学生自然会很主动、很积极去修改。有人说优秀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说得很有道理。不过这样做要用很多的时间。
事不可小看,细节彰显魅力,细节成就完美。当我们工作时,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趋完美。就拿上课来说,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与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有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只有每节课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才能切实完成好教学任务。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从细处着手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前不久我执教了《梅花魂》一课。“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魂》这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讲了有关外祖父的 五件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梅花魂的本质含义,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思乡之情。
我执教的是《梅花魂》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因此,我在设计之初就始终坚持以文本为依托,希望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入学习,从而使学生逐步明了课文中“梅花魂”的意义所在。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一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灵魂”、“ 骨气”,从整体上,我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可是细节的处理不足使课堂效果有所减弱。不足一:朗读不够充分。
在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同学们围绕要求展开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开始了学习,可是由于我急于让孩子们进入下一环节,当我让学生停止学习时,同学们有一小半还未自学完。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分就削弱了孩子们学习的效果。
不足二:课件使用不够充分。
为了让学生对“梅花”及“梅花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在导入课文学习时我就播放了用多幅梅花的图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乐的课件,同学们在惊叹梅花的美丽之时,对梅花开放时的环境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但我的课件使用还不够完善,课后,我反思到应在课的后半段应再用一次图片展示,也就是同学们理解了梅花魂是什么时再一次演示课件,让孩子们在优美的乐曲声和美丽的梅花图的氛围中对“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华,使他们再一次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梅花情有独钟,为什么身处异国的外公会对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让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也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很精巧,手段很先进,但我们的教学过程总会有许多不足,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就必须时时从细处着眼,从小事着手,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更加完美的境界。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小桥流水人家》是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以思念家乡为情感,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过出来的。本课为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学生学习了前面的三篇课文对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目了然的,对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思乡的情感,学生也较容易把握。这节课,我不是把重点放在读,而是放在了习作指导上。
课上我首先以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读自悟。检查朗读后,我只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再次回到文中边读边画。在交流中,我给学生总结出三组句子。第一组是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第二、第三组是作者通过回忆一件件有趣的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来表达爱的情感。学生读这三组句子,体会到原来表达同一种情感可以用直接抒情,也可以通过描写人、事、景的间接抒情。接着,进行情感延伸,让学生也来说说家乡的趣事,家乡的美景。学生个个都热情洋溢、滔滔不绝。最后,进行习作指导,让学生也来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学生下笔如有神,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训练,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课文的内容,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体会到,要想上好略读课文首先要纵观全局的大语文观念,要面向全册书,整组课文,了解全册教材和本单元教学的训练点,学生要掌握怎样的阅读技能。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适当教法,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体会渗透起来。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略读课文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重难点,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善于挖掘略读课文的训练点,上出略读课文的价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我想这样略读课文教学才会回归他的本真,焕发出他的生命本色。
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学完后的习作是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题,写出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回忆,可以写与亲人或同学见面的情景,也可写你想写的其他内容。我以为这一说法不够贴切,本组课文表达的是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是作者成年后忆故乡或飘泊他乡时泛起的浓浓乡情。学生学后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激起对家乡的热爱。我以为学生学完本组课文后,应通过家乡的景、物以及带给自己童年快乐的事情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而非写家乡发生的变化,与同学、亲人见面的情景所能表达,故这一习作要求是不妥的,若把习作标题改为“二十年后忆故乡”,则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感情基调,以刚学过的课文表达方法为范本,通过对家乡景物、事情的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思乡情、爱乡情。
我觉得这篇作文的题目改成《我爱故乡》更好,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以后,掌握了一定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如寄情于景,寄情于叙事等。在习作中如能用上这些方法表达自己对家乡深切的爱就很不错了。习作二要求学生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很多学生都侧重于想像未来社会的样子,没有运用本组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我觉得没有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因此我认为这次习作的要求不太合理。教案《
课堂教学大多有变数,会有众多难料的“不确定因素”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者在备课时要预定多种“不确定因素”,并在课堂上走生成之路,机智从教。
1、回顾拓展一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在交流中发展思维,提升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达。
2、回顾拓展一让学生在互学,背诵,交流,展示中,体现合作的学习之路,教师在引导学生名言名句的理解和积累中,增强他们对读书的理性思考,从而能爱读书,会读书,能读好书。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受益终生。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选择和兴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并在读书交流中去感受,体验,思考,汇报交流,从而达到感悟语文,增加读书乐趣。
4、将课内引向课外,将课堂引向社会,是展示台拓展了学生的交流空间,使学生懂得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在阅读中增长知识。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其中,课文第三自然段从“住”这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A指名介绍松鼠是怎样搭窝的。B从中画也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体会这段话是按照事物的先后顺序来介绍松鼠搭窝的,C从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到松鼠的什么? D指导感情朗读。教学后,我发现学生还不大能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松鼠做事聪明、认真的特点。如果我先引导学生齐读重点句子“它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接着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窝搭得暖和又安全,然后请学生谈谈对松鼠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学生抓住重点句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体会动物的可爱,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教学时,我从学生已经熟知的玻璃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新型玻璃到底是什么样,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的玻璃,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了解玻璃的特点、作用等。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在了解了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之后,让学生从课文中选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玻璃的自述”,介绍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将自己推销出去。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最后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未来的玻璃。
这种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
《假如没有灰尘》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遵循这一原则。在教学《假如没胡灰尘》一课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放手让学生去“读”:语文教学就要创设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体验。在课堂上我花了许多时间让学生去“读”,读懂读透。因此,为后边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2、放手让学生去“问”: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能主动去提问题,通过提问,通过思考,不仅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更带动了其他学生去思考、提问。
3、放手让学生去“讲”:通过“读”和“问”,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我让学生放开胆,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有了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4、放手让学生去“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与评点、争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5、放手让学生去“练”:课后练笔很重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以第一人称写写灰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去做,虽然本课教学过程还有很多遗憾,但是也带给我许多启发,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前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本学期的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独白(如演讲)的能力。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回顾拓展一围绕“我爱读书”这一主题,教师要就课文学习,结合学生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读书的名言,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通过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真正意识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