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常见法律问题研究教师龚凡霞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 主 讲 人:周玲玲
课程特色描述:
大学的人文教育是一个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更新、学科与课程体系改 革、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讲座等多种途径,系统工程,其中人文讲座是备受大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
本课程以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成人为主旨,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介绍为核心,采用学术讲座的形式,引导大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和自己的位置、理解人生的挫折与困难,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积极乐观和谐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在超越自我中走向成熟和臻美。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科学正确的理解世界、社会和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积极乐观和谐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在超越自我中走向成熟和臻美。
课程名称:国学与礼仪 主讲人:李平
课程特色描述:
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进行礼仪教育,应渗透在生活各环节中,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可以采取如下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故事启迪法: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故事中的教育内容。行为辨析法: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问题和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示范演示法: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教师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为其树立行为榜样。情景表演法:“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为学生创设主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景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理论教学培养目标: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更需要技能的训练。礼仪课程的考核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他们的基本修养与素质,需要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知识,力求塑造谈吐举止得体、文明礼貌的学生形象。
课程名称:大学生常见法律问题研究 主讲人:龚凡霞
课程的特色描述:
本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特色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理念上: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学内容上: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采用讲授、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 能力 素质)
本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通过系统地讲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我国现行的继承法、婚姻法、合同法、刑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法律中的疑难问题。旨在通过系统地学习,培养学生能够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运用法律的能力。完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同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帮助别人维权。自觉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作为一名法律学习者,要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培养自己法律的思维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坚决做到“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课程名称:大学生个人理财 主讲人:赵秀龙
本门课程特色描述 :专门为培养大学生财商而开设的课程;为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提供了一个有效通道。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通过学习个人理财的概念和分类,个人的风险属性,个人理财的流程和个人理财方案,几种个人理财工具等有关理财的知识,培养学生合理规划个人财务,实现财务安全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财富观和价值观。
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 主讲人:武凤竹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对学生来说,随着社会竞争加大,大学生的学业压力等方面都很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都很必要。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寓言 主讲人:庞莉
课程特色描述
本课程为理论含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丰富有趣、实践性强,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接受。
中国古代寓言的数量大约有2000多则,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盛行,其后历代绵延不绝。之前使用的教材在先秦文学中把寓言单列出来,在我们的教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更换教材后,这部分内容没有了,所以,本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
中国寓言与伊索寓言、印度寓言一样,是世界最优秀的寓言,可幼儿在学前教育中,接触的中国寓言却非常少,在调研中,我校附属幼儿园的教师提出了这方面的教学要求,并要求我们整理出相应的教材,在我校附属幼儿园进行试教以不断完善,这对整个学前教育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有了一定的古代文学基础,在二年级开设本课程,非常合适。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和语言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习改写、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寓言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学习古代寓言受益无穷。
课程名称: 中外影视作品赏析 主讲人:宁世伟
课程特色描述
本课程教学特点是在欣赏和赏析经典的五种类型的外国影片和国内影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本课程开拓学生的眼界,既培养学生鉴赏电影的能力,使学生全面了解电影艺术,更加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从电影中折射出的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中外影视作品赏析》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通过欣赏经典影片和分析影片特色及意义,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影视作品的艺术特色、美学思潮,影视艺术制作的过程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提升审美品位,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改善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树立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影视鉴赏的一般方法,掌握影视评论的基本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提升审美品位,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改善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树立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程名称:幼儿认知与学习概论 主讲人:张翔升
课程特色描述
本课程的特色有:
1、系统阐述学习理论;
2、揭示学习发展路径及机制;
3、解释幼儿学习的方式和机制;
4、丰富的案例解读幼儿学习的年龄特征;
5、研究讨论式的学习充满探索和发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的系统组成
2、理解学习的机制
3、掌握幼儿学习方式及特点 4.根据学习发生的条件等研讨教学对策
5、培育科学的幼儿学习观和发展观。
任务
1.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幼儿学习案例的写作和分析
2.能够根据儿童学习表现分析一个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发展阶段 3.初步诊断幼儿学习障碍并提出解决策略
课程名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主讲人:张洁
本门课程特色描述:
1.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故事与社会现象等实例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2.针对每一个心理效应,精心组织了相应的启示,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心理效应的表现,更从教育实践中提升了效应的运用,同时结合大量的名师的教育案例,使学生感受到了教育得理念转化为成效的方式。
3.心理效应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精心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并且便于学生理解的心理效应,增强了本门课程的实用性。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教育中的、教学中的以及管理中三个领域的心理效应的表现。
能力目标:在掌握心理效应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案例以及相应的启示,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为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打下基础。
课程名称: 育婴师简介 主讲人:张英琴
课程特色描述
课程内容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双证书紧密结合,课程讲授采取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方式,结合《国家育婴师视频教程》授课,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就业。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学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职业资格选修,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具体表现为:
知识目标:掌握国家《育婴师》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澡掌握国家《育婴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从业技能,为做各种类型的早教工作积累能力、素质目标:激发学生早期教育工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素养。
课程名称: 科技发展与幼儿教育 主讲人:贾芙贞
课程特色描述
该课程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些“做中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案,且所有案例均体现了师范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师生共同研究和学习,了解科技与幼教的关系,了解什么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即“做中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渗透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使学生知晓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和关心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振兴中华基础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懂得新科技的基本常识,会检索信息;培养学生吸收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根据幼儿情况设计课程、设计科学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对早期儿童科学教育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为学生将来在幼儿园或小学进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课程名称: 趣味数学 主讲人:贾银铃
课程特色描述
开设这门课程主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有趣,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将来在幼儿园或小学进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课程名称:多种材质绘画 主讲人:李斌
课程特色描述
本门课程特色在于利用各种材料进行二次美化,使原有的美术作品内容更加宽广,形式更加新颖,材料更加丰富,童趣更加浓厚。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对各种材料特性的熟悉、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材料的材质、特点,来表现画面内容,把物体更形象、生动的表现在画面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
课程名称:儿童美术作品鉴赏 主讲人:马敏娟
课程特色描述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于1927年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是教,在做上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说到底,就是要着力挖掘学生未来的潜质。本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情感教育
2.了解幼儿绘画语言走进幼儿内心 3.开启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1.通过学习,正确看待幼儿美术造型中的“像”与“不像”(即:幼儿美术造型特点)。
2.赏识幼儿绘画作品中表现的丰富与童趣。3.欣赏幼儿美术作品中的认真、大胆与自信 4.关注幼儿美术作品中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欲望
课程名称:人像摄影 主讲人:李亚芬
开设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摄影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必备的技能,但拍得好拍得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据了解,在本地区的幼儿园众多活动中,摄影师都是外请的,这些外请的摄影师虽然能拍摄出记录性非常高的照片,但是他们不了解所拍摄的这群孩子,不知道他们最可爱最难忘的一瞬间在哪,所以幼儿园老师掌握一点拍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课程特色描述
在讲解理论、赏析名作、掌握摄影知识基础上,针对学前儿童好动、好模仿、情绪易于变化的特点,掌握捕捉孩子最美丽的那一瞬间的技能。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让同学们在学习了解人像摄影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课程名称:艺术设计(儿童方向)主讲人: 闫丽丽
课程特色描述
艺术设计的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有意识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把与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1)对性格的塑造
美术教育的大学生大多20岁左右,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期,专业课对其性格的塑造有一定的帮助。法国美术家罗丹说过“美,就是性格!”艺术设计的多门专业课无不浸润着对完美性格的塑造。
2)对气质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我们常常讲到形式美。所谓形式美,就是体现造型的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它能被审美主体(人)所直接感知,并诱发相应的生理、心理反应。按照格式塔心的说法,形式美蕴含着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它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与具有“动力特征”的气质产生“同构”对应,从而使特定气质得到相应的强化。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知识目标:
1.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具备巩固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以及广博精神的知识;
3.掌握和熟悉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能力目标:
1.具有从事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2.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课程名称:陶 艺 主讲人:赵若曦
课程特色描述:
本课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提升审美水平,挖掘学生艺术潜质、拓展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以后创造自己的艺术大厦添砖添瓦。
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充分感受泥性。2.掌握基本技术,培养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4.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1.让学生掌握手工捏塑、泥条盘筑、泥板、模制、拉坯、陶塑等陶艺成型基本技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
2.熟悉刮划、压印、粘贴、刻坯、彩绘等陶艺基本装饰技法,对作品进行合乎美学规律的装饰,提高学生的装饰技法能力,提升审美水准。
3.了解装窑、烧制、窑炉控制的一系列流程,感受氧化与还原的区分,体验泥与火的锤炼。
4.吸取古今优秀的陶艺创作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创意之中,运用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美学理念作为装饰陶艺的指导思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作出较好的陶艺作品。
课程名称:视唱 主讲人:宋强
课程特色描述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声听辩,弦律听写以及培养视谱即唱的能力、正确的音准及节奏感 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门课对音乐选修课中视唱练习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就应注意的问题做一浅显的探讨.视唱练习是将音乐“文字”变为音响的过程.就其内容来讲分有单声部视唱和多声部视唱.多声部视唱即两个和两个以上声部的视唱练习.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常见法律问题
大学生就业常见法律问题
一、关于三方协议的法律问题
1,三方协议的概念:是由学校作为见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它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不能替代劳动合同。
2,三方协议的特点:第一,唯一性。即毕业生不得持有多份三方协议,如果学生签订多份三方协议,则一旦出现冲突以第一份协议为准。第二,法律效力有时限。三方协议的法律效力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之后即告终止。第三,违约金的数额符合规定。三方协议中的违约金必须经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之后约定,并且违约金的数额必须符合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相关规定。第四,备注栏不是空白。毕业生应该尽量将单位的承诺,如休假、住房补贴、解决户口、保险等各项承诺明确写入备注栏,现实的情况是90%以上的三方协议中备注栏全是空白。在三方协议涉及的三方中,真正履行责任和权利的双方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学校只是作为一个见证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
3,三方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三方协议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双方确定就业意向和权益的依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而劳动合同则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开始受《劳动法》约束,签订劳动合同后,学生的身份变成了劳动者。《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学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双方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就业协议约定条款,及时订立劳动合同(聘用合同)并办理有关录用手续。劳动合同(聘用合同)订立后,就业协议就自动终止了。当然,也不是说原来的协议条款都无效了。就业协议中的有关条款,包括合同期、服务期、试用期、福利待遇、工资、违约金等符合劳动法的内容,应当作为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
二、签订协议时需要注意事项:
1、对签约的单位进行较全面的了解;
2、认真审查协议书和补充协议的内容: 协议书的内容是整个协议书的关键部分,毕业生一定要认真审查。首先审查协议内容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其次审查和仔细推敲双方权利和义务是否合理;由于现在使用的格式协议书内容简单,毕业生可以和用人单位协商,就原协议书中未能体现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用补充协议形式表达出来,必须指出,补充协议书和主协议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果遇到单位在《协议书》或者补充协议中只规定毕业生定期服务的义务和违反约定时的赔偿,而不提单位提供的工资标准、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等在《劳动合同》中必备的约束用人单位的条款,用人单位的用意就非常明显,此时毕业生就需要进一步谨慎考虑。
3、审查单位主体资格是否合格:协议双方的资格是否合格是协议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用人单位,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不包括私营企业),必须要有进人的权力。如果其本身不具备进人的权力,则必须经其具有进人权力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因此,毕业生签约前,一定要先审查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
4、违约责任是否明确:违约责任是指协议当事人因过错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它是保证协议履行的有效手段。鉴于实践中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违约率有所增加的状况,协议书中违约责任条款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协议内容中,应详细表述当事人双方的违约情形及违约后应负的责任,同时还应写明当事人违约后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来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当事人双方履行协议,也有利于以后违约纠纷的解决。
5、协议的形式是否合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协议各项条款经协商一致,签约时要注意完整地履行手续。首先,毕业生要签名并写清签字时间;其次,用人单位以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时间,不能用个人签字代替单位公章;第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字后需将协议书交给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履行相关手续。第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各保留一份协议,并将第三份交学校保管。
三、审查劳动合同必须包含的内容:《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应
具备七个方面的条款。劳动合同除包括此七个方面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还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即约定条款。法定条款与约定条款不同,某些条款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甚至对条款的内容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从劳资间强弱失衡的现实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具体而言这七个方面的内容如下:
1、劳动合同的期限: 我国的劳动合同可以分为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以及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实际生活中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比较普遍。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明确劳动合同的开始期限和终止期限。
2、工作内容: 即所从事的工作和工作岗位。应当尽量明确工作岗位,因为岗位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是否能够胜任工作、是否负有保密责任以及以后续订合同时是否可以约定试用期等一系列问题。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很多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容易忽
略这部分,这部分恰是劳动合同的最大板块,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半部《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等规定都具体反映在这一部分。
4、劳动报酬:这部分比较重要,应写明劳动报酬的具体数额或计算方法及支付日期,并明确该劳动报酬是税前还是税后,以及社会保险金的缴纳情况。
5、劳动纪律:劳动法中没有过多的规定,劳动合同一般也只做原则性规定,主要反映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中,劳动者对此也应做详细了解,因为这涉及日后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是否成立等。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订立,对不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发生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有的用人单位将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解除条件约定为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从而规避应承担的解约的补偿责任,这种约定是违法的,即使约定了也是无效条款。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劳动合同中对劳动者违约金的约定只能包含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和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两类。其他约定均属无效约定。(注意:就业协议不是劳动合同,不适用此规定)。以上七个条款是劳动合同生效的法定要件,但是劳动合同的无效不等同于劳动关系的无效。即使劳动合同在形式上存在缺陷,或者应当签订但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要有事实的劳动关系存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然受保护。所以提醒各位毕业生注意保留与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相关证据,如:工作证、报销单、工资单、考勤记录等。
四、关于试用期的约定:试用期,顾名思义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但绝非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单方”试用。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在这段期间内,用人单位考察员工的工作能力,员工也考察用人单位的情况,是双方互相试用的过程试用期作为劳动关系的特殊阶段,也是劳动纠纷的高发时段。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现定:”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这就是说,试用期不是劳动合同中的法定条款,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劳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试用期内单位和劳动者又分别有哪些特殊的权利呢?单位享有“有理由退工权”:依照《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必须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时,方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承担的是完全的举证责任,无权随意的辞退劳动者。劳动者“无理由走人权”:依照《劳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只要“通知”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台同,无须提供任何理由,不用支付违约金,并且有权得到相应的工资。但是,笔者在此还是建议各位,要本着诚信的原则就业,不要在试用期内频频跳槽。两个试用期是否合法? 有些用人单位还会在第一个试用期过后与劳动者约定第二个试用期,这种情况不合法。《劳动合同法》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禁止只签试用期合同不签劳动合同: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是试用期存在的前提条件。不允许只签订试用期合同,而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签订的试用期合同是无效的,但“试用期”合同的无效,并不导致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失效。
五、违约责任的相关规定:如果因毕业生个人原因,工作后违约该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最好能在签约阶段就将双方的责任予以明确。但是如果实在没有约定,可以参考以下规定处理:首先,根据《劳动法》3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如果在上述情况之一出现的情况下,劳动者个人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其次,《劳动法》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同时规定,“因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根据劳动部(1995)233号文件的规定,这里的损失包括:
(一)用人单位招录其所支付的费用;
(二)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三)劳动合同约定的其它费用。
六、关于违约金的问题:
1、违约金只赔偿实际损失。实践中,因劳动法没有规定违约金和赔偿金的最限额,故双方可能约定了很高的违约金,这是否有拘束力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为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过高的赔偿金一般不予支持。多数都是从考虑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收入出发,以实际赔偿为原则,即违约金和单位实际损失相符。单位实际损失主要是用人单位招录其所支付的费用以及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等。所以,即使劳动合同规定了过高的赔偿金,毕业生们也大可不必有太多担心。为了保障劳动
者择业自由,《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情形进行了较多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企业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只有两种例外情况:一是企业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向企业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企业提供的培训费用,且企业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就是说,企业所支付的专项培训费用是违约金的最高限。二是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2、哪些“搭车”可以拒绝:北京市有些单位在《毕业生服务期协议书》中约定,毕业生提前解除劳动合同需要赔偿外地生源进京安置费有的甚至约定用人单位有权将毕业生的户籍转回毕业生原籍或学校所在地。毕业生签协议时应注意不应有“外地生进京安置费”的条款。首先北京市政府早就停止征收城市增容费,用人单位接收外地生源时无需向地方政府缴费。其次户籍管理是公安部门职责,户口转出、转入不应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约定。
七、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
1、双方协商。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就争议事项进行商量,使双方消除矛盾,找出解决争议的方法。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有权申请调解或仲裁。
2、单位调解。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单位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自觉履行(此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从当事人申请之日起30内未达成协议,则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60天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另外,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达成协议后反悔的,也可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劳动仲裁。劳动争议一般由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如果当事人任何一方对裁决不服,则应在收到裁决书15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
4、法院判决。当事人任何不服裁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院将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程序进行。首先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民事调解,如果双方当事人就劳动争议达成协议,法院将制定民事调解书,调解书一经送达当事人立即生效,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果调解不成,法院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书面判决。原被告任何一方对判决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自收到判决书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大学毕业生可以查阅一些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违反和解除合的经济补偿办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北京市劳动合同条例》等法律规定
第三篇: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
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心理状态并不成熟,加上社会和家庭给予的压力,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数量持续上升,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的规定存在诸多不足,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从立法、执行、追责、宣传等方面加以构建,以减少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几率,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人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面对的压力日益增多,心理承受能力呈现下降趋势,导致极端心理和行为的事件层出不穷。而在心理状况出现危机的群体里面,包括了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长期得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保护,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期间又是心理状态开始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心理状态并不稳定,导致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因此,近年来大学生由于个人学习、生活、感情、就业等各方面遇到困惑而引发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给校园的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界定 何谓大学生危机事件?对于“危机”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美国知名学者罗森塔尔认为:所谓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谢谨如主张,学校危机是指突发于校园内外、可能造成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心理或生理伤害的紧急事件。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黄德祥教授将学校危机定义为:“校园内外发生突发、意外或紧急事件,而对学校师生身心造成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并且干扰学校正常运作,或者以学校现有人力资源难以立即解决者。”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编著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手册》认为,高校危机事件是指校园内外发生的突发、意外或紧急的,对学校师生身心造成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且干扰学校正常运作的,学校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综合以上四种定义,大学生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本质特点,危机一般都是潜伏于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上现在互联网的发达和学生思维的活跃,危机事件发生时往往具有群体性、敏感性和连锁性的时代特点,轻则给师生造成不安和恐慌,重则破坏学校的声誉和正常教学秩序。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容易因处理不当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变得更难处理。所以,在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中,要把握以学生为本,善待学生的、预防为主、信息畅通、反应及时这四个原则。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即学校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任组长的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下,设置若干个工作组,包括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沟通组、现场处理组、后勤保障组等,形成由领导小组统一决策、组织,各工作小组各司其职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制度。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律缺陷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立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这一领域仍存在着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领域缺乏全国统一的、专门的立法。目前,我国没有出台一部专门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所以,当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只能依据其他相关的法律规范来指导工作,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食品卫生监督程序》、《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关于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的通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等,有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不一致或者存在滞后性,造成适用上的混乱。虽然各地方政府制定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且规定的内容各不相同,面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多样性、频发性,由于缺乏法定的统一标准,导致同样的事件可能存在不同的处理结果,不利于校园的稳定。第二,对高校紧急行政权力的授予及规制不具体。我国已有的法律规范在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必然会涉及一些紧急行政权力的授予。比如2007年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2条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第49条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都授予政府相应的权力。但是,这些行政权力授予都只是原则上的授予和规定,并未对授予的对象和权力范围具体化。这样的原则性规定太过笼统,必然导致各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出现主体是否适格、权力是否正当的问题,导致各地在适用相关法律时的混乱局面。
第三,在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中,各个主体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明晰。由于《突发事件应对法》在行政权力的规制方面停留在表面,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尽管200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因为其仅是部门规章,法律位阶低,且仅针对的是伤害事故,并未涵盖所有类型的学生危机事件,适用范围窄,而《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也没有对危机事件的责任承担问题作出明确、一致的规定,没能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比如学校发生学生自杀、自然灾害、群体冲突事件、游行示威等危机事件时,学校、学生及相关责任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对危机事件造成损失的,各方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弥补等问题,在现有的法律规范上都还没有定论。
第四,高校缺乏专门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机构。制定全国统一的高校大学生危机应急法律法规固然重要,但具体适用效果如何,还要看具体实施机构的设置及运作情况。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危机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仍然没有一个专门处置有关危机事件的常设性应急机构。现行的应急机构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由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形成的工作小组,因为工作小组的临时性,必然导致危机事件发生后进入应急状态慢,工作小组会随着危机事件的结束而解散,在工作内容上和人员的不连续性上,难以形成一套成熟可行的应急操作方案。因此,要完善高校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需要在高校建立一个常设性的危机事件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专业的人员负责内部管理和外部联系。
三、借鉴美、日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制建设 美国一直对自己国家的安全稳定十分重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相应的,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对校园安全也十分关注,特别是在立法方面,美国高校应对危机事件的法律体系健全、应急组织完备、管理手段科学,注重平衡学校安全和保护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为保障学生权利和维护校园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美国国会早在1990年10月就颁布了《校园安全法》,该法正式确立了校园警察制度,从而以联邦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校园警察机构的合法地位。校园警察拥有直接的执法权力,与地方警察是协作的关系,但彼此互不隶属,一般公立大学和有一定规模的私立大学都配备了校园警察,对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和立法、司法机关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例如1994年出台了针对校园暴力的《校园禁枪法》和《校园、社会禁毒及安全法》,这两部法律规定联邦要为各州执行其所指定的校园安全计划提供基金,这就为高校预防校园暴力事件、购买安全设备及雇用安全保障人员等提供了资金来源。
日本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的立法主要强调学校的安全保障责任,其应急法律以体育、保健和饮食供给为主要内容。比如《学校保健法》规定:学校必须适当地进行设施及设备的检查,采取必要的修缮等防止危害的发生,以谋求学校安全的环境。2004年日本教育法学会学校事故问题研究特别委员会提出了《学校安全法》草案,为了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校园应对危机事件方面的立法,该草案主张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在改善学校安全环境上负有义务。另外,日本高校的危机事件应急管理非常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例如,日本高校享受消防署、社区自主消防团、地区卫生保健和医疗的公共服务。同时,政府的国民健康保险、民间保险公司的各种损害保险以及高校生活合作社联合会的学生灾害保险金、公务员保险和互助制度等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高校保险网络。
四、我国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制化途径为了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危机事件,关键在于建立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监督、预警、应急处理、责任追究等一套完善的机制,这一切都有赖于将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
首先,制定一部统一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法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法律的制定必须跟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我国应及时修订现有高等教育法律中存在的不适应之处,理顺国家、高校、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规范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增加高校管理中的程序性规定,增强操作性。由于时代不同,高校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大学生危机事件有了新的特点,我国立法机关必须将制定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律提到日程上来,解决法律滞后性的问题。只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才能形成从宪法、法律法规、部门规章、高校规章依次排列的、效力等级由高到低的、相互衔接的、完整的高教法律体系。
其次,明确大学生危机事件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在有法可依的大前提下,必须明确大学生危机事件中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归责原则、责任追究和承担方式、权利救济途径等问题。比如,高校作为管理方,在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前负有预防义务,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履行一些具体的管理职能、管理责任、相应的机构设置及其权力的内容;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负有劝阻或制止的义务、及时通报义务、应急处理的义务;对于高校学生以及教职工,在危机事件中的主要义务是遵守校纪校规,发现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或校方反映,服从高校的管理,不造谣生事,不损坏校园财物,不伤害他人人身安全等,通过申诉、批评、建议、控告等正当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对那些因不履行职责而造成一定后果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完善应急机构设置,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制度。教育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设立教育法制工作机构,负责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执法、监督与普法等工作,依法检查和考核各高校是否有制定相关的应急实施细则,是否有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危机事件防控演练等工作,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另外,高校必须设立校内危机事件管理机构,履行法律职责,这就需要成立常设性质的、专门的危机事件管理办公室,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工作,还要运用好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保卫部门等相关力量,做到信息沟通及时,一旦发现隐患苗头,立即进行处理。
最后,要加强宣传依法治校的法治理念。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转变管理理念,以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为高校管理基本原则,指导各项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公开、公正、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争议和纠纷,完善申诉制度,以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依据合理来避免危机事件的产生。同时,也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做好普法宣传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维权的意识和方式,培养他们既成为敢于阻止和揭发校内各种违法和不正当行为,又懂得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校园和谐安定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卓思廉.学校危机管理机制初探[J].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第四篇:大学生校外活动现状研究及对策(付霞)
大学生校外活动现状研究及对策
付 霞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新都610500)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周边的网吧、歌厅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此类活动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甚至是犯罪。本文作者对大学生以网吧、歌厅为主的校外活动现状进行归纳并分析问题及产生原因,以及为解决此类问题应采取的措施等。
一、高校学生校外活动(网吧、歌厅)的现状及意义
(一)网吧安全现状
网吧是大学生重要的上网场所。大学生到网吧上网具有接触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随意性大和娱乐休闲为主的特点。由于网吧汇聚人员成分复杂,网络不健康内容的影响等,使网吧成为一个治安的薄弱地。大学生在网吧内的安全问题十分严峻。主要安全问题为:
1、抢劫、盗窃、敲诈等财产犯罪猖獗,严重影响上网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2、因上网而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不断攀升,极大的威胁着网吧内大学生的生命安全。
3、由于商业利益驱动,网吧对上网内容不予监管,网上不健康信息引发大学生犯罪。
4、网络交友陷阱直接危害着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5、空气环境对身体的危害极大。
6、长期沉迷网吧,与外界很少交流,让大学生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二)歌厅现状
歌厅过去作为典型成人娱乐场所,现在也成了大学生休闲娱乐的经常去处。同学聚会、招待朋友,甚至有去从事各种打工活动的大学生。同网吧一样,由于歌厅的人员成分复杂,也容易引发各类侵害大学生人身生命安全的案件。由于与网吧引发的案件性质雷同,在本文中只重点介绍歌厅的特殊点。
(1)歌厅打工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歌厅人员的身份复杂,是各类案件高发场所,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很容易在此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
(2)歌厅引发大学生走向不同形式犯罪。受复杂环境的影响和引诱,大学生在歌厅非常容易走入卖淫等违法犯罪的歧途。
二、此类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目前,各高校在对网吧等校外活动的安全管理上尚没有有效的手段,高校现有的管理方法也存在方法落后,流于形式的问题。主要原因为:
1、以堵代疏成为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校外室内活动管理的主要表现。高校应该从疏导制度上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例如利用班级这样的“小”集体,充分发挥班主任、学生会的作用,组织更多的文化体育活动,填充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
2、高校对大学生校内上网的严格控制某种程度上把大学生“逼
进”了网吧。由于上网造成大学生学习风气下滑的现象很普遍,很多高校在对待学生上网的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例如禁止学生宿舍上网甚至禁止学生宿舍使用电脑。受到严格“控制”的学生,不得已走向了网吧。
3、常态业余文体活动的缺失也是造成大学生流向网吧、歌厅的重要原因。与多年前的高校相比,作者发现,现在的高校由于资金紧张也好,由于教育功利化倾向也好,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在不断的下降。
4、考勤制度的落后使高校对大学生缺乏有效的控制。传统的考勤制度往往是课堂记录---学院一周汇总---处理学生的模式。这种考勤方式的重点不言而喻是用处理代替教育挽救。滞后的处理教育也很难从根本上起到作用。
5、教育引导方式方法落后于当代大学生思维形式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维方式新颖。我们对于大学生采取过去的强制灌输式的教育引导,不但不能起到功效,甚至适得其反。
6、安全管理法规的不配套造成对大学生校外室内活动管理的尴尬。目前的高校管理法规和制度,没有从细节和可操作性上应对大学生的校外室内活动的安全管理问题。
三、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以及应建立的相关机制
1、常态业余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常态业余活动和品牌性的校园活动应该就是我们应重点研究的高质量载体。所谓常态性活动,就是定时定期,较为规律的特定活
动。这种活动不带有明显的即时功利性和商业性,而是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品牌性活动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当我们进入一个校园生活时,我们可以知道周一的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参加什么活动,周六可以在校园的什么地方玩等等。再例如学生的篮球等运动也要品牌化、常态化。不能几天就结束,为了搞活动而活动,是无法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校园文化的。
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疏导大学生校内上网。完善学生宿舍网络,加强网络监控技术的研究,让大学生尽量满足上网的需要,同时又可以通过技术解决对大学生上网的监控。即使对于网络游戏,也不宜采取校园封杀的办法。开发和研究适合大学生的网络游戏,吸引大学生适当参与健康的网络游戏应是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努力方向。
3、改进考勤制度。建立即时的考勤制度,配套强大的管理教育队伍是解决传统考勤矛盾的有效探索。笔者曾实验如下模式,经过思考改进,阐述如下:课堂指纹考勤数据通过网络即时传输给相关管理教育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人员第一时间掌握缺勤人员的情况,第一时间进行干预教育。这样保证了教育的及时性,防止学生滑向危险境地,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考勤的人员工作量。
4、加强大学生教育引导方法的深层次研究。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加大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引导方法的专业化、深层次的研究。从心理等层面寻找教育引导的突破口。
5、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法规的研究。完善相关安全管理法规,解
决高校只有责任,没有管理权的现状,在法律上让高校走出管理的尴尬境地,是解决大学生校外室内活动安全管理的根本之道。
作者简介:付霞,女,1981-,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现在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学生政治工作。
第五篇: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景和褚连军周霞
(德州学院医学系山东德州253023)
【摘要】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常见的五种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激动易怒、压抑苦闷、抑郁消沉、虚荣嫉妒等。并针对不同的情绪问题给出相应的调适策略,以帮助部分大学生及时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问题;对策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由于个人成长、环境改变、社会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面对自己情绪的变化更是经常感到不知所措。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可以说情绪主宰着健康。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常见的五种情绪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部分大学生及时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
一、焦虑
焦虑是当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产生的一种由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焦虑是人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人的警觉、集中注意力、激发斗志,是有利的。而过高焦虑使大学生内心感到紧张害怕、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钝、记忆力减弱,同时常常伴有头痛、心律不齐、失眠、食欲不振及胃肠不适等身体反应。
要减轻或避免焦虑困扰,大学生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
一是放下包袱、轻松上路。易为焦虑感困扰的大学生,常常在头脑中固守着许多不恰当的观念和想法,而且深信不疑,结果使自己像负重行路一样,疲惫不堪。比如认为自己决不能失败或认为一旦发生了某件事(退学、失恋)就全完了等。类似的观念和想法使得他们过分注重事件的成败结果,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无限夸大,心理压力太重。因此要先丢开或改变这些观念,放下包袱,才能放松心情、轻松上路。
二是当机立断、积极行动。对于正面临选择的大学生来说,解除焦虑感的最好办法是衡量利弊得失后当断则断,不再犹豫。大学生在面临选择和困难时,应勇敢正视、积极行动,并认识到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在行动中体会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快乐和自信。
三是动静结合、身心放松。身心放松可以使人心境安宁、平静,排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有助于减轻和消除焦虑感。身心放松有多种方式,大学生可以采用动静结合、一张一弛的办法,即把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和想像法、音乐法等静态调节方式结合起来,既在运动中释放出紧张的情绪,使人身心舒畅、精神焕发,又通过想像放松、音乐调节平静心情,排除杂念,从而达到解除焦虑、有益身心的目的。
二、激动易怒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主观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一再受阻、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激烈情绪反应,程度可以从不满、生气、愠怒、激愤到暴怒,特别是当人们认为他所遭受的挫折是不公正、不合理的,或是被恶意造成时,最易产生愤怒情绪。愤怒对人的身心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愤怒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或丧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做出不理智的冲动行为,如打架斗殴、毁损物品等。
要克服激动易怒的不良情绪,大学生应该做到:
第一,加强修养。大学生应认识到发怒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激化矛盾和招来别人 1的敌意和厌恶,只有加强自身修养,以开阔的胸襟宽容体谅他人,不为小事斤斤计较,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并建立真诚的友谊。
第二,冷静克制。在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即将动怒时,要用理智和意志控制冲动的情绪,尽量缓解或避免怒气发作。这时可以暂时离开使自己动怒的环境,过后对问题可以冷静地商量解决。也可进行自我暗示,如在情绪激动时心中默念:“要冷静、别发火”,或在床头壁上贴上“制怒”、“三思而行”等条幅,以时刻提醒自己。
第三,合理疏泄。如果一味克制、压抑而不加以疏泄,同样会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要学会通过适宜途径合理疏导不良情绪。可以采用与人交谈、写书信、记日记等方式缓解愤怒情绪,还可以在情绪激动时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或喊叫以宣泄愤怒,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适时适度,既不能影响他人,也不能损害自身,更不可危害社会。
三、压抑苦闷
压抑是当情绪被过分克制约束,不能适度表达和宣泄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混合着不满、苦闷、烦恼、空虚、困惑、寂寞等诸种情绪。处在压抑、苦闷状态中的大学生常常精神萎靡不振,缺少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失去广泛兴趣,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感觉迟钝、容易疲劳,不满和牢骚较多。长期压抑极易导致心理障碍。
时时感到苦闷压抑的大学生,首先要尽量做到客观理智地分析自己的现状及情绪,找出造成压抑的根本原因。如有的大学生感到压抑是因为在交往中过于注重对方的感觉和需要,以对方为中心,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真实想法,以为这样才能维护友谊,结果自己感到十分压抑,这种情况就要先认知到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满足内心需要的过程,既要注意相互谦让,又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个性,达到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友谊才能历久弥坚。
其次,适当宣泄是减少或消除压抑感的有效途径。当你感到内心压抑苦闷时,不妨向亲朋好友倾吐心中的忧愁和不愉快。也可以以日记、书信的方式来疏散郁闷情绪。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令大学生身体强健、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充满朝气,一扫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此外,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适度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对于消除压抑感也很必要。
四、抑郁消沉
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处于抑郁状态中的大学生,看到的一切仿佛都笼罩着一层暗淡的灰色,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常常感到精力不足、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钝,同时伴有痛苦、羞愧、自怨自责、悲伤忧郁的情绪体验,自我评价偏低,对前途悲观失望。长期处在抑郁情绪状态,会使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被抑郁情绪困扰的大学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自我调适:
其一,纠正偏误、端正认识。大学生要找出并纠正自身持有的一些偏见和误识,如挫折和不幸是不该发生的,我决不能失败等,要做好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并把困难和不幸视为生活的磨砺、成长的契机,认识到世上没有绝对化的事物,光明之处必有阴影,要多看光明面,相信自己有能力闯出困境,到达成功的彼岸。
其二,重新评价、悦纳自我。自我评价过低是大学生自卑、消沉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心境抑郁的大学生需要对自己重新进行评价,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对于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则进一步努力;而属于不可改变的,如家庭、相貌等,就须坦然接受,然后尽量在其他方面加以补偿。只有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大学生才能实现自我接受和自我悦纳,只有肯定和喜爱自己的人,才会充满热情地拥抱生活。
其三,积极交往、参加活动。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消除抑郁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增强交往的主动性,改变孤僻、退缩的行为方式,主动与同学微笑、致意并简短交谈,多关心帮助他人,积极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在互帮互助、友爱关心中感受友谊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
五、虚荣嫉妒
嫉妒是因为自己的社会尊重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是一种企图缩小和消除与他人的差距,恢复原有平衡关系的消极手段。嫉妒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情绪,表现为看到他人的才华、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相貌、衣着等超过自己时,感到恼怒、痛苦、愤愤不平,当别人遭到不幸和灾难时则幸灾乐祸,言语上讥讽嘲笑、行动上冷淡疏远,甚至在人后恶语诋毁、中伤,蓄意打击报复。严重的嫉妒感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态,它使人的心灵扭曲变形,使美好的情感被抹杀,是一种情绪障碍。嫉妒严重危害良好交往。如历史上孙膑致残、韩非被杀,就是同门师兄弟嫉贤妒能、暗中陷害所致。
虚荣心强、好嫉妒的大学生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调适:
第一,贵在自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确,能够清醒、准确地了解自己的人是难能可贵的。大学生对自己也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也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想事事不落人后、样样不逊于人是不可能的,只有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力,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辉煌和成功。
第二,合理转化。嫉妒别人是一种不服输、不甘落后的好胜心的体现,将消极的嫉妒情绪转化为发奋进取、积极向上的动力。好嫉妒的大学生在羡慕他人的成功、荣誉时,应该对自己说:他行我也行,然后发奋努力,逐步缩小差距,化消极情绪为积极动力。
第三,充实生活。大学生应把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上,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的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集邮、摄影、旅游、社会实践等;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使生活充实愉快,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个性、陶冶情操,就一定能告别嫉妒心理,与同学朋友携手并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89-93
[3]耿步健.大学生心理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5-68
【作者简介】
王景和(1969-),男,山东宁津人,主要从事基础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