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牛教案
中 国 的 牛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体特点,把握文章精巧的结构,层层梳理出文章 线索。
2、品味语气的特色。
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提练主旨。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一、解题见书P67二
二、正音析义
踟蹰(Zhī ch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阡陌(qiān mò):田地中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闲适(shì):清闲安逸
沉沉实实:沉着,稳定而实在。
三,文史知识
散言诗是一种文学样式,一种区别于诗,区别于散文的文学表达方式。
四,反复朗读课文,研析课文结构
1,全文以何为线索,分为几个部分<对中国的牛,三>(一)<1--4>通过田相遇,人牛对比,写出了中国先人后已的让精神也是我对中国尊敬的练由
人牛相遇的一次震撼人心的经历:
时间:偶然相遇的瞬间。
地点:容不下牛同过的田间小道。
对像:完全陌生,世相不能沟通的人与畜生。
形势:人畜对峙,我弱适强,终有方让路。
结果:当文明的“我们在盘算着是否得过牛群的时候,牛只是稍微迟疑一下,就自动给我们让路。(小结)原来一场力量的挑战变成了道德的较量,畜生类的牛给文明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一个“斗”、一个“自动”把人畜双方的心理神态刻画得十分传神。(二)<5---8>从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对比,写中国牛付出多、享受的少品质。表现这一品质的词语:晨光、终日、烈日、重犁、石磨,不计程的路,一步步,沉寂。
(三)<9---11>通过与几种外国牛的对比,写出了中国牛平静,朴实而又积极的生活态度-----<中国牛的独特品质>
2、这遍课文的构思特点<思路分析> 由一群牛写到中国牛,再从世界的牛写到中国牛,每层都采用了对比(人与牛;牛的工作态度与牛的生活态度;中国牛与外国牛)的手法,使中国牛谦让,厚道,朴实,勤勉的形象十分明确地突出在读者面前。
3、课文第二部分表现牛的品质的词语: 工作时间之长:晨光、终日 工作环境之差:烈日 肩负工作之重:重犁、石磨、不计程的路 工作态度踏实,勤勉:一步又一步、沉默
4、课文的9、1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一连三个“不像”作者的褒贬态度十分明确,对中国牛的独特品质给予了毫于保留的赞扬。小结课文内容。
作业:见课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中 国 的 牛 小 思 <散文诗>
1、全文以何为线索?分为几个部分? 中国的牛 三部分
(一)<1---4>田垄相遇,人牛对比,中国牛先人后已的礼让精神-------尊敬中国牛的由来
人牛相遇的一次震撼人心的经历:时间 地点 对象 形势 结果
(二)<5----8>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对比,中国牛付出多,享受少的品质 工作时间之长:晨光,终日
工作环境之差:烈日 牛 的 肩负工作之重:重犁,不计程的路 品 质 作态度踏实,勤勉:一步又一步,(三)<9---11>外国牛与中国牛的对比,中国牛平静朴实而又积极的生活态度-----中国牛的独特的品质。
2、本文构思特点:对比(人与牛;牛的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中国牛与外国牛)
3、第9、1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排比;赞扬了中国牛特有的品质
第二篇:中国的牛读后感
《中国的牛》读后感
拿起书翻了翻,偶然翻到一篇文章《中国的牛》,题目很吸引人,看完之后,我发现,这是一篇好文章,中国的牛读后感。
文章讲述的是:一群朋友郊游,作者带路走在田埂上,突然遇到了一群耕牛,他们准备走田地里的水泥地,难免鞋袜要又泥又湿了。带头的牛看见他们,迟疑了一下,便自动走下田去,后面的牛跟着它走了。他们呆了,忽然觉得他们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中国的牛永远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着奉献……看完这篇文章,我哭了,牛对人类这么友好!我们人类又怎么做的呢?想起人类的种种行为,我自嘲地笑了笑。
中国的牛所具有的谦让的精神正是现在社会上所缺失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本来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互相谦让一点,这事就过去了,可是有些人互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最后俩败俱伤,读后感《中国的牛读后感》。
中国的牛在晨光烈日下,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后面的一列松土,为人类种下希望的种子。等到满地金黄的时候或农闲的时候,它们可能还得担负搬运负重的工作。牛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用尾巴赶赶苍蝇,也许这就是它最舒适的生活了。中国的牛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却不渴望人们给予它些什么,我为中国的牛所感动。
中国的牛,你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我们要学习中国牛的精神!
第三篇:牛吃草教案
牛吃草教案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牛吃草”问题以及其特点;
掌握“牛吃草”问题涉及的关键的量以及求解方法;
熟练运用“牛吃草”的方法,解决“牛吃草”的一些变形问题。主要知识点: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1、原有总草量;
2、草的生长速度)。基本公式:
①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②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③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④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例题引导:
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牛吃草的特点:
引例1:有一堆干草:10头牛吃15天,问如果是25头牛,可以吃几天?(6天)
计算很简单,主要引导同学们知道把牛每天吃草量设为单位“1”。
在计算下两种情况下,总草量是否一样?(完全一样为:150)引例2:一片青草地,牧草每天都在匀速生长,18头牛吃16天,但是,27头牛吃8天,让学生算算原有草量是多少?
(老师给出算法:也是设一头牛一天吃单位1的草量)
情况1:
18*16=288,情况2:
27*8=216(提问: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分析出来,草每天还要均匀生产,时间长,草就长的多,影响了牛吃的总草量,并分析出来牛吃的总草量由什么组成(可以与引例1想比较说明这点)。
即:牛吃的总草量=原有总草量+草的生长总量
草的总生长量=草的生长速度*天数 让学生求:原有总草量和草的生长速度
方法:设1头牛一天吃的草为1份,那么18头牛16天吃的就是18*16=288份,是原有的草和16天新长出来的草;27头牛8天吃的就是27*8=216份,是原有的草和8天新长出来的草。由于原有的草量不变,所以相差的288-216=72份草,是16-8=8天所长出来的,即每天长72÷8=9份(草的生长速度)。也就是说,每天要有9头牛专吃新长出来的草,总草量才不变,所以牧场上原有的草有(18-9)×16=144份(原有总草量)。(以上解答,可以画线段图,可以刚好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追加一问:现在,如果是21头牛可以吃几天?(学生自己解答)一定强调:生长出来的草可以供牛吃,不是全部的牛吃原因草量,所有草吃光为止!
讲解,先去掉9头牛吃新长出来的草,剩下的吃原有的草,可以吃144÷(21-9)=12天。总结:
这类总量不断变化的问题就是英国大数学家牛顿提出的“牛吃草”问题,也有人称之为“牛顿问题”。(所以不是马吃草)特点:①原草量②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解题思路说明:
(1)解牛吃草问题,一般是先求出每天新长出来的草量,它是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吃法而得出的;
(2)求出每天新长出来的草量之后,可以让一些牛专吃新长出来的草,剩下的牛吃原有的草,可根据后一种吃法求出原有的草量;
(3)在所求的问题中,让一些牛专吃新长出来的草,剩下的牛吃原有的草,易求出吃的天数。可以给出公式:
①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②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③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④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可以在出一问说明或者条件反过来说明)。
巩固:牧场上一片青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草可供10头牛吃20天,或者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例2:一艘木船发生了漏水事故,水匀速的涌入。3人淘40分钟可以把水淘完,5人淘,20分钟可以把水淘完。现在由6人把水淘完,需要多长时间? 【分析与解答】
分析:从表面上看,本题中没有牛吃草,但是因为总的水量不断改变,我们把“水”看作“草”,涌入的水就相当于新长出来的草,船内原来已漏进的水就相当于原有的草,人淘水就相当于牛吃草,所以本题的实质也是牛吃草的问题,解法与例1相似。
设1人1分钟淘的水量为1份,那么3人40分钟淘的水是3×40=120份,5人20分钟淘的水量是5×20=100份,这两次所淘的水量中都包括原来已经漏进的水量和从开始淘到淘完这段时间内又涌入的水量,所以相差的120-100=20份水是40-20=20分钟涌入的,所以每分钟涌入的水量为20÷20=1份。显然,1人专淘涌入的水,原有的水量不变。因此,原有的水量为(3-1)×40=80份。
现在,要求6人几分钟把水淘完,先让1人专淘涌入的水,剩下的人淘原有的水,可以淘80÷(6-1)=16分钟。例3:某电影院在检票前若干分钟就开始排队,每分钟来的观众人数一样多。从开始检票到等候检票的队伍消失,同时开4个检票口需30分钟,同时开5个检票口需20分钟。现在要使队伍10分钟消失,那么需要同时开几个检票口? 【分析与解答】
分析:等待检票的观众人数在变化,“观众”相当于“草”,“检票口”相当于“牛”,所以本题实质上也是一道牛吃草的问题。总的草量相当于观众总人数,即开始检票前已经在排队的原有观众和检票开始后新来的观众。
设1个检票口1分钟检票的观众人数为1份,那么4个检票口30分钟通过的人数为4×30=120份,5个检票口20分钟通过的人数为5×20=100份,说明在30-20=10分钟内新来的观众人数为120-100=20份,所以每分钟新来观众为:(4×30-5×20)÷(30-20)=2份
显然,让2个检票口检新来的观众,等待的队伍人数不变,其余的检票口检原有的观众,原有观众为:(4-2)×30=60份。
现在,要在10分钟内检完票,使观众不再排队等候,应让2个检票口专检新来的观众,以使原有人数不变,原有人数从其他检票口10分钟通过,所以共需要的检票口为: 60÷10+2=8个。例4:自动扶梯以均匀速度由下往上行驶着,两位性急的孩子要从扶梯上楼。已知男孩每分钟走20级梯级,女孩每分钟走15级梯级,结果男孩用了5分钟到达楼上,女孩用了6分钟到达楼上。问:该扶梯共有多少级?
分析:与例3比较,“总的草量”变成了“扶梯的梯级总数”,“草”变成了“梯级”,“牛”变成了“速度”,也可以看成牛吃草问题。
上楼的速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男、女孩自己的速度,另一部分是自动扶梯的速度。男孩5分钟走了20×5= 100(级),女孩6分钟走了15×6=90(级),女孩比男孩少走了100-90=10(级),多用了6-5=1(分),说明电梯1分钟走10级。由男孩5分钟到达楼上,他上楼的速度是自己的速度与扶梯的速度之和,所以扶梯共有(20+10)×5=150(级)。
解:自动扶梯每分钟走
(20×5-15×6)÷(6—5)=10(级),自动扶梯共有(20+10)×5=150(级)。答:扶梯共有150级。
例
5、由于天气逐渐冷起来,牧场上的草不仅不长大,反而以固定的速度在减少。已知某块草地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可供15头牛吃6天。照此计算,可供多少头牛吃10天? 分析与解:与例1不同的是,不仅没有新长出的草,而且原有的草还在减少。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利用例1的方法,求出每天减少的草量和原有的草量。
设1头牛1天吃的草为1份。20头牛5天吃100份,15头牛6天吃90份,100-90=10(份),说明寒冷使牧场1天减少青草10份,也就是说,寒冷相当于10头牛在吃草。由“草地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再加上“寒冷”代表的10头牛同时在吃草,所以牧场原有草(20+10)×5=150(份)。
由 150÷10=15知,牧场原有草可供15头牛吃 10天,寒冷占去10头牛,所以,可供5头牛吃10天。练习与巩固
1.一牧场上的青草每天都匀速生长。这片青草可供27头牛吃6周或供30头牛吃5周,问可供42头牛吃几周?
2.有一水池,池底有泉水不断涌出。用10部抽水机20时可以把水抽干;用15部同样的抽水机,10时可以把水抽干。那么,用25部这样的抽水机多少小时可以把水抽干?
3.某车站在检票前若干分钟就开始排队,每分钟来的旅客人数一样多。如果同时开放3个检票口,那么40分钟检票口前的队伍恰好消失;如果同时开放4个检票口,那么25分钟队伍恰好消失。如果同时开放8个检票口,那么队伍多少分钟恰好消失?
4.两位顽皮的孩子逆着自动扶梯的方向行走。在20秒钟里,男孩可走27级梯级,女孩可走24级梯级,结果男孩走了2分钟到达另一端,女孩走了3分钟到达另一端。问:该扶梯共多少级?
5.由于天气逐渐变冷,牧草上的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在减少,经计算,牧场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可供16头牛吃6天,那么,可供11头牛吃几天?
第四篇:牛吃草教案
牛吃草问题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牛吃草”问题以及其特点;
掌握“牛吃草”问题涉及的关键的量以及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解决牛吃草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一、例题引导:
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牛吃草的特点:
课前热身:“一堆草可供10头牛吃3天,这堆草可供6头牛吃几天?”
引导学生知道把牛每天吃草量设为单位“1”。
如果我们把“一堆草”换成“一片正在生长的草地”。算法还一样吗?
提问: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分析出来,草每天还要均匀生产,时间长,草就长的多,影响了牛吃的总草量,并分析出来牛吃的总草量由什么组成。
揭示:这类总量不断变化的问题就是英国大数学家牛顿提出的“牛吃草”问题,也有人称之为“牛顿问题”。(播放课件)特点:原草量、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二、新授
讲解例1 一牧场长满青草,27头牛6个星期可以吃完,或者23头牛9个星期可以吃完。若是21头牛,要几个星期才可以吃完?(注:牧场的草每天都在匀速生长)解题思路说明:
(1)牛吃草问题,一般是先求出每天新长出来的草量,它是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吃法而得出的;
(2)求出每天新长出来的草量之后,可以让一些牛专吃新长出来的草,剩下的牛吃原有的草,可根据后一种吃法求出原有的草量;
(3)在所求的问题中,让一些牛专吃新长出来的草,剩下的牛吃原有的草,求出吃的天数。公式:
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时间+草的生长速度
练习:一片草地,每天都匀速长出青草,如果可供24头牛吃6天,或20头牛吃10天,那么可供18头牛吃几天?(生独立完成,展示讲解)
讲解例2:有一块匀速生长的草场,可供12头牛吃25天,或可供24头牛吃10天.那么它可供几头牛吃20天?
这道题和上一题相比,有什么异同?
让生算出新生草和原有草,引导学生得出吃的时间的算法。吃的时间=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练习:一只船发现漏水时,已经进了一些水了,水是匀速进入船内,如果10人淘水的话,3小时可以淘完;如果是5人淘水的话,8小时可以完成。如果要求2小时淘完,要安排多少人淘水?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一题为什么可以看做牛吃草问题。我们把“水”看作“草”,涌入的水就相当于新长出来的草,船内原来已漏进的水就相当于原有的草,人淘水就相当于牛吃草,所以本题的实质也是牛吃草的问题。
三、总结与练习
总结牛吃草问题的特点,总结解题步骤。步骤:
①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②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③吃的时间=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④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时间+草的生长速度。练习巩固2题,生独立完成。
第五篇:点评中国最牛高校
第一名:“中国最牛高校”牛得叫人服
网友:张培元
在中国一流高校中,它成立的时间最短,可是每1000名毕业生就产生1名院士、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居全国高校之首。它是全国著名高校,学费却比一些普通大学还要低。各地考生报名踊跃,然而其招生规模50年不变。这就是中国科技大学,被网友亲切地称为“中国最牛高校”。(据9月24日新华社、人民网报道)
去岁迄今,有个名词结构被广泛运用,即“史上最牛××”,譬如“史上最牛女秘书”、“史上最牛散户”、“史上最牛贪官”、“史上最牛开发商”等等。这些牛充其量是伪牛、假牛乃至哗众取宠的害群之牛,在笔者看来,只有百姓口碑铭刻的“中国最牛高校”才是真牛,牛得叫人心服口服。
公众为之击节称赞的“牛”,首先在于它对科学精神的坚守。浮夸浮躁的高校扩招风,充满铜臭的教育产业化怪论,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这些在某些地方已成沉疴的大学病,似乎并没有刮进中国科大。相反,我们从近乎刻板的班级学生保持在二三十人水平、决不超过50人的“极限容量”控制上,从遑论大师还是普通讲师、教授都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的传统上,从校园处处洋溢的如醇酒般芳香的学术氛围里,领悟到师道与治学精神的内涵,触摸到经世致用的良知与责任。谁说这个年招本科生仅1860人规模的大学小呢,熠熠生辉的“院士星群”光耀天地。
百姓为之颔首嘉许的“牛”,其次在于它对人文理念的践行。郭沫若校长给寒假不回家的学生发压岁钱,钱学森先生用稿费给学生买计算尺,傅承义先生为学生翻译德文文献,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并没有在校史中成为绝响,更在新时期有了新演绎:学校最初筹资安装输送暖气,奉行的原则是“先学生、后职工,先教师、后领导”;全校教职工收入水平在全国高校位居中下,学生收费水平处于下游,但学校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两个渠道,毫不吝啬地将平均4000多元的学费的一半返还学生,建校至今无一人因贫困辍学。如果各地大学皆如此,谁还抱怨上学难上学贵呢?
全社会深深为之感念的“牛”,更在于那种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在现代社会愈益稀缺的板凳一坐十年冷精神。在某些高校,明星学者频频走红,学术包装日渐华丽,斥资百万修大门、为三层楼的教职工食堂安装观光电梯之类的豪奢作派司空见惯。可惜这些切割垄断了最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校,科研实力与花钱派头、包装能力并不相称。毕业生中院士及硕士博士比例“全国第一”的帽子,并没有戴在插满金花银簪的脑袋上,而是被中国科大延揽入怀——尽管其校舍略显寒酸破旧,办学经费并不十分宽绰,然其用科研实力支撑的“牛”气,引得无数求知者心向往之。
大学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知识工厂、人文高地、精神旗帜、人才孵化器。“中国最牛高校”,“牛”的是实力和水平,“牛”的是精神与气质,“牛”的是传统风骨与现代之美。这种“牛”越多越好,遍地是“牛”、“牛”气冲天最好。如此,大国崛起和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点评:这样的高校让人心服,是家长真正放心学校,期待中国有更多这样的高校,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