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
《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化工热力学 课程编号:01C0263 开课院系:化学工程系 总 学 时:48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必修 先修课程:基础化学、物理化学
课程简介: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该门课系统地介绍了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它以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转化及其有效利用,深刻阐述了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达到平衡的理论极限、条件和状态。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原理和模型对化工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平衡原理、相平衡原理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利用化工热力学的方法对化工中涉及的物系的热力学性质和其它化工物性进行关联和推算;并学会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化工中能量进行分析等。
Name of Course: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Course Code: 01C0263
School: 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Credit Hours: 48 Required of Elective: Required Prerequisite:
Essential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 Introduction: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is one important branch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it is preliminary course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It is the basic theory of researching, developing and desig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cess.This course is high of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 about adopting the thermodynamic theory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area.Based on the first an
d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this course studies the interchange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energy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cess, elaborates the theoretical limitation, condition and status of equilibrium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action.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equip the candidate with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knowledge of thermodynamics.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are capabl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chemical reaction, phase equilibrium involved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with the theory and mode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correlate and predict thermal properties and other chemical properties using thermodynamic method;analyze energy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by thermodynamic theories.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know the principal definitions, theories, and basic calculation method about thermodynamic.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e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by thermodynamic methods.二、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编号:01C0266.先修课程:基础化学、物理化学 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7.课内总学时:48 3.开课学期: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
8.实验/上机学时:0 4.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9.执笔人: 5.考核方式:考试
1.课程教学目的
化工热力学的任务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概念,掌握流体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性质,会用溶液理论及状态方程计算各种流体相平衡,并以状态方程、流体热力学性质、液相活度系数及流体相平衡计算为重点内容,为化工过程的设计打下牢固的基础。
2.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化工热力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3.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4.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生产和设计中的有关问题。第一章
绪论
了解:化工热力学的主要内容
理解:“化工热力学”与“物理化学”的主要区别
掌握:化工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有经典热力学方法和分子热力学方法。第二章 流体的p-V-T关系 了解:
(1)维里方程的几种形式(2)维里系数的物理意义(3)多参数状态方程
(4)Lydersen 三参数压缩因子图(5)液体的PVT关系 理解:
(1)RK方程的迭代形式及应用(2)对比态原理
(3)气体混合物的虚拟临界参数 掌握:
(1)偏心因子
(2)三参数压缩因子图(3)Pitzer 普遍化压缩因子图(4)普遍化第二维里系数
(5)液体的纯经验的PVT关系
(6)Kay规则
重难点:
(1)立方型状态方程的普遍特点及计算(2)三参数压缩因子图
(3)气体混合物的第二维里系数及应用(4)R-K方程的混合规则 第三章 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各热力学性质间的关系,进而学会计算一个实际过程的焓变和熵变,并学会一些热力学性质图表的应用。
了解:
(1)Helmholtz方程
(2)敞开系统热力学基本方程(3)Maxwell关系式
(4)理想气体焓变和熵变计算(次重点)(5)理想气体焓和熵随温度、压力的变化关系式 理解:
(1)封闭系统热力学基本方程(2)麦克斯韦关系式的用途(3)剩余性质的概念(重点)(4)利用维里方程计算剩余性质 掌握:
(1)剩余焓、剩余熵与P、V、T的关系式
(2)对于一个实际过程,设计焓变和熵变的计算途径(3)利用状态方程计算焓变和熵变(重点)(4)利用R-K方程计算剩余性质
(5)利用普遍化关联式计算焓变和熵变(重点)(6)利用普遍化第二维里系数计算剩余焓和剩余熵(7)利用Pitzer三参数焓熵图计算剩余焓和剩余熵(8)蒸发焓与蒸发熵(重点)(9)T-S图的形状和构成(10)T-S图的制作及使用:(11)水蒸气表的构成及使用 第四章 均相混合物热力学性质
通过本章学习,能理解流体混合物的相关热力学性质,正确理解和使用混合物中组元的逸度与活度的概念,为相平衡的计算打下基础。
了解:
(1)变组成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2)偏摩尔量的定义及提出的意义(3)理想混合物的定义
(4)理想混合物的相关热力学性质(5)逸度与逸度系数的概念(重点)(6)逸度系数与PVT的关系式
(7)活度的定义(8)活度系数
(9)正规混合物的概念及方程适用条件(10)无热混合物的概念及方程适用条件(11)半经验型活度系数方程(重点)理解:
(1)化学势(位)的概念(2)混合性质的概念(重点)
(3)混合性质与偏摩尔量的关系
(4)理想溶液及其标准态(重点)(5)利用R-K方程计算纯物质的逸度系数(6)利用普遍化的第二维里系数计算逸度系数(7)利用三参数普遍化逸度系数图计算逸度系数(8)温度对逸度的影响(9)压力对逸度的影响(11)活度系数标准态的选择(12)超额性质的定义(13)局部组成的概念(14)基团贡献法 掌握:
(1)偏摩尔量的计算(重点)(2)作图法计算偏摩尔量(3)二元截距法计算偏摩尔量(4)吉布斯—杜亥姆方程(重点)(5)混合体积变化和混合焓变的计算(6)纯液体逸度的计算式
(7)Margulas方程的应用及适用条件(8)Van Laar方程的应用及适用条件(9)基于局部组成的活度系数方程(重点)(10)Wilson 方程(11)NRTL方程
第五章 相平衡
通过本章学习,能学会应用化工热力学的知识处理汽液平衡计算(主要是泡、露点的计算),并能处理一些简单的液液平衡问题。
了解:
(1)平衡判据(重点)(2)相对挥发度(3)相平衡常数(4)泡、露点的概念
(5)汽液平衡相图的类型、构成等(6)高压汽液平衡相图的特点(7)“逆向”现象
(8)汽液平衡一致性校验的依据(重点)(9)液液平衡判据(重点)
(10)各种二元及三元的液液平衡相图
(11)汽液液平衡(12)气液平衡(13)固液平衡 理解:
(1)相平衡的五个判据(2)相律(重点)
(3)高压汽液平衡的几个基本关系式(4)高压相平衡计算(次重点)
(5)二元液液平衡计算的基本关系式及简单计算(6)三元液液平衡的计算(次重点)
(7)三元液液平衡计算的基本关系式
掌握:
(1)低压下汽液平衡的表达式及计算(2)中低压下泡、露点计算(重点)(3)K值法(重点)
(4)状态方程法计算高压汽液平衡(5)活度系数法计算高压汽液平衡
(6)K值法计算高压汽液平衡 第六章 化工过程能量分析
通过本章学习,能够了解热力学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会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分析实际问题。
了解:
(1)稳流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2)熵与熵增原理(3)理想功的概念及定义
(4)损失功的概念(5)热力学效率(重点)理解:(1)可逆轴功
(2)实际轴功(3)熵产生(4)熵流(5)能级
(6)热力学死态及有效能的概念(7)有效能与理想功的关系 掌握:
(1)稳流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及简化形式(2)轴功的计算(3)热量衡算(4)熵平衡方程式(5)物理有效能的概念(6)化学有效能的概念
(7)有效能平衡方程式及有效能分析(重点)第七章 压缩、膨胀、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基本的冷冻循环及深度冷冻循环,并能运用热力学性质图表进行简单的冷冻计算。
了解:
(1)制冷循环的原理(重点)
(2)逆卡诺循环制冷的循环过程(3)吸收式制冷循环(次重点)
(4)吸收式制冷的循环途径与实现制冷的原理(5)制冷工质的选择(次重点)(6)深度制冷的概念(次重点)(7)深度制冷的概念及用途
(8)林德循环的过程及实现深度制冷的原理
(9)克劳特循环的过程及实现深度制冷的原理 理解:
(1)制冷能力、制冷系数等概念(2)蒸汽压缩制冷循环(重点)
(3)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途径与实现制冷的原理 掌握:
应用热力学性质图表计算制冷问题 第八章 物性数据的估算 第九章 环境热力学
3.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章
绪论(1学时)1.1 热力学发展简史
1.2 化工热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化工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发展 1.4 化工热力学在化工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 流体的p-V-T关系(7学时)2.1 纯物质的p –V –T关系 2.2 气体的状态方程 2.2.1理想气体状态 2.2.2 维里方程 2.2.3 立方型状态方程 2.2.4 多参数状态方程 2.3 对应态原理及其应用 2.3.1 对比态原理
2.3.2 三参数对应态原理 2.3.3 普遍化状态方程
2.4 真实气体混合物的p-V-T关系 2.4.1 混合规则
2.4.2气体混合物的虚拟临界性质 2.4.2 气体混合的第二维里系数 2.4.3 混合物的状态方程 2.5液体的p –V-T关系
2.5.1 饱和液体体积
2.5.2 压缩液体(过冷液体)体积
2.5.3 液体混合物的p –V-T关系
第三章
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9学时)3.1 热力学性质间的关系 3.1.1 热力学基本方程 3.1.2 Maxwell关系式 3.2焓变与熵变的计算
3.2.1 热容
3.2.2 理想气体的H、S、随T、p的变化 3.2.3 真实气体的H、S随T、p的变化 3.2.4 真实气体的焓变、熵变的计算 3.2.5 蒸发焓与蒸发熵
3.3 纯物质两相系统的热力学性质及热力学图表 3.3.1 两相系统的热力学性质 3.3.2 热力学性质图表
第四章 均相混合物热力学性质(11学时)4.1变组成系统的热力学关系 4.2 偏摩尔性质
4.2.1 偏摩尔性质的引入及定义 4.2.2 偏摩尔性质的热力学关系 4.2.3 偏摩尔性质的计算 4.2.4 Gibbs-Duhm方程
4.3 混合过程性质变化 4.3.1 混合过程性质变化 4.3.2 混合过程的焓变化 4.4 逸度和逸度系数 4.4.1 逸度和逸度系数的定义
4.4.2 混合物的逸度与其组元逸度之间的关系 4.4.3 温度和压力对逸度的影响 4.4.4 逸度和逸度系数的计算 4.4.5 液体的逸度
4.5 理想混合物
4.5.1 理想混合物的提出
4.5.2 理想混合物的混合性质变化 4.6 活度和活度系数 4.6.1 活度和活度系数 4.6.2 活度系数标准态的选择 4.6.3 超额性质 4.7 活度系数模型
4.7.1 正规溶液模型
4.7.2 Whol型方程 4.7.3 Redlish-Kister经验式 4.7.4 无热溶液模型 4.7.5 局部组成型方程 第五章 相平衡(10学时)5.1 相平衡基础
5.1.1平衡判据
5.1.2 相律
5.2 互溶系统的汽液平衡关系式
5.2.1 状态方程法
5.2.2 活度系数法
5.2.3 方法比较 5.3 中低压下汽液平衡
5.3.1中低压下二元汽液平衡相图
5.3.2中低压下泡点、露点计算
5.3.3 低压下汽液平衡的计算
5.3.2 烃类的K值法和闪蒸计算 5.4 高压下汽液平衡
5.4.1 高压下汽液平衡相图
5.4.2 高压下汽液平衡计算 5.5 汽液平衡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5.5.1 积分检验法(面积检验法)
5.5.2 微分检验法(点检验法)5.6平衡与稳定性 5.7 其他类型的相平衡
5.7.1 液液平衡
5.7.2 汽液液平衡
5.7.3 气液平衡
5.7.4 固液平衡
5.7.5 汽固平衡和超临界流体在固体(或液体)中的溶解度 第六章 化工过程能量分析(2学时)6.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与守恒方程
6.1.1 能量的种类
6.1.2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的基本式
6.1.3 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6.1.4 稳流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6.2 热力学第二定律
6.2.1 熵与熵增原理
6.2.2 熵产生和熵平衡
6.2.3 热机与能量品位
6.3 理想功、损失功和热力学效率
6.3.1 理想功
6.3.2 损失功
6.3.3 热力学效率
6.4 有效能
6.4.1 有效能定义
6.4.2 稳流过程有效能计算
6.4.3 不可逆过程的有效能损失
6.4.4 有效能效率
6.4 化工过程能量分析及合理用能
第七章
压缩、膨胀、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2学时)7.1 气体的压缩 7.2 膨胀过程
7.2.1 节流膨胀
7.2.2 绝热作功膨胀 7.3 蒸汽动力循环
7.3.1 Rankine循环及其热效率
7.3.2 蒸汽参数对热效率的影响 7.3.3 Rankine循环的改进 7.4 制冷循环 7.4.1 理想制冷循环 7.4.2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7.4.3 吸收式制冷循环 7.4.4 喷射式制冷循环 7.4.5 热泵及其应用 7.4.6 深冷循环与气体液化 7.5 制冷剂的选择
第八章 物性数据的估算(4学时)第九章 环境热力学(2学时)
4.教材与参考书
建议教材:《化工热力学》(通用型),马沛生,化学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
(1)、“化工热力学”第二版,朱自强,徐汛合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流体相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朱自强,姚善泾,浙江大学出版设
(3)、“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Smith,J.M.and Van Ness,4 th.ed.Mc Graw-Hill,New York(4)、《化工热力学》,童景山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5)、S.I.Sandler,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5.作业
教材每章后面习题与思考题,由教师指定具体题号。课堂上教师对每次作业要进行讲评。
6.说明
为了加强工程计算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布置平时作业中,应注意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编程计算或应用一些专用软件如ORIGIN、MARHCAD、MATLAB等进行计算并完成作业,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有的学时内增加与学科有关的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拟采用多媒体教学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为了鼓励学生自学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考试方式将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小论文和小组讨论以及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成果作为部分考试成绩,培养学生的开拓能力。
课程评分类型为百分制。各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考试方式为闭卷(或半开卷)考试。
第二篇: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学大纲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学大纲
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Mechanics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物理学(本科)
学时数:64学分数:4执笔者:郑燕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1、课程的性质: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是物理学专业一门理论必修主干课。
2、课程的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针对热运动的特点,建立一套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从而为研究热运动的规律、与热运动有关的物性及宏观物质系统的演化打下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固体物理、天体物理等学科作好准备。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首先必须使学生建立概率论方法的观念。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由大量微观粒子或准粒子组成的,具有大量随机变化自由度的宏观系统。由于系统的自由度数目非常大和自由度的随机性,即使我们彻底地掌握了单个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粒子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也不可能写出全部运动方程,更无法准确知道并利用全部初始条件求解运动方程。必须明确的是,不能用纯粹力学方法研究有大量随机自由度的宏观系统,不仅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由于大量随机自由度的存在,导致性质上出现全新的规律。因此研究这类系统的方法必须有本质上的改变,即由确定论的方法改变为概率论的方法。
(2)掌握热力学的基本规律和统计物理的基本理论,理解系统的各种平衡条件和正则分布,了解系统的相变理论,非平衡态统计和涨落理论。会用来解决一些基本的和专业有关的热运动方面的问题。
(3)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达到从学会到会学。可采用从“渗透式”逐步推广到“体会式”的教学法,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快进入科学发展的前沿,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各章的基本要求
按照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本着“先进、有效、有用”的原则,按照删、并、减、增、留的“五字方针”对物理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主干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进行认真清理与重构,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本教学大纲。讲授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第零章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
(1)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发展的前沿动态;
(2)学习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意义、目标、方法。
第一章热力学的基本定律(12学时)
1、基本要求
本章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基础,以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为重点讲授内容;将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及其描述、平衡定律和温度、物态方程、准静态功、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容量和焓、理想气体的内能、绝热过程、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自学内容,这些内容在热学都已学过。
2、教学内容
(1)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及其描述;
(2)平衡定律和温度;
(3)物态方程;
(4)准静态功;
(5)热力学第一定律;
(6)热容量和焓;
(7)理想气体的内能、绝热过程、卡诺循环;
(8)热力学第二定律;
(9)卡诺定理与热力学温标;
(10)克劳修斯等式和不等式;
(11)熵和热力学基本方程;
(12)理想气体的熵;
(1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遍表述;
(14)熵增加原理的简单应用;
(15)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
3、本章重难点
(1)本章重点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内能、焓、熵、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
(2)本章的难点为建立熵的概念,应强调其物理意义。
第二章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5学时)
1、基本要求
本章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重点内容,以特性函数及其基本微分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为重点讲授内容,删去低温的获得一节,将气体的节流过程和绝热膨胀过程作为自学内容。
2、教学内容
(1)内能、焓、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的全微分;
(2)麦克斯韦关系的简单应用;
(3)气体的节流过程和绝热膨胀过程;
(4)基本热力学函数的确定;
(5)特性函数;
(6)平衡辐射的热力学;
(7)磁介质的热力学。
3、本章重难点
本章重点是特性函数及其基本微分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
第三章单元系的相变(6学时)
1、基本要求
本章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较为重点的内容,以开放的热力学基本方程为基础重点讲授单元系的复相平衡条件和平衡性质等内容,删去临界现象和临界指数、朗道连续相变理论两节,将临界点和气液两相的转变作为自学内容。
2、教学内容
(1)热动平衡判据;
(2)开系的热力学基本方程;
(3)单元系的复相平衡条件;
(4)单元复相系的平衡性质;
(5)临界点和气液两相的转变;
(6)液滴的形成;
(7)相变的分类。
3、本章重难点
(1)本章重点是开系的热力学基本方程、单元系的复相平衡条件和平衡性质;
(2)本章难点是液滴的形成、二级相变。
第四章多元系的复相平衡和化学平衡(4学时)
1、基本要求
本章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中非重点的内容,以多元系的热力学函数和热力学方程为基础重点讲授多元系的复相平衡条件、吉布斯相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等内容,删去化学平衡条件和理想气体的化学平衡两节,将二元系相图举例和混合理想气体的性质作为自学内容。
2、教学内容
(1)多元系的热力学函数和热力学方程;
(2)多元系的复相平衡条件;
(3)吉布斯相律;
(4)二元系相图举例;
(5)化学平衡条件;
(7)热力学第三定律。
3、本章重难点
(1)本章重点是多元系的热力学函数和热力学方程、吉布斯相律;
(2)本章难点是热力学第三定律。
第六章近独立粒子的最概然分布(13学时)
1、基本要求
本章是统计物理的基础内容,是学好后续章节的根本,应作为重点内容讲授,重点掌握粒子和系统运动状态的描述、分布与微观态的关系、三种分布。将等概率原理作为自学内容。
2、教学内容
(1)粒子运动状态的经典描述;
(2)粒子运动状态的量子描述;
(3)系统微观运动状态的描述;
(4)等概率原理;
(5)分布和微观状态;
(6)玻耳兹曼分布;
(7)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
(8)三种分布的关系。
3、本章重难点
(1)本章重点是分布和微观状态的关系、玻耳兹曼分布、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
(2)本章难点是分布和微观状态的关系,熟练掌握玻耳兹曼分布、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以及三种分布的关系。
第七章玻耳兹曼统计(9学时)
1、基本要求
本章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重点内容,是统计物理的核心章节,以玻耳兹曼分布为基础重点掌握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统计物理处理问题的方法、玻耳兹曼统计的广泛应用。删去顺磁性固体、负温度状态两节,将理想气体的熵作为自学内容。
2、教学内容
(1)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
(2)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
(3)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
(4)能量均分定理;
(5)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
(6)理想气体的熵;
(7)固体热容量的爱因斯坦理论。
3、本章重难点
(1)本章重点是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玻耳兹曼统计处理问题的方法;
(2)本章难点是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固体热容量的爱因斯坦理论。
第八章玻色统计和费米统计(6学时)
1、基本要求
本章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重点内容,以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为基础重点掌握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对光子气体、自由电子气体等应用。删去简并理想费米气体简例、准二维电子气体与量子霍尔效应两节,本章无自学要求。
2、教学内容
(1)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
(2)弱简并玻色气体和费米气体;
(3)光子气体;
(4)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5)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气体;
(6)简并理想费米气体简例。
3、本章重难点
(1)本章重点是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光子气体;
(2)本章难点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气体。
第九章系综理论(8学时)
1、基本要求
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计及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的能量表达式包含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的势能。
2、教学内容
(1)相空间 刘维尔定理;
(2)微正则分布;
(3)微正则分布的热力学公式;
(4)正则分布;
(5)正则分布的热力学公式;
(6)巨正则分布的热力学公式;
(7)巨正则分布的简单应用。
3、本章重难点
本章重点是正则分布、正则分布、巨正则分布的热力学公式
四、先修课程要求: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
五、考核方式
1、成绩评定总则
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构成2、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由作业、提问、考勤、期中成绩累加构成3、期末考核评定
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10%)+期末卷面成绩(占90%)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1、马本堃,《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刘连寿,《理论物理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王竹溪,《热力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王竹溪,《统计物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L.E.雷克(黄韵等译),《统计物理现代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6、Walter Greiner,《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Mechanics》,Springer,2004
第三篇:03050010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50010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热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开课学期:3
总学时:64(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4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工程热力学课程是一门动力类和热能工程各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之一。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能量转换的理论基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进一步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也应为学生以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下列要求:
1.牢固地掌握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并能推广应用于热能与化学能等其他能量的转换问题。
2.掌握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深刻了解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3.熟练地运用工质的物性公式和图表进行热力计算。
4.注意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习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热能及其利用。工程热力学的发展简史。工程热力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第一章 基本概念(3学时)
热能在热机中转变成机械能的过程。热力系。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式、坐标图。过程的功和热。热力循环。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6学时)
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热力学能和总能。能量的传递和转化。焓。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表达式。开口热力系统的能量方程。能量方程式应用举例。
第三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6学时)
理想气体的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比热容。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及其计算。理想混合气体。空气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
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6学时)
分析气体热力过程的目的与方法。定容过程,定压过程,定温过程,绝热过程,多变过程。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6学时)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循环分析及其热效率。卡诺定理。熵参数、热过程方向的判据。熵增原理。熵方程。拥参数的基本概念、热量用
第七章
水蒸汽(3学时)
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水的定压加热、气化过程。水和水蒸汽状态参数。水蒸汽表和图。水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二氧化碳p-v-T关系测定实验。水蒸汽饱和温度-饱和压力关系测定实验。
第八章
气体与蒸汽的流动(8学时)
稳定流动基本方程式。促使流速改变的条件。喷管的计算。背压变化时喷管内流动过程简析。绝热节流。喷管实验。
第九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4学时)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和理论耗功量。余隙容积的影响。多级压缩和级间冷却。叶轮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第十章
气体动力循环(4学时)
分析循环的目的及一般方法。活塞式内燃机实际循环的简化。活塞式内燃机的理想循环。活塞式内燃机各种理想循环的比较。燃气轮机装置循环。燃气轮机装置定压加热实际循环。
第十一章
蒸汽动力循环装置(4学时)
简单蒸汽动力装置循环-——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第十二章
制冷循环(2学时)压缩空气制冷循环。压缩蒸汽制冷循环。第十三章
湿空气(4学时)
相对湿度和含湿量。湿空气的焓-湿图。湿空气的过程及应用。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实验一:空气定压比热测量实验(必做)实验二: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必做)实验三:二氧化碳气体P-V-T关系实验
实验四:空气定压比热随温度变化规律实验研究(选作)实验五: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实验(选作)实验六:喷管中空气流动特性实验研究(选作)
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前续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基本运算,常用的工程近似计算方法)、普通物理(分子物理学和热学部分)。
后续课程:
内燃机原理,锅炉原理,叶片机原理,空气调节,制冷原理。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沈维道,蒋志敏,童钧耕合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严家騄,余晓福著.水和水蒸汽热力性质图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主要参考资料:
曾丹苓,敖越,朱克雄等编.工程热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朱明善,林兆庄,刘颖等.工程热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严家騄编著.工程热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朱明善,陈宏芳.热力学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赵冠春,钱立仑.火用分析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撰写人签字:
院(系)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第四篇:《化工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化工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化学工艺制药与生物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教学周数:2周学分数:2学分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设计是一总结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它也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设计, 主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包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和从生产现场中搜集)的能力;
2.树立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到操作时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正确设 计思想,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迅速准确的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4.用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对板式精馏塔装置进行设计,主要内容与要求如下:
(1)设计方案的选定与说明。根据给定任务,对精馏装置的流程、操作条件,主要设备形式及材质的选取等进行简要论述;
(2)精馏塔的工艺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塔主要部位的压力和温度的确定;
(3)塔和塔板主要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确定塔高、塔板及塔板尺寸,对塔板进行流体力学校核计算,并绘出塔的操作负荷性能图;
(4)管路及其典型辅助设备(如再沸器、预热器、冷凝器)的选型和计算,包括典型辅助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计算和设备型号规格的选定;(5)编写设计说明书;(6)绘制精馏装置的工艺流程图和精馏塔设备装配图。
精馏装置的工艺流程图,一般按1:100比例绘制,以单线图的形式绘制,标出主体设备和辅助设备的物料流向,物流量,能流量和主要化工参数测量点;
精馏塔设备装配图,一般按1:100比例绘制, 应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局部结构尺寸、技术特性表和接管表等。
三、课程设计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先给学生讲授板式塔精馏塔的基本知识:
教师应事先准备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及设计所需的规范和有关资料,安排适量的答疑时间指导学生。2.设计报告基本要求 2.1设计说明书的基本要求
设计说明书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书面清洁,字迹工整;计算要求方法正确,误差小于设计要求,计算公式和所用数据必须注明出处;图表应能简要表达计算的结果。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封面课程设计题目、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时间(2)目录(3)设计任务书(4)设计方案简介
(5)设计条件及主要物性参数表(6)工艺设计计算(7)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8)设计结果汇总表
(9)设计评述,设计者对本设计的评述及通过设计的收获体会(10)参考资料 2.2.图纸
工艺流程图采用2号图纸,设备装置图采用1号图纸,要求布局美观,图面整洁,图表清楚,尺寸标识准确,各部分线形精细符合国家化工制图标准。3.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时间按排 序号 1 2 3 4 5 6 内容
讲课、布置任务
阅读指导书和查阅资料
设计计算
编写说明书
绘图
考核和答辩 1.5 3 2 2 0.5
设计期间可组织学生观看塔设备教学录像,参观化工基础实验中心模型室了解塔内构件,使用课程设计软件帮助掌握和检验设计结果。
天数
备注
四、课程设计的考核
1.每位学生上交一份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包括:设计说明书、图纸、小结。
2.答辩,通常包括个别答辩和公开答辩两种形式。个别答辩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公开答辩是在个别答辩的基础上,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在全班公开答辩。
3.根据课程设计报告、答辩成绩、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按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第五篇:《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 :化工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092077 学 分:2.0分
总 学 时:32学时(理论32学时)适应专业:给排水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技术等。执 笔 人:吴洪特、傅家新
审 订 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化工原理》学科专业基础课。
化工原理也称“化工单元操作”或“化工过程与设备”,该课程由理论教学、课后实验二部分组成。①该课程重点阐述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结构,扼要介绍相关的传递过程基础,是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②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及物理化学、计算技术为基础,将自然科学的普遍规律应用于解决工程问题,是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③该课程主要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以物理加工过程为主要背景归纳而成的若干共性规律,并应用这些共性规律进行设计计算、指导操作、强化过程及延伸拓展;④该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解决流体流动等单元操作中有关过程与设备的设计和选型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
(2学时)
一、课程背景、内容;
二、贯穿课程的三大守恒定律;
三、研究方法;
四、工程观点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0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静力学方程;
二、柏努利方程、三、连续性方程。第一节 流体静力学方程及应用
一、密度;
二、压力的表示方法;三流体静力学方程;
四、应用 第二节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一、基本概念;
二、连续性方程;
三、机械能衡算方程 第三节 流体流动现象
一、流动型态;
二、湍流基本概念;
三、管内流动分析;
四、边界层及分离 第四节 管内流体的阻力损失
一、沿程损失计算及层流阻力;
二、湍流阻力及摩擦系数 第四节 管内流体的阻力损失 局部损失 第五节 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离心泵特性;
二、工作点流量调节;
三、离心泵的安装高度。第一节 离心泵
一、离心泵工作原理、部件;
二、离心泵的压头;
三、离心泵的主要参数;
四、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应用;
四、离心泵的工作点;
五、离心泵的安装高度;
六、离心泵类型、选用 第二节 其他类型泵
第三章 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
(6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沉降分离;
二、过滤计算。第一节 筛分(自学)第二节 沉降分离
一、沉降原理;
二、重力分离设备;
三、离心分离设备 第三节 过滤
一、概述;
二、过滤基本理论;
三、过滤计算;
四、滤饼洗涤;
五、生产能力计算 第四章
搅拌(自学)
(0学时)
第一节 搅拌装置概述
搅拌功率 第二节 搅拌装置设计
第五章
传热
(10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三种传热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二、传热计算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热传导
一、傅立叶定律;
二、稳定热传导计算 第三节 两流体间的热量传递
一、传热分析;
二、传热速率和传热系数;
三、间壁流体热交换及总传热系数;
四、传热速率方程及热量衡算;
五、平均温差计算;
六、壁温计算
第四节 给热系数
一、给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二、无相变对流传热;
三、蒸气冷凝的给热系数;
四、液体沸腾的给热系数
三、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实物、挂图、幻灯、录象、课堂演示及课外实验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对每个章节的例题示范及习题讲授课时安排略显不足,实际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化工原理的例题讲授不应少于总理论学时的三分之一。由于现在学生的工程计算能力普遍比较差,对工程计算问题应给予强化是化工原理的主要任务,因此,一些主要章节的例题讲解应不少于6学时。
六、教学参考书 1.谭天恩等,《化工原理》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化工原理》第四版,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