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景泰蓝的制作》名师备考教案

时间:2019-05-15 02:3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景泰蓝的制作》名师备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景泰蓝的制作》名师备考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景泰蓝的制作》名师备考教案

《景泰蓝的制作》名师备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领会文章以制作过程为说明顺序,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的布局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景泰蓝的制作》,下面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注意图片的颜色。

双击《景泰蓝的制作》课件图标。

二、解题

问:什么是景泰蓝?

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点击“景泰蓝”。

明确: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最早产于代,至明景泰年间开始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色为最出色,因此习惯称为“景泰蓝”。

三、作者介绍

问:本文作者是叶圣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下面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

明确:点击“作者简介”。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代表作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夜》、《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

初中时我们也学过一些说明文,了解到说明文主要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照适当的顺序,运用说明方法进行说明。通过“预习提示”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景泰蓝的制作”,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运用了那些方法来说明的呢?学习本文时要注意体会。

四、明确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要注意两个问题:(点击“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领会文章以制作过程为说明顺序,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的布局方法。

五、分析课文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张表格:(点击“课文分析”)

制作过程 制胎 掐丝 点蓝 烧蓝 打磨 镀金

衔接词 开头 第二步 轮到 该说 就是 还得

主要环节 尽打

接合

焊 剪、曲、夹、蘸、粘、焊、煮、洗 捣、研、筛、和、舀、填 放、送、烧、提 金刚砂石水磨、磨刀石水磨、椴木碳水磨 电镀

主要动作 打 粘 填 烧 磨 镀

详略安排 一般 详 详 略 略 略

制作特点 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

学生对照课本,自行填写表格。然后利用触摸响应,集体填写表格自左边第二行起的所有内容。问: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

明确:①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

②这两道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③这两道工序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不为别人所熟知的。

问:景泰蓝的制作顺序是制胎 掐丝 点蓝 烧蓝 打磨 电镀,作者在说明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作者为什么不将掐丝和点蓝放在前面突出强调,而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呢?

明确:①这样写符合事物自身特点。

②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人们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来认识事物的。

通过表格,我们已经了解到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是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并根据表达需要,详写了掐丝和点蓝,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进一步体会这些特点。

六、思考练习

了解了景泰蓝制作的特点后,我们来做几道练习,体会文章在说明方法的运用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点击“思考练习”。

(一)请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点击括号,显示答案)

1.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截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作诠释)

区别:

下定义:严格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内涵)及使用范围(外延)。

作诠释:是对事物所做的一般性解释、说明。

文学:

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一种语言艺术

2.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据)

3.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作比较)

4.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象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打比方)

(二)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拖动序号至相应横线)

1.掐丝是一种非常 A 的工作。

2.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功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 C 上显能耐。

3.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 D „„

4.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 B „„

A.精细 B、细微 C、细密 D、细致

理由:

精细:精密细致,可形容工作认真,考虑问题细致周到,还可形容工艺雕刻等。

细致:精细周密,常指办事、思考问题时态度精细入微;也用于人的感情、作风等;还指器物做得很精巧。

细微:细小、微小,着重于“微”,指小或弱,多形容声音、尘埃、力量等的微小。

细密:精细仔密,可形容质地;又指观察思考、处理问题时仔细周全。

七、课外作业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这种以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应抓住发展过程的特点,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展开说明,并突出重点部分详细说明,这些都是我们在写说明文的时候需要注意学习的地方。点击“课外作业”,出示作业。

请以“红烧肉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抓住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安排好说明顺序和材料的详略,综合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字数在500字左右.

第二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

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附:【板书设计】

屈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生哲学

渔父—— 明哲保身

比喻—— 形象化 具体化 说理方法

反问—— 强调坚定的决心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於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为什麼要思虑得那麼深远,表现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净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渔夫微微一笑,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著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陈情表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 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陈情表”,那文中是谁向谁陈情,说的又是什么事呢?

师: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家有祖母需要奉养,不能应诏赴任的实情。李密写这篇表文想要达到的目的,用原文的话回答应该是(“愿乞终养”)。关于李密、关于晋武帝,以及当时的情况,也就是写作背景,在我们的学案中都有详细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简练地概括出,晋武帝执意要李密出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拉拢人心,显示皇恩浩荡,因为李密在蜀汉曾经做过官,出使过东吴,具有一定的外交才能;另一个原因就是李密因孝闻名,借李密来推行自己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可是李密家有96岁的老祖母,夙婴疾病,且李密又是蜀汉降臣,心系蜀汉,故无法也无心出仕,因此写了这篇奏章推脱朝廷的任命。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李密陈情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靠杀戮和阴谋夺得政权,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那李密要如何去构思这样一篇文章,如何去表达才能既不招祸,又达到自己的目的,让皇上答应他的请求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那么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应该明确,在李密写给晋武帝的这篇表文中,主要是牵涉到了三个人物,他们是(祖母、晋武帝和李密自己),那围绕着三个人物的关系,李密都陈述了哪些方面的情呢?(谁来说说,通过之前的阅读,你所体会到的有哪些方面的“情”)师: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密是如何来陈述这些“情”打动晋武帝的。

首先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一段,李密上来就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摄、统领的作用,统领全段)

为什么说是统领全段呢?(因为下面李密就把他遭遇的不幸一一地给我们分层列了出来)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不幸,分几个层次?(四层,第一层是?“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见背”“志”“夺”什么意思?《孔雀东南风》“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丁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父死母嫁。从小就无父无母确实让人同情。

第二个不幸是?“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从小就体弱多病。这也幸亏有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才得以存活下来,所以李密怎能不由衷地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

第三个不幸是?“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家中人丁衰微,内外无亲。交代这一点,家中基本什么人也没有,就我一个,还有什么作用?——为下文作者强调对祖母“区区不能废远”作好了辅垫。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四个不幸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祖母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前面李密已经说了,家中能尽孝的就他一个人,所以可以说李密现在是祖母唯一的感情支柱和生活依靠,他怎能对祖母置之不理呢。)

从以上的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顾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他们之间的这种祖孙情和一般的一不一样?(不一样,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孝情)这样他们祖孙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概括为?(相依为命)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找一找看看是哪些句子。(“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那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作者开篇便述说自身遭遇不幸的苦情,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目的是什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师: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情深似海,希望借此能够打动晋武帝,博得他的同情,使其能设身处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自己出仕。那作用呢?想一想,分析一下,这一段在全文内容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或者说为作者达到自己上表的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为下文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作好了必要的铺垫。在感情基调方面这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应该说第一段的这些描写是凄楚哀婉的,是感人肺腑的,这就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让晋武帝一开始便落入了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但无论是形还是声,都是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学案上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这篇文章,进一步感悟有关“孝”这个话题。

学案上作业: 作品评价:通过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项脊轩志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细节描写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作品表达情意的写法,学会细节描写的作用。继续积累有关文言知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古文,作者?题目?内容?

明确:归有光,《项脊轩志》,记述了“项脊轩”前后两次修缮变化,回忆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女人的点滴往事,抒发了自己对家道中落,物是人非,怀才不遇的悲叹。二.朗读第一、二段,思考:

1.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课文第一、二段,说说作者记述描写了哪些值得可喜或可悲的事?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②母亲的慈爱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2.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等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

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之情。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④刘和珍遇害。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逍遥游

初步理解“逍遥游”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①作者怎样描写大鹏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点拨: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夸张手法。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作者向往自由又无法自由,大鹏的形象,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他极写鹏之大,暗示人之小。

②“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逍遥游呢?

1)“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总之,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 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世间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物 ——(自然界)(1)、小知不及大知(2)、小年不及大年(3)、汤 之问棘(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 人——(人世间)(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 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边城>>教案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四、分析讨论课文中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孙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小说《边城》正是这样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六、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七、教师总结。

八、课后训练: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特点、作用——景情结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九、发展性阅读

这篇小说极富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埋怨()

2.判断下列词语写法的正误,如有错误的请改正:

神往顷心 温和悲悯 垂涎三尺荒涎不经 蜂涌而上 向隅而泣 胁肩诌笑(顷——倾;荒涎——荒诞;涌——拥;诌——谄)

二、综合训练 1.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2.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3.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迁移拓展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并各仿写一个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仿写:我坐在,看 被。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仿写:清晨照样的。

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仿写:阳光如。

4.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仿写: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第四篇: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名师优质制作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

现代文复习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第一单元

chì(敕)造 tán(檀)木 cuán(攒)聚(钱)积zǎn(攒)赤金盘chī(螭)yīngluî(璎珞)圈

kân(裉)袄 lài(癞)头 dí(嫡)亲 翠wî(幄)金wěi(蜼)彝 biàn(便)宜行事

zàn(錾)银 fǔfú(黼黻)老mïmï(嬷嬷)shù(漱)盂 měngdǒng(懵懂)

bâi(惫)懒 chēn(瞋目)píncù(颦蹙)niâ(孽)障 皮náng(囊)笑yâ(靥)

guàn(盥)洗 金chuàn(钏)fù(阜)盛 wǎn(绾)发 内wãi(帏)cǔn(忖)度

朱tà(拓)手zhuï(镯)瘦xuē(削)xiāo(削)面 chïu(踌)躇(踌蹰)

宫tāo(绦)

miù(谬)论 形hái(骸)醉xūnxūn(醺醺)

xùn(驯)服

shàn(讪)笑 yǎotiǎo(窈窕)xīn(歆)慕

lǐ(醴)酪

(pán shān)(蹒跚)

炮luî(烙)zhuì zhuì(惴惴)不安

背qí(鳍)nǎng(攮)gā(嘎)吱 邮chuō(戳)qiào(撬)开 雪qiāo(橇)

zuàn(攥)紧 编zuǎn(纂)cuàn(篡)权 sǔn(榫)头 qīng(鲭)鲨

第四单元

默qì(契)

提纲qiâ(挈)领 qiâ(锲)而不舍

咀juã(嚼)jiáo(嚼)舌

倒jiào(嚼)yuán(羱)羊 tuǒ(椭)圆 撒手人huán(寰)lán阑珊 斑lán(斓)畏xǐ(葸)

yān(湮)没 guō(聒)噪(脊)椎jǐ 装(卸)xiâ 防(御)yù 广(袤)mào

(璀璨)cuǐcàn 晕(眩)xuàn 脚(踝)huái 镶(嵌)qiàn 磅(礴)bï(褶)皱zhě

铁(杵)chǔ(忤)wǔ逆 狰(狞)níng 杜(撰)zhuàn(湮)yān没

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腮凝新荔:红润的腮颊宛如新鲜的荔枝。

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放诞:行为放纵,没有规矩。

风骚:这里指姿容俏丽。

便宜:方便。

磊着:层叠地放着。

内帏:

总角: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幼年。

惫懒:涎皮赖脸的意思。

女子的居处。帏,幕帐。

内室,偏僻:文中指偏激,不端正。

乖张:偏执,不驯服,与众不同。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妩媚的风韵生于含愁的面容,娇怯的情态出于孱弱的病体。态:情态,风韵。靥:面颊上的酒窝。袭:承继、由„„而来。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敛:收拢;屏:抑制呼吸。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

怯弱不胜:形容身体娇嫩不能支持的样子。

间或一轮:偶尔转动一下。

支吾(书上为支梧):用含混的话搪塞。

不更(gēng)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人情世故。更:经历。

怨府:怨恨集中的所在。这里指埋怨的对象。

淡然:漠不关心的样子。

俨然: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闹。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蹙缩:皱缩。

强(jiàng):固执,不听劝导。

窈陷:深陷。窈:幽深。

攮:(用刀、叉)使劲儿刺。

畏葸:畏惧。

三、文学常识

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长篇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谨慎等,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逢迎等,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和敢于反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祝福》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一生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极低,到头来却挣不到鲁迅所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只能悲惨的死去。深刻的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4、《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1954年凭借此作“精通于叙事艺术”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凭借着勇敢坚毅、自信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文章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

5、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原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使读者得到某种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科普说明文的三个特点为: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述性的科技小论文,多为客观性的描述;《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像与朋友促膝谈心,亲切自然;《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文言文复习第二单元 文言常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守或匪亲。(匪:通“非”,不是。)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或今义

以手抚膺坐长叹(古义:徒,空。今义:作动词。)

丛菊两开他日泪

(古义:往日,过去。今义: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无边落木萧萧下

(古义:树叶。今义:树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此写了。今义:表原因。)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等。)

朝来暮去颜色故。(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叹息声。今义:一般指虫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刚才。今义:朝着前面。)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言: 感斯人言(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为:因为长句(写)

初为《霓裳》后《六么》(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替)

命:遂命酒(吩咐)命曰《琵琶行》

(取名)暂:凝觉不通声暂歇(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

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今夜闻君琵琶语(曲)

转:

砯崖转石万壑雷(使转动)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

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

幽:别有幽愁暗恨生(深沉、隐藏的)幽咽泉流冰下难

(形容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清幽幽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昏暗)

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可:畏途巉岩不可攀(可以)

此情可待成追忆(难道,哪能)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名词用作动词,冲击。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 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闻舟中夜谈琵琶声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歌以赠之

(歌:名词用作动词,作诗。)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感斯人言(被动句)

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

六、要点选析

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当局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情境、氛围、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8、《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诗歌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典故。

《马嵬(其二)》: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第三单元 文言常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慑。)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赢粮而景从。

(景:古“影”,像影子一样。)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古:谷物收成不好。今义:凶恶,厉害。)

弃甲曳兵而走。(古:逃跑。今义:行,走路。)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义:没有罪过。)

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检查。今义:参加、参见等。)

用心一也。

(古:用,使用;心,心力。今义:集中注意力,存心。)

蟹六跪而二螯

(古:足,脚。今义:两膝弯曲,单膝或双膝着地。)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安置,安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物身上。)

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义:指划船的工具。)

以为桂林、象郡。

(古:把„„作为。今义:认为。)赢粮而景从。

(古:背负,担负。今义:获得,获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今义:表因果连词。)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义:没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义:道路,道德。)

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

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数罟不入洿池(密)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百发百中(发射)

扶苏以数谏故

(屡次)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兵士)

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助词)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兼词,于此)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湖(横渡)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以为绝妙

(到了极点)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ǎng,竭力,勉强)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利用)

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假装)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指挥)

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伏)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

秦无亡矢遗鏃之费(丢失)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河曲智叟以应(通“无”,没有)

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汝心固之,固不可彻(固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揣度)

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越过)((流传)

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相当“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

从:惑而不从师(跟随)所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引出比较对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从师)

而耻学于师(向,引出动作对象)

吾师道也(学习)不拘于时(被,引出动作主动者)

师必退(军队)其皆出于此乎(在,引出动作的处所)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填然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树之以桑

(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使„„弯曲。)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名词作动词,安排次序。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名词作动词,称王。)内立法度(内:名词用状语,对内。)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牖: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草绳。绳、枢:名词作动词,做窗户、系户枢。)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形容词作动词,险固的地势。)尊贤而重土(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名词作状语,像浮云、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

(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困:形容词作动词,处于困境之中)

外连衡而斗诸侯

(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 斗:

第五篇:人教版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辞的体裁特点。

2、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

3、感受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难点: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2、3、能流利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诵课文。了解“辞”的特点。

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二、作者回顾:

三、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四、解题:

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五、朗读:

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2、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惆怅--chóu chàng

飏—yáng

眄—mǎin

岫—xiù翳—yì皋---gāo

棹—zhào

③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

3、学生集体齐读。

六、梳理文义:

1、出示重难点字词义:

生生所资(第一个生当“维持”讲,“生活”讲。)..于时**未静(古义:指战乱。)

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感慨、叹息。)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以„„为愉快;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以„„为乐名作动;琴书,名作动,弹琴,读书。)...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2、学生初译课文。

3、教师指正并评议。

七、梳理线索:

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1、学生反馈,教师评议。

2、师生共同明确:

叙事线索 抒情线索 决意辞归——归途 自责自悔 抵家——室内——涉园——外出 自安自乐 纵情山水

安度余生 乐天安命

八、课堂小结:

九、作业设计:

(一)背诵课文。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十、板书设计: 见梳理线索

十一、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2、感受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

二、研读课文:

1、分组讨论问题学习,每小组探讨对应自然段中的问题。

2、分配任务:

第一小组讨论小序及第一自然段:(1)本文在序和第一自然段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做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3)归家途中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表现出来?(4)你能看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吗?

第二小组讨论第二自然段:(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4)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第三小组讨论第三自然段:(1)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第四小组讨论第四自然段:(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3)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每小组思考并反馈。

4、师生探讨并明确:

明确:第一小组:(1)小序: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2)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达出来出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4)实质:鄙弃黑暗污浊的官场,洁身自好。

第二小组:(1)“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2)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5)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第三小组:(1)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2)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第四小组:(1)“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3)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翻译下面几个语句。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2、整理并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着重把握词类活用现象及“而、之、以”等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思考问题: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2、学生反馈及师生探究。

3、师生共同明确:

1、句式整齐中有变化,音韵和谐。(辞的文体特点)

2、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辞的文体特点)

3、语言浅切朴素、平淡自然。(语言风格)

4、寓情于景、于物、于事,触景生情。(抒情特点)

5、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炉。(表达特点)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3、词类活用:

4、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二)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2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3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4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5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6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三)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助词,取独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的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求之靡途 代词,它 公田之利 助词,的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以——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四)古今异义:

(1)于时**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以心为形役(为,被)

四、全文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拓展作业:

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请大家仿写句子。参考: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总结: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园。

六、板书设计: 见合作探讨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反思:滕王阁序

王勃

【教学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感情。

3、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4、探究本文流传千古的原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文章写景的特点与典故的用意。【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王勃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2、能结合注释梳理文义。

3、了解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中国四大名楼导入

二、作者简介: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梳理文义:

1、出示难点字词义: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下临无地(向下,往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穷岛屿之萦回(穷尽,极尽)山原旷其盈视(视野)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纡其骇瞩(使„„吃惊)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窜梁鸿于海曲(使„„逃匿)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难点语段。

3、教师补充并评议。

四、梳理结构:

1、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梳理结构。

2、学生反馈。

3、师生共同明确: 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2、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3、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七、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感受《滕王阁序》的景美。

2、引导学生鉴赏名句的方法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交流探讨第一、二部分。

(一)、分组讨论:第一、二小组探讨第一部分。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二)、第三、四小组探讨第二部分。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翻译下列语句:

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五、板书设计:

色彩变化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

远近变化之美:鹤汀凫渚(近)山原旷其盈视(中)云销雨雾(远)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感情。

2、理解文中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交流:

(一)第一、二小组学生探讨第三部分。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阮籍”(穷„哭„)→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2、怎样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明确: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3、小结:

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给予希望。两者交融,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

(二)、第三、四小组学生探讨第四部分。

1、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2、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3、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课后搜集有关励志的名言警句交流。

五、板书设计:

抒怀:怀才不遇感伤失落

乐观旷达积极上进

六、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要点】:

1、探究本文流传千古的原因。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探讨:

《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原因何在?

明确:

(一)、完美的形式。

《滕王阁序》又是一篇骈体文,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骈文的主要特点是:

1、句法结构,讲究对仗,多四六句。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例(依次):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b披绣闼,俯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⑤****。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在声韵上,运用平仄,音律和谐。渔舟唱晚平平仄仄雁阵惊寒仄仄平平

3、在内容上,多用典故,讲究藻饰。a、用典:骈体文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b、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

(二)、充实的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三、文言小结:

(一)通假字

1、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二)古今异义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多含贬义)

2、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机会,看形势。(3)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贫穷,少钱(5)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放肆(6)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古义:远 今义:赊欠等(7)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意动用法。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2)名词作状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下临无地(向下,往下)(3)方位名词作动词。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4)形容词作动词。穷岛屿之萦回(穷尽,极尽)(5)动词作名词。山原旷其盈视(视野)(6)动词使动用法。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纡其骇瞩(使„„吃惊)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窜梁鸿于海曲(使„„逃匿)(7)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

(四)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2)连词,表转折。处涸辙而犹欢/怀帝阍而不见(3)连词,表承接。爽籁发而清风生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访风景于崇阿(2)介词,引出动作的方位,可译为“在”。望长安于日下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穷睇眄于中天/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极娱游于暇日。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倒装句:定语后置句

都督阎公之雅望(“之”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宇文新州之懿范

2、判断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非谢家之宝树

四、小结全文:

五、作业设计:

王勃英年早逝,令为扼腕,为其写几句墓志铭。

六、板书设计:

完美的形式充实的内容

千古之绝唱

七、教学反思:

6逍遥游

庄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有关思想。

2、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

3、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4、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品味庄子散文浪漫主义的色彩与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

⒈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⒉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教学难点】:

⒈体会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⒉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⒈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 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⒊落实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诸子百家导入

二、关于庄子及其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三、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四、朗读:

1、听录音朗读。

2、读准字音:

坳(ào)堂 夭阏(â)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 翱翔蓬蒿(hāo)

3、学生朗读。

五、梳理文义:

1、出示难点字词义: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迁移,迁往 ..而后乃今培风:乘着,趁着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快速的样子;触,碰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相比 .绝云气,负青天:穿过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胜任;联合;满意 ...未数数然:追求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难点语段。

3、教师补充并评议。

六、理清论证脉络: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七、课堂小结: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八、作业设计: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九、板书设计:

见论证思路

十、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⒈体会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⒉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研读课文:

1、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2、师生合作交流:

(1)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

明确:先后例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2)第一段中,庄子说及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都城是“有所待”,因而也都是不自由的,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强调“小大之辩”,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的差别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对鲲鹏之类伟岸者的热爱、赞扬,和对蜩、学鸠、斥之类肖小的鄙夷。

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动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3)课文第三段写了哪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是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明确: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人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率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御元气之辩”(驾驭阴阳等元气的变化)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4)如何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明确: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 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思考讨论:我们怎样看待庄子所追求的“无所待”的精神境界?

2、学生反馈,教师评议。

3、师生共同明确: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课后第二题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⒈品味庄子散文浪漫主义的色彩与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⒉梳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交流探讨:

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明确: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明确: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三、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

(二)、词性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异的事物)2.名词作动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行)不过数仞而下(降落)3.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使……满意;使……信任)4.形容词作动词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议)

(三)、古今异义的词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腹犹果然 古:食饱之状 今: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匹之 古:一般人 今:多数人。4.之二虫又何知 古:泛指动物。今:虫子。5.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旋风 今:羊的角 6.小年不及大年 古:寿命。今:时间单位 7.野马也,尘埃也 古:流动的雾气。今:野生之马。8.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9.定乎内外之分

(四)、一词多义

1、此小大之辩也(区别)

而御六气之辩(变化)

2、之二虫又何知(知道)小知不及大知(智慧)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圣人无名(声名)

4、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六、虚词积累 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取独)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取独)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取独)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代词,他,指宋荣子)(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代词,他,指彭祖)(11)穷发之北(助词,的)

2.而

(1)怒而飞

(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修饰)

(3)决起而飞(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却)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却)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却,但)3. 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2)时则不至(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那么)4.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5.于

(1)彼其于世(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在)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鹏)

7、焉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语气词)(2)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此小大之辩也。/南冥者,天池也。2.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3.宾语前置句

奚以知其然也?/ 莫之夭阏者。/

彼且奚适也?/ 之二虫又何知? / 彼且恶乎待哉?

4.介词结构后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翱翔(于)蓬蒿之间

八、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为何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2、奚以知其然也 ?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彼且奚适也 ? 你将到哪里呢?

4、彼且恶乎待哉 ? 他们还依赖什么呢?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深蓝,是他们真正的颜色呢,还是高远而没有到达极点呢?

五、作业设计:

翻译下面几个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去以六月息者也。

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六、教学反思: 陈情表

李密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于理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4.培养学生敬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串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难点字词含义。

3、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走进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三、解题:

陈是陈述之意;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情指情状感情。

四、朗读:

1、学生初读课文。

2、听录音朗读,学生纠正谬音。

3、学生练习朗读。

五、疏通文义:

1、出示重难点字词义:

生孩六月:指小儿发笑。.见背:用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期功强近之亲:穿一周年孝服的人。.乌鸟私情:乌鸟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

2、学生结合注释初译课文。

3、教师补充并评议。

六、梳理课文结构与感情基调:

内容基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凄苦,悲凉;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感激,恳切;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真挚,诚恳;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忠诚,恳切,期待。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设计:

翻译下面几个语句。

1、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3、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九、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中陈述的情感。

2、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

二、研读课文:

1、“陈情表”,文中主要陈述了什么情?

明确:陈述了孝情、忧情(进退两难)、惧情(担心猜忌)、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为,忠孝难以两全才“忧”,才“惧”。

2、李密在陈请“愿乞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明确:忠孝两难: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要尽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要尽忠)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孝与忠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先揭示孝情与忠情的矛盾,“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情深似海,“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圣朝恩重如山,接着分析矛盾,刘病日笃(晓之以情),尽孝之日短,陛下以孝治国理(动之以理),尽忠之日长,先尽孝,后尽忠,从而解决矛盾,合情合理。

4、消除武帝的猜忌也是他写这篇表文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是怎样做到做到的呢?

明确:“少仕伪朝”,屡召不应,难免让晋朝统治者产生怀疑。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无论两种想法的哪一种得到证实,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晋朝统治者心中的郁结。接下来,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情的再次强调,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唯一原因。

三、讨论:

1、学生思考: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2、学生反馈,教师补充。

3、师生共同明确:

①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②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四、拓展训练:

大家了解哪些有关孝道的典籍或故事名言? 提示:经典:《孝经》、《孝二十四》、《孝子传》

名言:大孝终身慕父母。〖战国〗孟轲 子孝父心宽。〖宋〗陈元靓 诗书立业,孝悌做人。〖清〗王永彬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清〗王永彬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对联集锦》 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何铸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1.孝感动天2.亲尝汤药3.啮指痛心4.百里负米5.芦衣顺母6.鹿乳奉亲7.戏彩娱亲8.卖身葬父9.刻木事亲10.行佣供母11.怀橘遗亲12.埋儿奉母13.扇枕温衾14.拾葚异器15.涌泉跃鲤16.闻雷泣墓17.乳姑不怠18.卧冰求鲤19.恣蚊饱血20.扼虎救父21.哭竹生笋22.尝粪忧心 23.弃官寻母 24.涤亲溺器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课后第二题

七、板书设计:

陈情思路:

揭示矛盾祖母情深似海孝情

圣朝恩重如山忠情

分析矛盾刘病日笃(情)尽孝日短

以孝治国(理)尽忠日长

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八、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本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2、梳理并积累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分组探讨:(1)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的特点。(2)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2、小组反馈,教师评议。

3、师生共同明确: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2)①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于理;(“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②文脉畅达,照应联通;③骈散结合,音韵和谐;④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三、文言知识小结: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

2.常在床蓐。蓐,通“褥”。

3.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4.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二)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谨拜表以闻。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

2、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

3、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报答恩情 ..

5、臣欲奉召奔驰:奔走效劳 ..

6、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 ..

7、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

8、则告诉不许:告诉,报告申诉。..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感情恳切。..(四)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②不矜名节(动词,夸耀)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③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急于星火状语后置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

2、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则告诉不许

3、判断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今臣亡国贱俘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省略句:且臣少仕伪朝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设计:

写一篇联想亲情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

下载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景泰蓝的制作》名师备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景泰蓝的制作》名师备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甘霖教案专辑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全集

    必修5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单元要求: 1.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报告的写法。 2.培养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3.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的变化。 单......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粤教版必修4

    《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全集

    必修4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1、时评两篇 学习目标 1 、了解时评的写作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结构、思路,评价作者关注的社会现象,领会并学习时评......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教案 体验情感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教案大全(范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目 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第一单元 ................................................................................ 3 2、诗两首(雨巷......

    全集苏教全集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全集 江苏省淮州中学韩维加 编写说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从教材设计的理念到文章的精心选择,都可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教材以人为本,即以学生......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