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山不老观课评课会议记录
《青山不老》观课评议会议记录
时间:2014年11月20日 地点:一楼办公室
会议内容:依据观课报告对研究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议 参加人员:纸坊小学语文组全体学员
温娟:我负责教师教学维度的观察,主要是课的导入部分和结束本分。根据前期制作的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与统计。主要从问题、讲解两个观察点入手,着重观察教师讲解的时机、规范度,清晰度和讲解次数,观察教师在解决本组研究问题上的达成度。
准备部分: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声音洪亮,目标清楚,有效讲解9次;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结束部分:总结声音洪亮讲解清楚,根据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整理,教师开始部分、准备部分结束部分在语言的讲解、引导方面有效次数是17次,无效次数是3次,从而能看出教师讲解的规范、清楚,能够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上观察情况是我在本节课的观察总结,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王胜男:
1、王老师安排教学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了教学顺序,调动学生积极性,2、王老师课堂组织过程中语言运用情况:善用提问,与肢体语言,而且能做到清晰,简单易懂,充分提高了控制课的能力和调控能力。等级为:优秀!因此,王老师在本科教学中中能科学的安排合理有效从而提高了本课的教学质量。董芳:王老师这节课,我主要的观察点是导入部分学生的精神面貌及注意力。导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有机体的活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为课的基本部分做好准备。如果设计和安排的合理,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而王老师这节课作为略读课导入部分尤为重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习目标,一般适宜采用游戏法,谈话法,激趣法。激发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观察王老师导入部分设计的还是挺好的,通过今昔对比达到效果,激发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面貌好。
邢兆霞:课的基本部分——对学生观课评价
在本组的观课研讨学习中,我的任务是针对基本部分重点难点的攻克进行观察评价。
一、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1、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李开姑老师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2、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3、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老师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二、注意根据学生状况,启发、引导、点拨学生的思维,体现顺学而导,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
三、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
四、以生为主,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主动,特别表现为思维的灵动与交流的互动。
五、根据专题珍惜资源的特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践行实践,体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功能。
第二篇: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
评课人:杨沛成
任小燚执教的《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一、教材的把握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她能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式法。任老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三是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了体现,在什么样的环境,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任老师的教学步骤清晰:开课引入诱发,重视了导读语,然后出示了自读自学思考题,最后学生按组,教师分配任务进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特别是在教师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教师除了导语中的三个问题外,另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落实了基础知识。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自学得过程中教师做到了时时点拨,引导学生自己交流,体现出了高效课堂的双边三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因为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能让学生通过读书解决思考题,通过读书来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师在点拨时出示了相关的大环境,小环境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学习映像。本节课的半数简洁、明了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三、教学效果
学生能按照老师分配的具体学习任务,在现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气氛活跃,在学生展示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把自己知道的能在全班进行汇报。本节课能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师素质
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很好的驾驭教材,解决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普通话 标准,口齿伶俐,教态得体、大方。
我个人认为需重视的内容
一是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词“风雨同舟”“放肆”都有课文理解,重点句的理解 二是对重点的句和段加强朗读的指导篇二:《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
评课教师:王金霞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十分疏忽,平时,对略读课文,总是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安艳华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该教师对教材认真钻研,设计与践行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任务,体现了新课程下互动、生动、灵动的课堂。该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1、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李开姑老师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2、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3、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李开姑老师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二、注意根据学生状况,启发、引导、点拨学生的思维,体现顺学而导,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
三、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
四、以生为主,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主动,特别表现为思维的灵动与交流的互动。
五、根据专题珍惜资源的特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践行实践,体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功能。篇三:青山不老评课
《青山不老》评课 2013.10.28 《青山不老》是一片略读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单老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体会“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单老师紧紧抓住课文前导语中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带动全文的学习,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围绕这个学习目标,单老师做到了这几点:
1、过渡自然。由问题“没有树木会出现什么现象?”引出课文内容:这里的山上全是树木。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晋西北竟有一片绿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后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
3、教师能给学生很多自我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以此让阅读作为加深课文理解的手段与方法,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与借鉴。当然,我也有几点建议仅供单老师参考:
1、阅读应为写作服务,最后可以加一个小练笔结课,例如:“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让学生由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联想,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
2、提问时可以让学生多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总而言之,单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使我收获不少。略读课文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老师说得更少、更精,让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篇四: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十分疏忽,平时,对略读课文,总是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杨岚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杨老师对教材认真钻研,设计与践行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任务,体现了新课程下互动、生动、灵动的课堂。
该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1、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杨老师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2、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3、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杨老师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篇五:《青山不老》说课稿(定稿)“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说课
——《青山不老》说课稿
新郑市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 王治平【基于标准的陈述】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文
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
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学习目标】
1、认识“炕、虐、踞、淤”等生字,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等词语的意思;——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
样的情况下创造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体现了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
2、难点: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评价方案】
1、“学习目标1”:自己借助学习工具,再通过读文,认清生字,读懂词语。100%学生达标;——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2、“学习目标2”: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文体会,深入合作探究,读悟结合、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老人在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辛的情况下,创造出“ 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的奇迹。至少80%的学生达标;——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3、“学习目标3”:通过深层次的读文,借助对课文段落的理解,帮助学
生明白“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75%的学生达标。——体现了语文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导学与学习】
1、导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以及
六年级学生的阶段水平和本单元的重点及本课的特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2、学习方法: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
同时又因为有前一单元阅读教学作铺垫,学生有了一定的快速阅读基础。所以,我会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让课堂上有琅琅的书声、静静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按照“品读语言——表达感悟——积累语言”,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资料,重点文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导学流程】
为了完成导学目标,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决定抓住“中心线索”来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以“奇迹”为突破口,让学生认识奇迹——走进奇迹——感悟奇迹。我会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初探奇迹”“潜心会文,感受奇迹”“呼应课题,探究中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院屋图片,创设情境:
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
(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
(1)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2)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配乐,引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认识一下一位81岁的不凡老人。他用十五年的时光在祖国晋西北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用毕生的余热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的出示及教师的引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下面环节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另外,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生自由读以及与老师的合作读,初步完成“学习目标1、2”。——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二、初读感知,初探奇迹。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文中找一找、划一划:老人究竟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句段品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并找、划相关文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完成“学习目标1”,初步完成“学习目标2”。——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和部分人文性。)
三、潜心会文,感受奇迹。1.老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1)老人工作的山沟的大环境-恶劣(板书:大环境——恶劣)
指导朗读:读出晋西北地区的荒芜、险恶(2)老人居住的小环境-艰苦(板书:小环境——艰苦)
指导朗读:读出老人生活环境的孤独、忙碌、凄苦
(3)探讨人物的品质:老人的居住环境怎样?工作环境怎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2.老人为什么要创造这个奇迹?(板书:无私奉献 造福人类)
引读第四段:
(设计意图: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篇精致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奇迹的,展示的是老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第三篇:青山不老 评课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
评课人:杨沛成任小燚执教的《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一、教材的把握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她能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式法。任老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三是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了体现,在什么样的环境,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任老师的教学步骤清晰:开课引入诱发,重视了导读语,然后出示了自读自学思考题,最后学生按组,教师分配任务进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特别是在教师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教师除了导语中的三个问题外,另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落实了基础知识。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自学得过程中教师做到了时时点拨,引导学生自己交流,体现出了高效课堂的双边三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因为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能让学生通过读书解决思考题,通过读书来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师在点拨时出示了相关的大环境,小环境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学习映像。本节课的半数简洁、明了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三、教学效果
学生能按照老师分配的具体学习任务,在现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气氛活跃,在学生展示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把自己知道的能在全班进行汇报。本节课能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师素质
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很好的驾驭教材,解决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普通话 标准,口齿伶俐,教态得体、大方。
我个人认为需重视的内容
一是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词“风雨同舟”“放肆”都有课文理解,重点句的理解
二是对重点的句和段加强朗读的指导
第四篇: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十分疏忽,平时,对略读课文,总是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杨岚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杨老师对教材认真钻研,设计与践行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任务,体现了新课程下互动、生动、灵动的课堂。该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1、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杨老师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2、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3、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杨老师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第五篇:观评课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一):
情境交融,活教课文
-----评钱丽英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钱老师在执教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领入充满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学生在简单、活泼的气氛中,直接“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把学生的认识欲、用心性完全激活了,到达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首先钱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山谷图,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里翩翩起舞,这么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学生仿佛随着那美丽的蝴蝶来到了台湾迷人的蝴蝶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中。
在讲到黄蝶谷和彩蝶谷时,又透过动画演示,展现出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和五彩缤纷的彩蝶谷的景象,为了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彩蝶谷的美,钱老师把实物花瓣撒向空中,当五颜六钯带着香气的花瓣缓缓飘落的时候,再多的语言都是不需要的了,借助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完全在课文中徜徉、留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景,体会了课文。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钱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透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能变换位置使用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三个词不仅仅具体准确地描绘了蝴蝶的动作,而且又避免了单词的重复。此时钱老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钱老师十分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演示完蝴蝶谷的图象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来说一说,学生在优美的情景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老师抓住这一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潜力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二):
阅读感悟,让学生个性流淌
——《特殊的葬礼》评课
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透过描述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本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用心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老师透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透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老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之后,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透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构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到达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构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透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三):
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评吴老师《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
一、自主——确定探究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阅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潜力。
吴老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群众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
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
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此时,吴老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用心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取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学生对这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吴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状况选取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能够选一对,也能够选多对。这样做,为的是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资料,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群众的智慧攻克难关。也能够把自己读懂的资料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十分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就应多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构成共识。
2、选取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用心参与的,都就应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但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资料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个性闪亮的色彩。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老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透过查阅图书、请教老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
学生多项潜力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四):
小学语文评课标准
一、教学目标明确。
1.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潜力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2.贴合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本领域的教学特点。
二、新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1.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心参与学习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2.重视学生的思维与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3.在学习中教师给予用心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规范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学习效果。
1.全面落实教学目标;2.全体学生用心参与学习过程并有用心愉快的情感体验;
3.本课就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得到落实。
四、语文教育特点。
1.注意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2.注意培养语文的实践潜力。3.根据汉语言文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识字写字
1.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注重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2.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强调识字工具的指导和运用,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愿望。3.引导在语言实践中运用。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
1.加强朗读教学,注重感悟的阅读方法。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4.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表达
1.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2.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3.有具体过程和方法的指导。4.重视修改及修改中的合作。5.关注儿童生活实际。
五、教师教学素质。
1.善于观察学生,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2.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3.教学语言表达准确有感染力;4.板书工整简洁、朗读正确、流利有
在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进行评价实践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在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问题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思考学生的个别差异,思考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潜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潜力的培养。要引导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其次,评价要适当注意灵活性。评价指标既要充分思考教育教学规律和教改的新要求,又要思考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当地教师的实际水平,避免操之过急。同时,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便于操作,不能过于繁琐。评价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比如评专题研究课,就应紧紧围绕专题进行评价,非专题性的问题能够适当从略。又如,有的课用的是带有实验性质的某种教法,评课时就要围绕该教法的要求来衡量。再如,对较差的课,要多从教学常规方面挖掘一些优点,推荐方面的要求不宜过高;对较好的课,则重点抓住教改方面的优点予以肯定,提推荐时要求可高一些,促使教师精益求精。如果评课时不注意评价的策略,则很难取得评课的实效。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五):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这天,我们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下面我代表第二学习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第一节:黄小伟《将相和》
亮点一: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黄老师很善于质疑,在上课前让学生说说由题目想明白什么,然后读课题,再质疑,让学生带着质疑展开教学。
亮点二:黄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另外,黄老师上课很认真,相信他这种认真教学的态度,必须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下面谈谈我们队黄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的看法。
1、课堂评价语言不少,但很单一,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掌声在哪里”,我们认为,评价语就应多样且贴合实际的,如:真棒,你真聪明,十分不错等。
2、重视字词教学但不贴合高年段学情要求。对于生字,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老师还一向追问学生有没有哪个字不会写的,并且这时下面的学生都表示没有了。你这个时候能够立刻说:“真没有了呀?那老师就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掌握好了。”能够检查他们写一两个难写的。就不用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吧自己认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硬跟学生分析一通。
3、在教学流程中,你先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简单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后年又有一个环节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起个小标题,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其实,我们认为,如果把这两个环节整合在一齐讲,是不是会更好呢?
第二节:李丫梅《我为你骄傲》
亮点一:根据课程四大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房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黎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亮点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最喜欢游戏。李老师活学活用,把钱两天培训老师教的查收游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信心。课中为了巩固词语,也做了听音找词语的游戏,这个方法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用心性又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谈谈我们对李老师这节课不成熟的看法:
从教育学的理论看,强调学生的纪律对塑造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课堂行为有用心的作用,毕竟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李老师这节课没有强调课堂纪律,很多学生都是伏台的,个别学生交头接耳,老师也没有提醒学生注意。
第三节:莫美媚《鱼游到了纸上》
亮点一:莫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能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去发现南都难写易错的字,并且个别重点指导书写,贴合学段要求。
亮点二:莫老师的教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善于激励学生,充
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表扬语言多样,如你真聪明,你真勇敢等。昨日为校长说听了我们的课,有一个小遗憾,就是没有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概括文章主要资料,还个性给我们举了《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案例。但是,这天听了莫老师的课,我想魏校长肯定会感到很欣慰,因为莫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根据板书,不离文本,概括出主要资料:一个聋哑人,一年来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静静地看金鱼,他画得一丝不苟,画出来的金鱼栩栩如生。我们认为,这种教法就是莫老师这一节课最大的亮点,我们发出欣赏。
至于不足,我们认为有一点便是莫老师上课时声音很洪亮,吐字清晰,但缺少一点亲和力。如果多一点亲和力,那你这一节课就真的很成功了。
以上便是我们第二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的看法,仅供大家分享与探讨,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六):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状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就应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资料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搞笑。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情绪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能够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潜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思考。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理解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潜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务必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用心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资料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状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潜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搞笑。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情绪;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资料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七):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述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样想呢?”生答“我必须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透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透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潜力、感悟潜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透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资料,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述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到达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九):
评《村晚》
这堂课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板画激趣、读中自悟、画中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仅学得简单,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画激趣,唤起情趣
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古诗,根据大意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幅村晚的简笔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读中自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同形式的读多达五次,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自己认为该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三、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在学古诗时,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四、画中延伸,体验成功
在实践环节,老师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齐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各个都画得十分认真,十分用心。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资料,又让学生在边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潜力,积累了语言。学生兴致都很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十):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这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资料;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十一):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更有着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特点。周海伟老师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到达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真正的目的。周海伟老师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
(1)在识字组词中,潜移默化。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文章的字词中蕴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字词反复品味,才能较好地领会思想资料,从而到达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周海伟老师在字词教学中注意透过对学生识字组词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读课文时周海伟老师让学生在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中哪一个词与题目最密切?周海伟老师抓住了学生提出的劝告一词学习生字“劝”和劝告的意思,进而深入问一句:“围绕劝告你最想提哪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了教育。周海伟老师把握字词的好处,掌握好时机,灵活多样地寓教育与字词训练中,长此下去势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课文教学中,加以深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资料是丰富的。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册语文教材之中,没有完整的序列。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找出德育点,就
能发挥课文教学的基础作用。例如《亡羊补牢》一文中,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劝告?怎样劝告?结果怎样?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就应听从别人的劝告。又如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教师提出:从哪一个词能够看出养羊人后悔?他会怎样想?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同桌表演从中受到教育。总而言之,周海伟老师针对不同的课文资料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田。
总之,语文和思品学科的整合,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展现语文人文价值。它使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因此,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有机融合与一体,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