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经典教案
●课题:
第一章 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一节 农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了解我国牧区的分布及优良品种。
能力目标:
会分析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
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和主要的优良畜种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中国小麦、水稻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大家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板书)第一章 第一节 农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讲)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问)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但是你们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问)农业包括五个部门,分别是哪五个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问)下面我说出三个选项,大家看哪个选项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 B、野外采蘑菇 C、水塘养鱼(C)
(朗读)第2页“阅读”
(板)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读图)第3页图1-1,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
(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我国的粮食、棉花、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问)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讲)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问)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家能够说出来吗?(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板)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活动)第4页“活动”
(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不是,它们主在是商品粮基地生产的)
(板)
四、主在经济作物的分布
(问)我们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
(读图)第6页图1—7(问)(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甘蔗、椰子、可可、咖啡、天然橡胶)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华南)(2)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在哪些地区?(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区?(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海南、台湾)
学生自学“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提问:(1)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哪两个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习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3)我国的茶叶主要产于什么地区?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板)
五、畜牧业分布
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熟悉我国四大牧区的大致范围,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畜种的分布。
(讲)我国的畜牧业可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问)
1、我国的牧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西北部的高原、山地)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有天然草场)
2.农耕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我国东部、南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农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四、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五、畜牧业分布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一章 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二节 工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了解新中国工业在增长速度、部门结构、以及工业布局方面的巨大变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2.能够通过阅读有关地图,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工业中心的变化,说明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阅读有关地图,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工业中心的变化,说明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
●教学重点:
运用有关地图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中国工业分布图》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农业,今天我们学习国民经济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工业,我们了解一下工业的基本类别、特点,我国工业50年来的发展及前景。
(板)第二节 工业
(板)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讨论)工业的作用
(小结)(1)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
(2)工业生产的一些产品是现代农业所不可缺少的,而一些农产品也需要工业的加工才能为我们所利用。
(3)显然,对于交通和国防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板)
二、我国工业的发展
(读图)图1—15(问)(1)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较快)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什么?(彩电)
(2)从这组数据的变化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迅速,如彩电、化纤)
(自读)教材11页的正文
(问)(1)旧中国我国工业布局有什么特点?重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地区?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工业产值突飞猛进,工业部门由少到多,并最终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现在我国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的工业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基本需要,而且许多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工业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国各省区;工业发展由沿海指向内地;在一些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形成区域性工业基地。工业分布的这种变化,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了全国工业的发展,由沿海到内地,由城市到农村,使我国的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承转)在工业各部门中,哪些部门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最为密切?(能源、钢铁、机械、纺织等)
(板)
三、能源工业分布
(问)(1)大家知道什么是能源吗?(2)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不需要能源呢?请举例说明(3)你知道哪些能源类型呢?
(讨论)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开发“小煤窑”的看法?
(问)我国南方的煤炭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富吗?(不丰富)那么,南方的能源开发应以什么能源为主呢?(水能)我国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河流?为什么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水能?(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
(板)
四、钢铁工业分布
(读图)14页图1—19,分析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布较为广泛,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较为集中)
(练习)14页活动题(板)
五、机械工业分布
(问)你们知道哪些产品是由机械工业制造的吗?从过去到现在,我国的机械工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练习)15页阅读
(板)
六、纺织工业分布
(读图)(1)17页图1—22,找出我国主要的纺织工业基地或纺织工业中心
(2)结合6页图1—7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思考,我国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与产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接近棉花产地)
(问)大家知道自己所穿的衣服是由什么原料通过再加工制成的吗?(棉、毛、麻、丝、化纤等)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工业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我国工业的发展
三、能源工业分布
四、钢铁工业分布
五、机械工业分布
六、纺织工业分布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一章 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2.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中国地图》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引入)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在我们国家还是稀罕之物,连城市里也只有机关单位才有,乡村几乎不见其踪影。人们大多通过书信联系。现在,电话已进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城乡都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已成为普通消费品。你们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教学指导:
高技术产业是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设施,条件相差甚远,他们对高技术产业的了解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联系学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不强求千篇一律。
(板)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
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设问:同学们,高技术产业是如此神奇,如此独具魅力。你们知道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呢?(学生会答出多种,教师略作总结,使学生对主要高技术产业部门有个大致的了解。)
2.讨论:(1)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实例说明。(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3.布置学生从媒体上搜集有关材料,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然后举行一次小型讨论会或出一期墙报。
(板)
二、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2)将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区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在地域上将有什么样的分布特点?
2.学生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3.出示材料:20世纪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我国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潮,不仅大中城市规划建设一个个规模大小不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少乡镇也圈起了一片片土地,作好了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前期工作。若干年过去了,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红红火火,一片繁荣景象,而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土地上却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就这一现象,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
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一章 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通过了解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3.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4.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5.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2.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教学重点: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中国公路交通地图》、《中国铁路交通地图》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引入)每年寒、暑假或节庆日,不少同学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实在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那么你们外出旅游时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呢?
(板)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一、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问)什么是交通运输业?
(讲)交通运输业包括客运和货运两部分
(活动)完成20页“活动”
(小结)便利的交通运输能使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板)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线的长度都有很大增长,运输工具从原来只能靠人力,逐渐发展为马车、船舶运输,进而发展为汽车、火车、飞机运输等,运输能力也有所增加。
(板)
三、公路运输
(问)(1)公路运输的哪些特点?(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速度较快、“门对门”)
(2)在什么情况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缺少铁路和水运的地区)
(读图)21页,图1—26,2000年公路通车里程是1952年的多少倍?(11倍)
(读图)22页图1—27
(讲)图上的公路线只是干线,现在除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上的墨脱县,因地形起伏极大,尚未修通公路以外,全国各县、市都已通公路。在我国的公路干线中,西部的公路干线长度大,而且工程艰巨。
(问)上个学期我们介绍了工程较艰巨的公路有哪些?
(讲)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已修建了高速公路,它是专行汽车的高等级公路,具有时速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板)
四、铁路运输
(问)(1)铁路运输具有什么特点?(速度较快,运载量较大,运价较低)
(2)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于采用铁路运输?(长距离、大宗笨重货物)
(读图)23页图1—29,对比1952年和2000年的铁路营运里程
(读图)24页图1—30,(1)查找南北铁路干线
(小结)(1)先找出北京的位置,然后查找从北京向北和向南各有哪几条铁路干线。由北京经天津向北到哈尔滨为京哈线。由北京向南有三条干线,西边的一条是由北京向南直达广州的京广线;东边的一条是由北京经天津直达上海的京沪线;京广线和京沪线之间的一条是京九线,从北京经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直至九龙。
(2)焦柳线由河南焦作向南直达柳州,这条线向北可经太原到大同,基本上与京广线平行。
(3)宝成——成昆线,由宝鸡向南到成都为宝成线;成都再向南到昆明为成昆线。
(读图)(2)找出东西铁路干线
(小结)(1)我国北方一条东西铁路干线,由北京向西,经大同、包头,转向南到兰州,为京包——包兰线。
(2)我国中部的一条东西铁路干线,由连云港向西经徐州、郑州、宝鸡到兰州,再向西达新疆乌鲁木齐,为陇海——兰新线,是我国东西铁路最长的干线。
(3)我国南部一条东西铁路干线,由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四条铁路组成。
(读图)(3)查找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它们各位于哪些铁路干线的交汇处?
(板)
五、海洋运输(自学)(1)海洋运输有哪些特点?(2)我国发展海洋运输的条件如何?(3)我国海洋运输的航线分为哪两部分?(4)沿海航线的主要作用是什么?(5)我国远洋航线以哪些港口为据点?这些港口有什么特点?
(练习)26页,活动题
(板)
六、管道运输
(自学)(1)管道主要是运送什么的运输方式?(2)它具有什么优、缺点?
(板)
七、航空运输
(自学)(1)航空运输有哪些特点?(2)在什么情形下,宜采用航空运输?(数量少的,急需的)
(读图)27页图1—32,计算2000年的航空航线里程是1952年的多少倍?
(读图)28页,图1—33,我国拥有最多航线的三个航空港是哪三个?
(练习)28页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一、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公路运输
四、铁路运输
五、海洋运输
六、管道运输
七、航空运输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一节“祖国心脏”——北京市
●课型:
授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运用地图说出北京市的位置、范围。
2.了解北京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3.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北京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4.了解北京的城市职能。特别是北京的政治、文化、交通地位。
5.能力目标:
1.运用地形图、通过查阅资料并用语言描述北京市的地形特征,能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市的主要公路和铁路干线名称。
2.运用各种专题地图,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运用专题地图逐项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城市职能。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使学生对北京有更深的了解。
重点:
北京市的城市职能。
难点:
1.北京市的城市职能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交通状况的因果关系。
2.北京市的环境问题。
教学突破:
恰当运用读图分析的方法了解北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联系当前的时政内容探索理解北京在我国城市职能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
《北京市地形、政区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查阅地图册P17,复习沿海15个省区的名称,引入新课
“ 祖国的心脏”—北京市(板书)
二、新课学习:
(一)北京的自然环境:
1、北京的位置、地形:
教师指导: 读图P30图2-1《北京地形》
学生活动: 完成P30“活动”No1、2读出北京位于哪一个地形区,并分析得出地形特征。
教师小结归纳;北京市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西北部。
2、气候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北京之夏”
教师指导:分析北京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并分析气候特征。
学生活动: 读图,分析得出北京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教师小结归纳:温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集中于夏季。
(提问):我们到北京旅游选择哪个季节?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1、全国的政治中心:
师生互动:阅读P31“天安门广场”,要求根据课本内容画出天安门广场的平面简图。(略)
学生活动:分析、归纳天安门广场的象征意义。
2、全国的文化、教育、科学的中心:
学生活动:(1)阅读P31教材内容和P32“阅读“内容
(2)查阅《地图册》P19《北京主要文化机构和设施》
教师小结归纳:北京教育、科学、文化发达,集中了百多所高等院 校及有图书馆,博物馆等众多文化场所。
3、全国的交通枢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学生活动:(1)、查阅《地图册》P20,了解北京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交通枢纽。(2)、阅读教材P32“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及《地读册》P19《北京市区主要旅游景点》
师生互动:阅读教材P32-33正文内容,明确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
(三)北京市的环境保护:
学生活动:
1、阅读P32“北京市的环境问题“内容。
2、分析归纳北京在发展中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和人文环境问题有哪己方面?
师生互动: 结合教材P33“活动”No1内容,探究出解决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从技术措施、行政手段、法律法规等方面)
●知识反馈,练习巩固:
1、小结课堂内容,突出重难点。
2、课堂练习(1)教材练习P33No2。(2)随堂练习(详见附题)
●板书设计:
“祖国的心脏”-----北京
(一)北京的自然环境
1、北京的地理位置
2、北京的地形特征
3、北京的气候特征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人文环境)
1、全国的政治中心
2、全国的交通中心
3、全国的文化、教育、科学的中心
4、全国的经济中心
5、国际化大都市(1)历史文化名(2)现代化大都市
(三)、北京市的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问题
(2)人文环境
2、环境保护的措施
●附:练习题
随堂练习设计
一、填空题
1、北京市是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外交往等中心。
2、北京市位于----平原的西北部边缘,_______山以南,_______山以东地区。
3、通过北京市的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哈线、_______线、_______线、_______线和京包线等。
二、选择题
1、北京市地区属于()气候类型。
A、温带海洋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北京市列入世界人类遗产清单的其中有()。
A、明代长城、故宫 B、天坛、燕山 C、明十三陵、永定河 D、密云水库、颐和园
3、北京市目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A、水土流失、绿化减少B、交通堵塞、水资源匮乏
C、气候恶化、面积减少 D、住房紧张、绿化增加
三、个性练习设计
1、从自己的家乡到北京,可以选择哪些交通工具,具体路线如何?
2、查询有关资料,写出北京的主要科研机构、高等学府、新闻出版社机构名称(不少于10个)。
3、搜集北京各旅游景点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课余交流。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二节“华北门户”——天津市
●课型:
授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天津市的自然环境。
2、了解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国际贸易大港。
3、了解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海河水系特征及海河水患治理措施。
2.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专题地图逐项分析天津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城市职能。
难点:
1.了解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了解海河水系特征及海河水患治理措施。
●教学用具:
《天津市地形、政区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大家都吃过包子,那你们吃过“狗不理包子”吗?没吃过也很可能听说过,“天津狗不理”乃中国食品一绝,天津人俗谚说:“到天津不尝一尝‟狗不理”包子,等于没有来过天津。”今天我们去“狗不理包子”的故乡,开始沿海万里行的第二站——天津。
(板)第二节 “华北门户”——天津市
(由来)这要从清代同治年间说起,当时,在天津有一家包子店,店主姓高名贵友,乳名叫“狗仔”。因为高贵友小时候的脾气很倔强,倔起来连小狗来逗都不理睬。因此,街坊邻居都取笑他,就把他叫做“狗不理”。后来,高贵友去学厨艺,学得一手好艺。他制作的包子不仅选料讲究,而且技艺精工;味道更是十分鲜美,具有鲜明的特色,形似菊花,色香味形独具特色。当年袁世凯在天津演练新军,将“狗不理”包子带入皇宫,敬献慈禧。慈禧吃后说:“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包子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这种包子一登龙门,很快就闻名遐迩,生意越来越红火,慕名前来品尝包子的顾客与日俱增,高贵友常常忙得应接不暇。后来,高贵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新点子,在店内放上几大箩洗干净的碗筷,顾客想买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便照碗里钱的多少按价给包子。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离开,而高贵友忙得自始至终一言不发。好事的街坊邻里们都取笑他说:“狗仔卖包子,一概不理”后来,又有人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做“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只是一心做自己的生意,也无心跟他们理论。人们见他并不表示异议,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狗不理利用加盟连锁的形式,迅速向全国扩张。而且,其1200箱速冻包子食品日前还远渡重洋,开始在美国各大超市销售。
(板书)
一、天津市的地理位置
(问)天津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东南方向)
(讲)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靠燕山,西北倚首都北京,距北京约130千米,是北京的海上门户。
(板)
二、天津港
(读)34页,“天津港”(讲)天津港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是华北地区最大货运中心,天津铁路枢纽是京山、京沪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天津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天津已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相结合、现代化运输网络。
(板)
三、海河水系
(读图)35页图2—8,完成“活动”(板)
四、发达的工商业城市
(问)
1、发展工商业的有利条件?
2、新兴工业部门有哪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华北门户”——天津市
一、天津市的地理位置
二、天津港
三、海河水系
四、发达的工商业城市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三节 “燕赵沃野”——河北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及其区位优势。
2、知道“燕赵大地”的由来。
3、了解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4、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大家都学过历史上的“战国七侯”;即齐、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板书)第三节 “燕赵沃野”——河北省
一、自然环境
(读图)地图册18页:说出河北省的地理位置
(小结)环抱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河北省地形特点是: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
(讲)建国以来,在河北省发生了次大的自然灾害。
(阅读)课本37页“唐山大地震”(板)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小结)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讲)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除了自然条件外,还有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比如发达的交通——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农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板书设计:
第三节 “燕赵沃野”——河北省
一、自然环境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四节 “辽海重地”——辽宁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辽宁省的自然地理位置。
2、了解辽宁省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省级行政区,辽中南是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主要的工业中心。
能力目标:
1.了解辽中南工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我国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政策,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辽宁省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省级行政区,辽中南是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主要的工业中心,并分析工业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了解辽宁省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省级行政区,辽中南是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主要的工业中心。
2、了解辽宁省的自然地理位置。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我国18000千米的海岸线上,最北的临海省级行政区是哪个?
(板)第四节 “辽海重地”——辽宁省(讲授)辽宁省作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有它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先从它的地理位置入手来学习本省。
(板书)
一、辽宁省的地理位置
(读图)地图册17—18页,说出辽宁省的位置。
(小结)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南部,南临渤海、黄海,西南与河北交界,西北与内蒙古毗邻,东北与吉林接壤,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
(板)
二、以工业为主的省区
(讲)辽宁省是以工业为主的省区,它是东北经济重心,在东北各项经济指标中,辽宁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东北的61%,工业总产值占全东北的59%,其中重工业产值占全东北的60%,是典型的工业大省。
(读图)38页图2—11,找出辽宁省有哪些主要矿产?找出铁矿、煤矿和石油等重要能源或矿产地名称
(讲)辽宁省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为辽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读图)38页图2—11,找出辽宁省的交通中心?(沈阳)说出辽宁省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什么?(铁路运输)
(阅读)39页“大连:东北海上门户”
(读图)39页图2—13“大连金石滩海滨”
(讲)金石滩位于大连市北郊的金县境内,因海滩上布满晶莹圆润的五色石,故名金石滩。金石滩有7.5公里长的沙滩,又有5公里的奇礁异石,拥有海滨浴场和海上石林的双绝景色。形成一个神奇的世界,这里海水一片碧绿,清澈透明,肉眼可见3米深处的海底,这里空气湿润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海水水质和大气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是我国北方最好的天然海水浴场,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是具有科普教育、科学考察、水上运动、游览观光、度假休养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海滨风景名胜区。
(练习)39页活动3(练习)从柳州坐火车去大连怎么走?沿途经过哪些铁路干线?(焦柳线——京哈线——沈大线)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辽海重地”——辽宁省
一、辽宁省的地理位置
二、以工业为主的省区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五节 “齐鲁大地”——山东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山东简称及“齐鲁”的由来。
2、了解山东丰富的海洋资源,并列举其具有特色的海产品。
3、了解山东发达的交通。
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山东所处的地理位置。
2.了解山东丰富的旅游资源,熟悉本区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并分析其旅游业发达的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难点:
山东发达的交通。
●教学重点:
1、山东发达的交通。
2、山东丰富的海洋资源,并列举其具有特色的海产品。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在阳光灿烂,微风拂面的春日,很多同学喜欢放风筝,你们可知道“世界风筝之都”在什么地方吗?(山东潍坊)让我们放飞心情,走入山东,开始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五站“齐鲁大地”——山东省。
(板)第五节 “齐鲁大地”——山东省
一、山东概况
(读图)40页图2—14,说出山东省的位置
(小结)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北抱渤海,东濒黄海;西与河北省、河南省为界;南与安徽省、江苏省为邻。
(讲)山东省简称鲁,又称齐鲁,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板)
二、发达的交通
(讲)山东省是我国交通发达的省份之一,交通运输方式齐全,特别是公路交通最突出,位于我国首位,全省内重要的城市都有高速公路相连,铁路主要有胶济线、京沪线和京九线,水运拥有青岛、烟台、日照、威海、龙口等海港,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济宁等城市建有民用机场,其中济南、青岛、烟台机场为国际航空港。
(板)
三、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由于山东北抱渤海,东濒黄海,海岸线漫长,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6,因此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问)山东沿海水域盛产哪些海产品?其中哪些海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读图)40页图2—14,找出青岛、烟台这两个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
(讲)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山东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并且培植了海尔、青啤、海信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而且冲出国内走向世界。山东还拥有我国最大的海洋大学。山东也是全国的经济大省,而青岛又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
(问)山东省的省会是哪个城市?
(讲)济南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自然风光秀丽,有“泉城”之美称,城内百泉争涌,尤其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誉。
(读图)41页图2—16,说明济南泉水的成因
(朗读)“泉城”济南启示录
(问)①趵突泉曾经一度断流,其原因是什么?
②从趵突泉曾经“一度断流”到如今的“复涌而出”这一现象,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讲)人们常说:“泰山看山,曲阜看古,杭州看景”。而青岛则山、古、景兼而有之。自古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境地”,为我国道教名山和风景名胜区,游崂山还可看古迹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还可看壮观的龙潭瀑,大雨过后,山洪暴注,故有“龙潭喷雨”之称。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齐鲁大地”——山东省
一、山东概况
二、发达的交通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
四、丰富的海洋资源
五、“泉城”——济南
六、“黄海明珠”——青岛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六节 “富饶水乡”——江苏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江苏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了解江苏省极具水乡风韵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3、分析经济地图,认识苏南发达的经济,了解其以乡镇企业为特色的经济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太湖的作用、污染和治理。
2.学会看经济地图,对经济地图各要素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揭示基经济特征和内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分析经济地图,认识苏南发达的经济,了解其以乡镇企业为特色的经济特征。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江苏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分析经济地图,认识苏南发达的经济,了解其以乡镇企业为特色的经济特征。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我们学习了有“齐鲁大地”之称的山东省,山东有孔子的故居,有五岳之尊的泰山,有水泊梁山,有蓬莱仙境,还有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沿着山东南行,就进入了我们沿海之旅的第六站——江苏。
(板)第六节 “富饶水乡”——江苏省
一、自然环境
(读图)地图册17—18页,说出江苏省的位置
(小结)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居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河,西连安徽,北接山东,面与浙江和上海毗邻,江苏省简称苏,省会是南京市。
(问)江苏省的主要地形是什么?(平原)
(讲)江苏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土地肥沃,人口较密。
(问)有人称江苏为“水乡泽国”,你们认为如何?
(小结)江苏是水域面积最大的省区,全省河道有2900多条,湖泊300多个,水库1100多座,水网稠密,河湖相通,有浓郁的水乡风韵。
(板)
二、从经济地图看江苏经济
(读图)42页图2—17
(讲)图中圆圈大小表示总产值大小,圈越大,总产值越大,反之越小,如:苏州的圆圈比常州的圆圈大,即表示苏州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常州城市国内生产总值。
圆圈附近的数值即表示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具体值,如:苏州国内生产总值为1540.6亿元,常州为600.6亿元。
各圆圈中不同颜色的扇形即表示三次产业的构成,扇形大小即表示各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大小。
(举例)图中国内生产总值最多的城市是苏州,最少的是宿迁,就产值构成来说,苏州第二产业产值最大超过50%,其次为第三产业,最少是第一产业,说明苏州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发展水平较高;而宿迁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较大,城市发展水平较低。
(讲)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同,江苏可分为三个地区,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
(练习)43页活动1、2、3题
(板)
三、乡镇企业为特色的苏南经济
(讲)苏南国内生产总值在1981—1990年年平均增长11.4%,比全省高1.9%,比全国高5.1%;在1991—2001年年平均增长15.7%,比全省高2%,比全国高5.8%。
(问)为什么苏南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小结)苏南地区是我国乡镇企业的摇篮,在20世纪70年代,苏南人就开始发展乡镇企业,由于其起步早,规模大,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城镇的发展,这种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被称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工业化的新模式,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典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板)
四、太湖
(问)太湖是我国的第几大淡水湖?它有哪些功能?
(小结)太湖是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近年来,太湖蓝藻频繁爆发,导致沿湖城镇供水困难,工厂不能正常生产,因此,治理太湖水污染已成为保护该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它附近的苏州园林因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光,而被誉为“人间天堂”,苏州古镇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筑,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被誉为“东方水城”,市风博物馆众多,以民俗博物馆、苏绣艺术博物馆和戏曲博物馆等最富有特色。
太湖附近的无锡是太湖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和水陆交通本枢纽,被誉为“太湖明珠”,自古以来,无锡商业繁盛,曾是我国“四大米市”之一,素有“小上海”之称,它那风光秀丽,游览景点众多,有东林书院旧址、妙光塔等古迹。江苏省省会南京历史悠久,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并称为我国“六大古都”,当地特产有板鸭、盐水鸭、雨花石等,全市有大小公园40多座,名胜古迹和革命历史纪念地众多。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富饶水乡”——江苏省
一、自然环境
二、从经济地图看江苏经济
三、乡镇企业为特色的苏南经济
四、太湖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七节 “东方明珠”——上海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2、了解上海的城市职能。
能力目标:
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难点:
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2、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中国有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有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会址”,有革命先驱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的故居,有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寓所,有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故居,它是我国的哪座城市?
(板)第七节 “东方明珠”——上海市
一、地理位置
(读图)44页图2—19,说出上海的位置
(小结)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向东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南临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相邻,东界是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处于我国南北海岸线中部。
上海原先是一片浅海,距今约6000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为陆地,2000多年前东部地区也成为陆地,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上海境内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板)
二、发达的交通
(讲)由于其处于长江三角洲前沿,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又位于平坦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因而使上海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上海港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
(问)①上海市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②沪宁高速公路中的“宁”指的是哪个城市?(南京)
(练习)44页活动
(板)
三、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讲)由于上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地形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上海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进而具备了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问)上海有哪些工业部门?其中哪些是传统工业部门?哪些是新兴工业部门?
(板)
四、经济飞速发展的浦东
(阅读)44页“浦西与浦东”
(读图)45页图2—20
(讲)浦东新区于1989年正式成立,我国政府在此实行经济特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它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开发开放,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使上海市在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至全国经济的腾飞中发挥“龙头”作用。
(读图)45页图2—21,完成45页活动1(讲)南浦大桥于1991年底通车,是一座斜拉桥,全长8346米,桥面有6个车道,大桥周围地区成为一个集绿化、商业、服务和旅游为一体的新型观光区。
杨浦大桥于1993年9月建成,全长7658米,是世界上跨经最大的斜位索桥,桥塔两侧设有全透明式观光电梯,两桥上都镶嵌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桥名。
(板)
五、上海的环境保护
(讲)上海以“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为目标,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日益改善。
(读图)图2—21,在图中找到苏州河
(讲)苏州河,又名吴淞江,源自太湖,1843年上海开埠后引来外国客商,19世纪后半叶,外国侨民乘船从吴淞江溯流而上,可直达苏州,故称其为“苏州河”,苏州河曾经鱼虾成群,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20年苏州河水被污染,到了20世纪50年代河中便难觅活鱼,70年代河水黑臭,成为“生命禁区”,偶尔从太湖游出几条鱼,也是“活蹦乱跳游进来,翻着白肚流出去”。1990年起上海市政府将“彻底整治苏州河”列为城市管理与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并在大力治理苏州河水质的同时,加强两岸绿化和(景观建设,至2000年,苏州河干流的黑臭基本消失,河里出现浮萍、水鱼等水生动植物。2002年,上海有史以来首次在苏州河上举办了龙舟比赛。根据治理计划到2010年,苏州河水将变清,水中有鱼群,苏州河将成为上海美丽的生态之河。
●板书设计:
第七节 “东方明珠”——上海市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特点
三、发达的交通
四、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五、经济飞速发展的浦东
六、上海的环境保护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八节 “钱塘江畔”——浙江省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曲折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
2、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工业、沿海开放城市。
3、认识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熟悉各主要旅游景点分布。
4、了解浙江省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成就。
能力目标:
通过对钱塘江观潮最佳地点的选择,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
了解浙江省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成就。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工业、沿海开放城市。
2、了解浙江省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成就。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朗读白居易的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你想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吧!
(板)第八节 “钱塘江畔”——浙江省
一、自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读图)地图册17—18页,说出浙江省的位置及地形
(小结)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
浙江北部为水网密布的平原,西部、南部为山地,东临东海。
(问)①浙江省海岸线有何突出特点?②浙江省岛屿数量多吗?
(小结)浙江省海岸线曲折,岛屿数量众多,有2100多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区。
(练习)46页活动1
(板)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讲)浙江省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气势磅礴的钱塘江潮,以及普陀山的海天佛国,雁荡山的叠翠奇峰,还有充满灵秀气韵的水乡古镇。
(图)46页图2—22
(讲)雁荡山号称“东南第一山”,它的奇秀在峰、石、瀑、洞,雁荡山有102峰,103岩,66洞,25瀑,风景繁多,其中以灵峰、灵岩和大龙湫最为出名,称为“二灵一龙”,亦称雁荡风景“三绝”。
(图)47页图2—23,2—24
(讲)钱塘江入海处的钱塘江潮,为世界一大奇观,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从海上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练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江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水墙,形成涌潮,有钱塘“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之说。钱塘大潮的形成主要和四个因素有关:一是天文因素:每年春分与秋分前后(三月、九月),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更接近于在一条直线上,合成的引潮力在全年中最大,而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引潮力最大,更易形成特大潮。二是地形因素:杭州湾为典型的喇叭状河口,外宽内窄,口大身狭,湾口宽达100千米,而到海宁市盐官镇宽度仅2000—3000米,前浪受阻,后浪又起,潮水涌积成高高的浪峰,因此自古以来盐官镇就是观赏钱塘涌潮的胜地。三是气象因素:当地春季盛行西北季风,风向与潮头流向相反,削弱潮势,而夏、秋季盛行东南季风,风助潮势。四是水文因素:秋分前后,钱塘江水径流量大,与海潮相向顶托,潮头更高。
(板)
三、发达的沿海经济
(讲)浙江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水陆交通加上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经济的促进作用,使其经济飞速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位于全国首位。
(朗读)47页阅读
(问)舟山渔场附近海洋环境恶化,捕鱼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结)海洋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开发破坏海洋生物栖息环境;滥杀滥捕等原因。
●板书设计:
第八节 “钱塘江畔”——浙江省
一、自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发达的沿海经济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九节 “东南侨乡“——福建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2、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3、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能力目标:
1.了解福建省各主要沿海城市的分布,并总结出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
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2、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浙江,继续沿海岸线南行,就进入了福建省,让我们一同走进福建,了解福建。
(板)第九节 “东南侨乡”——福建省
一、自然环境
(读图)地图册17—18页
(问)①福建省位于我国大陆的什么方向?(东南沿海)
②与福建省相邻的省有哪些?(浙江、江西、广东)
③福建省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④福建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讲)福建省是我国第四大林区,森林覆盖率高,竹林面积广。
(问)福建省的简称是什么?(闽)省会城市?(福州市)
(板)
二、著名侨乡
(问)①福建省的旅外侨胞和华裔大约有多少?(1000多万)②广大侨胞和华裔是如何促进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
(小结)华人华侨通过直接投资,缓解了福建发展资金的矛盾,改革开放20多年,福建的经济发展速度之所以跃居全国首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大量外资,在这些外资中,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占近1/3。华人华侨通过贸易合作,扩大了福建产品的国际市场。华人华侨通过捐款捐物,促进了福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海外侨胞素有关心家乡事业建设的传统。福建籍的华人华侨中有大量各方面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建省就十分重视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极大地加快了福建的科技兴省进程。
(板)
三、发达的旅游业
(读图)49页图2—25
(讲)武夷山风景区红岩挺秀,碧水流淌,山水辉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林区野生动物达400多种,有“蛇的王国”和
“昆虫世界”之称,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罕见,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目录》,是迄今为止我国已申报的面积最大的遗产区。
(读)49页阅读
(图)49页2—27
(讲)鼓浪屿位于福建厦门市区西南部海上的一座小岛,与市区有700多米宽的海峡相隔,宁、元时称为圆沙洲,明代易名鼓浪屿,因为岛西南角的一个岩洞,涨潮时浪涛撞击,发出如鼓的响声而得名,这里四季如春,鲜花常开,素有“海上花园”美称,全岛最高点日光岩,高90多米,日光岩上保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并建有郑成功纪念馆,登临岩顶可眺望厦门市区和金门岛,岛上环境幽雅,街道洁净,不准行车,无论是岛上的居民还是游客都以步代车,没有汽车、自行车,是全国惟一没有车辆的地方。●板书设计:
第九节 “东南侨乡”——福建省
一、自然环境
二、著名侨乡
三、发达的旅游业
四、发达的沿海城市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
2、了解台湾海峡的位置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
3、了解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4、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6、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台北、高雄、台南的城市职能。
能力目标:
1.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2.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重点:
1、台湾省自然环境特征
2、经济特征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有首歌曲《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姑娘生活在我国哪个省?属于什么民族?
(板)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一、台湾省的地理概况
(图)50页,图2—28,说出台湾省的位置
(小结)台湾省地处中国东南海域,北临东海,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越巴士海峡即达菲律宾,总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2240.6万,有汉族、高山族,满族、回族等民族,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以高山族为主。
(读)51页“高山族”(图)50页图2—29
(问)①根据高程表,大致说出台湾海峡的水深是多少?(250米)
②台湾岛的地形以什么为主?(山地)台湾省的最高峰?(玉山)
(板)
二、台湾岛的地形
三、气候与自然资源
(问)①台湾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有哪些自然资源?
(练习)52页活动
(板)
四、经济
(问)主要经济部门有哪些?(农业、工业、交通、对外贸易、旅游业)
(讲)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位于台湾本岛中部,湖南被一小岛分割为两部分,轮廓近似日轮和新月,因而得名。阿里山,以森林、云海、日出并称“三大奇观”,有一株红桧树龄达3000年,高53米,称为神木。玉山,玉山山脉为“宝岛屋脊”,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降雪,山顶景色十分壮丽。
(板)
五、主要城市
●板书设计:
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一、台湾省的地理概况
二、台湾岛的地形
三、气候与自然资源、四、经济
五、主要城市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十一节 “岭南热土“——广东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地图,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自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及珠江水系。
2、了解广东省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分析其发达的原因。
3、了解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分析其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4、了解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日新月异发展的沿海城市,学会分析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对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日新月异发展的沿海城市,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了解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日新月异发展的沿海城市,学会分析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广东省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分析其发达的原因。
2、了解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分析其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著名的黄埔军校校址在哪个省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在我国哪个省区?
(板)第十一节 “岭南热土“——广东省
一、自然地理环境
(读图)地图册17—18页,说出广东省的位置
(小结)广东省南临南海和海南省,东接福建省,西连广西,北倚南岭并与湖南、江西两省接壤。
(练习)54页活动1、2
(板)
二、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
(问)你认为广东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小结)广东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海陆兼备,交通发达,是祖国南大门,对外贸易重要口岸;靠近东南亚、香港、台湾地区,对外开放力度大,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丰富的旅游资源。
(板)
三、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
(朗读)55页,“富饶的珠江三角洲”(练习)55页活动2
(板)
四、主要城市
(讲)广州——省会;深圳、汕头——经济特区;湛江——华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
(练习)54页活动1 ●板书设计:
第十一节 “岭南热土“——广东省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
三、珠煤三角洲发达的农业
四、主要城市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十二节 “繁华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能力目标:
通过对香港经济特点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内地实现共同繁荣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一国两制”政策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教学重点: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地图册24页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星象征香港同胞热爱祖国;旗、花采用红、白不同颜色,象征“一国两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为紫荆花,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因此祖国的国力增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祖国东南沿海。
(板)第十二节 “繁华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
一、香港的基本地理情况
(读图)地图册24页,说出香港的地理位置
(小结)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北与深圳市毗邻,西隔珠江口与澳门相望,南为浩瀚的南海。
(读图)地图册24页,香港特别行政区图
(讲)在图上找到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新界。香港是由香港岛及附近小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大屿山岛)三部分组成。
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
(读图)56页,香港城区图
(讲)香港高楼多依山而建,说明香港寸土寸金,为弥补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浅海湾地区大规模地“填海造陆”,目前香港总面积1099平方千米,人口672.5万,(读图)56页图2—38,“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
(问)①香港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7月)大致气温为多少?(29℃)
②香港最低气温出现在几月?(1月)大致气温为多少?(16℃)③香港的降水集中在哪几个月?(6—8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为多少?(2214毫米)
④分析香港气候特征并判断香港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板)
二、香港经济特征
(问)香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香料集散地,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你认为香港具备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条件?
(小结)香港地理位置优越,背靠祖国内地,南通东南亚地区,是东西方江苏省省会南京历史悠久,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并称为我国“六大古都”,当地特产有板鸭、盐水鸭、雨花石等,全市有大小公园40多座,名胜古迹和革命历史纪念地众多。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富饶水乡”——江苏省
一、自然环境
二、从经济地图看江苏经济
三、乡镇企业为特色的苏南经济
四、太湖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七节 “东方明珠”——上海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2、了解上海的城市职能。
能力目标:
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难点:
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2、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中国有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有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会址”,有革命先驱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的故居,有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寓所,有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故居,它是我国的哪座城市?
(板)第七节 “东方明珠”——上海市
一、地理位置
(读图)44页图2—19,说出上海的位置
(小结)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向东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南临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相邻,东界是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处于我国南北海岸线中部。
上海原先是一片浅海,距今约6000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为陆地,2000多年前东部地区也成为陆地,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上海境内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板)
二、发达的交通
(讲)由于其处于长江三角洲前沿,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又位于平坦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因而使上海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上海港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
(问)①上海市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②沪宁高速公路中的“宁”指的是哪个城市?(南京)
(练习)44页活动(板)
三、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讲)由于上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地形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上海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进而具备了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问)上海有哪些工业部门?其中哪些是传统工业部门?哪些是新兴工业部门?
(板)
四、经济飞速发展的浦东
(阅读)44页“浦西与浦东”(读图)45页图2—20
(讲)浦东新区于1989年正式成立,我国政府在此实行经济特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它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开发开放,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使上海市在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至全国经济的腾飞中发挥“龙头”作用。
(读图)45页图2—21,完成45页活动1
(讲)南浦大桥于1991年底通车,是一座斜拉桥,全长8346米,桥面有6个车道,大桥周围地区成为一个集绿化、商业、服务和旅游为一体的新型观光区。
杨浦大桥于1993年9月建成,全长7658米,是世界上跨经最大的斜位索桥,桥塔两侧设有全透明式观光电梯,两桥上都镶嵌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桥名。
(板)
五、上海的环境保护
(讲)上海以“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为目标,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日益改善。
(读图)图2—21,在图中找到苏州河
(讲)苏州河,又名吴淞江,源自太湖,1843年上海开埠后引来外国客商,19世纪后半叶,外国侨民乘船从吴淞江溯流而上,可直达苏州,故称其为“苏州河”,苏州河曾经鱼虾成群,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20年苏州河水被污染,到了20世纪50年代河中便难觅活鱼,70年代河水黑臭,成为“生命禁区”,偶尔从太湖游出几条鱼,也是“活蹦乱跳游进来,翻着白肚流出去”。1990年起上海市政府将“彻底整治苏州河”列为城市管理与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并在大力治理苏州河水质的同时,加强两岸绿化和(景观建设,至2000年,苏州河干流的黑臭基本消失,河里出现浮萍、水鱼等水生动植物。2002年,上海有史以来首次在苏州河上举办了龙舟比赛。根据治理计划到2010年,苏州河水将变清,水中有鱼群,苏州河将成为上海美丽的生态之河。
●板书设计:
第七节 “东方明珠”——上海市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特点
三、发达的交通
四、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五、经济飞速发展的浦东
六、上海的环境保护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八节 “钱塘江畔”——浙江省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曲折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
2、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工业、沿海开放城市。
3、认识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熟悉各主要旅游景点分布。
4、了解浙江省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成就。
能力目标:
通过对钱塘江观潮最佳地点的选择,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
了解浙江省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成就。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工业、沿海开放城市。
2、了解浙江省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成就。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朗读白居易的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你想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吧!
(板)第八节 “钱塘江畔”——浙江省
一、自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读图)地图册17—18页,说出浙江省的位置及地形
(小结)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
浙江北部为水网密布的平原,西部、南部为山地,东临东海。
(问)①浙江省海岸线有何突出特点?②浙江省岛屿数量多吗?
(小结)浙江省海岸线曲折,岛屿数量众多,有2100多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区。
(练习)46页活动1
(板)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讲)浙江省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气势磅礴的钱塘江潮,以及普陀山的海天佛国,雁荡山的叠翠奇峰,还有充满灵秀气韵的水乡古镇。
(图)46页图2—22(讲)雁荡山号称“东南第一山”,它的奇秀在峰、石、瀑、洞,雁荡山有102峰,103岩,66洞,25瀑,风景繁多,其中以灵峰、灵岩和大龙湫最为出名,称为“二灵一龙”,亦称雁荡风景“三绝”。
(图)47页图2—23,2—24
(讲)钱塘江入海处的钱塘江潮,为世界一大奇观,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从海上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练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江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水墙,形成涌潮,有钱塘“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之说。钱塘大潮的形成主要和四个因素有关:一是天文因素:每年春分与秋分前后(三月、九月),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更接近于在一条直线上,合成的引潮力在全年中最大,而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引潮力最大,更易形成特大潮。二是地形因素:杭州湾为典型的喇叭状河口,外宽内窄,口大身狭,湾口宽达100千米,而到海宁市盐官镇宽度仅2000—3000米,前浪受阻,后浪又起,潮水涌积成高高的浪峰,因此自古以来盐官镇就是观赏钱塘涌潮的胜地。三是气象因素:当地春季盛行西北季风,风向与潮头流向相反,削弱潮势,而夏、秋季盛行东南季风,风助潮势。四是水文因素:秋分前后,钱塘江水径流量大,与海潮相向顶托,潮头更高。
(板)
三、发达的沿海经济
(讲)浙江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水陆交通加上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经济的促进作用,使其经济飞速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位于全国首位。
(朗读)47页阅读
(问)舟山渔场附近海洋环境恶化,捕鱼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结)海洋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开发破坏海洋生物栖息环境;滥杀滥捕等原因。
●板书设计:
第八节 “钱塘江畔”——浙江省
一、自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发达的沿海经济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九节 “东南侨乡“——福建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2、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3、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能力目标:
1.了解福建省各主要沿海城市的分布,并总结出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
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2、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浙江,继续沿海岸线南行,就进入了福建省,让我们一同走进福建,了解福建。
(板)第九节 “东南侨乡”——福建省
一、自然环境
(读图)地图册17—18页
(问)①福建省位于我国大陆的什么方向?(东南沿海)
②与福建省相邻的省有哪些?(浙江、江西、广东)
③福建省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④福建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讲)福建省是我国第四大林区,森林覆盖率高,竹林面积广。
(问)福建省的简称是什么?(闽)省会城市?(福州市)
(板)
二、著名侨乡
(问)①福建省的旅外侨胞和华裔大约有多少?(1000多万)②广大侨胞和华裔是如何促进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
(小结)华人华侨通过直接投资,缓解了福建发展资金的矛盾,改革开放20多年,福建的经济发展速度之所以跃居全国首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大量外资,在这些外资中,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占近1/3。华人华侨通过贸易合作,扩大了福建产品的国际市场。华人华侨通过捐款捐物,促进了福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海外侨胞素有关心家乡事业建设的传统。福建籍的华人华侨中有大量各方面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建省就十分重视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极大地加快了福建的科技兴省进程。
(板)
三、发达的旅游业
(读图)49页图2—25
(讲)武夷山风景区红岩挺秀,碧水流淌,山水辉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林区野生动物达400多种,有“蛇的王国”和 “昆虫世界”之称,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罕见,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目录》,是迄今为止我国已申报的面积最大的遗产区。
(读)49页阅读
(图)49页2—27
(讲)鼓浪屿位于福建厦门市区西南部海上的一座小岛,与市区有700多米宽的海峡相隔,宁、元时称为圆沙洲,明代易名鼓浪屿,因为岛西南角的一个岩洞,涨潮时浪涛撞击,发出如鼓的响声而得名,这里四季如春,鲜花常开,素有“海上花园”美称,全岛最高点日光岩,高90多米,日光岩上保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并建有郑成功纪念馆,登临岩顶可眺望厦门市区和金门岛,岛上环境幽雅,街道洁净,不准行车,无论是岛上的居民还是游客都以步代车,没有汽车、自行车,是全国惟一没有车辆的地方。
●板书设计:
第九节 “东南侨乡”——福建省
一、自然环境
二、著名侨乡
三、发达的旅游业
四、发达的沿海城市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
2、了解台湾海峡的位置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
3、了解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4、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6、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台北、高雄、台南的城市职能。
能力目标:
1.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2.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重点:
1、台湾省自然环境特征
2、经济特征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有首歌曲《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姑娘生活在我国哪个省?属于什么民族?
(板)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一、台湾省的地理概况
(图)50页,图2—28,说出台湾省的位置
(小结)台湾省地处中国东南海域,北临东海,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越巴士海峡即达菲律宾,总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2240.6万,有汉族、高山族,满族、回族等民族,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以高山族为主。
(读)51页“高山族”(图)50页图2—29
(问)①根据高程表,大致说出台湾海峡的水深是多少?(250米)
②台湾岛的地形以什么为主?(山地)台湾省的最高峰?(玉山)
(板)
二、台湾岛的地形
三、气候与自然资源
(问)①台湾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有哪些自然资源?
(练习)52页活动
(板)
四、经济
(问)主要经济部门有哪些?(农业、工业、交通、对外贸易、旅游业)
(讲)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位于台湾本岛中部,湖南被一小岛分割为两部分,轮廓近似日轮和新月,因而得名。阿里山,以森林、云海、日出并称“三大奇观”,有一株红桧树龄达3000年,高53米,称为神木。玉山,玉山山脉为“宝岛屋脊”,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降雪,山顶景色十分壮丽。
(板)
五、主要城市
●板书设计:
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一、台湾省的地理概况
二、台湾岛的地形
三、气候与自然资源、四、经济
五、主要城市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十一节 “岭南热土“——广东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地图,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自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及珠江水系。
2、了解广东省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分析其发达的原因。
3、了解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分析其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4、了解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日新月异发展的沿海城市,学会分析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对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日新月异发展的沿海城市,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了解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日新月异发展的沿海城市,学会分析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广东省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分析其发达的原因。
2、了解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分析其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著名的黄埔军校校址在哪个省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在我国哪个省区?
(板)第十一节 “岭南热土“——广东省
一、自然地理环境
(读图)地图册17—18页,说出广东省的位置
(小结)广东省南临南海和海南省,东接福建省,西连广西,北倚南岭并与湖南、江西两省接壤。
(练习)54页活动1、2(板)
二、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
(问)你认为广东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小结)广东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海陆兼备,交通发达,是祖国南大门,对外贸易重要口岸;靠近东南亚、香港、台湾地区,对外开放力度大,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丰富的旅游资源。
(板)
三、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
(朗读)55页,“富饶的珠江三角洲”(练习)55页活动2(板)
四、主要城市
(讲)广州——省会;深圳、汕头——经济特区;湛江——华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
(练习)54页活动1 ●板书设计:
第十一节 “岭南热土“——广东省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
三、珠煤三角洲发达的农业
四、主要城市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十二节 “繁华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能力目标:
通过对香港经济特点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内地实现共同繁荣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一国两制”政策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教学重点: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地图册24页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星象征香港同胞热爱祖国;旗、花采用红、白不同颜色,象征“一国两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为紫荆花,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因此祖国的国力增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祖国东南沿海。
(板)第十二节 “繁华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
一、香港的基本地理情况
(读图)地图册24页,说出香港的地理位置
(小结)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北与深圳市毗邻,西隔珠江口与澳门相望,南为浩瀚的南海。
(读图)地图册24页,香港特别行政区图
(讲)在图上找到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新界。香港是由香港岛及附近小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大屿山岛)三部分组成。
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
(读图)56页,香港城区图
(讲)香港高楼多依山而建,说明香港寸土寸金,为弥补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浅海湾地区大规模地“填海造陆”,目前香港总面积1099平方千米,人口672.5万,(读图)56页图2—38,“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
(问)①香港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7月)大致气温为多少?(29℃)
②香港最低气温出现在几月?(1月)大致气温为多少?(16℃)③香港的降水集中在哪几个月?(6—8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为多少?(2214毫米)
④分析香港气候特征并判断香港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板)
二、香港经济特征
(问)香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香料集散地,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你认为香港具备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条件?
(小结)香港地理位置优越,背靠祖国内地,南通东南亚地区,是东西方江苏省省会南京历史悠久,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并称为我国“六大古都”,当地特产有板鸭、盐水鸭、雨花石等,全市有大小公园40多座,名胜古迹和革命历史纪念地众多。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富饶水乡”——江苏省
一、自然环境
二、从经济地图看江苏经济
三、乡镇企业为特色的苏南经济
四、太湖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七节 “东方明珠”——上海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2、了解上海的城市职能。
能力目标:
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难点:
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2、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中国有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有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会址”,有革命先驱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的故居,有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寓所,有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故居,它是我国的哪座城市?
(板)第七节 “东方明珠”——上海市
一、地理位置
(读图)44页图2—19,说出上海的位置
(小结)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向东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南临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相邻,东界是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处于我国南北海岸线中部。上海原先是一片浅海,距今约6000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为陆地,2000多年前东部地区也成为陆地,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上海境内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板)
二、发达的交通
(讲)由于其处于长江三角洲前沿,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又位于平坦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因而使上海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上海港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
(问)①上海市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②沪宁高速公路中的“宁”指的是哪个城市?(南京)
(练习)44页活动
(板)
三、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讲)由于上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地形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上海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进而具备了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问)上海有哪些工业部门?其中哪些是传统工业部门?哪些是新兴工业部门?
(板)
四、经济飞速发展的浦东
(阅读)44页“浦西与浦东”(读图)45页图2—20
(讲)浦东新区于1989年正式成立,我国政府在此实行经济特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它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开发开放,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使上海市在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至全国经济的腾飞中发挥“龙头”作用。
(读图)45页图2—21,完成45页活动1
(讲)南浦大桥于1991年底通车,是一座斜拉桥,全长8346米,桥面有6个车道,大桥周围地区成为一个集绿化、商业、服务和旅游为一体的新型观光区。
杨浦大桥于1993年9月建成,全长7658米,是世界上跨经最大的斜位索桥,桥塔两侧设有全透明式观光电梯,两桥上都镶嵌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桥名。
(板)
五、上海的环境保护
(讲)上海以“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为目标,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日益改善。
(读图)图2—21,在图中找到苏州河
(讲)苏州河,又名吴淞江,源自太湖,1843年上海开埠后引来外国客商,19世纪后半叶,外国侨民乘船从吴淞江溯流而上,可直达苏州,故称其为“苏州河”,苏州河曾经鱼虾成群,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20年苏州河水被污染,到了20世纪50年代河中便难觅活鱼,70年代河水黑臭,成为“生命禁区”,偶尔从太湖游出几条鱼,也是“活蹦乱跳游进来,翻着白肚流出去”。1990年起上海市政府将“彻底整治苏州河”列为城市管理与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并在大力治理苏州河水质的同时,加强两岸绿化和(景观建设,至2000年,苏州河干流的黑臭基本消失,河里出现浮萍、水鱼等水生动植物。2002年,上海有史以来首次在苏州河上举办了龙舟比赛。根据治理计划到2010年,苏州河水将变清,水中有鱼群,苏州河将成为上海美丽的生态之河。
●板书设计:
第七节 “东方明珠”——上海市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特点
三、发达的交通
四、功能齐全的城市职能
五、经济飞速发展的浦东
六、上海的环境保护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八节 “钱塘江畔”——浙江省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曲折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
2、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工业、沿海开放城市。
3、认识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熟悉各主要旅游景点分布。
4、了解浙江省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成就。
能力目标:
通过对钱塘江观潮最佳地点的选择,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
了解浙江省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成就。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了解浙江省的工业、沿海开放城市。
2、了解浙江省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成就。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朗读白居易的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你想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吧!
(板)第八节 “钱塘江畔”——浙江省
一、自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读图)地图册17—18页,说出浙江省的位置及地形
(小结)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
浙江北部为水网密布的平原,西部、南部为山地,东临东海。
(问)①浙江省海岸线有何突出特点?②浙江省岛屿数量多吗?
(小结)浙江省海岸线曲折,岛屿数量众多,有2100多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区。(练习)46页活动1(板)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讲)浙江省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气势磅礴的钱塘江潮,以及普陀山的海天佛国,雁荡山的叠翠奇峰,还有充满灵秀气韵的水乡古镇。
(图)46页图2—22
(讲)雁荡山号称“东南第一山”,它的奇秀在峰、石、瀑、洞,雁荡山有102峰,103岩,66洞,25瀑,风景繁多,其中以灵峰、灵岩和大龙湫最为出名,称为“二灵一龙”,亦称雁荡风景“三绝”。
(图)47页图2—23,2—24
(讲)钱塘江入海处的钱塘江潮,为世界一大奇观,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从海上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练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江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水墙,形成涌潮,有钱塘“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之说。钱塘大潮的形成主要和四个因素有关:一是天文因素:每年春分与秋分前后(三月、九月),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更接近于在一条直线上,合成的引潮力在全年中最大,而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引潮力最大,更易形成特大潮。二是地形因素:杭州湾为典型的喇叭状河口,外宽内窄,口大身狭,湾口宽达100千米,而到海宁市盐官镇宽度仅2000—3000米,前浪受阻,后浪又起,潮水涌积成高高的浪峰,因此自古以来盐官镇就是观赏钱塘涌潮的胜地。三是气象因素:当地春季盛行西北季风,风向与潮头流向相反,削弱潮势,而夏、秋季盛行东南季风,风助潮势。四是水文因素:秋分前后,钱塘江水径流量大,与海潮相向顶托,潮头更高。
(板)
三、发达的沿海经济
(讲)浙江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水陆交通加上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经济的促进作用,使其经济飞速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位于全国首位。
(朗读)47页阅读
(问)舟山渔场附近海洋环境恶化,捕鱼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结)海洋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开发破坏海洋生物栖息环境;滥杀滥捕等原因。
●板书设计:
第八节 “钱塘江畔”——浙江省
一、自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发达的沿海经济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九节 “东南侨乡“——福建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2、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3、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能力目标: 1.了解福建省各主要沿海城市的分布,并总结出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
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2、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浙江,继续沿海岸线南行,就进入了福建省,让我们一同走进福建,了解福建。
(板)第九节 “东南侨乡”——福建省
一、自然环境
(读图)地图册17—18页
(问)①福建省位于我国大陆的什么方向?(东南沿海)
②与福建省相邻的省有哪些?(浙江、江西、广东)
③福建省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④福建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讲)福建省是我国第四大林区,森林覆盖率高,竹林面积广。
(问)福建省的简称是什么?(闽)省会城市?(福州市)
(板)
二、著名侨乡
(问)①福建省的旅外侨胞和华裔大约有多少?(1000多万)②广大侨胞和华裔是如何促进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
(小结)华人华侨通过直接投资,缓解了福建发展资金的矛盾,改革开放20多年,福建的经济发展速度之所以跃居全国首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大量外资,在这些外资中,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占近1/3。华人华侨通过贸易合作,扩大了福建产品的国际市场。华人华侨通过捐款捐物,促进了福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海外侨胞素有关心家乡事业建设的传统。福建籍的华人华侨中有大量各方面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建省就十分重视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极大地加快了福建的科技兴省进程。
(板)
三、发达的旅游业
(读图)49页图2—25
(讲)武夷山风景区红岩挺秀,碧水流淌,山水辉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林区野生动物达400多种,有“蛇的王国”和
“昆虫世界”之称,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罕见,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目录》,是迄今为止我国已申报的面积最大的遗产区。
(读)49页阅读
(图)49页2—27
(讲)鼓浪屿位于福建厦门市区西南部海上的一座小岛,与市区有700多米宽的海峡相隔,宁、元时称为圆沙洲,明代易名鼓浪屿,因为岛西南角的一个岩洞,涨潮时浪涛撞击,发出如鼓的响声而得名,这里四季如春,鲜花常开,素有“海上花园”美称,全岛最高点日光岩,高90多米,日光岩上保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并建有郑成功纪念馆,登临岩顶可眺望厦门市区和金门岛,岛上环境幽雅,街道洁净,不准行车,无论是岛上的居民还是游客都以步代车,没有汽车、自行车,是全国惟一没有车辆的地方。
●板书设计:
第九节 “东南侨乡”——福建省
一、自然环境
二、著名侨乡
三、发达的旅游业
四、发达的沿海城市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
2、了解台湾海峡的位置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
3、了解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4、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6、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台北、高雄、台南的城市职能。
能力目标:
1.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2.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重点:
1、台湾省自然环境特征
2、经济特征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有首歌曲《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姑娘生活在我国哪个省?属于什么民族?
(板)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一、台湾省的地理概况
(图)50页,图2—28,说出台湾省的位置
(小结)台湾省地处中国东南海域,北临东海,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越巴士海峡即达菲律宾,总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2240.6万,有汉族、高山族,满族、回族等民族,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以高山族为主。
(读)51页“高山族”(图)50页图2—29
(问)①根据高程表,大致说出台湾海峡的水深是多少?(250米)
②台湾岛的地形以什么为主?(山地)台湾省的最高峰?(玉山)
(板)
二、台湾岛的地形
三、气候与自然资源
(问)①台湾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有哪些自然资源?
(练习)52页活动
(板)
四、经济
(问)主要经济部门有哪些?(农业、工业、交通、对外贸易、旅游业)
(讲)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位于台湾本岛中部,湖南被一小岛分割为两部分,轮廓近似日轮和新月,因而得名。阿里山,以森林、云海、日出并称“三大奇观”,有一株红桧树龄达3000年,高53米,称为神木。玉山,玉山山脉为“宝岛屋脊”,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降雪,山顶景色十分壮丽。
(板)
五、主要城市
●板书设计:
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一、台湾省的地理概况
二、台湾岛的地形
三、气候与自然资源、四、经济
五、主要城市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十一节 “岭南热土“——广东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地图,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自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及珠江水系。
2、了解广东省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分析其发达的原因。
3、了解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分析其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4、了解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日新月异发展的沿海城市,学会分析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对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日新月异发展的沿海城市,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了解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日新月异发展的沿海城市,学会分析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广东省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分析其发达的原因。
2、了解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分析其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著名的黄埔军校校址在哪个省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在我国哪个省区?
(板)第十一节 “岭南热土“——广东省
一、自然地理环境
(读图)地图册17—18页,说出广东省的位置
(小结)广东省南临南海和海南省,东接福建省,西连广西,北倚南岭并与湖南、江西两省接壤。
(练习)54页活动1、2
(板)
二、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
(问)你认为广东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小结)广东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海陆兼备,交通发达,是祖国南大门,对外贸易重要口岸;靠近东南亚、香港、台湾地区,对外开放力度大,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丰富的旅游资源。
(板)
三、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
(朗读)55页,“富饶的珠江三角洲”(练习)55页活动2(板)
四、主要城市
(讲)广州——省会;深圳、汕头——经济特区;湛江——华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
(练习)54页活动1 ●板书设计:
第十一节 “岭南热土“——广东省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
三、珠煤三角洲发达的农业
四、主要城市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十二节 “繁华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能力目标:
通过对香港经济特点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内地实现共同繁荣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一国两制”政策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教学重点: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地图册24页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星象征香港同胞热爱祖国;旗、花采用红、白不同颜色,象征“一国两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为紫荆花,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因此祖国的国力增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祖国东南沿海。
(板)第十二节 “繁华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
一、香港的基本地理情况
(读图)地图册24页,说出香港的地理位置
(小结)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北与深圳市毗邻,西隔珠江口与澳门相望,南为浩瀚的南海。
(读图)地图册24页,香港特别行政区图
(讲)在图上找到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新界。香港是由香港岛及附近小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大屿山岛)三部分组成。
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
(读图)56页,香港城区图
(讲)香港高楼多依山而建,说明香港寸土寸金,为弥补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浅海湾地区大规模地“填海造陆”,目前香港总面积1099平方千米,人口672.5万,(读图)56页图2—38,“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
(问)①香港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7月)大致气温为多少?(29℃)
②香港最低气温出现在几月?(1月)大致气温为多少?(16℃)③香港的降水集中在哪几个月?(6—8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为多少?(2214毫米)
④分析香港气候特征并判断香港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板)
二、香港经济特征
(问)香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香料集散地,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你认为香港具备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条件?
(小结)香港地理位置优越,背靠祖国内地,南通东南亚地区,是东西方江苏省省会南京历史悠久,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并称为我国“六大古都”,当地特产有板鸭、盐水鸭、雨花石等,全市有大小公园40多座,名胜古迹和革命历史纪念地众多。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富饶水乡”——江苏省
一、自然环境
二、从经济地图看江苏经济
三、乡镇企业为特色的苏南经济
四、太湖
●课堂总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课题: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王
立
君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三、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
五、教具准备: 挂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请同学们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提问)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接近30℃ 1月0℃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7月25℃左右 1月 0℃以下 较少集中在7~8月季节变化明显 板书:
北方地区 降水较少 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 降水较多 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内容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低于800mm 高于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活动2: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长江)
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流域内降水丰富。(另外: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板书: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
思维发散: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结冰)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
南方:常绿林。
北方:落叶林、针叶林。
教师做适当解释: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板书: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3:(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
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承转: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答:不同。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答:不同。东北地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
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答:不同。[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
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同学们也了解到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 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讲授新课]
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根据讲述,完成活动!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水运 地形、气候
多用汽车、马车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气候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五、教具准备
挂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读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展示中国地形图),分别展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想一想: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看图: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
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盆地边缘。[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或听到过青藏高原有关寒冷的图片或报道吗?看到、听到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 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板书:高——寒
活动1:(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
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成因: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
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板书设计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景观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板书:
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板书:
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板书:
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显示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
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
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板书:
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板书设计
第六章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先后有金、辽、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
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
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
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3.现代北京城与北京旧城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环线就是以北京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深刻的影响。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5课文及图6.11,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它必须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历史与今天同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板书设计:
第六章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
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
讲述: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12年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好,请大家继续看表格中人口一栏。我们注意到香港和澳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我们华人血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承转: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
一、全球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
门户,亚太地区中枢。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绪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香港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与合作。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祖国内地每天有三趟专列向香港输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同时,长期以来,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祖国内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将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了祖国内地,目前香港80%的工业转移到内地。
由此可见,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板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唇齿相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和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课后小结:
第六章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三、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台湾省挂图,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学生齐答:台湾省。
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 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
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材料 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而且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殷切地盼望台湾回家,祖国统一,都希望看到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祖国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我们相信那一天为期不远了。
活动:请大家阅读P35课文“美丽富饶的宝岛”及图6.24,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
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归纳讲述: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00 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
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台湾西部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
台湾岛四面环海,还有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因此台湾又有了“东南盐都”的美称。
从图上我们还可得知,台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
板书:
二、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
(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承转: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 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
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P38材料。
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
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板书设计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台湾省概况
位置
范围
面积 人口 人口密度 我国东南沿海 台湾岛及附近小岛 3.6万km2 2200多万 611人/km2
二、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三、台湾之“宝”——丰富的资源
森林、矿产、水产、农产品丰富
四、台湾的经济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
第六章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四、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相关地图等。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板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板书:
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
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人口1925万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
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通达度较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极大地影响、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境况,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新疆的对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承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很脆弱,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地区。
活动:请大家读图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和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归纳讲述:简单地讲,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直至变成荒漠的过程。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因为土地的不断荒漠化而在版图上消失的。
在新疆,绿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区。而绿洲的外围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人类行为破坏了植被;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就很容易导致脆弱的绿洲边缘的土地荒漠化。为了不让楼兰古城的悲剧重演,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着手,如培养优种牲畜,合理放牧、轮牧,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绿洲常绿、草地常青。[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在独特环境特征影响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板书设计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二、西气东输
1.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基地
2.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意义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五、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
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投影2:“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点拨:“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
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这些现象毫不奇怪。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
靠近港澳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且海陆交通便利
辽中南地区(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钢铁、机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业
有色金属、煤炭、铁矿资源丰富,海运便捷、铁路运输发达,有利于发展重工业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板书:城镇的发展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后的录像。让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投影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
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③城镇的发展
④大量就业机会
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①②④⑤⑥③)
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三、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五、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
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板书设计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讲述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
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板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
四、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板书设计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 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资料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
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
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汇处)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异。(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最高,中游城市密度居中)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活动1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和活动2中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许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板书设计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
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最大、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③环境污染加重。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板书设计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四、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
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2.区域发展不同
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板书设计
第三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 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
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师总结]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活动] 完成书本p.3活动。
[过渡]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课件展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 经济特点
位置 范围 主要地形区 农业 工业
秦岭—淮河以北 东北三省 两河、两山
京津
陕甘宁
(苏、皖、内蒙古)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2个丘陵)平原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重要农业区:二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 重要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过渡] 同学们,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地,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请问,以下两幅图(课前准备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
[教师] 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播放视频] 《黄土高原》
[提问] 壮观雄伟的黄土高原,我们已经看过了,谁能概括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提问]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
[师生互动] 一起阅读书本p.6活动2的案例。
[学生回答] 建设淤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活动] 完成书本p.6活动。[小结] 同学们,学习完北方地区,我们得到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说,教师作最后总结)。
[总结] 北方地区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记住: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要合理。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见投影表格)
山区寒冷——针叶林
黑土地——东北平原
2.地区差异 地广、机械化耕作;一年一熟
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缺水,水土配合不佳;两年三熟
特点:结构疏松,易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
治理措施:建於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二节 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
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
[提问] 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的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个在概的整个认知。)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 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1.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学生活动] 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介绍] 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提问] 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
[学生回答] 气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总结] 略
板书设计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 1课时
&nbbsp;(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总结] 略
板书设计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 1课时 &nb
第四篇:湘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本单元以欧洲音乐为切入点,试图通过重点浏览东欧、西欧、南欧九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让学生初步领略、体验欧洲 国家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扩大音乐视野,为学生理解和尊敬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奠定基础。
1.能认真听赏《桑塔•露琪亚》、《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夜歌》、《小杜鹃》等欧洲民间歌曲;课前能主动搜集相关国家的历史、地理以及民俗风情资料在小组或全班交流,让大家一起分享。
2.能对歌曲的情绪与风格进行简单评述。
3.能独立或与他人一起参与《欧洲某个之旅》的表演,分享表演乐趣。
能认真听赏《桑塔•露琪亚》、《美丽的西 班牙女郎》、《夜歌》、《小杜鹃》等欧洲民间歌曲。
难点 能独立或与他人一起参与《欧洲某个之旅》的表演,分享表演乐趣。准备 电子琴
光盘
歌曲相关背景资料
本单元是以感受与鉴赏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根据教材的容量,本科一般可安排一课时。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精听作品为中心,再进行拓展。器乐曲可重点聆听《云雀》、《我可爱的小女生》、《利里亚是个好地方》。声乐作品可重点聆听与跟唱《小杜鹃》、《桑塔•露琪亚》和这两首歌曲。
在听赏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对聆听的乐曲进行简单评述,这是“感受与鉴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形成正确价值观必不可少的过程,紧紧围绕音乐表现要素——乐曲的旋律、节奏、音色、速度、力度以及音乐的情绪等,进行简明扼要的评述,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他们了解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 织 教 学
二、作 业
一、情景导入
1.1.导入(以导游的方式导入课题)
师:大家好,欢迎参加欧洲民间歌曲旅行团!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到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波兰四国,共同去领略那里优美的民间歌曲和风俗民情。2.接龙游戏
在前往“意大利”的途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欧洲知识的接龙游戏。
二、听赏与表现
1.1.意大利民歌(1)导入
师:意大利就像是“伸入地中海的一致靴子”,美丽的海滩、绽放的礼花以及唱着小夜曲的意大利人„„
(2)听赏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
(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意境最为符合的一种美。2.2.西班牙民歌(1)谈到西班牙你想到了什么?(2)导入本环节情景。
(3)听赏《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4)让学生选择出最贴近与歌曲风格的一种美。3.俄罗斯民歌
(1)导入俄罗斯的旅行
师:俄罗斯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国家„„(2)在“前往柴可夫斯基博物馆的途中”唱一唱俄罗斯的民歌,并听赏俄罗斯民歌《夜歌》。(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风格最贴近的一种美。4.波兰民歌(1)导入
师:波兰民间音乐是欧洲最古老、最丰富的音乐文化之一,素有“钢琴诗人”美誉的肖邦就是波兰人。
(2)听赏《小杜鹃》
(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风格最贴近的一种美。
三、结束活动 1.直接
老师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2.交流
3.继续游览欧洲各国,了解其独特的音乐风格特点和韵味。
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共同领略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波兰四国优美的民间歌曲和风俗民情。
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和学习方法。
聆听老师的介绍,了解意大利,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色。听赏《桑塔•露琪亚》 浪漫的美)学生自由发言
听赏《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热情奔放的美)
聆听老师的介绍,了解俄罗斯,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色。听赏《夜歌》(淡淡的忧郁美)聆听老师的介绍,了解波兰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色。听赏《小杜鹃》(欢快、活泼的美)
表述听赏各国民歌的感受,每一个国家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明确作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活跃课堂气氛,进入欧洲之旅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对意大利的兴趣,为听 赏音乐做基础。
激发学生对西班牙的兴趣,为听赏音乐做基础。激发学生对俄罗斯的兴趣,为听赏音乐做基础。激发学生对波兰的兴趣,为听赏音乐做基础。加深学生印象,深化学生情感。继续深入了解欧洲各国。作业 设计 继续游览欧洲各国,了解其独特的音乐风格特点和韵 味。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香港
第十二节“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二)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四)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五)通过对香港经济特点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内地实现共同繁荣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建议
方案①:老师出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让学生辨认,并解释其构思和寓意,从而让学生了解香港这一省区的特殊性: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星象征香港同胞热爱祖国;旗、花采用红、白不同颜色,象征“一国两制”。区徽呈圆形,其外圈写有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文“香港”字样,中间图案的构思和寓意与区旗相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为紫荆花。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因此祖国的国力增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祖国东南沿海。
方案②: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区”图,讲述香港的地理位置:位于珠江口东侧,北与深圳市毗邻,西隔珠江口与澳门相望,南为浩瀚的南海。再通过“香港地形”图讲述香港岛的组成和自然环境的特征。
方案③:展示有关香港现代化的繁华都市“香港回归”,香港区旗、区徽等一组景观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兴趣吸引到“东方明珠”——香港的地理教学中。
讲述“香港的基本地理情况”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老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然后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及附近小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大屿山岛)三部分组成。2.指导学生查看地形图,总结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从教材P.56“香港城区” 图可见香港高楼多依山而建,说明香港寸土寸金,为弥补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浅海湾地区大规模地“填海造陆”。目前香港总面积 1092平方千米,总人口 678万(2000年 11月)。结合世界地理知识,老师可提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已填海造陆400多年,被称为“低洼之国”?
3.香港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可通过分析教材P.56“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 图得出,老师可设计一组分析思考题:
(1)香港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大致气温为多少?
(2)香港最低气温出现在几月?大致气温为多少?
(3)香港的降水集中在哪几个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为多少?
(4)分析香港气候特征并判断香港的气候类型。
为避免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直接看到答案,老师应将“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做成投影板图。最后,通过分组讨论完成教材P.56阅读材料中的3道思考题。
讲述“香港经济特征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讨论:香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香料集散地,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你认为香港具备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条件?(香港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背靠祖国内地,南通东南亚地区,是东西方和东亚、东南亚地的区海、空交通运输枢纽,是中国南方的门户。香港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高,国际声誉好,知名度高,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和良好的配套管理措施。)
2.老师可用投影片展示一组香港的资料:
香港——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八。
香港——全球航运中心之一,维多利亚港与旧金山、里约热内卢同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葵涌货柜码头是世界上最繁忙、设备最完善、效率最高、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齐名,全世界100家最大银行,有85家在香港开业。
香港——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苏黎士齐名。香港——全球证券交易中心之一,有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
可见香港经济以对外贸易为主导,有着以加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结构,竞争实力雄厚,经济水平高。
3、指导学生学习教材P.57阅读材料,得出香港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结论。
4、关于“香港的产业升级”这则阅读材料,可让学生自学后结合已学知识,完成有关香港经济发展的结构图:
5.香港地区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深圳经济成功发展与香港的密切关系,可通过让学生完成活动题来进行了解。老师可就教材P.58的饼状图增加两个讨论题。(1)中国内地供应香港的主要物资有哪些?(燃料、建筑材料、工业原料和食品。)(2)香港与其他哪些地区有贸易往来?为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政策和配套措施。你认为香港在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提示:从外部和香港内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香港面临来自外部的严峻挑战:香港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引起全球的关注,各国都是香港的竞争对手,但直接竞争者当属邻近地区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其他三个地区和国家。
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韩国:力争确保自己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台湾: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新加坡:实施亚太地区八大中心计划。
可见,各国、各地区都在强化自己,削弱对方,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香港内部存在着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地狭人稠,缺少发展空间,人口压力大;航运量大,港口已趋于饱和;地价高,工资水平高。
6.讨论:香港怎样才能化解这些矛盾,争取发展的空间?可引导学生从香港的地理位置、与祖国内地的贸易联系等方面拓展思维,得出结论:同内地联合,共同繁荣。如将自身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强大的资金投人到离香港最近的经济特区——深圳,同时与珠江三角洲实行分工,共同发展经济。
7.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的讲述可从“香港主城区” 图进人,让同学们在图上找出维多利亚港的位置、主城区内的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京九铁路。然后阅读教材P.59 思考题:从你的家乡出发到香港旅游最便捷、最经济的路线是怎样的? 8.老师可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照片给学生欣赏,并有所侧重地介绍其中的一部分景点:(1)太平山位于香港岛西部,自古以来是香港的标志,站在山顶可俯瞰香港全貌,是欣赏香港夜景的最佳处。(2)天坛大佛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释迹牟尼佛像,1993年12月29日举行开光大典,大佛高达26.4米,连基座共高33.9米,其怫面有42平方米,佛头上的发卷有 325个,耳朵就有 4米长,佛手的手心上可站 19个人,佛像重
250千克,由200多块青铜板组成。大佛坐落在大屿山的木鱼峰之巅,已成为香港最诱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和香港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中国东有无锡灵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西大同云冈大佛,中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中华大地,五佛拱照,中华五方五佛格局完美形成。
9.说明因香港实行大部分商品免征进口税,使其成为各国商品竞销的市场,被誉为“世界商品橱窗”、“购物天堂”、“万国市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人来港购物、观光。
10.阐述今日的香港,是分秒必争的商业城市。香港信息网络联通世界各地,拥有世界第一套完全数码化的电话系统和最全面的光纤网络等先进设备,使香港成为世界重要的信息中心。香港是享誉全球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中心。香港的教育比较发达。著名大学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课后活动: 1.搜集香港旅游业的有关资料和照片。
2.咨询身边去过香港的亲朋好友,了解香港主要的旅游购物品种都有哪些?
3.上网查询:香港有哪些著名的新闻媒体机构和大学院校?
1.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接管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录像片,讨论香港回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