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 学 任 务
一、数据收集整理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 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内 容 简 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
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 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 学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安 排
1.数据收集整理 2
2.练习一 1
单 元 复习
单 元 考 试
机 动
第1课时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 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 新的学期开始了
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 有下面4种颜色
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 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 你们刚才说的调查 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
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 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 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 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 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 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 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
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 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 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 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 那好
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 老师也知道了
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 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 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 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 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 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 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
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9 6 15 8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
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 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
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
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 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 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 19>9>8>6 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 选择()色合适
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 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 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
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 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 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 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
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
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 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并解决问题
生:先调查 完成统计表后 再独立解决问题 最后汇报
2、完成练习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 把结果填入下表
生:先调查 完成统计表后 再独立解决问题 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 教师总结 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 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
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 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 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 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例
1、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 有下面的4种颜色
选哪种颜色合适?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9 6 15 8
(1)全班共有(38)人
(2)喜欢(蓝色)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 选择(蓝色)色合适
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 选择蓝色合适
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 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
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 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 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第二课时:统计数据的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3、4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 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二(2)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 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 应该选()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 如果他们也投了票 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 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二(2)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 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 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 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 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 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 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 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
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
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 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 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
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王明明得到15票 陈小菲得到22票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 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 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 所以是15票
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 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 应该选()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 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 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 而且会比较
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 如果他们也投了票 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 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
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 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 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 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 另一人投给陈小菲
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 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 是呀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 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 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 然后汇报
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 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 简单统计表的填写
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 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 简单统计表的填写 再解决第(2)小题
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
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 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 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 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 通过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 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 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统计数据的方法
例
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王明明 陈小菲 王明明 陈小菲
正 正 正 √√√√ √√√√
正 正 √√√√ √√√√
正 正 √√√√ √√√√
√√√ √√√√
√√√√
√√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1)根据统计结果
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 如果他们也投了票 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 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 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王明明 ○○○ ○○○ 陈小菲○○○○ ○○○○ ○○○○ ○○○○○○○○○○
○○○○○○○○○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的第5、6、7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的统计表
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 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
生: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
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 你学会了哪些呢?
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 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师:看来 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
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第(1)、(2)和第(3)小题 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 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小题
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 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题
对于第(3)小题班里要开联欢会 请你根据调查结果
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小题
师: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 仔细观察统计图 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
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 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 学生独立完成第(1)、(2)和第(3)小题 再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 经过你的学习
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生:自由发言
?? ?? ?? ??
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2)(270-180)÷30 =90÷30 =3(名)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 =60(元)=9-6 =90÷30 =60(元)=3(名)=3(名)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
要先算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2)0+568=(3)0×78=(4)154-0=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3)算式里有括号的,号里面的。(5)0÷23=(6)128-128=(7)0÷76=(8)235+0=(9)99-0=(10)49-49=(11)0+319=(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教学反思:
第三篇: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主备人:董敏
副备人: 李亚伟 窦亚菲
单元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5)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教学例3.(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在学习例2 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
(三)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展开学习
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1)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2)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涂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完成表格。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哪些问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完成练习第6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
(3)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2)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
(3)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难指导。【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两步计算)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投影出示主题图。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很多小朋友来到公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
(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设计意图】:
1、明确问题和条件为正确地解答问题做好准备。
2、通过交流解答,掌握该类题目的结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要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课
(四)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练习十三6~8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
56÷7
32÷8
6×5 2、6的3倍是多少?
3个9 是多少?
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简单乘除法的数量关系。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买9元一枝的钢笔要花63元钱,换6元一枝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他们要买几枝钢笔?讨论两个问题的计算顺序。
(2)如果直接算6元一枝的钢笔要多少钱你会算吗?试一试。
2、投影出示第7 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2)学生尝试练习(3)交流解答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在指导练习时,要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解答。【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兴趣。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一)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1)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2)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3、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4、做第65页中第5题(1)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2)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六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二)主备人:豆亚飞
副备人:李亚伟 董敏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2)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
1、分步解答:6ⅹ6=36(人)
36÷9=4(组)生:
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
×
+
÷
-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五
教学反思:
第四篇: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三课时》教案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
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例6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第5页做一做第1题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桌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5、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过渡: 小朋友们会量线段,那么你们会画线段吗? 教学例7: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2、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也可以在对应的长度处先点两个端点,在连线。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6页做一做1、2题。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4、完成练习一第7、10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对线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在量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线段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什么?
板书:
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还会用刻度尺来量线段和画线段。
第五篇: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时》教案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让学生用直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拿出米尺1厘米,1厘米地数1,2,3…..99,100。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 生;一共有100个1厘米
师:那么“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4、完成练习一3-6题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2、学生能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米、1厘米的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