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误区

时间:2019-05-15 02:3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化教学的误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化教学的误区》。

第一篇:信息化教学的误区

信息化教学的误区

刘奔

(湖南省衡阳市常宁二中)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特别是当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一路高歌地走进课堂时,我们的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如一声声春雷给沉寂多年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了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信息技术没能和语文教学有机自然地融合,反倒是信息技术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出现了畸形,走进了几大误区。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大误区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误区

误区一:舍本逐末,炫耀了信息手段,淡化了文本内涵

当信息技术手段敞开胸怀,热情地拥抱我们的语文教学时,我们曾激情四射,欣喜若狂,把传统教学进行了一次革命,一次颠覆。蓦然回首,我们的课堂少了很多东西:朗朗的读书、沙沙的写字、静静的聆听„„究其原因,正是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的过于火热和盲目速进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惹得祸。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一些教师违背教育规律的发展,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不是解读品析课文而是炫耀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的课件,过多的停留在了“多”和“用”上,而忽视了为谁而用,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个最本质的东西。无可置疑的是,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使内容单调、枯燥,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但是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软件,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来一段段音乐,上一幅幅图片,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这样色彩缤纷、哗众取宠的语文课件只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摒弃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语文教学的课堂不见了静静的聆听,丧失了优美的诵读,缺乏了文字的飞扬,结果造成了语文搭台,电教唱戏的尴尬局

面。试问:这还是语文课吗?比如上《智取生辰纲》,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众英雄的形象。只看视频,不读文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还有一些教师设计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档次”。结果造成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我们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吸收。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停留在自以为是的视觉享受时,学生缺失了对文本的理解,淹没了情感的渗透,我们还能与作者共鸣吗?这种舍文本之本而逐课件之末的时髦做法,不得不让人痛心,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交融时的一种畸形,一大误区。

误区二:矫揉造作,移植了课件,空白了心灵

当信息技术昂首阔步地走进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时尚,并且当这种不顾利弊的时尚成为一种模式被广为推广时,当这种推广成为一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必要手段和硬性条件,甚至是一种政策时,弊端不再是弊端,甚至有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和CAI课件等同认识时,我们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地被无形中扭曲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悲哀吧。

我们的文学和文化教育一贯是反对“无病呻吟”的,但当我们过多的移植不必要的语文课件时,课件也会出现无病呻吟的现象,二者比较之,后者是更让一位真正的语文工作者是无法容忍的。在许多优质教学组织过程中,特别在公开教学、示范课、观摩教学活动时,部分教师拼命地制作花哨的声音文件和图片文件,似乎没有了多媒体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是新课改的教学,诸多媒体不一哄而上就缺乏创新,就不过瘾。而使用大量多媒体的效果又如何呢?多媒体只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应该适时、适量、适宜地使用。语文课堂教学重在唤起学生心灵与文本内涵的交流,重在激发起学生内心难以抑制、欲罢不能的思维碰撞,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冷漠的人机对话,学生只在听听看看中走马观花,忽略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种不留空白的做法,使得学生思维变得缥缈虚无,反而更加空白,好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许多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有些教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这样也造成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迅速成为评选优秀课例及说课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条件,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常常为了上好一节课,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几天或一周甚至更长)甚至请人帮忙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CAI课件。于是很多教师便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且不惜任何代价,剪辑、移植、甚至是拼凑一些原本可以不用、原本与文本不关联的课件。一些教师在需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时只是借用现存的CAI课件,按照别人的设计来讲课,教学过程捉襟见肘、受制于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1】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盲目移植的。是为了时尚,还是为了政策强制命令,我们不谈也罢,终究是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一番,以彰显我备课的扎实、资料的齐全和思维的前瞻性。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显然是利少弊多。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另外,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几乎完全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因为无法即时加到课件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这样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如果用声音、图象代替了语言,这就是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对语言技巧的学习。即在准确

理解作品内容,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意蕴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手法。再美的声音、再美的画面都无法替代学生对这种艺术手法的领悟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是一种“推敲”,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味,并努力模仿它,运用它,才能提高自身驽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过分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再多的努力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是背道而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2】 我们对于课件的丰富和饱满,不能以牺牲文本中情感的交流为代价,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代价,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空白了心与心的交流、灵与灵的碰撞,阿Q、祥林嫂、林黛玉等人物的形象恐怕只有一个固化的模样了,再也寻觅不到“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误区三:越俎代庖,图解了诗文,弱化了审美能力

文字是一门艺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一门充满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张力的思维艺术,这种文字带来的思维和想象的艺术魅力是任何视觉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就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时髦而嫁接时,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沾沾自喜,甚至自以为是、越俎代庖地包揽了教学的全部,只有运用信息技术花哨的教,而没有了思维拓展的激情的学。这种怪像更多的出现在了语文教学的诗文感悟和鉴赏中,久而久之,诗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

语文学习的课堂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东西是需要心灵感悟的,特别是对诗文教学而言。电脑技术加快了信息的传输,便于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但如果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所以我们不能光从形式上看问题,不是说用了电脑或者用了CAI就是整合了”,那就更不能说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了。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创造个性,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员,更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有些教师偏偏忽视了这一点,多媒体语文教学中简单采取图解诗文的方法,简化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和片面。比如讲最能代表苏轼艺术风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许多教师制作了貌似精美优质的课件,将月、酒、酒杯、宫阙、清影等意象运用图片进行了完美的呈现,并且自我陶醉而无病呻吟着,他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耳到眼到心到,感知深切,避免了“满堂灌”的单调形式对诗歌内容和学生思维的僵化。殊不知,教师提供的画面庖代了学生对意象的丰富和对意境的领悟,学生除了停留在了几张图片之外,由于缺少了朗读(特别是朗读中对诗文的感悟)的机会,丧失了想象的天地,折断了诗词散文的翅膀(想象力),怎能丰富作品的意象,又怎能感知作品的优美意境呢?又怎能鉴赏“气象恢宏,富于浪漫情调,表现苏词旷达超脱或豪迈奔放”的风格特点呢?【3】”事实上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决不能完全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教师越俎代庖对诗配图画、诗配录像的做法,其实是对诗文的一种肢解,一种破碎,使学生被动接受画面不必想象,刚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我们的学生不敢去设想除了课件中画面之外的“林妹妹”的模样,更不敢去揣度“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们的学生无法感知李清照那“人比黄花瘦”的“凄凄惨惨戚戚”;无法接受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无法触摸苏轼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凄楚哀婉;无法感叹姜夔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凄清幽冷„„我想我们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展示自己创造的个性,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包括信息技术的相关媒体)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感知诗词散文意象,在此基础上,继而领悟意境,发展想象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阅读能力。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确实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即在质量方面实现蛙跳式或跨越式发展)”。【4】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远未发挥到尽善尽美的程度,相反,还存在着很大的缺点。正视其缺点是为了使其优点发挥得更加完美。一方面,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针对语文科特点,努力设计更为完美,更为系统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熟悉掌握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过程,熟悉教学中这一辅助工具的长处所在和短处所在,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恰当的手段。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该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之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的课堂教

学,发展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本环境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既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又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长处,二者优势互补,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和创新中要防止绝对化和一刀切,特别在信息技术一路高歌、突飞猛进时,我们要回头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够与时俱进、凯旋而归?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改理念,防止畸形的课堂模式化、机械化、政策化的广为传播。我们必须要跳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防止从僵化固定的极端走入盲目速进的误区。

第二篇:走出信息化建设的几个误区

检察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作为检察机关理应加强信息化建设,但是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容易走入几个误区:

第一,购置设备要先进。作为检察机关主要是从事检察业务工作,在购置设备上并不需要最先进的。只要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即可,不可盲目追求先进。信息化建设所使用的设备种类多,更新换代较快,淘汰的周期加快,因此,在购置设备上应以达标为主,不能贪图先进,购买大众化的设备即可。再从另一个角度讲,先进的设备大多是昂贵的,这就要求高投入,这对于贫困地区的基层院来说,显然是资金的高度浪费,而且在落实上也存在相当大困难。故而购置设备上,各基层院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第二,高投入。有人认为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取决于投入的多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信息化建设应以实用为原则,讲究利用的高效率。一般来说,投入多,可购置大量、先进的设备,使配备达到一流的水平,但是,大多数基层院对先进设备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这就未能达到高投入的目的。因此,检察机关在信息化建设上应节省资金,以满足工作需求为切入点,以最小的投入带来最大的便利。特别是基层院,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以实用为根本点,适度的投入,以达到上级院规定的要求。贪图绩效,高投入搞信息化建设是不可取的。在信息化建设的考评上,上级院应结合基层院实际制定合理标准,不能不考虑地方经济的承受能力。

第三,盲目性建设,缺乏针对性。信息化建设内容很多,并不是每个方面都建设,而要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搞信息化建设。有的地方治安环境好,犯罪率底,这就没有必要对信息化设备进行扩建。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对本地区犯罪情况进行一下统计分析,案子少,犯罪的科技含量底,这就没有必要去购买先进的检测仪器,即使购买了,一年也用不了几次,显然是资源的浪费。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上级院的协助或兄弟院的协助。在政策允许和适当的情况下,几个基层院可以联合搞信息化建设,对有些少用的仪器设备可以联合购买,集体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利用率。

第四,重复建设。检察院内部各部门之间应相互协调,不要各自为阵,避免重复性建设,使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例如:通讯这方面,多种手段固然好,但各种设备的利用率低。有的单位配备多台传真机,其实每天也就是收几份而已,有时几天也收不到一份传真,同时又有远程通信、三级网、三级机要通道等,这实际上是一种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这只是信息化建设一个方面所反映的问题,其他方面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检察机关在信息化建设时,应和其他部门协调,对资源进行重组,提高建设水平。

第五,重硬件建设,忽视应用。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应用,而恰恰在有些单位把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作为招牌,很少甚至不用信息化的成果。其主要原因:一是领导重视不够;二是干警认识不到位,未能真正体会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笔者认为:检察院特别是基层院把信息化建成后,应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班,鼓励和推动信息化成果的应用。

第三篇: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 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关键要素 传统教学 信息化教学

教学策略 教师导向 学生探索

讲授方式 说教性的讲授 交互性指导

学习内容 单学科的独立模块 带逼真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

作业方式 个体作业 协同作业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知识施与者 教师作为帮促者

分组方式 同质分组(按能力)异质分组

评估方式 针对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技能的评估 基于绩效的评估

三、信息化教学的开发模式

1.教学目标分析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可以包括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学会什么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潜在的学习结果。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2.学习问题与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信息化学习就是要通过解决具体情景中的真实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3.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从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learning context),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由于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是一种支撑作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必须在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可能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设计的学习环境能支持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支持的程度如何。

4.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5.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形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形式不仅仅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项内容的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主要由教学情景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四、学习情境的概念

学习情境主要指在学习获知过程中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使获知达到高效,通常这种情景伴随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五、学习情境的特征

1、悬疑性或活动性

学习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悬疑性是有效学习情境的根本特征。有些教师在讲授了知识内容之后,再呈现与之相关的情境以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严格说来,这不是学习情境,只是一个无须质疑的证据,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考。另外,一些教师平铺直叙地把情境呈现给学生,不加分析和提示,对情境中是否包含问题不予关注,这违背了设置学习情境的初衷与主旨。也有些教师把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传统的提问教学法等同起来,往往用习惯的提问方式代替学习情境,这也是误解。在传统的提问法中,问题针对于知识,是孤立的、简单的;而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依存于具体的和整体的情境,是有条件的。它指向知识的掌握,更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对于传统的提问法中的问题,学生常常能够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而有一定难度、不能找到直接答案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困惑不解,难以回答,往往由教师替代他们作答。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更不应当替他们作答。只有经过艰苦的、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也是一项任务,设疑就是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因此,悬疑性内在地蕴含着活动性的要求。

2、生活性

学习情境从哪里来?普遍的看法是把知识进行适当的变化,使之具体化为某种场景。但笔者认为,学习情境的撷取、设置不能拘束于知识内容,主要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当然,学习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但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面目。它应该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件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精确理解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并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换言之,学习情境应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我们各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具体的环境。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相对的世界,是一个日常的、非抽象的世界。我们生活、学习于生活世界之中,知识也来源于生活世界。这是优先于知识世界的一个先在世界。要克服教学活动去情境化的缺陷,面向生活世界是必由之路。

3、真实性

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也意味着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如果仅仅对知识进行转化,或者仅仅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简单虚拟,就很有可能设置一些虚假的问题,从而消解学习情境应有的功能。

六、信息化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如在学习“我国的行政区”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动画片:“机器猫假期旅游”的故事情境。即机器猫利用假期到祖国各地旅游,每到一处,它都会被当地代表性的美景陶醉,每当欣赏完了美景,它总会在地图上高兴得跳起来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现在在哪个省区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处于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一般情况下,创设故事情境比较适合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文科性质的课程。《走遍美国》的英语教学软件就是创设故事情境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对人生的兴趣。而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则要抓住时机,依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创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教学中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在其它创设情境的途径中交叉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模拟实验,图象,音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制作动画片,创设问题情境:炎热的夏季,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叫猪八戒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大汗淋漓的抱回了一个大西瓜。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回来的,无论如何,1份太少了,我要吃2/8。”悟空听了直点头,马上切了2/8给八戒。猪八戒高高兴兴地吃起西瓜„„。“不对!”,“有问题!猪八戒上当了!”,“1/4和2/8哪个大?”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设计了最佳的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在《机械运动》引入新课时利用CAI再现飞行员在空中抓子弹的动画,并闪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的问题,和上述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教师多动脑,可以发现问题情境无处不在。

3.创设模拟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恰当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但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创设模拟实验情境首先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然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实现,教师指导评价。

典型案例如小学数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的设计。该课所涉及到的概率知识极为抽象,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首先改变学生的角色,以商场“老总”的身份来选择促销方案。然后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量重复的模拟试验,快速、准确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体验“概率”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这节课中,巧妙地创设了模拟实验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免去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和烦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种新体验:由于计算机模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保证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重复实验,由此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更真实。

4.创设协作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就是利用网上多种交流工具如BBS、可视化语音聊天室、电子邮件、Net meeting、OICQ以及Internet Phone等工具,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如在学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课时可以采取如下的设计。

学生先观看录像片《蔬菜市场》,教师提出问题:①列出一年中每月份的蔬菜价格走向图。②蔬菜价格与蔬菜量的关系。③帮助菜农设计出大棚蔬菜的种植计划。学生分组上网查询蔬菜价格,并通过Excel列出每月份的价格示意图及每月份的蔬菜供求数量,根据教师提供的蔬菜种植期限,设计出一年中大棚蔬菜种植的最佳方案。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同样的菜在一天内的价格会有差别,这是不是与等价交换的原则相违背?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小组讨论结果,演示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示意图,得出结论。

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类似性,容易实现知识想现实世界的迁移,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同时,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学习者的角色也可以进行隐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

第四篇:幼儿园美术教学误区

浅析幼儿园美术绘画教学的误区

幼儿园美术教育作为儿童的启蒙教育,对于儿童初步认识和了解世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美术教学理论等环节的薄弱,个别理论和实践并未有效地在幼儿教师的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印象,美术教学仍有不少误区。本文以幼儿园中的美术绘画教学为线索,论述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长期单色调作画,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简笔画”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存在个别教师不管孩子们的兴趣是什么,是否偏爱绘画、或者有无绘画的心思和需求,就强制让幼儿学习绘画,特别是画一些固定的事物,比如大山、大树、大海、小猫、小狗、小虫子、小河流、小屋子等,产生了“简笔画”。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一般都被教师限制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画出一幅完整的画,这种死板的、机械性的要求,不利于孩子们想象力的挖掘。

例如,在教学中,负责美术绘画的幼儿教师会请小朋友们画一座假山,而且是统一要求,很显然,有的孩子经常见假山,或者在家附近,或者去别处游玩也观察过;而另外的孩子则不了解假山和自然界的大山有何区别,脑海中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xiexiebang.com收集整理“假山”概念模糊,当他们苦思冥想时,教师会问:“为什么不画呢”?孩子们会说:“画不出来,没见过,不了解”。教师便不解地说:“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在画,不会画让他们告诉你怎么画,争取自己快点画出来”。孩子们只好硬着头皮请教周围的伙伴,只见他们也勾出了假山的轮廓。诚然,这是教师教导的结果,可仅凭教师讲一遍,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孩子都会画、都能画得逼真,大家必须首先对假山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2.单一色彩作画,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施展

为数不少的幼儿仍然用单色笔来画一幅画,教师在美术绘画教学中,图省事,也习惯性地用同样一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讲绘画的知识,并且给学生画样子,通常教师习惯用红粉笔或者白粉笔。伴随幼儿年龄的增长,有一些幼儿会尝试着用混合的色调搭配好图案,然而教师却从未倡导过这样做。

例如,在画游乐场里众多小朋友嬉戏、玩耍这一场景时,幼儿们会比照着绘画教材或者样板,主动地给小朋友的衣服和游乐场里的设施上色,教师在看到后,通常予以否定,并说:“这看起来乌七八糟的,你画面显得脏兮兮的”,或说:“这个颜色怎么蓝不蓝、绿不绿的?”教师再无意之中打击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样会挫败幼儿合理的想象能力,阻碍他们想象的空间,遏抑幼儿画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缺少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

通常意义上,幼儿教师常常把美术绘画教育当作一种指令性的任务,并未真正地将其当作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诚然,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智力因素,推动幼儿探究绘画中的技巧,以此产生绘画的兴趣。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只片面地把绘画作为孩子们学习的课程,没有在绘画环节中想方设法把大家的兴奋点激活。教师仍然照旧在黑板上给大家画一个“样子”,然后就一边指导一边请孩子们照着画。幼儿们就会积极地配合,但当问他们是否喜爱绘画时,有超过半数的幼儿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主要是教师未能采取新颖灵巧的教学方法激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把绘画当作一种乐趣,在绘画中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是当作“公事”和任务被动地去做。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一大误区。

三、绘画的纸张形状固定化,教师过分示范,使幼儿创作欲望降低

在幼儿画画的活动中,往往千篇一律地采用同样形状和尺寸的纸张,或同是长方形,或同为正方形,而且其颜色统统为白色,这也似乎成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标准”规定。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才能,减少了幼儿作画的灵感和欲望。

例如,儿童们在绘画课堂上所能使用的都是白色的纸张,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所能理解的世界也都是“方方正正”的,基本上所有幼儿都在一张纸的左上方或者右上角画上太阳,两边画上大树,中间是小朋友们在玩耍,教师对此也习以为常,认为是标准的“儿童画”。幼儿即使给所画的景物上色,也会经常性地用到色彩,而白色水彩笔或者白色颜料会剩下很多,甚至从来没有用过,这可能造成幼儿对颜色生成错误的认识,一味地认为白色是多余的,在没有其他颜色的彩笔没有的情形下,就该用白色补充。但他们并不知道若将白色涂在其他颜色上会使画面的色彩变淡,影响正常的观感,使绘画作品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忽视了幼儿绘画的个性,违背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规律

儿童绘画大致上要经历涂鸦、图式和写实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主要是教会给幼儿怎样进行简单的线条描绘;第二个阶段是比着范画亲自动手画,尽量地与范画一致,并掺入个人合理的想象;最后一个阶段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力争能画较多的事物,且画出后既要有“形似”,也要有“神似”。在幼儿们学习绘画时,总是以自己拿画笔的姿势教他们改进,并且把教师个人的绘画习惯统统灌输给幼儿。这违背了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所要掌握的绘画能力,久而久之,这种拔苗助长式的绘画教学方法不利于幼儿绘画水平的提高。

美术绘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幼儿园里的美术绘画教学要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教师应正视存在的种种误区,从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改进、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促使幼儿绘画教学获得新突破。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是幼儿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方面,它在幼儿世界里的重要性不可估量。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促进幼儿绘画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绘画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幼儿绘画时总是用手遮住自己的画纸,他们不想让同伴看见,更不想让老师看见他们的画。他们有的什么都不画,只是在纸上乱点;而有的画得很认真,甚至画得很好。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用手把画遮起来呢?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批评干预幼儿,应该细心地体会到这是幼儿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对于对展示自己作品没有信心的幼儿,教师要在集体面前多表扬他们的作品,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步建立起来。这里要强调的是表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xiexiebang.com收集整理扬不是浮夸,对于幼儿而言,只要有进步就值得表扬。媛媛小朋友是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小朋友,但是性格内向,比较害羞。她很爱观察,总能画出各种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好几次我都想表扬她,可她只要发现我走近她,她就会很紧张,头埋得很低,用手把画遮起来。后来,我想了个好办法,在好几次绘画活动时,我不提名表扬了她的画,让她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逐步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每次我都注意观察她的表情,那发光的小眼睛告诉我,对于表扬,她的内心还是很开心的。我的用心没有白费,后来的媛媛,不仅越画越自信,而且还总是积极地把自己的画讲给小朋友们听,她那独特的绘画思维为所有小朋友打开了一扇更广的绘画之窗。这比教师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真是“一箭双雕”啊!

二、尊重幼儿的创造性

艺术本身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创造性的艺术,那只能是仿造、是赝品。不可否认,在工作中,许多教师都喜欢用标准化的要求去衡量幼儿的作品。幼儿的创造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幼儿的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才有意义。

一次美术活动时,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画着,“老师,佳佳他乱画!”突然,有孩子大叫起来,随后所有的幼儿都好奇地抬起头看向佳佳。佳佳显然也被吓到了,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我一看,原来佳佳把自己画好的画,又都用黑画笔涂掉了,谁看了都像是在乱涂,难怪旁边的孩子要报告呢!虽然我也很想发火,但还是抑制住了,尽量缓声问道:“佳佳,这是怎么回事?”佳佳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委屈地说:“老师,我没有乱画,我画的是晚上,什么都看不见了。你看,这面我还画了白天呢!”说完,他把纸反了过来,让我看了他那清爽干净的“白天”。我轻轻替佳佳擦去眼泪,心里默默庆幸自己刚才没有专横地批评佳佳。是啊,孩子的画并不一定是要给别人看的,他是用来表达感情的,他有权利进行任何一种创造性表达。对幼儿创造性表现的误解及随之而来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只会压抑和扼杀幼儿的创造性。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对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对21世纪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当孩子将云朵都涂成黑乎乎时,你不要以为他在捣乱,他也许会认真地告诉你,这是下雨天时的乌云;当孩子把一切都画成绿色时,你不要批评他不会用色,他也许会告诉你,春天到了,到处都是绿色的世界;当孩子把雪花画在了夏天时,你不要以为他一定犯了季节性的错误,他也许会调皮地告诉你,夏天太热了,我只是想下点雪凉快凉快……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对话,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当幼儿的作品“离谱”时,更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如果教师能细心地感受幼儿的创造,你会有一份意外的收获——智慧+快乐!

三、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于一切活动之中

绘画技能的关键在于善于观察,提高审美。虽然《纲要》强调幼儿园各领域的活动是相互渗透的,但教师在工作中有没有真正做到将这句话转为行动呢?许多教师只有在绘画活动时才和幼儿谈绘画,为了绘画而绘画,幼儿往往无从下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比如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出示各种挂图,这些挂图除了帮助教师组织一些特定的活动外,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丰富的美术欣赏材料。总之,只要我们有心,在一切活动中都能为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找到契机。

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创造的心灵—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

作者:杜楠 出处:北京槐柏幼儿园

“假如没有想象,人类将会怎样?”数年前的一句广告词我一直记忆犹新。让我们大胆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想象,我们人类今天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我想,在夜晚,我们一定没有灯光、烛光、甚至火光;我们也吃不到各种美味的食物;没有四大发明„„更别说现在我们生活中作用几乎无法替代的电脑、电话、卫星这些高科技的产物。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到月亮上去、坐地日行三万里„„”这些先辈们的异想天开如今都一一实现了,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当初的想象,才有了今天的创造,才有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创新型的人才。作为幼儿教师,使我们的孩子顺应社会的需要,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特别是《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实施,我们重新认识了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够运用绘画等美术形式进行大胆的表现和自由的创造。由此可见,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与创造的有效途径。然而力求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与教师的合理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下是我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一点体会:

一、用游戏化的活动形式、新颖的美术材料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一切活动的前提,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必须从激发兴趣入手。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使用新颖的工具,使每个孩子从“要我画”,变成“我要画”,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从前的美术活动,要求孩子按照范例一笔一笔去画,孩子没有发挥创造想象的机会,活动过程枯燥无味,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活动的兴趣。

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可以运用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美术活动,幼儿会自然、愉快地投入活动之中,在游戏中观察、在游戏中创造。如:在进行绘画活动《我乘大汽车》时,孩子们都乘上了大汽车,车上还有小司机提醒大家:“快点扶好,我要开车了,请给爷爷奶奶让个坐。”孩子们都兴趣盎然:“我请毛毛上车了,毛毛长什么样子,穿了什么衣服?点点也上车了,她的头发、小裙子又是什么样的?岚岚身体胖胖的,她的身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要拐弯了!”小乘客也跟着司机的方向倾斜身体„„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想象,同时创造出各种形象生动、动作各异的人物。此外,针对年龄特点不同的幼儿,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指导小班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可以提供辅助的图形、画面,引导孩子从添补画开始,练习画简单的图形、线条,从不完整逐步过渡倒完整。如:我设计的小班的绘画活动《蜗牛宝宝旅行记》,就是以故事作为导引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用填补画的形式绘画小蜗牛:“呜~,什么声音呀,是许多小蜗牛在伤心地哭呢。原来,它们都是蜗牛王国的小宝宝,正准备到大花园去旅行,可是不小心把自己背在背上的家给弄丢了,怎么也找到!没有家可怎么去旅行呀„„”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开始给小蜗牛找家了„„

另外,使用新颖的美术材料和丰富活动形式也可以让幼儿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如利用铅笔屑、蛋壳、废铅笔头、布包棉花球、积木等为作画工具,用“画故事、故事中的话”、玩玩做做等多种形式调动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在熟悉、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讲述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美术创作。

1、利用绘画、粘贴的形式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所谓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形象的过程。但它却可以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组合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活动的新形象的过程。幼儿在粘贴、绘画过程中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如:点点小朋友以《小帆船出海去》为主题,用撕纸粘贴的方法,制作了一幅粘贴画:在蔚蓝的大海里,有一艘小帆船,而这艘船上就乘坐着点点和他的朋友,他们在海上快乐的航行,小鱼成群结队,螃蟹排成一行行,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对美丽的大海的热爱和向往。幼儿的创造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的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绘制出来。

2、在玩玩、做做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六岁的孩子已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这是幼儿想象的基础。然而,表象并不等于想象。如何发挥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就要看教师如何启发和诱导。一些平时看来不起眼的废旧物(蛋壳、泥土、碎布头,易拉罐、瓜子皮等),就是孩子进行想象和创造时最喜爱、也是最适合的宝贝。用它们做出一些小动物、人物的玩具,轻而易举就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在孩子小小的手中,一件件略显稚拙作品里包含了他们无数的想象:小猫、小兔、小鸡宝宝,它们在一起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为了更好地发挥孩子的想象与创造,我经常带孩子到比邻的宣武公园,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在这里,五颜六色的花,形状各异的树叶、小草牢牢地吸引着每个孩子目光,这些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就是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源泉,在这里还可以找到孩子们创作的素材:瞧,用树叶拼成的 “小蝴蝶”,在草丛中飞舞起来了,那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树叶在孩子的眼里变成了在水中快乐嬉戏的“小金鱼”和活灵活现的 “小猫”、“小兔”。

二、尊重幼儿的表现和表达,鼓励、发现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兴趣,并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现和表达的需要,他们不仅使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绘画也是孩子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途径。喜欢标新立异几乎是每个幼儿的行为特征,而他们想象与创造的火花往往就在这个时候迸发出来,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地去发现、理解、尊重并给与支持,幼儿才不会担心因出错而受到批评与指责,才会有别出心裁的表现和创造。《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可见适宜的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前提,特别是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的精神环境是幼儿获得各方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宽松使幼儿有自由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而平等能使幼儿充满自信,敢于大胆的想象与创造。在一次美术活动中,微微在已经画好的太阳上不停地画乱线,把整张纸都涂黑了,其他的小朋友纷纷向我告状,我没有制止和责备他的行为,而是先询问他为什么把画好的太阳上面涂上别的颜色。原来他画的是晚上,用黑色把太阳挡住,天一黑,就到晚上了,妈妈很快就来接他了。听完后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请他把这个故事讲给别的小朋友听„„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幼儿发展,在活动中一定要肯定并且鼓励幼儿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想法和表现。虽然孩子的表达方法可能会令人难以理解甚至破坏画面的效果,但这却是孩子真实的愿望和情感的表露。教师可以从画中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保护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宣泄自己的情感,及时发现孩子的想象和创造,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教师的尊重、理解与肯定,不仅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其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也可以激发其他幼儿想象与创造的潜能。

此外,还要积极发现幼儿想象的火花。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各不相同,他们经常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有些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则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幼儿的创造力表现,有些更是通过幼儿的讲述才能挖掘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小班幼儿,它们在进行创作时,经验较少,所以表现的方法比较单一:一条线可以代表小草、人或者是其他的事物,一小块积木,几片纸可能就是他们眼中的楼房、小河或者动物园。我曾经带过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他叫牛牛。在他每次的绘画作品中几乎都会有许多长长短短的蓝色线条,原来这些线是他的“蛇”朋友,牛牛在家的时候没有人陪他玩,他经常把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皮带当成蛇和自己做游戏。在绘画的时候他经常会想起这些蛇,于是,蟒蛇大战、蛇搬家„„许多有趣的故事就在这些线中诞生了。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些奇思妙想隐藏在他们看似简单的作品或是日常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多关注他们,听听作品中的故事,及时发现并鼓励幼儿的创造力表现。

三、在评价中学习和成长

孩子的美术作品是极富个性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大家互相学习借鉴的成分。评价孩子的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因此,评价是美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并根据每个孩子的基础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孩子们完成作品后,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示,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和怎样画的,然后经过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互相观摩、比较,孩子们心里都会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好,谁的画想法特别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此外,在活动中还要及时介绍孩子创造力表现,引导孩子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通过大家的鼓励,孩子们的自信心也会逐步增长,参与绘画活动更有兴趣。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不能缺少的,美术活动则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启蒙者,我们要善于发现、寻找到幼儿想象的翅膀,为他们创造一片广阔的天空,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创造的心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造性的新世纪的人才。

第五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误区

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误区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他们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创新,他们迫切于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贯彻于现在的“陈旧”教育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才把学校注入了生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塑造健全的人格来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育思想。所以作为青年教师还要注意在自身学习和探讨学习同时,要避免走弯路,不走误区。

误区一,“吹毛求疵”式教学

学校教学中,大体而言,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依据学生的成绩,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通常就是“教”和“指错”,这一职业特点就导致许多的青年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中,走进误区,而成为“指错”老师,成为吹毛求疵的老师。

吹毛求疵就是“求全责备”的代名词,吹毛求疵的人总是拿着放大镜或者显微镜将人瞧个仔细,不想也无法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尽寻找别人的弱点和短处,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趁他们的心。这是许许多多的“严“老师的特点,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学生的班主任或者是科任老师说:“我的孩子很贪玩,你们要对他严点。”目前,许多的家长甚至是老师还停留在古朴的师徒教育理念上,一味的追求“严师出高徒”,孩子无法去有名师的学校就读,无法实现“名师出高徒”就寄希望于孩子有个严师。从而许多的老师走入“吹毛求疵”式教学误区中,对学生的衣食住行是严格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讲得最多的是“不准”,而对学生的错误更是严厉指责,试想你会喜欢这样的老师,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校吗?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对这样的老师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不仅无法实现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完美高徒”,反而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使师生家长三方郁郁寡欢。

教师要避免吹毛求疵的给学生指错。教师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给每个学生戴上光环,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重在发扬优点,其次才是克服缺点。现代教学中学生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鼓舞,教师要想尽千方百计鼓舞学生。然而许多的青年老师都会想我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一定要问倒学生,找出他们的错处,给以批评,让他们服你,让们听话。

下载信息化教学的误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化教学的误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也导致我们的教学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教学工具的变化就显而易见,由以前的黑板板书变成多媒体的展示。在多媒体普及的同时,问题也开始出......

    数字化教学的误区

    1、求新求全,信赖过度。 一些教师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时,一味地求新、求全,对网络资源过分信赖,其他教学资源一概不要。学生对课件产生审美疲劳,使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产生负面......

    信息化教学方案设计

    浅议Web2.0信息化教育 题目:浅议Web2.0信息化教育 摘要: 当今,世界上的知识总量每几年就翻一番,互联网正在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Web2.0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诸多方面改变了传统的......

    教学信息化心得体会

    教学信息化心得体会 教学信息化心得体会1近些年,每个暑假都是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暑期挂职锻炼和参加各种培训的时间,今年也不例外。随着8月17日的到来,我登上了开往南京的汽车,来......

    幼儿园信息化教学

    幼儿园信息化教学、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幼儿教育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多,随着应用软件的开发深入, 计算机将给幼儿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诸方面带来新的革命。继中小学校......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方案一:《赤壁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

    信息化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化教学心得体会15篇 信息化教学心得体会1 在现代社会,“创新教育”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近几年来已经被人们所重视,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