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

时间:2019-05-15 02:3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

第一篇: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

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

文 | 杨津涛

全国中小学今日开学,包括语文教科书在内的统编三科教材正式启用。

每次语文教材改版,都会引发“鲁迅作品大撤退”的议论,这次也不例外。

百年来,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经历了怎样的浮沉? 民国时期,两类教材各取一端

1、国统区出版商所编教材,喜欢选用鲁迅之散文,作为白话文之范本

鲁迅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白话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选入各种教科书中,作为学生学习白话文的范本。比如,1923年,由胡适等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选了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

据统计,民国时期各版本教科书,共收有鲁迅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现次数最多的,依次是《鸭的喜剧》《秋夜》和《风筝》。民国教科书还时常选用一些鲁迅的译作,如《徒然的笃学》(作者鹤见佑辅)、《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作者爱罗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艺。①

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里,还有“编者”对鲁迅相关作品的详细解读。如《开明国文读本教学参考书》中,对《孔乙己》的评论是,“这样一个平常的堕落的酒徒,给作者这么一描写,遂使人深深觉到我国社会的冷酷和长衫帮的日即没落”。解说《雪》:“这样一篇小品文,实在是用诗的写法来写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体诗”。②

2、共占区自编教科书,大量选用鲁迅杂文,突出其战士形象

民国时期,在苏区、敌后根据地、解放区,鲁迅作品也被选入了各种教科书中。所选文章大都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说和杂文。

比如,上世纪40年代,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中,收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林克多序》《我们不再受骗了》《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象的愚蠢》等11篇,完全见不到《雪》《秋夜》这样的散文。

1949年新华书店出版的 《初中国文》(第1册),有关于鲁迅的简介,说他“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五四前后及大革命时代,是小资产阶级急进的民主主义者,以他的小说和杂文向旧社会战斗。大革命失败后,思想上逐渐接近无产阶级,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及对日的不抵抗政策,领导‘左联’,抵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卓越的共产主义者……”③没有提及鲁迅在文学及白话文上的贡献。1949年~1978年,一度仅次于领袖作品

1949年后,鲁迅作品成为中小学教科书的必备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所出《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

“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

在此指导思想下,大量鲁迅作品被选入其中,包括《故乡》《孔乙己》《祝福》《社戏》《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峰塔的倒掉》等15篇小说、杂文和散文。这套教材所选鲁迅文章涵盖较广,没有特别偏重某一方面。

从1958年开始,教科书中收录的鲁迅杂文数量大增。《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出现在教科书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和精神”,“痛打、消灭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触实际社会斗争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鲁迅共有31篇文章被选入到教科书中。④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后,不再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各地开始自编教材。1966后,因为鲁迅作品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一度从中学教材中消失。

北京市编印的中学语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复了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随后,《论”打落水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茨基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后出现在北京的中学教科书里。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文章是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学生们唯一能读到的文学作品。以至于有人称其在特殊时期“拯救了中国文化”。

还有一些鲁迅文章,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陆续被选入课本。如“批林批孔”时期,《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进入教材;批判《水浒》及宋江时,《流氓的变迁》被选中。此类鲁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寄予的作用,如1973年吉林《语文教学参考书》之“教学要求”所言:

“学习鲁迅批判反动势力的彻底战斗精神,不断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剥削有功论’等反动谬论,不断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⑤

表1: 1949~1966年收入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引用自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

1978年至今,篇数由多变少

1、八、九十年代,教科书淘汰了一批政治性杂文,鲁迅作品尚保留有20多篇

1978年秋所出的过渡教材,将教学目标恢复到1966年前。一些出于政治原因被过分解读的鲁迅文章,被剔除出教材。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就此曾论及: “听说《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斯基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都被换掉了,不知是什么理由……难道说是因为‘四人帮’曾经歪曲利用过其中的意思或词句当棍子打了人吗?那不能由鲁迅作品本身负责。”⑥ 上述文章政治意味过重,被认为不宜出现在中学教材中。中学教科书选取的鲁迅文章篇目,此后几经变化。1981年修订的初高中教材中选有鲁迅文章2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4篇,杂文10篇,序言1篇。在这一版教材中,杂文数量依旧较多,《“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与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都被保留。

1990年修订后,中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变为22篇,有着显著阶级色彩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被拿下,民国时期即已入选教科书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重新回到课本中。⑦ 2、2004年后,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文章,通常只剩下两三篇

进入21世纪,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地位真正受到了撼动。初中教科书变化较小,通常保留了8~10篇鲁迅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等。原先的《“友邦惊诧”论》《论雷锋塔倒》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代替,《阿长和》《风筝》等被选入到教材中。

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高中课本里。人教版2004年的教材,删去《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仅保留《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北师大版、广东人民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中同样只有3篇,除共有《祝福》外,还涉及《呐喊》《论睁了眼看》《拿来主义》《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收入鲁迅文章最少的语文出版社版教材,仅选了一篇神话题材的小说《铸剑》。⑧

2013年,初中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保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老师表示,“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要理解鲁迅在《风筝》当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深度,确实有一定局限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起来还容易理解,而且相对有趣些。”

2017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据温儒敏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披露,该版教材,“小学选入2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6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较以往又略有减少。

表2:2013年之前各版高中教材收入鲁迅文章情况,可以看到,《阿Q正传》、《呐喊》等名篇已几乎消失。引自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鲁迅作品被删减,原因何在?

鲁迅作品数量在教科书中日趋减少,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152篇文章中,有9篇来自鲁迅,占总数的5.9%;2009年这一占比减少至3.9%;2013年回复到5.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96篇课文中,有8篇是鲁迅作品,占到8.3%;2004年后剩下3篇鲁迅文章,在65篇课文中,占到4.6%。⑨

虽然如此,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的数量,仍远多于其他作家。一般认为,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被删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政治性过强的文章,如杂文《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斯基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早已不合时宜。二是一些鲁迅作品过于艰深难懂。如温儒敏曾对媒体解释:“新语文课本对名家作品的增减主要考虑其是否适合现在中学生,考虑语文性。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太深了,他们读起来不容易懂”。⑩

不过,《阿Q正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类通俗易读而涵义深远的小说、寓言,从教科书中消失或几乎消失(见表2),似游离于上述原因之外。

综而言之,近百年来,教科书中鲁迅文章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变多,又由多变少的过程。被选用的文章体裁,从以政治性杂文为主,逐渐转移为为以小说和散文为主。鲁迅作品曾在中学教科书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特殊政治环境所致。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及鉴赏能力,需要兼容并蓄更多的名家作品。仅就这一意义而言,鲁迅文章减少至当前的比例,是一件好事(事实上仍远多于任何其他作家);惟具体文章的保留与删减,仍当具体评价。图:《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一篇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优秀幽默寓言

注释①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及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③李景林:《教人为人抑或教人为奴——关于鲁迅作品从教科书中大撤退的思考》,《文化学刊》2015年第1期;②④⑤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⑥薄景昕:《试论中学鲁迅作品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7期;⑦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⑧黄茜、徐静:《六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鲁迅名篇未被大量删除》,《广州日报》2010年9月18日;⑨孙乐:《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增减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⑩李江涛:《专家详解高中语文新教材为何调整鲁迅作品》,新华网2010年9月10日。

第二篇:对鲁迅作品撤退语文教材的看法

对于“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看法

近年来,鲁迅作品与中学教材的关系问题每每引起舆论的关注。今年9月初,关于鲁迅作品从语文教材里“大撤退”的消息一次引起热议,支持与反对者众说纷纭。

支持鲁迅作品淡出语文教材的观点是认为鲁迅文章难教、难学、难考,中小学生的阅读不宜过于深刻。鲁迅的批判精神值得称赞,但他有时候却过于偏激,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中小学生应该阅读更多作家的作品,比较地来读,才能了解时代背景和真实历史。鲁迅时期可谓群星灿烂,有梁启超、胡适、沈从文、周作人、林语堂、谢冰莹、梁实秋等诸多著名作家,还有已选入语文教材的冰心、朱自清等。不同年龄的学生可有不同的选择,尤其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应该多读一些充满人情味和爱的作品,而不是从小学得过于尖刻,对所有事情都带有成见。因此,他们主张与其让孩子早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受宫崎峻、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亲情、学习生活、自然美景、人生体验的感受,由浅入深更接地气。这样的语文教材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另一种呼声则认为:读不读鲁迅,教材中选不选鲁迅的文章,是关乎我们民族精神文明、提高我们民族思想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大事,切不可忽视,更不可删除。对于这几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逐渐去鲁迅化’很值得警惕。例如《阿Q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药》中华老栓的愚昧、《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迂腐„„鲁迅用辛辣的笔触揭示了这些铁屋子里的人的麻木和冷漠,并对这些国民的弱点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对中华民族前途的担忧,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习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才能体现语文教育对于人文素养的重视。

他们还认为,鲁迅作品富于创造性,其丰富而深邃的意义常常蕴涵在奇异而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中。从美学风格来看,有轻快戏谑的诙谐,有冷峻峭拔的幽默,有辛辣犀利的讥刺,有机智俏皮的反讽,有沉痛抑郁的悲剧;从感情色调来看,有的苍凉阴郁如同一幅高原冬日图,有的幽雅婉转好似一支江南小夜曲,有的跌宕顿挫仿佛荒山野路,有的气势汹涌恰似暴风骤雨。由于环境所迫,难于直说,有些篇章文字较为晦涩,心境的幽曲深邃,愈增表现的含蓄曲折,加之鲁迅生活于正值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文学殿堂升帐挂帅的转折期,作品中难免留有文白夹杂的痕迹,这些确实给现在的中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但突破障碍并非难事,而一旦进入其中,自会感受到不尽的韵味。阅读鲁迅作品,有益于中学生独立个性的健全、创造精神的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提高。因此鲁迅的文章成为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辨、拓展学生认识空间的范例,值得珍惜。

对于鲁迅作品逐渐的淡出语文教材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语文课程目标是教材编写的指南针,教材的编写、删减都应该按照课标的要求去做。新课标更注重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强调了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同时新课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渗透与融合,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鲁迅的作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十分晦涩,而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数量又确实多了一些,中小学语文教材适当的删减了鲁迅作品的做法是可取的。因此对于“鲁迅作品大撤退”一事,我表示赞成。

首先,新课标提出了对学习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的运用汉字进行书写记录。鲁迅的作品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并非范本。由于时代原因,鲁迅作品的语言多是半文半白,与现代汉语明白不同,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角度看,鲁迅先生很多作品存在着病句、使用异体字的问题。中小学教材大量选入鲁迅先生的作品,至少对推广普通话和规范使用现代汉语,是不利的。

其次,新课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上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鲁迅的作品内涵过于深刻,学生很难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其并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大多还是采取以自己为主体的讲授法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倘若删减一部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适当的增加一些自然科学以及与实践活动挂钩的作品,更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再次,新课标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的热爱和兴趣。纯粹从好读不好读,好教不好教的角度考虑,我个人认为,删除鲁迅的文章的确可以降低很多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这一点上考虑,去鲁派的作为不仅是正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显得很高尚,因为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而鲁迅的作品大多晦涩深奥,在语文教材中偶尔出现几篇尚可,倘若过多了呈现在中小学生的眼前,会产生学生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后怕,丧失对于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

又次,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从数量上来说,之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过多的选取鲁迅的作品,不利于学生对中华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学习,不利于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材应该留出更多的位置去“引进”更多的当代作家们的好文章,新课标还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知识面应该更全面,学生更应该学习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拓宽视野,去除一些难懂的鲁迅作品增加一些当代作家的好文章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新课标注重时代精神,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鲁迅先生的作品从内容上说相对过时和落伍,不适合当代人的思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人文危机,应该说大大超越了鲁迅当时的状况,鲁迅所表达的情绪,对于今天学生来说,已经显得有些小儿科了。如《一件小事》,体现了鲁迅先生的自我批判精神,但同样的事放在今天,解决方案会有根本不同,今天学生无法理解《一件小事》中所体现出来的警察、车夫和乘客之间的那种语境。语文教材应该增加一些符合当代潮流的含有积极意味的文章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我们没必要太纠结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多了几篇少了几篇,关键是看学生能否接受,如果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收录进再多的鲁迅作品也没有太大意思。

总之,我认为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鲁迅作品删除,但并未完全剔除,保留经典,是符合新课标这个语文教育的旗帜的。因为它既满足语文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又符合语文教育注重历史文化的积淀,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去欣赏、理解、认识进而传承好经典使命,更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

第三篇:内地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引争议

内地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引争议

一线老师:“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

中学校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网友:“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

教授疾呼:“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 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

鲁迅作品成了“鸡肋”?

论坛现场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带来了很多来自校园的声音,很多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

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河北沧州中学语文老师陈剑告诉记者:“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体会都不同,还要融合在当时的大背景中来解读这些文学作品。拿《阿Q正传》来说,我觉得就可以讲一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短短的几堂课时间太短了,也难怪学生难以理解。”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要减少鲁迅作品的消息传出后,网上叫好者不乏人在。有网友表示,“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的,太痛苦了。”

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教学中带来的。这样怎么能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

“中国人怎能不学鲁迅文章?”

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铁仙教授,多年来一直参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面对来自网络、校园的质疑声,王铁仙教授疾呼:“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王铁仙称:“就拿《祝福》一文来说吧,这部作品将人物、情节、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一部短篇小说的完美特征。这样好的作品,有什么理由不把它选进我们的教材中去?”

“再拿《为了忘却的纪念》来说,我在编教材的时候,将它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编在一起,另两篇都是举世闻名的为理想斗争的文章,而我们中国的作品中,我认为同样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为了忘却的纪念》那样深沉到位的好文章了。”

王铁仙认为,鲁迅的文章并不全是生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等等,其实孩子们是能接受和喜爱这样的文章的。“鲁迅精神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大可以选一些孩子能读懂的文章,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

网上力挺鲁迅先生的网友也表示:“鲁迅乃一代文学宗师,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绝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

应反思与鲁迅的“时代隔膜”

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委员周令飞认为,目前鲁迅选入中小学的文章多达20篇以上,堪称被教科书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值得商榷。“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学习那些生涩难懂的文章。”就连鲁迅先生生前自己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如果一开始就接触那些革命性的文章,很可能引起现在孩子的反感,相反的就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鲁迅作品了,首先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王铁仙教授认为,“部分学生疏远鲁迅,主要是因为时代的隔膜,鲁迅先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黑暗势力作斗争; 今天的时代则较为宽松和谐。因此,青年人可能无法体会先生作品中的价值。面对鲁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们是无法回避的,关键是如何处理。”(钱江晚报)

第四篇: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

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 东莞中学语文科 张兰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后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录及其读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变化与进步主要表现为政治性的逐渐淡弱和人文性的增强,尤其是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影响强有力的注入,彻底改变了十七年与文革时期对鲁迅文本的革命化阐释。本文旨在梳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的历史状况,并对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实践提出建议。

关键词: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材;反思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的典范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尝试新文学创作仅仅两三年时间后,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著名学校,就开始在他们各自编写的国文或者国语类课本中,选编已经发表出来的鲁迅作品。建国以后,鲁迅作品的选编在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呈上升的趋势,甚至有很多作品得到国共两党的政权的共同认可,就是在政治矛盾十分敏锐的文革时期,鲁迅的作品也大受选编者欢迎。当然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同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选编者扭曲地读解其中的精髓,造成这一时期文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日趋健全,在中学语文选编过程中对鲁迅作品仍表现出特别的偏爱。在科学删减的基础上,又新选了不少篇目,体现了选编者的时代意识和文学眼光,在保证鲁迅经典性作品基础上,又考虑到广大师生的接受难易程度。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显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数量已经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史和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走向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本文旨在梳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鲁迅作品的选编和教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语文教学开始有了自己的体系,在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鲁迅作品也渐渐摆脱了政治任务的“枷锁”,向人文教育迈进,并在实践中开辟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

(一)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

1978年随着《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第一次把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选入教材,同时与“文革”时期相比,增选了散文《雪》《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风筝》《鲁迅自传》《范爱农》,小说《呐喊〈自序〉》,杂文《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人生识字胡涂始》等。删掉了小说《**》、散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和时代特色较强的杂文《我们不再受骗了》、《答北斗杂志社问》《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这一时期教材总共收入了鲁迅作品30篇,其中小说9篇、散文8篇、杂文13篇,其中《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鲁迅自传》五篇属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风筝》一文,曾在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这是该文相隔半个多世纪后第二次入选。但1982年对这套教材进行修订时又删掉了《风筝》《范爱农》《雪》《人生识字糊涂始》《一件小事》《铸剑》《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此次修订后,教材中的鲁迅篇目共有18篇,数量更趋于适中。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雪》《铸剑》却被删掉了。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总体上是对“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教学内容上开始全面清理“文革”时期的错误观点,“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主题进行了重新的讨论。1986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意味着鲁迅作品教育进入全面改革的阶段。教学中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

教育,启迪学生思索人生、社会,并结合作品的语言风格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这些表明鲁迅作品教学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首先表现在对鲁迅的角色定位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介绍: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介绍将鲁迅文学家的位置放在了首位,思想家的身份居其次,革命家的身份放在了最后。这样鲁迅作为文学家的价值得到了首肯,同时也兼备了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作用,这种介绍一直沿用至今。从这一时期教材读解内容来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来启发青少年“热爱新社会,痛恨“四人帮”,“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社戏》“实际上提出了辛亥革命没有看到也不可能解决的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启示知识分子应该思考到农村去,和农民打成一片这一重大课题”;《人生识字糊涂始》是围绕着语文改革问题,阐明了大众文艺应当运用有生命的语言的原则问题;《答北斗杂志社问》用来告诫文学青年应该认真学习文艺理论,严肃对待创作,深入生活,走革命文学的道路;《拿来主义》第一次被收录,通过对拿来过程中分析、辨别、占有、挑选以及拿来主体的素养要求的强调,全面、辨证、精辟地论述了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阐明了丰富而又系统的文化继承观。这一时期的鲁迅及其作品解析虽然仍是在一定的政治思想的规范下进行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文本文学价值的研究,但在纠正“文革”时期思想错误和树立科学正确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社会引路人。

与前期相比,这一时期的教学还显示出一个值得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做法,即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吸取过来指导教学。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材中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和后面的思考与练习,如《祝福》的主题,在1961年“阶级斗争为纲”时代,被认为是批判“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80年代的语文教材调整了思考与练习的内容,强调了“礼教吃人”的主题,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肯定。比起前者,后者更能体现鲁迅作品的思想深度。

这一时期鲁迅作品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高考制度的恢复,学校讲求升学率等“应试教育”方面的影响,“标准化”教学的倾向严重。对作品理解完全 按照教参的标准答案进行“标准化”教学,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拓和培养。对《故乡》的提示,仍强调“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未能从小说的艺术结构总体出发,挖掘作品“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的主题。《孔乙己》的提示过于将重点集中在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揭露上,忽视了作者对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的思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提示认为“ 孩子们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仍溜到小花园中去戏耍,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是“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的结论太牵强,有过度升华之嫌。语文教育一切听从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只会考试“ 机器”;同样的,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也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来实现教学,而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被预设的模式套牢,没能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而对鲁迅作品的探究还是没有完全脱离政治意图的轨道。但总的来说,较之改革开放以前有了质的飞跃。

(二)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

新课标的实行,鲁迅的作品选编篇目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20世纪90年代末鲁迅作品选目,散文包括《雪》《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自传》《范爱农》;小说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杂文包括《灯下漫笔》《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出,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小说、散文得到保留,之前被删掉的散文《雪》《风筝》《范爱农》又回归了到教材中,而杂文数量与上一阶段相比已大大减少。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大纲关于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课本》在全国推广。在2000 年新编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增加了《鲁迅自传》《流产与断种》等篇目,《阿Q正传》由节选改为全文,并附加了《〈阿Q正传〉成因》一文,意在帮助广大师生更为全面地了解鲁迅著作,特别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内容,增选的幅度和具体篇目都是适当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撰出版的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科书,初中和高中部分一共收入鲁迅作品12篇,这是建国以来除了“文革”时期的历次语文课程改革和历套语文教材中篇目最少的。其他版本的,如江苏版、山东版、广东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均不超过15篇。

虽然从总体上看,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已经减少,但一些经典篇目仍然得到保留,而且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仍然占据优势地位,而且编排上也更加合理。在体裁方面,教材选编包括了小说、散文、杂文、序言。在选篇题材上,既有“未庄”这样的乡村生活图景,又有“鲁镇”这样的市镇人情世态;既有闰土这样纯真机敏的乡村少年,又有孔乙己这样落魄迂腐的下层知识分子;既有受尽摧残的劳动妇女祥林嫂,又有舍生取义的革命先驱夏瑜。从主题的丰富性上看,《社戏》歌颂了真诚与爱,《祝福》《“友邦惊诧”论》对虚伪礼教、骗人言论进行了投枪式的驳斥,《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表达出对革命烈士的深沉悼念,《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从编排顺序上看,反映童真童趣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小说《社戏》,略有难度的小说如《孔乙己》《风筝》《雪》《故乡》等,编者全部安排在了初中语文课本中。小说《阿Q正传》《狂人日记》和杂文《拿来主义》思想内涵相对深邃、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则编进高中课本。由浅入深的作品编排,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严格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迎合了现代中学生心理认知和思想成长的需要。

在减少的篇目中杂文的数量变化最大,不仅在新时期如此,从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以来对杂文的增删变化幅度是所有入选的鲁迅作品中最大的。在建国初期到1966年的第一个阶段即1950年——1955年,入选的杂文篇目较少,仅《“友邦” 惊诧论》《最先和最后》《我们不再受骗了》3篇,后两篇入选不到一年时间就在修订时删掉了。1956年——1957年入选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2篇,1958年——1965年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共达到8篇。文革时期杂文颇受欢迎,《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和《文学和出汗》《“友邦惊诧”论》《流氓的变迁》《答托洛茨基派的信》《三月的租界》《答北斗杂志社问》均被选入数量上超过以前。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杂文的数量多达13篇。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入选的杂文篇目减少了,有《灯下漫笔》《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共6篇。杂文的入选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不得不引起人的深思。上世纪末,中学语文界掀起了一场中学语文教育大讨论,鲁迅研究界部分专家介入了这场讨论。讨论涉及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目问题,主要意见有二:一是中学鲁迅作品中有些选目不妥,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骂人”的文章,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和出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均应退出中学语文课本;二是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篇目太多,师生普遍持反感态度。对前一个问题,随着鲁迅研究的深入,争论越来越少,共识越来越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这类文章己经被撤换,这也就成了杂文篇目为什么减少的重要原因。对后一个问题,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和鲁迅研究专家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最后,课本编者更多地听取了鲁迅研究专家的意见,维持中学语文课本中15篇左右的鲁迅作品。

虽然从篇目上有所减少,但鲁迅教学的实践却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它既是人文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目前我们最缺乏的是人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种底子应是浪漫的、理想的,能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的。”自从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人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一组文章后,社会各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批评,《忧思中国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思考》《语文教育误尽苍

11钱理群:《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语文世界》,2000年,第4期。

生》《我感到生命的窒息》《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等。这些文章和专著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各个方面包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1996年投入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1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科学大师,他的成就其实是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5 这也是继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与学术研究进一步有机结合的实例。

例如对《故乡》一文的主题,教参提供了以下三种看法:一“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二、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三、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这三种理解,编者并没有让学生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而是让学生从文本出发进行自由理解。关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教参提供了以下三种看法: 1.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原因和前景。2.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小人物根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遵从固有的心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生活吞噬。3.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通过描写周围群众对孔乙己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这三种看法编者也没有要求一定要得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一个进步就是,语文课文的提示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开始融入鲁迅本人的意见。如《阿Q正传》的写作意图是“ 暴露国民的弱点”,《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同时编者又在课文的提示和思考与练习的内容增加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在参考鲁迅的意见又能通过信息的筛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也保证了鲁迅谈自己的作品时他人无法替代的权威性。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对鲁迅的介绍不单单是传达编者的意图,还加上了鲁迅的《自传》。这样就让学生从鲁迅的自我介绍中认识鲁迅本人,立足还原一个本真的鲁迅,更让我们关照到作者的内心。鲁迅本人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他一生转战祖国的大江南北,曾为唤醒国人三改志愿,留学海外时担忧的是自己同胞的悲惨遭遇和麻木的精神状态,他将手中的笔化作匕首和投枪,用铿锵有力的语言直指敌人的心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荣辱得失和生命安危。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品读不完的感人故事和精彩的生命瞬间。在革命时期鲁迅作品的巨大影响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鼓舞了无数革命志士,它们已经成了一面面耀眼的旗帜,新时代的鲁迅作品教学在发扬这种革命精神的同时,又挖掘出了新的意义。

当然这一时期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教学大纲及教参的某些地方陈旧与不科学,教参多年一个模式,对鲁迅作品的内容的分析也多年不变,严重与时代脱节,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未书屋》这一课时,在课本后面有一道要求学生理解和分析的题:百草园、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场所,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A、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B、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C、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答案是第C项,在1985年的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就是这样的选项和答案,到了2005年,该版教材中还是这样的选项和答案。20年一成不变的教材解析,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对鲁迅作品的品读和欣赏。这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34

432王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页。

涂又光,《论人文精神》,《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新课改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要从形式到内容落到实处。

(三)鲁迅作品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整个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录史,实际上也是鲁迅在中学语文发展史不断变换角色的过程。鲁迅作品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那天开始就已经承担起了双重角色,鲁迅本人也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家,而承担起改造青年人思想、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鲁迅的角色变化几经政治形势的变换而发生改变,其中有对他文学家革命家的双重肯定,也有扭曲的定位。多年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一方面受政治指南针的指引没有找到正确的解读方向,其实我们一直徘徊在经典的大门之外,而未敢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但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之中越来越接近一个本真的鲁迅。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是我们打破这“铁屋子”6的最佳时候了。以下就如何掌握鲁迅作品精髓提几点方法和建议:

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要大量阅读鲁迅作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增加知识储备。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给老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其实也是给每一位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老师?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其生也有涯,知而无涯”,既然为人师表就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在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自己就要储备好一桶水。对于鲁迅作品不论题材,小说、杂文、诗歌、散文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哪一样偏废都会就会造成教学上的营养不良。作为教师更不用以个人的喜好来影响自己的学生,应该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的鲁迅作品均有涉猎,在此基础上来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对待“鲁迅作品应不应该进入中学语文”的问题上,应该将目光集中在鲁迅作品的闪光点上,不能因为难教难学就排斥,只有深入才能了解其中的精彩。除了阅读鲁迅的作品以外还要大量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对鲁迅作品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屈从已有的观点。

第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设备为学生创设鲁迅作品中的历史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不要因为是鲁迅作品就觉得难教也难学。的确,鲁迅作品所透露出的深刻思想非一般文学作品能及,语言的辛辣尖锐也在文坛中首屈一指,学生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不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理解,只要有好的引路人,假之以时日,一定会找到阅读和理解的契机,对鲁迅作品有新的认识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吸取前人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开拓创新,大胆尝试,不要过于为讲求预期效果而扼杀学生的想法,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适当启发,坚决摆脱以往那种“填鸭式”的做法。

第三、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鲁迅作品。在中学期间所选的鲁迅作品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多方面了解鲁迅和鲁迅作品还必须增加阅读量,例如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故事新编》等作品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并不大,而且这些作品可以更加帮助他们走近鲁迅,读懂鲁迅,喜欢上鲁迅。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可以专门作一个专题讲座的形式来介绍。

第四、积极关注学术界关于鲁迅研究的动向,将鲁迅作品教学与学术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成果两者的结合梳理成一个小专题。在细品细读的基础上提高对鲁迅作品的理论性认识,经常动笔写一点心得体会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化被动为主动。把握好作品本身和教材教参之间的关系,取舍有度,不能被其局限。不断提升教师本身的学术修养,对鲁迅作品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屈从现有的结论。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独到的创造。他对待创作的精神和态度就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的博爱之心自然而然也流露在字里行间,相信只要走进鲁迅的作品就能体会到他心灵的伟大。

中学语文教学自建国以来发展到今天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它是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成长的,在社会变革的浪潮里几 6鲁迅:《呐喊·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页。

经起伏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和总结成功的经验,终于有了累累硕果,这是与前几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的。鲁迅作品的选编和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时代步伐的前进发生的变迁实际上也反映出我们对鲁迅及其作品价值的一种思考和定位。面对这样一个宝库,我们对鲁迅的深入研究和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探讨将永远不会停止。

主要参考文献

[1]鲁迅著《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鲁迅著《鲁迅全集》第4—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3]王丽编著《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4]钱理群著《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钱理群著《走进当代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钱理群著《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王富仁著《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8] 王富仁著《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董奇锋、苗杰:《中学语文教材(1950~1977)中鲁迅作品的选录与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10]温立三:《八十年中学鲁迅作品选编史略》,《语文学习》月刊2006年11月。

第五篇:鲁迅为什么不可以退出语文教材

鲁迅为什么不可以退出语文教材?

在现代文学史里,作家是有座次的。“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很严格,轻易不能随便搬动。动辄给人排座次,估计是宋元时勾栏说书人那会儿兴起的,如《说唐》以力量值排隋末十条好汉。第一名好汉的李元霸个子虽小力气最大,他挥舞一双重达八百斤的大铜锤,在说书人嘴里打得十八路反王、几十万人马灰飞烟灭。这种江湖好汉的座次排名方式真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纯以蛮力取胜,跟作家财富榜有异曲同工之糟。

排在现代作家座次榜上者,在现代文学史里长期享着荣华富贵。过去的“现代文学史”编写组在编写教材时事先就要定好什么人可以占多少篇幅。如鲁迅可以占三章,老舍占一章,沈从文、萧红等可只占一节两节,张爱玲等根本就不能存在。文学史教材反映了现实,真个是等级森严,一点都乱不得。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把沈从文、张爱玲排在那么碍眼的位置,让国内某些读者看起来多少有些肉跳。复旦大学出版社引进时,还请专家逐章逐节地加以删节,勉强“维护”了国内文学等级制度的森严。

中学语文教材编写者们一直很维护作家等级制度,鲁迅等“六大天王”的作品长期占据了教材的很大份量。现在老“天王”的位置被新“天王”占了,很多“天王”的名字连我这样的资深文学工作者都从未听说过,多是“心灵鸡汤”教材体写作之辈,谈不上有多少文学价值,孩子们却被迫一年年地学习这些在教材里的霸王。

鲁迅文章被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替换,这样的事情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是说原来的教材比新修订的好,而是“排座次”的观念在作祟。教材编写环境如果正常,现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应该纳入平等的考量,而不用政治道德的条框来衡量。

语文教材体现的教育思想贯穿着一条清晰的政治道德线,文学性考量从来退居三线,因此,即便小说已经成了文学中的最大类——可选入教材的作品太多了,如法国儿童文学大师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样不朽的杰作,如老舍的《猫城记》这样的本土名作,随便选入一二章,都是美妙的——但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却是所谓“记叙文”“议论文”之类的东西占据着最大篇幅。鲁迅过去被选入教材里的作品大多不是他的杰出代表作,只是编写者用来体现某个单元的中心思想的道具而已。教材编写者把自己杜撰出来的标准理解用来压制学生的自由阅读、个人感受,人为地把文章弄“深刻”了来吓唬学生。

鲁迅的作品是第一流的,语言也是第一流的。过去我支持减少他的作品数量,但全面退出则让人“惊诧”,那些“篡”了他的位子者,不仅不高明反而很糟糕。除读者熟知的《百草园》、《故乡》、《社戏》等散文外,鲁迅杰出的作品集《故事新编》里很多精彩篇目如《眉间尺》等,都可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教材编写者也不必弄块叫做“深刻”的石头来给学生使绊子,而显示自己的高级地位。中小学生完全可以兴致勃勃地读完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个故事。教师也不必装出高深的面目来告诉学生们非要以某种标准理解鲁迅。

鲁迅的全面退出,是教材编写者的怯懦和无品,也意示着当代社会的思想混乱仍需漫长的沉淀才能形成新的价值。

下载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语文教材里鲁迅《风筝》被换掉心得

    让孩子们睁了眼看 人教版语文教材里鲁迅《风筝》被换掉心得 听说,人教版语文教材里鲁迅的《风筝》被换掉了,理由是偏深奥。这个理由似乎很充分,钱理群先生不也说过,鲁迅不是......

    语文教材作品选编的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

    语文教材作品选编的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科学也随之一起发展变革,而语文教材作品的选编不仅体现了时代的缩影,......

    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是对鲁迅作品做过多的政治性解读。一直以来,意识形态教育根深蒂固,所以每每提到鲁迅,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思想家、革命家,伟大的民主主......

    被语文教材毁掉的鲁迅(上)-word(小编推荐)

    被语文教材毁掉的鲁迅(上) 回顾:每本教材都有鲁迅的身影 30岁以下的中国青年,且不是文盲,绝对没有不知道鲁迅的,究其原因,无他,鲁迅文章是必学篇目。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本教材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