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被语文教材毁掉的鲁迅(上)-word(小编推荐)
被语文教材毁掉的鲁迅(上)
回顾:每本教材都有鲁迅的身影
30岁以下的中国青年,且不是文盲,绝对没有不知道鲁迅的,究其原因,无他,鲁迅文章是必学篇目。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本教材都有鲁迅先生的作品,烙印其深,令人想忘都难。[韩石山:中学语文主要学的就是鲁迅] 初中课本上的篇目是:《社戏》、《故乡》、《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友邦惊诧”论》、《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高中选的篇目是:《药》、《祝福》、《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呐喊·自序》、《拿来主义》、《灯下漫笔》。
以上共是十七篇。也就是说,一个少年人,从初一到高三六年中,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学得最多的就数鲁迅了。这个多,不是相对的多,可说是绝对的多,其他作家,能选这个数字的零头,都可说是很多了。
以上篇目,并非一成不变。我上过中学,也教过中学,一九五九年上初中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一九七○年到一九八○教中学语文。在我的记忆中,还学过、教过《一件小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文学与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答北斗杂志社问》等篇。虽有变动,但改动不是很多。鉴于此,说几十年来,我们的第 1 页 中学生在语文课上主要是学习鲁迅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引自《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 神话:中国教材青睐鲁迅的原因
事实上,鲁迅在世时,其文就曾入选教材,但他当时是极力反对的。鲁迅认为自己的文章流露出来的大多是对人世的悲观,他不愿意这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文章竟然铺天盖地地走进了教科书,于其说这是一种“崇敬”,不如说这是一种“不敬”——违背了鲁迅的意愿!
终于,教材里出现的鲁迅,永远都变成了正义的化身,永远都是伟大的典范,永远也都是无产阶级的指路人和明灯!假如说新中国成立之后,鲁迅文章走进教材成为“红宝书”一样的神圣读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但在改革开放以后,鲁迅仍旧一身正义地挺身于教材里,原因何在?这——就是神化鲁迅后的必然结果。
[原因:鲁迅进教材,政治先行] 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具。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亲苏联的外交政策,在这种思想时尚和时代氛围中,鲁迅散文《鸭的喜剧》被解读成中苏友好的记录,鲁迅成了中苏友好的先行者;杂文《我们不再受骗了》,编者要求学生领悟“他对于帝国主义的愤恨,对帝国主义的奴才们的愤恨;反过来说,就是对
第 2 页 于苏联的热爱”。
随着新政权的巩固,对教材的阐释有了一个经典的预设前提,即毛泽东所宣称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因此,用鲁迅作品来诠释、证实现实的政治形式和现行政策,也是时代的需要。
粉碎“四人帮”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即已结束,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1978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和新编全日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和试教本。这套课本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鲁迅作品篇目也作了较大的调整。这时期鲁迅作品教学也获得了复苏和发展的机遇,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鲁迅作品的自身性质和时代的需要所决定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故乡》、《**》、《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风筝》等①。这表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历史地位,在“五四”运动以后不久即已确立。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则增至二十篇以上。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第 3 页 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第一套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6册,这套课本,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1950—1955年的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16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成为以后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保留篇目,基本确定了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的内容。另外,1950年和1951年版教材还收录了杂文《最先和最后》,散文《鸭的喜剧》、《风筝》,历史小说《非攻》等,而这四篇文章在1952年修订时被删去了。这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教学中的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尤其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论”,使教师对作品的阐释呈公式化、标准化倾向。教学照搬苏联的“四步骤”教学法:即介绍作者——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正如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所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学科更显得重要。”这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具。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亲苏联的外交政策,在这种思想时尚和时代氛围中,鲁迅散文《鸭的喜剧》被解读成中
第 4 页 苏友好的记录,鲁迅成了中苏友好的先行者;杂文《我们不再受骗了》,编者要求学生领悟“他对于帝国主义的愤恨,对帝国主义的奴才们的愤恨;反过来说,就是对于苏联的热爱”。一位中华民族土壤上所诞生的伟大的思想家和“五四”精神的启蒙者,经这样一番阐释,竟仿佛成了保卫苏联的卫士和预言家,这显然是当时的政治需要所致。当时教科书对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和小说《药》的解释,也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刘和珍等“三•一八”死难者被界定成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鲁迅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而《药》中夏瑜坟上的那一圈红白的花,被解读为“革命者永远杀不尽,也表示后死者会接受先烈的教训,为革命另辟一条光明、胜利的路”。在这种解读中,鲁迅寄寓在小说之中并深深慨叹的那种先驱者与看客之间的巨大鸿沟就被乐观主义地填平了,阴冷、凄凉的绝望被一只花环化解了,鲁迅已经不是在铁屋子里做无望呐喊的启蒙者,而真的成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②的革命先驱了。
第 5 页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教材里鲁迅《风筝》被换掉心得
让孩子们睁了眼看
人教版语文教材里鲁迅《风筝》被换掉心得
听说,人教版语文教材里鲁迅的《风筝》被换掉了,理由是偏深奥。这个理由似乎很充分,钱理群先生不也说过,鲁迅不是过去式的作家,而是现代正在进行式的作家,他的表达是预言式的表达,也就是说他说的话早了一些,所以大家不理解。是啊,他说的话,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差不多横跨了一个世纪,我们还是不理解,或许,他的深奥不仅仅是对于学生们,就连那些教材的编写者们,那些神圣的语文教授者们,应该也是不理解的,所以才会觉得深奥,觉得学生理解不了,觉得不适应再放在初一教材里。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悲哀,悲哀过后,却不由自主地想到鲁迅的《论睁了眼看》。本来孩子一出生,他就睁着眼睛看世界了,但是在中国,要真正落实到常识睁了眼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中国的文化,中国人,对于社会采取的态度,常常是闭着眼看。所以,对于这些可爱的初中生们,对于这一轮轮初升的太阳,对于这一朵朵稚嫩的花蕾,我们不要求他们去思考、去创新、去反省、去反抗,只需要他们闭着眼看,像阿Q一般沉入各式美妙的幻想,于是一切都很单纯很圆满。鲁迅说,闭了眼就可以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所以,才会有老人倒地后无人肯扶的漠然;所以,才会有小悦悦被撞后反复被碾的惨况;所以,才会有我爸是李刚的盲目嚣张&& 鲁迅的文章真的太深奥吗?诚然不是。就我个人来说,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充满童趣的温暖轻唤;《孔乙已》里辩论着读书人的事叫窃不叫偷的荒诞低喊;《祝福》里反复诉说着我真傻的愚昧低喃;《药》里争抢人血馒头时的疯狂嘶吼这一切,都是铁屋子里的呐喊,虽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听得见;虽然听见了的人不一定都会跟着喊,但是,他起码用生动入骨的形象,引我们睁了眼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孩子们一眼便看到尽头;也不能强求他们一眼看到真相;可是看不透澈,看不通透难道就一定要叫他们闭了眼不闻不问不思不想?连课文都要简单轻松好教好学好看好玩?
九十几年前的鲁迅何苦清醒透彻。过去了九十余年,这个社会仍然故我。故我,却再也没有了鲁迅,没有了人来呐喊,呐喊着让我们,让孩子们睁了眼看。
第三篇:被恩人毁掉的人生美文摘抄
90后的孙芳雅,出生于河南省郸城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她还有一个比她小一岁的妹妹芳芳。虽然家庭贫困,但并不妨碍姐妹俩学习优秀。
初中毕业后,孙芳雅和妹妹先后考上了郸城县第三高级中学,姐妹俩的学习劲头更足了,相互鼓励着一定要考上大学。但在孙芳雅读高三那年,父亲在城里打工时受了重伤,包工头交了6000元押金后就人间蒸发了。父亲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落下了残疾,再也不能出去打工了,只能靠种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姐妹俩的正常学业便遇到了阻碍。最后,孙芳雅决定放弃学业进城打工,供妹妹读书考大学。
孙芳雅来到邻县镇安县的一家大酒店做服务员。从孙芳雅来到酒店的第一天起,总经理程万里就感觉孙芳雅不是一般的女孩,当酒店里别的女孩下班后都出去逛街或谈论明星八卦时,孙芳雅却静静地待在一隅看书。渐渐地,程万里了解了孙芳雅的情况,被孙芳雅辍学打工供妹妹读书的举动感动了,于是决定拿出10000元资助孙芳雅回学校继续学习,并说以后她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一力承担了。就这样,孙芳雅又回到郸城县第三高级中学,继续复习、备考。
2014年5月的一个周末,孙芳雅突然接到程万里的电话,要她去镇安一趟有事商量。原来,程万里的酒店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他觉得是附近的几家酒店抢了他的生意。于是,程万里想在网上发帖“骂”一下那几家酒店的总经理。但是他不懂电脑,不知道怎么发帖,于是他就想到了孙芳雅。孙芳雅听了之后,犹豫了一下,她觉得在网上发帖骂人有些不妥。但一想到程万里是自己的恩人,孙芳雅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由程万里口述,孙芳雅负责在电脑上打出来,然后再以网名“貌似素颜”“貌似素颜2”“暗角2013”等73个虚拟身份,在天涯、猫扑、新浪、搜狐等多个网站、论坛、微博上,发布了镇安阳光大酒店总经理吴某等5人的恶帖,帖子称“吴某用将人剁脚剁手、吊悬崖等方式索取欠贷”等。后来,在孙芳雅高考前夕,程万里又多次通过电话口述,由孙芳雅在网上发布了一些混淆视听、扰乱人心的恶性谣言。
6月28日,镇安阳光大酒店总经理吴某等5人,在网上看到诋毁自己的帖子非常气愤,于是到镇安县公安局网安大队报案,怀疑程万里利用网络捏造不实事实,对他们几人进行*谤,请求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经公安机关调查后,并未发现帖文中所反映的情况,并确定发帖人确为程万里和孙芳雅。于是,镇安县公安局立即下命令对程万里、孙芳雅二人实施了抓捕。
在看守所里,戴着手铐的孙芳雅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她在忏悔书里这样写道:“在看守所里,我每天都在忏悔和内疚中度过。我一名学生不在校好好学习,却因乱报恩而触犯法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实在后悔莫及。在此,我再次向受到影响的人说句对不起,希望他们能原谅我的年幼无知!”
第四篇:对鲁迅作品撤退语文教材的看法
对于“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看法
近年来,鲁迅作品与中学教材的关系问题每每引起舆论的关注。今年9月初,关于鲁迅作品从语文教材里“大撤退”的消息一次引起热议,支持与反对者众说纷纭。
支持鲁迅作品淡出语文教材的观点是认为鲁迅文章难教、难学、难考,中小学生的阅读不宜过于深刻。鲁迅的批判精神值得称赞,但他有时候却过于偏激,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中小学生应该阅读更多作家的作品,比较地来读,才能了解时代背景和真实历史。鲁迅时期可谓群星灿烂,有梁启超、胡适、沈从文、周作人、林语堂、谢冰莹、梁实秋等诸多著名作家,还有已选入语文教材的冰心、朱自清等。不同年龄的学生可有不同的选择,尤其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应该多读一些充满人情味和爱的作品,而不是从小学得过于尖刻,对所有事情都带有成见。因此,他们主张与其让孩子早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受宫崎峻、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亲情、学习生活、自然美景、人生体验的感受,由浅入深更接地气。这样的语文教材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另一种呼声则认为:读不读鲁迅,教材中选不选鲁迅的文章,是关乎我们民族精神文明、提高我们民族思想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大事,切不可忽视,更不可删除。对于这几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逐渐去鲁迅化’很值得警惕。例如《阿Q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药》中华老栓的愚昧、《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迂腐„„鲁迅用辛辣的笔触揭示了这些铁屋子里的人的麻木和冷漠,并对这些国民的弱点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对中华民族前途的担忧,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习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才能体现语文教育对于人文素养的重视。
他们还认为,鲁迅作品富于创造性,其丰富而深邃的意义常常蕴涵在奇异而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中。从美学风格来看,有轻快戏谑的诙谐,有冷峻峭拔的幽默,有辛辣犀利的讥刺,有机智俏皮的反讽,有沉痛抑郁的悲剧;从感情色调来看,有的苍凉阴郁如同一幅高原冬日图,有的幽雅婉转好似一支江南小夜曲,有的跌宕顿挫仿佛荒山野路,有的气势汹涌恰似暴风骤雨。由于环境所迫,难于直说,有些篇章文字较为晦涩,心境的幽曲深邃,愈增表现的含蓄曲折,加之鲁迅生活于正值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文学殿堂升帐挂帅的转折期,作品中难免留有文白夹杂的痕迹,这些确实给现在的中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但突破障碍并非难事,而一旦进入其中,自会感受到不尽的韵味。阅读鲁迅作品,有益于中学生独立个性的健全、创造精神的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提高。因此鲁迅的文章成为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辨、拓展学生认识空间的范例,值得珍惜。
对于鲁迅作品逐渐的淡出语文教材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语文课程目标是教材编写的指南针,教材的编写、删减都应该按照课标的要求去做。新课标更注重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强调了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同时新课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渗透与融合,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鲁迅的作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十分晦涩,而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数量又确实多了一些,中小学语文教材适当的删减了鲁迅作品的做法是可取的。因此对于“鲁迅作品大撤退”一事,我表示赞成。
首先,新课标提出了对学习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的运用汉字进行书写记录。鲁迅的作品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并非范本。由于时代原因,鲁迅作品的语言多是半文半白,与现代汉语明白不同,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角度看,鲁迅先生很多作品存在着病句、使用异体字的问题。中小学教材大量选入鲁迅先生的作品,至少对推广普通话和规范使用现代汉语,是不利的。
其次,新课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上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鲁迅的作品内涵过于深刻,学生很难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其并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大多还是采取以自己为主体的讲授法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倘若删减一部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适当的增加一些自然科学以及与实践活动挂钩的作品,更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再次,新课标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的热爱和兴趣。纯粹从好读不好读,好教不好教的角度考虑,我个人认为,删除鲁迅的文章的确可以降低很多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这一点上考虑,去鲁派的作为不仅是正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显得很高尚,因为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而鲁迅的作品大多晦涩深奥,在语文教材中偶尔出现几篇尚可,倘若过多了呈现在中小学生的眼前,会产生学生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后怕,丧失对于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
又次,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从数量上来说,之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过多的选取鲁迅的作品,不利于学生对中华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学习,不利于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材应该留出更多的位置去“引进”更多的当代作家们的好文章,新课标还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知识面应该更全面,学生更应该学习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拓宽视野,去除一些难懂的鲁迅作品增加一些当代作家的好文章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新课标注重时代精神,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鲁迅先生的作品从内容上说相对过时和落伍,不适合当代人的思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人文危机,应该说大大超越了鲁迅当时的状况,鲁迅所表达的情绪,对于今天学生来说,已经显得有些小儿科了。如《一件小事》,体现了鲁迅先生的自我批判精神,但同样的事放在今天,解决方案会有根本不同,今天学生无法理解《一件小事》中所体现出来的警察、车夫和乘客之间的那种语境。语文教材应该增加一些符合当代潮流的含有积极意味的文章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我们没必要太纠结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多了几篇少了几篇,关键是看学生能否接受,如果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收录进再多的鲁迅作品也没有太大意思。
总之,我认为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鲁迅作品删除,但并未完全剔除,保留经典,是符合新课标这个语文教育的旗帜的。因为它既满足语文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又符合语文教育注重历史文化的积淀,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去欣赏、理解、认识进而传承好经典使命,更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
第五篇: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
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
文 | 杨津涛
全国中小学今日开学,包括语文教科书在内的统编三科教材正式启用。
每次语文教材改版,都会引发“鲁迅作品大撤退”的议论,这次也不例外。
百年来,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经历了怎样的浮沉? 民国时期,两类教材各取一端
1、国统区出版商所编教材,喜欢选用鲁迅之散文,作为白话文之范本
鲁迅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白话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选入各种教科书中,作为学生学习白话文的范本。比如,1923年,由胡适等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选了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
据统计,民国时期各版本教科书,共收有鲁迅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现次数最多的,依次是《鸭的喜剧》《秋夜》和《风筝》。民国教科书还时常选用一些鲁迅的译作,如《徒然的笃学》(作者鹤见佑辅)、《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作者爱罗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艺。①
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里,还有“编者”对鲁迅相关作品的详细解读。如《开明国文读本教学参考书》中,对《孔乙己》的评论是,“这样一个平常的堕落的酒徒,给作者这么一描写,遂使人深深觉到我国社会的冷酷和长衫帮的日即没落”。解说《雪》:“这样一篇小品文,实在是用诗的写法来写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体诗”。②
2、共占区自编教科书,大量选用鲁迅杂文,突出其战士形象
民国时期,在苏区、敌后根据地、解放区,鲁迅作品也被选入了各种教科书中。所选文章大都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说和杂文。
比如,上世纪40年代,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中,收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林克多序》《我们不再受骗了》《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象的愚蠢》等11篇,完全见不到《雪》《秋夜》这样的散文。
1949年新华书店出版的 《初中国文》(第1册),有关于鲁迅的简介,说他“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五四前后及大革命时代,是小资产阶级急进的民主主义者,以他的小说和杂文向旧社会战斗。大革命失败后,思想上逐渐接近无产阶级,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及对日的不抵抗政策,领导‘左联’,抵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卓越的共产主义者……”③没有提及鲁迅在文学及白话文上的贡献。1949年~1978年,一度仅次于领袖作品
1949年后,鲁迅作品成为中小学教科书的必备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所出《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
“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
在此指导思想下,大量鲁迅作品被选入其中,包括《故乡》《孔乙己》《祝福》《社戏》《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峰塔的倒掉》等15篇小说、杂文和散文。这套教材所选鲁迅文章涵盖较广,没有特别偏重某一方面。
从1958年开始,教科书中收录的鲁迅杂文数量大增。《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出现在教科书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和精神”,“痛打、消灭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触实际社会斗争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鲁迅共有31篇文章被选入到教科书中。④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后,不再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各地开始自编教材。1966后,因为鲁迅作品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一度从中学教材中消失。
北京市编印的中学语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复了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随后,《论”打落水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茨基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后出现在北京的中学教科书里。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文章是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学生们唯一能读到的文学作品。以至于有人称其在特殊时期“拯救了中国文化”。
还有一些鲁迅文章,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陆续被选入课本。如“批林批孔”时期,《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进入教材;批判《水浒》及宋江时,《流氓的变迁》被选中。此类鲁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寄予的作用,如1973年吉林《语文教学参考书》之“教学要求”所言:
“学习鲁迅批判反动势力的彻底战斗精神,不断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剥削有功论’等反动谬论,不断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⑤
表1: 1949~1966年收入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引用自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
1978年至今,篇数由多变少
1、八、九十年代,教科书淘汰了一批政治性杂文,鲁迅作品尚保留有20多篇
1978年秋所出的过渡教材,将教学目标恢复到1966年前。一些出于政治原因被过分解读的鲁迅文章,被剔除出教材。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就此曾论及: “听说《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斯基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都被换掉了,不知是什么理由……难道说是因为‘四人帮’曾经歪曲利用过其中的意思或词句当棍子打了人吗?那不能由鲁迅作品本身负责。”⑥ 上述文章政治意味过重,被认为不宜出现在中学教材中。中学教科书选取的鲁迅文章篇目,此后几经变化。1981年修订的初高中教材中选有鲁迅文章2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4篇,杂文10篇,序言1篇。在这一版教材中,杂文数量依旧较多,《“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与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都被保留。
1990年修订后,中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变为22篇,有着显著阶级色彩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被拿下,民国时期即已入选教科书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重新回到课本中。⑦ 2、2004年后,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文章,通常只剩下两三篇
进入21世纪,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地位真正受到了撼动。初中教科书变化较小,通常保留了8~10篇鲁迅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等。原先的《“友邦惊诧”论》《论雷锋塔倒》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代替,《阿长和》《风筝》等被选入到教材中。
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高中课本里。人教版2004年的教材,删去《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仅保留《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北师大版、广东人民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中同样只有3篇,除共有《祝福》外,还涉及《呐喊》《论睁了眼看》《拿来主义》《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收入鲁迅文章最少的语文出版社版教材,仅选了一篇神话题材的小说《铸剑》。⑧
2013年,初中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保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老师表示,“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要理解鲁迅在《风筝》当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深度,确实有一定局限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起来还容易理解,而且相对有趣些。”
2017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据温儒敏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披露,该版教材,“小学选入2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6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较以往又略有减少。
表2:2013年之前各版高中教材收入鲁迅文章情况,可以看到,《阿Q正传》、《呐喊》等名篇已几乎消失。引自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鲁迅作品被删减,原因何在?
鲁迅作品数量在教科书中日趋减少,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152篇文章中,有9篇来自鲁迅,占总数的5.9%;2009年这一占比减少至3.9%;2013年回复到5.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96篇课文中,有8篇是鲁迅作品,占到8.3%;2004年后剩下3篇鲁迅文章,在65篇课文中,占到4.6%。⑨
虽然如此,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的数量,仍远多于其他作家。一般认为,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被删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政治性过强的文章,如杂文《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斯基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早已不合时宜。二是一些鲁迅作品过于艰深难懂。如温儒敏曾对媒体解释:“新语文课本对名家作品的增减主要考虑其是否适合现在中学生,考虑语文性。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太深了,他们读起来不容易懂”。⑩
不过,《阿Q正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类通俗易读而涵义深远的小说、寓言,从教科书中消失或几乎消失(见表2),似游离于上述原因之外。
综而言之,近百年来,教科书中鲁迅文章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变多,又由多变少的过程。被选用的文章体裁,从以政治性杂文为主,逐渐转移为为以小说和散文为主。鲁迅作品曾在中学教科书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特殊政治环境所致。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及鉴赏能力,需要兼容并蓄更多的名家作品。仅就这一意义而言,鲁迅文章减少至当前的比例,是一件好事(事实上仍远多于任何其他作家);惟具体文章的保留与删减,仍当具体评价。图:《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一篇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优秀幽默寓言
注释①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及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③李景林:《教人为人抑或教人为奴——关于鲁迅作品从教科书中大撤退的思考》,《文化学刊》2015年第1期;②④⑤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⑥薄景昕:《试论中学鲁迅作品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7期;⑦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⑧黄茜、徐静:《六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鲁迅名篇未被大量删除》,《广州日报》2010年9月18日;⑨孙乐:《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增减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⑩李江涛:《专家详解高中语文新教材为何调整鲁迅作品》,新华网201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