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

时间:2019-05-15 02:1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选文文情并茂,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主要特点是物象典型、意境优美、描写细腻、巧用修辞、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等。

学习这四篇课文,接受美的巡礼,汲取语文滋养,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1.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2.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要重点明确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并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1.春(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把握感情基调,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体会其作用,品味语言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引起人们对春的热烈向往,激励人们在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赏析文中描绘的春天的五幅图画,概括景物特点。3.揣摩精彩语句,体会语言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找出喜欢的段落,注意重音和停连;把握感情,结合内容理解,直至全文背诵。

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形象。3.从用词、修饰语、句式和修辞入手,体会准确、生动、形象、优美的表达。

四、教学建议 1.反复诵读

诵读是语文美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诵读可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2.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这一步宜采用跳读的方式进行,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

3.品味语言

《春》的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联想拓展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可采用搞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美读,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2.济南的冬天(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描述济南冬天的代表性景物,突出特点。3.体会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唤起对事物的细微感觉。

(二)过程与方法

1.依据对课文的理解,标出第三段的重音和停连,尝试朗读。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的缘由。2.激发学生热爱一时一地,并能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地表达。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音准确,停连适当。

2.学会通过描写代表性景物呈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写法。3.品味精彩语句,体会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应以一段为例,着重练习重音和停连,教师要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提供展示机会,适当点拨、示范,进而读好全文。

2.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写的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可以用原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3.知晓拟人修辞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恰当运用拟人,可以对所描绘的景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的作用。品味语言要从细处入手,避免空谈;要抓准要点,不要出现理解上偏差。

四、教学建议 1.整体感知

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在阅读时可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读了课文,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适”的?为什么?课文在写法上与《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理解

本文可作重点赏析的地方较多,如观察角度的选择与变化:描写景物,由于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的是处在观察对象的下面,从下面仰看上方;有的处在观察对象的上方,从上面俯瞰下来;有的是对描写的对象,一部分一部分详细观察,然后层层铺写,或突出某一部分加以描写;还有随作者立足点的变化,“移步换景”。又如语言的运用、色彩的调配、结构的安排、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情景交融的特点,都可作为重点来赏析。在赏析过程中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集中赏析几个重点语段,把注意力放在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这些上面。

3.比较阅读

写景的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绝不是随便一个比喻、一个拟人,外加些华丽的词藻堆积成的。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师可以删掉原句中的一些富于感情的描写,比喻、拟人等修辞,将改后的句子和原文比较,从而体会表达上的不同效果。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4.拓展练习

以《„„的冬天》或《„„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要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抓住景物特点,用形象生动的笔墨进行描写。注意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

3.*雨的四季(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3.掌握调动视觉、听觉和嗅觉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思考课文的旁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雨的赞美、热爱之情,激发人们亲近雨,感受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赏析文中描绘的四季之雨的不同特点。3.揣摩精彩语句,体味语言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为基础,辅以师生范读,多给学生展示机会。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形象。3.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角度入手,牵动联想和想象,全方位感受,体会准确、生动、形象、优美的表达。

四、教学建议 1.关于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尽可能绘声绘色,读出雨的四季的不同感受,景物转换处,应稍停顿,不能急促。

2.概括提炼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炼精准的语言来概括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如果学生概括能力不强,可以先示范概括,再让学生去尝试。

3.品味语言

《雨的四季》语言精美,准确生动,饱含感情,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多处运用感官来描写雨后的世界。这一个步骤,要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借鉴仿写

可以引导学生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仔细品读,然后选取记忆中的自然景象,借鉴课文的写法,写片段作文。注意尽量写的细致、生动,绘形绘色。

4.古代诗歌四首(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欣赏精彩诗句,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品味,感悟。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滋润和净化心灵,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歌。2.感悟诗歌的名句。

3.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把握诗歌节奏,反复、变换方式诵读,熟读成诵,准确默写。2.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境、背景,作为感悟的基础。

3.读懂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仔细揣摩诗句意蕴,以兴趣为先导,读出“诗味”来。

四、教学建议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可自由读,可齐读,可分读;可范读,可美读,亦可唱读。

2.诗歌重在读懂,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赏的成分。旨在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3.教师的责任是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不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

4.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补充应适当。要求学生要记住每首诗的诗题及作者姓名。

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文章以“亲情”为主题。学习本单元,可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1.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养成写周记的习惯,写清楚,有感情,注意锤炼语言。

5.秋天的怀念(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题目的寓意。3.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

4.联系上下文,谈谈对 “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尝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心情。2.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体会菊花的象征意义和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3.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用追忆的形式,朴实的文字和平常的话语,表现母爱的深厚。2.反沐浴在亲情中的我们,要学会感动,懂得回报。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2.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细节描写,说说理由。

3.体会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以及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的深意。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感情朗读要建立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练读”的时间。把握感情基调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技巧上要注意语气和停顿,要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语气,还要体会作者懊悔的心理,读出意味。

2.跳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精彩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抓住“悄悄地”“偷偷地”等修饰语,“扑”“抓”等动词,“憔悴的脸”“央求般的神色”,以及“忽然不说了”等细微的神情描写,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具体分析母亲的内心世界,体会母爱的深厚。

3.关于菊花的象征意义和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要让学生建立在对课文内容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揣摩思考,感同身受,从而准确把握。

四、教学建议

1.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畅,注意感情色彩。要区别叙述语气和对话语气: 叙述语气凝重,对话语气激烈;要读出抒情的语气和自己懊悔的心理;最后一段,要读得有抒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课文的深层含意。

(1)抓四件事,事事真情。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母亲语言“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③母亲央求“我”看花。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④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

(2)读四句话,句句揪心。①常说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总是”一词,表现母亲时时把带“我”出去当作一件重要的事,而根据我身体的实际,除了看花,母亲没有办法想出第二种更让我觉得可以干的事情来。②双关的话。“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对于母亲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③多说的话。“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答应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一句,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④最后的话。她在生命的最终,想到的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3)赏一个景,情景交融。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散步(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探讨拟题的理由。

3.品味语句,理解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写法和重点语句的深层意蕴。4.找出写景的语句和对称的句子,品味它们的作用和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换个角度另拟题目,通过比较说明理由。2.仔细阅读最后一句,结合全文理解句子的深层意蕴。

3.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以及理想的家庭伦理。2.明白敬老是和美家庭的一个决定因素。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探讨拟题的理由。

2.品味语句,理解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写法和重点语句的深层意蕴。3.找出写景的语句和对称的句子,品味它们的作用和好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感情朗读,读出意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标题艺术。可以认同本文的题目,也可以不认同;鼓励学生另拟标题,通过交流评判,鼓励创意。

2.大词小用有好几处,引导学生去寻找,看看都在什么情形下这样写的,然后要明白作者写作的深意: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借“散步”讲一个道理;对语句深层含义的理解,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3.仔细阅读文中景物描写和对称的句子,感受其具体、生动、优美、工整的特点和意蕴,结合内容体会作用。

四、教学建议

1.抓住两处关键,引导研讨。本文关键有两处:一处在面对“分歧”时做出的决定,一处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从中悟出一个“孝”字和中年人的责任,以及亲情的美好。

2.引导揣摩、学习语言,品味对称的句子,研究遣词造句,仔细揣摩,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做好教学设计,全文感情朗读和跳读相结合,了解主要内容,谈谈整体感受,重点做好内容研讨,可提出如下研讨问题:(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题小用,小题大做?(2)作者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的那么郑重其事?(3)作者写散步一事有什么深意?在教学方法上,建议让学生质疑、提问,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教师启发、点拨等方式,加深理解。

4.在语言学习上,圈点勾画精美的句子,揣摩语句对称的美,还要用填词法,学会语言运用。

7.*散文诗两首(一课时)

金色花/荷叶·母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把握散文诗精粹、凝练的特点,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熟练朗读。3.学会作者通过细小的具体物象寄托情感的写法,品味清新雅致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情感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并赞颂母爱的伟大,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2.理解、热爱母亲,热爱亲人。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散文诗,说说更喜欢哪一篇,理由是什么。

2.学习通过撷取日常生活中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情感,蕴含哲思的写法。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教师有必要介绍散文诗的特点,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呈现。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诵读上,让学生结合内容理解,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感。3.从用视角的选择,比喻和联想入手,以熟读为基础,结合具体语句和全诗内容,体会简洁、清新、细腻的语言。

四、教学建议

1.自读《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理解课文,并着重研讨篇末含蓄的语句。

2.读《荷叶·母亲》,着重探究课文以花叶喻人的妙处。可以讨论: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作者情绪的变化怎样呼应着花的处境的变化?怎样以荷叶护红莲喻母亲保护子女的?

3.做好教学设计,《金色花》重在反复熟练朗读,并整体感受。研讨:“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荷叶·母亲》反复熟练朗读并整体感受。研讨:(1)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2)选取精彩段落,品味文章的语言清新典雅。(3)“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4.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同之处。

8.《世说新语》两则(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2.理解并记住“俄而”“拟”“若”“因”“乃”“期”“委”“去”等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3.了解故事大意,对两个比喻的好坏有自己的看法,能指出文中体现元方的“方正”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把握文章大意;提出疑难,讨论交流。2.学会使用文言文工具书,初步了解文言词语的义项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2.能结合生活体验,吸收文中有益于提升自己素养的部分。

二、重点难点

1.熟读并能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准确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大意,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时间,同时要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还要反复朗读,变换方式朗读。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翻译,抓住关键字,重点区分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学思结合,提出疑难,讨论交流,多边互动。

3.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宜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交流分享心得。

四、教学建议

1.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诵读练习,在理解上不必求深,要注意引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在关键字的理解和全文翻译上要下足功夫,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为自能阅读文言打下基础。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独立思考,联系实际,以加深体会。也可组织学生讨论,重在交流分享,不求解决所有问题。

3.要讲究导入的方式。可用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导入,例如《世说新语》中王戎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学有所得。

4.拓展延伸:可推荐《世说新语》中的其它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

第三单元

本单元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刚刚告别童年的我们细细体会、领悟。

1.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2.保证阅读感知的整体性和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阅读速度。3.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4.重点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默读全文,分别找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想两部分是怎样连接的,并能说出百草园“乐”的方面,简洁地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

3.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并能简析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赏析“雪地捕鸟”片段,抓住精准动词,分析其妙处。

4.能够评价文章的选材和“先生”这一人物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2.了解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二、重点难点:

1.在规定时间内默读完全文,并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大意。2.赏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句式,以及系列动词描述过程的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教师给足默读课文的时间,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气读完全文。

2.找出并朗读精彩片段,从远近、动静、感官角度赏析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体会“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的侧重点及前两个“不必说”表达上的作用,并能仿照句式,描写一处景物。还要勾画动词,体会一系列动词的连续使用,生动准确,可以使叙事过程更明晰的作用,也要能仿写。

四、教学建议

1.教师可在课前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中引出本文的教学。

2.处理好教学重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处理更要多斟酌,三味书屋部分为教学难点,一是此部分内容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词语。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3.品味语言。本文写景极为精妙,写景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如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并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10.*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三分钟完成课文默读,注意在叙事过程中的抒情和议论,并体会其作用。3.学会人物刻画的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层层铺垫的作用。

4.理解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意义,注意与题目呼应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题目入手,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师生对话,多变互动,解决问题。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能够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2.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文默读,并能准确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2.理解标题“再塑生命”含义,以及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适当引导,提供脚手架。巩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3.从标题、抒情句,议论句,细节描写句入手,对文本深入理解。

四、教学建议

1.注重选材研讨,引导写作。学生要筛选文中典型的事例,体会从不同侧面突出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和我的收获;了解文章结构安排的妙处,体会铺垫的好处。

2.关注细节描写,结合动词,理解“我”的心情和感受;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注意文章在叙事中的抒情或议论,体会其作用。

3.课外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并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

11.*窃读记(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设置悬念的作用和效果。3.赏析文中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小主人公的心理、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给足默读时间,交流基本内容,讨论、探究疑难问题。

2.采用自主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主人公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求,激励学生珍惜光阴,热爱读书。2.体察人情冷暖,在成长中感受爱与宽容。

二、重点难点:

1.一气呵成默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设置悬念的作用和效果。2.赏析文中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小主人公的心理、情怀。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继续巩固魔都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并借助作者设置的悬念插叙等激发的阅读情绪,一气读完全文,读思结合,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2.跳读课文,选择感动的段落,认真朗读,细细品味,体会小作者的动作、心理,感受她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求。

四、教学建议

1.学习默读。默读是速读的一种形式,是日常阅读中最为常见的读书方式。掌握默读方法有利于扩充学生阅读量,学生终生受益。要在默读中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情感。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2.理清思路。本文较长,悬念的起笔、中间的插叙、突然的转折及深化主题的结尾,都是文章显得凌乱,有一定的理解上的障碍。要引导学生不断产生追问和情节猜想,从而真正意义读懂文章。理清思路。

3.品味语言。本文语言既朴实又生动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联想拓展。名家谈读书经历或读书体验的文章很多,可以找几篇来读一读,如冰心的《忆读书》、冯亦代的《书癖》、柯灵的《书的抒情》等,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12.《论语》十二章(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并记住“君子”“忠”“信”“义”“仁”等常用词语的含义,翻译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

3.体会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大意;提出疑难,讨论交流。2.朗读,理解,感悟,背诵,默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端正学习态度,学会学习方法。

2.能结合生活体验,吸收《论语》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二、重点难点

1.背诵并默写全文,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中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观点,以及修身的句子含义。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把握节奏,注意停顿,反复、变换方式诵读,熟读成诵,准确默写。2.找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方面的论述,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结合生活体验,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心得。

四、教学建议

1.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诵读练习,关键是熟读成诵,在理解上不必求深,要注意引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独立思考,联系实际,以加深体会。也可组织学生讨论,重在交流分享,不求解决所有问题。

3.要讲究导入的方式。可从曲阜朝圣之举和“半部《论语》治天下”说起,讲一些孔子个人的故事,顺带介绍孔子和《论语》,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4.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学有所得。

5.拓展延伸:可推荐《论语》中的其它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

第二篇:2018七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教学目标2.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教学目标3.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学目标4.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教学措施• 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学措施• 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教学措施• 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更多的运用多种语文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一单元阅读1 邓稼先 / 杨振宁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臧克家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4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阅读5 黄河颂 / 光未然6 最后一课 / 都德/ 7 土地的誓言 / 端木蕻良8 木兰诗写作学习抒情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第三单元阅读9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10 老王 / 杨绛11* 台阶 / 李森祥12 卖油翁 / 欧阳修写作抓住细节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 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 / 李白逢入京使 / 岑参 晚春 / 韩愈

第四单元阅读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张中行14 驿路梨花 / 彭荆风* / 15 最苦与最乐 / 梁启超16 短文两篇陋室铭 / 刘禹锡 爱莲说 / 周敦颐写作怎样选材

第五单元阅读17 紫藤萝瀑布 / 宗璞18* 一棵小桃树 / 贾平凹19* 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未选择的路 / 弗罗斯特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望岳 / 杜甫登飞来峰 / 王安石 游山西村 / 陆游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写作文从字顺

第六单元阅读21 伟大的悲剧 / 茨威格22 太空一日 / 杨利伟23* 带上她的眼睛 / 刘慈欣24 河中石兽 / 纪昀写作语言简明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 / 杜牧 贾生 / 李商隐过松源 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约客 / 赵师秀 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文情况1 邓稼先 / 杨振宁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臧克家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4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各课讲解1.《邓稼先》这篇课文人教版原有的课文。这篇课文的特点:传统眼光+国际视野。一 作者他把邓稼先放在从近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人理解邓稼先的伟大功绩。在表现人格魅力的时候,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提升了文章的视野。• 教学时注意落实单元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字斟句酌,把握人物特征。• 具体来说注意运用课后练习。

这次编写教材,我们强调课后练习的要点性,保证一课一得,基本上单元要点和课文重点都设计进了课后思考练习。一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通过让学生对句段初读、细读,帮助学生找到他认为阅读时的关键的语句或段落,之后在此基础上揣摩。通过对选材细节的分析,把握邓稼先这个人物形象。每个单元我们都会利用课文在设计向外活动、阅读的内容,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量。像这道题,训练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暗含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训练,介绍的同时训练口语能力。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2.《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这也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课文。原来课文题目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次恢复了原题。• 这篇课文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诗人写诗人——文字精致凝练,富有诗意。教学时注意:1.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比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 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演讲”中,抓住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 课后第二题就是基于这个点设计的二 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2.单元重点:揣摩品味表达的妙处三 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一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 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3.在积累拓展部分五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五 课后找一些闻一多的诗歌来读,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精神追求,加深对闻一多人格与思想的了解。3.《回忆鲁迅先生》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 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就是:细节化。适合落实本单元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教学要求。课文中还有不少动词运用非常传神,比如,“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4.孙权劝学• 这是人教版的老课文。• 预习、练习不要千篇一律都是翻译。——兴趣,本文特点预习◎ 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的意思吗?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参考注释,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三 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四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五 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翻译提示: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 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调 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第二单元 祖国之恋选文情况5 黄河颂 / 光未然6 最后一课 / 都德7* 土地的誓言 / 端木蕻良8 木兰诗 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所谓“涵泳”,本义是“潜游”,引申为“ 浸润,沉浸”。• 批注 • 本单元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扣住语文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如教材单元说明所说:“家国情怀,是人类一 共有的 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政治灌输和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唤起对于祖国山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的热爱。第二,要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同样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侧重情感的抒发;《最后一课》《木兰诗》则侧重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样是侧重抒情的作品,《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又有不同:前者更为直露,以气势磅礴取胜;后者注重众多意象的排铺和抒情性描写,更为深沉隽永。所以这两篇课文可以落实抒情方式的学习重点。5黄河颂•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语言浅显易懂,情感豪迈直露,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有太多障碍。这课的学习要落实“” 浸润。• 我们说要“浸润”,设计的时候通过设置情境和朗读两条路径实现。• 预习◎ 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想象这一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 课后思考探究一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应当以诵读为主,同时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诵读前,可以通过背景的介绍、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朗读的知识和技巧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笔下塑造的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奔涌而出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情感。• 四 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 注意落实本单元学习抒情方式的要求,这篇课文主要掌握直接抒情。二 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6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也是一片经典的老课文。这篇课文和其他相比较,没有注明出处,就写着根据几种版本的译文改写。• 作品特点:用小视角讲大故事。用阿尔萨斯一个小孩子的角度来讲普法战争的大故事,用一堂法语课来讲爱国情感。•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两步走: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对一些精彩段落、语句做重点品读、批注。本课的“思考探究”部分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安排的。一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气氛学生老师二 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前两题侧重内容的梳理,而且都采取了“比较”的方法,要求学生将“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相对比,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心情、态度相对比,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课”的意义。三 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四 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后两题则侧重写法,一是对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一是对小说中一些意蕴深刻的语句的揣摩理解。同时训练学生做批注。这套教材从七年级上册开始自读课文就有批注,这个单元把做批注作为精读一种方法落实到教学环节中。7 《土地的誓言》• 本文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特点:抒情性强。• 把情感寄予在描写中,具体来说大量的铺陈,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本文是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过多讲解,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大声朗读来感受和品味。“浸润”。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一 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 切的污秽和耻辱。旁批是“我”的“誓言”是什么?大声读一读,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8 木兰诗•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传奇和详略 一《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三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 • 对于这篇课文的知识性方面要注意“互文”这种文言中常见的手法。四 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选文情况9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10 老王 / 杨绛11* 台阶 / 李森祥12 卖油翁 / 欧阳修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精思”。所谓“精”,既指“有重点”(与“泛”相对),也指“有深度”(与“浅”相对)。这个教学重点在各篇课文的预习、课后练习、阅读提示中都有所体现。既有对文学手法的赏析与总结(《阿长与〈山海经〉》),也有交互视角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老王》),还有对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台阶》),当然,更有对文章内容的反思(《卖油翁》)。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9.《阿长与山海经》• 难点是把握阿长的形象。•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吃福橘”“说‘长毛’”这两件事,以及她那些“麻烦的礼节”。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只从当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事,还要从一个没有文化的、不幸的农村女人和一个关爱“我”的保姆的角度来理解。要读出荒诞可笑背后的苦难和希冀。• 这里都是扣着单元教学重点如何熟读精思设计的,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文中的反复之处发现关键语句。一 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一 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课文 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二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自如。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语句,看看二者之间是怎样转换的。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在 童年的感受 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这里从内容和作者角度、态度来入手解决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熟读精思,还要注意对具体文字表述的分析。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山海经》插图 •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10 老王• 这篇课文也是老课文,在确定本文的阅读教学重点时,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第一个角度以老王这个人物为核心,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成整体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词句,等等。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善良,学习作者表现人物“苦”与“善”的手法。一 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一 的 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 另一个角度则以课文的结尾句为核心,从作者的“愧怍”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并触及“‘’”一 老王眼中的 我 这 被文本遮蔽的内容。• 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主要做拓展。当然,也可以从这一角度的反面出发,抓住“生命尊严”的主题解读课文。只要教师对上述教学重点稍加研究,是比较容易设计出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活动的。• 课后第五题基于这样的考虑进行设计。五 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不妨多留意一下结尾的语句。11.台阶•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对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当父亲用汗水和辛劳终于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他却又处处感到“不自在”,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寂寞。自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应该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细节和旁批小说围绕父亲和台阶,有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要认真体会。如写父亲不辞辛劳地去砍“一” 柴,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又如放鞭炮后,“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除此之外,再找出两三处,仔细加以体会,然后尝试着用一两句话进行点评。12 卖油翁• 这篇课文也算是新课文,写陈康肃公善射,有卖油翁不以为然,并用自己往钱孔倒油钱不湿,来表现“惟手熟尔”。• 积累拓展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 • 其意图:;第一,引导师生转换视角看文章,拓宽阅读文章的思路;其二,引导师生反思质疑“当然正确”的结论,得出自己的观点;第三,增强阅读趣味性。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选文情况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张中行14 驿路梨花 / 彭荆风15* 最苦与最乐 / 梁启超16 短文两篇陋室铭 / 刘禹锡 爱莲说 / 周敦颐这些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这篇课文是第一次选入教材,作者是散文家张中行。• 要落实本单元略读的教学重点。略读速度把握基本内容:作者写了叶圣陶哪些事?反映了叶圣陶什么样的品格? • 预习◎ 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篇散文2100 多字,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 略读一遍后,再细读课文。放慢阅读速度,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疑难的地方。• 这篇文章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语言风格。叶圣陶主张语言文字有写话风格,平易自然,简洁,念起来顺耳。张中行赞同这种写话风格。课文里谈语文学习,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或者说是写作教学的素材。三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 话 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 写话 风格吗?举例说说。四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此外,课后拓展,也是仍然是希望学生多读文章,做了关联性的推荐。(1+X)五 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哪些精神品质? 14.《驿路梨花》• 这篇课文是老人教版教材,现行教材没有选用。为了“修身正己”主题,重新选入。• 为了落实略读。• 预习◎ 略读课文,注意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之后再细读课文,想一想“梨花”有什么象征意思。思考探究一 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 梨花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 另一个方面,就是思想层面。不仅从雷锋精神、助人为乐这个角度,这次在此基础上融入时代特点——公德意识。四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15.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的这篇文章第一次进入教材。作者在文中表达关于苦与乐观点:本文提出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洞察幽微。“责任”一词重如泰山,最能折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修养。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阅读时,注意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领会那种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本文是自读课文,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比如,可以采用“结合旁批、明确问题、自主阅读”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升华提高”的方式。•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比如,可以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主要观点;也可以结合各自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的不同;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读完课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新的认识?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 两篇传统课文,搭配。预习◎ “ 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查找资料,说出几篇属于这两种文体的文言作品。思考探究设计一 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道德修养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 单元教学重点:对内容的表达有自己思考。《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有点自我欣赏的意思,而且把自己与众人对立起来,对此必须有所警觉。自道有德,往往不能欣赏他人之德。“出污泥而不染”这句话假定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他自己是纯洁的,这样就把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了。任何人都不应该这样想,必须意识到自己也是普通人,而多数人可能比自己更好。这样的人,即使做了所谓的“好人好事”,也会视之如平常之事,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因此不值得一提。教学中应注意引导,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第五单元 哲理之思选文情况17 紫藤萝瀑布 / 宗璞18* 一棵小桃树 / 贾平凹19* 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未选择的路 / 弗罗斯特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望岳 / 杜甫登飞来峰 / 王安石 游山西村 / 陆游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教学建议

一、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

二、利用比较方法,进行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

三、注意读写结合,加深对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17紫藤萝瀑布作者于行进中见到紫藤萝,回忆往昔,由花儿的枯荣,联系到生命的无止境,表达了对人生如长河的感悟。教学这篇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散文,要引导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托物言志首先要有对“物”的描写,而本文对“物”紫藤萝的描写非常充分。二 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一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 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多感官互通)3.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 托物言志的“志”既有作者悲喜变化的情感,又有作者对于“生死的疑惑” “疾病的痛楚”的思考。教学时可以适当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大背景是文革**时期的遭遇,小背景是作者亲人遭遇疾病的侵袭,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理解本文的思想。一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三 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四 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和同学讨论交流。• 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五 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 如《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8.一棵小桃树• 本文在1990年代曾经入选过人教版教材,当时选入课本时用的题目是编者改动的《我的小桃树》,这次选入时恢复原题。• 细心的老师在阅读课文时,可能会发现本文写小桃树时,反复出现“我的小桃树”这样的表述。这种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表述,表明作者笔下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自己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小桃树是奶奶给的桃核种出来的,蓄着童年的梦,作者对小桃树发芽、长大、开花以及横遭风雨的叙述,都包含着感慨和寄托。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在使用托物言志写法时,如何通过所写之物表达所言之志的(明写小桃树,暗写自己)。• 本文是自读课文,正文旁边的批注提示了内容要点和作者的感情变化,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描写比较细腻,学生自读时可以自己做批注,圈点描写精彩、令人感动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还要落实比较阅读的要求。本文与《紫藤萝瀑布》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本文以叙述为主带有描写,后者以描写为主,阅读提示最后的提问就是基于这个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19 外国诗两首• 这两首外国诗搭配成一课,原来就是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老课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主题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诗歌说话的口吻,并理解其中富有诗意的句子。这首诗被人们广为传诵,就在于它的平和、温暖、娓娓道来,这正是遭受生活挫折的人所需要的。• 《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如何选择,以及回望选择的沧桑感慨,如同“tobe,ornot”一 tobe 样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这首诗的特点是用了许多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象征含义。• 教学时要注意比较两首诗的写法,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来阐释哲理。• 另外,这两首外国诗是翻译作品,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查找不同的译作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哪一个译本的哪些地方翻译得更精彩。这样也可以落实本单元比较阅读的教学重点。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诗句简短,但视野宽阔,意境雄浑。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着眼于此设题。在设题时,通过引导诵读和设计情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一 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 《望岳》高度概括泰山的壮美,并将大自然与诗人的广阔胸怀融合,寄托了他的壮志,其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歌咏泰山的名句。• 《登飞来峰》和《望岳》都涉及“山”,不同的是,《望岳》中的“登”是想象出来的,《登飞来峰》的“登”则是现实的。《登飞来峰》没有过多写眼前之景,重点写自己登高的感受,最后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富有哲理。思考探究第二题,勾连这两首诗的共同点(登山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时可以将这两首诗的异同进行比较。二 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游山西村》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写出了山村的景色和农家的情致,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有景色的动静变化,又富有人生的哲理。• 《己亥杂诗(其五)》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用陆游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成为名句。三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强调积累,书写、运用。四 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五 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不妨自备笔记本,摘抄积累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引用。第六单元 科幻探险•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险和科幻。探险一般是指到荒无人烟或人迹罕至的危险地方去考察,面临困难、应对挑战,刺激身心,激发能量,获得探求的快感和审美体验,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而科学幻想则是依据科学技术原理,以幻想的形式展开想象,构造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表现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憧憬或忧虑。基于科学的虚构,超越现实,是科幻作品的主要特点。选文情况21 伟大的悲剧 / 茨威格22 太空一日 / 杨利伟23* 带上她的眼睛 / 刘慈欣24 河中石兽 / 纪昀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可以结合本单元名著导读的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基地》《哈利�6�7波特与死亡圣器》等书,组织一次读书汇报活动,让学生适时总结阅读科普作品的感受和心得。2.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及名著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阅读传记作品、科幻作品的能力。可以回顾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速阅读)的教学,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统筹同类学习内容的能力。3.过程和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并尝试课外阅读整本书,认识浏览这一读书方法的意义和功用,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同时,以问题讨论的形式,检测学生浏览的质量,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21 伟大的悲剧•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一部著名的历史特写集,共12章,选取了12个历史故事——也就是他认为的历史上12个人类群星闪耀的节点,来表现历史上非凡的时刻,伟大的人物。本课节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一章,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书信、底片、胶卷,发挥想象写出来的。• 1.浏览。这篇文章4200字,在课本这样一个体制里面算是长文了,故事性强,很适合浏览。预习◎ 快速浏览课文。本文约4200 字,请尽可能在10分钟内读完。浏览时,随手画出文章里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还要特别留意每段的首句,这样有助于把握主要内容。◎ 浏览时,哪些段落打动了你?再读这些段落,体会其中展现出的精神力量。• 2.文章主题。在通读全文基础上,结合“思考探究”第一题,把握文章的主题。一 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何处?“伟大”又指什么? • 3.拓展探究。“积累拓展”第四题中引述了斯科特本人的观点,他认为“此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在于组织工作不当,而在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阿蒙森等人用北极爱斯基摩人的狗拉雪橇 斯科特等人用西伯利亚矮种马拉雪橇,这是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斯科特等人另外还兼有科学考察任务,这是不是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还可以探讨这样的问题: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满怀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等人书写他们悲壮的一幕? • 4.课外拓展阅读五 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传记作品,课后可以阅读相应的篇目,如《滑铁卢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等,进一步品味作家笔下的历史图景。22 太空一日• 第一次入选教材,这篇文章原文比较长,入选教材时做了删减。• 本文节选自《天地九重》第六章,分立四个小标题,各有侧重。• 1.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标题为“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通过抓住小标题,可以把握主要内容,也是本文达成浏览的方法。• 这篇课文应该从语言上并不难,但是扣人心弦,关键是能把我们想象中的事情(到太空中去)化作眼前实在的存在。拉近太空探险和学生的距离,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有一定帮助的。所以我们在积累拓展部分设计是:四 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23 带上她的眼睛• 本文是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写而成的,虽然大大地压缩了情节,减少了篇幅,但原著的主干、神髓还是保留下来了。• 一 这是 篇充满神奇想象、浪漫情怀与悲壮色彩的科幻作品。小说从“我”申请度假,主任要求我“再带上一双眼睛去”写起,层层铺开,设置悬念,最后揭开谜底,收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表现效果,让人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1.伏笔和悬念。• 那一支飘浮在空中失重的铅笔,那裤角上留下的两三颗草籽,那第一次地航留下的岩浆小湖泊,这些伏笔和悬念,或者成为情节发展、转折的关键,或者突出、强化了“真实情境”,都非常传神。• 2.科幻特点,人文关怀。• 科幻小说历来有“软”“硬”之分。缺乏理工科知识背景的科幻作家往往回避小说中的科技原理,以传统的小说元素如情节、人物、心理描写见长,是为“软科幻”;反之,具备理工科知识的科幻作家往往对小说涉及到的科技原理尽量运用、理性诠释,而往往忽略小说的人文关怀要素,是为“硬科幻”。刘慈欣的小说,可谓兼两者之长而去其短,作品中有依据科学原理的大胆猜想和假设,又有充盈丰沛的人文关怀精神。24 河中石兽• 作为一则民间故事,这篇具有浓重寓言色彩的故事,如何寻找“河中石兽”是文章的焦点。作者循序渐进,依次叙述了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做法或观点,最后推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任何一种观点或行为,不管从表面上看显得多么有道理,只要是不符合实际情形,不能接受实践检验,就是错误的。所以,做事不能“据理臆断”,要实事求是。• 对此设计了“思考探究”第一题。一 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 2.这篇课文有不少人反映,就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可能不科学。我们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时候,刚好落实质疑和思维训练。预习◎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 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 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 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感 谢 观 看 和 聆 听k i

第三篇: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里高大的皂荚树,有趣的斑蝥,传说的美女蛇,还是三味书屋里方正,质朴的先生,奇妙的'怪哉'虫,课堂上描画的绣像,都记录了鲁迅成长的足迹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中'爸爸'的去世,迫使'我'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理成长历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黄河颂》(光未然)把我们带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滨,让我们感受母亲河的雄浑壮阔;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周年时写给被日本蹂躏的故乡东三省的誓言,炽热的语言背后跳动的是一颗蓬勃而痛苦的心;

《最后一课》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学生领悟母语与祖国的关联;

《木兰诗》勾勒了一位替父从军,纵横疆场,保卫国土的女英雄形象.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杨振宁),有艺术家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还有孙权对将军吕蒙的劝诫(《孙权劝学》).第四单元中的文章尽可能广泛地涉及了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社戏》(鲁迅)以看戏串起一连串的人和事,像一幅民俗风情画;

《安塞腰鼓》(刘成章)的节奏像铿锵激越的安塞腰鼓的鼓点;

《竹影》(丰子恺)以儿童游戏为契机,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讲得深入浅出;《观舞记:(冰心)用文字表现了印度舞蹈中流动的美;

《口技〉(林嗣环)中只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口技艺人却能做到'众妙必备',作者用文字再现了人们听到的一切.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鲁滨孙漂流记》(笛福)节选了鲁滨孙初涉荒岛的一段,表现一个人在身陷绝境时内心痛苦的挣扎和人的精神的强大,《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国前任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中牺牲的七位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夸父追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不懈的探索精神.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珍珠鸟》(冯骥才)写人与鸟之间是如何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的美好境界的,《斑羚飞渡》(沈石溪)写一群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威胁时所做出的出人意料的举动,《华南虎》(牛汉)以虎喻人,讴歌了一个虽身陷囹圄却有着桀骜精神的灵魂,《马》(布封)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家用饱蘸关爱的笔把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写得动人心弦,《狼》(蒲松龄)写人与狼之间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虽简单明了,却也扣人心弦.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如,'成长的烦恼'就是通过采访,交流,模拟情景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成长中的挫折,忧愁.三次大活动分别是: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的,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黄河,戏曲,马,我们选择了这三个极有文化含量的事物,把它们作为活动的切人点,由这三个点生发开去,可以让学生将触角伸人历史,地理,生物,文化,科学等不同领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著名古诗词.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汉语知识:了解实词.二,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3,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比较顺利

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2,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3,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三,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6,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7,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8,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9,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10,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1,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14,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15,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四,培优辅差计划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五,教学要求

1,进一步增进对语文课的认识.2,课前要提前预习,最低要求是扫清字词障碍.3,强化养成教育,加强积累.继续使用好《成长记录》,每周检查:二-三段摘录,并有学习评价和学习心得;2-3段字写文章,积累要有价值.4,增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5,加强课堂常规建设,养成良好习惯.六,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校园广播,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七,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及时写好教后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主要从学生角度,从发展角度,从个性角度思考题,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排结构

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二、各单元简要分析

第一单元

1、体裁《诗歌》

2、课文:《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

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凝练、含蓄、优美的艺术语言,使之结合亲身体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感知诗中形象,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少讲多读,揣摩感受,训练联想和想象力,进入诗的意境。

【教学要求】熟读诗歌,最好背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第二单元

1、体裁:议论文(演讲、书信)

2、课文:《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

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微笑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了解演讲稿和书信的特点和差异,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品味深刻语句的内含,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实施教学。

【教学难点】跨越时空,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各自深邃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训练逆向思维,大胆质疑,培养敢于向权威和经典的勇气和批判精神。

【教学要求】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第三单元

1、体裁:小说

2、课文《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语文学习:《青春随想》 【教学重点】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和组成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借助赏读少年成长小说,广泛了解社会和人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要求】能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第四单元

1、体裁:议论文(随笔、杂文)

2、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短文两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语文学习:《好读书。读好书》 【教学重点】了解议论文三要素及其特点、判断方法,能区分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弄清立论与驳论的区别,认识读好书的重要意义。把握议论文与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要求】阅读过程中,能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第五单元

1、体裁:小说(古典精华)

2、课文:《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

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语文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教学重点】把握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和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习古代口语语汇,扫除文字障碍,获得审美享受。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巧妙结合,运用历史观考察和品评人物。

【教学要求】学习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语,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第六单元

1、体裁:文言文(史传文学)

2、课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词五首》

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语文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旨,领会文本精髓。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从史料中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祖国而甘于鞠躬尽瘁的传统精神。

【教学要求】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四、名著导读

本册导读的名著是《水浒》、《傅雷家书》和《培根随笔》,与课内相对应。注意沟通课内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展他们的视野。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外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包括哲学、历史等学科的名著。

五、附录

“附录”有“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前两项是文学欣赏的常识介绍,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和小说;后两项是有关语法修辞的知识归纳,可以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运用。“附录”中的知识.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自读,多少予以了解,有助于学习。

第五篇: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

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各单元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第二单元

(一)教学内容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三)教学重点 黄河颂/光未然: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最后一课/都德: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8 木兰诗: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第三单元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培养爱心的单元,培养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体谅人、同情人、关爱人的感情,特别是关注关爱普通人、弱势群体。

(二)教学目标

学习观察生活、挖掘普通人身上的写作材料。进一步学习记叙文中多种手法的运用,使记叙文向艺术性发展。

(三)教学重点

9《阿长与〈山海经〉》(记叙性散文)观察、体味普通人身上的人情,重视亲情、友情,学会关爱人。学习本文从平凡小事中挖掘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和“欲扬先抑”的手法。

10《老王》(记叙性散文)观察、感受普通人身上的美德和善良,学习本文从常见小事中观察、提炼题材及白描叙述中含情的手法。

11《台阶》(小说)体会、理解父母亲养家的艰辛及对子女的爱心。学习从平凡普通生活中寻找题材、围绕中心事件、通过“我”的眼光塑造中心人物的手法。与《背影》比较不同。

12《卖油翁》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四单元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三)教学重点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14.《驿路梨花》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

15.《最苦与最乐》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16.《陋室铭》作者通过写陋室不陋表达了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爱莲说》则寄寓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人的鄙弃,表达自己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第五单元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书法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运用分析对比阅读的办法,分析作品质检的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拓展视野。

(三)教学重点 紫藤萝瀑布/宗璞: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文章主旨的显现;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18* 一棵小桃树/贾平凹: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品质。

19* 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在情感酝酿中诵读;体悟人生哲理。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通过品味关键字词感受本诗的内涵。古代诗歌五首: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第六单元

(一)教学内容

探险,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对自身的挑战。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抑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而科学幻想,依据科学技术的原理、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假说,展示了人类对未来的大胆想象。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希望同学们从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三)教学重点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太空一日/杨利伟: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23* 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河中石兽/纪昀: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政治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分析 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王敏勤教授说过:"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下面我从九个方面......

    七年级语文说教材

    研标说材磋教艺 争高创效露端倪沙市区锣场学校 孙金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沙市区锣场学校的孙金平,我今天说教材的题目是研标说材磋教艺......

    六年级语文上六单元教材分析

    “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内容:诗海拾贝;与诗同行 一. 诗海拾贝: 1.《诗经•采薇》是一首四言诗,在我国以《诗经》为代表的古诗中是很常见的; 2《.春夜喜雨》五言律......

    六年级语文上三单元教材分析

    把握单元主题,强化训练重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安排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是《穷人》《唯一的听众》,略读课文是《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

    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材目录[五篇]

    人教版初一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第1课散步 第2课秋天的怀念 第3课羚羊木雕 第4课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 母亲》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 第二单元 第6课我的老师 第7课再......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上册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一课时 中学序曲 第二课时 少年有梦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第一课时 学......

    七年级语文(上)

    七年级语文(上)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呼兰区康金中学 张晓明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多形式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2、 学习......

    七年级语文上

    七年级语文上《陌上桑》学案 备课教师:刘翠萍学生:七年级 课题《陌上桑》_课 型 新授 教学时间:1课时 自学目标: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 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学习本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