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和顺县东关示范小学 侯素英
这一单元数学广角,主要通过一些与人们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事,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方法的合理性以及策略的最优化。
今天我所教学的例1主要是通过一般家庭中,母亲烙饼这一常见事例,训练学生探求方法的合理性。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活动情景,使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即生活化的理念。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最优化的思想。3.通过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意识。4.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渗透劳动光荣、敬老礼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合理的烙饼方法;规律的揭示。教学关键:三张饼的合理性烙法。
结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探究规律
五、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下面,我具体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我觉得,如果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例题,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首先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然后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由于这一例题的解决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帮助大部分同学攻克难点,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饼型圆片做为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烙一烙,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方法的合理性,从而理解并掌握9分钟烙三张饼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索的方式,解决烙4张……10张饼所需的最少时间,完成表格。并通过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解决如果烙A张饼所需的合理时间,向学生渗透数学的函数思想。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方法的合理性。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层层递进,既帮助学生内化了知识,也渗透了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完本节课后总体感觉还有几个不理想之处:
1、一张饼不处理,两张饼只能同时烙。这节课是体现优化的思想,怎么才能实现优化,不由教师说,而是要通过学生去体现出来的,学生如何能体现?要让学生去经历,一点点去感受,然后才能感悟出来,优化是渗透的,不是传递。烙一张饼和两张饼的时间是一样的,为什么?
2、三张饼也要多样化的方法呈现。三张饼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一共有三种方法,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没有出现一张一张烙饼的方法,只出现了两张一起烙之后,再烙一张饼。还有就是三张交替烙。教师这样的设计也没有体现出三种方法依次优化的思想渗透。三张饼烙法要列表比较,从而感受一种比一种方法的优化。
3、列表比较方法只体现知识,忽略了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师设计的表格有三个内容:饼数、最佳方法、所需时间。实际上这个表格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但是少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每个饼数烙几次,一次三分钟,几次的时间就很容易出来了,这样更容易总结规律,尽快实现优化。
第二篇:《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反映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起点,烙饼的图示凸显了直观优势,有助于学生理解最优的烙饼方法。
课始用煮蛋这一生活事例导入,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生活中优化的方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3张饼的烙法”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然后通过对比、演示,强化关键步骤的操作,并让学生进行再次操作,帮助学生建构烙3张饼的经验,渗透优化思想。再次操作之后发现,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烙的有板有眼,有效的处理了教学难点,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寻找既省时又省事的烙法,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归纳总结规律时,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让部分学生提前进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实践应用环节,出示连线法、列表法和列式法多种方法进行解题,发散学生的思维,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不过,本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当学生的回答与预设不相符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而由教师代替学生说出结论;教师的课堂用语还不够精炼,课堂评语还不够富有生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学习需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时效。
第三篇:《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爸爸妈妈和我每人要吃一张饼”来导入,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地感受到数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生活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烙饼这件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不断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发现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开始,我先以“如果一面需1分钟,两面都要烙,那么烙一个饼要多少分钟?如果烙两个饼呢?”开始提问,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如果烙一面需要1分钟的话,那么饼的张数乘1正好就是最节省时间。接着,提问若每面烙3分钟,2张饼需要几分钟,3张饼,4张饼„„以3张饼作为关键,让学生用圆片代替饼摆一摆,用图画一画,表格填一填,让学生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体会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烙饼这件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不断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发现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体会快速烙饼法的好处。
在讨论出三张饼的问题后,我提出了四、五、六、七、八张饼最快需要多长时间,我让学生分别用表格填一填该怎么烙饼最节省时间,在填出表格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单数、双数的烙饼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得出,要烙的饼数是单数的话就两张两张地烙,要烙的饼数是单数的话先两张两张地烙,后三张用快速烙饼法烙。同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需要烙饼的张数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推理和猜测出:饼的张数乘3就是最节省时间,接着我追问3是什么,得出烙一面的时间×饼的张数=最节省时间。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挺顺利,但我感觉我一直带领学生一步步操作,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朝这方面努力。
第四篇: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1、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客人到了,请客人吃东西’这常见的招待客人之礼”来导入,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生活的需要。
2、创造学习机会,体现“以人为本”。
一个个具体事例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体会优化思想,而不是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比如,为客人烙饼。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烙饼这件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不断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发现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重体现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运用不同的方式让每个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果,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课堂上,我主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
4、以生活事例为切入口,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解决“怎样让三位顾客都能尽快吃上菜”这个问题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自己对本堂课教学之后的一些感想。当然,从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自己深思。例如:
(1)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有较好的帮助,但有时也有负作用。例如,在小组交流“三个饼如何烙,能尽快吃上饼?”时,有位小朋友竟这样问我:其中一个饼烙了一面后拿下,过了3分钟就要冷了,再烙另一面3分钟就不够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但若把它当成一个数学模型来研究时,这些就忽略不计了,这就是数学与生活的区别。所以对这种情况,我私下及时对他作出回应,并给予解释。
(2)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更是严谨的。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每一个细节,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提升烙饼的时间与所烙饼的个数的关系时,我应该及时提问:“烙2个饼需6分钟,烙3个饼需9分钟„„,每个饼需3分钟,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而事实上是有特例的:当饼的个数是1个时,就不符合此规律。所以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应抓住时机拓展延伸,从而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并通过辨析来修正此规律。
总之,重新创造和使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要在优于教材上提供资源的情况下进行,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资源。至于所上的课,我不管失败还是成功,只要自己努力钻研了,其结果并不重要。我总相信这样一句话:不磨高一尺,怎能道高一丈呢?
在解决“怎样让三位顾客都能尽快吃上菜”这个问题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自己对本堂课教学之后的一些感想。当然,从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自己深思。例如:
(1)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有较好的帮助,但有时也有负作用。例如,在小组交流“三个饼如何烙,能尽快吃上饼?”时,有位小朋友竟这样问我:其中一个饼烙了一面后拿下,过了3分钟就要冷了,再烙另一面3分钟就不够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但若把它当成一个数学模型来研究时,这些就忽略不计了,这就是数学与生活的区别。所以对这种情况,我私下及时对他作出回应,并给予解释。
(2)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更是严谨的。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每一个细节,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提升烙饼的时间与所烙饼的个数的关系时,我应该及时提问:“烙2个饼需6分钟,烙3个饼需9分钟„„,每个饼需3分钟,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而事实上是有特例的:当饼的个数是1个时,就不符合此规律。所以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应抓住时机拓展延伸,从而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并通过辨析来修正此规律。
总之,重新创造和使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要在优于教材上提供资源的情况下进行,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资源。至于所上的课,我不管失败还是成功,只要自己努力钻研了,其结果并不重要。我总相信这样一句话:不磨高一尺,怎能道高一丈呢?
第五篇:烙饼问题 教学反思
烙饼问题 教学反思
反思今天这堂课,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数学课堂结构性强,数学味浓。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我采用“主题式”数学课堂活动的形式,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设计了烙1张饼要多长时间;烙2张明确烙饼规则;烙3张饼体验优化思想;烙4张、5张、6张、7张、8张饼寻找规律。四个活动层层递进,结构性、思考性强,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2、较好地摆正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
“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从情景材料看是一个生活问题,但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却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优化思想。今天我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实际生活中的烙饼与数学中的烙饼是有所不同的,它忽略了一个拿开冷了,重新再烙要多花时间的现实性),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数学与生活是有联系的,数学是源于生活,但数学不完全是生活,数学要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实例是一个原型,目的是建模,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
3、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强,效果好。四个活动,每个活动我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过程。
4、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需继续。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沏茶、码头卸货等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运筹思想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这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烙饼问题”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运筹思想不是仅靠这一节课就能让学生领悟清楚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继续注重这方面的渗透,让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