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艺术论》读后感(写写帮整理)
《教学艺术论》读后感
在假期空隙时间,有幸拜读了李如密著的《教学艺术论》。虽然作为一名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近二十年来,在教学体会和感悟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但通过再学习《教学艺术论》,较为系统的体会名师的教学规律和经验,还是使我感触颇深。
《教学艺术论》共分十四章,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艺术思想的历史发展、教学艺术的本质、教学艺术的特点、功能及分类、教学艺术辩证法、教学艺术交流过程及其规律等等。核心思想:‚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不仅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识,更是我们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的切身体验。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图像(包括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带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的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教学艺术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教学艺术指凡是涉及教学的一切环节和范围所运用的艺术;狭义的教学艺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换言之,‘独创性’就是教学艺术的本质。其它一切特点都必须蕴含独创性。独创性贯穿教学艺术的始终,是教学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但必须注意,追求教学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才追求教学艺术的。教学的‘独创性’必须以取得最佳效果为取舍标准。
针对《教学艺术论》的论述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的感悟和体会。
一、形象性。形象性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形象思维是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 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比较 复杂的范畴。当前初中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因此,很 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在教学中,利用想象进行形象思维培育的方式很多,关键是要找到‚触发点‛、‚着火点‛。丰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学 生思维的常规与定势,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针对中学生语文教学的形象性思维训练,如:在一堂作文课上,语文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菊花,启发学生由这支花开始联想。学生很快便联想到菊花高洁的品格,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也想到陶渊明淡泊名利的情怀。这种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物象在头脑中浮现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学生要善于创造想象,同时储备大量的素材,不断优化整合。教师可采用辐射想象的方法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以一个事物作为出发点进行发散思维,由点及面向熟悉的事 物辐射。通过丰富学生头脑里的物象,学生创造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也就锻炼出来了。
二、情感性。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学习,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学习,又要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学习的过 程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感情的过程。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知识与灵性‘生长’的地方‛,那每篇课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就是促进它‚生长‛的‚养分‛,有了丰富情感 的滋养和熏陶学生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首先老师自己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 情感因素,深刻理解文本情感,把握好每篇文章的主题 和情感,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动之以情的来讲 解、引导,将这些美好的情感因素潜移默化地传送给学生。其次,教师找准课文情感与学生情 感的契合点,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学习环境,要从学生 的角度创设教学情境,架设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进行情感交 流的桥梁。最后,语文教学不应是单纯的知识教 学,还应发挥学生的思考力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进行深入的情感思考,通过文本教学使学生灵魂得到净 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在教学时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情感,那在学习后的迁移巩固阶段我们更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思考。
三、审美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设美的意境,并能够进入美的‘角色’,带领学生曲径探幽,深入美的境地,把握教材中的美意,领略美的风光,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接受人生的启迪。我们课文中有 很大一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美育便利。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引导学生审视、体味,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以提高鉴赏力,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健康人格。我们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讲演以及娴熟的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传达美的信息,营造美的氛围,构建美的环境。以富含艺术性的语言 来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爱美的热情;也可以引导学生于阅读中 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着的美,体悟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美。
四、个体性。教学是一种精神劳动,创造的是精神产品。没有个体性,教学艺术就显得机械、呆板。正是教学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才使教学艺术风格千姿百态。教学应该强调个性,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这就如同演讲,应该具有不同的风格.百花齐 放才是春。过度的强调形式会抹杀个性的教学风格,慷慨激昂和娓娓道来都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在当今的教学实际中.尤其是在许多的教学竞赛中,对于形式的要求却越来越多。例如,板书的书写和设计、教学动作的设计、课堂互动的设计等,其结果是注重了形式,却损害 了教学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与自己的 性格、知识结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紧密的关系。因此,过多地强调形式会限制甚至损害个体教学风格的形成。此外.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在刻意的设计之中,而是自身内在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教学风格既是一种外在表现,又是一种内在知识贮存的外释。
五、创造性。创造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更多地表现在表达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方式方法上。教师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认识、处理、评价等溶进授课的方式方法上,从而创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教学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消化、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首先,创造性的教学手段要求营造教学氛围。如:课本《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创造出有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景氛围。其次,创造性的教学手段要求学会最大化的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更为突出,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本地资源,使所有资源(器材)合理地融入教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创造性的教学手段要求挖掘学生的潜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于人才来说,具备创造性无疑会受到社会的亲赖。怎么才能使学生具备创造性,挖掘学生潜力是关键。在教学中,注重对知识过程的探讨和经验性的传授,减少对知识结果的直接传授,将对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得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能力的养成。
参读了这些教学艺术的总结经验,对我的触动是很深的,相比自己平时的教学,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通过系统了解这些论点,可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做仔细策划和斟酌,把作者的思想与我的实践结合起来,争取把教学这门艺术做好。
第二篇:教学艺术论读后感
《教学艺术论》读后感
《教学艺术论》是李如密著作的。本书共分十四章,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艺术思想的历史发展、教学艺术的本质、教学艺术的特点、功能及分类、教学艺术辩证法、教学艺术交流过程及其规律等等。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对我很有启发。“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不仅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识,更是我们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的切身体验。我就从新课程理念下的提问艺术来谈一谈我的学习体会。
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呢?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艺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
一、提问要有目的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三、提问要有序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四、问题要有“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五、提问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六、提问要有科学性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即使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教师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用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要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点、难点问题。
七、提问要灵活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八、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只是我对这本书中一小点的解读与体会,我会好好把作者的思想与我的实践结合起来,争取把教学这门艺术做好。
第三篇:《教学艺术论》读后感
《教学艺术论》读后感
申万花
本书是李如密著作的,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读完本书我感触颇深。本书共分十四章,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艺术思想的历史发展、教学艺术的本质、教学艺术的特点、功能及分类、教学艺术辩证法、教学艺术交流过程及其规律等等。“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不仅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识,更是我们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的切身体验。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图像(包括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带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的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教学艺术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教学艺术指凡是涉及教学的一切环节和范围所运用的艺术;狭义的教学艺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艺术。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换言之,‘独创性’就是教学艺术的本质。其它一切特点都必须蕴含独创性。独创性贯穿教学艺术的始终,是教学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但必须注意,追求教学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才追求教学艺术的。教学的‘独创性’必须以取得最佳效果为取舍标准。
关于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形象性。形象性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艺术注重形象,常常借助于语言、表情、图像、音响系列等方式,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现象进行描述。
二、情感性。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学习,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审美性。意境的美,主要表现在教师创设美的意境,并能够进入美的‘角色’,带领学生曲径探幽,深入美的境地,把握教材中的美意,领略美的风光,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接受人生的启迪。
四、个体性。教学是一种精神劳动,创造的是精神产品。没有个体性,教学艺术就显得机械、呆板。正是教学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才使教学艺术风格千姿百态。
五、创造性。创造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从起点到终点,而终点又是下一个起点。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表达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方式方法上。教师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认识、处理、评价等溶进授课的方式方法上,从而创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四篇:教学艺术论
现象:学生迟到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现象,本身是一件轻度的违纪现象,可算是一件小事,但却不可小觑。因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今日上学迟到、纪律散漫,明日就有可能责任心差、道德滑坡。所以不可小事化了、等闲视之。但是如果处理过激,抑或听之任之,均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品格的形成,甚而酿成极端的恶性事件。
问题:
1、老师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如何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他的错误?
3、如何彻底杜绝迟到的现象?
现象剖析与意义:针对学生迟到这一教育现象,关键要做到的是正确的语言表达。教师的口头语言,在教育学上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准确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它的正确、完美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本身又昭示着教师的育人态度、对学生的期望值,同时无疑又对学生充满审美示范意义。
同样是面对学生的迟到,要以诚挚和宽容温暖着学生的心扉。在不着痕迹之余,点石成金,激励迟到同学的强烈上进心。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信赖其评价的敏感又脆弱、纯真又无辜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有着格外强烈的被理解、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尽管学生偶尔地因种种原因迟到了,但毕竟是“到”了,我们为人师者如果注意到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定会拉进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一当十,达到意想不到的提升效果。
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提倡迟到的学生不用喊“报告”,可以安静地推开门走进教室。课下再了解原因,及时教育。或改“报告”为“对不起”、“很抱歉”或轻轻的敲门声。在学生迟到中渗透常规的礼仪教育,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观念。既让教育充满礼仪之美,又无形中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塑造了学生的个性之美。
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学生,我们无须多言,只要稍加暗示,就能收效。
当然,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迟到的现象,首先要从学生内部心理着手,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感知的目的性规律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一件事的目的愈是明确,我们做事的态度就会愈端正,意志就会愈坚定。有些学生上学迟到,与对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无关系。
其次,学生迟到除了有自己的内因外,作为外因的教学同样不可忽视。教师作为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应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力求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兴趣的焦点。试想,如果教师能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科学知识中的美,做到上课堂堂精彩,处处曲径通幽、美不胜收——教态得体、谈吐优美、节奏有张有弛、意境引人入胜,让听者如沐春风,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学生抢着去都来不及,还会迟到吗?
教育无小事,处处皆育人。综上所述,面对学生迟到这一小小的教育现象,只要我们悉心观察、巧妙使用,就能以美的心态、美的语言、美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同时又不断收获学生的成长进步之美,既治标又治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体现教育之美,努力实现教育的“真、善、美”的自由境界!
第五篇:论艺术的精神读后感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艺术完全由一个具有着亚裔血统欧洲人用“精神”的力量释放包围——艺术,在伟大的20世纪显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内在力量,被无数注重人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重新解读与创造。从这本书的总体风格来看,书中弥漫着沃林格尔对艺术表现的本质解释以及20世纪整个思想文化氛围下的尼采、叔本华等所提倡的自我意志的含混氤氲,这是把二元论作为世界观的典型体现,并且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创作的思想源泉及理论基础。
自康德起,艺术就不断地寻找它自律的道路,像现代人寻找个人位置一样,艺术在欧洲经历了几百年的注重“写实”的探索之后,逐渐的开启了新的方法道路。“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不但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20世纪,抽象主义作为主导艺术之一“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纪的面貌”,叔本华在《康的哲学批判》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可见世界幻觉的产物,是一种骗人的巫术,一种把视觉幻想和空间加以比较所产生的无根基、即无自身本质的外观,这个可见世界是一层环绕着人类意识的浑浊的迷雾,它是那种同时是错误和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人们可以在说他不存在的同时说他是存在的。”康定斯基在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文化产生着巨变的背景之下,追求精神自由,强调内在力量的作用,成为了《论艺术的精神》的原动力与理论出发点。
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的最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这篇文章分为了概论与绘画两个部分。概论中用引言、运动、精神转折点与金字塔四个小部分解释了他对于艺术品、艺术家等的定义与互动把艺术的过程与变化归结到精神的作用并以一种运动的方式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读者。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有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举,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件优美的作品是内涵和外表统一和谐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幅画是个精神有机体,他像一切物质有机体一样,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艺术的原动力来自于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作者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中,灵魂与肉体紧密相连,它通过各种感觉媒介产生印象。演绎了欣赏艺术品的整个过程:感情(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感受——>感情(观赏者的)。整个过程似乎揭示了作者的理论主旨:精神至尚。艺术品的形式应该“内在的,所以它孕育着希望和未来。”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是“能够描绘一切事物的人。”抽象的论述和高亢的基调铺垫了艺术精神的“运动”,精神生活所代表的“巨大的锐角三角形”,也许也是康定斯基绘画思维的产物,又也许是他抽象成果的宣言符号。这个巨大的三角形需要冲破的,不仅仅是旧的“怎样表现”的向上的物理运动,同时在内部的形式里也有着层出不穷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稳定结构。
随着三角形的运动,内部的结构似乎在一个临界状态开始动荡,带着摇摇欲坠和呼之欲出的惊悚,人类的精神终于出现了康定斯基所认知的“转折点”。在“精神的转折点”一节中,蕴含着批判的影子,康定斯基提出了他对于时代思想混乱的出路及自己的艺术理论基础:通神学,并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内心。他标榜了布莱维斯基夫人的理论把梅特林克与瓦格纳作为了例证的典型从象征与重复的文学手法与结构等发掘了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在他所引证的伟大的艺术家之中,有音乐家和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画家,但无一不都指向了他所旨在阐明的艺术的内在精神力量即向上的,冲破传统追求自由的状态。
在“金字塔”一节中,充满了康定斯基近乎豪迈的对艺术的展望“‘自我分析’可以把每门艺术和其他艺术区分开来,它们之间的相互研究使他们的内在努
力重新结合。每门艺术均有其独有的力量,这是无法相互替代的。最后,各门艺术的独有力量可以相互配合,而这种配合终将导致我们现在可以展望的一门新的艺术——真正史诗性的(monumental)艺术。”
《绘画》是《论艺术的精神》中的第二个部分。这个部分可以看成是第一部分的理论实践。绘画是康定斯基在三十而立之后才开始追求和耕耘的艺术形式。在这部分里,显然是康定斯基在此之前的,对于艺术的无尽热爱和探索的一个总结性的结晶成果。看康定斯基的画,我们不难理解这部分所诠释的内容,像他提倡的“感觉”一样,我们用内心的情感去感受他的画:丰富、跳跃的色彩,绚丽的、仿佛又节奏的音乐感„„在这部分或者描述或者解释的理论中就能更深的了解作者所言的理念。艺术是发自于人类的需要,绘画“色彩和谐统一的关键最终在于对人类心灵有目的的启示激发;这是内在需要的指导原则之一。”而内在需要原则成为了超脱于非本质的、普遍存在和唯一纯粹的艺术标准和原则。在第一部分中,康定斯基对于“金字塔”的理论揭示了他所理想的史诗性的艺术。音乐和绘画的紧密联系必会使绘画在抽象性上发展,最终达到绘画构成的境界。在“形式和色彩语言”中,有种种神秘的质感,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又蛊惑着抽象艺术蠢蠢欲动的情愫围绕着心理学和形而上构成了“纯粹结构形式”最终提出了“数是各类艺术最终的抽象表现”理论。“凡是由内在需要产生并来源于灵魂的东西就是美的。”
艺术家要具有的三大责任:1)他必须发挥出自己的天才;2)他的行为、情感和思想与常人一样,但他却必须用他们创造出一个精神境界,这精神境界要么情节纯净,要么掺进了杂质;3)他的行为和思想是创作的素材,他们将会对他创造的精神境界发生影响。从这种互动式的纲领下,似乎隐含了康定斯基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在最后的“结论”中,康定斯基表明了他的观点:“我们正在迅速临近一个更富有理性、更有意识的构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画家们将自豪地宣布他们的作品是‘构成的’——这是与他们根本解释不了的印象主义者的主张相对而言的,宣布他们的艺术来自于灵感。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有意识的创造的时代,绘画中的这种崭新的精神正与思维携手并进,正在迈向一个伟大精神的纪元。”不得不说,这是构成主义的宣言,抽象艺术的先锋理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