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目录
一、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呈现的总体特征探究...............................................................2
1、趣味性......................................................................................................................3
2、情感性......................................................................................................................3
3、创造性......................................................................................................................3
二、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艺术...............................................................................................4
1、导入艺术..................................................................................................................4(1)、析题导入法.................................................................................................5(2)、歌曲导入法.................................................................................................6(3)、谈话导入法.................................................................................................6
2、提问艺术..................................................................................................................7(1)、提问态度——精心准备,温情催化.........................................................7(2)、提问角度——巧妙切入,激趣生疑.........................................................8(3)、提问的广度——面向全体,开阔思维.....................................................8(4)、提问深度——难易适当,促进发展.........................................................9
三、板书艺术.....................................................................................................................10
1、课题板书艺术........................................................................................................10
2、主板书艺术............................................................................................................11
四、课堂组织艺术.............................................................................................................11
1、课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情感。....................................................................12
2、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学生永远是主体。............................................................13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摘要: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对有效的组织课堂有着极大的作用。当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艺术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的总体特征探究。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艺术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
一、趣味性,二情感性,三、创造性。
第二方面,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深究。窦桂梅课堂教学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的导入艺术、板书艺术、提问艺术、课堂组织艺术四个方面。
关键词:窦桂梅 教学艺术 导入艺术 提问艺术 板书艺术 组织艺术
Abstract: Teaching is both a science and an art.The study of teaching art of effective organization classroom has a great effect.Currently there are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for Dou GuiMei Chinese teaching art is lack of systematic study.The Dou GuiMei language teaching art research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 the one hand, Dou GuiMei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rt to explore.DouGuiMei language teaching art presents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ne, interest, affective, and creativity.Second, DouGuiMei Chinese teaching art.DouGuiMei classroom teaching ar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lassroom import, blackboard writing art, art, art of classroom organ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o ask a question.Key Word:
一、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呈现的总体特征探究
教学是一门四季常青的艺术。在这门艺术中,教师是耕耘者,出了不少力,流了不少汗,施了不少肥,也费了不少心思。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的特征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独到见解,是对教学方法具有内驱力的反映,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磨练的结果。窦老师的教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学艺术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趣味性;二情感性;三创造性。
1、趣味性
窦桂梅的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注意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力求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比如窦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在解说晏子名字由来时,窦老师问同学们“假如我生活在晏子的那个时代,也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人们是不是叫我窦子啊?”台下的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本冷清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了。学生们也开始跟着老师的步调,积极的加入讨论之中。除此之外,窦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创设一个自评与互评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进行自我修正与提高。
2、情感性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心灵的唤醒。母亲的一个微笑,可以使孩子产生信心;老师的一句表扬,可以激励孩子克服困难。教师的使命就是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情感和潜能。在窦老师教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窦老师这样解说:或许有的家庭正处于破裂的边缘,一句“狄姆的围巾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纽带”使孩子明白了自己不是孤立的;或许因怨恨而疏远爸爸妈妈,一句“温馨与酸楚彼此渗透,无奈与达观互为包蕴”,能让孩子也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当然,更多的是“其乐融融”,这些简单的画面、动人的细节,带给孩子的是丰富的感动,让他们回味起温馨与幸福,学会加倍的珍惜。
3、创造性
有人形象的把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比成空中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课内的芝麻被弄成了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也没抓住。说的是学生缺少大量的阅读。窦桂梅老师的课独具创新,一改死守教材的做法,不以教材为唯一标准,补充了大量的课外阅读。窦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补充的资料有《雨果致巴特莱的信》;龚自珍的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李大钊的诗“圆明两度昆仑劫,鹤化千年未刃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以及很多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等。这些材料不但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还积累了大量素材,拓宽了视野,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
窦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又自然真实,尤其具有创造性。窦老师的课,其实已经由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到感悟人生这一境界上。在课堂上,窦老师诠释了如何处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的偏差而不显得循规蹈矩,诠释了如何立足文本而又不墨守成规合理开发课堂资源。这样的课堂是学生自我的塑造和个性的塑造的双重结合。
二、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讲的层次,而且应该是一层深一层地理解,不是一层一层的叠加。②窦老师在燃烧温度的情境下扩充广度,在扩充广度的的基础上提高深度,自然而然水道渠成。窦老师将导入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组织艺术巧妙的结合,给观者呈现一堂出精彩纷呈、充满哲思、激情飞扬的语文课,体现了一种高雅典范的课堂教学艺术之美。
1、导入艺术
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便是“导入”。“导入”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具有协调、诱导、衔接等多种作用③。在教学过程的众多环节中。一个新颖的“开讲”往往能为整个课堂奠定“基调”。语文课上如果能巧妙的运用生动、创新的导入方法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带进学习的情境,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设计导入时既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特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导入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经说过: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②② 徐士启,《浅谈语文课导入的艺术》[《学苑教育》],2012·15,第32页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2007年版,第212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导入语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这座桥架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窦桂梅的语文课堂中,“导入”这一环节占有重要地位。窦老师汲取百家之长、兼容并蓄,形成一己之风,独具艺术魅力。在窦老师的课堂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1)、析题导入法
文章的题目是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蕴的文眼。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窥视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精髓。因此,要读懂一篇文章,首要步骤就是要读懂题目。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题目,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的题目多种多样,有的题目以特定的语言形式,标示出鲜明的文体特点;有的题目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有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里,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精彩片段,又常常以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题目;还有一部分课文的题目里,蕴涵着难以觉察的特殊意味。
运用课题来导入,以课题作为切入点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导课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题目推想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如窦桂梅老师教《再见了,亲人》:
师:请跟老师一起写“亲”生:略
师:我们祖先看到枝叶的繁茂,联想到是下面的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来指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生:略
师:我们也会用歌声,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生:略
师:为了表达父母长辈对我们的爱,我们用歌声表达“慈母手中线„„”生:略„„ 师:不知你们发现没有,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有时也被我们叫称为亲人„„ 师:下面让我们跨越国界,放眼世界„„ 师: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当年的朝鲜人民„„
在本堂课教学中,窦老师紧锁题目中的“亲人”二字,从会意字“亲”入手,然后领导学生想象“树木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 5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亲人之间的血脉相连,然后通过联想抗洪抢险的战士,“非典”期间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引导学生领会同胞之情,再引导学生联想跨国界的亲情,引出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三步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再见了,亲人》,体会中朝之间深厚的亲情。(2)、歌曲导入法
歌曲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它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窦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首先和同学们一起唱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在轻快明亮的旋律中,学生心情愉悦、兴致勃勃。恰到好处的利用歌曲进行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课堂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也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除此之外还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丰富了教学形式。(3)、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能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和蔼的神情,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轻松的谈话,营造了温馨的“学习场”,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双方的感情得到很好的沟通。它让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减轻了对新知识学习的恐惧感。在《晏子使楚》这一课的教学中窦老师就设置了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彼此的问候,从我们的表情和我们的状态,送大家三个字:“精、气、神”。我们彼此做一个鼓励,让我们在这一堂课里互相地鼓励自己,为我们自己送上这样一句牌匾上的话。该从哪读起?自己大声地读一读,开始——
生:规圆矩方。
师:如果能像刚才问好一样,富有节奏地读,那就更好啦,读——规圆钜方。可 6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以用北方人的发音读——规圆钜方。就是这个“矩”字,我特意用了三声来强调,你发现这个字上多了什么?
生:这个字上面多了一点。
师:这个书法家写这个字肯定不是错字,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字上加一点?大胆地想—— 我来说说试试行不行?比如:古人有说一句话,叫做“外圆内方”,外圆——规圆,内方——矩方。那就是说,“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要强调自己真才实学,对自己更加要严格要求,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
窦老师的谈话,以平等交流、易于接受的特点被孩子们所喜欢。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性谈话直接在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学习动力。窦老师用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的言语,通过对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
2、提问艺术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问还需善问,要区别对象,根据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④这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人,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就会丧失信心。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度,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就窦桂梅老师的提问艺术进行探讨。(1)、提问态度——精心准备,温情催化
窦老师在自己的博客“玫瑰小语”中写道:课堂是值得老师好好经营的地方。作 ④ 《学记》,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为老师,赢得课堂,就是赢得人生。她对课堂的态度决定了她提问的质量和艺术。比如在教学《朋友》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但,茫茫人海中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是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窦老师就是怎样设计提问的呢?
师:就是这句话,若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呢?(注意突出茫茫人海等重点词)生:„„
师:(学生多人读这句话后,老师二次读这句话,突出其他词语)这一次,你们又听出什么?生:„„
师:还是这句话,我再读读。(语气又有变化,突出的重点词又不一样)你还听出什么?
生:„„
一句话三读三问,除了体现窦老师深厚的基本功,还能从中看出窦老师设计问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灵气大动、幽默智慧。窦老师不仅注重面向全体,而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一视同仁,既热心又耐心。回答正确时加以表扬并顺势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回答错误时温和的进行引导启发。循循善诱,让学生轻松自在。(2)、提问角度——巧妙切入,激趣生疑
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选准切入点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让学生轻松的“开窍”。比如在窦老师教学《晏子使楚》时就非常注重运用提问让学生“开窍”。
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略 师:那不尊重呢?生:略 师:“不敢不尊重”呢?生:略
在都老师的牵引和巧妙地点播下,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紧扣“不尊重”和“不敢不”,让学生体验“尊重”与“不尊重”的较量,体会这一对相反意义的词带来的滋味。通过换词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味极浓。
(3)、提问的广度——面向全体,开阔思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提问的广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问面向全体,改变“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二是问题本身要能够启发发散思维,促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尝试运用比较、分析等各种思维方法。且窦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里的教学片断
师: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尊重你们的意见„„ 师:韩信的“看了看”和晏子的“看了看”有什么不同? 师:从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交流。大家注意倾听,看看他的见解与你的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可以补充,可以升华。
《晏子使楚》和《胯下受辱》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名人故事,“钻狗洞”和“钻裤裆”这样的两难问题,情节如此相似,扣着“看一看”一词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轻松的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自尊和韩信的能屈能伸。窦老师通过朴实的对话,不仅使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有言可发,轻松自在的进入文本的解读,而且又立足课堂与链接课外结合,这样的提问,岂一个妙字了得。(4)、提问深度——难易适当,促进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时,提问应该深浅适宜。有些问题是学生字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也应该是班里大多数学生进过学习理解课外之后能够回答的。问得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窦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对于需深入理解的问题,窦老师穷追不舍:
师: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文以载道”,窦老师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深度挖掘文本的人文性,使学生由陷入民族情绪转为对历史的反思。虽然这些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发问是否有必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不是学习的终结,而 9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开端。窦老师能够立足眼前,放眼发展,有意在学生脑中播下思考的种子,引导孩子透过现象寻找本质,促使孩子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板书艺术
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⑤。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好的板书,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从中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下面就窦桂梅语文课堂中的课题板书艺术和主板书艺术进行探讨:
1、课题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板书的配合,课题是板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成功的课题板书,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增强教学效果。课题的板书,讲究跟教学思路的和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成功的课题板书可以丰富课题内涵,使课题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还可以突出文章重点,强化文章中心;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增强教师讲课效果,提高讲课效率。且看窦老师《再见,亲人》的课题板书
“見”——“親”
师:课前,我们先来写个字,你们可以一起来写写,嘴里说说
师:请同学看(屏幕:一棵树旁写着一个繁体 见),我们的祖先看见枝繁叶茂的大树。左边的这个见是繁体字。枝叶长得那么茂盛,就联想到是下面的树根给予的营养,于是就创造了这个“親”,最后简化成“亲”。来说明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 ⑤ 史梅芳,《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浙江师大学报》,1996年第6期,第120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亲人„„
窦老师别出心裁从会意字“亲”入手,扩展到学生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再扩展到无血缘的跨越国度的亲人的理解,达到渲染情感的效果。
2、主板书艺术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其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知识体系,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它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从板书上清晰地反映出来,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实际上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教学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节省了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且看窦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走近圆明园
走进圆明园
走出圆明园
此板书结构明了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板书就像一座桥,它有机地把课堂、学生和老师联系在了一起。正是这样的板书设计使合作的快意、感悟的真诚和阅读的快感融为一体,升华为一种难以忘却的阅读体验。
四、课堂组织艺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而能否有效利用课上的教学时间则是一节课成功 11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与否的关键。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能让学生来凑他的教法, 配他的教材, 只让学生坐而受教, 而应主动了解学生, 改进教 学方法。也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 即要教学合一。一节有 效的课堂不仅要教学合一, 还要活动合一, 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窦老师的课堂组织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课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情感。
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 其中包含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要有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最佳的效益语言, 在启迪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严谨治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励学生追求理想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座规范、严谨、准确严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库, 从而使课堂教学能更好的适应课 堂的变化和不断 出现的新情况。窦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
师: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师:带着你的体会读课文。(读略)生: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这个课题。(读略)
生: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韵味。(读略)
在这里同样是读课题,窦老师却三次都用了不一样的词去要求学生,体会——感觉——韵味,层层递进。以往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也知道指导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但始终是停留在文本层面上。而窦老师的课堂语言,那是情至而发地读,那是自然而然地从学生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声音。每一堂课,把学生装在心里,把文本内涵装进心里,和学生一起美美地读,细细地品,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学生永远是主体。
窦老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世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她说,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勇气;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平等亲切、心灵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老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思考。在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是在课堂上一起幸福成长。
结语
窦老师说,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课堂的感觉应该是整体的。在上课之前窦老师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精心设计哪些该细讲,哪些该略讲。然后通过将导入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组织课堂的艺术融入文本,达到教学艺术与教学主题完美融合,从而使课堂化作一个完备的整体。完整的课堂就像一个人一样,教学设计是人的心脏,教学主题是人的大脑,教学艺术是人的血液。没有血液循环,心脏和大脑也无法运作。没有教学艺术的支撑,再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主题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
窦老师的课堂始终重视并努力追求精妙的教学艺术,在她的课堂上,精当严谨的导入艺术,丝丝入扣的板书艺术,完整严密的提问艺术,掌控全局的组织艺术„„听来如流水,看去如行云。窦老师所有的精细设计背后,都有一个支撑点:不是自我显示,而是彰显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也就呈现出艺术的光彩。这不仅是“思想的艺术”,更是“艺术的艺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窦桂梅:《激情与思想》,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版 【4】:窦桂梅:《玫瑰与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版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6】:窦桂梅:《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 【7】:窦桂梅:《语文新课程思考下》,《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2期 【8】:窦桂梅:《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河南教育》,2005年第5期 【9】:窦桂梅:《课堂细节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中国教育报》,2006年第008版 【10】:陈瑞芬:《课题板书艺术探微》,《考试》 【11】:徐启士:《浅谈语文课导入的艺术》,《语文教育》,2012年第15期 【12:】张冬菊 曾扬明:《温度 深度 广度——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艺术赏析》,《青年教师》2012年5月 【13】:徐红梅:《让艺术之花在课堂绽放——有感于窦桂梅老师的精彩教学艺术》,《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 【14】:孙艳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现代阅读》2012年2月第2期 【15】:周成平(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讲堂》,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刘学,《浅谈语文教学板书的功能与设计要素》,《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4月 【17】:吴英,《所有的讲都是思,所有的思都是诗——我看窦桂梅老师的“讲”》,《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8月 【1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史梅芳,《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第二篇: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节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
二、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一节 停连的作用 第二节 停连的种类
三、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第三节 语气的声音形式
四、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 第一节 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 节奏的不同类型
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 第一节 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第二节 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
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朗读,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从孟子“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我们大致可以可以推断朗读在中国大约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无法得知古人是如何进行朗读了,与我们现代人朗读有多大的差异,可是我们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古今,甚至中外,朗读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朗读,我们方可以从文字中探索古人的踪迹、领略其思其想,与之把臂同游。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尤为重要。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对经典,除了朗读还是朗读。不是讲读,也不是解读,而是朗读!学习经典,感悟的是语言,不是故事;我们不是开故事会,而是体会文学的魅力。”窦桂梅老师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她在语文上有着非凡的建树。窦老师将朗读划在语文教学重要的层面上,可见朗读教学确实不可忽略,而窦老师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她的指导朗读艺术。
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要进行流畅朗读,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非常必要。窦桂梅老师总会先从课题切入,让学生从课题中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窦老师用好汉歌作为背景音乐,PPT上先后略过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窦老师在她营造出的氛围中以她惯有磁性的声音解说着水浒传发生的背景,最后,PPT固定在一百单八将其中一将身上,窦老师问学生此人姓甚名谁,在听完学生弱弱回答林冲之后,窦老师不甚满意,再次反问学生:“千年人物就这样喊出来吗?此人姓甚名谁?”学生此回回答得刚硬大气,如同林冲本人刚硬且大气,窦老师才稍稍满意。在亮出林冲后,窦老师又渐渐板书出课文的标题——林冲棒打洪教头。
窦桂梅让学生朗读题目,在 窦老师“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打的是谁”示意下,三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感情色彩朗读了题目,第一名学生侧重读“棒打”,第二名侧重读“林冲”,第三名学生侧重读“洪教头”。短短三分多钟,独具匠心的指导朗读方式,窦老师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清晰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第一节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可是朗读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汉字有读音、语音(口语音)、异读字、多音多义字等的区别,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姓名、古代国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常常有特别的念法,一不注意就难免出错,造成笑话。这些吃不准对错的字音会在你朗读的过程中造成干扰,影响朗读的流畅性。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在教授新课文时提前让学生先自学课文,找准课文的正确读法,也会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易错字音做重点强调,让学生反复读防止下次出错。窦老师在这方面与一般老师表现无异,她也会在课堂上就错读频率较高的字做强调。以老师的教学实录《清平乐.春居》为例,窦老师以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导入新课,念《破阵子》时,窦老师特别强调醉里挑灯看剑里挑[tiǎo]字以及梦回吹角连营里的营[yíng]字读法,挑字是多音字[tiāo]、[tiǎo],所以强调其读法,而之所以还强调营字的读法主要是因为某些学生在读这个字时读成了[yīng],引起了窦老师的关注。在转回本次课程内容《清平乐.春居》时,窦老师叫一女学生朗读了整首词,女学生朗读完后,窦老师对其三个地方作了重要点评:第一个是白发谁家翁媪里翁媪[wēng ǎo]二字,这两个字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第二个是溪头卧剥莲蓬里的剥[bāo],第三个是蓬[péng],剥字是多音字[bāo]、[bō],莲蓬里的蓬在现实生活中可读成轻声,在这里读作第二声主要是因为押韵。又以《晏子使楚》为例,第一位女生朗读一、二段时窦老师评价了该学生读的大夫[dài fu],因
古读[dà ifu]、现读[dài fū],也评价了她的侮辱[wǔ rǔ],因学生在这个词上容易读错,接下来窦老师又请了第二名男同学朗读,提别点评了他的儿化音和瞅了你一眼的瞅[chǒu],特别评儿化音是因为上公开课的学生是深圳的,儿化音可能没有北方人那么准,点评瞅是因为这个字可能很多学生不认识。窦老师在其他课上也有诸如上述所示例中的对易错字音的提醒,特别是古代诗词方面窦老师在读音上的强调就更下一番功夫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应押韵而读。一切皆以韵味为首,这是窦老师区别于其他老师最大的特色。在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的准备工作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在真正进入文章学习前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正确读音,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应该是这样读才对,一切才是死理,更改不得。窦老师的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则是在合乎情理之下,随文动而动。她会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只有这么读才更迎合文章的韵味,让一切水到渠成,又不显得突兀。历代学子吟诵文赋时都会赋予音乐美,是吟诵、唱读,而不是死读、僵硬读,并不是说这个字词一定要这样读、这是更改不得的,而是我们在赋予它们这个读音时才会更加有韵味,更加灵动悦耳。窦老师很明显了解这点,所以在教授读音时她不会直接跟学生说这个是正确读音,而是让学生在欣赏中读出韵味,韵味为主、正确为辅。
第二节 明确文章立意
明确文章立意,是抓住作品灵魂的有效方法。
我们知道,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的。理解作品应该是朗读创作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寻求适当的表达方法问题。只有先理解了作品,表达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谈得上正确而完善的表达。
那么,窦老师是如何在朗读前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的呢?我们以老师的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看窦老师是如何在这点上诠释完美的。
我们先来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总共六个自然段,除掉开头第一段以及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中间三段作者皆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真正进入课文主题“圆明园的毁灭”的仅仅是一小段。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字符数更精准了解作者安排文章的规格:除掉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这6个字,统计上课文的标点符号以及空格,课文总共583个字符,详述“圆明园的辉煌”的字符数有365,叙述作品主旨“毁灭”的字符数却仅仅只有158个,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立意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放下这个疑问,去看看窦老师是如何讲述这篇文章的。
就《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来说,窦老师在全国很多地方均上过公开课,在讲述文章时,窦老师因不同地方学生情况不同而对课程做过略微调整,当然在这样的调整下上课时长也不尽相同,可是不管是上课时间较长还是较短,窦老师对课文各个部分分配的时间比例是相似的,表现为:讲述“圆明园辉煌”的时长3为总时长的,讲述“毁灭”的时长却占总时长的一半以上。为什么窦老师会8这样安排课文呢?为什么字符数仅有158个的小小段落窦老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原因在于窦老师清楚明白作者安排文章的立意、了解作者内心最真实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如课文最后一句话所说“记住辉煌铭记毁灭”,在安排文章时作者用了365个字符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却只用了158个字符叙说着其的毁灭,这场
毁灭虽然短暂、仓促,可是在这仓促下却裹藏着作者对两千多年的文化被毁于旦夕的无奈、悲恸、悔恨,以及作者想让我们沉思的方向,她想让我们沉思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只要铭记历史,我们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事实,才能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决心!所以,“漫长”的“辉煌”只是想让这“短暂”的“毁灭”来得更加石破天惊、惊天动地,“辉煌”的只是结果,“毁灭”才是震撼作者心灵的过程啊!窦老师非常了解作者,她更将这份理解传达给学生。在讲述课文时,窦老师不含蓄作者心中所思所想,她非常直接敞开作者所有的感情,在时长接近80分钟的教学中,她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渲染着作者对于毁灭的悲痛,她让学生感受着作者的痛,更让学生承担作者寄托的情感:铭记历史,开拓明天、振兴中华!
只有明确文章的立意,我们方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关于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唐朝文学家杜牧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凡为文以意为主„„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圜圚,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写文章来说,立意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先确定立意,而只是注重文辞的华美,那么写得也越多意思就越乱。《圆明园的毁灭》作者虽然较大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感受“众星拱月”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的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的珍贵,可是作者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些辉煌,而是当辉煌毁于一旦之后历史的哀鸣。作者要的不是后人对毁灭的祭奠,而是铭记、沉思。如若理解不到作者起意文章的心思,那么教师在教授时情感势必会偏颇,会过于将目光集中在曾经的辉煌上,毁灭则少了一份深沉,朗读作品时我们投入的感情就会倾斜甚至错置。这就是缘何窦老师在课文笔墨少之处却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了解立意后我们朗读时就朗读的重点放在能提示作者创作意图、揭示作品主题的地方。
上述所讲似乎过于抽象,那我们在简化一下。正如王宇红老师所说,想要了解文章立意,在朗读前我们不妨问一下这三个为什么,即: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他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三节 理解文章结构
感受——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 第一节 抓住感受
表达感情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
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一节 停连的作用 第二节 停连的种类
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第三节 语气的声音形式
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 第一节 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
节奏的不同类型
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 第三节 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第四节 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
第三篇:教学艺术论
现象:学生迟到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现象,本身是一件轻度的违纪现象,可算是一件小事,但却不可小觑。因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今日上学迟到、纪律散漫,明日就有可能责任心差、道德滑坡。所以不可小事化了、等闲视之。但是如果处理过激,抑或听之任之,均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品格的形成,甚而酿成极端的恶性事件。
问题:
1、老师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如何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他的错误?
3、如何彻底杜绝迟到的现象?
现象剖析与意义:针对学生迟到这一教育现象,关键要做到的是正确的语言表达。教师的口头语言,在教育学上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准确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它的正确、完美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本身又昭示着教师的育人态度、对学生的期望值,同时无疑又对学生充满审美示范意义。
同样是面对学生的迟到,要以诚挚和宽容温暖着学生的心扉。在不着痕迹之余,点石成金,激励迟到同学的强烈上进心。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信赖其评价的敏感又脆弱、纯真又无辜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有着格外强烈的被理解、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尽管学生偶尔地因种种原因迟到了,但毕竟是“到”了,我们为人师者如果注意到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定会拉进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一当十,达到意想不到的提升效果。
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提倡迟到的学生不用喊“报告”,可以安静地推开门走进教室。课下再了解原因,及时教育。或改“报告”为“对不起”、“很抱歉”或轻轻的敲门声。在学生迟到中渗透常规的礼仪教育,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观念。既让教育充满礼仪之美,又无形中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塑造了学生的个性之美。
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学生,我们无须多言,只要稍加暗示,就能收效。
当然,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迟到的现象,首先要从学生内部心理着手,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感知的目的性规律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一件事的目的愈是明确,我们做事的态度就会愈端正,意志就会愈坚定。有些学生上学迟到,与对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无关系。
其次,学生迟到除了有自己的内因外,作为外因的教学同样不可忽视。教师作为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应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力求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兴趣的焦点。试想,如果教师能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科学知识中的美,做到上课堂堂精彩,处处曲径通幽、美不胜收——教态得体、谈吐优美、节奏有张有弛、意境引人入胜,让听者如沐春风,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学生抢着去都来不及,还会迟到吗?
教育无小事,处处皆育人。综上所述,面对学生迟到这一小小的教育现象,只要我们悉心观察、巧妙使用,就能以美的心态、美的语言、美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同时又不断收获学生的成长进步之美,既治标又治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体现教育之美,努力实现教育的“真、善、美”的自由境界!
第四篇: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
(二)之九
在纯净空廓的心灵奠基灿烂的中华文明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
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 特级教师 窦桂梅
凭着一份做教师的责任,我从1994年8月所带的一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教改实验,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出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般的寂寞尴尬境地,呈现出一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本文是这项教改实验的记录和报告。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娃”声一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就传来这朗朗的诵读声。这是我搞的一项特殊活动,就是学生在介绍自己姓名的时候,还要背诵上学以前学过的古诗。于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加上老师夸张的表扬,他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在孩子们尝到成功甜头的兴奋中,我宣布今后每天晨读20分钟时间,老师要和大家一齐诵读古诗。
就这样,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选取从上古至而今的诗、词、曲,古今格言警句、成语寓言,让孩子们朗读背诵。至今,学生们已升入六年级,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这18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年年读。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每天那习惯成自然的诵读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传统的每节课前的“课前一歌”已被学生自觉地换成“课前一诵”了。
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的座谈会纪要。季羡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实施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读罢,我甚是高兴,因为自己几年前就这么做了。童年阶段是最好的记忆时期。“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每日的诵读既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坚信,每天20分钟,坚持六年,孩子们定能终身受益。
但有时背多了,时间一长,张冠李戴,顺序颠倒,这首那首背混了的事常有发生。对此,我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即作者、朝代及内容的连线练习;采取“定位联想”的办法,即读每首诗文时,一边背一边记每个字、每个词、甚至每句话在诗文中的位置;采取手势语练背法,即伸母指表示老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伸出食指,表示每句读一遍,伸出两个手指表示每两句连起来读两遍,伸出三个手指表示男女生轮读,伸出四个手指意思就是试背。就这样,采取朗读、大声读、小声读,直到读出味来,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再让学生领背、齐背、对背。一首诗至少读10遍,背10遍。《学习的革命》中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我认为天天诵读古典诗文就是语文教育的最伟大的方法。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如此等等,正是汉语独特的魅力所在。孩子们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人耳,愉悦于心。也许有人认为在学生们还不具备对精品文章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大量阅读,似乎有些简单和莽撞。实际上,这却是语文教育和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杨振宁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许多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人生旅途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步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对诗句感悟更深了。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他本人10岁左右背诵诗文,直到40多岁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真是感受无限,他把这些感受写出来告诉读者,居然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热烈反应。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难想象巴金、臧克家、鲁迅、朱自清、郭沫若、钱钟书„„等人如果没有昔日足够的背诵积累会取得如此光辉的文学业绩。而且这种背诵积累不只用来培养文学家,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血脉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上面提到的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我的学生们年龄还小,但目前已背诵了300首古诗词曲;200条古人、今人格言警句;200个成语典故(积累了800多条成语);100个寓言故事。此外,全班都读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哈姆雷特》等世界名著,读了秦文君、余秋雨、曹文轩、黄蓓佳等许多当代作家的作品。识字方面远远超过了《大纲》规定的任务。随着慢慢的“酝酿”与渐渐的“反刍”,逐渐的量变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我坚信,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精品,会同空气一样毫无痕迹地从学生的口中渗入血液,留存于生命之中。而且融会凝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意境,并将成为他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以下是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开展的部分活动。
1.家庭自学充分利用家庭的有效时间学习古诗是巩固拓展古诗词学习的良好途径。目前小学生学习任务很繁重,学习的科目又多,再加上有些同学在校外还要参加一些音乐、英语、美术等方面的特长进修,因此,古诗文扩展教学的内容大多要靠学生自己挤时间自学完成。在这点上,教师的调度很重要。于是我周六、周日的作业少留一些,寒假、暑假的作业少留一些,以便留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让孩子学习古诗文。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了更多的古诗词。而且学生们大多养成了每晚向家长背诵古诗的习惯。
2.单元辐射学习单元辐射学习即以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例如教学《夜宿山寺》时引出李白的另一首《望天门山》;由贺知章的《咏柳》引出另外一首《绝句》;由杜牧的《山行》引出另外一首《秋色》„„这样,由于新出现的诗与教材中的诗是同一体载形式,所以学生都学得比较扎实。
3.组织诗歌朗诵会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他们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更使有一技之长的同学有了用武之地。经过两次评选,全班选出了5名背诵大王,教师给他们颁发奖品和喜报。4.诗配画和诗化作文每周从背诵的3首古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就这样,每周我都能欣赏到孩子们依据诗词的意境表现出的繁花锦绣般生动的“美”。另外,每周还要求选一首改写成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学生们有的利用电脑多媒体设计出所想象的画面,有的上网互读改写的作文。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在头脑中加工、物化,既训练了想象力,又培养了绘画能力、作文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
5.诗文集锦让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词收集起来,并贴上自己的照片,附上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警句,再适当配上插图,贴在日记本上,看着6寸大彩照上那一个个可爱、神气、漂亮的模样,读着他们钟爱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名言佳句,我真是喜不自禁!6.给诗人写信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封信。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诗坛群星灿烂。我让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及成才的事迹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感受认识或者鉴赏评价。有的学生写道:“李清照奶奶,你的心情还好吗?”“谭嗣同,您够男子汉!”“李白,你的铁棒磨针的故事是真的吗?”“杜甫爷爷,我从未看见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虞世南先生,你的那首《蝉》难道仅仅是写不停叫着的‘知了’吗?不,你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在描写着自己。‘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种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既理解了诗人不同的精神境界又发表了新时代学子的看法。这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成了学生精神家园,他们怎能不喜欢呢?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头
面对自己的学生,我时常感到身为人师,难为人师。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体会到,当我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我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班级里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晨读我和学生一起朗读吟诵;午会我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寓言故事。我和学生都有《唐诗鉴赏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等书籍,师生往往在背诵基础上共同查阅领悟。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也为了不断提升学生超越教师的标准,几年来,我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背诵了几百首古典诗词。但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日子里,他们读得多了,看得多了,有时冷不丁冒出一个诗文典故或历史故事向你请教,任你学富五车也难以抵挡。这时就需要你坦诚地接受他们的“教导”。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咱们学了很多王维的诗,你知道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吗?”“当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轻松地答道。“那么,你知道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是哪首诗呢?”我说:“你说说看。”他说是《山居秋暝》。我一想,这正是我参加九年义务新教材编写时编进去的一首诗,于是我便大声背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我说“怎么样,不错吧”时,他问我后四句呢?我说没有哇。结果他朗声背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却满面春风,洋洋自得。
前年,学生又给我提意见:“老师,让我们也过过上台讲课的瘾好吗?”我一听,对呀!“当仁不让于师”。这个主意好!于是全班的学生们争先恐后„„让我惊讶的是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台上台下都占有大量的古诗文资料,共同讨论和切磋。于是每周二的课堂上都由学生自己选定古诗文学习的内容,有时教师适当协助把关,经过精心备课,实现着互相激励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就在这样共同的进步中我和学生分享着快乐,在欣赏的喜悦中培养了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一位叫李京的同学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他先范读了一遍,让同学听准读音认识生字,然后讲道:“这首诗的作者叫王昌龄,是唐朝很有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采莲曲》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听我再配乐朗读一遍,请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然后把你想象的景象讲给大家听: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象到在那一片绿绿荷叶、艳艳莲花丛中,采莲少女们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景象„„瞧!李京的教学方法多好!一开头就让大家在优美意境中自由遐想。
最精彩的是孩子们在家长面前的表现。每次开家长会,我都要让家长随便抽签考学生背古诗的情况。几十名学生站在台前,先是齐背,然后再自由抽背,最后点名背诵,即家长可以任选一名同学背诗。看到自己的孩子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吟诵,爸爸妈妈都露出满意的笑容,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在二年级的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同学的爸爸突然向正在背诵《枫桥夜泊》的同学发问:“你知道现在流行的哪首歌曲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这位同学脱口而出:“《涛声依旧》!”台下顿时掌声一片。五年级时的家长会上,家长们专门挑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岳飞的《满江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大人背起来都挠头的诗词,谁知小不点儿们都能脱口而出,通通不在话下,赢来了家长们的一片赞叹。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词便是语文教育真正的“灵魂的粮食”。强化诗教,便找回了语文的灵魂。我觉得,唐宋名篇是文学艺术深入到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切入点。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瑰宝。它非常精美又非常大器,非常朗朗上口又非常冶人性情,非常经典化又非常具有精神探索的锐气,它是一种长效的民族素养的滋补剂。因此我班诵读感悟古诗文的教学便以唐宋名篇为主。
教学时,我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而是在朗读背诵过程中,用适当的启发,适时的点拨,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对诗词的通灵感悟,用诗词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点燃生命的火炬。有时我创设美妙的情境,娓娓动听地描绘诗词中的景象,学生便不知不觉地体验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美妙意境中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关心。有时我用饱满的激情,凝神静气地表达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词中闪烁的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敬仰,从中给学生伟大民族不灭的精神和灵魂的积淀,并从崇高的人格美中发现历史透视镜、人生启示录和民族正气歌。有时,我也引导学生用维妙维肖的体态,尽情地、大胆地来表演自己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允许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教师不作定论。由此孩子便大胆想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现的是登高望远时心胸的舒展还是别的什么思想情怀。就这样,课堂上时常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教学中我往往运用“移觉”理论,让学生闭眼想象诗的意境、诗的画面,让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在诗教的课堂上,一说“过电影”,孩子便心领神会马上响应。“过电影”有时发散,有时聚合,有时移动,有时定格。例如诵读《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师:什么样子?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没长大,还没形成树阴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阴”(学生抢着应声回答)。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捉蝴蝶啦!生:“儿童急走追黄蝶”。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时有个学生急喊:“老师,请等一等,我马上就要抓着它了!”大家都静静地等着他,过了一会儿这位同学睁开眼睛兴奋地说:“终于抓住了,嗯,真难逮呢!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还边说边做着手捏蝴蝶翅膀的姿态呢,再看表情更是一脸的喜悦„„
诗词所包含的审美和精神世界气象万千,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启悟,感受到瞬间对永恒的顿悟,梦幻对现实的超越。但这些都不是逻辑推理所得,而是尽力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火花。正是这种审美、怡情中的创造思维训练、科学的右脑思维开发,孩子们从诗词中听到了昆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了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闻到了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甚至会感悟到离合悲欢的人间话剧,苍莽宇宙的神秘浩渺,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继而敞亮了人生的道路。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教育就是要启迪和培养人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犹如休眠的火山,一旦点燃便有无尽的创造潜力。诗的教育要在学生心里点燃智慧的火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的双手和大脑结合起来。因为智慧就在孩子的手指头上。而语文动手实践的重要一环就是作文。
俗话说,孩子的心是块空地儿,种啥就长啥。我鼓励我的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由于我从不束缚学生的无忌童言,不限制他们作文的内容和体裁,鼓励他们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放开地想,放开地写,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发挥。他们已经从最初机械引用一些诗句为文章增添色彩,提升发展到化用意境、借用典故、仿写诗词,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造能力。他们有时还向诗人“借钱”,有时来个“乱炖”,都颇具创造性。请看一位同学在1999年看罢中国足球再负韩国队时从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借钱”后写下的词。
球迷如聚①,心情愤怒,久围宾馆不忍离。② 望足协,气难除,③ 伤心当年经行处,④ 老大已去,空留热土。
胜,百姓苦,输,百姓苦。⑤
词后还附有这位同学的注释:①形容球迷很多。②气愤的球迷久围队员的住所,不肯离去。③看看足协,更难受,他们就会说理由。④当年,中国足球在亚洲是老大(50—60年代),现在想起来真伤心。⑤球胜时百姓(球迷)东奔西去也很苦,输球时伤心得更难过。
同是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一位同学看完电视后疾笔写成: 北约干预南内政,帮助分裂难民生。
安南要其快停战,联盟索性全不从。霸占领空还不算,挑畔炸我大使营。捍卫主权和尊严,中国人民决不容!2000年1月4日,期末考试成绩揭晓了,有位同学“马失前蹄”,从以往的名列前茅落到第十名,这位要强的孩子在日记本上连续写了三首词。其中一首自编词牌——独笑傲,另两首是《西江月》《生查子》。下面选其中一首: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大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算什么,仍笑明朝春风。
以上作品,教师未作任何修改。试想,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难道不是极好的创造吗!在希腊语言中,诗人就是创造者的意思。诗的本意是创造,诗的灵魂是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鲜活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最大发展,把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还给了学生,也把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还给了孩子。在六年级的一次作文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过去六年的古诗文学习你有哪些感受?二,学习古诗文是否与知识经济时代相悖?然后让学生们结合自身体会互相交流,回去查阅大量资料后写成文章,下面节选部分同学的观点: ——从来不知道孔子、庄子是谁,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的人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呀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教我背“床前明月光”,上学后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不识庐山真面目”等就不离口了。一些名言警句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柳暗花明又一村”等渐渐成了我的口头禅。
——班级中早已形成了“李杜诗篇万口传”的良好学诗风气,诗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特别好背,现在课本里要求背诵的白话文语段,与古诗词比起来我觉得是“稍逊风骚”了。——现在科技迅猛发展,但我作为中国的少年儿童要面向世界,成为21世纪的主人,不能不站在中国5000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将来我要出国留学,把中国的古诗文介绍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另外,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经常向现行教材内容及写作样式发难。同时学生阅读的品位档次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些庸俗浅显的读物再也不能诱惑吸引他们了。正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998年省教委决定,吉林人民出版社给我们班(当时是四年级)出版了10万余册的优秀作文选《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从作文题《Good by双修日》《打假也要从老师开始》,从孩子的用词点题、概括的技巧到仿诗创诗的能力,我发现简单的文字并不简单,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班级就是整个世界。我想,对于作文选中富有诗情画意、个性鲜明、思想深刻等方面的如潮好评,正是我科研的结晶,更是学生在不断超越自我的里程中为自己塑造的人生纪念碑。相信,随着生命的不断成长,这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他们人生的旅途之上!回首诗化教育取得的成果,比照小语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实情况,我猛然想到,小学语文教育的出路不是就在我们的脚下吗?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之十
在“最近发展区”上着力
王鸣迪
窦桂梅的“圆明园”主题教学以两篇文章为主讲教材:一篇是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另一篇是教师补充的《雨果致巴特莱的信》。两课时的教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走近圆明园”,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课前预习时读了《圆明园的毁灭》、《雨果致巴特莱的信》两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学生们说出了各自的想法。这可以看成是对圆明园的“远观”,或者说是学生原初体验的呈现。第二部分是“走进圆明园”,又分为“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体会圆明园毁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两部分,是教师带着学生在两个主讲文本之间穿梭往来、反复研读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对圆明园的“近看”,教学意图主要集中在重点词语、句式等语言点的打磨上,集中在对学生有感情的个性化朗读的训练上。第三部分是“走出圆明园”,教师补充了多方面的课外资料,将学生狭隘的民族情绪巧妙地转化为理性反思: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
生:(教师再次呈现诗歌并朗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144年了,让我们“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我想,无论怎样,我们走不出历史的阴影。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政事的大臣(展示课件);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生活在北京的普通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过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学生讲其中一个角色的时候,教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引导讨论,直到讨论较充分后,再进入下一个角色。)生:我若是当时的皇帝,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弩,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来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提一个参考意见给皇帝,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假如我是大臣,我会劝说皇帝把所有的钱都用在建设军队上。当敌人来侵犯我们的时候,我会调兵遣将,顽强抵抗。
生:假如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一名士兵那就是——圆明园存,我存;圆明园亡,我亡。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学生还有发言,略)师:我看到大家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以上词条摘录于下列文章——吕厚龙的《告别圆明园》、樊美平的《透过圆明园的硝烟》、李钟琴的《由庚子国难看“愤青”的虚火》、袁伟时的《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它们找来读一读。当然,历史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这些文章也许有的地方不全面或不准确,但,重要的是要让你们打开思路,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学会思考啊!
以往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在学生匆匆浏览课文后,很多老师习惯于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然后提问:“面对圆明园,你想说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多集中于“振兴中华”、“雪我国耻”、“自强不息”上。这些口号是学生的思想里原来就有的,很难说是他们通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才获得的。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设计了“走出圆明园”这一环节,突破了传统处理方式的局限,使学生由陷入狭隘的民族情绪转为对历史的反思:这场文化毁灭的浩劫为什么会发生?它留给我们后人怎样的启示?
有读者可能会问:这种设计是不是有“拔高学生思想”之嫌?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能懂得“民族性的自省”吗?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回答了这些问题。
在第二部分“走进圆明园”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提问:“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留给你的是什么?”学生们回答是“难过”、“叹息”、“泪水”、“无奈”等等。其中,有一个男生说是“恨”。窦老师追问:“恨什么?恨谁?”男生回答说:“不仅恨英法联军,也恨当时的中国人。”一言既出,四座皆惊——全体学生表示惊讶:啊?在男生说明了“恨中国人不知抵抗,应该拿起武器跟他们对打”后,窦桂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角色体验”,然后用电脑课件展示了补充资料,学生们看到“某些人的卖国行径”后受到很大震动。最后,教师交代清楚拓展文本的情况,布置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相关问题,使他们带着“问号”走下课堂。
由此可以看出,将教学的立意设定在“民族性的反思”上不是“拔高”,而是在学生心中留下一颗“思考的种子”,等待其日后生根、发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窦桂梅的这种设计完全是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比较科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存在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教育措施只有作用于“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个别学生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中国人自身的问题所在,但还仅仅限于一两个学生,就是这一两个学生也认识不到“不抵抗”的深层原因在于综合国力的落后和封建统治者奉行的“磕头外交”政策,而教师运用角色体验、全班讨论、补充资料等策略将大多数学生引入“对历史的思考”,让他们获得了学习本课的独特体验——将充满狭隘民族情绪的“惊叹号”(“现有发展水平”)变成了反思民族发展进程的“问号”(“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窦桂梅以“圆明园”为主题的教学正是在“最近发展区”上着力,因而才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日第8版
之十一
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主题教学”
文/勒家彦
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结束了。不,不是结束,是催生了所有上课的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深层思考:英法联军毁灭的究竟是什么?而他们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圆明园”这个符号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把孩子们引领上一条个性充分发展的金光大道?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她首倡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小语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次展示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原有基础上又是一次飞跃,是一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教学课。
这堂课,概括地说,就是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这便是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主题教学”。
一、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窦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近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这充分显示了窦老师“主题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窦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李大钊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主题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三个超越”有人误认为是不要教材,脱离课堂,抛开教师。根本不是这个意思。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
在这里,主题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第五篇:教学艺术论读后感
《教学艺术论》读后感
《教学艺术论》是李如密著作的。本书共分十四章,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艺术思想的历史发展、教学艺术的本质、教学艺术的特点、功能及分类、教学艺术辩证法、教学艺术交流过程及其规律等等。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对我很有启发。“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不仅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识,更是我们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的切身体验。我就从新课程理念下的提问艺术来谈一谈我的学习体会。
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呢?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艺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
一、提问要有目的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三、提问要有序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四、问题要有“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五、提问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六、提问要有科学性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即使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教师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用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要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点、难点问题。
七、提问要灵活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八、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只是我对这本书中一小点的解读与体会,我会好好把作者的思想与我的实践结合起来,争取把教学这门艺术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