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2.扫除文字障碍,解决文中生字词。3.重点阅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课程标准:
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评价任务:
通过阅读全文,能用作者的观点品析文学作品,提高鉴赏文学的能力和水平。一.导入展示:
1、请两位同学讲一讲《老残游记》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2、请两位同学讲一讲阅读《老残游记》的感受。
3、老师补充: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作者简介:
刘鹗,原名梦鹏,后改名鄂,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后寄籍山阳(今淮安)。出身官僚家庭,其父刘成忠官至布政史,有政声。鄂虽纵览百家,博学多才,从小有大志;但仕途不得意,遂转而留心经世之学,曾从事数学、医学、水利、机械、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还是我国最早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他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在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后因治河有功,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自传体的未竞之作,也是他的传世名作。解放前后国内出版的《老残游记》的版本多达46种,日、英、美、苏等国都有它的译本出版。
二.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讽(fěng)嘲虐(nüè)政陵(líng)嵯峨(cuōé)价(jie)嗤嗤(chī chī)溜(liù)澎湃(péngpaì)孑(jié)熨(yùn)斗千仞(rèn)周匝(zā)譬(pì)喻
2、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1920年3月出版诗集《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白话诗集。
三.自主学习: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1、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做实地的描画。
2、在课文中,作者从哪些不同的方面阐释自己的观点的?
无论写人写景都要写出个性的差别,写出个别性质;描写要有精细的观察做依据;表现无可见形象的音乐,不能不用具体的事物作譬喻;赞赏白描。
3、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是如何论证的?
(一)、提出问题(1)——擅长描写
(二)、分析问题(2——17)——描写人物 描写景物
(三)、解决问题(18)——学会用活文字表达。
四、合作学习,鉴赏本文
1.在课文的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游记》里一个妓女骂诗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你同意这个“翠环”的观点吗?
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即使是极端的、作者不一定同意的话,也可以引来作为有趣的话题。所以下面接着说,老残的诗歌,“虽不是好诗,却也不是造谣言的。”这就把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引了出来。
2.“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这首诗被作者评价为“不会满人意的”,为什么呢?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不常见的景象:河面的冰一块接着一块,后面的冰挤着前面的,有声有势。但是,对这种不常见的景象,仅仅用如此简单的一首律诗,是无法将其特色表达清楚的。
师:那怎么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让人满意呢?
3.接着就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 明确:作者自己归纳出了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即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之谈。这也是文章的论点之一。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前文那首诗歌和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4.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
5.作者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王小玉唱书——加以分析评价。同学们对照课文,分小组讨论: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
明确:音乐本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刘鹗却把它写得具体。这主要是因为他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给读者留下“明了的印象”。
6.课文的最后,胡适又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说明要写得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工夫不可。文章最后一个例子,又回到开头论点上来,强调为文一定要实地观察,而且要精细观察。
五、比较鉴赏,质疑探讨
本课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要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观点,评析“王小玉唱书”与《琵琶行》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明确:《琵琶行》重在贴切表现乐声的质地,喻体多用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形象。王小玉侧重在表现对唱调的美妙感受,喻体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反应,夸张也恰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构成通感,把无形的声音之美变成有形的物象之美,写的酣畅淋漓,一波三折,读来栩栩如生,亲切感人。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想想看,文学写作仅有实地观察就够了吗?
明确:实地观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其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过分的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也可能压抑了想像。而为文并不仅仅是现实的照抄,作者的想像、选择、主观情志的渗透,是文章的生命线。胡适的理论,不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片面的。
七、反思总结:
1、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光彩。“口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你还了解哪些民间艺术呢?
2、《老残游记》是一部经典,阅读经典,光亮人生。课下阅读《老残游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有新的发现?写一篇你对本书的评论。
八.布置作业: 助学上学习测评做完。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刘鹗先生对王小玉声腔音韵的形象描摹,非常经典,可学生只能意会,却不能用语言描摹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着重训练。教学本课时,我侧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赏析,并与《琵琶行》进行比较,感悟其对音乐感受的描绘。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鉴赏 评论 百合花(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 鉴赏 评论 百合花(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写出阅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注音。
2、摘抄文中精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
3、摘抄文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4、积累:《百合花》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茹志鹃及其《百合花》。
2、理清小说思路,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中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从物的内心世界的方法。
4、借助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评价任务
1、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在情节中表现人物,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为强化学生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可鼓励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身边某个人的性格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百合花图片,学生观察。)
教师介绍:在西方,有许多关于百合的传说,圣经里则记载百合花是由夏娃的眼泪所变成,被人们视为纯洁的礼物,因此世人认为百合花象征纯洁、高雅)那么在现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成名小说《百合花》中,它又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宽恕()点缀()害臊()木讷()....憨厚()挪步()讪笑()尴尬().....掂量()鹿砦()虔诚()忸怩().....
2、解释:
木讷 忸怩
执拗 尴尬 讪讪
虔诚
3、介绍作者:茹志鹃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她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表现战争题材的,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妇女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新时期后,她的视野更宽广深邃了,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柔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涵冷峻。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代表作《百合花》、《静静的产院》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明确:“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2、根据情节的阶段性划分情节的结构:
明确:带路(开端)-----借被(发展)-----牺牲/献被(高潮)----盖被(结局)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说说你眼中新媳妇和小通讯员的形象(1)、小通讯员
明确: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他有着农家子弟的憨厚朴实的性格特点。翻身解放的喜悦和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光荣感、自豪感,激发了他对新生活的热爱和蓬勃的朝气。由于性格的憨厚朴实,他不习惯和女同志打交道,在妇女面前总是显得局促、羞涩、拘谨、腼腆,但十分关心同志,以一颗质朴的心一心一意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他对革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使他能够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献身。
(2)、新媳妇
明确:新媳妇是一个百合花般美丽、纯洁、善良、高尚的人物。她在情节中,其性格是发展的。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人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一句话,小说通过新媳妇对百合花被子处置过程的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或者说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2、“百合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百合花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3、讨论 “我”在文中的作用
提示:全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4、概括小说的主题 明确: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五)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1、《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形象深入人心,通讯员的形象也鲜明生动。文中对通讯员去新媳妇家借被子一事没有细写出来,试根据人物性格探究一下,通讯员去借被子时与新媳妇发生了怎样的冲突。
2、抄写有关字词或语句。
第三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鉴赏 评论(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 鉴赏 评论(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鉴赏了海明威的对话艺术,海明威的对话代表了小说对话艺术三百年历史进步的标志。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关于对话艺术的理论。
优秀的作品是培养和提高我们精神素质的最好老师。它们是大师们对不同时期百态生活和百样人性的再现、总结、提炼与升华。鲁迅的《看书琐记》饱含他关于艺术理论的精髓。鲁迅曾谈到他的白描艺术的来源。一是中国的旧戏,没有背景。二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三是巴尔扎克式的对话,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四是《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人物言行的描写手段。比如范进母丧,丁忧守制期间被知县请去作客,起初范进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动,知县见他如此遵制守礼,担心不曾备办素食,不知如何招待他,心下正疑惑,只见范进捞起一个大虾圆子正往嘴里送,知县“方才放心”;鲁迅称赞说:“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中国小说史略》)。五是生活现象,如上海弄堂里隔着一层薄板壁住的人,虽未曾见面,但久而久之从他的说话声里仿佛觉得那是些怎样的人。上述来源有三处反映在这篇《看书琐记》里。
二、探究鉴赏课文《巴尔扎克作品、〈水浒〉、〈红楼梦〉的对话艺术》 1.节选的鲁迅关于对话艺术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鲁迅的理论主要为:删除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就可以推见说话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怎样的人,主要指有什么样的个性(有关性格,乃至大体长相、说话特点等模样)。
2.请你用鲁迅的理论,分析本册中的《水浒》或《红楼梦》人物。
举例:如《水浒》中宋江替李逵赔偿众人的部分,宋所说的许多话,特别是仔细询问他们受伤的情况,替众人找到收下赔偿钱的那些话,足见他疏财仗义、善收人心的领袖性格。这就是有特色的谈话。
3.本单元的一些人物,作品本身并未写出他(她)的肖像、身高、胖瘦、衣着。试运用鲁迅的理论,从他们的说话中,推想出符合他们个性的外在形态。
明确:鲁迅的理论还包含了从其有特色的说话推见(想像)其人外在形态模样(包括大体长相、说话嗓门、语速等等)的意思。
本单元未做此类描写的主要人物试想像如下,供参考。
(1)卜世仁:两眼灵活,嘴角分明,举止利索,语速不疾不徐(衣着光鲜)。(2)凤姐:脸容秀丽,笑中含威,嘴薄眼亮,说话声清亮流利(衣着华丽)。(3)李逵:身材强壮,嘴阔眼大,眼神明澈,面部明朗而凶悍,嗓门大,语速快(衣着深素而随便)。
(4)宋江:五官端正,面有气度,两眼炯炯有神,举止得体有度,话音不高不低。(5)女孩子:秀气,眼亮,唇薄,举止灵活,声音流畅。
(6)贾芸除小说中原有描写的外貌外,还可推想其眉眼传神,说话流利等等。但各人推想的外在形态模样可能很不相同,只要与其说话的特点所推想出的性格有关联,都是可以的。一般而言,推想的性格可能相对较一致,推见的模样可能差异较大,这在主编导读中已有说明。
三、开展一次文艺鉴赏与口语交际相结合的活动:从电影、电视剧中找来最精彩的“话里有话”,在班上交流。
四、布置作业
在你读过的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用鲁迅的理论,从其说话中分析出他(她)的个性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这两篇文章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不同,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要引导学生对于理论观点进行整理归纳。帮助学生条理清楚地思考问题。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两篇文章可以看成是对本单元几篇小说的延伸与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比较中理解文本人物,挖掘文本在写作上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第四篇:2018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比较 探究(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 比较 探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你能简述一下《项链》和《珠宝》的故事情节吗?
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感受两篇小说的情节异曲同工之妙。
二、交流研讨,比较探究
1.你觉得《项链》和《珠宝》两篇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
分组研讨,集体交流,加深体会。通过比较,体会两篇小说在题目、故事背景、情节结构方面的艺术匠心。
(首先,题目相类,都是用女性惯用的装饰品来命题,突出女主人公对于故事展开的重要意义;
其次,道具相近,一为项链,一为珠宝,都是展开情节的重要线索;
第三,故事背景趋同,都是从一个家庭、一对夫妻展开的,而且这个家庭的丈夫都是一个收入不高的公务员,妻子都是一个受过良好教养的美貌贤慧的家庭主妇;
第四,情节结构相似,都是在故事接近结尾处才将全文中最大的“包袱”抖开,从而让读者对小说的创作主旨有一种豁然开朗和恍然大悟的惊讶。但《项链》和《珠宝》到底是小同大异,其在各自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意图上迥然有别,并最终凸显了作家丰赡的、多个取向的美学旨趣。)
2.莫泊桑的《项链》与《珠宝》两篇小说主题有何异同? 分析交流,引导启思:《珠宝》一文的真正主题是在嘲讽鞭笞男主人公朗丹先生,揭露他为了财富和享乐而不知羞耻的虚伪丑恶的灵魂。
明确:相同之处,都嘲讽了小市民的不良品性。不同之处,《珠宝》立足于辛辣嘲讽、批判;而《项链》则还有肯定同情和哲理感悟的一面,其哲理感悟甚至更为重要。
3.莫泊桑的这两篇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你更喜欢哪一篇的情节构思?
学生回顾两篇小说的情节,展开讨论,分析交流。(《项链》的情节构思更好,主要是:(1)假项链的结局与十年青春的牺牲形成巨大反差,给人强烈冲击,引人无限感慨,让人深思。(2)结局戛然而止,给人最后结果有各种可能的充分的想像空间。)
4.你认为《项链》和《珠宝》,哪一篇的人物心理描写更精彩?
学生认真阅读两篇小说的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讨论交流,可重点分析朗丹变卖项链时的心理行为动作逐步变化过程,从而得出答案。
(《珠宝》的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精彩动人,主要有三点:(1)全篇的核心和焦点是描写、展示事发之后丈夫的心理感觉和言行表现,既要细写他被欺骗者的痛苦,更要细写他最终暴露的可鄙心态和行径。(2)以生动的细节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感觉,显得鲜明动人。如写他最初知悉真项链时的惊讶感,面对洞察内情者的羞耻感,后来出现的虚伪心理和炫耀心理,都主要是以具体的言行细节表现的。(3)很有分寸,给人很真实的感觉。如上述的一再走错路和失去知觉,是其某种极度心理状态的反映。)
5.你认为《项链》和《珠宝》的语言,哪一篇更有特色? 学生捕捉文中关键的字眼和语句,认真揣摩比较。
学生可能会找出:①有一个伙计跑出去了,为的是笑个痛快。另外一个伙计使劲地擤鼻子。②到了街上,他看见旺多姆纪念柱,恨不得跟爬滑杆似地爬上去。他感到自己身轻如燕,只要自己一纵身,就可以和高耸入云的皇帝雕像玩玩跳背游戏。明确:①“使劲”表明在极力抑制,极力掩饰。无法控制自己的另一位只好跑出去笑个“痛快”。②此句是当朗丹明确了自己有了十九万六千法郎时候的细节描写,了了几笔逼真传神的细节描写就活画出一个暴发户飘飘然陶醉在发财梦中可笑又可鄙的丑相。
经过比较得出:《珠宝》的语言朴实自然,语调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把朗丹先生刻画得惟妙惟肖。
6.《珠宝》与《项链》一文相似,都巧妙地设伏,暗示珠宝的真假,你能在文中找到这样的地方吗? 你还能找到其他几处的伏笔吗?
学生回顾《项链》一文中关于假项链的三处伏笔,从文中找出几处伏笔。
(①.郎丹先生年薪不多,但是他们的日子似乎很阔绰。这本身就暗示了,有可能这中间有什么问题。
②.“我当然更喜欢真的珠宝”。P20 ③.“你倒是瞧瞧呀,做的多么好,简直跟真的一样”。P21)
引导启思:如朗丹回忆,过去两个人时家里一切开支都足够,还可以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现在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那么大的本领。拿今天的话就是来源不明的财产。又如说到她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上述第1点秘密往来的隐现也是伏笔。总之,事发前有种种蛛丝马迹。
三、看完这两篇文章,你对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看法一样吗?相对来说,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交流。(《珠宝》主要嘲讽、批判了朗丹先生在一场变故之下最终暴露出来的可鄙、虚伪的品质。同样遇到一场人生变故,《项链》主人公却激发出了坚韧勤劳、诚实勇敢的好品质。尽管《项链》前半部分也嘲讽了主人公的虚荣,但从其后来自身发生的变化,或者从其前后判若二人实则统一于自尊自爱看,《项链》总体上不是批判。如果将《项链》主人公与朗丹夫妇的品行作对比,前者绝不是《珠宝》里那种被辛辣嘲讽、批判的对象。)
四、质疑探讨
1.朗丹夫人和《项链》中玛蒂尔德十分相似,出身贫寒,婚后不太富裕,但两人表现各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小说在塑造二人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玛蒂尔德 原因:玛蒂尔德在一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爱慕虚荣、又爱不切实际地幻想的人,这一缺点使她把假项链当成了真项链,丢失项链后为此付出了十年的艰苦代价。但在十年间,她从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向平民妇女发生了转变,是世事无常、命运的残酷使她这样。朗丹夫人则不同。她人格是极其底下的,她不惜用女人的方式实现对珠宝的占有,同时用不露声色的“爱”和“体贴”成功地完成了对丈夫的欺骗。她对自己丈夫的“爱”,只是她有意制造的一种假象,是彻头彻尾的欺骗。她貌似贞洁、纯朴,实则不忠、虚荣。
塑造二人的方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2.你对《项链》《珠宝》两篇小说中两个丈夫形象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
朗丹表面上多情和单纯,而灵魂深处极度丑恶。文章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他似乎是一个忠于爱情的人。朗丹先生的堕落混合了对金钱的崇拜和对妻子的报复,但这也是他灰暗、不健全人格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扮演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的男人的变态反应。
《项链》中路瓦栽先生则是一个地道的陪衬人,他好像只是夫人的“生活背景”之一。虽然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配角,也没有热烈情感的外在表现,但他对妻子的爱却能够从小说情节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出来。路瓦栽先生是一个小人物,命运的偶然加大了金钱对他的重压,但他并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他的隐忍与承受恰好表现了人性的柔韧与坚强。
五、检测点拨:
1.莫泊桑的《珠宝》和《项链》有何异同?
同:它们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 关系,间接地写了人们的 的强烈。
异:前者的珠宝实际上是真的,但她的丈夫不知道总认为是假的,一直说她的妻子总是买一些便宜的珠宝。到最后妻子死后才知道全是真的珠宝,这使他受到更大的打击,但很快就恢复正常了。而后者恰恰相反,原来的珠宝是 假的,却用了十年的时间还债。
2.在这两个故事中,一个是失去了钱财,一个是得到了钱财,你觉得谁内心更幸福? 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是玛蒂尔德更幸福。因为她虽然失去了钱财,但却获得内心的充实、平和,也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能够坦然面对现实,她是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也会赢得别人的尊敬。而《珠宝》中的朗丹先生,虽然得到了钱财,然而这钱财终是可耻得来,内心难以获得宁静。从小说的结尾来看,在实际生活中,他也活得很痛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发生灾难并不一定是坏事,反而可能使人表现出优秀的品质,使人成长起来;相反,意外之财倒可能使人堕落。)
3.你对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看法一样吗?相对来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中的主人公?说说理由。
点拨:《珠宝》主要嘲讽、批判了朗丹先生在一场变故下最终暴露出来的可鄙、虚伪的品质。同样遇到一场人生变故,《项链》主人公却激发出了坚韧勤劳、诚实勇敢的好品质。尽管《项链》前半部分也嘲讽了主人公的虚荣。六.拓展迁移 反馈总结 有人说,《珠宝》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当时那种腐朽的社会中,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现实意义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讨论交流,思考回答)
总结:在比较探究中,我们认识了人物的美丑,看到了人性中的闪光点与灰暗面。相信同学们能从人物身上学习到自己应该有的做人原则,应该培养的良好品德。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助学》相关练习。
2.有这样一句极为荒谬的俗语“女人变坏了就有钱,男人有钱了才变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被真实地再现出来。请你结合《珠宝》这篇小说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对这句俗语的认识。
板书设计:
珠宝 莫泊桑
题目、线索 情节 人物 作者态度 写法亮点
《珠宝》 由假变真 朗丹夫人 嘲讽、批判 心理刻画更精彩
朗丹先生(主人公)嘲讽
《项链》 由真变假 玛蒂尔德(主人公)批判、肯定 情节构思更好
路瓦栽先生 同情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让学生懂得怎样深入品味和鉴赏文章。故上课时侧重引导学生从比较思维入手,找准比较点,从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角度,采用了多种方法,以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比较、探究。本课的比较,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求。
一.复习导入
你能简述一下《项链》和《珠宝》的故事情节吗? 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感受两篇小说的情节异曲同工之妙。
二、交流研讨,比较探究
1.你觉得《项链》和《珠宝》两篇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
分组研讨,集体交流,加深体会。通过比较,体会两篇小说在题目、故事背景、情节结构方面的艺术匠心。
(首先,题目相类,都是用女性惯用的装饰品来命题,突出女主人公对于故事展开的重要意义;
其次,道具相近,一为项链,一为珠宝,都是展开情节的重要线索;
第三,故事背景趋同,都是从一个家庭、一对夫妻展开的,而且这个家庭的丈夫都是一个收入不高的公务员,妻子都是一个受过良好教养的美貌贤慧的家庭主妇;
第四,情节结构相似,都是在故事接近结尾处才将全文中最大的“包袱”抖开,从而让读者对小说的创作主旨有一种豁然开朗和恍然大悟的惊讶。但《项链》和《珠宝》到底是小同大异,其在各自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意图上迥然有别,并最终凸显了作家丰赡的、多个取向的美学旨趣。)
2.莫泊桑的《项链》与《珠宝》两篇小说主题有何异同? 分析交流,引导启思:《珠宝》一文的真正主题是在嘲讽鞭笞男主人公朗丹先生,揭露他为了财富和享乐而不知羞耻的虚伪丑恶的灵魂。
明确:相同之处,都嘲讽了小市民的不良品性。不同之处,《珠宝》立足于辛辣嘲讽、批判;而《项链》则还有肯定同情和哲理感悟的一面,其哲理感悟甚至更为重要。
3.莫泊桑的这两篇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你更喜欢哪一篇的情节构思?
学生回顾两篇小说的情节,展开讨论,分析交流。(《项链》的情节构思更好,主要是:(1)假项链的结局与十年青春的牺牲形成巨大反差,给人强烈冲击,引人无限感慨,让人深思。(2)结局戛然而止,给人最后结果有各种可能的充分的想像空间。)
4.你认为《项链》和《珠宝》,哪一篇的人物心理描写更精彩?
学生认真阅读两篇小说的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讨论交流,可重点分析朗丹变卖项链时的心理行为动作逐步变化过程,从而得出答案。
(《珠宝》的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精彩动人,主要有三点:(1)全篇的核心和焦点是描写、展示事发之后丈夫的心理感觉和言行表现,既要细写他被欺骗者的痛苦,更要细写他最终暴露的可鄙心态和行径。(2)以生动的细节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感觉,显得鲜明动人。如写他最初知悉真项链时的惊讶感,面对洞察内情者的羞耻感,后来出现的虚伪心理和炫耀心理,都主要是以具体的言行细节表现的。(3)很有分寸,给人很真实的感觉。如上述的一再走错路和失去知觉,是其某种极度心理状态的反映。)
5.你认为《项链》和《珠宝》的语言,哪一篇更有特色? 学生捕捉文中关键的字眼和语句,认真揣摩比较。
学生可能会找出:①有一个伙计跑出去了,为的是笑个痛快。另外一个伙计使劲地擤鼻子。②到了街上,他看见旺多姆纪念柱,恨不得跟爬滑杆似地爬上去。他感到自己身轻如燕,只要自己一纵身,就可以和高耸入云的皇帝雕像玩玩跳背游戏。
明确:①“使劲”表明在极力抑制,极力掩饰。无法控制自己的另一位只好跑出去笑个“痛快”。②此句是当朗丹明确了自己有了十九万六千法郎时候的细节描写,了了几笔逼真传神的细节描写就活画出一个暴发户飘飘然陶醉在发财梦中可笑又可鄙的丑相。
经过比较得出:《珠宝》的语言朴实自然,语调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把朗丹先生刻画得惟妙惟肖。
6.《珠宝》与《项链》一文相似,都巧妙地设伏,暗示珠宝的真假,你能在文中找到这样的地方吗? 你还能找到其他几处的伏笔吗?
学生回顾《项链》一文中关于假项链的三处伏笔,从文中找出几处伏笔。
(①.郎丹先生年薪不多,但是他们的日子似乎很阔绰。这本身就暗示了,有可能这中间有什么问题。
②.“我当然更喜欢真的珠宝”。P20 ③.“你倒是瞧瞧呀,做的多么好,简直跟真的一样”。P21)
引导启思:如朗丹回忆,过去两个人时家里一切开支都足够,还可以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现在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那么大的本领。拿今天的话就是来源不明的财产。又如说到她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上述第1点秘密往来的隐现也是伏笔。总之,事发前有种种蛛丝马迹。
三、看完这两篇文章,你对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看法一样吗?相对来说,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交流。(《珠宝》主要嘲讽、批判了朗丹先生在一场变故之下最终暴露出来的可鄙、虚伪的品质。同样遇到一场人生变故,《项链》主人公却激发出了坚韧勤劳、诚实勇敢的好品质。尽管《项链》前半部分也嘲讽了主人公的虚荣,但从其后来自身发生的变化,或者从其前后判若二人实则统一于自尊自爱看,《项链》总体上不是批判。如果将《项链》主人公与朗丹夫妇的品行作对比,前者绝不是《珠宝》里那种被辛辣嘲讽、批判的对象。)
四、质疑探讨
1.朗丹夫人和《项链》中玛蒂尔德十分相似,出身贫寒,婚后不太富裕,但两人表现各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小说在塑造二人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玛蒂尔德 原因:玛蒂尔德在一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爱慕虚荣、又爱不切实际地幻想的人,这一缺点使她把假项链当成了真项链,丢失项链后为此付出了十年的艰苦代价。但在十年间,她从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向平民妇女发生了转变,是世事无常、命运的残酷使她这样。朗丹夫人则不同。她人格是极其底下的,她不惜用女人的方式实现对珠宝的占有,同时用不露声色的“爱”和“体贴”成功地完成了对丈夫的欺骗。她对自己丈夫的“爱”,只是她有意制造的一种假象,是彻头彻尾的欺骗。她貌似贞洁、纯朴,实则不忠、虚荣。
塑造二人的方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2.你对《项链》《珠宝》两篇小说中两个丈夫形象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
朗丹表面上多情和单纯,而灵魂深处极度丑恶。文章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他似乎是一个忠于爱情的人。朗丹先生的堕落混合了对金钱的崇拜和对妻子的报复,但这也是他灰暗、不健全人格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扮演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的男人的变态反应。
《项链》中路瓦栽先生则是一个地道的陪衬人,他好像只是夫人的“生活背景”之一。虽然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配角,也没有热烈情感的外在表现,但他对妻子的爱却能够从小说情节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出来。路瓦栽先生是一个小人物,命运的偶然加大了金钱对他的重压,但他并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他的隐忍与承受恰好表现了人性的柔韧与坚强。
五、检测点拨:
1.莫泊桑的《珠宝》和《项链》有何异同?
同:它们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 关系,间接地写了人们的 的强烈。
异:前者的珠宝实际上是真的,但她的丈夫不知道总认为是假的,一直说她的妻子总是买一些便宜的珠宝。到最后妻子死后才知道全是真的珠宝,这使他受到更大的打击,但很快就恢复正常了。而后者恰恰相反,原来的珠宝是 假的,却用了十年的时间还债。
2.在这两个故事中,一个是失去了钱财,一个是得到了钱财,你觉得谁内心更幸福? 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是玛蒂尔德更幸福。因为她虽然失去了钱财,但却获得内心的充实、平和,也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能够坦然面对现实,她是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也会赢得别人的尊敬。而《珠宝》中的朗丹先生,虽然得到了钱财,然而这钱财终是可耻得来,内心难以获得宁静。从小说的结尾来看,在实际生活中,他也活得很痛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发生灾难并不一定是坏事,反而可能使人表现出优秀的品质,使人成长起来;相反,意外之财倒可能使人堕落。)
3.你对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看法一样吗?相对来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中的主人公?说说理由。
点拨:《珠宝》主要嘲讽、批判了朗丹先生在一场变故下最终暴露出来的可鄙、虚伪的品质。同样遇到一场人生变故,《项链》主人公却激发出了坚韧勤劳、诚实勇敢的好品质。尽管《项链》前半部分也嘲讽了主人公的虚荣。六.拓展迁移 反馈总结 有人说,《珠宝》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当时那种腐朽的社会中,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现实意义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讨论交流,思考回答)
总结:在比较探究中,我们认识了人物的美丑,看到了人性中的闪光点与灰暗面。相信同学们能从人物身上学习到自己应该有的做人原则,应该培养的良好品德。七.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有这样一句极为荒谬的俗语“女人变坏了就有钱,男人有钱了才变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被真实地再现出来。请你结合《珠宝》这篇小说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对这句俗语的认识。
板书设计:
珠宝 莫泊桑
题目、线索 情节 人物 作者态度 写法亮点
《珠宝》 由假变真 朗丹夫人 嘲讽、批判 心理刻画更精彩
朗丹先生(主人公)嘲讽
《项链》 由真变假 玛蒂尔德(主人公)批判、肯定 情节构思更好
路瓦栽先生 同情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让学生懂得怎样深入品味和鉴赏文章。故上课时侧重引导学生从比较思维入手,找准比较点,从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角度,采用了多种方法,以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比较、探究。本课的比较,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求。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游岳阳楼记
1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文言文意境。2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法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3重点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抒情和议论、写景、叙事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文言文意境。4.1.2学时重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4.1.3学时难点
(1)学习文章、抒情和议论、写景、叙事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游岳阳楼记 第一课时
一、复习与导入: 1.检查背诵《诗两首》。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朗读指导。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翻译
1.两人一组翻译课文
2.老师解答学生不会翻译的词句
四、结构分析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确:
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分为两个层次,以 “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为界。
第一层主要写巴江水势(与九水对比),交代了岳阳楼之所以有奇特之名的原因。第二层主要写君山之秀,用君山之秀衬托出岳阳楼的美观。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游洞庭湖美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也可分为两个层次,以“泫然不能自己也。”为界。
第一层:写游览所见之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静、快、汹涌之景象。
第二层:触景生情,叙述了滕子京博大的胸襟,表达了滕子京不应悲伤的缘由,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五、作业:熟读课文;记会注释。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文言文意境。4.2.2学时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4.2.3学时难点
(1)学习文章、抒情和议论、写景、叙事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游岳阳楼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注释识记情况。
二、问题探究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 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行文思路与主旨概括 触景-----思古------伤己
本文描写了洞庭湖一日美景,深刻地表明了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同时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2.从袁文中看,袁中道实地游历了岳阳楼。而据考证,范仲淹当年并未到岳阳,只是参照家乡太湖和有关诗文资料,调动想像,写成了这篇散文(参见汪曾祺《蒲桥集·湘行二记》,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么——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观比范仲淹笔下的更为细致具体?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样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像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像,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诗《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提示: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