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5 02:5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声慢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默写,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秋风萧瑟,愁云笼罩,李清照独自守在窗前,感到无限悲哀和孤寂。这天黄昏时刻,天上又落下一场潇潇秋雨,那梧桐树的大叶子土,不时滴滴嗒嗒地滴下晶莹的水珠,在悲痛中的李清照看来,简直是天地间都在替她叹息哭泣,那滴落的分明是一串串伤苦的泪珠。痛定之余,长歌当哭,李清照怀着对赵明诚的无限深切之情,提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品读

四、探究讨论——共同讨论

1、全词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愁

3、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明确: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意象)

4、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运用叠词,多角度写愁:

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内容上: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乐美 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5、间接抒情(写景):找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

五、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1、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的?(这些客观物象隐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有相关意象的诗句?总结出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感情。

①【酒】淡酒 为什么说是淡酒?

明确:因为酒淡,所以“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不住秋风的寒意?这一层寒意来自天气,使词人感到透骨彻心的寒冷?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后师明确: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曹操《短歌行》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唐-杜甫《登高》

结论:酒——愁的象征 ②【雁】

什么作者看到大雁如此伤心?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有关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③【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追思越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④【梧桐】

1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谚》 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5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

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不明出处》

1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相见欢》

1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⑤【风】晚来风急——急风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5、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唐严武《军城早秋》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

1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结论——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雨】【黄昏】留作家庭作业。

六、小结: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丧夫之痛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七当堂作业——写一写,练一练(灵活安排,如时间不够改为说话)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第二篇: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问题

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问题

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词中作者选取那些意象?这些意象表现出怎样的色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明确: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教师引导: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引导: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键入文字]

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闲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键入文字]

五、引导学生对全词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进行归结:

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绪作者却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你能说说这首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吗?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六、师生共同归结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境明情。具体分析:

1、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很好地赏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2、诗的题目。“词眼”是一首中最精练传神、最能表情达意的一个字。抓住了“词眼”,领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脉搏 3、4、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味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鸿雁传书,盼望亲人的消息,鹤——君子的象征,蜜蜂——勤劳,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梅花——孤傲,绝不同流合污。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用语中再体味作者的情感。明月——寒月,春风——秋风——寒风。

5、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含蓄,讲究意境,披文入境,是很重要的鉴赏方法。但文学作品中,从来就没有单纯写景的,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服务,入境并非最终的目的,入境是为了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怀。

六、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键入文字]

第三篇:《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丸子版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背诵

课本合上,先提问两个学生背诵,之后全班齐背。点评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

引领学生回忆朗读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醉花阴》。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过渡: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一种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愁”(板书)。我们说上节课讲到,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她的词作写的愁大多是“闺怨离愁”(板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写出了与前期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板书)。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就翻开课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女生和男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的内容,边读边体会其中的情感。

2、提问:读罢此词,你能从中感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愁

3、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愁?我们来看下这首词的内容。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特别是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四、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那她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呢?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1、提问:寻寻觅觅: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该怎么读?)

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a.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b.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2、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什么冷清?该怎么读?

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3、凄凄惨惨戚戚:①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又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②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情感基调呢?

明确:悲苦愁绝

③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如果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明确:叠词。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如泣如诉的愁情。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的问题:

(二)赏意象 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我们就一起来看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酒、晚风(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同桌交流探讨)a、淡酒

提问: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难道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写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2)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板书:酒——愁文化 b、秋风

提问: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天时节)秋风渲染什么情绪?(关于秋风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晚”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秋风——渲染愁情(板书)c、过雁

提问: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

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其他写雁的诗句: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 湾《次北固山下》(2)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结论: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乡愁、离愁”的象征)d、黄花

提问:①黄花是什么花?②这时候黄花已经怎么样了?③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什么?④黄花象征什么?

明确:①黄花就是菊花。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关于黄花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板书)e、梧桐细雨

提问: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关于梧桐的诗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关于“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明确:梧桐——牵愁惹恨之物 雨——哀伤愁丝(板书)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也是牵愁惹恨之物,加之此句以声衬情,意境深远。

五、课堂小结

师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境之中。(全班再次齐读)

第二课时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八、结束语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第四篇:声声慢公开课教案[定稿]

《声声慢》教学设计

吴忠高级中学 吴凤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女词人的情感世界。而这位女词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幻灯二:出示李清照的画像。)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品《如梦令》一起来背诵一下。师:是呀,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洋溢着的那种愉悦,体会到她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幻灯四:出示课题和图片。)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

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用三个词语概况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三、诵读(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1、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

3、放录音听读。

4、全班齐读。

四、鉴赏品味 对比感知 把握情感

师: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声声慢》和我们初中学的《如梦令》在情感基调上有些不同啊,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呢? 明确——《如梦令》欢愉、轻松、高兴„„ 《声声慢》愁苦、凄凉、哀婉„„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眼,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呢?明确——“愁”。(幻灯五:出示“愁”。)

很好!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而大家对《声声慢》这首词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对,就是一个愁字!那么诗人的愁是什么,他又是怎样表达这愁的呢?

(一)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后人评价: “自然贴切”,“无斧凿痕”(张端义)

“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梁衡)。

问:那么开头这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个角度书写诗人情感的呢?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以四人为小组讨论)

明确: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生: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学生: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举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二)缘愁选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联系所学过的诗,联系作者身世。

要求:(1)基于文本。(2)以四人为小组。(3)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①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② 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雁” 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但雁可以再回到北方,而自己却只能客居江南。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③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凄苦忧愁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④梧桐、细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晏殊《憾庭秋》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问:这些意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显得罗嗦?引出对这首诗另外两种写法的总结。——铺叙,寓情于景

所以作者不禁发出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谁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拨: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同学们你们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你们身上吗?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写愁名句集锦:(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五、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根据李清照的《声声慢》改写的《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1)找一个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然后全班齐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问:1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痛苦、绝望、(至)愁。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跟原词有很大的区别。

六、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七、布置作业

1、说说你心目中的李清照,写一段话.李清照啊,你是__________,你__________

2、改写这首词。

3、背诵全词。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叠词)哀婉凄凉基调

层层铺叙

寓情于景 间接抒情(意象)悲苦愁绪情感

第五篇:《声声慢》公开课上课稿

《声声慢》上课教案

一、导入

辛弃疾在他的词作《丑奴儿》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的是在我们年轻时无法真正理解“愁”的含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慢慢地我们开始理解什么是牵挂我们的思绪、让人肝肠寸断的“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千古词宗李清照的《声声慢》,去欣赏这位传奇女子的别样美丽与愁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诵读

生命之美,在于欣赏;诗词之美,在于诵读。请同学们一起齐声诵读这首词,读的过程中注意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寻找一下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书写了作者内心的愁情。

同学们寻找的很准确,那么现在老师将带着“愁”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把握词的情感。

哪一位同学起来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呢? 既然这首词是写愁情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诗人为什么而发愁?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四、背景介绍

五、分析情感

了解完写作背景后,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书写愁情,那么除了词尾的那一句“这次第„„”还有没有直接书写愁情的语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直接入愁

谁能为我们分析一下这句是如何抒发愁情的,以及这一句遣词造句上有何特点? 这个句子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叠词(音韵美)

每组叠词有什么关系?对于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层层递进,加强情感。这个句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愁的? “寻寻觅觅”是什么词性?——动词。这里是用什么方法写愁的? 这是动作捕写,反映出内心的失落迷茫。

“冷冷清清”环境描写,衬托作者内心的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描写,更加突出了内心的愁苦。

“寻寻觅觅”写动作,勾勒词人东瞅西瞧、若有所失的神态,暗示人物找而不得、失魂落魄的凄凉内心。“冷冷清清”写环境,寻觅的结果是一无所获,空空荡荡的屋子格外冷清、寂静,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冷清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感受,凄惨。痛苦,忧伤,几乎到了悲恸欲绝的程度。三组叠词十四个字的开头。通过环境、动作、内心的描写。极力烘托词人悲苦苍凉的内心感受。叠词开头,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二、间接写愁

刚才我们找到了两句直接抒写愁情的词句,那么我就要问了,剩下的句子就没有在书写愁情么?——有。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那么老师结合这段词句从中选取了四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分小组自由讨论,在探讨的同时,找出当句中所用的意象,以及其在抒发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学生讨论)

我们看下第一个问题“乍暖还寒时候………”(1)三杯两盏淡酒:为什么是“淡酒”? 诗人为什么偏偏要说“三杯两盏淡酒”呢?也许酒未必“淡”,而是愁太浓。诗人的意思是,再烈的酒也压不住她的浓愁,所以再烈的酒都觉得太淡。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思考一下“三杯两盏”。酒太少,喝不醉.消不了诗人的愁。其实也不一定是酒太少,而是诗人觉得太少。面对浓愁,再多的酒也会觉得太少。综上。酒未必淡,也未必少,“三杯两盏淡酒”亦极言其愁耳。

举杯消愁愁更愁,抬头眺望,拥有如此愁情的作者此时又看见了什么?我们一起分析下一个问题。(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却”可否改为“因”字。

①“雁”为什么而来,有什么特点?秋季,北雁南飞为了过冬,成群结队。而作者自己却孤苦伶仃,孤身漂泊南方。勾起了诗人羁旅伤感之情。这就等于在诗人“伤心”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②还没完呢。这飞过来的雁子居然是“旧时相识”的,是曾经替他们夫妇传递过“锦书”的雁子《一剪梅》。于是在羁旅伤感之上又不由生出怀旧悼亡之情。③“却”的如此用法并非特例。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却”即作“还,再,且”讲。

抬头远望,作者看到的是思乡之愁、悼亡之愁,那么环顾四周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分析下一句。(3)“憔悴损”作何理解?

①黄花指的什么花?——菊花。点明了季节。②应是菊花开得正盛时节为什么会枯萎呢?

一、感伤自己,面对怒放的丛菊,再联想到已近暮年经历人生百态的自己,感慨自己现在容颜憔悴,衰老多病,孤苦伶仃,不由吟出“如今有谁堪摘”,二、傍晚风急,盛开的菊花遭遇晚来急风的吹打,那些颜色鲜艳、娇嫩欲滴的菊瓣纷纷被打落枝头,等待它们的是渐渐枯萎的命运。此时女词人触景生情、睹花思己,这些花的命运不正是女词人自己坎坷命运的写照吗?

带着如此的愁情,坐守窗台的作者发出了“独自怎生得黑”的感慨。(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因为白天有太多的景物容易引起她的伤感和愁情,天黑了自然就见不到“旧时相识”的雁子,天黑时自然就见不到满地堆积的黄花了。②但是,天黑以后呢,什么来了?

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看。“独自怎生得黑”还是铺垫。诗人试图从视觉上逃避令人“伤心”之物(雁、黄花)。于是盼望早一点天黑。但,永昼难熬,昼长难黑,天就是感觉黑不下来。其实,即便天真的黑下来了,愁情也不会减轻,只会更甚。你看那细雨,滴着梧桐,慢慢地,慢慢地,过会儿一滴,过会儿又一滴,会一直滴到你的心里去;而且“点点滴滴”,无休无止,没完没了。这样,视觉上的伤心物尚未得以逃避,听觉上的伤心物已然接踵而来。看来,天亮着不行,天黑了其实也不行,由此可见,从白天到黑夜,从视觉到听觉,处处都在引起作者的愁情,所以在此的结尾,作者直接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慨!

3、谁能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概括一下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国愁家愁哪一个是能让作者用一个愁字来说完呢?欲说还休,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通过对词的内容分析,我们再总结一下作者的“愁”都有哪些? 1.思乡 2.思夫 3.思国

八、小结

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可以说,作者的愁已经完全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闲愁,变成了“而今尝尽愁滋味”的家愁国愁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近这位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基本的分析词作的方法:1.2.3

八、作业

下载声声慢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声慢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声慢》 教案

    《声声慢》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品味李清......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模板汇编五篇《声声慢》教案 篇1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一、导入秋天......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一、新课导入 自古就有许多写愁的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壮志未酬的无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相思难耐的寂寞,“小楼昨夜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第一节 高二九班 课题章节: 必修四第二单元,《声声慢》,作者为李清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2、了解常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3、熟知诗中意象内涵 (二)能力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品味叠词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以结合词人生平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词中的意象来体味词人的情感、词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曾经,有位才俊因思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