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声慢 实用 教案
声声慢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语言风格,提高审美情趣。
2、体会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2、反复诵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1)自由朗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3)配乐朗读。
教师: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3、赏析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学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带领全班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2)、教师:除了这一句难道就没有了吗? 学生:第一句。
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
①、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因为叠词吗? ②、从内容上来看,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寻寻觅觅”,这是她的动作,她在寻找什么?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心中若有所失,想要抓住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只是空虚,感到“冷冷清清”,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文情并茂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凄苦无言的凄凉心境。
(3)、过渡:整首词除了运用直接抒情外,更多的是在间接抒情,通过一些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词人借助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愁苦的心境?
学生:酒、雁、黄花、梧桐等
A:酒是一种文化,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有很深的文学底蕴: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他们喝酒和李清照喝酒的心绪一样吗?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没有心绪喝酒,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B: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鸿雁传书,“书”的内容:故乡的消息,浓烈的爱情,对家乡的思念。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4)、这三句话给大家怎样的感受?
“黄花堆积”究竟是指花开的茂盛还是指花已凋零?(抓住“堪摘”来提问。)抓住“憔悴”思考,憔悴指的是人还是花?
提示:①、憔悴的是黄花,实际上是用正衬的手法,以花喻人,暗示自己年华已逝,青春不再。无人堪摘是指花无人怜爱,也暗指词人晚年孤独寂寞,无人欣赏,就像黄花一样枯萎凋零。②、憔悴的是人,花正开得茂盛簇拥在枝头。将花比人,人不如花。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而今年迈孤独的词人剩下的只有无心摘花的苦闷。
其实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只要我们的见解与诗词的情感意境吻合,就都可行。大家看,无论我们赞同哪一种解释,都能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无论黄花是茂盛是凋零,词人借助它表达的始终是自己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凄苦和忧愁。
(5)、“梧桐细雨”意象
教师:看着梧桐的叶子,大家有什么感受?(梧桐——吾同)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 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教师:如果将“到黄昏”改为“到三更”效果如何? 黄昏:①昏——婚相思怨别
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是中国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日暮怀人之作:“君子于役,不知其时。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生动的描绘出一幅焦虑的思妇在黄昏期盼自己的丈夫归家的生活图景。
②思乡 ③迟暮之感
(6)、过渡:通过分析意象,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词中所有的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和助愁的,可以说是处处成愁:淡酒浇愁,愁更愁;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那么就让我们来结合词人的身世来看一看她到底有哪些愁苦呢?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学生:国破家亡、丧夫之痛、颠沛流离。
(7)、教师总结并过度到《一剪梅》:
李清照在词中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李清照也并非全是这种沉重的愁,现在我们就让时光倒流,回到李清照年轻的时候,体会她别样的愁绪,请大家静静地聆听这优美的歌曲——《一剪梅》。
(8)、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当时心境的词——闲愁 学生回答: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甜蜜的愁
教师总结:自我赏析了《一剪梅》之后,同学们都能体会到这首词中的愁和《声声慢》中的愁完全不同,我们课前背诵的《如梦令》、《醉花阴》和《一剪梅》都是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如梦令》写少女时期美好随意的生活,风格清新自然。《醉花阴》和《一剪梅》都写了一种闺愁、离愁。这种“愁”就像我们在《一剪梅》美妙的旋律中听到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所提到的愁就远非前期词中那种清淡的春愁、离愁了,而是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愁,显得格外深广与后重,这种沉甸、深广与厚重在她的另一首后期词《武陵春》中提到的:“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自由活动: 你喜欢词中的那些句子?你是欣赏她的前期作品呢还是后期作品?
(四)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迥然不同。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旷世才女李清照早已离开我们,但是,在众多文人的幻觉中,眼前还会站立着在萧瑟肃杀的秋风中演唱悲歌的李清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肯定还会学到李清照的作品,就让我们在品读中去进一步的了解她,去品味她的苦,她的愁。
九、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意象
心境 淡酒
凄凉惨淡 秋雁
离愁思念 黄花
凄苦忧愁 梧桐细雨
牵愁惹恨
十、教学反思: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讲解这首词的难点就是如何让正处在花季年纪的高中生去体会词人那厚重的愁苦感。总的说来,通过配乐朗读和带领学生分析意象,大多数学生都能慢慢地走进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深入挖掘了古典诗词中典型意象的特殊含义以及这些意象所传达出的情感。另外对比阅读教学的运用也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李清照前后词作的不同风格。通过讲解这篇课文,使我有一个很深地认识,那就是讲诗词离不开反复地朗读,只有在反复地吟诵中我们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诗歌的感觉,学生才会自觉地去思考,去品味,只要教师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学习,甚至比教师一味地去讲解的效果更好。
第二篇:声声慢教案
课
题 声声慢 重点 体悟词人的愁情,把握意境 难点 揣摩词中意象,初步掌握意象分析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初步掌握意象意境的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合歌词播放歌曲《卷珠帘》,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今天,咱们共同来走进另一位窗下独坐的女子,看看她于珠帘间倾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女子就是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
(通过流行歌曲引出 “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体味愁思
1、播放范读录音,让同学们在注意字音的同时初步体会情感。
2、让生齐读课文,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还有哪句?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把握感情基调
(小组讨论学习:此一句词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引导专业思考)
(3)结合词人生平,深入理解词人所“愁”。(李清照生平略)
山河沦陷之悲
夫妻永别之苦
形影相吊之凄
三、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1、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中 都有哪些“景”?
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3、通过意象分析,深化认识。
将全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景物,搜集回忆与之相关的诗句,并分析总结此景在这些诗句中的共通之处。
明确:酒——“愁”的象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深入: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雁——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既来自故国,又是相思的传递者,睹物思人,思国。黄花——黄花喻憔悴的容颜。“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象征孤苦伶仃的晚境。
梧桐细雨——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小结:意象是蕴含感情的典型物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象与意象组合构成了诗词的意境。这首词就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无一个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希望同学们活学活用,将意象分析法运用到诗词分析和学习中去。
第三篇:声声慢教案(本站推荐)
《声声慢》教案
姓名:吴美兰
班级:10级级汉一班 学号:10010110060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导入:课前播放《一剪梅》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2、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2、鉴赏:
请问大家在读了这首词后有什么感受?(请同学回答)
(一)一提到《声声慢》,我们首先会想到哪一句诗词?(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1)、逐句分析 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板书:动作——茫然(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应是轻读、降调。)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2)、归纳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曲尽思妇之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列出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②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②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伴着音乐,再一起来齐声诵读,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时间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 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 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生: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3、结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4、作业
准确理解了词中的意象,感受了词的意境,把握了词中愁的内涵后,请同学们将《声声慢》改写成诗歌或散文。1)、展示学生作品 2)、展示教师作品 板书:
叠词 增强了音韵美 哀婉凄凉基调 曲尽思妇之情 淡酒 黄花 过雁 晚风 梧桐 细雨 愁: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寻寻觅觅” 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 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声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叩又别有一番愁情。
2、这首词如何让读者领略其“愁”?(抓住意象分析愁情)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秋风”意象略讲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5)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第四篇: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②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③品味鉴赏词中的名句,把握词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词人把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深刻的思想性。
2、领悟婉约派词的情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利用Powet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1.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2.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在词中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的?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诗中有如下表现:
①用“寻寻觅觅”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愁情。这三句共十四个叠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等打击后,诗人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只有在漫无目的的寻觅中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内心则充满惨戚。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多端,亦暗示时局的纷乱,让人难以适应,更让诗人有说不出的苦闷和忧愁,进而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3.概括本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怎一个愁字了得。” ③借景抒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4.结合词句内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一位孤独、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形象。
三、深化阅读,自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让学生再回读诗文,鼓励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提出后由大家分析、探究、解决。
四、强化练习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阅读这首诗,比较两首诗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克洛岱《绝望》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绝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五、小结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位伟大的却又让人述说不尽的艺术女神,我们在对《声声慢》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了她的痛苦和悲伤,也懂得了她的美丽与愁情!
六、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醉花阴》)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8.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虞美人》)
为何喝酒? 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七、写作方法指导练习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历史: 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投影)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问题:体会;回答分别是通过那些意象写愁的?写出了愁的量、形、重。
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愁托付给了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黄梅雨„„
现实:联系我们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练笔)
练笔展示。
教师展示。老师也有愁绪,面对时间。共赏析。
八、知人论世
凡人皆有愁。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样的愁呢?使得她化为这曲《声声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国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晚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
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亡的悲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
机动: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第五篇: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学设计
红旗中学 张晓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以郭沫若先生的两句话,“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让学生猜猜写得是谁?并引出作者及课题。
二、走进文本,知人论世。
1、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2、走进作者,了解其生平及写作风格。
三、,合作探究。
1、听录音,并思考“用一个词来概括本词的内容”,“词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的”?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以上问题。并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直接写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写愁:通过“淡酒,秋风,大雁,梧桐,细雨”等意象借景抒情。
(一)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板书:动作——茫然(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板书:环境——清冷(应是轻读、降调。)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2)、归纳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曲尽思妇之情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学生思考并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归纳。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登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列出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②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②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伴着音乐,再一起来齐声诵读,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生: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3、结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4、作业
准确理解了词中的意象,感受了词的意境,把握了词中愁的内涵后,请同学们将《声声慢》改写成诗歌或散文。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