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教学反思
《走进经典
共赏诗经》教学反思
崇文实验学校
于兰兰
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目前已经成为了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这节课外拓展课我选择了《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许多很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一、诗歌要诵读,读出感情,读出美
对于《诗经》这部古典诗歌而言,要学生多读,可以是齐读、默读,朗读、带感情读、速读。而就我的这节课而言,这一点做的还是不够好,老师还是总想给学生讲太多,放不开手。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逐渐加强诵读。
二、教学设计切忌面面俱到
一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诗歌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丰富的内容便成了老师教学设计的重点。但就我在展示课时的的确确犯了面面俱到的禁忌,我把名篇推荐和名句赏析都在课堂中做了展示,但都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看似什么都讲到了,其实相当于什么都没讲。在课下我又对整个教学设计做了全面的整改,希望日后教学效果能有所改观。
三、问题设计和老师的指导要具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是讲求技巧的,如果设计不合理,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情况,有时还可能造成学生不知道老师的问题方向,从而导致课堂脱离教学目标。比如在推荐名篇谈理由的时候,在问题设计中,我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请结合具体语句说明理由。可是到了第二个板块,我还是要学生根据名句谈理由,似乎犯了不必要重复的错误。记得刚上班时老教师总会给新教师说,尽量要写详案,必要的时候把走上讲台的第一句话和走下讲台的最后一句话都写上。这些对于已经参加工作四年的我来说,好像已经早已成为了历史,可是在这次展示课上组长的一句话再次提醒了我,要注重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于组长在点评老师的课堂时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每个老师都没说到是“上课”和“下课”的提示语,这对于一节录像课而言是不完整的。看似是闲笔,实则可以看出老师的备课是否充分,是否细心。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定将注意。
四、教学语言要简练,优美
对于一节成功的课堂,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必不可少,语文老师更应如此。在这次展示课上,我的很多语言过于随意,之前很注意这一点,但是可能由于紧张而没有控制好。这是没能组织好教学语言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准确简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风却幽默,富有情感和节奏感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在学习上给学生以激励和启发,而且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虽然缺点很多,但是优点也是有的。比如通过之前课文中对《关雎》和《蒹葭》的学习,学生积累的很多知识今天得到了拓展,而且对语句的赏析能力也在慢慢改善,对于诗歌的情感内容理解也更准确,所以在改写环节也更流畅,尤其最后几名女同学的发言,更代表了她们在诗歌鉴赏这一块的进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传统文化,起名字环节,很多学会都觉得很新鲜,提高了大家对《诗经》的关注度。
总之,通过这次展示课,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感触颇多,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将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精心研读教材,研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打造全新的高效课堂。
第二篇:《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
《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朗读教学为主,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体会了诗中的画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了《诗经》诗歌的复沓手法。不足之处是淡化了字词含义的理解,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备课之前对学生的古汉语知识水平的过高估计。由此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能单纯地凭自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怎么教都可以。课堂教学亮点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的朗读效果好。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诗歌,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遵循学习诗歌的要求,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及结构美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剖析,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但预设中的也有不足的地方:
《诗经》这样的文字较为古奥,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显得散乱问题分析
《蒹葭》代表了《诗经》的及高水平,课前准备要充分,不要打无把握之仗,教师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学生的拘谨。
再教的设想广泛借鉴别人的长处,阅读相关文章,学习《诗经》的系统介绍,了解创造背景,听取同组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授课内容做恰当调整,强调朗读,进行对比阅读,还要适当向外拓展延伸。
第三篇:《诗经.氓》教学与反思
《诗经.氓》教学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导入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古今文人墨客喜欢表现的一个主题。但是更多的文章在表现着爱情的美好,有相爱之人的相互思念,有相互倾诉爱慕之请。少有诗文描写婚变。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卫风 氓》的女主人去了解她的婚变过程。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指表现内容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指的是《诗经》表现手法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二)、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三)、情节
《氓》是一首叙事诗。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四)、分析女主人公人物形象
通过“恋爱—婚变—决绝”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五)、主题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章节 情节 基调 形象
第1、2章 恋爱 热情、幸福 活泼、可爱
第3-5章 婚变 怨恨、沉痛 勤劳、温柔
第6章 决绝 清醒、刚烈 坚强、清醒
(六)、鉴赏要点
1、对比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2、《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七)、背诵本诗
(八)、课后思考 把《氓》改编为一篇小说
(九)教学反思
教学中对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非常透彻,但是不敢大胆舍弃,想力求面面俱到,反而成了处处是重点,一处也不是重点。
第四篇: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篇一: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亮点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的朗读效果好。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诗歌,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遵循学习诗歌的要求,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及结构美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剖析,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诗经》这样的文字较为古奥,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显得散乱问题分析
《蒹葭》代表了《诗经》的及高水平,课前准备要充分,不要打无把握之仗,教师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学生的拘谨。
再教的设想广泛借鉴别人的长处,阅读相关文章,学习《诗经》的系统介绍,了解创造背景,听取同组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授课内容做恰当调整,强调朗读,进行对比阅读,还要适当向外拓展延伸。
篇二: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多美的词,多美的句„„上完这节课,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了,琅琅书生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已经,但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比较阅读课,是想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这节课,我真正明白了,还课堂于学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学生的潜质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本堂课以朗读教学为主,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体会了诗中的画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了《诗经》诗歌的复沓手法。不足之处是淡化了字词含义的理解,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备课之前对学生的古汉语知识水平的过高估计。由此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能单纯地凭自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怎么教都可以。
篇三: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应当能够借助课文的注释,理解《蒹葭》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但两首诗歌的学习的着重点应当不同。在学习《关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优美意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好适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学生争取理解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在学习《蒹葭》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的是“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学习。采取自学的方式,结合第一课时时介绍的“赋、比、兴”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采用了这些表现手法的诗句,进而分析这些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将手法的学习和思想的体悟结合起来。
第五篇:《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陕西省洋县小江初中 黄 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欣赏的技巧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
1、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第一课时
要点: 自主学习
学习检测:
1、《诗经》是我国第 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篇。分为“ ”“ ”“ ”三部。
2、给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荇().....寤寐()溯回()晞()
.....跻()沚()俟()...
3、精读诗歌,探究与研讨。
(1).《关雎》一诗中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答:
(2).《蒹葭》共有三章,每一章都一会写道“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你是否觉得重复罗嗦?
答:
4、使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意境。(《关雎》和《蒹葭》任选一首)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学生齐读。师:这首情诗出自于汉乐府民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可以说,古往今来爱情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诗经》,感受《关雎》和《蒹葭》里深沉而又热烈的爱情。
二、美读美讲爱的故事。
1.美读。
(1)、听录音读。
(2)、跟读,读出它的音乐美。
教师指导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韵脚。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美讲。
美丽的诗歌描绘美丽的画面。《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请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走进这美丽的画卷。
(1)、自由读,读出它的绘画美。(2)、学生小声品读,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轻轻描绘诗歌画面,将学生带入诗中。《关雎》:清清的河水,萋萋的沙洲,雎鸠鸟关关鸣叫。葱绿的荇菜,参差摇摆。文静美丽的姑娘,左采右采忙。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啊,是男子的好配偶。想尽办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想想念她。想念她,想念她,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长夜漫漫难以入睡。情到极处必生幻。朦胧中他弹琴鼓瑟,和姑娘亲密相爱,结为永世之好!
《蒹葭》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美丽的诗歌演绎美丽的故事。借组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美丽动人的语言讲述美丽动人的故事。(《关雎》《蒹葭》任选一首)
教师适当提示: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事?具体情节怎么样? 学生准备5分钟,找代表发言。(4)、学生讲述,教师示例补充。师:
1、《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我要弹起琴瑟来,求她嫁我做新娘。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我要敲起钟鼓来,让她心里喜洋洋。
2、《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感受体验爱之美丽。
(1)、学生情感读,读出它的诗意美。(2)、品析诗歌人物形象。
师:荇菜、淑女,无数次的长夜无眠,是否会真的琴瑟交响?秋水,伊人,无数次的寻觅,是否依然会有无数个遗憾?诗中的痴心人儿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学生自主发言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或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四、品析欣赏爱的抒发。(1)、学生齐读,读出结构美,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
(2)、讨论:你发现《诗经》是怎样表现男女的爱情追求的? 学生讨论交流,师点拨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诗意抒发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你还喜欢哪首爱情诗?请把它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有兴趣的同学请仿照《诗经》的创作手法写一首诗,表达你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